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通病试题

2022-08-14

第一篇:混凝土质量通病试题

混凝土质量通病总结

大中修改建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总结

为适应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促进大中修改建工程建设的安全、优质。根据交通运输委《关于开展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集中治理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公路大中修工程的实际情况,市公路局对在建的大中修改建工程项目积极开展公路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全面提高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保证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安全、可靠。活动实施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总结如下:

一、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的主要内容

(一)治理范围

2011年度至2012年度大中修改建项目桥涵构水泥混凝土造物工程。

(二)主要内容

1、施工工艺通病

(1)钢筋加工、制作和安装不规范,焊接不标准,间距控制不严。

(2)混凝土浇筑、养护不规范,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分层厚度过大,钢筋密集区振捣不到位,养护未覆盖或覆盖不到位,养护时间不足。特殊气候条件施工时混凝土生产、浇筑、养护质量控制措施不力。

(3)预应力构件施工不精细,张拉机具未及时标定,工序安排不合理,张拉龄期控制不规范,孔道压浆不及时、不密实。 (4)新旧混凝土接触面凿毛处理不到位,接茬效果不好。 (5)支模工艺简单粗糙,模板接缝处理不当,模板支撑数量不够、强度不足。

(6)梁板预制底模处理简单,浇注混凝土前清理不干净,预拱度设臵不够,脱模后底板平整度和光洁度不够。预应力芯模上浮,造成孔内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和混凝土结构断面不足、。

(7)梁板预制张拉后放臵时间太长,梁板起拱度增大,造成桥面铺装厚度不足。

(8)保护层垫块强度不足、间距太大或绑扎不紧;钢筋绑扎不紧或焊接不好,造成保护层厚度不足。

(9)板底沟缝不饱满、不密实,易脱落。

3、实体质量通病

(1)质量技术指标合格率低,混凝土强度离散性大,钢筋间距偏差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满足要求,预埋件偏差大,小型预制构件外形尺寸控制不严等。

(2)混凝土外观质量存在缺陷,裂缝超限,蜂窝、麻面、露筋、色差较大。

(3)原材料质量得不到保证,砂、石材料混堆,钢筋、钢绞线、水泥等的存放保管措施不到位,造成钢材锈蚀、水泥变质。

二、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的主要方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奖惩制度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公路局大中修建设办成立了大中修改建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路网在建工程的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内容和职责,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项制定的落实,及时总结经验和成熟功法,并组织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交流和推广,对质量通病治理效果好的单位进行表彰。

(二)强化体系、执行到位

1、统一协调,形成质量通病治理工作联动机制。与设计、监理、试验检测等单位应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及时组织完成工程项目混凝土质量通病调查、分析研究等各项工作,科学制定和部署专项治理措施。实施过程中与各单位加强信息沟通,整合管理、技术资源,群策群力,保证质量通病治理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2、建设管理要科学。根据工程特点及施工管理水平,明确治理目标和环节,细化治理措施,认真组织制定治理质量通病实施要点,落实质量责任制,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对治理质量通病行之有效的个人及队伍予以奖励,对治理不当、措施不力的个人或队伍要予以处罚。在质量通病治理活动中进一步创新建设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检查制度,加强检查和督促落实,定期组织质检部人员对混凝土施工质量开展专项检查,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和指出存在的问题。对检查出的问题督促限期整改,对抽检合格率低、质量问题突出的单位或个人列入重点督查对象,加大检查频率。

3、施工管理要精细。细化施工组织设计,层层落实责任人,认真落实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原材料、模板制作安装及混凝土拌合、运输、振捣、养护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施工技术人员要熟悉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在施工组织设计中采取针对性措施治理质量通病,并层层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提高具体实施人员治理质量通病的意识和技能。重视混凝土施工动态控制,加强试验检测数据分析,对发生变异的数据应重点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整改。开展文明工地建设达标活动,重点加强混凝土拌合场地和混凝土浇筑现场的规范化管理。开展工地试验室管理达标活动,规范开展各项混凝土质量技术指标检测。

严格控制商品混凝土的使用部位,对盖梁及所有上部构造必须采用自己的拌合站集中拌合,梁板全部工厂化预制,按标准化流程进行施工;商品混凝土只允许用于部分桩柱下部工程,并且必须严格按照总监办批准的配合比和原材料生产混凝土,生产时驻地监理处和项目经理部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4、试验检测工作要规范,组织好试验检测人员的培训和试验检测技术交底,全面提高试验检测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试验检测技术水平。确保现场试验人员数量和资质、试验环境和设备满足要求。总监办中心试验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加强对工地试验室的管理和指导,确保现场试验检测工作规范有序,保证检测工作及时、客观、科学、准确,通过数据动态分析掌握混凝土质量状况,及时有效地对混凝土质量进行评价,指导下一阶段的施工。

(三)精细管理,保证效果

1、确保原材料质量。原材料质量是工程实体质量的基础,各在建桥梁结构物工程切实加强了对钢材、水泥、集料、锚夹具、连接器、外加剂、波纹管等进场检验,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在产品进场验收方面,除外观检查和硬度检验外,还委托省内外权威检测机构进行全面检验,并进行静载锚固性能试验,以保证材料质量。碎石集料在招标专用本中明确要求采用水洗料,材料进场前由建设办、总监办、驻地监理处和项目部联合到料场进行考察,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

所有材料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坚决杜绝边检验边使用以及未检验就使用的违规现象,检验合格的材料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存放、保管和使用。严禁使用锈蚀严重的钢材,发现不合格的原材料立即清退出场并做好记录。

