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保护角度论文

2022-05-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校园环境保护角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当代大学的校园文化已不仅仅是自发沉淀的结果,更是一个自觉建设甚至是市场包装的过程。本文从伦理人性、创造个性和民族本性三个层面。参照新世纪的时代精神、社会成员展走向和对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哲学界定作一个勾勒。

第一篇:校园环境保护角度论文

人际功能角度下的大学校园标语浅析

摘 要:标语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语篇类型,它向人们传递信息,鼓动人们去从事某项工作或规范言行。本文主要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角度对标语的语气、标语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进行分析。笔者搜集到的标语以陈述语气和命令语气为主,语气和人称都会影响交际双方的关系。

关键词:人际功能校园标语语气

一、引言

人际功能是指语言除了表达说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功能(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5)。通过人际功能,说话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并对他人造成影响。

系统功能语法常被用来分析语篇的价值和性质。韩礼德是这样对“语篇”这一概念进行定义的:“The word text is used in linguistics to refer to any passage,spoken or written,of whatever length,that does form a united whole(Cohesion in English,1976)”(王云桥,2001)。日常所见的标语是一种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往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也可将其视为语篇的一种。标语的种类多,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标语的发起者在标语中表达了态度,并试图使众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笔者在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内搜集了120条校园标语,涉及环保、卫生、安全、纪律、规则、传统美德及特殊宣传如普通话宣传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标语的拟定者主要是校园管理者、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商家及特殊的组织机构。本文将搜集到的120条标语作为研究对象,从人际功能角度对该语篇类型进行分析。

二、大学校园标语的语气类型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段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表示语段的基本字面意义的命题意义,一是表示话段对人或读者的影响的施为性意义。韩礼德认为,在说话的行为中,说话者为自己选定一定的语言角色,同时为听话者分配一个他希望对方扮演的互补的语言角色。标语作为一种以宣传为主要目的的话语,是宣传行为的发出者对宣传行为的受众的一种希冀和命令。在这个过程中,标语的拟定者和受众之间形成了一种信息传递的关系。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功能语法将言语功能分为“提供、直陈、命令、提问”这四种功能,这四个言语功能通过语气体现。陈述句表示“直陈”,祈使句表示“命令”,疑问句表示“提问”,而提供则可以用多种语气。在搜集到的120条校园标语中,陈述句出现35次,占所有标语数量的29.2%;祈使出现85次,占总数的70.8%。由于搜集到的标语中没有提问和提供的情况,故不在此赘述。

(一)陈述语气

用来表达“陈述”这一语言功能的标题说的是一种情况、一个事实、一则信息、一个想法、一种希望、一个看法、一种想象等(黄国文,2001)。从某种程度上说,标语和广告标题一样,都是以宣传为主要目的,所以标语的拟定者向受众传达的也是他的观点和想法或者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一种认识。例如:

(1)普通话是校园用语

(2)等待也是一种美德

(3)您亲自送回餐具就是一种高尚

例(1)是华中师范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制作的标语,目的是在校园内普及普通话,使同学们提高说普通话的意识;例(2)是学生组织贴在学校银行取款机附近的为了提醒同学们在取款时自觉排队的标语;例(3)是食堂管理部门为了提醒用餐者自觉送回餐具而设的。以上三条标语是不同的标语拟定者为了宣传各自的立场而设计出的,内容直白朴素。可以发现,标语和广告语一样,也是一种“非交互性”的话语。只有话语的一方说话,而且不能马上得到另一方的应答。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语气类型会对“听话者”造成不同的影响。陈述句是陈述事实和想法,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陈述句式的标语对受众没有强行的要求,却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在标语宣传对象的心里形成一种概念、一个看法,而标语的接收者在耳濡目染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乃至产生行动上的反应。例如:“您亲自回送餐具就是一种高尚。”该标语表明了拟定者对回送餐具行为的一种肯定,并将这种行为上升到品德层面,但是在语气上并没有强行要求每一位就餐者都能做到。看到标语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审视,在这一点上,设立标语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命令语气

