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施细则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广东实施细则范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广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实施细则

【发布单位】81902

【发布文号】粤府[1996]55号 【发布日期】1996-07-05 【生效日期】1996-07-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

《广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粤府〔1996〕55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现将《广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七月五日

广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额控制和工资基金管理,严格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根据国务院《 工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和人事部、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我省范围内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以下统称机关、事业单位)。

中央和部队(非现役编制)驻粤机关、事业单位参照本实施细则执行。

第三条 第三条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基金管理的主管部门。

第四条 第四条 工资基金是指机关、事业单位用于职工(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和临时工等)各项工资支出的专用资金。

第五条 第五条 工资基金管理的内容,以国家统计局《 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为准,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凡属工资总额组成的各项支出,不论现金或转帐,均纳入工资基金管理。

第六条 第六条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下达的工资总额计划为依据。各地区、各部门应根据省人事厅下达的工资总额计划,综合考虑属下各机关、事业单位的性质、经费来源、编制定员以及职工人数计划等情况,按计划管理程序将计划逐级及时分解落实到机关、事业基层单位。各机关、事业单位根据每年下达的工资总额计划以及本单位的人员变化情况和每月与每季度支付工资需要,编制当年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全年工资基金使用计划不得超过上级下达的年度工资总额。

因建制或编制定员变动等特殊原因需要增、减职工的,经报主管部门和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调整职工人数计划和工资总额计划后,方可相应调整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工资基金不足需要追加工资总额时,由主管部门和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批调剂;调剂不了的,按计划管理程序报上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批调剂。未批准调剂前,原使用计划不得突破。

每年省工资总额年度计划下达前,各地区、各部门可按上年度同期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扣除其中不合理部分,增加合理部分,先行核定所属各机关、事业基层单位第一季度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待省年度工资总额计划下达后,再核定各单位全年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七条 第七条 实行工资基金与增人计划配套管理的办法,机关、事业单位增加人员,须编制增人计划,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并核增工资基金。违反增人计划管理规定擅自进人的,不得核增工资基金。

第八条 第八条 机关、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增加工资时,凭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的增资人数和增资总额到工资基金管理部门办理增加工资基金使用计划手续。

第九条 第九条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晋升行政职务、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等需增资时,在规定的职数范围内的,可凭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增资额办理增加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十条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增加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一)未经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批准,擅自突破工资总额计划的;

(二)不按人事部门下达的职工人数计划擅自补充增加人员的;

(三)违反工资、奖金、津贴管理规定,自行提高标准的。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机关、事业单位只能在银行开设一个工资基金专用帐户,一切工资性支出只能在此基金专用帐户支付,并如实填写工资基金使用登记表和工资基金支付登记表,不得套支或坐支现金发放工资。开户银行根据人事部门核定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监督支付工资。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工资基金使用计划,逐季送主管部门审核盖章,报同级人事部门批准后,列入《 工资基金管理手册》(机关、事业单位使用本),凭《 工资基金管理手册》逐月到开户银行提取现金。由银行代理发放工资业务的单位,每月在向代理银行提供工资发放表(或电脑磁盘)的同时提交《 工资基金管理手册》,代理银行须依据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代为核发工资。机关、事业单位每季度分月发放的工资总额合计数,不得超过本季度工资基金计划使用数;违反规定超出本季度工资基金计划使用数的部分,开户银行不得给予支付。季度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如有节余,可结转到下季度使用;但不允许提前支取下季度的工资基金。因新工资政策出台、落实国家安置任务或国家有其他新规定,致使季度工资基金超计划的,凭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增资数额办理调整季度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应建立《工资基金管理台帐》和《在职人员花名册》,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定员数、实有人数、新增人员、工资总额等情况,及时予以登记,作为申报和核定工资基金的凭据。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经批准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挂钩的事业单位,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按照工效挂钩的办法,核定工资总额基数和结算新增效益工资,工资总额基数和新增效益工资合并构成工资总额计划,纳入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经批准实行工资总额包干的机关、事业单位,由其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核定工资总额基数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后,作为包干限额指标,纳入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中央和部队(非现役编制)驻粤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由驻地政府人事部门负责管理。当地政府人事部门根据其上级主管部门分解下达的工资总额计划审核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并可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工资总额计划偏低的单位,适当调整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每年进行一次工资基金年审,对各机关、事业单位使用《 工资基金管理手册》和执行工资基金使用计划、职工人数计划,以及开户银行是否按规定支付工资等进行检查。经年审合格的,核定下一年度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并更换使用新手册。年审不合格的,不予核定下一年度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和更换新手册。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各地人事、财政、银行、审计、统计等有关部门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和检查监督工作。人事部门按照国务院和人事部的规定下达工资总额计划和审核工资基金使用计划;财政部门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核拨经费;开户银行依据核定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支付工资;审计、统计部门依法进行审计、统计监督。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会同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工资基金和现金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 工资基金管理手册》由省人事厅、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统一制订。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广东省排污许可证实施细则

(草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排污许可行为,做好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依据《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十届人大常委会三次会议)、《广东省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粤府函[2001]286号)等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在广东省行政区域内有下列排放污染物行为的排污单位应按照本实施细则规定申领排污许可证:

(一)向大气排放SO2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

(二)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废水以及含重金属、低放射性物质、病原体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其他废水和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

(三)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

(四)在工业生产中因使用固定的设备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工业企业,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因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固定设备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商业企业和在城市市区内建筑施工使用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 第三条 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固体废物,种植业、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机动车、铁路机车、船舶、航空器等移动污染源排放污染物以及个体工商户排放污染物不适用本实

施细则。

第四条 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排污许可证的持有者,必须按照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

第二章 排污许可证实施机构

第五条 市级、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简称环保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行政区域范围内排污许可证的审批颁发及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省环保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的排污许可证由项目所在地市级环保部门审批颁发,并进行监督管理。

第七条 上级环保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环保部门排污许可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下级环保部门在实施排污许可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章 排污者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基本条件

第八条 新建项目的排污者取得排污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环保部门批准或者重新审核同意;