2、慎重选用外加剂。选用混凝土外加剂要熟悉其产品性能,所用外加剂必须是附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试验室应组织对每批产品进行检验,经检验确认符合施工要求后方可使用,严禁使用对工程质量和耐久性有不利影响的外加剂,并且严格、准确地控制掺加剂量。

3、严格控制配合比。各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均要求提高保证率系数,桩柱采用商品混凝土的,一律提高一个标号(5MPa)设计和施工控制。灌注桩混凝土添加I级粉煤灰,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易性和耐久性。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工艺、施工条件、材料、混凝土质量波动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配合比调整、报批。加强混凝土拌合管理,确保计量准确、搅拌均匀,防止离析。

4、确保施工工艺规范。

(1)模板制作质量符合要求,安装必须牢固,对于支架支撑浇筑混凝土期间,设专人按时检查支架、模板有无变形和位移,并认真填写检查记录。

(2)钢筋加工与安装要求规范,严格控制钢筋位臵和保护层厚度;加强过程检查控制,结构成型后采用钢筋保护层仪加大检测频率进行验证。

(3)混凝土振捣要规范,合理控制浇筑厚度,避免过振松顶和漏振。

(4)加强混凝土保湿养护,全部要求绑扎土工织物类喷水保湿养护,养护时间必须达到规范要求。

(5)加强钢筋保护层质量控制,垫块的材料和形状应科学合理,易于施工控制,视结构部位特点合理布臵保护层垫块,变截面部位和主筋布臵部位应适当加密,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在砼浇筑、振捣过程中不发生较大变位。

(6)加强对张拉、孔道压浆等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张拉机具应按有关规定定期标定,使用超过规定次数应重新校验,由专人管理,必须仔细记录使用台帐,张拉机具应与锚具配套使用。穿束前应认真检查垫板和孔道,孔道内应通畅、无水分和杂物。预应力筋张拉应坚持"双控"工艺和龄期控制,张拉及放松时填写施工记录备查,必要时应对锚具和孔道摩阻损失进行测定,对在张拉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应暂停张拉,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后方可继续。孔道压浆工作要及时进行,对压浆采用的水泥浆重要技术指标(强度、水灰比、泌水率、膨胀率、稠度等)应进行检验,孔道压浆应缓慢,均匀进行,不得中断,压浆后应从检查孔中抽检压浆密实情况,压浆过程填写施工记录。

(7)梁板侧面和顶面凿毛,在招标专用本中明确要求,并单独验收计量,以此制约施工单位达到彻底凿毛的要求。对新旧混凝土接触面凿毛处理要到位,松散混凝土和旧混凝土面必须全部凿除。

(8)模板制作要精细,接缝处要进行特殊处理以保证不漏浆;底模铺设材料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光洁度,保证不会在浇注和振捣过程中打折变形。预应力混凝土芯模进行加固,一是加密固定钢筋,二是在芯模顶设立张拉的钢丝绳,确保芯模不上浮,保证钢筋保护层和混凝土结构的厚度。

(9)板底沟缝在招标专用本中也明确要求,单独验收计量,控制沟缝饱满、密实、牢固。孔道压浆按照设计要求预留排气孔并及时凿通,达到饱满、密实。

5、加强现场作业人员培训和施工技术交底。要深入落实层层设计交底和施工技术交底制度,把质量通病治理的责任明确落实到施工一线。同时,切实加强一线参建人员的针对性岗位业务培训,让一线工程人员了解质量通病的名称、危害、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掌握施工工艺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管理能力,夯实通病治理基础工作。

6、及时开展实体工程质量检测。加强混凝土强度指标的无损检测,在每一混凝土构件到达龄期后进行回弹法强度简易普查,尤其要重加强对现浇混凝土构件的强度检测,发现异常认真核查处理到位,并做好相应检测记录,使整体混凝土构件强度得到保证。

三、治理结果和取得的成效

通过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全面提高我市大中修改建工程的混凝土结构物的耐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保证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有效使用。

(一)杜绝强度不达标混凝土,有效控制混凝土强度离散性,有效控制施工配合比保持与设计配合比的一致性,混凝土强度全部大于设计强度且严格控制在设计强度的1.5倍以内。如危桥改造中灌注桩混凝土设计强度25MPa,提高标号到30MPa,28天实际强度达到38~40 MPa;预应力板混凝土设计强度50MPa,28天实际强度达到58~60 MPa。

(二)杜绝使用不合格材料,钢筋、水泥、外加剂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三)钢筋保护层厚度在模板安装过程中抽检合格率达到100%以上,工后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四)混凝土外观质量综合评分有明显提高。

(五)预应力孔道压浆、超限裂缝等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六)形成较为成熟的混凝土质量有效控制的工艺和工法,建成内在质量可靠、外观精美的混凝土工程,培养出优秀的混凝土工程建设队伍。

第二篇:混凝土质量通病整改方案

一、 关于柱身弯曲、剪力墙端柱弯曲侧扭

现象:柱上下端位置正确而柱身偏离轴线。这种现象容易出现在细而高的柱上

原因:主要原因是模板刚度不够,斜向支撑不对称、不牢固、松紧不一致,在浇灌砼过程中模板受力大小不一,造成弯曲变形。

预防措施:柱子要有支模支撑设计方案,按照柱高和截面尺寸设计模板,柱箍间距应适当,沿柱设1.5m左右双向加水平拉杆或斜撑支撑牢固。

二、 柱、剪力墙截面扭曲、鼓肚、窜角

现象:柱中心线位置不变,但柱截面发生平面扭转这种现象容易发生在独立柱施工过程中。对于截面大、高度高的柱子容易发生扭曲、鼓肚、窜角现象。 原因分析:

1、柱截面扭转主要是放线误差,支模未按照轴线施工,上下端固定不牢、支撑不稳水平杆牵拉不良、上部模板位置不正确和在浇筑砼时碰撞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柱身扭转

2、鼓肚窜角的主要原因是:无论采用木模板还是组合钢模,对于大尺寸的柱箍如果强度或刚度不足或柱箍间距太大时容易出现这种现象;浇筑砼时振捣不当、振捣器紧靠模板砼产生过大侧压力,引起模板变形(包括剪力墙);柱模的柱箍拉条或螺栓断面较小或有安装不牢固,浇灌混凝土时伸长变形出现这种情况极难纠正势必形成截面变形

3、预防措施

柱箍间距与柱子断面大小及模板厚度有关,一般间距为50cm左右。木质柱箍断面一般不宜小于50mm×70mm柱底部柱箍应加密;对于截面尺寸大于50cm的柱子,柱箍中部应加穿Ф6钢筋或螺栓撑架不宜用8号铅丝拉结,以防止柱箍受弯变形;浇筑砼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分层浇筑施工振捣器不得碰撞模板。注意柱模上下端的固定

三、 柱子板墙烂根

1、 现象

柱子角板墙底部有空洞

2、 原因分析

柱下脚及板墙底部在支模前为彻底清干净,楼板面不平模板下部有空隙砼漏浆;抗震墙下部钢筋网片位置摆放不当,妨碍模板落实造成下部空隙;砼和易性差浇灌高度过大发生离析现象,漏振或者漏捣过度形成跑浆

3、 预防措施

柱子立模前,柱脚砼四周清理干净,用水泥浆找平(先浇4-5mm厚砂浆),板墙下脚支模前最好做导墙

然后把坐落模板的楼板表面抹砂浆找平层。如模板下口仍有间隙,应用胶条(双面胶条)堵严。 开盘前先浇灌与所采用砼成分的水泥砂浆层,厚度控制在

5mm左右。

4、治理方法

在柱子和板墙浇灌过程中,如发现跑浆现象,应在灰浆凝固前及时铲除干净,拆模后存在烂根也应及时处理。 修理方法是:先将烂根部位松散砼剔除,经充分冲洗湿润后,支模浇灌,提高一级标号的砼,若只有表面局部烂皮,可用1:2水泥砂浆补平。 柱子位移错台现象:

多层框架的上下层柱,在楼板处容易发生位移错台,尤其是边跨柱和角柱更易发生位移,中跨柱因为有层间楼板,所以较少发生这种情况,也不易发现。 原因分析:

放线不准确,使轴线与柱边线出现过大偏差。对于柱距大,轴线尺寸变化多和轴线偏移中的柱子,容易出现放线不准确而形成错台。

放线不准确,是轴线或柱边线出现过大偏差,对于柱距大,轴线尺寸变化多。

下层柱模板支设不垂直,支撑不牢固和模板收到侧面撞动(如砼料斗冲撞模板等)均易造成住上端位移。 预防措施:

首先要有精确是轴线引桩。作为放线依据。对于较长建 筑物,放线时应从一头起,宜分段控制。分间尺寸应以中间控制点上量测,尽量减少测量累计误差。

柱端下端应牢固地固定在楼板上。可按柱子准确位置在楼板上做出截面略小于主界面(每边缩小1~2毫米),高度5厘米的细石砼台,固定柱模下端,防止发生模板位移,支模过程中随时吊直校正,纵横两个方向用拉杆和斜撑固定好。对于边柱和角柱也可采用;用钢筋缆绳将柱模与楼板预埋的拉环拉结,以防柱模外倾

柱砼分层浇筑,每步不超过50cm高,禁止采用一次浇筑到顶。

4、 治理方法

柱子出现错台移位超过偏差时应进行纠正。如偏差过大一般纠正困难时,按照允许偏差值分层逐步纠正。如果柱子位移过大影响结构性能,在征得设计单位同意时,可采取加大柱子断面的方法处理。a、截面加大部分厚度〈5cm时,可用抗裂砂浆分层抹平,方法是:将砼表面人工剔毛浇水湿润,钉牢钢筋网片(与剪力墙或柱钉牢)分多层抹平。截面加大部分厚度大于等于5cm时,应支模浇灌高标号细石砼

四、 柱子漏筋位移

1、 现象

柱子主筋位移,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极易发生。可分为基础插筋位移和楼层柱钢筋位移。位移严重影响结构。

2、原因分析

梁、柱节点内钢筋较密,柱主筋被梁钢筋挤歪,造成柱上端外伸主筋位移;柱子箍筋绑扎不牢固,模板上口刚度差浇灌柱子砼时主筋位移;基础或柱的插筋不正确

3、预防措施

无论基础或楼层,在浇筑砼前均检查柱子插筋或外伸钢筋位置是否正确;基础插筋应绑扎牢固并吊直,插筋应有做够的箍筋保持钢筋骨架本身不变形;底端定位应牢固,必要时可焊在底筋上;为保证主筋保护层厚度,主筋外侧应加设垫块;必要时可加设定位撑,焊在主筋上撑住模板,保持钢筋与模板的相对位置,钢筋多时可适当的增加撑筋,保证钢筋位置不变。

