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选择爱情还是现实

2022-12-17

第一篇:婚姻选择爱情还是现实

跨国婚姻   嫁给爱情还是嫁给国籍?

“中外合璧”到底是喜是忧?

拥有美满的婚姻生活,是一件人人都渴望的事情,如果这发生在异国婚姻之间,就更能成为一段不同种族与文化相互交融的佳话。然而,由于双方生活背景的不同,将必然带来特有的文化冲突,因此跨国婚姻与普通的同族婚姻相比,要面对更多的困难。

钱钟书把婚姻比喻为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那么,嫁给一个外国人或者娶一个异国太太,应该算是走进了“国际围城”,截然不同的语言、生活习惯、行动思维,甚至餐桌上时常发生叉子碰筷子的趣事,小到晚饭该做中式还是西式,大到孩子该哄还是该骂,文化的碰撞浓缩在小小一个家,个中滋味如何?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一地鸡毛的涉外婚姻 李阳“家暴门”风波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和妻子Kim Lee的离婚官司持续了一年,尚无定论。这对曾经志同道合的夫妻,至今仍无法走出家庭暴力的阴影,对于夫妻反目缘于双方的文化冲突之说,Kim并不认同。她说:“将我们之间的问题归咎于文化冲突,是非常取巧的,也是李阳所乐意的。”

马雅舒二婚引旁人口水

马雅舒与吴奇隆的婚姻走到尽头,衍生出太多风雨。两人分道扬镳后,她很快举办第二次婚礼。马雅舒似乎不仅要招摇给前夫看,几乎是要招摇给全世界看。除了高调结婚,马雅舒外籍老公詹姆斯的来头也众说纷纭,有媒体报道称詹姆斯是一家游戏公司CEO,有10亿美元身家。

韦唯与前夫 “夺子大战”

歌手韦唯在聚会上认识了年长自己20岁的瑞典音乐家迈克尔·史密斯,两人迅速相爱并结婚。之后因离婚孩子抚养权问题遭遇前夫的威胁、恐吓,前夫甚至企图制造车祸谋杀案等更让人觉得好像在看好莱坞超级惊悚大片。

我的婚姻我做主,女孩凭啥不能嫁老外?

一个老外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开了与N个女学生的性爱日记,中国人愤怒了,网上很多人在骂洋外教无耻,那些与他上床的女人下贱,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主要因素,但是骂过之后是否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为什么偏偏是这些受高等教育的女学生在做这些犯贱的事?

中国女人为什么喜欢嫁外国男人呢?有人给总结了一下原因:一方面是拜金。毕竟国外的收入和福利要比国内好许多。钱在有的时候确实是万能的。但很多情况下,外国男人不怎么有钱,也一样能搞到中国女人。看来,钱有的时候不是本质问题。本质在于她们或者整个中国人的崇洋媚外心理和自卑心理。她们认为找个外国人很长脸。

曾经有某电视台做了一期“中国男人、外国男人你选谁?”节目,节目里大家吵得很凶,两种观点激烈碰撞,没想到在其中两种观点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大家都认为中国男人不如外国男人!

老外浪漫温柔,时刻充满惊喜

大多数的国男的浪漫通常都是对外的,在小少妇小姑娘面前,他们用黄段子荤笑话逗得人仰马翻,可回到家里,马上变成了一个正人君子,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无论对老婆还孩子,都是一副铁面无私的表情,懒得跟家人逗乐子。如果是原配的还好,要是再婚的话,想乐呵也还得看孩子的脸色,稍不注意你就“伤了孩子的心”。在国外,除了两口子独乐乐,还有一大家子的众乐乐--一旦孩子的父亲接受了你,大家就一起乐呵。

欣赏女人更注重其内涵,外表在其次

这世界上自然美的又有多少呢?有几个美女不是画出来描出来的--我觉得老外深谙此理,所以他们逮到一个外表中看的、内瓤子丰满的就满足了--有正式的活动时,几勾几描就活脱脱一美女;平常过日子,素面朝天看起来更实在。

要是真的找个外貌如天仙的,那份娇滴滴,普通人能养活么?别以为人家老外不懂得“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的道理--换句话说,人家经过了那经久的移民等待,如果从万里之外娶回来的媳妇成天只知道花钱买“石灰”漂白,买华服装扮,只耗钱不中用,岂不亏大了?再说了,跨国恋圈有近1000名成员,我还真没看到哪个倒霉的老外牺牲自己娶个丑女帮国人“消灾”的呢。

勤快,动手能力强,没有饭来张口的习惯

在国内,如果老婆回家看到丈夫双脚放在茶几上看电视,别奇怪。在国外,如果看到男人勤快的像奴仆,别稀奇。洗衣、做饭、修车、刷墙、劈柴、购物等男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像模像样。

如果老婆的嘴巴甜,三哄两哄,丈夫就把家务包个干净彻底,如果你觉得心虚,时不常打个下手,作丈夫的都感恩戴德,对老婆的付出是谢了又谢--就凭这一点,就是你为这样的丈夫忙死了,你还觉得没做够;如果某些国男认为受女人伺候天经地义,作这样的人的老婆的哪怕做一点都后悔得要死。要是在国内,如果是再婚,你勤快了,是应该;你懒惰了,要是前妻过世,你得跟死人比;要是前妻离婚,你得更活人比,敢喘口气吗?

跨国婚姻除了真爱,我们是否还有所图?

爱情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期望的,都希望能找到一位陪伴自己终生的伴侣。爱情是没有国界的,一些女孩子选择嫁给了外国人,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浪漫生活。在娱乐圈里,嫁给外国人的女星比比皆是,演绎着一段段感人的跨国恋情,令人羡慕不已。

不可否认还是有很多涉外婚姻并非为了爱,一项涉外婚姻调查也证实了中国女人主要不是为了爱嫁给外国男人的。调查发现,中国女人和外国新郎的结婚年龄平均相差10.5岁,其中有13%的夫妻是

两代人,整整差了20岁。据了解,在涉外婚姻中,创下纪录的是当时轰动一时的一对夫妻,俩人相差54岁。结婚时,美国新郎已经是一个82岁的老翁,而中国新娘仅28岁。 借假婚姻获取身份,却落了个财色两空

对于一心想圆美国梦的人来说,申办婚姻绿卡是最快转换身份的方式。据美国华文媒体报道,年轻貌美的华人王小姐想靠假结婚实现美国梦,不料却陷入一场婚姻绿卡的恶梦。

王小姐在与律师达成协议,支付订金之后,很快被安排与一位美籍公民见面,随后与男子拍婚纱照、选购婚戒、结婚。然而之后发生的事情却让王小姐陷入噩梦。该律师先是暗示若想让婚姻绿卡办得顺利成功,王小姐须给他特别的“性服务”,在王小姐拒绝之后,仍旧劝诱、威胁,随着申请案不断推展,最后王小姐不得不屈从。即便是付出如此代价,最后王小姐还是没能如愿获得婚姻绿卡。本希望借假婚姻获取身份,却落了个既被骗财又被骗色的下场。 她们崇洋媚外,不排除虚荣心

中国自古就有崇洋媚外的传统,也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说法,于是这些老外变成为了女人的香饽饽。这种情况,在广州、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尤为普遍。根据上海涉外婚姻“白皮书”显示,1996~2002年的7年间,在上海登记的涉外婚姻超过万对,平均每年3000对,这个数字比1980年增加了7倍多。

与20多年前上海涉外婚姻几乎是清一色的“沪女外男”不同的是,目前平均每年还有300位上海男性迎娶外籍新娘。但是上海女人输出的比例,是输入上海的外籍女人的10倍。在她们看来,嫁了一个洋女婿,尤其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男人,她们觉得倍儿面子。

嫁给美国黑人肉体上高潮是真实的

浙大“愤青教授”郑强一句“学校有些女生不自重,我们的女生见到垃圾一般的外国男人都要讨好”遭到了本校女生的挑战。“在浙大,象我这样有外国男友的女生很多,我漂亮年轻,而且成绩优秀,追求我的人很多,但是我就是看不上中国男人……我宁愿嫁给美国黑人,可以早拿绿卡,嫁给美国黑人精神上是平等的,嫁给美国黑人肉体上高潮是真实的,所以嫁给美国黑人是我们自重的结果。”

中国的女生去嫁老外的时,在中国男人眼里是对其性能力的一种蔑视。从女性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常说女人是感性的动物,只凭感觉做事。尤其是在感情中的女人更是很傻很天真。中国的女生对老外一般是比较崇拜的,因为老外一般都会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是众多女生梦寐以求的。

被物质因素冲昏头脑,输掉的不仅仅是幸福

中国女人在不断地国际化,已经没有几个OFFICE里的白领一看对方是老外就昏了头脑。女人自己的荷包鼓了,选择余地也大了,可面对老外,还是困惑多多:是不是因为他是外国人就放低了要求?是不是因为不了解而无所适从?只要世界一天没有大同,中国女人就面临着在众多洋选手中挑到残次品的危险。

对于老外恋人,你需要考察的是:

1、他是否真能够欣赏中华文明,有些对于中华文化一窍不通者,婚后抱怨与中国女人结婚是个可悲

的误会。

2、对于中餐他是否喜欢,有些西方人对烹饪中餐时的油烟气味无法忍受。

3、明确他是爱你本人,还是仅仅出于猎艳东方娇娃异国情调的黑发、黑眼睛。

婚后不久,随着外表的新鲜感消失殆尽,只剩下天天面对不同文化、不同思维、不同生活习惯的碰撞烦恼,婚姻渐亮起红灯自然不可避免。

有些矛盾深入骨髓,真不是钱能解决的

张女士和美国丈夫John结婚快5年,但是每逢过年过节,丈夫John对妻子要购买大包小包的礼物然后挨个跑亲戚的习惯依然不适应。丈夫John问自己的妻子,为什么不把大家聚一起,见一次面不就都解决了,即省事又省力。John认为,亲戚平时和自己的家庭生活没有什么太多关系,为何要如此兴师动众。

而张女士则认为,丈夫John虽然亲友间走动不多,但更喜欢节假日把朋友召集来,吃烧烤、喝啤酒。此外,John对妻子赡养父母的义务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所以,他自己从不给岳父岳母任何财务上的支持。其实,许多美国人都没有赡养父母的传统,所以,不要对美国太太或先生帮自己赡养父母抱太大的期望。此外,过于频繁的人情往来也会使其难以适应,如何把握其中的分寸也要靠自己慢慢摸索。

轻信意大利恋人 华人女子染艾滋

据意大利《欧联时报》报道,日前,一位侨居意大利的东北籍女子致电欧联时报,称自己住在意大利中部的一所医院,由于自己轻信恋人和恋人同居染上了爱滋病,希望在弥留之际把自己的不幸告诉记者,警世后人。记者根据电话留下的地址,来到了意大利的一家医院,见到了一位名叫李桦(化名)的中国东北籍的女子。

据了解,李桦是一位非常好强的东北女人,祖籍中国辽宁,在中国曾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几年前,因和丈夫感情破裂离异后,报着出国淘金的梦想,随着移民浪潮来到了意大利。

初到意大利,这位倔强、不服输的东北女子,心里有着满大的报复,非常想做一番事业。然而,现实的生活慢慢的吞噬了她的梦想。三年的打工生活,居住在肮脏低矮的阁楼,朝不保夕的日子,彻底的摧毁了李桦。万般无奈李桦想到了一条捷径,嫁给意大利人,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为了能够把自己嫁出去,李桦托朋友介绍,找婚姻介绍所,甚至上网聊天征婚,该想的办法都想了。一年过去了,受过高等教育、心气高傲的李桦一直没能找到自己心爱的人。

突然有一天,李桦在网上结识了一位意大利人,这位意大利人年龄和自己相仿,有固定的职业、豪华的住宅。李桦欣喜若狂,以为上帝赐给自己的白马王子终于来到了面前,自己的幸福将会随着这位意大利男子的出现变为现实。

让李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白马王子的出现只为她带来了短暂的欢快,幸福的生活还没开始,李桦以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开始一步步走向死亡。

通过上网,李桦结识了意大利男子路易吉(化名),非常健谈的路易吉经过几次聊天,便征服了李桦的芳心。结识路易吉后,李桦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最幸福的女人,经常陪路易吉逛街、吃饭、聊天,两个人手挽着手,时常漫步在幽静的小镇湖畔。

和路易吉认识一个月后,路易吉向李桦提出了同居的要求,仍怀有一份戒心的李桦拒绝了恋人的要求。两个月过后,路易吉软磨硬泡,再次向李桦提出同居,并表示如果李桦同意,马上可以结婚。经不住好言相劝,李桦最终同意了路易吉要求。而这时的李桦已完全沉醉在爱河之中,忽略了对性伴侣的身体检查,为自己酿成了终身遗憾。

同居不到半年,一天早上起床,路易吉高烧肢体抽筋被送往医院,李桦跟随救护车来到医院。当李桦看到恋人的病例,得知是爱滋病带菌者后,如同晴天霹雳。李桦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白马王子怎么会是爱滋病患者呢?经过再三核实,李桦相信了这一切都是真的。短暂的爱,毁了自己的一生。

路易吉先一步走了,记者应邀来医院看望李桦,倒在病榻上的李桦高烧不止,拖着虚弱的身子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后悔。李桦说,幸福没有捷径,幸福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现在自己也成为了爱滋病的带菌者,没有朋友敢来医院看望我,每天医护人员都带有一种异样的眼神注视着自己。而自己无法将病情告诉远在故乡的亲人,更无法和自己只有十几岁的儿子说清楚,自己只由默默的等待,等待死亡的来临。

李桦最后请记者转告那些想借婚姻换取幸福的人,要汲取她的教训,天上不会掉下白马王子。特别是和陌生人同居,一定要了解对方的健康状况,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免造成终身遗憾。

交往数月后,我才搞清John的真实身份

欣怡(化名),女,23岁,某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在Party上认识了老外John。他也来自非洲,是黑人,身高1.86米,给人的感觉非常厚道,他说他今年26岁,未婚。” “我不否认John是个不错的男人。所以,我并没有因为那件不愉快的事而断绝与他的来往。因为好奇想看看他的护照。经我再三请求,他无可奈何才递给了我。当我接过护照,印入我眼帘的是一串出生年月日。thedateofbirth牶29091967(1967年9月29日出生)。我当时呆了。我第一时间不是想到他的年龄的问题,而是他有没有结婚。于是我拼命地翻着,希望看到的是“Notmarried”(未婚)的字眼。但是没有。”

冲突不断无力挽回,异国婚姻曲终人散

爱情开始的时候,我是雀跃的。他的浪漫和幽默,让我心中那颗爱情之花迅速绽放。然而,我和他的恋情却遭到了我父母的极力反对,理由很简单:中西文化大不同,你会后悔的。那时候,托马斯的一举一动都让我充满好奇,父母的忠言终究没敌过我对托马斯的狂热。很快,我就奋不顾身地嫁给了他。

结婚后他从来不做家务。很多次,我正拿着拖布费力地拖地,他却笑嘻嘻地过来从背后拥着我说:“亲爱的,你真美!”我气恼他从来不帮忙,便愤愤地说:“走开!”见我生气,他却不恼:“你的爱情哪儿去了?”我的天,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这可是地道的柴米油盐呀,哪儿来这么多爱情。我转过身盯着他说:“这儿只有拖地,没有爱情……”

结语:跨国婚姻中重要的是感情而非物质因素

婚姻是个人的选择,必须自己考虑清楚,跨国婚姻语言不通、文化有差异,有一定风险,应慎重。首先,不是每个外国人都有钱,大多数的外国人过的是平常生活,别想着对方有大把钱在等你花。找不到老婆的很多是穷人。

其次,应对对方的家庭、当地的文化传统有确实的了解,毕竟两个人一起生活需要交流,语言不通,遇到困难都没有人帮助,怎能谈得上幸福呢?那双婚姻的鞋是否合脚,只有当事者知道。因此在选择跨国婚姻时,陷入热恋中的男女们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嫁老外还是谨慎为上,对人生的真正幸福来讲,虚荣、物质、浮华都是次要的。在有充分了解对方后再结婚,不要被物质蒙蔽双眼,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第二篇:大学生选择专业,是追求理想,还是屈服于现实

谈到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我就想起我的两个朋友和我对专业选择的三种不同的态度。一个是富有激情,充满自信,敢于拼搏的人,他成绩极好,酷爱文学,最终毅然选了汉语言文学;另一个朋友则不同,他虽然很自信,也敢于拼搏,但由于家境不好,出于对家人的负责,他在有前途的信息工程专业和自己酷爱的文学专业面前徘徊,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而我,正好介于他们两者之间,虽然选择了自己酷爱的生物专业,但信心不足,对自己的未来有点担忧。

纵观所有大学生,大多数属于以上三种类型,比如我们生物专业,近三分之一的人转到别的专业中去,原因是生物领域目前发展状况不好,就业难。约有二分之一的同学还在徘徊中。剩下的少部分是坚持自己兴趣爱好的人。

也许是社会太现实,太残酷,在不断地扼杀我们的愿望,使我们屈服于现实。但是,我们能因为社会的现实而甘愿放弃我们美好的理想吗?既然我们渴望社会的和谐,那么我们就应该为构建和谐的社会而奋斗。社会需要进步,中国需要发展,而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动力,但现代的人才定义已经发生巨大的转变,不是以往那种只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才,而是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专长,对某方面的知识感兴趣,深究某方面的知识。

为了社会的和谐,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我们能够生活得更加充实,请同志们坚持自己的理想。

第三篇:同性婚姻:否定、接受还是对话?