(二)污染防治设施或措施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

(三)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指标;

(四)有维持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能力;

设施委托运营的,运营单位应取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

(五)按规定进行排污申报登记;

(六)按规定建立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和设施、装备;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新建项目试生产申领排污许可证的,主要环保设施和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和落实,并经环保部门现场检查同意。 第九条 现有排污者取得排污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生产经营的合法资质;

(二)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产品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产业政策要求;

(三)有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标准和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和污染物处理能力;设施委托运营的,运营单位应取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

(四)排放污染物应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有总量控制要求的,还应符合环境功能区和所在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五)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设置规范排污口;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施工单位取得噪声排放许可证,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从事建筑施工的合法资质;

(二)按规定进行排污申报登记;

(三)使用的施工机械设备符合国家或地方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规定;

(四)具备噪声污染防治能力,落实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章 排污许可证实施程序

第十一条 新建项目排污者应在收到环保部门验收合格文件或同意试生产决定后15日内向环保部门申请《排污许可证》; 现有排污者按照本实施细则第八章相关规定申请《排污许可证》。

建筑施工单位应在工程开工前15日内向工程所在地环保部门申请《排污许可证》。

第十二条 新建项目排污者申请排污许可证,应当向其所在地县级或市级环保部门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广东省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二)《全国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与变更申报表》;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

(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材料;

(五)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需要进行试生产的新建项目排污者,在使生产期间申请排污许可证的,可不提供前款第

(四)项材料,但需提供环境保护设施与措施竣工检查合格材料与试生产期间环保工作方案。

第十三条 现有排污者申请排污许可证,应当向其所在地县级或市级环保部门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广东省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二)《全国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与变更申报表》;

(三)环保审批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材料;

(四)环境监察机构出具的排污者具有污染防治能力的证明材料;

(五)法定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近半年的污染物排放达标状况证明材料;

(六)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第十四条 建筑施工单位申请噪声排放许可证,应向工程所在地的县级或市级环保部门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广东省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二)《全国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与变更申报表》;

(三)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机械设备清单;

(四)噪声污染防治方案;

(五)从事建筑施工的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第十五条 对排污者提出的申请,申请材料形式符合本实施细则要求的,应予以受理,并向申请者出具《排污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

第十六条 对申请资料不符合实施细则要求但可以通过补正达到要求的,应当场向申请者出具《排污许可申请材料补正通知

书》一次性告知申请者需补充的全部内容。

第十七条 对申请资料不符合行政许可法和本实施细则要求的,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3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向申请者出具《排污许可证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逾期不予回复的,视为予以受理。

第十八条 对不属于职责范围的,应即时作出《排污许可证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申请。 第十九条 对排污许可证申请坚持书面审查与现场核查相结合的审查原则。

第二十条 受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日内完成书面审查,认为需要进行现场核查的,将申请材料移送同级环境监察机构,并书面提出具体的核查要求;

第二十一条 环境监察机构应当自收到移送材料之日起5日内指派2名以上监察人员按照本实施细则规定的条件进行核查,并出具书面核查意见报送受理部门;

第二十二条 受理部门也可会同监察部门联合进行现场核查。 对现有排污者的污染防治能力不能准确把握的,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论证,作为核查依据。

第二十三条 排污者申领排污许可证,下列情形环保部门应当举行听证会:

(一)排污口位于生态环境敏感区域或因污染严重实行项目限批的区域;

(二)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依法要求听证的;

(三)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应当组织听证的。

新建项目在环境影响审批过程中已举行过听证的,其申请排污许可证可不再举行听证。

第二十四条 排污许可的听证活动,由承担排污许可职能的机构组织,并有环境法制工作人员参加。

第二十五条 环保部门应当在听证举行的7日前,将《排污许可听证通知书》送达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并由其在送达回执上签字。《排污许可听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听证的事由与依据;

(三)听证举行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四)听证主持人、行政许可审查人员的姓名、职务;

(五)告知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预先准备证据、通知证人等事项;

(六)告知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参加听证的权利和义务;

(七)其他注意事项。

第二十六条 环保部门对听证会必须制作笔录。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事项,并由听证员和记录员签名:

(一)听证所涉许可事项;

(二)听证主持人和记录员的姓名、职务;

(三)听证参加人的基本情况;

(四)听证的时间、地点;

(五)听证公开情况;

(六)行政许可审查人员提出的初步审查意见、理由和证据;

(七)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和其他听证参加人的主要观点、理由和依据;

(八)延期、中止或者终止的说明;

(九)听证主持人对听证活动中有关事项的处理情况;

(十)听证主持人认为应当笔录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七条 听证结束后,听证笔录应交陈述意见的排污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无正当理由拒绝签字或者盖章的,应当记入听证笔录。

第二十八条 环保部门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排污许可决定,并应当在许可决定中附具对听证会反映的主要观点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第二十九条 环保部门应当自受理排污许可证申请之日起20日内依法做出颁发或者不予颁发排污许可证的决定,并予以公布。做出不予颁发决定的,应书面告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条 新建项目排污者符合本实施细则规定条件的,颁发排污许可证;不符合本实施细则规定条件的,不予颁发排污许可证,申请材料退回建设单位,并责令其继续落实相关审批或检查、

验收要求。

新建项目排污者在试生产期间符合规定的发证条件的,颁发符合试生产要求的排污许可证。

第三十一条 现有排污者符合本实施细则规定条件的,颁发排污许可证;未达到本实施细则规定条件的,视不同情况作出处理:

(一)不符合本实施细则第九条第

(一)、

(二)项要求的,不予颁发排污许可证,并责令其立即停止排放污染物;

(二)符合本实施细则第九条第

(一)、

(二)项要求,但排放污染物不能达标的,责令限期治理,依法予以处罚,并颁发符合限期治理要求的排污许可证;

