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时代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王莽时代范文

王莽

第1名:王莽【可能性99%以上】

王莽,就是篡汉的那个王莽。公元8年,王莽发动政变,攫取了西汉王朝的统治权,成立了新王朝,但他的王朝寿命很短,只有15年。为什么说王莽是穿越者而且还把他排列第一名?这是因为这家伙的人生过程太像穿越者了,相似程度达99%,但可惜,他是个失败的穿越者。阅读王莽的发家史就会发现,他一开始的发迹史以及建立新王朝后的改革,怎么看都会觉得此人是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的,而且就是一个80后,并且这家伙在西汉时的发展过程之精彩程度实在比很多穿越小说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和很多穿越小说的套路一样,我们的主角王莽一开始是夹着尾巴做人,但暗地里发展自己的势力,礼贤下士、招募人才;然后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直接造反,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王朝;接着全面大改革,让古老的中国脱胎换骨、展翅腾飞;最后对外开战,横扫全球、一统世界。四个步骤,但王莽老兄只成功做到了第二步,也就是建立了他自己的国家,第三步进行全国大改革则完全失败了,从而使这场穿越Game Over。

我们来看看王莽这个穿越者在穿越后是怎么大展拳脚的。

王莽,字巨君(能想出这个字来的人太有胆了),他建立的新王朝取国号为“新”,历史上简称为“新朝”(估计他是受到光荣三国游戏的启发,玩过三国志系列的玩家个个喜欢顶个新王朝的旗号),王莽幼年坎坷,父兄先后去世,由叔父们抚养成人(典型的屌丝出生,王莽兄的穿越确实很困难,是一步一步靠自己艰难发展起来的)。在投效西汉王朝后,王莽也算是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再加上他待人诚恳、艰苦朴素,并且政绩斐然、勤政爱民,因此他获得了朝野民间很高的评价,被誉为是当代周公(看看,穿越者都这个德行)。随后王莽的势力日渐增长,控制了西汉朝政,并且赢得了人心,最终,他开始了穿越者的第二步——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帝国。

王莽成功了,建立了新朝,穿越者就是有优势啊。 接着,王莽开始全面的大改革了,这是重点。

王莽进行的是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改革,不同于其他改革是在制度上隔靴搔痒,王莽的改革是非常深刻的,具有非常超前的眼光。比起北宋的另一个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是超前,而王莽则太像穿越者的作风了,他直接搞得就是社会主义。王莽哪里和穿越者酷似呢?请看:

王莽非常鼓励和支持科学试验与发明创造。目前史学界公认王莽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内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由于对新科技高度重视,王莽当时进行了很多被儒家称为奇技淫巧的新生事物,并且他还亲手解剖了人体以促进医学进步。公元18年,王莽得知有位巧匠能制作一种飞行器,可让人飞行数百步,王莽立即召见他并亲自观看了他的表演,支持他的飞行实验。另外,王莽还发明了一种原始的游标卡尺,意图统一全国的度量,从原理、性能、用途看,这个游标卡尺同现代的游标卡尺十分相似,比西方早了1700多年。诸位,现代人都知道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因此王莽作为穿越者而高度重视科学发展,岂不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王莽极度仇视匈奴和高句丽。仇视匈奴就不说了,匈奴当时年年和汉朝掐架,但是仇视高句丽就有点说不清了,当时高句丽是鸟不拉屎的穷地方一个,对汉朝根本就没有什么威胁或是积怨,但王莽竟然下令把高句丽的国名改成下句丽,还将匈奴单于的名字改为了降奴服于,还将其他少数民族的“王”降低爵位为“侯”。诸位,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王莽是个非常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崇尚大中华主义者,同时非常厌恶“宇宙第一大国”棒子国,因此专门没事找茬地羞辱了棒子们的祖先高句丽。诸位,恐怕我们穿越过去也会干王莽干的这些事情吧?

