论培养大学图书馆读者阅读新闻

2022-09-10

随着新闻的单位集团化、载体多样化、内容扩版化、互动快速化、中心经济化等特征的发展, 为使大学图书馆读者适应新时期对新闻的阅读要求, 特从分清在版目录、辨明分类体裁、探索版面组织、注重使用价值等四个方面论证培养大学图书馆读者阅读新闻。

1 分清在版目录

1.1 分清新闻版头目录

著在每种新闻报纸、网络新闻主版第1版 (首屏) 版, 副刊、专刊版心顶、天头下左部和中部, 代表各自新闻品种、内容特点的目录是新闻版头目录。新闻报纸新闻版头目录由版头标题、图案标识、邮发代号、日期、网址等组成。网络新闻版头目录主要由网络新闻主办的名称标题、日期和网址组成。按内容分, 有综合性和各门学科性的, 按级别分, 有全国、省级、地市级的, 按主从分, 有主要报头和从属于主要报头的副刊、专刊、特刊报头等。

1.2 分清导读目录

狭义新闻导读目录指引导读者检索重点报纸新闻的在版目录、在网络新闻每版中的重点新闻文章在版目录。其中报纸新闻在版导读目录常常镶花边或边线。如第1版中的《今日导读》、《本期要目》, 无导读目录字样的导读目录。如“今日第某版刊登……”等。http//www.cnki.net的中国重要报纸全文目录, 网络新闻对全部新闻目录按新闻主题和学科内容性质在新闻全文之前集中编排, 我认为这是广义的导读目录。这些导读目录是清代类题的发展。清代的《京报》开始使用一种辞典式的标题, 如“宫门抄”、“上谕”、“奏折”等, 把杂乱无章的内容给予了明确的划分。这种概括杂乱无章的新闻内容的辞典式标题, 我们称之为类题。它是我国新闻标题的起始阶段。对于类题, 英商美查在1872年4月30日于上海创办《申报》、梁启超在1896年8月9日于上海创编的《时务报》, 康有为在1897年2月22日于澳门策划创办的《知新报》有了更一步的发展。我认为:类题出现了按新闻报道的内容性质和按新闻主题词或关键词形式的两大分类方法。前者如上谕、命令等。后者如按新闻发生的地点分类, 如上林春色、羊城夕照、京郊近事等。就格式而言, 网络新闻的全部新闻导读目录与类题的主要不同之点, 是在打开每篇新闻之后, 各自都有标题。

1.3 分清著录内容格式的其它在版目录

例如:分清新闻专栏目录, 分清标题新闻目录, 分清单、多主标题新闻目录, 分清引、主、副题新闻目录。

归纳分析上述内容, 主要是从著录内容格式方面分清在版目录。还可以按写作体裁特点、长短、采访和来往形式分, 按著录形式格式的布局结构分等等。

2 辨明分类体裁

按照总编辑的策划, 应写出多种多样的阅读培养读者的新闻体裁。大学图书馆读者在阅读时, 需要分清类目, 辨别体裁。

借鉴张默 (2000年1月) 主编的自考版《新闻采访写作》对新闻体裁的论述, 我们可按写作的精祥、时效特点, 为新闻体裁立二个基本大类:消息与通讯。

对于消息, 主要有以下类目:按事实性质分类, 有事件与非事件性消息。按科学内容分类, 有社会综合、马列、哲学、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历史, 还有自然科学技术消息。按写作特点分类, 有目击、特写、解释、背景消息等。按通常习惯分类, 有动态、经验、综合、述评消息。

对于通讯, 主要有以下类目:按我国习惯分类, 有人物、事件、工作、风貌通讯。按写作特点分类, 有记事 (介绍、报告) 、访问记 (纪谈、记谈录、专访) 、巡礼 (观光、参观记、见闻) 、速写 (简笔勾勒) 、散记、侧记 (如侧面、花絮集纳) 、小故事 (线索单一) 。对于特写、报告文学 (边缘体裁) 、采访扎记、工作研究、来信等, 张默主编 (2000年1月) 主编的自考版《新闻采访写作》中分在另一章, 我认为除消息特写外应入通讯写作特点类, 因为这些体裁也符合通讯叙述、描述、评论、议论、说明、重情节、信息传递等的一些特点。

在我们辩清了体裁类目之后, 在写作方面还要尽量创新, 例对消息的电头, 加入手机发送, 网络电子邮箱发送信息等。对通讯可借鉴西方特稿的一些写法, 以丰富新闻报道阅读培养读者的内容。

3 探索版面组织

新闻编辑的版面编排是指根据各类新闻稿件之间及相关稿件的联系, 按照一定原则思想在版上布局、编排, 将其组织成有主有从、全面与局部和谐、文图并茂的可供读者、视听者阅读的综合系统。就对每版的布局排版而言, 从形式上应做到整体对称、上下对称、左右对称、齐列, 从内容上突出重点、综合、集纳稿件。在培养图书馆大学生阅读新闻时, 还要根据大学生的需求特点对各种版面组织适当调整、重组。