(三)符合本实施细则第九条第

(一)、

(二)、

(四)项要求,但污染治理设施不够完备或排污口不规范的,责令限期整改,并颁发符合限期整改要求的排污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 现有排污者在限期治理期间,应当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停产整顿,并定期向环保部门报告治理进度,在期限届满前30日内,向环保部门申请验收,提交按时完成治理要求的证明资料,重新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对达到治理要求的,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环保部门颁发排污许可证;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原排污许可证自行失效,责令其立即停止排放污染物,并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第三十三条 现有排污者在限期整改期间,应当积极落实整

改要求,在期限届满前15日内,提交按时完成整改要求的证明资料,重新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对达到整改要求的,由作出限期整改决定的环保部门颁发排污许可证;逾期未完成限期整改任务的,原排污许可证自行失效,责令其立即停止排放污染物。

第五章 排污许可证的期限与内容

第三十四条 《排污许可证》是排污许可的法定凭证,《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为5年,届满可申请延期。

试生产建设项目排污者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应与试生产期限相同,最长不得超过1年;限期治理排污者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应与限期治理期限相同,最长不得超过1年;限期整改排污者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应与限期整改期限相同,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第三十五条 排污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 排污许可证正本应载明下列主要事项:

(一)持有人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

(二)排放主要污染物的种类;

(三)有效期限;

(四)发证机关、发证日期和证书编号。

排污许可证副本除载明前款规定事项外,还应载明下列主要事项:

(一)污染物排放执行的国家或地方标准;

(二)排污口的数量,各排污口的编号、名称、位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速率、方式、去向以及时段、季节等要求;

(三)产生污染物的主要工艺、设备;

(四)污染物处理设施种类和能力;

(五)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报告要求;

(六)定期检验记录;

(七)有总量控制义务的排污者,其排污许可证中应当规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削减数量及时限;

(八)其他应执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要求。

第三十六条 排污许可证正副本格式、申请表、变更申请表、定期检验申请表由省环保部门统一规定,各级环保部门自行印制。

第三十七条 排污许可不收取费用,申请表格、证件不收取工本费。

第六章 排污许可证的管理

第三十八条 持证人改变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载明事项的,应向发证的环保部门申请,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持证人的排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依有关环境法律规定办

理。

第三十九条 污染物排放执行的国家或地方标准、环境功能区划等发生变化,环保部门可依法对排污许可证载明事项进行变更。

第四十条 排污者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内暂停生产经营、中止排放污染物的,应将排污许可证缴交环保部门;恢复生产需排污的,应经环保部门评估验收合格后,发回排污许可证。 第四十一条 《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有效期限届满后需要继续排放污染物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持有人应当在有效期限届满30日前向发证机关申请延续,发证机关应在收到申请后15日内做出是否准予延期的决定。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有效期满后,不予延续颁发:

(一)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产品被列入淘汰目录,属于强制淘汰范围的;

(二)污染物排放超过许可证规定的浓度或总量控制指标,经限期整改,逾期不能达标排放的;

(三)排污者生产经营所在地的土地功能经过调整,不适宜在该区域继续排放污染物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条 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发生遗失、毁损的,排污者应在15日内向颁发机关申请补领排污许可证。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颁发机关或其上级机关,可以撤销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颁发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颁发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颁发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条件的申请人颁发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五条 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应当予以撤销。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发证机关应当注销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一)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有效期限届满未申请延续的;

(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有效期限届满未达到规定条件不予延续的;

(三)排污者被依法终止的;

(四)因停产、转产或其他原因不再排放污染物的;

(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被依法撤销、吊销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 排污许可证正本应悬挂于主要办公场所或主要生产经营场所。

第四十八条 排污者不得擅自涂改、伪造、出租、出借、买卖

或者以其他方式擅自转让排污许可证。

第四十九条 环保部门应按照本实施细则要求对持证人排污许可证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其规范使用排污许可证。 第五十条 环保部门应当每年对排污许可证载明的主要事项进行定期检验;

排污者应当按照要求提交生产排污、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主要污染物达标和总量控制等情况的证明材料;

定期检验结果作为企业环境管理评价、改扩建项目审批、许可证延期的重要参考。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一条 环保部门应对排污者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查处无证排污或者不按照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的违法行为。

第五十二条 以排污许可证为依据,建立健全环保与发改、工商、公安、海关、经贸、文化、证券、金融等部门对排污者的联合监管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环保部门应当及时将排污者办理和遵守排污许可证情况通报相关部门,以便相关部门将其作为办理审批立项手续、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五十三条 各级环保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档案管理制度,每年将上一许可证的审批颁发、定期检验、

撤销、吊销、注销等情况报上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十四条 排污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环保部门可依法吊销其排污许可证:

(一)通过埋设暗管或者其他隐蔽排放的方式,将污水或者其他污染物不经处理而排入环境,且排放的污染物浓度、数量超过许可证规定标准的;

(二)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将污染物未经处理或未经完全处理排入环境,且排放的污染物浓度、数量超过许可证规定标准5倍以上的;

(三)在半年内两次以上超标排放,且排放的污染物平均浓度、数量超过许可证规定标准5倍以上的;

(四)未完成环保部门下达的整改任务,情节严重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五条 吊销排污许可证应当严格执行行政处罚的法律程序规定,并经本部门违法案件审理委员会集体审议,做出处罚决定。

第五十六条 吊销排污许可证的处罚决定应当及时送达排污者,并现场要求其立即停止污染物排放。

第五十七条 对吊销排污许可证的排污者,应加大现场检查频次,严厉打击无证排污、偷排等违法行为。

第五十八条 排污者申请恢复排污许可证,需具备下列条件:

(一)足额缴纳行政罚款;

(二)在所在地主要媒体上做出守法排污承诺;

(三)完成整改,并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

第五十九条 对因恶意偷排被吊销排污许可证的排污者,其排污许可证恢复期间不得少于3个月。

第六十条 恢复排污的排污者在三年内被再次吊销排污许可证的,不得重新申领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第八章 排污许可证的实施要求

第六十一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排污者应当于本实施细则施行之日起半年内,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一)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流域、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内,设区的市级以上环保部门确定的重点污染源;

(二)城市(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厂;

