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毕业论文

2022-05-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河南大学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为了解毕业生就业后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和改进高校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措施,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校课题组对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生进行了质量跟踪调查。通过对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可就高校教育教学问题和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建设性建议。

第一篇:河南大学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生党建工作刍议

内容摘要 大学生党建工作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大学毕业生党建工作现状,分析了当前强化大学毕业生党建工作的具体措施,旨在通过加强重视、强化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规范性,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质量与效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党建工作

1 引言

党建工作在促进基层党组织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大学生党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大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为人们之间交流提供了便利,但是其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强化大学毕业生党建工作是当前各大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2 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

高校党建工作是各大高校党务人员结合《中国共产党章程》的相关规定及要求,有计划、有组织、科学地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与培育,积极发展,进行大学生党员栽培与教育管理,完善大学生党组织管理,提高党员学生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促进高校工作全面开展的过程。

党建是高校的一种重要工作,当前大学毕业生党建工作开展面临着思想教育方式落后的基本现状。虽然当前各大高校意识到党建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积极的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但是就其实际情况而言,当前相关工作开展方式较为落后,主要以传统的思想课堂教育为主,多数高校无法借助现代互联网及新媒体开展学生教育工作,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高校党建工作开展面临着学生参与度低,实际效果不佳的基本现状;高校党建工作开展的对象是所有在校大学生,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多数高校采取走访、开讲座或讨论的基本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参与各项党建活动,但是由于现有教学模式缺乏新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党建工作的中心思想与内涵。加上当前各大高校党建工作信息成就落后,黨建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基础知识及历史事件为主,缺乏吸引力,大学毕业生党建工作的实际质量与效果难以保障。

3 加强大学毕业生党建工作的建议

3.1 强化对大学生党建的领导

各大高校党委要基于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的角度,提高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认识,将大学生党建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各大高校要结合党的基本教育方针,在学校中心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关注党建工作,加强部署、规划与考核,通过建设完善的书记办公会议制度,加强调研,重点分析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新问题与新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各大高校要建设完善的学校大学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在校党委的集中领导下,组织、宣传各院系党支部及相关部门的党建工作,强化学校党委对大学毕业生党建工作的领导与指导作用。

3.2 注重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大学毕业生党建工作开展要建设完善的工作队伍,各院系党支部要配置书记、副书记、组织员及辅导员等,按照实际岗位职责配置合适的人员,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人员保障。各大高校要强化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培训,以专题培训、外出学习、走访调研及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实际工作能力。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要加强工作研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分析现有困难与矛盾,预测大学毕业生党建工作的新挑战与新趋势,提高党建工作队伍的工作研究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为党建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保障。

3.3 创新工作模式

大学毕业生党建工作开展要创新工作模式,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强化新媒体的应用。各大高校要丰富党建教育内容,在网络平台提供所种类型的学习资料,供大学生自主选择,提高大学生参与党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结合网络平台,完善大学生党建学习考核机制,借助在线考核与评价机制,深化大学生党建学习的意义。高校可通过定期组织大学生党建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演讲等方式激发大学生参与党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觉悟。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要借助媒体工具向大学生传播红色文化及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在网络教育的基础上,各大高校可以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其综合素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大学生党建要加强“学习强国平台”的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3.4 提高党建工作的规范性

党中央提出各基层党组织要强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保障工作。大学毕业生党建工作开展,要提供固定的办公室,配置完善的党建书籍、电脑、影像资料及互联网等,为大学毕业生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各大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经费,鼓励各党支部创新工作内容与工作模式,引导其在实践中认识中国共产党,认清中国社会发展方向,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各大高校要规范大学生党员的发展程序,按照全程审核、问责的基本制度,规范相关材料管理。完善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不遵守纪律及不规范行为的个人进行严肃的处理。

【参考文献】

[1]刘锦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几点思考 [J].中国科 教 创新导刊,2010,(7):240.

[2]刘威,黄向军,戚坚军.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_T作方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103—105.

[3]王晓兵,王志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5:10-11.

