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制度研究

2023-03-06

一、引言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对不当得利的朴素内涵有着深刻的认识。近代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不当得利的研究也逐渐完善。我国民法更是从法律上规定了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律后果。这一制度的确立, 为不当得利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规范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也为保证市场交易的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不当得利的法律构成

( 一) 获得利益。不当得利存在于获得利益但没有付出必要的劳动的前提之下, 而精神利益的获得则与劳动没有必然的联系。

( 二) 受损失。这是对得利相对的。我国学者一直采用损害赔偿法中的“差额说”。王家福先生认为所谓的他方遭受损失, 是指由于一定事实使其财产总额减少, 该财产总额的减少即可以是积极减少, 也可以是消极减少。王泽鉴先生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根据不当得利的分类来做不同分析。在给付不当得利的情形下, 一方因他方为给付而得利, 对他方即构成损失。在非给付不当得利的情形下, 一方取得按照权利内容应归属于他方的利益, 他方即构成损失。

( 三) 得利和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里所指的因果关系, 是一种浅显的联动关系, 一方的获益或者遭受损失恰好是另一方受损或者受益的原因或者结果。这种因果关系在时间、范围以及形式上都没有明确的要求。

( 四) 没有法律上的依据。一般说来, 人们通过劳动获得收入或者通过自有财产获得财产性收入, 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利益, 总是有其本身的原因, 这里的原因, 在法律上说就是所谓法律上的根据。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这个原因, 获得收益的原因必须是法律所认可或者至少是法律不禁止的。根据这里的原因的不同, 不当得利可以分为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三、不当得利的法律效果

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 “没有合法根据, 取得不当得利, 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将取得的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这里所说的利益返还范围, 民法通则131规定应当包括原物及其孳息, 由原物产生的其他利益, 扣除管理费用后, 应当予以收缴。

( 一) 善意受益人的返还义务

不当得利制度上的善意受益人是指对自己获得的利益没有法律根据这一法律事实没有主观上的认知。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东西当作了自己的东西占有。古语云: “不知者无罪”。这一点也体现到了不当得利制度中, 善意受益人所担负的利益返还义务以现存利益为限, 也就是已经消耗或者损失的利益不在返还之列。而且这里的利益返还当是原物, 若依原物之性质或者其他情形无法返还, 则善意受益人应当在现存利益范围内折价偿还。

现代法律制度对善意受益人的态度不止于“无罪”这一点。如果善意受益人在取得这一利益或者取得这一利益之后为了维持这一利益的持续存在而承担了负担, 那么善意受益人在返还所受利益的时候就可以主张对这部分负担予以减除。只要这一负担之于所受利益在法律上市被认可的或者不被禁止, 就应当被认为是应当予以扣除的。

( 二) 恶意受益人的返还义务

与善意受益人相对应, 恶意受益人就是指对自己不应当获得这一收益主观上是有认识的, 即自己获益于情于理站不住脚是知道的。对于这种情况自然自该当事人知晓其获益有法律上的根据之时就被认为是恶意受益人。但有的人在取得利益时是有法律上的原因的, 即利益的取得时被法律认可的, 然而在持有期间这一根据被改变或者丧失导致持有这一利益不被法律认可甚至被法律禁止, 对于这种情况, 应当自该当事人知晓其丧失这一法律根据或者法律根据发生改变之日起被视为恶意受益人。

通过上述对恶意受益人的讨论, 恶意受益人当然地应该比善意受益人担负更加严厉的返还义务。包括受益时的所有利益及其孳息。如若该利益已经不存在, 则对于其原因如何, 恶意受益人是否支出了法律上被认可的负担, 其返还义务都是完全的、无条件的, 且该负担不得主张抵扣。

( 三) 第三人的返还义务

不当得利制度中的第三人是指受益人讲所受利益有偿或者无偿让与的第三方。第三方的权利义务源自该受益人, 所以第三人的返还义务应当在受益人因让与行为免除的返还义务范围内, 承担返还义务。

四、小结

不当得利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法律现象, 为规范受益人、损失者以及其他第三方的法律关系, 不当得利法律制度逐步的确立并发展, 目前已经为日常的生产及生活所广泛运用, 是调节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不可或缺的法律保障。同时, 也为保障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高效运转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

摘要:古语云:“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这里所谓的“道”, 通常来说就是公序良俗的约束下的途径和方法。私有制产生之后, 也就产生了利益的分配问题, 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分配不公的状况, 贫富差距也越来越严重, 继而就有人突破这些行为准则去“偷拿抢要”别人的财产, 这种行为毫无疑问是为“公序良俗”所不容的, 于是也必须有一个规范去约束规范这个行为, 这就是“不当得利”制度产生的背景。本文从不当得利制度的现状谈起, 进而论述不当得利制度的构成要件以及不当得利的法律效果问题。

关键词:不当得利,构成要件,法律效果

参考文献

[1] 洪学军.不当得利制度研究——一种系统的结构功能理路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

[2] 黄益强, 尹志旺.不当得利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竞合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1 (5) .

[3] 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103.

[4] 王家福.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1:132.

[5] 王泽鉴.不当得利[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214.

[6] 渠涛.日本学者对不当得利的最新研究[J].外国法评论, 1993 (4) .

上一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下一篇:56例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