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教案和说课

2023-02-24

教案是教育者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把教材中严肃的政治话语书写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把教材用语转化为教学用语,通过简单的修辞、轻松的语境唤起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内心认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教案和说课》,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三年级下册教案和说课

《假如》教案和说课稿

《假如》教案

执教者:李云丽 班级:二(2)班 时间:2016年11月22日

一、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我会认”中的生字,会给这些生字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受到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教育。

二、 过程与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受。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环境。

四、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五、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仿写诗歌。

六、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PPT

七、 教学方法:讲授

八、 教学流程设计:

(一) 故事导入。

师播放动画片《神笔马良》的故事,学生观看后谈感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听课文录音,圈出生字。

2、 小组内认读生字、生词。

3、 师讲解生字。

4、 开火车读生字。

(三) 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 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2、 全班同学一起读课文。

3、 学习第一小节。想想“小作者想用神笔给谁画什么?”同学之间交流,指名回答问题。

4、 读第二节和第三节回答以下问题(小诗人用神笔做什么?小诗人为什么这样做?)

5、 指名回答以上问题,师生共同点评。

(四) 课堂拓展,激发爱心。

1、 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给谁画些什么?

2、 指名说,师生共评。

3、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则诗。

九、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我会认”中的生字,并会给这些生字组词,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导入部分有点长,教师没有示范朗读课文,有点依赖多媒体。在课堂的前2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后20分钟,课堂氛围不生动,活泼。课时内容安排得有点多,导致教学重点不分明,学生练习得比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虚心向优秀教师请教,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假如》说课稿

执教者:李云丽 班级:二(2)班 时间:2016年11月22日

一、 说教材

1、教材特点

本单元的开篇的导语是“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点出了本单元的专题是关于爱的,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爱。《假如》这篇阅读课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2、课文内容

它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我会认”中的生字,会给这些生字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受到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教育。

2、过程与方法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认识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仿写诗歌。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课以“教——扶——放”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以“对话式”阅读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为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

神。根据这一基本理念,通过“读读—说说—议议—读读”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播放动画片《神笔马良》的故事,学生观看后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圈出生字。

2、小组内认读生字、生词。

3、师讲解生字。

4、开火车认读生字。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2、全班同学一起读课文。

3、学习第一小节。想想“小作者想用神笔给谁画什么?”同学之间交流,指名回答问题。

4、读第二节和第三节回答以下问题(小诗人用神笔做什么?小诗人为什么这样做?)

5、指名回答以上问题,师生共同点评。

(四)课堂拓展,激发爱心。

1、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给谁画些什么?

2、指名说,师生共评。

3、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则诗。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整篇课文采用并列式的结构,因此为了巩固学生记忆,我采用了结构式的板书设计,整洁明了。另外我的板书又富有童趣。我先在黑板上挂一支“神笔”,再在两旁板书。富有童趣的神笔,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印象。

画太阳

让小树成长

假 如 画谷粒

让小鸟吃饱

(有神笔) 画好腿

让西西奔跑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感悟生活。

第二篇:教案和说课范文

《摸球游戏》说课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可能性的大小》的第一课时。

一、《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要求是: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材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三年级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认识到可能性大小的出现是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游戏公平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等可能性。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前几个年级学习基础上的发展,教材中用摸球游戏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掌握可能性的初步认识,还有三年级及本册书前几个单元中对分数的认识与理解,对研究本课内容有了坚实的基础。我班学生喜欢思考,乐于动手。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做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通过猜想与实践验证,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

五、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质疑

高年级学生带给一些思考性强的情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去积极思考。上课开始,我手中拿出两黄一白三个球,同学们看到老师手中的白球与黄球,你能想到什么数?