(作者简介:赖卓(1994--),男,汉族,江西萍乡,硕士研究生,讲师,南昌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和就业研究。)

作者:赖卓

第二篇:大学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分析

摘 要:为了解毕业生就业后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和改进高校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措施,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校课题组对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生进行了质量跟踪调查。通过对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可就高校教育教学问题和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就业跟踪调查;教学质量;实践活动;创新能力;就业指导

一、调查内容设计

为了解毕业生就业后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和改进高校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措施,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校课题组对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生进行了质量跟踪调查。调查范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07届、08届、09届和10届部分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查内容:用人单位调查内容主要有该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岗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专业基础知识、英语计算机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调查创新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指标。对毕业生的调查内容主要有教学质量、实践创新、就业指导和思想素质等方面指标。调查时间: 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调查方式:由校学生处课题组负责开展调查,调查采取寄发调查问卷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方式,采取抽样调查办法。本次调查向有关用人单位发出调查问卷54份,有效收回37份,收回率占68.52%,发给毕业生调查问卷90份,有效收回76份,收回率84.45%。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在思想素质方面,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强”选项的占绝大部分,“思想道德素质”占92%,“爱岗敬业精神”占91%,“团队合作精神”占91%,没有选择“差”项。说明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诚实的工作作风的肯定。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作为以农业为主的综合性本科高校,农村生源占50%以上,学校高度重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专业知识方面,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强”选项比较高,“专业基础知识”占89%,“英语计算机知识”占85%,均达到85%以上,有少数用人单位选“一般”,比例很低,没有选择“差”项。在这两项指标中,说明用人单位对该校基础教学工作的肯定,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应用上比较符合实际,同时,也说明该校毕业生在英语知识和计算机运用能力比较强。学校近年来对学科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安排都比较科学。但随着广东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区域高校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特别是一些热点专业、急需专业,都要求高校做出相应的学科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该校应在科学调整专业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适应市场需求。

在实践能力方面,调查显示,选择“强”的选项数据比较理想,“组织管理能力”占83%,“实践动手能力”占80%,“调查创新能力”占80%,“工作适应能力”占79%,“语言表达能力”占78%,有少数用人单位选择 “一般”,也有个别选择“差”项。说明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管理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肯定。在电话访谈中,发现很多毕业生进步很快,就业几年之后,能很快胜任单位主要岗位工作,并能升任为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工作中也取得较显著成绩。当今,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时,都是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这样能够缩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上岗时的培训周期,减少经营费用,并能使其更快地适应未来所从事的岗位,所以实践经验少和创新能力弱的毕业生就业不具竞争优势。

(二)毕业生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

在教学质量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学校“专业基础知识”评价,认为“很好”占89%,“一般”占10%,“较差”占1%。说明学校比较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数据显示,学生选择“很好”占83%,“一般”占16%,“较差”占1%。说明学校的课程设置比较好,相对符合社会需求,但个别专业设置的课程比较杂繁。也就是说,从广东的实际情况来看,该校有的课程设置还是未能完全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部分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比如在应用科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上,课程内容范围比较广,重点不突出。

在实践能力方面,学生对“基本技能实践”选项的评价比较高,数据显示,认为“很好”占82%,“一般”占16%,“较差”占2%。说明该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强,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实习机会少,社会实践活动不多,造成实践经验不丰富。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很重视,没有经历过实习实践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几乎不录用。对“创造创新能力”,学生认为“很好”占79%,“一般的”占21%,没有“较差”。说明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高,但从数据中也反映出学生创新能力并不突出,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比较少,缺少创新思维,存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对“人际沟通能力”选项,数据显示,学生认为“很好”占81%,“一般”占16%,“较差”占3%。说明学生在工作中对人事关系的处理比较好,但从数据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或在语言、心理方面存在障碍。在“英语计算机应用”中,选择“很好”的占77%,“一般”的占19%,“较差”的占3%。说明学生英语语言的使用不是很好,计算机应用也不广泛。这两方面可能出于农业院校农科专业学生就业的原因,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从电话访谈中发现,有的学生连计算机最基本的原理和最简单的操作方法都不会,应用能力比较差,竞争优势不明显。在“组织管理能力”选项中,选择“很好”占83%,“一般”13占%,“较差”占4%。说明学生管理组织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在工作岗位上能发挥职能作用。但从调查数据中,也不难看出,很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少,又不善于与人沟通,所以管理工作并不顺手,大多体现在农村学生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

