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机媒体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路径探究

2022-10-31

在我国, 最早由移动运营商针对手机信息传输特点和传播功能提出手机是媒体的概念。现在普遍认可的是朱海松把手机媒体定义为“第五媒体”, 它以分众为传播目标, 以定向为传播目的, 以即时为传播效果, 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媒介, 又叫移动网络媒体[1]。

一、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优劣势分析

手机媒体的出现为初中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为了能更好的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 首先要对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优劣势进行分析, 以达到充分发挥优势, 预防劣势影响的目的。

(一) 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优势分析

1. 主体宽泛性

传统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过程中, 教师是培养的主体, 运用手机媒体培养初中生道德素质后,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成为培养主体。从教育主体角度出发, 教育主体通过手机媒体获取多方面的信息, 并及时传递给学生。

从受教育主体出发, 统计数据表明, 越来越多的初中生群体使用手机媒体, 扩大了运用手机媒体提升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主体覆盖范围, 对比其他媒体, 使范围更为精准。

2. 内容多样性

与传统大众传媒对比, 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内容多样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道德素质培养内容多样化, 手机媒体具有开放性, 易获得社会热点, 了解国外教育方法。二是使道德素质培养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 手机媒体实现文字, 图像, 声音、[1]视频的完美结合, 使呈现出的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3. 功能整合性

传统的大众传媒, 其功能是单一的, 报纸通过文字表现, 广播通过声音表现, 电视通过图像表现, 互联网络将大众传媒的功能融合起来, 极大的超越了传统媒体[2]。将手机媒体与互联网络结合起来极大的拓展了手机媒体的功能, 使图像、文字、声音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不仅可以整合传统媒体的功能, 还可以实现教育方式的融合, 实现个体交流、群体交流、同地交流、异地交流等。

4. 方式融合性

传统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主要依靠思想品德课程、班主任工作、校团活动等, 但主要发挥作用的是思想品德课程, 而思想品德课程理论性强, 导致难以融入学生生活。手机媒体作为道德素质培养的新载体, 使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深入到使用主体生活中, 将学校课程与初中生生活相联系, 实现传统道德素质培养方式与信息时代道德素质培养方式的融合。

(二) 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劣势分析

1. 言论自由性

一方面手机媒体具有虚拟的特征, 在虚拟世界中, 各类组织、社会群体、个人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 造成手机媒体内言论混乱。另一方面可以匿名使用手机媒体, 造成部分使用者肆意发表不负责任或过激的言论。

而青少年处于成长期, 其自身的认知不成熟, 易受网络舆论的影响。例如西方强国通过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对我国安全造成威胁。

2. 信息真伪性

信息的真伪性产生来源于信息的广泛性, 一是各类未经过过滤的信息本就存在真伪性, 受传播者加工后使辨别信息真伪性难度加大。二是无法过滤垃圾信息, 使初中生易接触不健康的垃圾信息。例如在使用手机媒体时, 自动弹出一些色情、暴力图片或文字等, 造成初中生信息选择混乱。

3. 手机依赖症

手机媒体被称为“带着体温的媒体”, 指明人们对手机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初中生群体因其心理发展特点, 对手机媒体的依赖性尤为显著。许多初中生沉溺于游戏、视频、小说等娱乐产品, 离开手机没有安全感, 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已沦为手机媒体的俘虏。

二、基于手机媒体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路径探析

(一) 拓宽基于手机媒体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主体

传统教育模式下, 学校是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主要阵地, 学校的主体地位自然受到重视。

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渗透性等特征, 网上低俗信息无孔不入, 违法犯罪行为层出不穷, 过去较为单一的教育主体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网络道德的需求, 亟待教育主体的多样化[3]。

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明确学校、家庭、初中生自身的职责, 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

1. 学校方面

从学校角度出发, 学校是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主阵地, 应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 改变传统的道德素质培养模式, 实行网络时代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相结合的新型道德素质培养模式, 实现学校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无缝对接。首先, 将手机媒体的相关知识纳入道德素质培养课程中并定期检查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情况。其次, 提升教师主体的网络道德意识, 有针对性的对使用手机媒体的学生进行指导。最后, 设定信息反馈日, 对教师发现或难以处理的学生使用手机媒体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 以学校为中心, 教师为辅采取措施解决。

2. 家庭方面

从家庭角度出发, 家庭对于初中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充分发挥亲子关系作用, 改变以往父母处于权威地位的模式, 建立父母与学生平等地位的模式。首先, 父母提升自身的网络道德意识, 明确手机媒体对自身和学生造成的影响, 以身作则。其次, 及时的关注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情况, 了解学生的身心变化, 适时进行交流, 对学生使用手机媒体进行引导。最后, 保持与学校、教师的联系, 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

3. 初中生自身方面

从初中生自身角度出发, 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 既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也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初中生是手机媒体的使用主体, 其自身对运用手机媒体进行道德素质培养起关键作用。首先, 增强初中生网络道德意识, 加强自我教育, 提升内化于心的能力。其次, 提升主体能力, 将内化于心的认知转变为实际行动。最后, 提升主体自我监督能力, 实现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的一致性。

(二) 整合基于手机媒体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内容

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内容是道德素质培养的核心, 而基于手机媒体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内容, 不仅要重视传统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内容, 而且道德素质培养内容要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发展, 将手机网络法制教育、手机网络道德教育、手机网络文化教育融入道德素质培养内容中。