同学们可以随意说出自己想法,尤其是能说出白球与黄球对应总数的几分之几,要加以充分肯定,并追问为什么?这样的设计是唤起学生对数与事物联系的意识,同时为下面教学起一个铺垫作用。

接下来,谈话:“利用这些不同颜色的小球,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来做摸球的游戏,做游戏之前请帮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这里面学问。”课件中依次出示现五个盒子。A盒子里2个黄球;B盒里2个白球;C盒里1个黄球,1个白球;D盒里1个白球,7个黄球;E盒里7个白球,1个黄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提问:我要从各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你能说一说从不同盒子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吗?因为学生对可能性有一定经验,所以分析各个盒子出摸白球的可能性一般以大小区分。学生可能答出可能、一定或不可能等去描述,这样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也是复习旧知,同时为下面引出新知提供一个认知的情境。

2、探索可能性用分数来表示。

几个盒子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通过学生分析,仅仅是用“可能”、“ 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各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那哪个盒子摸出白球大呢?大到什么程度呢?用几个词来表示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局限性的。用什么方法去表示事件的可能性更明确具体呢?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一环节我设计时考虑到可能会有学生发现第一个盒子中不会摸出白球,对用“0”来表示可能性,应该可以说出。所以我也适时引导:“同学们可以把生活中一些现象,用我们数学角度去表示,真的不错。那其他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否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呢?”这一环节我是根据学生对这一质疑的认识程度去进行引导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注意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内容,加以把握从而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摸白球的可能性,让同学在交流中体会到可以用分数区分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可以针对任意一个盒子中的对应白球与黄球个数进行分析。以C盒为例。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盒中一共有两种可能,其中白球有一种可能,那么摸出白球可能占全部可能性的1/2。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1/2来表示这个盒子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总结,得出各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对应分数。进而明确另几个盒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着重分析强调为什么?其中重点分析第二个盒子,一定能摸出白球,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这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分析另外几个盒子摸出白球可能性的同时,我也适时的追问黄对应每个盒子中摸出黄球的可能性,这样也有意识的渗透了在同一个盒子中,能摸出两种球可能性和为“1”;在分析起用“1”来表示一定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时学生有了抓手。

这一环节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相互帮助,可以使有了一定思想的同学先与同学进行分享,然后在集体汇报中,再进行深入的交流。而且在学生分析时,适时的追问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能体现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根据学生分析,进行一个小结,在研究可能发生事件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它的可能性,明显可以区分出可能性的大小。而且一定发生我们用“1”来表示,不可能用“0”来表示。进行一个课件的演示,课件中动画体现出数形结合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分数去表示可能性大小。

3、实践操作验证可能性大小。

我以有一个黄球与一个白球的盒子为例,与学生分析在这个盒子中再放入一只黄球,此时,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又变成多少?学生可能说到1/3。那我们拿出盒子,请每小组的同学们中放进1只白球和2只黄球,进行摸球活动,每组同学一共摸20次,记录摸球结果,算算摸出白球次数占摸球总次数的几分之几?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好吗?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收集相关数据,再汇报验证。这一环节我是让学生去进行实践操作去验证我们先前的分析,在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在接近1/3或者结果偏离1/3的情况,这就让学生去体会到我们开始对可能性的表示,是基于盒子里球数的定量分析;而在实践中,会有偶然性的出现。课堂上学生体会到偶然性,他们说出“运气”,实际就是一个偶然因素。

这一环节当出现各组实验结果不同的时候,我又做一个集体的汇报,把所有十个组的情况进行了汇总,因为有同学说“200次”不是3的倍数,不能进行约分得出1/3,为了满足学生这个接近1/3的想法,我又让其中一组多摸了十次,这样共210次,虽然也不能保证得到1/3,但计算一下摸出白球的总次数占摸球总次数的210分之几,这样结果会更接近1/3。这样一个集体的汇总,计算,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我们实验次数增加时,结果就会更接近我们前面的猜测,也就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的定量分析。实践操作是让学生增强从数学角度去认识身边事物的意识,更加深刻揭示可能性的实质。

4、练习巩固 我经过反复思考设计三个练习题。体现出层层深入,加深理解的目的。

说一说议一议。给出这样一个背景:某班在第一组(4男6女)选一名同学做组长。女生当选的可能性是多少?这个问题是本课内容的再现,同时这里又有可能性方法的计算。要把男女生加起来,算出总人数,更看女生占全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有同学也会提出结果进行约分。

选择游戏。给出在公园中有两个中奖游戏,你觉得哪个游戏的获奖可能性更高一些。一个是圆盘被平均分成了4份,可是只有其中的一份可以得奖;另一个是摸球游戏,一共有10个球,其中有2个是可以摸到奖的球。这个习题充分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我们要用学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我设计一个“小文遇到一个密码是由