王莽进行了土地改革!这是重点里的重点,因为穿越者都知道,想要拉拢老百姓,就必须要进行土改,分发土地给农民,而王莽也这么做了!王莽当皇帝后宣布土地国有化,禁止私人买卖,而且将土地重新洗牌,没有土地的农民每一对夫妻会分到一百亩田地,不足的由国家补偿,实行土地国有化,私人不准买卖土地。人均土地一百亩,多占土地的人家,不管是富豪巨室还是普通百姓,立刻要无条件交出土地,分给贫民,土地不许买卖抵押,这就是赤裸裸的土改啊!这不就是社会主义很典型的体现吗?只有穿越者才会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王莽作为一个生活在汉朝的人,怎么会想到土改呢?这难道还不说明他是个穿越者?当然,我们也要清楚王莽进行全面土改的结果,他失败了。因为当时是封建制度,中央政府靠的就是地主,王莽这样便把地主阶级得罪了,导致后来他的王朝被各地的豪强地主给推翻。所以,我们要吸取教训,土改固然是好事,但也要分时代。在封建时代风风火火地进行全面大土改,是非常有危险的事情。因为那时候的国家主干力量就是地主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土改是无产阶级来对付资产阶级的。王莽兄虽然知道土改的好处,却没有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可惜可叹呀!

王莽废除了奴隶制度。那时候可是汉朝啊,整整2000年前,王莽就要废除奴隶制度了。而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也是在150年前的南北战争后才正式废除奴隶制度的。由此可见,王莽的思想是多么先进!王莽当时十分痛恨奴隶制度,禁止买卖奴婢,但是中国真正禁止买卖奴婢也是在解放后才废止的,看来,王莽是穿越者的说法更加是可靠了,因为他是穿越者,所以他具有现代人那种人人平等的光辉思想。“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尊贵的”,这曾是王莽说提出的口号;“买卖人口是‘悖天心,逆人伦’的罪恶行径,必须立刻停止”,这也是王莽说过的。 请想想,我们在穿越后,难道不也会废除奴隶制度的吗?

王莽特地颁布法令强迫无业游民必须劳动,没有工作的的游民,每年必须罚布一块或者劳役工作,由国家承担食宿。诸位,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劳动力是非常宝贵的,是不能浪费的,而王莽也知道,所以他不但下令废除了奴隶制度,还勒令社会上的无业游民必须工作,这也是穿越者才拥有的思想意识呀!

王莽颁布了国家专卖的国企政策。主要内容就是酒、铁、盐等全部收为国有,国家统一发行钱币。王莽还宣布山川河流等自然资源全部收为国有,私人开采要征税,而且还要登记办营业执照,这就是典型的国家资本主义嘛,这不就是国有垄断吗?国有经济为主体,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赤裸裸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手段呀!王莽在经济上的这一手,再度说明了他是个穿越者。

王莽还制定了贷款制度,以刺激国家经济增长。他宣布,经营生意的商人可以向国家贷款,国家收取利润的十分之一;进行祭祀或者丧事的,国家可以无息贷款。不用说了,这又是他其实是穿越者的证据。

王莽还是个经济思想家,这是后人封的。因为他很NB地提出了计划经济理论,准备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这六个城市设“五均司市使”,主管评定物价、调节市场、办理赊贷、征收税款等事宜。评定物价是指五均司市师要定时对市场上主要产品物价进行评定,调节市场是指控制市场供应,货物滞销时以合理的价格收购,货物涨价时则以平价出售,以维护市场秩序。这些现代化的经济手段可是他自己想出来的,用在现在都合适。

王莽最超前的就是币制改革了,目前还不明白他的一套是怎么回事,但王莽在世界铸币史上开创了主辅币相结合的“宝货制”,对后世的币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就是全世界今天使用的币制。王莽用一些做工精美但不足值的货币代替以前的金块银块,这简直就是近代币制改革的翻版。但他好像还又搞出了什么贝币,不过那个年代还是接受不了。史学界觉得他最失败的就是币制改革。至于王莽发行的货币,中国钱币收藏界一直认为是中国钱币铸造的最高峰,不论铸造工艺还是铭文工艺,以后再也没有超过的了,而且相差很远,现在一枚王莽币价值千万。