在思想素质方面,在“爱岗敬业精神”选项中,调查数据显示,学生选择“很好”占96%,“一般”占4%。在“团结协作精神”选项中,选择“很好”占91%,选择“一般”占9%。说明该校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高,有吃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就业指导方面,对“就业指导工作”选项,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认为“很好”的占76%,“一般”的占24%,没有“较差”的选项。说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组织得比较好,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起着比较重要作用。但就业指导工作还是处在发展和完善阶段,制度还未完善,且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老师指导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就业课程设置”选项中,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认为“很好”的占73%,“一般”的占24%,“较差”的占3%。说明该校就业课程设置或安排已经有一定合理性,但并不理想,未能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三、调查结果思考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要优化专业结构,结合学校实际,调整学科,设置专业;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课程,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突出选好专业知识课程,特别是专业精品课程。此外,要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实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专业水平;要积极开拓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开拓学生视野。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活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推行实习实践活动。高校要实施学生实习实践活动计划,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分级实习,把专业实习和岗位实践相结合起来,促进以就业为目的实习实践,在实践中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应该开设一些开发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创新课”,向学生传授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树立“批判性”精神。此外,要建立创业教育基地,开展创业活动,培养综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

5.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要培育大学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就业教学交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就业形势分析,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对就业政策、择业技巧等方面进行系统指导,提高毕业生应变能力。此外,要加强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建设,积极举办讲座,扩宽学生的政治理论政策形势视野,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黄勇,等.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及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 汪敏,等.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及对策分析——以安徽教育学院为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5).

[3] 曾秀丽,等.毕业生跟踪调查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4] 敖慧斌,等.赣南医学院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责任编辑 杜 娟]

作者:刘宏波,林莹洁,刘斌,曾爵

第三篇: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 要:由于大学生成为就业主体,是否到基层就业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理性思考,政府只能引导不能强制。通过河南省6所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发现阻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关键词:河南省基层;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2012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将突破50万人,普通中专毕业生将继续保持在20万左右,加上外省入豫求职及往年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将有超过80万毕业生在河南求职,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1]。毕业生顺利就业与否,关系着毕业生对社会的认知和对人生的态度,影响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同程度,也影响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持续推进。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义

大学生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新世纪人才战略的重大转变。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就业范围,拓宽就业渠道;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大学生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

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就业。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3]。然而,目前河南省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还有待改善,存在着很多问题。表现在:

(一)政府对基层的投入不够

长期以来,政府对大城市的投入力度远高于基层,河南省也不例外,基层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基层人文环境差、文化生活单调,对大学生人才缺乏吸引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滞后的政策导向也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积极性。目前,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主要是以政府吸纳的方式,大学生到村里工作,往往只是为乡镇各部门补充人力,没有真正起到基层锻炼的作用,影响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虽然各地基层政府出台了许多吸引大学生的优惠政策,但是,缺乏如何留住以及如何培养锻炼大学生能力的相关政策。

(二)高校作用发挥不够

调查中有高达84.3%的大学生表示学校对基层就业政策宣传不重视或很少宣传。对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不太了解,对基层的认识停留在道听途说,或想象认知,仅有15.7%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进行就业宣传教育。

在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过程中,一些高校的作用发挥不够。比如,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基层就业的宣传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往往是流于形式。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三)基层就业受到家庭的干扰

从问卷当中可以得出,父母对孩子的基层就业还是存在一定影响的,13.9%的大学生认为父母的期望对自己是否到基层就业的影响很大,61.5%的大学生认为父母期望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只有不到24.5%的大学生认为父母的期望对其基层就业一般没有影响。由此可见,父母的价值期望对于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意向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影响,75%的大学生都会首先考虑父母的看法。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的期望和决策有些时候甚至代表了个人的意愿,因此社会对于家庭的宣传教育工作也是将来提高基层就业意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基层现实状况影响着基层就业

基层由于经济水平低,一些困难的农村和西部地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所以,基层往往对文化、娱乐活动设施的投资有限,文艺娱乐活动少之又少。这种单调的基层文化生活,影响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继续投资,甚至降低了继续投资的收益,成为影响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阻碍因素。在对不去基层就业原因的一项调查中,不愿意去基层就业的49人中,有47人选择基层条件艰苦、发展空间小或基层就业丢人。从这一项数据不难看出,基层状况和就业观念深刻影响着基层就业的有效推进。

(五)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影响基层就业

1.缺乏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认识,且就业观念落后。调查显示仅有少部分大学生表示对就业形势很了解,仅1.4%的被调查者对基层就业政策很了解。 封建传统“学而优则仕”和“铁饭碗”的观念根深蒂固。在此次针对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单位性质的一项调查中,880名学生中,有557人选择政府机关、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仅52人选择民营企业,分别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63.3%、5.9%。可以看出“公家”单位有更强的吸引力,私营、民营企业或单位受冷落。这说明大学生很顾及工作的稳定性和社会地位,一劳永逸。这些观念不发生改变势必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