1、

5、8组成的(数字不重复的)三位数,密码是“158”的可能性是多少?这个习题比较开放,体现综合应用的能力。学生需要先计算出所有的不同排列,然后再看其中一种排列占总排列数的几分之几。

5、课程结束前,我重点让学生说说“你能想到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能解决什么问题?”这里正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课堂中,学生真的提出很多自己生活遇到可能性的问题。

七、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实践——验证——应用的数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中锻炼学生直觉思维,在实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中培养抽象思维,帮助学生增强应用意识和初步处理随机现象的能力。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留足了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都能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全过程。

以上是我的说课,最后感谢与我交流的各位朋友。谢谢!

《摸球游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做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通过猜想与实践验证,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接引入

1、今天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来做个摸球的游戏,请看屏幕。

教师依次出示现五个盒子。A盒子里2个黄球;B盒里2个白球;C盒里1个黄球,1个白球;D盒里1个白球,7个黄球;E盒里7个白球,1个黄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2、质疑问难:我要从各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你能说一说从不同盒子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吗?

3、探究与体验,分别分析各个盒子出摸白球的可能性,以大小区分。 [学生可能答出可能、一定或不可能]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使学生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

二、探索可能性用分数来表示。

1、师:B、C、D、E这三个盒子中都可能摸到白球,那么,哪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呢?大到什么程度呢?看来,用“可能”、“ 一定”、“不可能”这三个词来描述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局限性的。用什么方法去表示事件的可能性呢?

2、探究与体验,摸白球的可能性,以分数区分可能性的大小。

[学生可能会发现在A盒中不可能摸出白球,那么他的可能性可以用“0”表示。] 师:同学们可能把生活中一些现象,用我们数学角度去表示,真的不错。那其他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否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3、在C、D、E盒中从这几个盒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 [学生可以针对任意一个盒子中的对应白球与黄球个数进行分析。]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总结,得出各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对应分数。 着重分析强调为什么?

4、重点分析一定能摸出白球,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在分析1/2时,可以适当确定一下,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在B盒中,相当于把能摸出黄球的1/2变成白球,所以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成为1/2+1/2=1]

5、小结,在研究可能发生事件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它的可能性,明显可以区分出可能性的大小。而且一定发生我们用“1”来表示,不可能用“0”来表示。

三、实践操作体会可能性大小。

1、在C盒中再放入一只黄球,此时,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又变成多少? [生可能说到1/3]

2、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盒子,请小组中放进1只白球和2只黄球,进行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好吗?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收集相关数据]

3、汇报验证

请同学进行实验汇报结果。 [学生可能会出现在接近1/3或者结果偏离1/3] 得到理想结果要多次实验。

4、小结:可能性可以用一个具体数来表示,根据要出现的可能和全部可能性。

四、练习巩固

1、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考考你们的脑筋了。老师这里有一个大盒子,里面有白球与黄球共10个,我们每次摸出一个球,记录颜色,再放回,一共摸二十次,针对结果,请你猜测一下有多少个球,然后,看看与实际是否一致。

小组记录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学生在具体讨论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猜想与推选的方法,对此都希望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特别是学会分析比赛外的各种因素,也应是教师指导的重点。

2、公布结果,分析差距产生原因。

教师可让学生再做一次,也可借助经验加以解释。

五、总结。

汇报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

第三篇:放飞蜻蜓教案和说课稿

《放飞蜻蜓》(第一课时) 洛阳中心小学

陈雪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通过朗读课文,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会合理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写“蜓”,问:认识这个字吗?组词:蜻蜓。提醒学生注意:蜻蜓两字都是虫字旁;蜓与蜒的区别。

2、出示图片:喜欢蜻蜓吗?谈谈你对蜻蜓的认识。

3、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蜻蜓有关的课文。

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

二、说说预习收获

这篇课文大家预习过了,说说你对课文内容有了哪些了解?

三、读文识字

1、过渡:通过预习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相信通过接下来的学习你会有更多收获。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努力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2)、试着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同学们读得非常用心,学习上只要时时刻刻用了心,就能学有所成。看这些词语,能读准吗?