5、 治理方法

A、 如果基础插筋偏移尺寸在允许范围以内时,插筋可按1:6斜度调整至设计位置并在此段范围加密或加粗箍筋,以资补救;如果偏移尺寸过大,当地面以下至基础台阶面间尺寸允许时,可以另做一级台阶重新插筋或者在台阶上钻孔直接植筋

B、 基础插筋偏离柱截面尺寸较大,又不具备钻孔植筋的条件,如地面以下至基础台阶面间有较高尺寸时,可采用穿靴的方法,即加大一段柱截面,插筋按1:6斜度调整到正确位置,如果高度尺寸有限加大截面会露出地面影响使用时可令插筋(护孔)的方法处理,如偏移尺寸不大,也可凿开一部分砼按1:6斜度调钢筋(p692---693)

C、 楼层柱钢筋在柱截面范围偏移较小尺寸时,一般允许以1:6斜度调直。但当偏移尺寸很大按1:6斜度调整将影响结构性能,植筋也困难时可加固处理。 钢筋偏出柱截面尺寸较小时,可凿开砼拨正钢筋。当偏出尺寸较大时,由于该部位主次梁交叉钢筋很密,浅凿不解决问题,深凿有困难时,最好征得设计单位同意,采用加大柱截面的方法,到上层在收正。如果加大截面不可取,则可割去偏离的钢筋,采用植筋加固的方法处理。

五、 砼表面损伤露钢筋

治理方法

将外漏钢筋上的砼残渣和铁锈清理干净,用水冲洗湿润,再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压平整,如露筋较深,应将砼剔除,冲洗干净湿润用高一级的细石砼捣实,并认真养护

六、 蜂窝 治理方法

对砼孔洞处理,应根据批准的补强方案,首先采取安全措施,在梁底用支撑支劳,然后将孔洞不密实的砼和突出的石子颗粒剔凿掉,剔成斜形避免有死角以便浇筑砼。

为使新旧砼结合良好,应将剔凿好的孔洞用清水冲洗或用钢刷仔细清刷,并充分湿润保持湿润72小时后,浇筑比原来砼标号高一级的细石砼。砼水灰比可控制在0.5以内,并掺加水泥用量万分之一的铝粉,采用小振动棒分层仔细捣实,认真养护。

有孔洞在浇筑砼之前支劳模板,在浇筑砼。

七、 缺棱掉角

1、 现象

梁、柱、板墙和角处,砼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2、治理方法

缺棱掉角较小时,可将该处用钢丝刷刷净,清水冲洗充分湿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对于较大的掉角可将不实的砼和突出的骨料颗粒凿除,用水刷干净湿透,然后用高一级的细石砼补好,并认真养护。

八、 歪斜凹凸

1、 现象

柱墙梁砼表面平整度、竖向偏差超过允许偏差值。

2、 治理方法

表面平整度、竖向偏差超过允许偏差较小,不影响结构施工质量时,一般可不做处理,如需做少量剔凿,就应满足装饰施工质量的要求,一般可视在装饰前实际需要进行处理。 竖向偏差值超过允许值较多,影响结构工程质量要求时,应在拆模检查后,根据具体情况把偏差值较大的砼剔除,返工重做。

第三篇:混凝土质量通病处理措施[1]

(一)、混凝土工程

一、蜂窝是指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其产生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石子、水泥材料加水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末拌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末设串简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折。

4、混凝土末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不严密,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不。

7、基础、柱子、墙根部位末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处理方法:

小蜂窝:先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的蜂窝:先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同标号的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的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二、麻面:是指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其产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末清理干净拆模板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末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模板拼缝不严密,局部漏浆。

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末排出停在模式板表面形成麻点。 处理方法: 不处理。

三、孔洞:是指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其产生的原因。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洞和埋设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隹,末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土离折,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末进行振捣。

3、 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处理方法:

将孔洞周围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模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洒水充分湿润后用同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四、露筋;是指混凝土内部主筋、架立筋、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其产生原因:

1、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处混漏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板末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露筋。 处理方法:

表面露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充满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较深:凿去薄弱混凝土 和突出颗粒,先刷干净后,用同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二)、模板工程

一、条形基础模板缺陷

1.现象:

条形基础沿通长方向,模板上口不直,宽度不准;下口陷人混凝土内;侧面混凝土麻面、露石子;拆模时上段混凝土缺损;底部上模不牢。

2.原因分析:

(1) 模板安装时,挂线垂直度有偏差,模板上口不在同一直线上。

(2) 钢模板上口未用圆钢穿人洞口扣住,仅用铁丝对拉,不能承受浇灌混凝土时的侧压力。

(3) 模板未支撑牢固,在自重作用下模板下垂。

(4) 模板子整度偏差过大,残渣未清除干净;拼缝缝隙过大,侧模支撑不牢。

(5) 木模板临时支撑直接撑在土坑边,以致接触处土体松动掉落。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 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模时,垂直度要找准确。

(2) 模板上口的固定根据模板的种类不同进行加固,并在条形基础的上口处通长拉线,保证上口平直。

(3) 上段模板应支承在预埋先横插圆钢或预制混凝土垫块上;木模板也可用临时木撑,以使侧模支撑牢靠,并保持高度一致。

(4) 发现混凝土由上段模板下翻上来,应在混凝土初凝时轻轻铲平至模板下口。

(5) 模板组装前,应将模板上的残渣剔除干净,模板拼缝应符合规范规定,侧模应支撑牢靠。

(6)当支撑直接撑在土坑边时,下面应垫以木板,以扩大其接触面,木模板长向接头处应加拼条,使板面平整,连接牢靠。

二、梁模板的缺陷

1.现象:

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下挠;梁侧模炸模;拆模后发现梁身侧面有水平裂缝、掉角、表面毛糙;局部模板嵌人柱梁间,拆除困难。

2.原因分析:

(1) 模板支设未校直撑牢。

(2) 模板没有支撑在坚硬的地面上。

(3) 梁底模未起拱。

(4) 侧模拆除过迟。

(5) 木模板板材质量不符合模板要求,或木模在混凝土浇灌前未浇水湿润,使得混凝土浇筑后变形大,发生裂缝、掉角和表面毛糙的现象。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 梁底支撑间距应能保证在混凝土重力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

(2) 支撑底部如为泥土地面,应先认真夯实,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3) 梁底模应起拱。

(4) 支梁木模时应遵守边模包底模的原则,木模板梁侧模下口必须有夹条木,钉紧在支柱上,以保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侧模下口不致炸模。

三、圈梁及构造柱模板的缺陷

1.现象:

局部胀模,造成墙内侧或外侧水泥砂浆挂墙。梁内外侧不平,砌上段墙时局部挑空。构造柱模板的支设及固定不好,致使混凝土浇灌完毕构造柱跑模或水泥砂浆挂两侧墙。

2.原因分析:

(1) 卡具未夹紧模板,混凝土振捣时产生侧向压力造成局部模板向外推移。

(2) 模板组装时,未与墙面支撑平直。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 采用在墙上留孔挑扁担木方法施工时,扁担木长度应不小于墙厚加两组梁高,圈梁侧模下口应夹紧墙面,斜撑与上口横档钉牢,并拉通长直线,保持梁上口呈直线。

(2) 采用钢管卡具组装模板时,如发现钢管卡具滑扣应立即掉换。

(3) 圈梁上口必须有临时探听头,保持梁上口宽度。

四、柱模板缺陷

1.现象:

炸模,造成断面尺寸鼓出、漏浆、混凝土不密实或蜂窝麻面;偏斜,一排柱子不在同一轴线上;柱身扭曲。

2.原因分析:

(1) 柱箍间距太大或不牢,或木模钉子被混凝土侧压力拔出。

(2) 板缝不严密。

(3) 成排柱子支模不跟线,不找正,钢筋偏移未扳正就套柱模。

(4) 柱模未保护好,支模前已歪扭,未整修就使用。

(5) 模板两侧松紧不一。

(6) 模板上有混凝土残渣未很好清理,或拆模时间过早。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 成排的柱子支模前,应先在底部弹出通线,将柱子位置兜方找正。

(2) 柱子支模板前必须先校正钢筋位置。

(3) 柱子底部应做小方盘模板,或以钢筋角钢焊成柱断面外包框,保证底部位置准确。

(4) 加设柱箍应根据柱子的高度加设牢固,防止炸模。

(5) 较高的柱子,应在模板中部一侧留临时浇灌孔,以便浇筑混凝土,插人振动棒,当混凝土浇筑到临时洞口时,即应封闭牢固。

五、楼梯模板缺陷

1.现象:

楼梯侧帮露浆、麻面,底部不平。

2.原因分析:

(1) 楼梯底模采用钢模板,遇有不能满足模数配齐时,以木模板相拼,楼梯侧帮模也用木模板制作,易形成拼缝不严密,造成跑浆。

(2) 底板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 侧帮在梯段可用2mm厚钢模板和8号槽钢点焊连接成型,每步两块侧帮必须对称使用,侧帮与楼梯立帮用U形卡连接。

(2) 底模应平整,拼缝要严密,符合施工规范,若支撑杆细长比过大,应加剪刀撑撑牢。

(三)、钢筋工程

一、表面锈蚀

1.现象:

钢筋表面出现黄色浮锈,严重的转为红色,日久后变成暗褐色,甚至发生鱼鳞片剥落现象。

2.原因分析:

保管不良,现场存放时无铺垫,雨雪天气不采取措施,或存放时间过长,仓库环境潮湿。

3.防治与治理措施

钢筋原材料应存放在仓库或料棚内,保持地面干燥;钢筋不得直接堆置在地,必须用混凝土墩、砖或垫木垫起,钢筋库存期不宜过长,工地临时使用的料场应选择地势高、地面干燥的露天场地;根据天气情况,必要时加盖雨布;场地四周要有排水措施。

二、箍筋不规范

1.现象

矩形箍筋成型后拐角不成90°,或两对角线长度不相等。

2.原因分析

箍筋边长成型尺寸与图纸要求误差过大,没有严格控制弯曲度,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没有逐根对齐。

3.防治措施

注意操作,使成型尺寸准确,当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应在弯折处逐根对齐。

4.治理措施

对于超过质量标准的箍筋,I级钢筋可以重新将弯折处直开,再行弯曲调整,注意只可返工一次,对于其他钢筋,不得重新弯曲。

三、钢筋现场施工中的工艺质量问题

1.现象

钢筋在现场施工时工艺质量差,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2.原因分析

(1) 混凝土保护层未按要求制作垫块,或垫块数量少,使得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2) 钢筋施工时同截,面的接头过多,其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超出规范规定数值。

(3) 由于操作人员疏忽,施工前未规划,使得箍筋间距不一致,或箍筋成菱形,或使箍筋的接头同向。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 在钢筋绑扎前应根据图纸设计要求提前制作保护层垫块,施工前认真按要求放置。

