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逸神飞对话民俗文化——记2014年春节民俗书画展创作心得

2022-10-23

春节是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 已沿袭传承2100 多年。2014 年马年春节之际, 孙中山纪念馆特别推出我创作的民俗书画作品展, 以春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到第二年农历正月十五) 时间为序, 以“腊八”、“除夕”、“春节”、“元宵”四大节日为主线, 将展览分为四个部分, 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春节的起源演变、历代习俗时风及节日场景, 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百姓文化生活的千姿百态和地域特色。带领大家了解这一传统节日承载的中华礼俗文化, 感受中国人讲伦理、重感情、爱生活的传统美德。

一、翰逸神飞, 迁思妙得, 对话民俗文化

说起《中国节》, 大家可能并不陌生, 但有多少人能说出其来龙去脉和地域典故呢?比如“年”是一头怪兽, 为什么要吃腊八粥等。通过认真品读《中国节》这本书, 生动的故事, 神奇的传说, 仿佛带着我穿越到了久远的岁月, 还不时地回想起儿时自己过节的情景, 看着看着我便笑了, 真可谓“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我从中截选了与春节相关的四大节日作为此次创作的主线, 将传统节日腊八、除夕、春节、元宵节的起源、传说、习俗和趣闻等与书画艺术相结合。那么如何才能通过书法和绘画的表现形式全面而详实地反映春节的起源演变、历代习俗时风、节日场景和百姓文化生活的千姿百态以及地域特色呢?我想内容和形式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 内容合理, 恰如其分。从内容选用上不可能面面具到, 可太单一也表现的不够全面, 只能选取最贴近现实生活并一直流传至今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习俗, 既喜闻乐见又通俗易懂。比如喝腊八粥、祭灶、吃年夜饭、守岁、贴春联、贴门神、拜年、煮元宵等。再加上一些地区的谚语、诗词歌赋, 让人们读起来朗朗上口, 别具韵味。

其次, 形式丰富, 烘托气氛。为了烘托节日气氛, 使观众不仅从视觉上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饱足感, 而且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根据四个篇章采用不同形式的纸张材质变化、格式大小分布、书法与绘画的手法等均做了细致的思考, 并服务于四个节日所选的内容。一是纸张的材质选用了不同材质的宣纸。有洒金宣、洒银宣、仿古宣、信笺纸、粉彩宣、泥金宣、万年红、大红瓦当宣、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等。例如:合体字:“招财进宝、日日有财见、日进斗金、黄金万两”就是用的大红瓦当宣, 感觉很喜庆, 预示着给人们招揽财运和带来吉祥福气;再如:《新年十日歌》, 因为内容字数较多, 还要读的方便, 所以就选用了五张泥金信笺纸形成册页形式以楷书书体完成。二是作品格式多样, 大小各异。作品格式有条幅、横批、斗方、条屏、扇面、蕉扇、团扇等。例如《春夏秋冬》就用了四条屏, 一年有四季, 一季一条, 四季如春, 清新自然, 视觉冲击力较强。还有作品大小尺幅有所变化。采用了:尺八屏、六尺整张、四尺整张、四尺对开、四尺斗方、四尺三开、四尺四开、四尺六开等。例如《百幅图》用的是四尺整张大红洒金宣写就的一百个篆体福字, 大气磅礴, 富贵厚重, 祈盼百福降临于人间。三是书法绘画手法按需使用, 可谓“真草隶篆各施, 兼工带写齐用”。根据不同内容、材质、格式、尺幅来决定用什么样的书体和用什么样的绘画手法以及根据画面落什么样的款识。例如《贴门神》用小写意细收拾的方法在团扇生宣纸上由一个中年男子一只手拿着浆糊刷子往大门上刷浆糊, 一只手按着剩余部分将要与大门粘合的门神画, 背后自家的孩子帮父亲端着浆糊, 大门红红的对联已经耀入眼帘, 似乎大门两旁的院墙有些对称, 便从院内向左院墙上面伸出来一些树枝, 院墙下面的砖缝用草钩的方法处理的若隐若现隐, 用淡花青加墨形成了自然的砖墙宣染色, 在空灵洁白素色淡雅的白墙左侧落上了可爱的短款, 使整个小品作品画面动人有趣, 更加传神, 也表达了大人和孩子准备过年的美好心情。