(三)火电、石化、钢铁、有色、水泥、造纸、化工、酿造、印染等行业的生产企业。

前款以外的排污者应自本实施细则施行之日起1年内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第六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施行前,已取得环保部门颁发的排污许可证的,应当在原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按本细则规定重新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第六十三条 排污者被免除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义务的,不免

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排污申报登记、缴纳排污费的责任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

第六十四条 环保部门鼓励排污者采取可行的经济、技术或管理等手段,实施清洁生产,持续削减其污染物排放强度、浓度和总量。

削减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可以储存,供其自身发展使用,也可以根据区域环境容量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在保障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的前提下按法定程序实施有偿转让。 第六十五条 排污许可证工作人员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

(二)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三)廉洁正直,不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不刁难企业、妨碍企业正常经营;不借办事之机,吃、拿、卡、要、报;

(四)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与工作纪律,保守工作秘密;

(六)热情服务,文明待人,树立排污许可证工作人员良好形象。

第九章 附则

第六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规定的期限以工作日计算; 第六十七条 本实施细则自公布日起施行; 第六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由省环保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广东工业大学教学督导工作实施细则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施《广东工业大学教学督导工作规定》,规范学校督导工作的实施过程,明确督导工作的要求,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章督导员的聘任

第二条教学督导员聘任符合条件的教师及管理干部或从事过相关工作的退休人员担任。

第三条校级督导员的聘任。校级督导员一部分由各学院督导组组长担任,另一部分由学院推荐,并征得本人同意,经教务处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提出拟聘人员名单,经学校审定后聘任。由学校发给聘书,聘期为2年。可以连聘连任。对未能履行职责者,学校可提前解聘。

第四条院级督导员的聘任。院级督导员由各学院物色符合条件的拟聘人员名单,经学院行政班子审定聘任。由学院发给聘书,聘期为2年。可以连聘连任。对未能履行职责者,学院可提前解聘。

第五条院级督导的人数要求。各学院根据本院教师数确定督导组成员人数,一般为5~8人,设组长1名。成员应包含退休教师、1~2名机关处级干部、本单位在职教师。

第三章督导工作计划

第六条学校督导团工作计划

1.学校督导团工作计划由督导团团长制定,把当学期的督导工作重点、进程、要求作出详细计划,并于每学期第一周提交给教务处、主管校长,经主管校长审批后执行。

2.学校教学督导团应配合学校的工作重点和进程开展工作。

3.学校督导团于每学期第二周召开工作会议,按计划布置工作。

第七条学院督导组工作计划

1.学院督导组工作计划由组长负责制定。

2.学院督导组应配合学校督导团的工作计划、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3.学院督导组工作计划于每学期第三周报学院主管院长同意,报教务处审批后实施。

第四章督导工作开展

第八条教学督导工作面向教学第一线,督导组要有计划有侧重点地安排听课,了解教师课堂(含实验)教学、教案准备、作业及实习报告批改等情况。对教师承担的各类教学任务都要跟踪,要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不能以偏概全。

听课前,可在教务处主页上登录“教学管理系统”查看教师的课程表及教学进度表,以了解教师的最新安排。

第九条对在校内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督导员要到现场,检查教学组织、教学秩序、教学效果等。检查实验教学前,可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的主页在登录“实验管理系统”查询各实验室、专业班级的实验安排。

对在校外进行的教学活动,督导员要采取教师学生座谈会、学生访谈等形式了解教学情况。

第十条对考核环节的督导,要加强试卷命题审批手续、命题规范、考试安排、考风考纪、考卷评分、考试分析、试卷装订归案等全过程的检查。

第十一条对新教师、对学生评价较差的教师要进行检查听课、座谈反馈,分析问题,重点帮助。

第十二条各教学环节的观测点及主要的质量标准按《广东工业大学教学管理及主要教学环节监控要点一览》执行。

第十三条督导组成员听课要合理安排,力求每个督导员每学期对本学院所有教师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听、评1遍。即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接受多名督导员听课。

第十四条教学督导员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教学突发事件,应及时向教务处反映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疏导、沟通和解释工作,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及和谐的教学氛围。

第十五条工作量的要求

对于在职督导员:每个月听课、座谈会、检查实践性教学、现场巡查等督导活动要求不少于20次,每次时间不少于1学时,其中听课节数不少于10节。

对于非在职督导员:每个月听课、座谈会、检查实践性教学、现场巡查等督导活动要求不少于20次,每次时间不少于1学时,其中听课节数不少于15节。

第五章督导信息的处理

第十六条督导员每完成一次督导活动后,要及时向授课教师反馈信息,诚恳对话,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并提出改进的参考意见。

第十七条督导员每完成一次督导活动,要认真填写《广东工业大学理论课听课记录表》(含附表)或《广东工业大学督导活动记录表》。

第十八条要及时向学院领导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第十九条督导员的听课记录表每月15日前,由学院办公室负责在督导工作系统录入。

第二十条教师可在该系统上凭户名和工号查询督导员对本人的听课评价。学院可在该系统查询全学院教师的督导员听课评价。

第二十一条督导员的听课评价是教师教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六章督导工作总结

第二十二条学院督导组工作每月总结1次。每月5日前(如遇双休日顺延2天),学院督导组组长向督导团提交电子版督导工作小结,并把学院各督导的听课记录表、督导活动记录表收齐,在督导团秘书(教务处综合科)备案后,交学院办公室录入系统后由学院教学档案室存档。

第二十三条在总结当月工作的基础上,督导团(组)必要时补充修订下月的工作计划。教学督导团每月上旬举行工作会议,交流和分析教学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汇总后以书面形式向学校主管校长和教务处汇报,供学校和各教学管理部门领导决策。