出示词块:陶行知

七嘴八舌

蜻蜓

保持平衡 慈爱

抢着说

朋友

调整方向 抚摸

纷纷

苍蝇

结构复杂 商量

入神

蚊子

成千上万 口吻

孑孓

四面八方

(1)开火车读(要求:每个字的读音都要清楚、响亮),注意“商量、抢着说、朋友、苍蝇、蚊子”的轻声,“孑孓”的读音,顺便了解一下意思。

(2)竖着齐读,想想刚才的注意点,争取把每个字都读得字正腔圆。

(3)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竖着的每一列词语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看出来了吗?

学生自由说,分组交流。 第一组(和陶行知有关)

(1)陶行知是谁?对他有哪些了解?人物简介。

(2)陶行知非常喜欢学生,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读跟这些词语相关的句子。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第二组(和学生的表现有关)

(1) 什么是“七嘴八舌地抢着说”?——许多人乱七八糟地说话。

这里还有一个词语也是表示许多人乱七八糟地说,“纷纷”。同样是表示说的人多而乱,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出示句子: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说说这两个词语意思的区别,七嘴八舌说的是不同的话,纷纷说的都是同一句话。

我们一起把当时的情形重演一遍好吗?考虑好该怎么“七嘴八舌地抢着说”、“纷纷说”。

入神是什么意思?这群孩子因为什么而入神?(是的,陶行知看到孩子们在捉蜻蜓,就走过去和孩子们谈论起了蜻蜓,谈到了什么?)

第三组(蜻蜓是人类的朋友),你能用一句话把这几个词语连起来说说吗?

第四组(蜻蜓身体各部位的特点) 出示句子:

“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分别指读、齐读句子。

四、读顺课文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这些词语,也读了相关的句子,这对我们读好课文是有帮助的。现在老师想邀请同学们来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后师生点评。

五、理清脉络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试着说一说。

2、学生练说后指名说。

3、教师小结并概括小标题: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根据这些小标题把文章分成三部分,你行吗?

六、欣赏延伸

1、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这么棒,连我们的好朋友蜻蜓也忍不住来到了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它们的优美身姿吧。(点播图片)

2、这么美的小天使,这么可爱的小精灵,你忍心去伤害它们吗?课文中的陶行知先生是怎样引导翠贞他们放飞蜻蜓的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放飞蜻蜓》说课稿 洛阳中心小学

陈雪华

一|、说教材

《放飞蜻蜓》是小学语文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科学知识,受到教育,是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的好教材,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导。通过以上叙述,很容易发现,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记叙文,而非科普说明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中年段孩子的要求以及本篇课文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诲。

三、说教学重难点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很多人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关于前者,我想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来实现,在充分感知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关于后者,我想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来体会。

四、说教学设计:

本篇课文我准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完成学词、通句、疏文的任务,并为第二课时突破重难点作好铺垫。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2)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陶行知有了哪些了解?

五、说本课教学

下面我着重谈谈设计第一课时教学时的思考。

(一)揭题导入重实效

谈谈自己的设计过程,组词导入与儿歌导入、谜语导入作比较。

(二)练习朗读有层次

设计从词语到句子再到文章,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特点,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完成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的目标。另外,通过把词语分类,巧妙地把学词、通句、读文结合起来,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还不容易感到枯燥。

(三)理解词语重情境

让学生在说一说、演一演中理解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和纷纷说的联系和区别。

(四)写字教学抓难点

三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不应面面俱到,而应该抓重点,破难点,字音教学抓住很多轻声,字形抓住“复”“抢”二字, “蜻蜓”二字等,写字教学抓住“慈”等。

(六)谈谈上课感受

第四篇:日月潭教案和说课稿

教材分析

日月湖是人类教学文本第四卷的第四版。本课描绘了台湾日月潭的着名景点的美丽风景,台湾岛的作者,山地和爱河的祖国的表达。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描述的:第一次描述日月潭和周围的美丽风景的位置;然后介绍太阳和月亮的名字在原点;终于介绍了日月潭早中午的美丽风景。语言平滑美观,清新自然,是学生分析词汇的好文章,也是爱国主义的良好教材。照片上还配有日月潭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容。 ??指导思想

