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

2022-09-10

我国《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刑罚。”这意味着我国法律将防卫过当作为一种特殊犯罪对待, 并苛之以刑罚。立法上仅对防卫过当做出概括规定, 而未规定其犯罪构成, 故在分析防卫过当之犯罪构成时, 可按现行刑法总则中的规定加以研究。

一、罪过形式于防卫过当中的运用评析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 一般将防卫过当作为故意犯罪处理, 认为防卫过当是行为人故意实施的, 因此是故意犯罪。笔者认为, 此规定过于笼统, 欠缺合理性, 应当结合个案情况, 独立分析, 不应做出统一定论。关于罪过形式有四类, 以下逐一运用于防卫过当中分析。

(一) 直接故意

《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因而构成犯罪的, 是故意犯罪。犯罪故意包括两个因素:认识因素, 即对于自身行为违法性的认识;意志因素, 即希望或者放任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的发生。防卫过当时, 行为人的防卫意图是防卫的主观方面, 支配了防卫行为, 由于此防卫意图的具备, 防卫时防卫人的心里态度是故意的, 但这种故意是防卫的故意而非犯罪故意。直接故意犯罪是指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如果行为人希望、积极追求危害结果发生, 那么便与防卫过当之前提条件中的防卫意图要件相悖。因此, 防卫过当的罪过形态不可能为直接故意。

(二) 间接故意

防卫过当的间接故意, 是指防卫人在为了抑制侵害行为, 实施了防卫, 而在明知自身行为很有可能导致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却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一般间接故意包括了两种情形:其一, 为追求一个犯罪结果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其二, 为追求一个正当结果而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笔者认为, 防卫过当的间接故意是第二种, 防卫人追求的正当结果是抑制不法侵害行为, 危害结果则是放任防卫行为导致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结果。而对于这种间接故意形式的产生, 在于防卫人在遭遇不法侵害时, 由于精神恐惧和侵害的迫切, 而为了抑制住侵害没有把防卫行为控制在适当范围, 急于脱离法益受不法侵害状态而放任防卫手段可能导致的危害结果发生。需要指出的是, 如果防卫人手段行为不足以产生明显过当的结果, 而由于其他因素的介入导致了结果发生, 则不应认定为防卫过当。如一人入户实施盗窃行为时, 防卫人用拳头捶打他, 由于不法侵害人有先天性心脏病而导致了其死亡结果的发生, 则不应当认为防卫人实施了过当防卫, 但若防卫人明知其有心脏病而殴击他, 那么则构成防卫过当或者直接故意犯罪。

(三) 过于自信的过失

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可能为过于自信的过失。防卫过当的过于自信的过失, 是防卫人已经预见到自身的防卫行为可能会导致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结果的产生, 但轻信可以避免, 而确实产生了危害结果的罪过形式。对于此种罪过形式的认定, 应考量实施防卫时客观情况以及防卫的手段行为、打击部位等因素。例如, 甲手持棍棒殴打乙, 乙无处可逃时发现身边有一把锄头, 便拿着锄头向甲的腹部打, 而甲则因为流血不止而死亡。本案中, 乙应当被认定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因为甲对乙的侵害十分紧迫, 乙用锄头殴击甲腹部, 导致死亡的可能性也较小, 乙虽然认识到用锄头殴击可能会导致危害结果产生, 但在通常情况下, 应认定是可以避免死亡结果产生的, 又因乙选择了殴击腹部, 而非头部或腿部, 则排除了间接故意或者疏忽大意的过失, 故应当认定乙是由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而导致甲死亡。

(四) 疏忽大意的过失

防卫过当的疏忽大意的过失, 是指防卫人在实施防卫时, 应当预见到自身行为可能导致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危害结果, 而因为疏忽大意导致了危害结果发生的罪过形式。防卫人在进行防卫时, 由于客观情况的影响, 加之防卫人主观上认识的限制, 在紧急情况下, 因疏忽而未能预见危害结果的发生。例如, 甲持刀故意伤害乙, 而乙未带可进行防卫的工具, 甲追乙至一处废弃厂房后, 乙趁甲不备, 猛推甲, 甲倒地后头撞在了一根铁柱上, 导致头颅震裂身亡。乙猛推甲属于防卫行为, 但是由于疏忽大意未能预见甲撞在铁柱上而致甲死亡, 故乙的罪过形式应为过失。通常, 防卫人的罪过形式为间接故意或者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介于二者之间, 有一定的过渡性质, 属于比较少见的情形。判断防卫人的罪过, 应当综合考量不法侵害发生时的客观状况, 以及防卫人自身认知水平。当防卫过当的危害结果是属于意外事件, 则不应认定防卫人是防卫过当而应是正当防卫。防卫的手段行为和危害结果同时满足防卫过当的标准时, 才应被认定是防卫过当。