第七章督导网站建设

第二十四条加强督导网站建设,畅通督导信息渠道。

1.在督导网站公布学校关于督导工作的规章制度,扩大宣传的力度,方便教师学生阅读、执行相关文件。

2.在督导网站办《督导工作简报》,公布教学信息,并进行校内外督导工作经验交流。

3.在督导网站查询督导员评价信息,使督导工作提高透明度和时效性。

第二十五条督导网站由各学院维护学院模块,教务处作系统总维护。

第八章督导员待遇

第二十六条督导员报酬

在职人员(含已返聘在正常教学科研岗位工作者)兼职聘为教学督导员者,每月完成的督导工作量,可作为教学工作量(不超过15学时/月)。

退休人员返聘为教学督导员者,在聘用期间对完成规定工作量的,由学校按规定统一发给劳务费。对不能完成规定工作量者,减发劳务费。由督导团秘书根据每人出勤情况和工作量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第二十七条交通费

在职的督导员每月往大学城的交通补贴由学院或职能部门统计。

已退休的督导员每月往大学城的交通补贴由教务处凭记录表统计,劳务费和交通补贴由财务处次月发至个人账户。

第二十八条督导工作经费

校级教学督导成员工作经费由学校拨给,由教务处管理。学院督导工作经费由各学院在学校下拨的教学管理经费中支出。

第九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开始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四篇: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细则

广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57号

《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细则》已经2000年2月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九届3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卢瑞华

二000 年三月三十日

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细则

第一条 根据《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条例所列单位均应依法参加单位所在地的杜会养老保险。单位所在地原则上为工商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住所所在地。有异地分支机构的,分支机构应作为独立的缴费单位参加所在地的社会养老保险。原实行行业统筹的中央部属企业由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管理。

条例第二条第

(一)、

(二)项所列被保险人,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临时工、农民轮换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的业主和从业人员、劳务输出人员、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中内地户籍员工及外商投资企业中的中国籍员,均应在单位所在地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企业化管理和经费自收自支或差额结算的事业单位及其所属全部职工,国家机关中的合同制职工、临时工,按本实施细则参加企业的养老保险统筹。国家机关公务员、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基金计征和发放办法另行规定。

第三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根据需要在镇(乡)、街道、行业、大型企业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 第四条 单位要向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领取《社会保险登记证》。登记事项包括:单位名称、住所或地址、单位类型、组织机构统一代码、主管部门、隶属关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开户银行及帐号。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名册,社会保障号等。

新开办的单位要在批准开办或领取营业执照30日内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登记,从单位开办之月起计缴养老保险费。单位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终止,要在15日内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或注销社会保险登记。 第五条 单位应在每年6月底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缴费工资。职工的缴费工资按本人上月平均工资收入如实申报,单位的缴费工资按全部职工缴费工资之和申报。职工月平均工资收入按国家统计部门规定的工资总额项目计算,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货币工资收入。

每年7月至次年6月为一个缴费。缴费工资经社会保险部门核定后全年不变。

第六条 单位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由各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测定,经同级社会保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省社会保险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养老保险基金不得搞赤字预算。养老保险测算期为3年。

第七条 单位和被保险人均应逐月按规定的缴费工资和缴费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

第八条 从1998年7月1日起,全省统一按被保险人月缴费工资的11%建立个人帐户(原行业统筹的中央部属企业从1998年1月1 日起,按被保险人月缴费工资的11%建立个人帐户)。其中被保险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其余不足部份从单位缴费中划人;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单位缴费划入比例相应降低。个人缴费的具体比例和调整由省人民政府统一规定。

条例实施前的个人帐户,与条例实施后的个人帐户合并计算。被保险人中断社会养老保险关系时,其个人帐户继续保留并计息,与重新参加后的个人帐户合并计算。个人帐户基金只用于本人养老,一般不得提前支取。农民合同制职工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将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中的资金一次性发给本人同时终结养老保险关系。

个人帐户记帐利率由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参考银行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统一规定及调整。

第九条 下岗职工、劳务输出人员、挂靠在人才交流机构的人员的养老保险费,由再就业服务中心、劳务输出管理机构、人才交流机构代扣代缴,或由本人直接缴纳。

第十条 过渡性养老金按以下办法计发;

(一)缴费年限累计满10年不满15年的被保险人,接其1998年6月30日前的缴费年限,每满一年计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1%;

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及以上的被保险人按其1998年6月30日前的缴费年限,每满一年计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1.2%;

从事过井下、高温、低温和有毒有害等特殊工种的被保险人退休,按其1998年6月30日前在特殊工种岗位工作的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增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0.2%。

(二)调节金按1997所在市、县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0%计发。

第十一条 养老金每年7月进行调整。基础养老金每年7月按所在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同步调整平均工资负增长时,基础养老金按负增长前的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过渡性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按所在市上平均缴费工资增长率的40%至60%调整,负增长时不调整,具体比例由各市确定。

第十二条 被保险人达到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缴费年限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需提前退休的,相应减发过渡性养老金,每提前一年。减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赛工资的1%。从事特殊工种的被保险入提前退休的,其过渡性养老金不减发。

第十三条 被保险人在中断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后又重新参加的,其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的连续工龄,下同)前后合并计算;未能重新参加的,在达到退休条件时,可按中断关系前的缴费年限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四条 一次性老年津贴的标准为:1998年6月30日前的缴费年限,每满一年计发两个月本人指数化平均缴费工资。

第十五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必须为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和被保险人建立档案,实行规范管理。 第十六条 养老保险待遇由被保险人退休前最后缴费单位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给付。被保险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由所在缴费单位(失业期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由本人)提前两个月向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养老待遇申报手续。

本人在异地就业,其养老保险关系己转移至户籍所在地的,养老保险待遇由户籍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给付。被保险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由本人提前两个月向户籍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养老待遇申报手续。

按月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被保险人或其亲属,应于每年6月底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由居住地户籍管理部门或有关单位出具的生存证晚逾期没有提供的,7月份起暂停发放养老金。经证实生存者,可予补发。

第十七条 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就近。安全和方便原则,采取委托银行。邮局社区等多种渠道将养老金直接发给被保险人。

第十八条 参加了社会工伤保险的被保险、因工致残领取残疾退休金或因工死亡。其个人帐户养老基金退还给本人或其法定继承、同时终结养老保险夫系。

第十九条 被保险人跨统筹范围变换工作单位时,应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办理暂停缴纳养老保险费手续。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养老保险关系连同个人帐户基金转移到迁入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迁入地的社会保险部门必须承认单位和被保险人在迂出地已按规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和办理了基金转移的缴费年限,不得要求单位或被保险人补缴。