根据统计数据,“命令”语气在标语中所占比例最大,“命令”语气是用祈使句体现的。祈使句的作用是要求、请求或命令、劝告、叮嘱、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笔者搜集的校园标语中体现了祈使句的多种类型。例如:

(4)排队时留意随身物品

(5)校内禁止摆摊设点

(6)知青的年代已经过去,请勿再“插队”

(7)手机静音

(8)行动起来,让我们的自习室更卫生

上文中列举的几条标语都是祈使句类型的具体体现。例(4)表“叮嘱”,学校保卫科是这条标语的发起者。保卫科从自己的职能角度给同学们安全方面的提醒,这样的语气恰到好处。例(5)表“禁止”,学校保卫科和校园管理中心针对学校里有小商小贩未经允许乱设摊位的行为设置这样一个标语,从标语拟定方来看,他们是有权力说出“禁止”的。例(6)表“请求”,是学生组织设立的,原因是在学校食堂买饭的学生中存在插队的不文明现象,这一标语旨在要求同学们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例(7)表“命令”,是图书馆对读者的“命令”。这种命令,图书馆有权发出,而且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例(8)表“建议”。这一条也是学生组织拟出的标语,意在建议同学们加入保持卫生的队伍。表命令意味的祈使句要求标语的目标对象立即做出行动,与陈述句相比,祈使句的语气更加强烈,而且对受众的行为充满期待。在有些情况下,针对不同的人群,单单用命令的语气是不合适的。例如笔者发现,在学校食堂的空调上贴着“不要动手!”的标语,但是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这种强硬的语气显然有失妥当。考虑到种种情形,所以也就有了“叮嘱、请求”等其它类型的语气。标语的类型很多,涉及的内容广,加之发起者和针对的对象多变、关系复杂,所以在标语这种独特的语篇中,会存在各种类型的祈使句。

三、大学校园标语中的亲疏状况

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活动的直接环境。我们可以将语境因素分为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部分。按韩礼德的观点,以上三种因素分别制约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而话语基调又分为个人基调和功能基调。个人基调指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功能基调指的是语言活动的目的。从个人基调上看,标语的发起者和接收者是交际的双方,由于双方的关系比较复杂,所以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且在不同的环境中各自的角色会发生转变。从功能基调上看,标语具有教育性、宣传性和说服性的基调。

韩礼德认为,个人基调制约语言使用的正式程度,人际关系越亲密,语言的正式程度越低。其中,语气和人称代词是正式程度的体现方式中的一部分。

(一)从语气反映亲疏状况

笔者将标语的拟定者分为校园管理服务部门、学生组织、特殊机构和商家。校园管理服务部门和学生组织占了绝大部分,而语气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下面主要是从“命令”和“直陈”两方面做出的统计。

哈德逊认为,权势较高的一方在言语交流中会更加直接,也无需太客气,而权势较低的一方则会更加婉转、礼貌,体现尊重(黄国文,2001)。学生组织设计的标语目标对象是学生,学生组织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上表中,学生组织设计的标语以请求型的祈使句和陈述句为主,语气缓和亲切,有的标语还使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如:垃圾箱上的标语——“请不要将我置之肚外”。有些标语中加入了流行语,比如:“不关门神马的,最讨厌了”“亲,小心烫手,痛痛”等。这些标语生动有趣,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无形中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学校管理服务部门发起的标语情况比较复杂,其中祈使句最多,总数达58条。笔者搜集的120条标语中的18条表示禁止的标语全都是学校管理服务部门发起的。在学校管理部门和学校活动参与者中间有一种权力的不对等关系。例如:

(9)校内禁止摆摊设点(学校和外来人员)

(10)严禁推销(学生宿舍和外来人员)

(11)业务工作室,读者止步(图书馆和读者)

(12)公共场合,严禁吸烟(食堂和就餐者)

以上四条标语具体说明关系双方存在的不对等的关系。在这四对关系中,前者都处于权力高处,而后者处于权力的低处。标语的发起者和对象存在不对等关系,往往语气生硬,不容质疑,常出现“严禁”“不许”“勿”等