(2) 钢筋施工前应查阅图纸并根据钢筋进场情况,规范接头的位置,使其满足规范要求,绑扎施工时施工人员应严格按要求进行。

(3) 操作人员进行箍筋施工时,应有良好的施工习惯,摆施工筋时严格按图纸设计间距进行施工,箍筋必须是垂直受力钢筋,箍筋接头需错开放置。

四、钢筋闪光对焊的质量问题

1.现象

在钢筋焊接过程中,不同的焊接方式由于操作等原因造成工艺等方面的质量问题,导致施工不能达到质量要求。

2.原因分析

(1) 焊接工艺方法应用不当,焊接参数选择不当,致使焊口局部区域未能相互结晶,焊合不良。

(2) 钢筋焊接操作时,由于钢筋端头歪斜、电极变形太大或安装不正确以及焊机夹具晃动太大等原因使得接头处产生弯折,折角超过规定,或接头处偏心,致使轴线偏移超标。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 对断面较大的钢筋理应采取预热闪光焊工艺,但却采用了连续闪光焊工艺;在焊接或热处理时,应夹紧钢筋;焊前应仔细清除锈斑、污物,电极表面应经常保持干净,确保导电良好。

(2) 在钢筋端头弯曲时,焊前应予以矫直或切除;经常保持电极的正常外形,变形较大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新,安装时应力求位置准确。

(3) 夹具如因磨损晃动较大,应及时维修,接头焊接完毕,稍冷却后再小心地移动钢筋。

五、钢筋电渣压力焊的质量问题

1.现象

在钢筋电渣压力焊施工中,常出现接头的轴线偏移0.1d(d为钢筋直径)或超过2mm及接头弯折角度大于4°,以及咬边和焊包不均匀的现象。

2.原因分析

(1) 钢筋端部歪扭不直,在夹具中夹持不正或倾斜;夹具长期使用磨损,造成上下不同心。

(2) 预压时用力过大,使上部钢筋晃动和移位,焊后夹具过早放松,接头未及冷却使上钢筋倾斜。

(3) 焊接时电流太大,钢筋熔化过快。

(4) 上钢筋端头没有压人熔池中,或压人深度不够;停机太晚,通电时间过长。

(5) 钢筋端头倾斜过大而熔化量又不足,加压时熔化金属在接头四周分布不均。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 钢筋端部歪扭和不直部分在焊前应采用气割切除或矫正,端部歪扭的钢筋不得焊接。

(2) 两夹具夹持于夹具内,上下应同心,焊接过程中钢筋应保持垂直和稳定。

(3) 钢筋下送加压时,顶压力应适当,不得过大;焊接完成后,不能立即卸下夹具,应在停焊后约2min再卸夹具,以免钢筋倾斜。

(4) 适当选择焊接电流的大小及焊接通电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有关的焊接规范进行选择,然后按要求严格执行。

(5) 焊接时,应适当加大熔化量,保证钢筋端部均匀熔化。

六、预埋件钢筋埋弧压力焊

1.现象

在预埋件钢筋埋弧压力焊施工中,常出现未焊合、咬边、夹渣、气孔等质量问题。

2.原因分析

(1) 焊接电流小,时间短,母材加热不足,熔池金属少,因而冷却速度快,顶压时不易完全焊合;引弧提升高度偏大,或下送不稳定使熔化过程发生中断现象都会引起未熔合的发生。

(2) 焊接电流过大,焊接时间过长,钢筋熔化量超过预定留量值;熔池温度高,熔池金属很多等现象都会引起咬边。

(3) 压人深度过小,顶压过程中断电,或焊接电流小,熔池金属温度低,未能将熔渣完全排除;或回收焊剂重复使用时,未能将杂物清理干净引起夹渣。 (4) 焊剂受潮,或钢筋、钢板锈蚀严重,焊接时分解发出的氢气混人熔池金属中,未完全逸出,或焊剂粒径太大,覆盖厚度不足,对熔池金属保护太差造成气孔。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 根据钢筋直径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焊接电流及相应的焊接时间。

(2) 选择合适的引弧提升高度,采取合适的下送速度,确保焊接过程顺利进行。

(3) 选择合适的压人留量,保证顶压过程中有足够的压人深度;焊剂重复利用时应认真清除夹杂物。

(4) 焊前应将焊剂按要求烘干,并保持清洁,钢筋和钢板的焊接处需清除锈污。

(5) 焊剂粒径要适中,特别是使用回收焊剂时,应认真清除熔渣;焊剂的覆盖厚度,至少应能保证焊接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不泄露火光。

第四篇: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措施

3.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的目标

通过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全面提高本项目混凝土结构物的耐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保证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有效使用。

3.1杜绝强度不达标混凝土,有效控制混凝土强度离散性。混凝土强度必须大于设计强度且严格控制在设计强度的1.5倍以内。

3.2杜绝使用不合格原材料,钢筋、水泥、砂、石、外加剂、锚夹具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3.3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在钢筋安装过程中抽检合格率打到90%以上,保护层厚度工后抽检合格率打到85%。

3.4加强工艺控制,蜂窝、麻面、裂缝等现象显著减少,消除露筋现象,混凝土外观质量综合评分有明显提高。

3.5预应力张拉、孔道压浆、超限裂缝等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3.6形成一批较为先进、成熟的混凝土质量有效控制的工艺和方并加以推广应用。 4.治理范围和重点

4.1治理范围

本项目的桥梁、通道、涵洞、挡土墙。

4.2治理重点

4.2.1管理通病:质量责任不明确、落实不到位;试验检测及管理工作不规范;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流于形式;检查验收不规范、不严格;工地实验室不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等。