第二十条 转移的养老保险关系包括以下内容。

(一)本人基本情况:社会保障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工作单位、职务。工资等级。工资额。

(二)缴费情况:临界指数,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各缴费工资。

(三)个人帐户情况:单位缴费记入个人帐户累计总额、个人缴费累计总额、累计利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格式由省社会保险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转移的个人帐户基金包括:单位缴费记入个人帐户累计总额。个人缴费累计总额、累计利息。

第二十一条 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的。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转移个人帐户基金,个人帐户从1998年7月1日(原行业统筹的中央部属企业从1998年1月1日)开始按缴费工资11%的额度转移。

第二十二条 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省统筹前,各市、县按养老保险基金单位缴费征收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省、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上缴调剂金,具体比例由省人民政府统一确定和调整。不按规定上缴调剂金的,由财政部门相应扣减该地区的税收返还款或财政补贴。

养老保险基金征收总额指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之和。调剂金从单位缴费总额中提取。 第二十三条 各级政府必须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征集和待遇的给付。遇有特殊情况结存的养老保险基金(含历年的积累基金和个人帐户基金)不足两个月支付额时,由调剂金调剂和财政补贴。调剂金调剂办法,由省社会保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订,财政补贴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暂时没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单位,可以财产权抵押,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缓缴养老保险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检查单位经营状况和职工工资发放情况底办理缓缴养老保险费手续。

养老保险费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缓缴期间单位不得转移已抵押的财产。缓缴期满后单位须补缴缓缴期间应缴的养老保险费(含个人缴费)本金及利息,免交滞纳金。缓缴期满后仍不能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或在缓缴期同转移已抵押财产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人民法院接条例第十三条和第三十五条规定强制执行。

第二十五条 被保险人的缴费工资指数是指被保险人的缴费工资与所在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之比。被保险人的平均工资缴费指数,是指被保险人一生缴费指教的加权平均值。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指被保险人的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乘以退休时所在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在当地实施《广东省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暂行规定》前,被保险人的工资指数(即临界指数)统一按1993年本人档案标准工资加国家及省规定的补贴与所在市、县职工平均标准工资加国家及省规定的补贴之比调整计算。

第二十六条 农业企业的养老保险办法根据农业企业的特点另行制定,退休费用负担过重,在条例实施前未能按统一标准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的企业,可暂时维持分档次定比例的办法,逐步过渡。

第二十七条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企业工作,其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帐户基金转移办法另行规定。

第二十八条 省、市、县各级都要成立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监委会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审计部门。

第二十九条 养老保险实行年检制度。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每年定期对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登记证》进行审查,单位在办理工商年检和劳动用工手续时,应向有关部门提交《社会保险登记证》。

第三十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或注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营业执照,有关部门批准成立或撤销单位时,应知会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第三十一条 单位拒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书面通知限期(不超过30天)参加仍不参加的,按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处理。

第三十二条 条例所称欠缴养老保险费、是指单位(含所属被保险人)未获准缓缴而逾期未缴纳应缴的养老保险费,或瞒报人数和工资总额少缴的养老保险费。单位欠缴养老保险费,地方税务机关应向欠缴单位发出《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书》,限定欠缴单位必须在限定的期限内,补缴应缴的养老保险费和利息;逾期仍不缴纳的,从欠缴之日起,按规定加收滞纳金。地方税务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单位或个人以非法手段冒领养老保险待遇的,应追回其全部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3倍罚款,罚款收入上缴国库。

第三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广东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主办 广州市方欣科技有限公司创意制作与技术支持

第五篇: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实施细则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广东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强化我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管理与监督,防范和化解运行风险,调整和规范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规定,特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的内部控制是指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系统内部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及业务行为进行规范、监控、评价、纠错的方法、程序、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由组织机构控制、业务运行控制、基金财务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组成。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我省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分支机构。

第四条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业务部门负责本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工作,稽核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本部门管理范围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 上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下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定期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核查。

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指导全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贯彻实施本细则,对全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条 内部控制建设的目标:在全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系统内建立一个运作规范、管理科学、监控有效、考评严格、纠错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各项业务、各环节、各岗位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提高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和各项规章的执行力,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维护参保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内部控制的各项内容规范、统一,符合国家和省有关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的要求。

(二)完整性。各项业务管理行为都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和监督制约。所有部门、岗位和人员,所有业务项目和操作环节都在内部控制的范围内。

(三)制衡性。从组织机构的设置上确保各部门和岗位权责分明、相互制约,通过有效的相互制衡措施消除内部控制中的盲点和弱点。

(四)有效性。在岗位、部门和单位三级内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内控程序,保障内控管理的有效执行。

(五)适应性。各项具体工作制度和流程都应与管理服务实际相结合,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适应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的变化。

(六)持续性。内部控制保持持续性,不因机构调整、人员更换而出现纰漏。

第七条 监督检查人员开展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严格遵守客观、公正、保密的原则。监督检查人员办理监督检查事项,与被监督检查对象或监督检查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章 组织机构控制

第八条 建立完善的组织决策控制制度。全省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对内部机构、岗位设置、决策程序、法人授权、会议纪要、审批归档等方面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第九条 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除应当共同遵守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外,还应对岗位设置与职责、人员配备与任用、学习与培训、考核与奖惩作出详细规定。

第十条 建立明确的领导授权制度。对授权的人员与范围、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岗位轮换或分工调整、常规审计与离任审计等作出明细规定。 第十一条 建立有效的内控考评制度。对风险控制情况的评估、对违反规定行为的责任追究等内容做出明文规定。