我认为, 对于稿件可以根据新闻所反映的各门学科的本质规律联系性的科学分类为基础制定标准原则, 结合新闻体裁特点, 在版面上分类编排, 以满足读者、视听者对科学分类新闻阅读、视听的需求。这属新闻的内容分类。对于稿件也可按无学科本质规律联系的新闻主题词集中制定标准原则。新闻主题, 是揭示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与基本观点, 反映编辑、记者的看法、态度、意图。据此提炼的主题词, 是经过规范的名词俗语。新闻主题词能把分散在各门学科中的新闻集中起来编在版面上, 方便读者、视听者对同一新闻主题, 但涉及多学科新闻的读者阅读收听。这属新闻的形式分类。也可按照一定原则把新闻主题词与新闻科学内容分类结合起来编排, 以便相互取长补短。也有按关键词排新闻稿件的方法, 这里的关键词, 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关键词是在若干新闻主题词中起决定作用的经过规范的名词俗语。二是在图书馆组织检索新闻文献时, 往往把未经过规范的新闻名词俗语当作关键词。

目前报纸的集中分类或主题已相对稳定, 但网络新闻在这方面还不统一。目前中华通讯社主办的《新华网》首屏新闻栏目虽然先按地名主题词和关键词排, 然后按新闻的主题词和关键词编辑排列, 但这些主题词和关键词的排序没有保持各门科学完整的内在的规律性的相互联系, 对于各学科紧密相关的新闻主题词没有完全集中。如理论和论坛应结合得非常紧, 但从横纵结构看:已被隔离很多主题词, 把上层、干部理论和人民群众的反应呼声隔离。如根据新闻所反映的各门学科的本质规律联系性的科学分类为基础分新闻类, 对学科紧密相关的新闻类目应进一步完善。在集中了科学紧密相关的主题词之后, 把与之有关的新闻分别以科学分类为基础排在点击打开的这些主题词之后。《新华网》首屏新闻栏目的主题词和关键词如按拼音、笔画、部首、新闻价值大小排序, 也是有利于读者阅读的一种方式。目前, 《中新网》首屏先按各门学科新闻的主题词和关键词频道编辑排列, 然后按地名主题词和关键词编辑排列, 也不太完善。如排地名主题词和关键词, 先排云南、再排北京, 把三峡置于湖南和东京之间, 对于不熟悉这些地名的读者来说, 就会产生误解。因此, 我认为可按地域方位排, 对于中国的省市级地名, 可按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南、华东方位排。这样可增强新闻的排序的科学性和阅读性。

4 注重使用价值

为了使新闻变成大学图书馆读者阅读的精神产品, 我们应特别注重新闻报道的使用价值, 实现新闻价值的使用价值

1 9 8 5年, 复旦大学新闻系借鉴了美国《新闻学概论》提出新闻五个价值要素, 于1990年1 2月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正式出版, 权威性地确立了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的新闻价值要素。既然报刊商品有价值, 就必然有使用价值, 因为报刊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信息的承担者。这种使用价值是在报刊形成后、经过流通的具体劳动、利用才体现出来的, 实现新闻使用价值是检验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准。这五要素联系大学图书馆读者、对应的使用价值是:“时新性”, 指新闻发生并及时传播。“接近性”, 指新闻与大学图书馆读者的接近程度, 含地理、利益、心理等方面的距离远近。“显著性”, 指新闻事件参与者及其业绩的知名程度。“重要性”指新闻内容在大学图书馆读者中的份量及其重要程度。“趣味性”, 指大学图书馆读者受众对新闻感兴趣的程度。我认为, 在这5要素外, 还要加入情报性要素。197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情报是“关于某种情况的消息和报告, 多带机密性质;例如情报员, 军事情报、科学技术情报。”从这个定义出发, 消息是新闻的主要体裁之一, 在写作和发送到编辑部阶段、编辑阶段, 在一定范围内, 属记者、编辑人员的保密范围, 应该是情报, 是一种大众化的情报。新闻也有报告体裁。不是报告体裁的新闻和情况报告相比较, 也只是写作的形式不同而已。事实上, 对同样的新事实, 新闻机构在提供情况方面, 有时与行政秘书写有关情况报告一样快!只是体裁不同。图书馆、情报所提供的资料中, 有些是公开出版的期刊、杂志、报纸, 通常也称为提供情报。含义是读者欲知未知的需要交流的最新情况, 提供者与被提供者往往在一范围内保密。因此, 我认为新闻消息也可称为情报。加入这个要素, 在于强调新闻交流工作的重要性, 使广大人民群众欲知应知不知的最新情况, 不只掌握在垄断者手里愚弄人民。对于扩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知情权、监督权、参政议政权十分有益。

摘要:本文从著录内容格式方面分清新闻在版目录、从消息与通讯二个基本大类辨明新闻分类体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探索新闻版面组织、注重新闻使用价值等四个方面论证培养大学图书馆读者阅读新闻。特别是在导语是类题的发展、部分体裁类应入通讯类目、探索版面的分类与主题, 提出实现新闻使用价值是检验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准、在新闻使用价值要素中应加入情报要素等方面有所创新。本摘要也是本文结论。

关键词:培养,大学图书馆读者,阅读新闻

参考文献

[1] 郑兴东.报纸编辑 (自考本科基础教材)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8.

[2]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 (自考本科基础教材)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8.

[3] 谢国明.创新机制体制提高引导能力.新闻战线[J].2006, 9:7-9.

[4] 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新闻与传播[J].2006, 11:9-12.

[5] 新华通讯.栏目 (首屏) .新华网[OL], 2007, 9.

[6] 中国新闻社.栏目 (首屏) , 中新网[OL], 2007, 9.

[7] 胡耀斌.论新闻编辑工作原则[Z].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