表示拒绝的词汇。

在某种程度上,语气生硬的祈使句标语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在有些情况下,使用表禁止或命令的祈使句是必须的,比如“校内禁止摆摊设点”这一标语的使用。学校以一种禁止的口吻对待外来商贩,是出于维护校园秩序、保障学生安全的目的。若此时校方仍采取一种亲切和蔼的态度,则不会对商贩起到震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过于生硬的字眼会引起标语受众的抵触心理。比如“严禁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停靠,违者放气”“禁止泊车,违者锁车放气”等。看到这样的标语,人们在感到可笑的同时也会产生抵触心理。可以说,祈使句中的禁止、命令等语气使用不当,会产生反作用。

在笔者搜集的所有语料中,环保类标语最为成功地将“命令”式转化为“委婉”式。例如,“严禁践踏草坪”这一命令式的标语给人以一种不近人情、态度生硬之感,有些人看到此标语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而用一种更为生动婉转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意思,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类标语有“迈步留意地下草,弹指莫折枝头花”“你来绕一绕,我来笑一笑”“芳草依依,大家怜惜”等等。它们既表达了“不要践踏草坪”的意思,又在音韵和修辞上给人以美感,使人在心理上更易于接受。

(二)从人称代词反映亲疏状况

人称代词也是体现交际双方亲疏关系的重要体现。据笔者统计,在120条标语中,人称代词“我,我们”出现13次,“你,您”共出现9次。人称的选择会对交际双方的距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1.“我”还是“你”?

试将标语中的人称代词替换,比较下面两条标语:

(13)珍惜华师,从我做起

(14)珍惜华师,从你做起

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人称代词的合理使用在标语中的重要作用。例(13)中的“我”不仅仅指标语的发起者,其实更多地指向标语的目标对象,即华师学子,即“你们”。然而,这里将“你们”换成“我”后,人们在读标语时,就会在无意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产生一种认同感。相比之下,例(14)将“我”换成“你”之后,这句标语由一种建议号召语气转变为命令语气。在这个标语所在的语境中,命令式的语气非常不恰当,因为“珍惜华师”这一行为并不是强制性的,“从你做起”就显得极其不礼貌且含有强迫意味。类似的标语还有很多,比如“清洁卫生,从我做起”“教室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等。用“我”而不能用“你”的情况往往出现在表示号召或建议大家付诸行动的标语中。

2.“你/您”还是其他?

笔者搜集的标语中还有含有“你,您”的句子,例如:

(15)您亲自回收餐具就是一种美德

(16)感谢您对校园环境的爱护

(17)用你的心去呵护电吧

以上例句中的人称代词“您”或“你”,没有具体指出标语针对的对象,如“就餐者、同学们”等等。由于标语也是一种非交互式的话语,所以标语的发起者和接收者存在着时空上的差异,不能面对面地交流,双方本身就存在着距离。而第二人称的使用是标语的发起者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缩短距离的效果。使用了第二人称,人们在阅读这个标语时,就仿佛与标语的发起者展开了对话,标语的接收者自身的存在感也随之增强。将标语中的人称换成具体的行为对象,如“就餐者亲自回收餐具就是一种美德”,食堂和就餐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拉大,这句标语就成为了一句冷冰冰的宣言,即便是以一种陈述的语气出现,也显得不近人情,仿佛标语发起者就是“道德捍卫者”。

四、结语

标语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语篇,标语的发起者和接收者是交际的双方,二者的交流不是即时性的,主要是发起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标语的发起者通过不同的语气来表现言语功能,从笔者搜集的语料来看,大学校园标语主要是以陈述和命令两种语气为主,经常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作为交际时的称呼。作为一种以教导、宣传和说服为目的的话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影响着信息接收者的接纳程度。标语的发起方只有恰当地使用语气和人称,才能达到交流上的“合意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胡壮麟.语言系统与功能[A].1989年北京系统功能语法研讨会论

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常晨光,丁建新,周红云.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新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周军,楚军.新闻报道英语与社论英语的功能语篇分析[J].西南

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

[6]胡冰霞.广告英语的人际功能[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20).