王丽萍

山东大学法学院

教授

上传时间:2005-10-15

婚姻为男女两性的结合,婚姻为一男一女的结合,这已经作为一项为人类所默认的历史规律沿袭至今天。但是,随着同性恋权利运动和人权运动的发展,人们对于同性恋者的态度愈加宽容,许多人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同性之间可否成立婚姻?同性伴侣可否享有婚姻家庭方面的权利?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立法模式。在这里,主要通过介绍美国同性伴侣争取婚姻家庭权利的曲折历程,以及国外有关的立法例,来探讨“同性婚姻”(Same Sex Marriage)的法律问题。

一、美国有关同性婚姻的判例和立法

美国为判例法国家,法院所作的判例经历了一个从否认同性婚姻及同性伴侣权利到逐渐承认同性伴侣者权利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美国关于同性婚姻态度的转变过程。

(一)否认同性婚姻及同性伴侣权利的判例[1] (1)Baker v. Nelson案[2]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件有关同性婚姻的案件。1971年,明尼苏达州的一对男同性恋者贝克尔(Richard John Baker)和麦克康纳尔(James Michael McConnell)因要求被告纳尔逊(Nelson)颁发结婚证遭到拒绝,起诉至明尼苏达州最高法院。原告认为,明尼苏达州的法律并没有明确禁止同性结婚,所以关于婚姻成立的立法目的中应当包括同性婚姻;如果该州的婚姻法只被解释为适用异性婚姻,将会违背联邦宪法。[3] 法院的回答是:“自从有了书面记载之时,婚姻作为一种制度历来就是男女两性的结合,并且包含着在家庭中生育和抚养子女的内容。”法院依靠《圣经》否认了原告的这一请求。此外,法院驳回了原告有关法律正当程序和平等保护的主张,“我们从未发现美国最高法院的任何判决曾经支持过此类主张。”

(2) Jones v. Hallahan案[4] 1973年,肯塔基州的Jones v.Hallahan一案中,一对女同性恋者申请登记结婚遭到拒绝,她们诉称这种拒绝颁发结婚证的行为,剥夺了她们的结婚权、结社权和自由表达信仰权,并认为拒绝颁发结婚证的行为是对她们的一种残酷无情的惩罚。[5] 法院在审判中,根据字典中“婚姻是两个不同性别的人的结合”这一定义,作出判决,认为“原告缔结婚姻的意愿不能作为颁发结婚证的必然保证,因为她们的这种意思表示并不是婚姻”,上诉人之所以不能取得结婚证,并不是肯塔基州的法律或是地方法院的原因,实在是因为“根据婚姻的定义,她们缺乏婚姻的主体资格,不具有缔结婚姻的能力。”

(3) Adams v. Howerton案[6] 1975年1月7日,亚里桑那州一对男同性恋者从地方法院取得了结婚证,但亚里桑那州最高法院,援引《圣经》的规定,宣布该婚姻无效。该州的立法机关随即通过了一项紧急法案专门禁止同性婚姻。同年3月26日,美国科罗拉多州的Boulder地方法院书记员Clela Rorex,在律师的建议下,给一对男同性恋者Dave Zamora和Dave McCord签发了结婚证。当时,该州尚未出台禁止同性婚姻的专门法律,共有五对同性恋者获得了结婚证。后来,该州的首席检察官提议通过法案来禁止同性婚,这些已签发的结婚证全部被撤回。

1 在结婚证被撤回之前,其中一对男同性恋者是美国的Richard Adams和澳大利亚的Anthony Sullivan,后者想以前者的配偶身份移民美国并成为美国居民,但被美国移民请求委员会所拒绝,他因此诉至法院。

法院在审判中认为,“配偶”通常的含义不包括同性配偶,并且在1965年移民法的修正案中找到了依据,该修正案明确规定“为性偏离所困扰的人”不得进入美国国境。法院推论,美国国会在当初立法时,很可能不允许个人为了取得美国公民的配偶身份而缔结同性婚姻。

(4) Dean v. District of Columbia案[7] 1990年,哥伦比亚特区的一对男同性恋者Craig Dean和Patrick Gill在要求结婚证时诉称,哥伦比亚特区的婚姻法是“性别中立”的,拒绝颁发给他们结婚证的行为侵犯了当地的人权法律。地方法院和上诉法院均判决原告败诉。法院援引了此前的类似判例和《圣经》中的规定,认为立法目的中其实并不允许同性婚姻的存在。哥伦比亚特区的人权委员会(Human Rights Commission)认为,拒绝颁发给原告结婚证,是一种以性倾向为由的歧视行为。《人权法案》的起草者也指出,他们在立法时并没有禁止同性婚姻的意思。但是,法院主张,哥伦比亚特区先前曾经拒绝过关于要求承认同性婚姻的诉讼请求,所以于1995年宣布原告败诉。 从上述几个案例可以看出,法院对于同性婚姻的否认理由其实非常简单,往往依靠《圣经》以及“历史上尚无此类判例”就做出判决。法院通常认为婚姻仅限于异性之间,同性之间不可能产生婚姻关系。

(二)逐渐承认同性伴侣权利的判例

自1987年起,美国公民自由联合会(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就着手致力于消除禁止同性恋者结婚的法律障碍。1989年,圣弗朗西斯科律师协会签署了支持同性婚姻的声明。此时美国各地的法院,不再单纯地以传统婚姻的定义来否决同性婚姻,而是做出了一些让步。例如,在1989年纽约州的Braschi v.Stahl Associates案[8]中,法院认为纽约州的法律允许相互做出承诺的同性伴侣享有继承权,该州的法律赋予与死者生前共同居住并有亲密关系的“家庭成员”以继承权;同性伴侣的结合可以被理解为“家庭”,如果同性伴侣一方死亡,另一方享有继承权。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发生在夏威夷的系列案件,拉开了美国法律史上关于同性婚问题集中讨论的序幕。这其中最著名的即Baehr v. Lewin案[9],后来变为Baehr v.Miike和Baehr v.Anderson案。

1990年12月17日,夏威夷州火努鲁鲁市的居民,女同性伴侣Ninia Baehr和Genora Dancel,男同性伴侣Tammy Rodrigues和Antoinette Pregil,Joseph Melillo和Pat Lagon,分别向夏威夷州的卫生部提出结婚申请,均遭拒绝。他们于1991年5月,以卫生部为被告向该州巡回法院提起共同诉讼,开始了Baehr v.Lewin案的漫长诉讼。当时的卫生部主任John Lewin参加了诉讼,他的后任分别为Miike 和Anderson,案件也相应地变为Baehr v.Miike和Baehr v.Anderson案。

原告声称,根据夏威夷州的一项司法宣言,这种因婚姻申请人为同性而适用夏威夷修正法(Hawaii Revised Statutes,简称HRS)第572-1条[10]来拒绝其申请结婚证的做法是违宪的,因为这违反了夏威夷州平等权修正案(Hawaii’s Equal Rights Amendment,简称ERA)中禁止以性别为由的歧视的规定,并且限制、剥夺了他们根据州婚姻法所应享有的178种法律利益。1991年9月3日法院举行了听证会,并于10月1日作出了不利于原告的判决。

2 原告于10月17日向夏威夷州最高法院提出上诉。夏威夷州最高法院指出,HRS572—1就表面适用来看,是以申请人的性别为基础来规定他们是否可以结婚并享有相应的权益;根据州宪法第一条第五项的规定,[11]就平等保护的目的而言,性别的确是种“可疑的分类”。所以,HRS 572—1应该通过“严格审查”标准来检验其合宪性。被上诉人必须证明,除非HRS 572—1是为了保障“必须的州利益”,并且该法的制定没有不当地缩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否则它就是违宪的。1993年5月5日,最高法院取消了巡回法院的原判决,裁定发回重审。该案于1996年8月1日和9月10日审理。在此期间,Miike于1996年4月23日但任夏威夷卫生部主任。Baehr v.Lewin案相应地变为Baehr v.Miike案。

1996年9月10日,火努鲁鲁巡回法院法官Kevin Chang审理Baehr v.Miike案[12]。被告主要是从同性婚姻、同性家庭不利于儿童成长,也不利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论证禁止同性婚是符合“州的必须利益”。被告在9月6日的答辩中称:“夏威夷州在促进儿童的最佳成长方面享有必须利益„„。州的立场是,所有事物都是平等的,但对子女来说,被其父母中的任何一方抚养,或者至少是被已婚的男女两性抚养,是最有利的„„。婚姻法进一步巩固了此种必须利益,使公共利益不因同性婚姻经州批准而受到合理的、可预见的影响。”[13]双方当事人均使用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专家意见来支持自己的主张。于是,这场关于同性婚姻的争论的中心议题就变成:儿童在同性伴侣家庭中成长是否会受到不良影响,以此来判断禁止同性结婚的法律是否符合“州的必须利益。”

经过激烈的法庭辩论和大量科学证据,最终法院认可了下述基本事实:

第一,就子女成长角度来看,①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培养,特别是监护的质量和“悉心的照料”,是决定子女快乐、健康地成长、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的最重要因素。②父母的性倾向本身不能成为判断其能否担当父母资格的标准,也不会阻碍他们成为良好的、有爱心的、成功的父母,更不会影响孩子的适应性和成长过程。③同性恋父母和同性恋伴侣有潜力抚养快乐、健康和有良好适应性的子女。如果他们能够悉心照顾子女,那么可以允许其收养儿童。他们不但可以为子女的成长提供有益的父母子女关系和家庭环境,也可以和异性恋父母一样胜任父母的角色。④家庭结构是呈现多元化的。在夏威夷和其他地方,儿童可以被他们的生身父母、单身父母、继父母、祖父母、养父母、同性恋父母和同性恋伴侣所抚养。⑤虽然在同性恋家庭中生活的子女,由于他们非传统的家庭结构,会面临一些压力和问题,但根据法庭所掌握的科学证据、研究和临床实践等资料表明,这些子女可以按照通常的方式适应社会并顺利成长。