根据新大纲的精神,站在优质教育的视野,结合教科书的特点,我将教授指导思想的教训,确定为:上下文阅读,阅读启蒙情景。

认知目标:

1学习9个词,理解由词形成的词和由词形成的词。 2.了解课后思考,练习。

能力目标:

1了解日月潭的起源和那里的风景之美。

2知道美丽词语的文本,边商品边 想象一下那里的美丽风景。

3读情文。可以背诵文本的第二个自然段。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山的山脉的爱。

教学难度:理解太阳和月球场景的描述,想象,体验美的那里。

教学思想

1给学生厚厚的爱。

我记得李吉林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语言教学放弃了感情,那么失去了语言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就不可避免地会进入麻烦,机械,无效的死胡同。这句话给我一个伟大的触摸,没有灵魂,没有情感的生活是悲伤;虽然灵魂,但情感麻木的生活是平庸;只有崇高的灵魂和微妙的情感联合的生活是丰富的。所以,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丰富的生活。在这一课中,我尽量给学生最大的爱。

这里的爱情首先指的是我对学生的爱,我对教室的热爱。如果没有我的介绍,如何能激发学生的情绪?

这里的爱也特指学生创造一个强大的情境,使学生从影响和感染。在导入 我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飞机旅行,听导游介绍场景。这种情况是儿童生活的现场,当学生进入情境时,会不可避免地激发情绪,然后刺激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线之间的文本包含情感。

这里的爱也具体指的是作者在太阳与月亮之间的词语中显示出对美的欣赏。要欣赏这种欣赏,首先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美丽。所以,我放开自己的学生去学习,从文字中找出他们感觉最美丽的地方。那么你认为美丽是什么?是我的教育的主线,只要学生真正欣赏美丽,那么这种爱自然就显露出来。 2领导学生到精品

日月潭是文章的一幅画,风景的美丽和作者的赞美都包含在文章中,隐藏在文字之下。为了让学生在这里享受美丽,感受笔者的赞美,我用产品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商品。阅读第一句的第一句。起初,学生只能感受到这句话的美感,但美国是什么?但不能告诉 当然。这时,我让学生阅读,阅读和看到图片和多媒体图片,然后体验美国的地方,学生将能感受到茂密的树木美丽,山脉周围美丽,许多纪念碑也很不错。并且学生可以使用动作来演示如何理解周围困难的话语的山。这时候引导读书使商品加深。老师的示范旨在用于9所小学的设计。老师参与了文章,让老师,学生,作者的三个情感共鸣在产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在产品中培养学生的互助能力,除了引导学生阅读,还使用模具指导阅读方法。日月湖的名字起源的理解方式通过拼图帮助学生理解形象,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3让学生真正生活 小语言教学是由教师主导的学习语言实践中的学生。为了使学生活跃积极发展,教学应该不是强制性的活动,监禁解放,潜在诱导,从而激发 学生寻求知识的愿望。为了让学生真正在教室里生活,我做了以下事情:

(1)接近初级学生的心态,引进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创造情况,使学生乘坐小乘客到日月潭游玩,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活跃起来。

(2)相信学生能够将课堂返回给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注重引导。我相信学生可以读这本书,一旦没有看过就没关系,让他们继续读书,直到你能读出到目前为止。如太阳和月亮很深,湖绿色。这句话,学生的开始感觉到美国,但到底美国怎么感觉不到。当时我让学生阅读,阅读经验。果然,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看到,感觉湖绿色美丽,我相信他们的阅读,并鼓励他们阅读不能有一个新的经验。所以,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感觉到深也显示了太阳和月亮。通过这么短的句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一个结果。这个过程是一个活动。

(3)为学生创造时间和空间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使...能够 每个学生都向上移动,四个小组无疑是一个更好的形式,但必须实施。鉴于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将他们的学习任务发展为:建立一个四人旅游团,以自己的方式为客人介绍日月潭。这实际上是背诵过程的指南。最后让他们上台时效果相当不错。

在新世纪,人们大声疾呼,把语言类变成真正的语言类。什么是真正的语言类?我认为,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让学生发展潜能,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可以被认为是一门真正的语言课。这是我在本课中试图追求的。

教训计划设计

第一类

??教学过程:

(一)创造形势,引进利益

1个学生,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国家可以美丽。你曾经有过什么美丽的地方?