[7]王云桥.语篇概念的意义及其相对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3).

(叶婧雅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430079)

作者:叶婧雅

第二篇:从哲学角度浅析高校校园文化

[摘要]当代大学的校园文化已不仅仅是自发沉淀的结果,更是一个自觉建设甚至是市场包装的过程。本文从伦理人性、创造个性和民族本性三个层面。参照新世纪的时代精神、社会成员展走向和对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哲学界定作一个勾勒。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进入21世纪,中国高校校园文化是大众化趋势下的校园文化,大学的校园文化的特征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创新性。创新性是指高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创造新思想、新观念,为国家提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源泉的特质。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精神是对创新生活状态的认同精神,乞求“我创造、我生存”的价值理念,是对个性,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及创造人格的高度认可,是对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法的积极探索精神。第二,先锋性。当代高校文化的先锋性主要指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新理念的发源地,是新文化形态的生长点,是培育新型文化创造者的摇篮。大学城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特征。它对社区文化产生巨大的引导辐射作用,它提升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品味,也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交流中心。现在,大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机构,成为社会民族的动力之源。第三,兼容性。从精英走向大众,也是大学从神坛走向世俗华的过程。“大学围墙淡出”是高校校园兼容性的明显反映。在大众化趋势下,传统精英文化的精英品质,新精英文化的现代意识,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在大众化的校园里混合生长,无所谓尊卑的并存;人们不再为大学应有的文化品味而争论,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各种特质表现出宽容性,平等性,对话性和竞争性。第四,个性化。在大众化时期,大学的统一性被大学的多样性所代替,大学的多样性带来文化的个性化与相对独立性。当代大学的校园文化已不仅仅是自发沉淀的结果,更是一个自觉建设甚至是市场包装的过程。大学校园文化以一种营销策略追求品牌意识和打造品牌意识,犹如市场竞争中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对内起着凝聚人心增强归属的作用,对外则体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垄断的理念。第五,民主性。处于向大众化时期过渡阶段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具有民主精神与民主意识的文化。由于高校实行收费入学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生与校方的买卖关系,与教师的交换关系;同时,知识过剩,信息过剩,使任何一个教师在今天只能把握一些知识的碎片,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有绝对的权威;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由少数行政管理人员管理大学的时代已被许多学术群体的分权格局所代替,管理文化体现出高度的参与精神;在大学理念上,出现了“学生消费者至上的观念”。大众化趁势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个性化与民主性的特点;这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更是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目标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盼。因此下面从伦理人性、创造个性和民族本性三个层面。参照新世纪的时代精神、社会成员展走向和对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哲学界定作一个勾勒。

1 校园文化的精神前提——论伦理人性

伦理人性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智慧显现,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文支点。伦理人性从人文的终极关怀意义上说,是高校校园文化首先具备的教育的文化本性和教育的精神前提,是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区亚文化形态的文化教育结构和教育文化设计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的内在依据。高校校园文化的伦理人性,其生命指向和生态原则乃是真善美的价值归宿和知、情、意、行的道德融合,伦理人性对个体是主体自然的良心良知,对社会是个体自觉的责任和义务。在校园文化核心主体和对象意义上,具体表现为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道德的判断。行为选择的意志自由和人为活动的自我调节。青年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正处在自我意识觉醒,个性自由张扬的黄金阶段,思维活跃、思想多元化。校园文化是影响青年大学生成才最基本的文化环境和教育渠道,在高校教育产业化不断深入逐渐从“精英教育”像“大众教育”的转向中,校园文化尤指高校校园文化仍然要以中华民族认同的社会主义道德终极意义的人文关怀作为校园文化教育的基本范式,以社会伦理人性与个体的道德评价为支撑点,强调的原理仍是伦理原理,诸如网络伦理,校园生态伦理,恋爱与性伦理,学生干部和贫困生的伦理都是校园文化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并日益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弘扬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的伦理人性乃是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道德感知,合理的人伦本位最真挚最深沉的呼唤。