二、因认识错误导致的防卫过当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包括对法律的认识错误与对事实的认识错误, 而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问题, 仅对事实认识错误中的状态事实错误与行为性质错误讨论。

(一) 状态事实错误

防卫过当的危害行为可能是由于防卫人因其对工具运用错误而导致的。工具运用错误导致的防卫过当, 可能是由于行为人疏忽大意的过失导致, 也可能属于意外事件。工具错误, 是指防卫人在实施防卫时, 对其使用的工具误以为不会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的危害结果。例如, 甲殴打乙, 乙顺手拿了一把枪 (误以为是玩具枪或仿真枪) , 用枪击打甲, 而枪不慎走火打死了甲。在此种情况下, 如果乙有可能预见此枪为真枪, 则构成过失 (疏忽大意) 致人死亡罪;若乙不可能预见此枪为真, 则是意外事件。

(二) 侵害性质错误

侵害性质错误是指防卫人对于他人的侵害行为产生了错误认识, 从而由于主观支配实施了防卫过当的行为。侵害性质错误包括对合法侵害认识错误与不法侵害认识错误。

1. 对合法侵害认识错误

此处应具备的条件是, 在面对合法侵害时, 防卫人不具有认识到这个侵害是合法的, 即推定它应当为非法, 由此进行了防卫导致了超过必要限度的结果, 应纳入防卫过当的范畴。例如, 甲被匪徒追赶砍杀, 逃到了一个村口, 见到有一辆摩托车停放在村口, 便欲骑上摩托车继续逃走。车主乙发现了, 以为甲是盗窃车辆的人, 便猛推了甲, 致使甲跌倒在地受了重伤。甲的行为是紧急避险行为, 而对于乙, 乙对甲实施的侵害行为是一般的故意侵害还是防卫过当导致的过失致人重伤, 笔者认为, 当属于后者。也就是说, 乙没有预见到甲的行为是紧急避险的可能性, 乙认为甲是不法侵害者从而客观实施了防卫行为, 故对乙的评价应站在乙的角度, 主客观结合认定, 乙应当被认定为因为防卫过当导致的过失致人重伤罪。因此, 对于合法侵害行为认识错误, 导致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结果, 应当考虑防卫人主观方面的认识可能与认识能力, 对于防卫人来说, 其防卫意图是由客观侵害行为作用于其大脑产生的思维, 该意图支配了防卫人的实际行为, 决定其行为的“防卫性”, 而不能仅根据是合法的侵害就推定防卫人是假想防卫。

2. 对不法侵害的认识错误

对不法侵害的认识错误是指防卫人误以为不法侵害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强于不法侵害真正程度, 从而实施了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造成了严重危害结果。对不法侵害的认识错误主要是对侵害程度的认识错误, 防卫人实施了其本身认为适当但实际上过当的防卫行为。在此情况下, 如果防卫人不可能预见到不法侵害的实际程度, 那么防卫人是正当防卫, 因为不可归责于不具有预见可能的防卫者;如果防卫人可能预见不法侵害的真实程度, 则应当认定为是疏忽大意的防卫过当。

摘要:防卫过当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 其本身具有某种犯罪构成, 从而依此认定刑事责任。本文针对防卫过当罪过形式的问题, 从罪过的四种形态讨论, 解决防卫过当罪过形式的认定问题。

关键词:防卫过当,故意,过失,认识错误

参考文献

[1] 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 冯金银.论假想防卫过当[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03) .

[3] 董朋春.论防卫过当的罪过[J].沧桑, 2010 (02) .

[4] 陈璇.论防卫过当与犯罪故意的兼容——兼从比较法的角度重构正当防卫的主观要件[J].法学, 2011 (01) .

上一篇:隐匿性交界性早搏下一篇:成为一名学生信赖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