二、根植传统, 纵情塑造, 笔墨当随时代

中国画自诞生之日起, 便承载着记录生活、陶冶情操、表达情感, 托物言志的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种特征愈加明显。传统艺术是为了用书画创作的原理法则来反映现实生活, 传统是否有生命力, 应以能否反映时代精神为标准。有了传统, 有了生活, 还需要作者有创作激情。书画艺术随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行。中国画“以情写景”, 把无限的热情赋予作品中。

其一, 趋于传统, 笔墨随时代。传统的民俗文化不仅是让人了解地域特色和节日场景, 还要反映国家富强和百姓生活的多姿多彩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福, 所以创作了六尺整张大幅写意画《荷谐永驻》。作品《荷谐永驻》, “荷”, 出尘离染, 清洁无瑕, 具有仙子般的灵性, 在浊世中不随波逐流, 默默地延续着自己的根本, 执著着自己的追求。谐音同“和”, 预示美好的生活需要和谐之音永远驻守在我们的生活中, 永葆平安幸福。

其二, 书法之美, 天真浪漫妙趣横生。根据作品的需要, 在选择不同书体时还能产生不少趣味性。例如台湾民歌《卖汤圆》, 取法《张迁碑》, 以隶变的书写手法和民歌的旋律在宣纸上尽情挥洒, 既自由欢快又活泼有趣, 使每一个音符在行云流水中发出美妙的音乐效果, 笔势如交谊舞一样既相互碰撞又彼此谦让, 既有聚合也有离散, 聚合时笔笔清楚各自呼应, 离散时互不影响相辅相成, 浓墨中自然见飞白, 黑白虚实之美在不经意间产生, 还有一种迫不及待地想买汤圆的感觉, 既天真浪漫又妙趣横生。同时, 也体现了艺术同源之美和两岸同胞欣欣向荣的和谐之美。

三、形神兼备, 触景生情, 师造化得心源

对于刚刚涉猎民俗人物画的我, 必将会选择学习临习古人和前人的作品, 先做画奴, 然后进行拼凑, 这样弄不好就会成为前人的倒影, 甚至会出现死搬硬套的画匠。在创作时, 我在查阅了大量民俗人物画的相关资料的同时, 也给自己创作定调:“以古为师, 学古而不泥古”的创作宗旨。

其一, 神形兼备, 意韵远长。在继承前人对民俗人物画的理解和场景构造上加以修改创造, 以流畅的书法线条、准确的人物形态和传情的人物神韵以及合理生动的画面布局出现在作品中。例如《拜年画》, 主人在喜庆的大门台阶上迎接前来府上拜年送名片的亲朋, 亲朋从随从手中拿了一张拜年名片双手递给了主人, 在短暂的停留中彼此互行礼节。冷色调的衣着、灰色的台阶和墨韵十足的大门使构图不自觉地在黄金分隔线上为整幅画效果留下了必要的空白, 而后在左空白处落下了三行小楷款识, 再加上一幅行书粉彩扇面《拜年》诗, 一书一画, 一上一下合裱在一起, 看起来很是享受。

其二, 以情触景, 返朴还真。我在翻阅资料准备创作写春联画时, 不禁想起自己在上高中前, 每逢大年二十九和三十村上来我家找我写春联的乡亲们络绎不绝, 农村过年的习俗有很多, 就连猪圈鸡窝都得贴上红红的春联, 预示着六畜兴旺, 风调雨顺, 每家少则四五幅多达达二十幅, 这样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春联, 我要不停的写两天。虽失去了不少与伙伴玩耍的机会, 但我却乐此不疲地为大家服务着。看着每一位长者都带着写好的送春联欢欢喜喜地回家贴在了自家的大门上, 看着村里很多人家贴上了由自己写的春联, 我由衷地感到累并快乐着。这些回忆让我又一次笑了, 我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写春联》这幅小品画。作品以情触景使整个画面富有情感, 仿佛带着观者进入了角色, 也使自己走进了那个年代。

纵观此次展览还比较成功, 观者也比较满意, 但从我自身角度, 深感不足处甚多, 从书法到绘画, 从人物的神韵到形态的准确度, 从作品的品质到精益求精, 从自身的功力到手到擒来, 均为之愧悔无地才疏学浅。不过, 也通过这次展览感知收获丰硕, 懂得了艺无止境, 博学多思, 业精于勤, 铁杵磨成针的道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翰逸神飞对话民俗文化——记2014年春节民俗书画展创作心得】相关文章:

春节的民俗作文范文06-07

四联村2014年元旦春节活动方案04-17

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12-15

民俗吉祥符号视觉传达设计中再创作应用09-10

上一篇: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现状与对策下一篇:对地铁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