2 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文使命——创造个性

创造是人类永恒的生命活动,是人类本性和本质力量的最高表现,人的个性本身又是创造,是生命之花最灿烂的开放。当代校园文化是以促进人的生命化,文明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教育,就是以一种人文关怀的视角,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人的创造的个性和个性的创造发展为根本。创造是主体发展的最高形式,个性是主体性张扬的鲜明标志,培养、发展主体的创造个性是当代校园文化理应追求的教育目的和人文理念。“教育改革一个及其重要的内容和目标就是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竞争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这是检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尺度”。高校校园是知识密集,信息多元,思想碰撞的智能基地,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年龄相仿,生活方式类似,价值观念趋同的特点使校园文化呈现出活跃性,创造性、超前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青年大学生是最鲜活的生命本体和最生动的文化实体,是校园文化最热情的需求者和最积极的创造者,是最具竞争心理,挑战心态,开拓意识,批判勇气和创新精神的实践群落。高校校园文化最现实的生命力昭示和最生动的价值性表现就是青年大学生创设的校园文化实践。创造个性是对创新的主题界说,既是作为创造的主体进行个性化的创新,又是青年大学生智性与灵性的本质表现。高校校园文化通过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各种载体从现实的社会发展和个体自身需要出发,使人获得理性的、诗性、情感的、精神的健康发展。高校校园文化要承担起这一人文使命,应该给予青年大学生独立人格的思维空间,提供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和自我展现的天地,保证了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发展,肯定他们的个性、能力、创造性成果。

3 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归属——民族本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作为一个民族千百年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文明实践成果,以文化传统为中心,以校园教育为中介的族体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积淀,是在一种独特的民族群体文化生态中孕育成长的亚文化状态。从教育文化学意义上说,高校校园文化也是立基于民族的旧教育文化与民族的文化教育互为选择的动态同构过程中功能耦合的黄金分割点。因而,校园文化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育人使命,特别要使“大学校园文化在弘扬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发扬民族精神,汲取历史智慧,探究人生哲学,教育大学生追求崇高的人格境界,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新时期的伟大创业之中”。张扬民族本性与特质的校园文化精神理念,价值选择,文化内核弥漫于高校校园生活中。高校校园文化以深邃厚重的历史内涵和开拓进取的时代底蕴,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底色和校园文化实践与教育活动的现实舞台,“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也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强调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学风、校风和勤奋、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这都源于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和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的总体文化心态与改革相连,与时代同步。他们既有对祖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又有对1日文化的逆反心理;既有对现代文化的开阔接纳,更有对高品位文化的热烈追求。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人类文化兼收并蓄的同时保持一种传统与文化、本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开放,共同借鉴的多元化并存的基本态势。这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一方面,源源不断地从社会中统摄、选择、传播和融合着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又生生不息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挖掘、继承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亚文化。具有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国格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的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民族本性千古不绝的主旋律,“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民族文化形态,来宣传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是今后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传递、选择和扬弃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民族新文化,塑造国民性,提高民族素质,无疑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生命机制和教育本位。

4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功能发挥

人是文化的主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利于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但校园文化对人同样具有行为的约束功能。这是文化的反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校园物质和精神状况的全部。所以有目的的建设校园文化也要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当然综合治理工程不等于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突出关键,抓住重点,其结果是体现在实现校园文化的功能方面。

4.1 校园文化的激励约束功能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而形成的,体现学校风格和特征,反映师生的共同心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使教职学生有一种归属感、自豪感,激励着师生为实现其奋斗目标而不懈地努力。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校规、校纪、校训、校风、校貌等,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或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对学校每个成员的行为都起着约束作用。凡是符合校园文化的行为,必将受到肯定和鼓舞;凡是违背校园文化的必将受到人们的谴责。因此,校园文化对全体师生都具有激励约束性,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

4.2 校园文化的同化功能校园文化是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个性文化。这种文化一经形成便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氛围状态。有人叫它“小气候”、“精神氛围”等等。在这种氛围状态下,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同化着校园范围内所有人的意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制约或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同化功能。也是同在一个社会文化氛围下,不同单位、部门、区域存在文化差异产生各自特色文化的原因。