第二,就婚姻的原因来看,夏威夷州和其他地区人们申请结婚主要基于下述理由,但也不局限于以下理由:①生育抚养子女; ②实现关系的稳定和相互承诺;③个人亲密关系;④一夫一妻制;⑤建立永久关系;⑥实现个人价值;⑦得到社会承认;⑧为了取得法律和经济的保护、利益和义务。这些理由,同样适用于想要结婚的同性恋者。

第三,就被告的举证来看,①被告未能充分证明同性婚姻对夏威夷州公共利益的不良影响:②被告未能充分证明传统婚姻制度的法律意义,为什么需要把传统婚姻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结构加以保护,以及同性婚姻会对传统婚姻、社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③最关键的是,被告未能说明允许同性婚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的因果关系。

基于上述理由,以及州最高法院对Baehr v.Lewin案的二审结论,巡回法院Chang法 3 官于1996年12月3日,就Baehr v.Miike案作出判决:①HRS 572—1中以性别为基础的分类,违反了夏威夷宪法中关于平等保护的规定,拒绝向同性伴侣颁发结婚证是一种性别歧视;②被告Miike及其代理人,不得仅仅由于婚姻申请者是同性就拒绝其结婚证的申请。最后,法官将此案移交至夏威夷州最高法院来执行。

这份判决是美国婚姻法领域内关于性别平等待遇的重大突破,判决明确表明,同性伴侣根据夏威夷州宪法享有缔结婚姻的正当权利,这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14] 此外, 2001年,七对居住在马萨诸塞州的男同性恋伴侣和女同性恋伴侣同时向各自所在地的市政厅申请结婚。遭到拒绝后,这七对伴侣联合向州方提出起诉。2002年5月,萨佛克县的上级法院驳回了他们的诉讼,声称州法没有规定同性伴侣在婚姻方面的宪法权利。来自“同性恋权益保护”组织的专业人士担任了七对原告的律师,他们认为该州的法律并没有将婚姻定义于男女之间,因此立即向该州的最高法院提出了上诉。2003年11月18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以4票赞成、3票反对的微弱多数裁定,根据该州宪法,同性伴侣有权结婚。但法院没有允许向同性伴侣立即发放结婚许可,而是要求州议会180天内找到解决方案。最高法院投多数票的4名法官认为,该州法律并没有将婚姻限於男女之间,而定义为“两人之间排除他人情况下的自愿结合”。马格丽特·马歇尔法官在多数派判决书中写道:“婚姻是个具有关键意义的社会机制,两人之间相互承担义务、约定关爱与互助,有助于社会稳定。由于无法在婚姻方面得到保护、享受福利和履行义务,同性间的专一结合无法加入我们社会中最有益也最受珍视的机制„„这种隔离违背了州宪法中规定的对个人自主权的尊重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15]

(三)州的《互惠法》、《家庭伴侣法》与联邦政府的《婚姻捍卫法》

1997年春天,夏威夷立法者采纳了一部“有关婚姻的宪法修正案”。该法案第一条规定:“本法的目的在于建议对夏威夷宪法第一条进行修改,以明确立法机关有权将婚姻限制在异性之间。立法机关发现,维系于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是特有的社会制度,是应当受到保护的,这对于整个州、国家和社会具有根本的、无比的重要性。立法机关进一步发现,州是否应当向同性伴侣签发结婚证属于根本政策问题,应当由民众中的代表来决定。因此,设计这种宪法方案是为了确认立法机关有权将婚姻保留在异性之间,同时给那些要求婚姻法变革的人留有余地,他们的要求将从平等保护的基础上予以考虑。”1997年4月29日,该《宪法修正案》在立法机关通过,它明确声称:“立法机关应当有权力将婚姻保留在异性之间。”

夏威夷州立法者还制定了《互惠法》(Reciprocal Beneficiaries Law,它类似于后来的《家庭伴侣法》),该法自1997年7月1日生效。《互惠法》第二条规定:“立法机关发现夏威夷公众选择保留作为独特社会制度的婚姻,即婚姻是男女两性相互承诺的结合。立法机关还发现,基于婚姻的独特性,并且借助于经常以此为基础的法律,婚姻可以为人们提供通向多样的权利和利益的途径。„„目前基于婚姻可享受的某些特定权利和利益,也应当由那些禁止结婚的伴侣所享受。”《互惠法》第五条还规定了对互惠关系当事人的要求:主体必须年满18岁;任何一方不得已婚或已与他方缔结互惠关系;双方均是法律禁止结婚的主体(此规定防止了某些可以结婚的人选择登记互惠关系):双方均自主地作出了缔结互惠关系的意思表示,无暴力、胁迫和欺诈;双方均需签署缔结互惠关系的声明。只要当事人符合了上述规定,都可以登记为互惠关系。《互惠法》第七条还规定了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任何时候单方面地终 4 止此种互惠关系。

可以说,对于同性婚姻夏威夷州立法机关采取了一种折衷的办法,一方面通过《宪法修正案》巩固传统婚姻,另一方面通过《互惠法》,把各种“配偶间的权利和义务”扩大到“互惠关系”范围内,其中包括与健康保险、医院探病、健康照顾决策、保险、继承、死亡利益等方面的权利义务。[16]

1996年9月2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婚姻捍卫法》。该法将婚姻定义为异性之间的结合,因为联邦的税收、退休金和其他利益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强迫各州基于美国宪法“诚信条款”的要求而承认同性婚。《婚姻捍卫法》第三条A项规定:“在认定国会法案、或任何判决、规定,或对于美国各行政机构政策的解释的含义时,‘婚姻’这一术语仅指男女两性作为夫妻的合法结合,‘配偶’仅指身为异性的夫妻。”该法第二条A项规定:“任何州、辖区、美国的领地或印第安部落都没有义务认可任何将同性间的结合视为婚姻的州、辖区、领地、或部落的公共法令、档案记录、或司法程序的效力,以及由此种关系而主张的任何权利或要求的效力。”显然,《婚姻捍卫法》不承认同性婚,其要捍卫传统上的一男一女组成的婚姻。

至今,在美国仍有很多州对同性婚姻持反对态度,他们往往通过制订、或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明确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既不承认其他州同性婚的效力,也不允许州内出现同性婚。[17]对于同性婚姻持探讨及肯定态度的州,主要有夏威夷州、马萨诸诸塞州、佛蒙特州、加利福尼亚州、康涅狄格州、内华达州、罗得岛、华盛顿州。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承认同性恋者关系为一种民事结合(civil union),但就其是否享有婚姻项下的权益以及程度问题尚存争论;其二,承认同性恋者的结婚权,并赋予其婚姻项下的权益。例如,夏威夷州在1997年的《互惠法》基础上,于2001年正式制订《家庭伴侣法》草案。佛蒙特州的《家庭伴侣法》已于2000年7月1日生效。1999年12月21日,佛蒙特州最高法院就Baker v.State上诉案作出裁定,认为同性伴侣应该享有完全等同异性恋夫妇的配偶权利和保障。[18]美国的佛蒙特州是美国唯一一个为同性夫妇提供与异姓夫妇相同权利和利益的州。佛蒙特州不使用“婚姻”一词,而是用“民事结合”(civil unions)一词。加利福尼亚州在2001年10月14日制定了《家庭伴侣登记法》,于2002年1月1日起生效。这两部生效的法案都为同性伴侣提供了完全等同于婚姻项下的权益,如收养权、继承权、一方死亡时的损害赔偿权、医疗受益权等。罗得岛州于2001年提交了一份“允许同性伴侣缔结法律婚姻”的草案,康涅狄格州的州司法委员会于2002年初提交一份“允许同性婚”的法律草案,建议将婚姻项下的权益扩大到同性伴侣之间。

二、世界上其他国家关于同性婚姻的立法例

同性婚姻的法律认可经过了一个艰辛的历程。在立法者面前,同性婚姻的出现或许是有史以来人类给自己在法律上提出的最大难题。无论立法者的态度如何,这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在世界上有些国家和地区,同性婚姻已经得到了法律的认可。

1、荷兰

1998年1月1日,荷兰的《家庭伴侣法》正式生效。《家庭伴侣法》中所指的“伴侣”,既包括“同性伴侣”,也包括“异性伴侣”。对于同性伴侣来说,登记的同性伴侣将会和婚姻中的夫妻双方一样,在退休金、社会安全保障、继承和扶养方面享有同样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但同性伴侣无权收养子女;对于异性伴侣来说,该法为那些既想暂时结为伴侣、但 5 又不想缔结婚姻关系的男女提供了法律保障,它实际上是一部“同居法”。2000年12月,荷兰参议院通过一项法律,允许同性恋者结婚并领养孩子,该项法案于2001年4月1日正式生效,使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19]该法不但允许同性恋者结婚,而且可以完全享有与异性婚姻相同的所有权益。因而,它是一部真正的同性婚姻法。有资料显示,仅在该法生效的当月,就有386对同性伴侣在荷兰结婚。[20]