2我一直听说台湾岛上有一个美丽的风景,吸引了许多中国和外国游客,这个地方叫日月潭。你今天想和我一起享受我的美丽吗? (板标题,阅读 题)

(B)情况经验,整体看法

1请乘坐小乘客座位的座位,我们的飞机将起飞。今天我们要去台湾省的目的地,日月潭,请看大屏幕,听导游小姐为我们介绍日月潭的美丽风景。 (多媒体屏幕和音乐,老师阅读)

2个学生,只是听了导游团的介绍,你有什么感觉你想为自己看看?请孩子们自由阅读文本,同时阅读美国的太阳和月亮的感觉。注意标准的发音读。 3字反馈。 (多媒体现在词)

(C)仔细阅读,理解文字

阅读第一段

1耳语自由阅读,想想你看到美丽的风景? 2名称交换:

(1)体验1.2句。 (黑板:大湖和山)

(2)体验前三句。联系图片了解树木,被许多历史名胜和风景秀丽的美景所包围。解释山环绕(多媒体辅助)与行动介绍 3指导朗读。

阅读第二段

1自由阅读安静,想想你看到的美国? 2见你 四个组的美丽在交换,然后读出情绪。

3类交流,指导朗读。 (通过多媒体和模具演示体验日月潭的美丽)。 4指导说明。 (由一组四人组成,作为游客的导游。)

(四)学习学生词。环绕踪迹(多媒体支持)

(5)结束:今天的旅程到这个目的,明天我们然后去看太阳和月亮。

第五篇:师傅的课教案和说课稿

《尊严》教案

一、科目:语文

二、教材:

《尊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单元第七课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描写年轻人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那句话。

三、教学方法:

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

四、学法:

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质疑问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读法、收集材料法。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前需做好以下准备:

(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尊严“的格言。

(二)课文插图。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计划1课时完成。我把这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1、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书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质疑问难。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归纳:年轻人为什么拒绝摆在他面前的食物?当听说“没活”时,他为什么不高兴?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为什么又高兴起来?为什么他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和欣赏即兴表演“对话”部分。(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其余几个学生扮演逃难人进行现场表演,本课的重难点就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3)议一议

为什么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引导讨论要放开,自由表达,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要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针对当今社会上肢体健全的人而在街上行讨的行为表示鄙视,同哈默相比,简直毫无尊严可言;有的学生针对成绩差的学生懒惰、撒谎的坏习惯提出批评和忠告,教他立志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有的学生针对自己作为一个班干部谈了如何做一个讲诚信、热心帮助别人的有尊严的人。学生的独立见解和独特感受。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学生很轻松地体会到:尊严是一则广告;尊严是一种力量;尊严更是一种崇高。尊严对一个人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人有了尊严会不断发奋努力。尊严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用劳动可以创造财富。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学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四)交流收集有关“尊严”格言

格言如: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加深对《尊严》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

(五)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总结

课文是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出年轻人自尊自强的品格;作者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哈默在哪些方面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2、作业布置

(1)模仿格言的写法,把自己对尊严的理解用一句话写出来。(如:尊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其他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弃,惟有尊严不可弃之。)

(2)课后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读《尊严》有感

(3)课外找一找有关表现一个人尊严的文章来阅读。

以上几个步骤安排,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构建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健康的、自主的发展平台。

7、尊严

逃难人

赞赏

石油大王

↓(哈默)←—杰克逊大叔

《尊严》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课《尊严》。这篇课文是本册第七组的第三篇精读课文,起着承前启后,化知为能的作用。本组课文的专题是以诚待人,要求学生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尊严》主要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在年轻的时候,在一次逃难中,尽管极度的疲惫和饥饿,但他仍坚持以劳动换取报酬,体现了个人的尊严,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与赏识,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爱、自强、自尊;另一方面也反应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在理解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基础上巩解、感受到高尚的情感——尊严。我认为编者把一篇文章选入教材应该有他的理由,应该能够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特点。《尊严》这篇课文思想上的价值在于通过阅读懂得什么是尊严。在阅读过程习得语言,体会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写具体的表达方式。