我们最后进行总结:王莽的思想绝对不应该出现在那个时候,因为他的思想完全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脱节!细数世界历史上新思想的出现,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程度有关系,当然,高瞻远瞩的超前思想也有,但从没有像王莽这样超前两千年的思想。人的思想如果落后于时代,那就是唐吉坷德;人的思想如果超前于时代,那就是思想家。社会大环境是土壤,思想是土壤培育的。但王莽改制的政策,完全就是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翻版了!王莽出身豪族,从小最多接受儒家文化,但是为何会出现如此先进的思想?这种思想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在那个封建制度时代!另外,人人平等的光辉思想也绝对不会出现在一个从小活在豪族的人的脑袋中。在绝对封建制度的西汉时期,是绝不会出现王莽这种思想的!如果王莽出现在十九世纪,无疑就是个成功的改革家。所以说,王莽就是个穿越者!但可惜,他没有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就匆匆忙忙地进行了2000多年后的社会改革,注定缘木求鱼、竹篮打水。

除了这十大疑是穿越者外,国外也有几个疑是穿越者,分别是:尼古拉·特斯拉、达·芬奇、本杰明·富兰克林、西方大预言书《诸世纪》的作者诺查丹玛斯等等。另外,大家有没有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在明朝末年,在这个大航海时代正在开启的时候,在这个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并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在这个中国即将可能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刻,中国的命运却发生了惊天的大逆转?各种天灾人祸以及用科学难以解释的灾难(王恭厂大爆炸)接连发生并最终导致了明王朝的灭亡和清王朝的诞生?这也导致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生机彻底被扼杀在了封建铁笼里。大家猜测一下:会不会是因为明朝后期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以及工业革命后发展得实在太变态了,所以其他国家在未来派来了穿越者在中国明朝末年进行了破坏,使中国无法进行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最终从根本上解决了未来的强大中国。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我们的历史确实被穿越者改变了,但不是变得更好了,而是变得更差了。

第二篇:王莽赶刘秀传说

发表日期:2011年6月27日阅读: 1710 次

西汉末年,刘秀因不满王莽的暴政,遂联络其他起义部队,试图推翻王莽“新”朝政权。王莽为了维护“新”朝政权,举重兵对起义军刘秀进行追杀。有关王莽赶刘秀的故事,在项城及周边广为流传,且经久不衰,如“搬倒井”、“八角井”、“饮马池”、“蝼蛄断颈”等传说。

搬倒井的传说:话说西汉末年,王莽率领大部兵马追赶刘秀至南顿境内,刘秀军人困马乏,口渴难忍,在鬼修城东、包州城北(现东风行政村崔街村北)正遇一井,士兵观看,井深丈余,苦无取水工具。刘秀无奈,遂仰天叹道:“天若助我,就让井口倾斜吧!”于是手扶井台轻轻一搬,井竟然倾斜,井水自井口涓涓流出,刘秀及军士皆顺利饮用。至今,在“白果树”西约数十米处,留有“搬倒井”遗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崔街群众曾用此井水酿酒,名为“搬倒井酒”。

八角井的传说:八角井在南顿故城(鬼修城)北高阜上。据传刘秀被王莽兵追逼,无处躲藏,眼前一井,刘秀慌不择路,跳入井中,因刘秀是真命天子,下有蜘蛛网托住。蜘蛛又在上面结网,王莽兵见此井有蜘蛛网覆盖井口,不会藏人,遂退去,刘秀才幸免于难。据原东风行政村支部书记刘成功回忆,幼年伙伴曾经常在此井处玩耍,此井遗迹尚存。

饮马池的传说:饮马池在鬼修城北250米处,现属荣楼行政村,分前池和后池(现为该行政村的两个自然村)。据传,刘秀被王莽追赶行至于前池,马急需饮水,因池内青蛙叫个不停,马受惊吓,不敢饮水,刘秀一声令下,蛙声嘎然而止,使马匹得以饮水,而相邻水池内的青蛙仍叫声不停。至今仍有“前池青蛙不叫、后池青蛙叫”的说法。现前池和后池两个水坑犹在。

蝼蛄断颈的传说:相传,刘秀军马被王莽追赶至南顿境内谷河北,刘秀困倦至极,倒头便睡。这时,王莽军距此只有一公里,情景危急,但刘秀却呼呼大睡,混然不觉。一只硕大的蝼蛄爬在刘秀脸上,试图弄醒刘秀;刘秀一把抓住蝼蛄,从颈部掐断。这时刘秀听到喧闹及马蹄声,方知是蝼蛄救他,遂拿一根草棍分别插入蝼蛄身、首处,致使蝼蛄成活,并立即组织人马上路,躲过一劫。