2、丹麦

早在1968年,社会人民党就发动了丹麦第一次要求承认同性伴侣关系的运动。1988年12月,丹麦国会以全部赞同票通过该法案,规定同性伴侣中的双方在继承、住房津贴、退休和离婚方面,享有与异性婚姻项下相同的权利。1989年,社会民主党和社会人民党共同发起了一项关于建立同性伴侣注册的议案。同年6月,议会以71比47通过,并于1989年10月1日起生效。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纳《家庭伴侣法》的国家。

注册同性伴侣可以享受某些异性夫妇独有的权利,如继承,保险计划,退休金,社会福利,所得税减免,失业救济。同样,如果离婚,他们也有承担赡养费的义务。

1997年,丹麦国家教会(信义会)的主教投票承认同性伴侣关系。现在,同性伴侣也可以在教堂里举行结婚典礼。从1999年开始,同性伴侣可以领养他们配偶的子女,但是还是不能领养伴侣关系以外的小孩。

丹麦的《家庭伴侣法》于1989年10月生效至1998年,已经有3000多对同性伴侣进行了登记。它不但赋予同性伴侣与异性婚姻相同的权益,而且也承认冰岛、挪威已登记的同性伴侣关系。但是该法规定:“非丹麦公民只有在丹麦境内居住满二年,才可以登记为同性伴侣关系。伴侣双方可以互相收养对方的子女,除非该子女是从国外收养的。”

3、比利时

继荷兰国会于2000年通过法案,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及同性伴侣享有收养权后,其邻国比利时紧随其后。2001年6月22日,比利时部长会议上通过了一项法律草案,规定今后在比利时境内的婚姻不一定必须是异性间的结合,婚姻也可能是由两名男性或是两名女性所组成的。这一法案的通过使比利时成为继荷兰之后第二个允许同性婚姻的欧洲国家。[21]

4、加拿大

2003年6月10日,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赋予同性婚姻合法的地位,安大略省上诉法院裁定加拿大现行法律关于婚姻的定义违反了加拿大权利和自由宪章的平等权,因为它只把婚姻限定于异性恋者之间。这个决议使得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成为北美第一个认同同性婚姻的管辖区。第二天,安大略省首席检察官宣布他的政府将依照判决执行。[22] 加拿大人口最多的几个大的省份,安大略、魁北克和卑诗省的法庭近来相继裁决,同性婚姻合法。2002年九月,加拿大魁北克省最高法院下令,政府两年内立法,承认同性婚姻。2003年6月,安大略省上诉法院下令,政府立即承认同性婚姻。加拿大联邦政府接着表示,接受法庭裁决,并将立法予以认可。这意味着加拿大将成为继荷兰、比利时之后,全球第三个允许同性结婚的国家。

在法院的督促下,联邦政府于2003年7月向加拿大最高法院提交了一项立法草案,准备把同性婚姻纳入婚姻的定义中。最高法院预计会在2004年裁决是否将该提案立入宪法。

2003年6月10日,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赋予同性婚姻合法的地位。但是把它扩大到加拿 6 大所有省份的联邦议案还没有结果。2003年6月17日总理Jean Chrétien宣布政府将不会对这个判决提起上诉,相反,他的政府将引进对同性婚姻的立法,但是同时也保护教堂决定是否承认该婚姻的权利。 [23]

同性婚姻合法化无疑是同性恋者的喜事,但对于那些反对者来说却是黑暗。他们希望联邦政府广泛征求意见,甚至举行全民投票;并建议,设八月二十二日为“婚姻日”。参加反对同性婚姻游行集会的人认为,同性婚姻合法化,严重影响了加拿大的婚姻制度。若成为法律,势必破坏传统的家庭观念。大多数来自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不同教会的集会者,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人类社会从古至今,都是在男女结合的婚姻制度下繁衍。不过,同性结婚要想正式成为加拿大国法律,仍需两个步骤。首先是最高法院批准同性婚姻没有违法,其次是国会通过改变婚姻定义的法律。[24]

5、芬兰

2001年10月,芬兰国会通过了一部法案,允许同性恋者以伴侣身份登记,该法于2002年3月1起正式生效。根据这一法律,同性恋者在登记注册确定伴侣关系后可获得部分同合法异性夫妻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该法规定了同性恋者登记注册的条件:双方必须年满18岁,但如果双方有一人是已婚者则不能登记,两人如有近亲血缘关系也不能进行登记。另外,该法还规定,登记注册的同性恋者只有在一方去世后,或通过法院才能解除双方关系。登记的同性恋者在对方去世后可以继承其遗产,有权领取家庭养老金。但该法不允许同性恋者收养子女,包括互相收养对方子女。

6、德国

2000年11月10日德国联邦议会通过了有关同性恋者结为生活伴侣的《生活伴侣登记法》(Gesetz zur Eingetragenen Lebenspartnerschaft),社会上简称为“同性婚姻法”。按照此法律,同性伴侣可以在婚姻登记处登记结为“生活伴侣”,“生活伴侣”的社会与法律地位与传统异性婚姻类似。这个法律从2001年8月1日开始生效。起草法律的社民党、绿党联合政府称此举为德国社会与政治的里程碑;两大教会的发言人则对此做出了严厉的批评;保守的基督教联盟党也顾虑传统异性婚姻的地位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而民众与媒体则对新法普遍持赞成态度;同性恋团体发言人批评了新法的不彻底。

“同性婚姻法”的目的在于消除法律中对同性恋的偏见与不公,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涉及同性恋生活伴侣的登记方式与程序,以及登记后同性恋生活伴侣关系的法律地位。原则上讲,同性恋伴侣可以直接到婚姻登记处登记,结为受法律保护的生活伴侣。登记所需的条件和登记的程序都与异性婚姻类似;登记后的同性恋生活伴侣在法律上也具有与传统异性婚姻类似的地位。与丹麦、荷兰不同,同性婚姻在德国不叫“婚姻”,而叫“生活伴侣关系”,以此区别于传统异性婚姻。

“同性婚姻法”的另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修改了100多个法律中的相关章节,将登记的同性恋生活伴侣的社会与法律地位落实到具体条文中,同时,规定伴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与传统异性婚姻一样,同性恋生活伴侣可以共同使用一个姓;互相具有抚养的义务;家庭、亲属关系与异性婚姻等同;双方对子女的教育有同等的责任与权力;在法庭出证时,有权拒绝作对伴侣不利的证词;分离后有扶养的义务;死后,伴侣是法定的财产继承人。伴侣相互扶养的义务体现在税法上,即:收入高的伴侣每年最多可以将其收入中的40000马克转让给 7 收入低的伴侣。这40000马克将从收入中减掉,而不必缴所得税(异性婚姻没有这40000马克的界限)。同时,一方失业或丧失收入,另一方就要担负起扶养的责任。

联邦同性恋联合总会发言人在评价新法时说:我们不必专门为同性恋伴侣登记立法,也不必去修改那一百多个法律中的几百条具体条文,只需将民法中对“婚姻”的定义从“异性”扩展为“异性与同性”,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以此来说明新法依然带着种种的“不彻底”。[25]

7、法国

2000年1月,法国政府颁布实施了《公民互助契约》,规定“同居伴侣”可以登记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它与荷兰1998年的《家庭伴侣法》十分相似,因为该法中的“伴侣”,既包括同性伴侣,也包括异性伴侣。《公民互助契约》的最初意图在于使同性关系合法化,但遭遇了巨大阻力,直到倡议者建议将异性伴侣也包括在内之后,才得以通过。

《公民互助契约》允许同居伴侣享受异性夫妻所拥有的一些权益和责任,但这项法律可谓来之不易。自从法国于1958年制定新宪法以来,议会一直没有就改变任何法律举行过辩论。《公民互助契约》规定,“伴侣双方必须在经济上互相支持;除非特别说明,任何财产的添置都属双方所有。同居三年后,两人能够像夫妇那样共同纳税;一万死亡后,另一方能够顺利继承劳保。” 但和婚姻相比,家庭伴侣的关系更容易被中断,而且无需律师的介入。如果双方同意,这种关系在顷刻之间就能解除。《公民互助契约》则规定,如果一方不同意离异,另一方则可以给出通知,原有的关系在三个月内就被自动解除。家庭伴侣法也没有专门关于双方忠诚、孩子或者继承权的条款。

《公民互助契约》使法国成为全球第一个承认同性伴侣关系的天主教国家,《公民互助契约》受到了保守势力和天主教会的激烈反对,但调查表明,接近一半的法国人认为,同性伴侣的关系应该受到法律承认,更多的人则支持未婚的异性伴侣也应该能够享受到一定的权利。[26]