2.对自己的期望值偏高。在对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意向调查中,在对州大学97名学生的调查中,有11名学生明确表示不考虑去基层就业,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11.3%,在对郑州轻工业学院97名学生的调查中,有7名同学明确表示不会考虑去基层就业,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7.2%,在对郑州科技学院180名学生的调查中,有10名同学明确表示不会考虑去基层就业,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3.9%。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办学层次越高的大学,学生就业期望值越高。

3.在乎专业对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乎专业对口,总认为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一定要与大学所学的专业相同或相近,否则的话几年的大学学习等于白费。然而,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专业对口工作较少,即便有,竞争也是异常激烈。

三、完善河南省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首先,河南省政府在制定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时,要深入调研,只有来源于实证调研的政策才能符合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同时,要充分考虑细化政策,杜绝别有用心的人钻政策的漏洞谋取私利[4]的现象。其次,进一步营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良好政策环境,让大学生去基层就业享有实实在在的政策优惠,比如,学费代偿、公务员优先招录、研究生入学优势、就业所在地的福利和保障。为吸收更多大学生到基层单位,政府可以采取税收减免、贷款优惠、项目政策扶持等积极手段激励基层组织改善自身条件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这些诸如此类的手段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环境。最后,要建立大学生基层就业稳定的长效机制。户籍管理部门应考虑进行户籍管理方面的改革,最大程度地避免因户籍限制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自由流动,更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使大学生能够公平地去竞争。同时,在医疗、住房、子女教育方面为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保障,消除大学生基层就业“下得去出不来”的后顾之忧,增强其归属感,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工作中。

(二)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高校和政府就业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使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好心态,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同时,高校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 “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课”等向大学生宣传政府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

首先,政府可以把基层优势转化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实吸引力。一方面,政府等相关部门在制定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时,要充分结合基层的有利因素,找到政策的“附着点”,使政策的执行具有现实基础,增强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工作中,要尽量避免“服务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大而空的说教,要紧扣基层的有利因素,把去基层就业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使其更加理性地认识到基层就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基地的独特引导作用。第一,高校就业主管部门,要多渠道地搜集招聘信息和岗位需求信息。让大学生明白不同岗位的职责及从事某项工作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各种职业测试软件,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就业能力,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培养大学生通用能力,比如,理解、表达、沟通的能力,树立自信,参与竞争。第二,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与基层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大学生基层见习提供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认识基层、了解基层,熟悉基层的机会,让大学生亲身体会基层对人才的需求,真实感受在基层事业发展的广阔空间[5]。同时,通过基层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学有所用,缩短到基层就业的适应期,提高大学生服务于基层的能力。第三,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专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为了经济效益,为了抢生源,而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打破以往仅为大城市、大公司培养人才的模式,调整一部分专业,来满足基层就业所需的能力条件与素质结构。高校也可以尝试与基层单位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按照基层所需技能来培养大学生。

(三)改善基层就业环境,充分开发基层就业岗位

“要想富先修路”。想要吸引更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道路交通和通信网络的覆盖扩建必须加大力度, 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既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致力于基层交通和通信业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提供简便、快捷、廉价的沟通交流平台。同时,以基层中小学和职业院校为平台,组织各类文体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并邀请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参与。扩容和开放图书馆,为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继续学习和愉快生活的环境。鼓励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多与基层居民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情谊,加深大学生对基层的了解,同时,通过大学生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基层居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良性的沟通平台。

(四)大学生自身应转变就业观念,关注基层就业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应当借助目前发达的网络资源和庞大的网络信息,熟悉目前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认清现实,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形成现实、合理的就业期望,认识到基层就业是可行的、必要的。高校应当加快教育机制的改革,建立起专业的师资队伍,开设更多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国家政策法规介绍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增加课程的学分比重,引起学校和家庭的重视,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实际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完善大学生基层见习制度,通过社会实践、项目调研和就业实习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解基层熟悉基层的机会。最后,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下基层,增加对基层文化生活的了解,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从而大大缩短从学生到基层就业工作者“角色转换”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艳玲在2012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仪式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1-11-19).

[2]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1-

11-21).

[3]蔡群高,王英姿.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29-31.

[4]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49.

[5]张远秀.现行社会继替规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J].经济问题探索,2007(1):105-109.

作者:易善芝 张华

上一篇:汽车空调诊断论文下一篇:转基因水稻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