第十二条 业务经办部门、基金财务部门与稽核内审部门的单位分管领导原则上不得同一人;保险关系部门和待遇(包括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保险,下同)核发部门的单位分管领导原则上不得同一人。 第十三条 保险关系、待遇核发、基金财务、稽核内审、信息技术等工作责权应分设在不同部门。 第十四条 保险关系、待遇核发、基金财务、稽核内审、信息系统维护等工作不得同一人兼任。 第十五条 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状况,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中层干部应当适时轮岗,在同一岗位任职3至5年的应当轮岗。负责待遇核发、视同缴费年限核定、基金财务、信息系统维护、参保人员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人员应不定期轮岗。

第十六条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配置适量的稽核工作人员,并要求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

第三章 业务运行控制

第十七条 认真贯彻实施《广东省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管理规程(试行)》,规范经办业务操作流程,严格层级管理规定。

着重规范参保登记、缴费申报与核定、账户管理、转移与退保、待遇审核、待遇支付、医疗费用结算、社会化发放、基金财务、档案管理、计划统计、稽核监督等环节的操作流程。

第十八条 办理社会保险各项业务应严格审核相关报表、凭证等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出具的相关资料和凭证应规范统一,数据修改应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程序,同时进行登记备案。

第十九条 业务操作实行授权管理,设置处理权限。单项业务,一人不能同时进行二级(含二级)以上业务权限的操作。各部门、岗位的业务管理、操作人员都应在其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不得超越所授权限。各项业务环节既独立操作,又相互衔接、相互制约。

第二十条 业务处理权限的分配及其调整应由业务部门拟定报分管领导审批后送稽核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明确单位领导审批层级和审批范围。

(一)应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分管领导审批的业务:涉及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收、支付、多征社保费退款、多付待遇扣回、社保基金转出,涉及三年以上五年以下的社保费补缴,修改已核定的缴费历史、视同缴费年限、出生时间,工伤保险待遇审核,通过后台修改业务系统数据等。

(二)应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要领导审批的业务:每月社保基金的支出总额,待遇调整和个人帐户记账利率调整等参数设置。

(三)应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领导集体决定的业务:待遇代发机构、定点医疗(医药)机构、工伤(康复)机构选定,大额工伤医疗费用的支出;补缴5年以上社会保险费。

(四)以上三款未列明业务的审批层级和审批范围的,由各市根据本实施细则制定实施办法时明确。 第二十二条 实行办事公开。社会保险政策、业务流程、办理时限和内容以及经办人等应公开透明。 第二十三条 建立完善档案资料保管制度。社会保险业务的原始资料以及办理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资料按照《广东省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处理。

第四章 基金财务控制

第二十四条 依法依规进行财务管理。基金财务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明确的会计操作规程,对财务处理的全过程实施监督。

第二十五条 严密会计控制。依法建帐,按照不同险种分帐核算,各险种之间、统筹基金与个人帐户不得相互挤占。会计科目设置准确、规范,帐务处理符合财务会计要求。记帐依据的原始凭证、记帐凭证合法有效,凭证、帐簿摘要内容准确,能清晰反映业务内容。更正会计记录应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并附有详细的记录。 第二十六条 明确岗位责任。基金财务部门应设置会计负责人(主管)、记帐、复核、出纳、财务网管等财务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范围。财务收支审批实行分级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越岗代办。出纳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帐目的登录工作;帐务印鉴、票据、空白凭证实行专人管理并有登记,办理付款业务所需印章不得由一人集中保管。会计人员轮岗或调离时,必须严格履行交接手续。

第二十七条 建立合理的责任分离制度。货币、有价证券的保管与帐务处理相分离;重要空白凭证的保管与使用相分离;资金收支审批与具体业务办理相分离;信息数据处理与业务办理及会计处理相分离。 第二十八条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账务核对制度,对不同帐务应定期核对,做到帐帐、帐证、帐表、帐据、帐实、财务账与业务账以及内外账务相符。

基金财务部门应指定专人按月核对基金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银行账户,按月核对征收部门反馈的征收数额。基金财务部门应对账目差异进行审核分析、及时处理。

基金财务部门应定期接收并检查委托发放银行、邮局等反馈的发放信息,与会计核算支出明细核对。 基金财务部门应定期对现金、票据和存单、债券等有价证券进行检查、核对、登记和管理。 基金财务部门应对业务部门核定的待遇支出数据进行复核后结算。

第二十九条 尽快实行电算化管理,通过手工方式交换社保费征收数据的,录入、确认实到账数据的业务环节应经二人以上操作。

第五章 信息系统控制

第三十条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减少操作过程的人为因素,最大限度地实现内部控制的自动化。

第三十一条 各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在全市范围内使用统一的业务操作软件,条件具备时全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使用统一的业务操作软件。

第三十二条 严格按照劳动保障部关于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规范业务系统和数据库建设,制定明确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根据业务流程和业务系统功能划分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能,明确业务操作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条 建立计算机监控业务运行的常规制度。业务系统应设置数据间逻辑钩稽关系检测功能,业务部门和稽核部门定时或不定时检查业务数据逻辑关系的正确性,并依此对经办业务进行监控。 第三十四条 业务系统对有关联关系的业务必须建立联动和牵制关系,并设置防止错误操作的警示和制约功能。

第三十五条 业务系统研发人员与业务系统维护操作人员职责和权限必须分离,不得由同一人兼任。业务系统研发人员负责业务系统编程工作,不得直接对业务数据进行操作;业务系统维护操作人员根据研发人员所编程序进行业务系统维护操作,不得承担业务系统的编程工作。业务系统维护操作人员应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编人员。

第三十六条 建立数据录入、修改、访问、使用、保密、维护的权限管理制度,明确数据操作所依据的有效凭证和必须履行的审批手续,加强对信息系统数据的监控。通过计算机后台修改业务系统数据的业务应设置三级(含三级)以上操作权限。按照上级要求,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险数据库,建立远程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安全。

第三十七条 业务系统应设置业务操作、系统维护的记录和可检查功能。业务系统上所有操作都必须留有记录(痕迹),具有可溯性和可复核性。业务部门和稽核部门应定期自查或检查操作记录。 业务系统维护技术文档应作为长期档案归档保管。

第三十八条 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对业务数据等信息管理、交流和反馈作出明确规定,确保管理层及时了解各项业务的办理情况和综合数据。