8、英国

自从英格兰、威尔士于1967年,苏格兰于1980年将同性恋行为从刑法中剔除后[27],同性恋权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一旦同性恋行为不再被认为是犯罪,那么就不能否认同性恋者的各种权利,包括不能因为性取向而受到区别对待。[28]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未,英国法院的一些判例中基于同性恋父母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为由,否决他们的监护权;[29]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法院才开始比较乐观地授予同性恋父母对于子女的权利,如保持联系、共同居住、收养权等[30]。2000年,英国政府通过国会法案来强制性地将同性恋行为的合法年龄降至和异性恋行为一致的16岁。2001年6月28日,英国伦敦市政府宣布正式承认同性伴侣关系,并从同年9月份开始提供同性伴侣登记服务,为同性恋者举行类似婚礼一样的结合仪式,伦敦自此成为英国第一个承认同性伴侣关系的城市。但是,伦敦市的同性伴侣登记服务并不能向同性伴侣提供与传统婚姻一样的法律保护,只是在发生诸如住房租赁、退休保险以及移民纠纷时,可以证明双方关系的存在,由此处理一系列纠纷。自2002年1月10日,英国国会开始讨论一项“同性婚姻法”的草案,正式着眼于同性伴侣的婚姻权益问题,考虑同性伴侣是否可以享有诸如合法异性婚姻项下的一系列权利,包括配偶死后可以自动继承遗产的权利,继承一些租约和养老金的权利。[31] 8 除此之外,挪威、冰岛、巴西、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不同程度地保护同性伴侣的法律权利。

三、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障碍

在同性恋平等权益的争取中,同性婚姻合法化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关于同性婚姻,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婚姻是由婚姻法来定义,很多国家的婚姻法都规定婚姻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一男一女之间的结合。即使有的国家没有明确写明一男一女,根据约定俗成的理解,也是一男一女之间的结合。目前在全球,只有荷兰和比利时的婚姻法明确表明,配偶的性别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所以同性伴侣和异性配偶都被包括在内。因此,从狭义上来讲,目前只有在荷兰和比利时承认同性婚姻。加拿大安大略省于2003年6月做出的有关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判决,就是认为该国的婚姻法只将婚姻定义在一男一女间的结合,将同性伴侣排斥在外,因此构成了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加拿大政府允诺将修改婚姻法,使修改后的法律也纳入同性伴侣。因此,从狭义的理解来看,加拿大将成为全球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第三个国家。

广义的同性婚姻,即同性伴侣关系受到某种程度的法律承认,其表现在于同性伴侣可以在政府部门(法院或市政厅)登记,并可能享受到部分或者全部的配偶权益。

就权益的平等性而言,北欧所有国家(瑞典、挪威、丹麦、冰岛、芬兰和格陵兰)的家庭伴侣法赋予同性伴侣除抚养权之外的所有平等权益,包括联合纳税权、医院探访权、遗产继承权、劳保继承权、外籍伴侣的移民权等,实际上已经接近或等同于婚姻法所能给予的一切。在美国,佛蒙特州专门为同性伴侣设立的“公民结合”,赋予同性伴侣州方给予的一切平等权益,比如抚养权、医院探访权、联合缴纳州税的权益,等等,但由于州法院无法撼动联邦法律,所以在有关劳保福利、联合缴纳联邦税之权、外籍伴侣的移民权等方面,“公民结合”是无所作为的。由于联邦法给予配偶更多更重要的权益,比如最重要的是劳保福利,此外联邦税占据个人所得税的一大部分,所以“公民结合”真正赋予同性伴侣的权益是很有限的,这项法律在政治上的象征性意义要高于其实际意义。

法国和德国实施的家庭伴侣法其实是介于同居(没有任何权益保障)和婚姻(给予充分的权益保障)之间,即给予部分权益保障。虽然同性伴侣可以通过在政府部门注册而享受一些权益,但同居的异性配偶也可以登记家庭伴侣,而不必选择结婚。所以说,异性伴侣有着两个选择,一个是结婚,一个是登记家庭伴侣,而同性伴侣只有后一个选择,况且所能享受到的权益很有限。因此,法国和德国的很多同性恋者对于这种家庭伴侣法的设立并不以为然。

家庭伴侣法还有其它形式的表达。目前美国加州和夏威夷实施的该法律,给予同性伴侣医院探访权等,并允许政府工作人员的同性伴侣享受配偶待遇,比如医疗保险等,但不强制私营企业也为雇员的同性伴侣提供相应福利,更不用谈及税收和劳保福利等关键事宜。英国 伦敦实施的家庭伴侣法,则是政府接受同性伴侣前来登记,但不赋予任何权益,这对同性恋者来说是个纯粹的象征性支持,不具备生活上的实际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欧美很多大公司允许为雇员的同性伴侣提供医疗保险,比如《富比士》每年评选的500家大公司中,现在有超过70%的公司设立这个规定,并且有扩大之趋势,著名大学则几乎都设立了这个规定。这种家庭伴侣福利其实仅涉及到医疗保险(大学还包括配偶的学费优惠等)。

9 但是,从总体上看,同性婚姻由于不受法律承认,这就使得同性伴侣之间无法享受一系列配偶权益。以美国为例,美国法律给予异性配偶的权益多达1400多项,其中400项左右来自州法,1000多项来自联邦法。虽然有的州的判例中认为同性伴侣应享有与异性伴侣相同的权利,但却难以享有联邦法中规定的配偶福利。如果承认同性婚姻,则同性伴侣享有与异性伴侣同性的福利。同性婚姻不符合子女利益,并且人们历来认为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结合,这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32]同性婚姻许多人之所以反对同性婚姻的,其理由主要有:

1.婚姻是介于男女之间的建制; 2.婚姻的目的在于生育;

3.同性伴侣组成的家庭不适于抚养孩子; 4.同性婚姻是不道德的;

5.婚姻是为了确保人类的传宗接代; 6.同性婚姻威胁婚姻机制; 7.婚姻是一个传统的异性恋的机制; 8.同性婚姻未经试验证明可行。

但也有人指出人们反对同性婚姻的真正原因是: 1.同性恋令人恶心;

2.同性婚姻几乎违背所有的宗教教义; 3.和另一个男人做爱背叛了男性尊严。[33] 当然,不将同性伴侣关系合法化并纳入婚姻法,也决于很多社会和政治上的因素。首先,婚姻作为人类几千年延续下的社会机制,在很多人眼里带有神圣的色彩,而同性恋还得不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反对人士甚至认为,同性婚姻合法化会危及传统婚姻。美国国会于1998年通过的《捍卫婚姻法案》就即主要缘于此。立法中的让步就是,选择支持同性伴侣关系合法化,但又不触动婚姻法,不改变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结合这一“定论”。这一做法也许在目前有其价值,因为改变“婚姻必须由一男一女结合”需要经历非常艰难的过程。当然,很多同性恋者并不满足于家庭伴侣法或者“公民结合”等形式,认为它们只是“次等婚姻”的表示;“公民结合”、“家庭伴侣”透示着同性伴侣比异性伴侣要低人一等。他们认为,既然婚姻有着约定俗成的神圣色彩,难道同性伴侣之间的结合就不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吗?没有在婚姻法中纳入同性婚姻,难道不是反映了主流社会在继续贬低同性恋者?专门为同性恋者设立家庭伴侣法,难道不是这种贬损态度的妥协?

另外,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另一重要理由是同性家庭对于子女不利。[34]反对者认为:第一,关于同性恋者为精神病或精神耗弱者,第二,同性恋会影响或传给子女,

三、同性恋者不会成为好父母,

四、与同性恋者生活会感染艾滋病。但是,这些理由已被很多学者所批驳。

首先,关于同性恋者为精神病或精神耗弱者。早期人们经常将同性恋者列为精神病,并因此认为不适合担任监护人。[35]事实上,美国精神病协会已于1973年即承认错误民性恋既非精神病,亦非精神耗弱,[36]将同性恋者从精神病及精神耗弱中剔除出去。1980年的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在精神状态上并无不同,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同性恋者在精神上较异性恋者苦恼。在1980年美国出版的精神医学会诊手册第三册中,排除性取向 10 偏差,将同性恋这一名词从疾病手册中删除,且明确指出:同性恋只是一种性行为方式,与其他性行为方式一样,并非病态;仅在心性障碍中的“自厌性同性恋”才为精神病,因为自厌性同性恋不断抱怨异性对其缺乏吸引力,但对持续不断的同性性需求又产生罪恶感,日积月累成为内心无法承受的冲突。[37]此外,研究表明,同性恋不是精神病,同性恋者可以维持稳定持久的关系,他们同样为了传统的原因而结合:对于未来伴侣的爱、追示稳定的生活并希望拥有子女,[38]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一样快乐并善于自我调适。[39] 其次,关于同性恋会影响或传给子女。很多人相信同性恋者或多或少地对子女有负面影响,因为长期与同性恋者亲密相处的子女,其身体、情绪将被严重影响,[40]同性恋的环境有害于子女,使子女易于产生同性恋倾向,[41]同性恋会使子女对性别产生迷惑,且增加成为同性恋倾向的机会,有些人则深信父母会将其性取向传给子女,有时父母会希望子女与其一样,有时子女会模仿父母,而同性恋是可同学习而形成的。但是,有研究认为,同性恋家庭中成长的子女,与异性恋家庭中成长的子女,在心理发展上并无重大区别,有学者将40名分别由同性恋与异性恋母亲抚养的子女加以比较,发现母亲的性取向在两组子女的感情次数与形态上并无差别,且无证据显示母亲为同性恋者一组的子女有性别错乱、增加同性恋倾向或感情发展的困难。更有专家指出,若子女的性取向用是由模仿而来,异性恋的父母何以生育出同性恋的子女?事实上,多数研究表明父母的性取向与子女的性取向并无关系。[42] 再次,关于同性恋者不会成为好父母。很多人认为,同性恋者不会成为好父母,他们更容易虐待儿童。[43]但是,有学者对于同性恋父母对于子女的培养作了调查研究,结果是同性恋母亲与异性恋母亲,对于照顾孩子方面没有什么区别,她们同样地表现出了对子女的关心和在子女有困难时的帮助;同性恋父亲与异性恋父亲基于同样的理由拥有子女,并对培养子女有同样的信念、同样积极的态度。[44]因此,异性恋的父母并非好父母的保证,同性恋的父母也并非坏父母的证明。