从学生角度出发,这是一件特别的小事,究竟在哪特别,学生并不能一下子想到尊严,尊严对于他们而言早已存在于生活、学习中,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让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哈默身处困境却仍不放弃原则、放弃自尊的高尚人格也成为我这节课最大的关注点。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在结合学生实际我预设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自主学习“捶、惫”等14个生字。理解并积累“疲惫不堪”及“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一些描绘人们苦难生活的词语。

2、能力目标: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理解并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以上三个学习目标的设定涵盖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基于以上学习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也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是本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信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便能引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给予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重难点的提出,在学法上我主要以“读文章、品语段、悟内涵、写感受”为重要关注点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朗读法、阅读讨论法、课文分析法、情境创设法。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的是情境创设者、组织者和引领者,要以一个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读、品、悟、写的过程。接下来我来说一说我的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板块展开: 第一板块: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为了让学生更深切的感受到人们由于遭难而饥饿的情境,我会播放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自然灾害给人们的无情的灾害。重点选播人们由于遭灾而饥饿的情境,在学生进入情境的同时,适时提问:“如果你是遭灾而饥饿的人之一,有人把食物送到面前,你会怎样做?由此引出《尊严》一课中例外的一人,从而揭示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同桌交流、讨论的方式认识生字新词,因为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他们对母语都有一定的敏感度。在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重点来学习能够展现文章内涵的词语,如从“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等词语感受哈默当时饥寒交迫,生活艰难;从“狼吞虎咽”表现哈默饥饿的程度及哈默不肯接受食物的精神之可贵。 第三板块:品悟语言,体会“尊严”

我会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讨论什么是尊严,想一想年轻人作为逃难人群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时什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划一划描写他表现的语句。从而引导学生来理解感悟文章内容,同时又指向对文章中心的一个体会感悟。在充分阅读后,理清哈默与杰克逊大叔之间对话的三个层次:1.请求通过劳动来换取食物;2.哈默表达了自己不劳动不能够吃饭;3.坚决表示我要先劳动再吃饭。三个层次同时表现了杰克逊大叔的仁爱之心和哈默必须通过劳动得到食物的坚决态度。我采用整体通读、重点细读等方式来学习哈默的三段对话,深入体会哈默在以劳动来换取食物这个问题上他的情感和态度,感受他有真诚的请求道恳切,再到坚决的情感和态度,感受尊严,抓住“狼吞虎咽”等重点语句,反复读加对比读体会年轻人饥饿至极但依然坚持先劳动在吃饭,进而理解他讲尊严之可贵。

分析杰克逊与女儿的谈话,体会尊严的可贵之处。杰克逊大叔的对话不长,但是这句话既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在这里,我提倡学生个性化朗读,个性化感悟与体会,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并理解“富翁”真正的含义,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也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是本文中的重点,它含有丰富的哲理,说明一个人能够自尊并新生别人,必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这为他以后创造财富并有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板块:小试牛刀,练笔拓展

在这里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设置了一个“小练笔”环节。课件出示情境:如果这个年轻人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并把它写下来。写完之后我让学生同桌交流,并让几个人说一说。

情境的创设,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并把听说读写各种技能结合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对哈默有了深刻的认识,把他那有自尊、有原则的形象永远保留在学生心中。 这就是我整个的教学思路。 说板书:

逃难人

赞赏

7、尊严

↓(哈默)←—杰克逊大叔

石油大王

这便是我的板书,我的板书紧紧围绕课文的层次展开,教学重点放在哈默的三段对话及杰克逊大叔所说的话,在品味语言时相机板书。在“读、品、悟、写”的学习方法中,让学生培养学生抓住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在理解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基础上巩固理解、感受到高尚的情感——尊严。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讲求三境合一,就是心境、语境、情境和谐统一,亲和的师生关系,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产生良好的心境的必要条件之一。教学中感悟品味、情感朗读时学生进入情境的一个基本途径,走进语言文字,品读结合,读议结合,是学生深入语境的一个有效手段。给孩子们一个空间,放手让孩子们学,课堂就能焕发春天的生机。

上一篇:四年级数学上教学反思下一篇:四年级上班级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