1. 手机网络法制教育

手机媒体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容易产生手机网络犯罪、手机网络欺骗, 对初中生进行手机网络法制教育, 是利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迫切需求。首先, 提高初中生手机网络法制意识, 在法律范围内规范手机网络虚拟世界安全用网。其次, 利用手机网络开展网络法制教育, 建立手机网络法制教育网站或者公众号, 推送法制教育内容。最后, 将手机网络法制教育融入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程中, 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的初中生。

2. 手机网络道德教育

利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制约束, 还需要道德支撑, 对初中生进行手机网络道德教育是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首先, 将爱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手机网络道德教育中, 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其次, 加强自律教育内容, 使初中生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最后, 树立榜样教育, 通过手机网络积极进行榜样精神宣传, 潜移默化的影响初中生的道德教育。

3. 手机网络文化教育

手机网络文化是手机网络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对初中生进行手机网络文化教育是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首先,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手机网络文化教育, 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其次, 学习美国建立网络公共图书馆、网络公共纪念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 丰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内容。最后, 重视网络文化安全建设, 提供安全、积极的网络文化内容。

(三) 创新基于手机媒体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方法

由于手机媒体功能和特征不断地扩展和完善, 创新基于手机媒体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方法, 实质上就是对手机功能和特征的运用。为了提高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方法的有效性, 创新性的提出主题讨论法、信息共享法、生活融入法等方法。

1. 主题讨论法

主题讨论法, 是指将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内容设立专题, 推送到手机公共平台或者学校官方网站内, 通过初中生与教育者共同参与讨论, 达到道德素质培养的目的。

具体操作是利用手机微信、手机QQ群, 手机微博等平台开展主题讨论, 对主题内容选定、效果反馈等方面有明确要求, 内容方面关于社会热点、重要纪念日、初中生自身发展问题等, 效果反馈方面, 是要求检验讨论之后学生自身的感受和影响等。

2. 信息共享法

信息共享法, 是指手机媒体将收集有关道德素质培养的内容, 通过分享的方式, 实现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目的。进行共享信息法, 要及时分享信息, 提升共享信息的时效性。

通过手机电视、手机报、手机广播等功能推送道德素质培养的有关信息给初中生, 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微信、QQ等功能将具有教育意义的人、物、事分享自朋友圈,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 生活融入法

生活融入法, 是指将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内容, 融入初中生的手机生活中, 达到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目的。主要利用手机媒体的服务功能, 将道德素质培养的内容渗透到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来, 如学习、娱乐、交友、购物等。比如, 我们可以通过改编热门歌曲、组织微公益活动、运用微视和水印相机等趣味性应用软件拍摄教育短片、使用网络热词撰写教育文章, 再推送到手机娱乐、购物与学习平台上, 供学生欣赏[4]。

三、基于手机媒体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要求

(一) 营造基于手机媒体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

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离不开良好的网络环境。营造基于手机媒体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 要从建立网络法律法规, 加强主流舆论引导等方面着手。

1. 建立网络法律法规

网络法律法规既是维护网络秩序的有力保障, 又是处理网络纠纷的有力依据。我国已经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服务管理规定》、《信息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规范, 但缺乏针对初中生网络问题的有关法律, 面对这种情况, 迫切需要建立初中生网络问题的条例规范, 并通过学校渠道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一方面约束初中生自觉的遵守法律规范, 另一方面打击利用网络欺诈初中生的社会组织或个人, 为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 加强主流舆论引导

手机媒体的开放性和虚拟性, 使手机媒体传播的信息丰富而参差不齐, 初中生的行为易受手机媒体思维或舆论导向的干扰。在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过程中, 要加强主流舆论的引导, 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网络思想阵地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国家价值观取向, 及时对学生接受的负面舆论导向进行引导,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价值取向。

(二) 构建基于手机媒体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体系

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要构建一系列的体系来确保其顺利进行, 从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主体, 手机功能和特征, 道德素质培养内容等方面出发, 迫切需要构建组织体系、监督体系、评价体系。

1. 组织体系

所谓组织体系, 是指将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纳入从全国、地方、中学上下协调一致的系统中。

首先, 以教育部为领导核心, 建立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规范和指南。其次, 地方教育部门结合地方特色实施国家教育部的制定的规定, 确立运用手机媒体提升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最后, 中学学校是实施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关键组织, 将具体操作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方法。

2. 监督体系

所谓监督体系, 是指建立督促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可建立校内监督, 校外监督。校内监督主要是学校内部组织或成员的监督。校外监督是指学校外的监督, 主要分为上级监督, 家长监督、同级学校监督。除此之外在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工作过程中, 不可忽视学生自我监督, 在学生自控能力强的情况下, 自我监督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3. 评价体系

所谓评价体系, 是指建立衡量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效果好坏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标准以教育部下达的总体目标为统筹, 以地方目标为引领, 以学校目标为指南。可建立分为中学、地方、全国的评价系统, 上下统一、内外结合。评价结果应公开, 让教育主体都知晓, 以便根据评价的结果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摘要:手机媒体为初中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基于手机媒体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 应拓宽基于手机媒体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主体, 整合基于手机媒体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内容, 创新基于手机媒体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方法, 营造基于手机媒体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环境, 构建基于手机媒体的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体系。

关键词:手机媒体,初中生,道德素质,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 朱海松.第五媒体[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15.

[2] 王艳.基于手机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9) :156.

[3] 赵惜群, 黄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路径初探[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4, (4) :129-132.

[4] 宋元林.生活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好途径[N].光明日报 (理论版) , 2010-12-06 (5) .

上一篇:变频器在煤矿皮带运输系统中的应用下一篇: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