最后,与同性恋者生活是否会感染艾滋病的问题。由于同性恋者罹患艾滋病的比例比一般人群要高,并且罹患艾滋病的男同性恋者比女同性恋者多。随着科学研究证明,艾滋病传播主要通过母婴传播、性传播、注射传播三种方式,因此,子女与同性恋者的一般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四、同性婚姻——拒绝,承认还是对话?

关于同性婚姻问题,有学者严肃地指出同性婚姻是基本的人权问题,并认为应该考虑一个更深层的法律议题:对同性婚姻的禁止和性别歧视之间的联系。几位法律学者称对同性婚姻的禁止是一种性别歧视,是性别歧视的某种扩展,因为对同性婚姻的禁止根本上维持性别间分明的二元界限和祀奉家长制的以异性恋配偶为中心的认可的机制。这种禁止是基于性别的分类,是为性别歧视服务的。基于性倾向来否认婚姻权是错误的。如果男人和女人在我们的社会中完全平等,那么禁止同性婚姻就是错误的,因为对婚姻伙伴的选择是基本的个人选择,政府是不能干涉的。[45] 我国在《婚姻法》修改过程的确出现了有关“同性婚姻”的争论。2000年8月31日,北京部分婚姻法专家、社会学家、法律工作者,就婚姻法修改中的热点问题召开了研讨会。会上,有社会学家提出了关于考虑“同性婚姻”的建议。[46]2001年1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草案)》,征求全民意见。在反馈意见中, 11 有学界代表认为,在当今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状况下,新婚姻法应“以人为本,尊重现实”,作为人类情感组成部分的同性爱在新时代也应得到与异性爱婚姻家庭同样的法律地位保障,而不应回避这个问题。指出,人们对婚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需求:心理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生活上的需要。同性爱己被证明非医学疾病,它作为人类情感的一部分,与异性爱同样存在上述四个方面的需求,所以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一部具有“长远意识”的婚姻法应当包含同性爱者的婚姻,而家庭的定义(结构、形式)除了常识上的异性夫妻和子女等组成的家庭外,还应包括同性爱者组成的家庭。即使婚姻法不涉及同性爱者的婚姻权益问题,也应当提倡社会公众至少不歧视社会上存在着的特殊婚姻和家庭关系,以尊重社会成员生活方式多元化的选择。要求“不同性取向者应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不同价值取向的人或人群,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社会才能长久地安定团结。”[47] 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5月,我国台湾法务部修正的《人权保障基本法》草案中,将同性恋团体争取多年的同性恋人权问题纳入法律保障范围内。该部《人权保障基本法》,原来分为“自由权”等14章,修正后将其中的“妇女人权”一章扩大为“两性人权”,有关同性恋者人权的新增条款与事项,列在此章的第58条,该条规定:“同性男女可组家庭,并可收养子女。”但立法者表示,同性结合对传统亲属法中的婚姻关系,仍不免带来冲击,所以仅承认同性男女可以组成家庭,让彼此间具有“家属”关系,但他们的结合关系并不等同于“婚姻”。[48] 即使在美国,法官和立法者们对于同性婚姻也多持谨慎的态度。美国的作法明显地反映了一种矛盾与妥协:《同居伴侣法》、《互惠法》始终与《婚姻捍卫法》处于一种对抗状态;如果一味从正面否认同性婚姻,会违背宪法有关基本权利的要求,而如果承认同性婚姻又会产生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因此,立法者一方面尝试着加强对传统婚姻的保护,另一方面又保护同性伴侣的某些利益。美国许多州的家庭伴侣法(同居伴侣法)中,承认同性和异性非婚同居者均享有“合法家庭成员的资格”,家庭可以包括两个成年的终生伴侣,他们之间以终生相伴和共享感情和财产并彼此依赖为特征。在一些城市里,如旧金山、西好莱坞、纽约、西雅图、华盛顿等,非婚的同性伴侣可以到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取得“伴侣”身份,同时得到法律赋予的相应的权利,双方在终止同居关系时,也须到有关部门登记备案。根据这些城市的规定,同居伴侣所享有权利主要包括:(1)有权享受家庭健康保险政策,(2)有权作为家庭成员请假照料生病的伴侣,(3)有权作为家庭成员休丧假,(4)有权作为家庭成员到医院和监狱探视,(5)一方死亡后,他方对共同居住的房屋有继续承租权。[49]也许这种妥协是不得不为之,但这种妥协至少也是一个教育过程的开始,使那些因不了解而对同性婚姻持反对态度的人能渐渐意识到同性恋平等权益的意义,虽然能否完成从家庭伴侣法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过渡尚属疑问。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我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类似英、美的“恐同运动”、同性恋者迫害运动以及同性恋权利解放运动,所以,在处理同性婚姻问题时,理应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我国的现行《婚姻法》中的婚姻是以异性关系为核心的,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至今还不可能宽容地接受同性伴侣的结合。本文旨在介绍同性恋者争取法律上的权益的过程,从同性恋行为不受刑法处罚,到争取对于个人的性取向的非歧视待遇,再到法庭和立法者承认同性恋者的家庭关系并加以保护。[50]也许这个过程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是否 12 应该竭力保持理智的对话并不断拓展理智对话所能探及到领域;我们是否应该放下偏见,理性地加以思考如何才能够真正地追求公平、正义。是否承认同性婚姻倒在其次。无论是否承认同性恋者的婚姻权益,来自现实中的权利主张始终是存在的并不能忽视的。“文明消失于对话的死亡”,保持对话、倾听呼声并保持理性的思考是我们应有的最基本的姿态。

[1] 参见孙振栋:《同性恋者人权保护问题研究》,山东大学法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2] Baker v. Nelson, 191 N. W.2d 185 (Minnesota Supreme Court , 1971), appeal dismissed, 409 U. S. 810(U.S. Supreme Court, 1972). [3] 因为联邦宪法第九和第十修正案分别规定,“不得因本宪法只列举某些权利,而认为公民所保留的其他权利可以被取消或忽视。”“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对于在其管辖下的任何人,亦不得拒绝给予平等法律保护。”

[4] Jones v. Hallahan,501 S. w.2d 588:(Kentucky Court of Appeals,1973).

[5] 根据美国联邦宪法第一和第八修正案修正案中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建立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公民所享有的三项基本宪法权利:结婚权、结社权和自由表达信仰权。”“在一切案件中,不得课以过多的保释金,过重的罚金,或施加异常的残酷刑罚。”

[6] Adams v. Howerton, 486 F Supp. 1119 (U.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Central District of California, 1980 ), affirmed on other grounds, 673 F. 2d 1036 ( U.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Ninth Circuit , 1982). [7] Dean v. District of Columbia,653A.2d 307(District of Columbia Court of Appeals,1995).

[8] Braschi v. Stahl Associates, 74 N.Y. 2d 201 (New York Court of Appeals, 1989). [9] Baehr v. Lewin. 852 P. 2d 44 ( Hawaii Supreme Court, 1993), clarified in response to the state’s motion for reconsideration , 852 P. 2d 74 (Hawaii Supreme Court , 1993).

[10] 此条规定了合法婚姻契约的一系列必备条件,“合法婚姻契约仅限于男女之间”。 [11] 夏威夷州宪法第一章第五节的“平等保护条款”规定;“不得因为种族、宗教信仰、性别或祖籍等原因,而否认公民依法享有的平等保护权、民事权利或者在实践中对公民进行歧视”。

[12] Baehr v. Miike, 1996 WL694235, Haw. Circ. Ct. [13] See Defendant’s Pre-Trial Memorandum, Page 1-4. [14] 但是,当Baehr v.Miike案从巡回法院移至州最高法院后,夏威夷州和美国联邦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了立法,来阻止这份有利于同性婚姻的判决,以从根本上维护传统婚姻。所以,直到1999年,夏威夷州最高法院才就此案(那时已经成为Baehr v.Anderson案)作出了最终判决。1999年12月9日,夏威夷州最高法院,根据该州1997年的《宪法修正案》中“将婚姻保留在异性之间”的规定,作出了一项意义不大的判决:①目前该案已经终止,日后仍可提出新的诉讼;②确认1993年判决中认定的夏威夷州拒绝向同性伴侣颁发结婚证是以性别为由的歧视;③确认1996年判决中认定夏威夷州的“歧视行为”并非基于“州的 13 必须利益”;④期望日后可以出台把婚姻权益扩大到同性伴侣之间的法律。

[15] http:// 2001年6月27日新闻。

[49] 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1页。 [50] Kenneth McK Norrie. Sexual Prientation and Family Law. Edited by Jane Scoular, Family Dynamics, Contemporary Issues in Family Law. pp152-153. Butterworths, 2001.