4.3 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人是社会的人,认识世界、理解人生的程度各异。但是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知识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具有一种对人教育的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主要体现在环境感染、氛围熏陶的无形教育方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文化体现的就是这种教育功能。

4.4 校园文化的调控功能校园文化是校园状态客观反映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是由学校方方面面的因素组成的。当校园需要新的变革时,就要首先变革校园文化观念,从管理思想、管理机制、管理方式、管理内容等等都要重新定位。所谓校园形象重塑,校园机制再造,就是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当然,这种重塑与再造都是建设新的校园文化,但是新文化观念的建立,新文化建设体制的形成与运行是首要问题。抓住这两点,就能破除旧文化,建立新文化。一种文化氛围由于形成了一种传统和行为习惯,产生了一种相对的稳固性,给改革进程造成阻碍,这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制约性。但是,先进的文化氛围又对新思想、新体制乃至整个改革工作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又是一种积极性和进步性。因此,校园文化是校园整体状态的综合反映,我们可以有目的的去建设校园文化。重视校园文化的反作用功能,去实现学校育人的目的,把学校建设得更适应时代的要求。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要完成育人的特殊使命和根本任务,要突出其创造性、先锋性、兼容性、个性化和民族化的特性,就应当承当起对人的发展和完善的终极关怀。将伦理人性,创造个性和民族本性表述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哲学内涵,这一教育理念本质上体现了对心灵智慧,理想人生和终极关怀的皈依,必将彰显出高校校园文化真、善、美的民族文化价值规范,投射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的时代个性风采,为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创设一个崭新的视域。

作者:邱晓云

第三篇:从高校体育文化角度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部分地方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阐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功能、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a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它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以此通过高校体育文化来反映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并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从而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建a设

前言

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而肩负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任,则要靠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校则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大力推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来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 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界定

1.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高校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高校为主要空间,以高校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场馆设施等)建设是基础和前提,制度文化建设是组织和保障,观念、形态和意识的形成是引导和关键,即管理者自身体育意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学生群体本身对体育喜好程度等。

1.2高校校园文化的概述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特定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也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条件下,由学校广大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2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2.1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它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2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教育创新的有力保障,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2.3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 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提高师生的文明程度, 而且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带动家庭、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2.4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教育不单是知识的简单传授,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行为习惯和道德风貌, 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 高校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和价值体现

3.1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它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影响校园内群体参与、关注体育的一种导向性文化。通过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可以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状况,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方向和思路。

3.2高校体育文化充实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更活跃了校园气氛,是学校自身群体向心力与凝聚力的体现,是校园内群体对体育价值认同、价值取向的态度,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和关注体育事业发展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体育行为方式等多因素组合的结果。

3.3高校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正是人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

3.4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体质和完整人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改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3.5高校体育文化以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存在于校园文化中,并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的作用。

3.6校园文化建设是将课堂教学和其他方面融合起来,构成全方位育人和文化启蒙,而体育是这其中的重要部分”。高校体育及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

4 结论

4.1通过研究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功能、作用以及它其它相关概念的关系,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体育文化的理解,进一步认识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而更有效、更自觉地发挥体育文化的功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4.2通过积极开展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可以营造良好的校風、教风和学风。使其以鲜明、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 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 以独特的氛围影响、熏陶学生。有利于抵御各种消极、颓废文化对学生的侵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

4.3我们不可忽视在校园文化这块沃土中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高校体育文化对人的素质影响是全面的,潜移默化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4.4奥运文化、阳光体育、竞技体育都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从而使学校形成群众性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和全员参与校园体育锻炼的浓郁氛围,有效地促进广大师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师生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传来,杨彤彤.奥运文化与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联系[J].考试周刊,2010,(3).

[2]姜志明,曲新艺.当代中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5).

[3]冯宏伟,薛海红.高校阳光体育工程的实施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和谐发展[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24(2).

[4]樊申元.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2010,33(2).

[5]杨乐.体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山西体育科技,2008,28(1-2).

[6]张俊伟.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科学管理,2010,(8).

作者:郭思危

上一篇: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论文下一篇:音乐类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