4.2.2施工工艺通病:原材料存放不规范;钢筋锈蚀;钢筋绑扎成型施工刚度不够;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施工控制不严格,计量不准确;模版制作和安装质量差;混凝土浇筑、振捣和养护不规范;混凝土施工缝处理不规范,混凝土工艺要求不符合施工条件;保护层垫块制作工艺落后;预应力张拉龄期控制不规范;孔道压降不实等。

4.2.3实体质量通病:混凝土强度离散性大,裂缝超限;钢筋布设偏差超标;保护层厚度偏差大,合格率低;蜂窝麻面及露筋, 预埋件位置偏差大;小型预制构件外型尺寸控制不严,外观粗糙等缺陷。

7.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的岗位职责

7.1质检科

7.2.1负责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检查、监督工作。

7.2.2质检员对每个工序进行抽查,做好施工记录,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工程,报项目经理或总工批准,有权责令其返工或停工整改。

7.2实验室

7.2.1进行各种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验,并及时报审。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调整和优化,杜绝强度不达标混凝土,有效控制混凝土强度离散性。混凝土强度必须大于设计强度且严格控制在设计强度的1.5倍以内。

7.2.2根据规范要求的频率对水泥、外加剂、砂子、石子、钢绞线、钢筋和锚具等进行抽验试验。检测合格后方能用于实体工程,不合格材料坚决清理出场。

7.2.3加强砂石料含水率的检测频率,以确定施工配合比,指导混凝土的拌合。

7.2.4定期对拌和站进行校验,减少拌和机自身误差对混凝土的影响。

7.3施工处

7.3.1拌和站的料池做好分隔,防止掺料。

7.3.2拌和站严格按照实验室提供的施工配合比进行混凝土的拌合,严禁随意修改施工配合比,以便于混凝土的浇筑。

7.3.3混凝土采用罐车运输。混凝土罐车的数量满足两次混凝土浇筑的时间差。

7.3.4钢筋做到下垫50cm,上面覆盖彩条布,防止钢筋生锈。

7.3.5加强对劳务队的技术交底和质量教育,5质量意识每个人,严禁流于形式。

7.4模板组

7.4.1钢模板使用前必须打磨修整,消除表面蜂窝麻面,大面平整度大于5mm。竹胶板的周转次数不得大于6次。

7.4.2模板脱模剂应涂抹均匀,做到无漏现象,无流淌现象。

7.4.3模板间连接紧密,宜夹橡胶条等以防止漏浆。模板加固应牢固且有一定刚度,防止变形、鼓膜。混凝土浇筑过程的加强对模板监控,及时堵漏,防止跑模。

7.4.4支架要验算其强度、刚度和承载能力。模板、支架和拆除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7.5钢筋组

7.5.1当多根钢筋的机械接头位于不大于35倍钢筋直径范围内时,应视为接头处处于同一连接范围,该范围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需要在高压应力部位设置接头时,同一连接区内三级接头的接头百分率不应大于25%二级接头的街头率不应大于50%。

b)设在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的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应采用一级或者二级接头,且接头百分率不应大于50%。

c)受拉钢筋应力较小部位或纵向受压钢筋,接头百分率可不受限制。

d)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接头百分率不应大于50%。

7.5.2电弧焊

在构件任一有钢筋焊接接头的区段内,电弧焊接头的钢筋面积,在受拉区不应超过钢筋总面积的50%,上述区段长度不应小于35d(d为钢筋直径)且不小于500mm。同一根钢筋在上述区段内不得有两个接头。

7.6混凝土组

7.6.1混凝土建筑钱检测坍落度,若坍落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严禁施工。

7.6.2混凝土由高处落下的高度不得超过2m,超过2m的应采用导管或溜槽,超过10m时应设置减速装置,以防止混凝土离析。

7.6.3混凝土浇筑采取合理顺序、合理的分层浇筑厚度、有效的振捣方式,振捣及时、充分、规范,保证混凝土均匀、密实。混凝土的振捣采取专人负责制。

7.6.4对墩身等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采取适当措施,将振捣后产生的水泥浆、水及时清出,防止在立柱等四周出现大量水痕、气泡;分段浇筑的混凝土施工缝应平顺、无错台,且必须对前次混凝土面进行凿毛处理,以保证新老混凝土的结合。

7.6.5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尽快覆盖土工布和洒水养生,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混凝土的养护由专人负责确保养生措施应到位,保证养生效果。 8.混凝土质量通病缺陷与事故处理

8.1质量缺陷的现场处理

在施工过程或完工以后,项目部或监理工程师如发现工程存在着技术规范所不容许的质量缺陷,应根据其性质和严重程度,按如下方式处理:

8.1.1当因施工而引起的质量缺陷处在萌芽状态时,项目部将及时制止,并要求立即处理(如更换不合格资料、设备或不称职的施工人员,或要求立即改变不正确的施工操作方法)。

8.1.2当因施工而引起的质量缺陷已出现时,项目部立即组织相关人员采取能足以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并对质量缺陷进行正确的补救处理,同时必须得到监理工程师的认可。

8.1.3当质量缺陷发生在某道工序或者单项工程完工以后,而且质量缺陷的存在将对下道工序或者分项工程产生严重影响时,项目部将和监理工程师对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作出判