第四篇:大学生应该立足现实还是人生理想

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最现实的就是就业,那在面临就业问题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满足现实生存条件,才有追求梦想的资本呢?要是你连自己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不能保证,一切都只会是空谈。人的一生很漫长,只有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你才会发现自己真正适合什么。但是你不能因为还没有发现你的个人理想就放弃前进的机会,面对社会现实你才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

理想是明灯,现实是即将要走的人生之路,明灯只能给你提供方向,但并不能像GPS一样给你清晰明确的导航,你现在要做的是立足于现实,立足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踏踏实实的干下去,积累各种资源,为自己将来的梦想服务。理想是飞在天空中的风筝,而现实就是握在手中的线,只有当你的线足够长,你的理想才能给的更高更远。有理想总是伟大的,但是有立足于现实的理想大。更伟理想源于现实。居里夫人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美国一些大学,要求不在女生中宣传居里夫人,因为这会给学生一种印象,从事科学研究太苦,以至于不敢从事科学研究。

并不否认理想主义的重要,但是必须要有合理的价值观去指向,那就是立足现实,当你没有面包吃,饥寒交迫、体力不支时,你如何让自己去追寻理想。我们的现实包括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的家庭责任,以及我们的个人能力等等。所以我们在选择时更应该多一份担当,更应该立足现实,从多方面考虑迪生的例子——难道每个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就一定能成功吗?制定个人理想应以社会现实为主。制定个人理想应具有合理性、根据性。合理性、根据性从何而来?从现实而来,如果你的个人理想不能从实际出发或是在现实中不能实现,那么你的个人理想就成为了一种空想。所以大学生在制定个人理想的时候更应该面对社会现实,因为面对社会现实才能使你的个人理想具有实践性。 人的一生很漫长,只有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你才会发现自己真正适合什么。居里夫人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美国一些大学,要求不在女生中宣传居里夫人,因为这会给学生一种印象,从事科学研究太苦,以至于不敢从事科学研究。追求理想是要付出毕生精力,甚至付出生命代价,当然也就没有时间享受生活。时间对任何一个人来讲,是一个常数,全部花费在理想的追求上,当然就没有可能享受生活。在经济学上,这就叫“机会成本”。

第五篇:女生到底是要继续奋斗,还是安于现状等待婚姻?

也许这个世界上会有很多我这样的人,刚从大学毕业,生活在家乡三线小城市,干着稳定的工作,拿着维持温饱的工资,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没经历过许多的恋爱,心理上还把自己当学生、当孩子。但是随着年龄渐长,常常会遇到女生最大的问题:我们急需遇到一个人,去结婚

毕业两年,没事的时候喜欢去考试,把本专业能考的试尽量都考,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去年年底,考上了本科学校的全日制研究生,本意是进行委托培养,边上学边上班,两不耽误。但是时至今日,突然开始考虑终生大事。喜欢的人一直遇不到,工作紧张,对即将开始的学习状态心中无底。这样一直喜欢去奋斗、去努力,但是社会环境常常告诉自己:女生没必要那么拼命,安安稳稳地找个好人结婚。但是这样的等待毫无道理也没多少可见的希望,而我的奋斗目标横在我眼前,让我失去了开始的勇气。

我感觉我的人生好像已经没有了规划,我的所有规划都只能是在等待一场还不算太糟的婚姻降临后才能决定。周围的男性同事朋友们,意气风发地开始自己的人生旅程,而我已经在被人开玩笑赶紧找对象要不然成了老姑娘。八月末就要开学了,我的考虑已经进入倒计时。我也想过完全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我还要为父母和家庭负责,也要对自己以后的人生负责。况且我都不知道自己读研究生,是否是个正确的选择,我想我当时可能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这个命题给了我一个思考以后人生道路的契机。

女性在成长的道路上,只能这样被动么?我想知道朋友们都是怎么想的。

查看全部47个回答

 88 赞

C&A 2014-08-14 17:03:01

我出生的小镇要算是七八九流小地方了,镇上只有2所中学,读书的时候同学之间基本沾亲带故。 从初一开始,我有3个算得上玩的挺好的朋友,4个女生一起十分要好。大家也会一起憧憬未来,期待自己长大以后的生活。尤其说到男生,话语总是久久不停息。 那时候想法很简单,就是努力读书考大学。

4个女生里,我学习最是一般,有时候淡淡的也觉得自己前途暗淡,搞不好要一辈子留在这个小地方随便嫁个人潦草一生。

09年的时候4个人一起考上大学,她们3个继续留在本省读书,而我开始了4年远离家乡千里之遥的北方求学。我心底有个潜意识,就是要走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13年我们一起毕业, 一个女生省考通关,之后就留在家乡做小公务员,平平淡淡。一个女生做了中小学教师,守候着还在读研的男友。还有一个女生去到一座滨海小城,做了银行柜员。 我自己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来到魔都实习工作,之后也一直留在魔都,一开始9个月在一家无甚前景的小公司惨淡度日,工作很繁重,每天都要加班,薪资很低。最后谈了一年恋爱的男朋友也跑了。。。自己和其他3个女生联系也很少,只有生日时候发短信的情分了。

为了减低生活负担,我搬家到比较偏远的地方,每天很多时间花在交通上,有时候深夜的地铁自己背着笔记本回家根本也不知道未来要如何是好。一个人在一座陌生的城市,一无所有,朋友也无一个,9个月里搬家3次,仓皇奔命。凄惨的时候不是没有想过滚回老家,但无奈有时候,便是你想回去,家也回不去。

9个月后我跳槽到一家500强,开始正正规规的白领生涯。期间又是找房子搬家,适应新环境等等。日子开始慢慢变好过。

我也不敢说自己在奋斗,毕竟自己天朝之下只是蚁民。前男友离开之后,自己也是一个人过,除了同事没有认识的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过节,一个人买东西,一个人看书逛街,一个人搭地铁,一个人吃泡面。。。

其他3个人的工作都很稳定,不像我这样反复折腾,,,偶尔打电话通消息自己也觉得难过。

大概没有很久之后,我人生中要等的那个人终于来到我身边,很清澈明净的一个男子,瘦瘦的高高的,有一种风度仪态都是我学不会的。有一次洗手间出来远远看见他站在露台边,迎风而立,笑起来很温柔的样子。他问了我几句话,我乱七八糟也不知道自己答了什么,最后竟然夺路而逃。心口怦怦跳的感觉让我想起我最初那点少女的心思。

我一向视他如男神,没有旁的想法,那时候喜欢他的人那样多,自己没有敢自不量力上去。生活毕竟重担在肩,小儿女的心思就变淡了。至于婚姻什么的,父母打电话来问我也只是说不认识什么人,没有机会以后慢慢看。

后来经过一些小事情慢慢玉树临风的男神就变成了我的未婚夫,他带给我许多许多温暖美好,爱我若生命。他让我期许为人妻为人母。他待我的家人如同自己的家人,关怀备至。他会给我洗一碟水果也会为我戴上钻石项链。

继续说回这个事情的本源,今年的8月初,我接到公务员的通知,说十一结婚,和另一个公务员。中小学教师继续在陪男友读书,银行柜员小姐也还在银行清算钞票。我们说好十一回家乡参加她的婚礼。

每个女生都是自己不一样的结局,都有自己的幸福。奋斗也好,结婚也罢都是很好,只要是你自己本人的意愿。

我这一代的女生,很多人受各种言情小说的荼毒,对配偶婚姻有很多想法。我也不例外。但过了一些岁月以后,在生活的艰辛之后,很多事情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而幸福确实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事情。

奋斗和婚姻之间从来都不存在着对立,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心里最想得到什么。奋斗看到一些不一样的风景,奋斗也不必一个人。婚姻也不是完全的安逸,婚姻也需要妥帖经营。 银行柜台小姐有一天打电话给我,我们说起很多过去的事情,她最后和我说,人生,很多时候就是求仁得仁。你从小到大想要一些东西,想做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慢慢的你也就过上了这样的人生,得到了你想要的那个人。我说你也长大很多的样子。她在电话那端久久不语。

我所知道的每一个光鲜亮丽的人生后面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苦楚,我所知道每一段相濡以沫的婚姻后面都是互相的包容妥协。

无论是你选择了命运,还是命运击中了你,无论你是一个人还在异国他乡颠沛流离还是你在名利场场上衣香鬓影,无论婚姻是澎湃的大海还是静静的溪流。 只要是你想要的,应当永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