第三十九条 建立计算机机房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网络。业务系统与互联网必须实现物理隔离,防止通过网络篡改业务系统数据行为。加强网络和计算机病毒防护,确保网络安全。 第四十条 建立密码或指纹管理制度,每年至少更换一次操作密码,岗位变动时应随时更换操作密码,确保密码和指纹使用安全。

第四十一条 加强机房和相关设备的管理。做好防尘、防火、防水、防磁、防雷击等工作,落实定期维护、故障处理、安全值班、出入登记等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第六章 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 稽核部门应履行内部控制的管理与监督职能,依照国家、省有关社会保险法规、政策以及规范性文件,制定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及日常工作计划,报单位领导批准后,定期或不定期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定期对全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控制度运行情况接受社会保险基金监督行政部门的监督。 第四十三条 业务部门对本部门业务办理情况应每月自查一次。

第四十四条 稽核部门对本级有关部门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每半年一次。市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每半年一次;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市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每年一次,并可根据需要直接对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 稽核部门应在每年1月底前向本单位领导提交上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情况报告。市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每年1月底前向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报送上内部控制工作情况,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每年2月底前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报送上全省内部控制工作情况。 内部控制监督检查采取全面检查、重点抽查的方式。

第四十五条 稽核部门开展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具有以下职权:

(一)有权要求被检查对象提供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决算、报告、报表和财务会计等资料;检查被检查对象有关的会计凭证、帐簿、报表、资产和有关业务信息系统数据、档案、资料,参加被检查对象的有关会议;对与监督检查事项有关问题向有关对象进行调查取证。

(二)对被检查对象拒绝、拖延提供资料,或拒绝稽核部门的问询或作不实的说明的,稽核部门有权要求其纠正,情节严重的建议单位领导给予行政处分。被检查对象不落实整改要求的,稽核部门应及时上报单位领导予以处理。

(三)对危害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马上做出阻止、纠正的决定。

(四)在监督检查过程中,稽核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发现被检查对象或个人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并构成犯罪的,应及时上报单位领导、同级基金监督行政部门和上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稽核部门并提出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建议。

(五)提出纠正、处理违法违规行为的意见和对责任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处分的建议。

第四十六条 稽核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应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泄露被检查对象有关工作秘密,不得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弄虚作假。违反规定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按以下程序实施:

(一)监督检查前应制订监督检查方案,报本单位领导批准,成立检查组。

监督检查前,原则上应提前7个工作日向被检查对象发出《监督检查通知书》。通知书内容: 1. 被检查对象的名称;

2. 检查的依据、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 3. 对被检查对象配合检查的具体要求; 4. 检查组组长及其他成员名单;

5. 稽核部门公章及其签发日期。上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下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施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应盖上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公章。 在特殊情况下,若事前通知对监督检查效果有明显影响的,经单位领导批准,可直接持《监督检查通知书》实施检查工作。

(二)检查人员应根据检查情况编制工作底稿,做到一事一稿。工作底稿内容: 1. 检查项目工作底稿编号; 2. 检查项目名称;

3. 检查事项发生的日期、文件号、凭证号、金额等; 4. 检查事项主要内容的摘录; 5. 附件的主要内容及张数; 6. 被检查对象相关人员签名;

7. 检查组制单人、复核人签名及填制日期; 8. 其他应说明的事项。

(三)检查组应在监督检查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特殊情况可延长到30个工作日以内),形成监督检查报告。报告内容:

1. 检查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 2. 对检查项目的基本评价;

3. 认定存在问题的基本事实、造成的后果以及认定依据、证据和处理建议; 4. 提出改善内部控制工作的建议; 5. 检查组认为应当报告的其他事项; 6. 检查组组长及其他成员签名; 7. 报告日期。

(四)检查组在提交监督检查报告前,要征求被检查对象意见。被检查对象收到监督检查报告征求意见稿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见或说明;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或说明的,视为无异议。检查组对有异议的问题应进一步核实,如有必要应当修改监督检查报告。

检查组在上报监督检查报告时,要将被检查对象书面意见或说明,以及工作底稿一并上报单位领导审批。

(五)监督检查报告经审批后,稽核部门应及时书面通知被检查对象,要求限期整改。被检查对象应在1个月内将整改情况报稽核部门。稽核部门应将检查结果定期进行公示。

第四十八条 稽核部门应当按《广东省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及时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立卷,移交单位档案管理部门统一归档和管理。

归档管理的资料:《监督检查通知书》,工作底稿,监督检查报告,被检查对象书面意见或说明,违法违规行为的证据材料,被检查对象整改资料及其它应归档资料。 业务部门自查形成的资料应作为长期档案归档保管。

第七章 奖惩制度

第四十九条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各部门、岗位和业务环节的差错追究制度,强化内部监督制约。

第五十条 建立内控考评机制。内部控制考评工作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组织,采取本级自评、上级考评的形式进行。内部控制考评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考评时限为上。自评时间为每年1月,考评时间为每年第一季度。考评内容:

(一)单位领导是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包括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关注和要求,建立有利于控制风险的组织架构等内容。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否制订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按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完善业务操作和岗位责任制。

(三)各项业务是否严格按照业务操作规程办理,岗位责任制是否落实,是否存在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行为。

(四)各项业务办理环节中的办理手续是否完备,相关凭证是否真实有效,数据录入是否完整准确,相关岗位之间的制约是否落实。

(五)基金的收支是否符合标准和规定;是否存在社会保险基金被贪污、挪用、截留等现象。 第五十一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建立内部控制奖惩制度。

对在内部控制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人员,由所在单位给予精神或者物质奖励。

对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执行有力、没有发生损害社保基金安全完整案件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给予相关单位、责任人表扬、奖励。

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内部控制工作混乱、隐患较多的单位、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对已发生社保基金被贪污、挪用或导致其他损失构成犯罪的单位、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由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五十三条 各市劳动保障部门应根据本实施细则,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五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七年九月二十日

上一篇:滚动轴承钢球范文下一篇:古代女子别称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