定,并确定了补救方案后,再进行质量缺陷的处理或者下道工序或分项工程的施工。

8.1.4工程完工后,发现工程质量缺陷时,将按照监理工程师的要求进行修补、加固或者返工处理。

8.2混凝土质量通病缺陷责任的判定

项目部对质量缺陷判定:认真召开质量缺陷分析会,全面审查有关的施工资料及施工过程,必要时还应进行现场检测,在分清技术责任的同时,还应明确质量缺陷处理的费用金额。以便按照项目部有关规定办理。

8.3混凝土质量通病缺陷的修补及加固

8.3.1对因施工原因而产生的质量缺陷的修补与加固,项目部对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认真的分析并提出修补和加固方案,必要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进行;对因其他(非施工单位)原因而产生的质量缺陷,按照由监理、设计、施工单位共同提出处理方案,油施工单位进行修补。

8.3.2修补措施及方案应不降低质量验收标准,并应在技术规范所允许的范围内。

8.3.3如质量缺陷的严重程度危及安全和使用要求,必须推倒重来,彻底返工,并按质量事故进行处理。 9.混凝土通病奖罚

9.1对混凝土通病质量管理工作做出特殊贡献,或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重大质量事故发生的人员,项目部给予重奖。

9.2在总监、业主及以上有权单位组织的混凝土工程质量抽检中,收到口头表扬的,奖励施工处长(或分管副处长)1000元每次,收到书面表扬的,奖励施工处长(或分管副处长)2000元每次。

9.3项目部的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查中所有检查项目均合格,奖励施工处长500元。工程质量综合考评为合格,奖励施工处长(或分管副处长)1000.

9.4由于混凝土工程质量管理不善,致使监理处向我部下达暂时停工指令的,视情节轻重,项目部对负有责任的职能部门负责人|、施工处长(或分管副处长)罚款1000~5000元。

9.5项目部的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查中若有不合格项目时,对施工处长罚款100元每项。工程质量综合考评为不合格,对施工处长(或分管副处长)罚款1000元。

9.6若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或其他责任事故,给项目部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对事故责任人按现行法规、规章及相关管理办法进行处理外,并按下列情况给予罚款。

1)发生直接经济损失1000元以上10000元一下的事故,对主要负责人处以200~2000元罚款。

2)发生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的事故,对主要负责人处以2500~12500元的罚款。

3)发生直接经济损失5~10万元的事故,对主要责任人处以15000~30000元的罚款。

第五篇:混凝土质量通病活动总结报告

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二公司

徐明高速十三合同段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

质量月活动总结报告

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2011年07月01日

按照皖XM—ZJB[2011]228号文件“关于下发砼质量通病治理监管要点及相关管理的通知”,为全面提高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保证我合同段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有效性,我部将本6月1日—6月30日定为“质量活动月”,以“混凝土通病治理”为主题,制定了《砼质量通病治理方案》;认真组织学习文件精神,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及时排查、整改质量隐患。

在此期间我部深入开展了质量通病治理活动,逐项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并把混凝土的外观质量通病的治理作为重点,对原材料、配合比、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脱模、养护等方面进行了控制,切实提高质量水平。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活动已接近尾声,现将此次活动的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 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做好宣传工作,明确治理目标

1、6月1日,我部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进行了“混凝土通病治理质量活动月”专题会议。会议期间,项目经理、总工、副总工以及相关技术员分别作了发言,表示认真组织,高效开展此次质量月活动,做到做到精心安排,抓住主题,形成人人关心质量、重视质量、从我做起的良好质量工作氛围。

成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领导小组,明确责任。 组长: 刘开之

副组长: 王伟方、陈哲

组员: 殷国栋、陈英辉、吴长来、鲍明磊、李鑫鹏、余修文、

徐本辉

2、治理目标:

 杜绝强度不达标混凝土,有效控制混凝土强度离散性,混凝土强度必须大于设计强度且严格控制在设计强度的1.5倍以内。

 杜绝使用不合格材料,钢筋、水泥、外加剂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 钢筋保护层厚度在模板安装过程中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工后抽检合格率达到85%以上。

 显著减少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裂缝等现象;消除露筋现象,明显提高混凝土外观质量。

 预应力孔道压浆、超限裂缝、隧道衬砌厚度等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 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混凝土质量有效控制的工艺和方法。

二、治理质量通病,提升工程质量

我部将把混凝土的外观质量通病的治理作为重点,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将全线的钢筋混凝土工程逐一进行了一次大检查,对原材料、配合比、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脱模、养护等方面进行了控制。现将其通病及控制措施总结如下:

1、蜂窝 1.1现象: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1.2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于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1.3防治的措施:

(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麻面

2.1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2产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扳隔离刑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2.3防治的措施:

(1)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3、孔洞 3.1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

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3.2产生的原因: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3.3防治的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

4、露筋: 4.1现象:

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4.2产生的原因:

(1)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扳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 4.3防治的措施:

(1)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臵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5、缝隙、夹层: 5.1现象: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 5.2产生的原因:

(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

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5.3防治的措施: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一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6、缺棱掉角 6.1现象: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6.2产生的原因:

(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6.3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2)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7、表面不平整: 7.1现象:

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7.2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子,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租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7.3防治措施: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灌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

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开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8、强度不够,均质性差: 8.1现象:

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 8.2产生的原因:

(1)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3)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4)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 8.3防治措施:

(1)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用;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上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2)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加固或补强措施。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我部以“查质量意识,查质量水平,查保证体系,切实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为主要目的,进一步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施工工艺控制,加强企业自检,确保我部各个分项、分部工程最后的竣工验收工作一次性交验成功。

上一篇:后勤工作制度及职责下一篇:河南省中考作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