现蝼蛄颈内部有一硬结,传说为刘秀为救蝼蛄所插的草棍。

第三篇:王莽成败之我见论文

自从有了《汉书·王莽传》甚至更早,人们心中就已经给王莽下定了评语:沽名钓誉、大奸似忠、外示恭俭、内怀贪毒、觊觎皇位、窃权篡国,一个虚伪歹毒的野心家、阴谋家。白居易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正代表了这种观点。

鲁迅先生曾表达过一个观点——一个朝代越短,史书上它往往越黑暗。因为它还来不及为自己写历史,只能等到下一王朝——往往是它的敌人(如秦与汉)——来为其修史,“黑暗”自是难免。因此,对于《汉书·王莽传》——这篇推翻王莽而建立的东汉朝的著作,尤其不能尽信。王莽之成败,由当时社会状况和客观规律决定是无疑的,但他个人的思想性格,也是绝对不可忽略的因素。一个人的性格又决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由其独特的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造就的。据《汉书·王莽传》等史料对其生平的记载(价值无涉,只看事件),笔者有理由相信:王莽是一个极端虔诚甚至于顽固的儒教(谶纬横行的西汉儒学,称教似也合适)信徒,他的成败,是他所信仰的儒学思想体系不能单独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的充分体现。

王莽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降生于西汉最煊赫的家族——王氏家族。他的姑母已被立为皇后,伯父王凤权倾朝野。河平二年莽的五位叔伯同日封侯。但这对王莽并没有什么好处。莽父兄早逝,未及封侯,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众人皆贵,莽独无爵。可以想像他在这样一个家庭度过了怎样的童年。也许一次次的教训让他懂得了何谓尊卑,让他学会谦卑循礼,也让他知道了位居人下的感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解释他善于笼络人心的原因 。因为他没有任何引以骄奢的资本,他只能学会生活俭朴,勤奋好学。他曾跟从陈参学习《礼经》。儒家的孝悌恭谦礼让仁爱非常适合他在家族中的地位;且西汉儒学得到空前的推崇,鸿儒学者受到社会的充分尊重,甚至会被王侯征召为官,学问上的造诣也许可以与叔伯兄弟的高官显爵建立一丝平衡,使莽在家族中保持一个有尊严的地位。这两点也许是王莽勤身博学而闻名远近的内在原因。总之,入仕前的环境和经历,已使儒家的价值体系、伦理道德以及行为准则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终身不渝的信仰。

儒家是要积极入仕的,是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一切力量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同时,儒家又是及力宣扬恭谦礼让的,或者说是压制内心欲望的表达的。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在王莽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从而形成了他看似虚伪实则虔诚的独特性格。正是这一独特的性格决定了是王莽而不是张三代汉称帝,也决定了称帝之后他会采取一系列火上浇油的政策来自取灭亡。

经过几百年的独尊儒术,儒家的道德伦理已成为全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王莽的种种行为由于符合这一标准,而赢得崇高的声望——在世周公。民心所向成为他登上皇位的重要条件。

王莽尽心侍奉病重的王凤,“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汉书·王莽传》,下同),使凤深为感动,“凤且死,以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王莽由此开始平步青云。这件事同时体现了儒家的孝道和积极入仕的思想,完全出其本心,没有任何虚伪卑劣之处。

大多数时候,积极入仕与仁爱谦让是相互促进的,但冲突之时亦不鲜见。这时,前者会在莽的思想中占据主流,为此他不惜牺牲很多。比如他会打击政敌,(大多罪状属实,如淳于长贪赃枉法,外戚丁氏、傅氏恃权欺压百姓),甚至不惜杀死自己的儿子,以扫清实现政治理想的障碍。

王莽不断将自己的封赏用来救济贫民,笼络士人“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他几乎给了全国上下各阶层实惠。从这个意义上说,王莽可称为“中国的僭主”。他称帝前的所作所为,无论动机如何,客观效果是谁都不能抹煞的。在西汉末年的一片黑暗中,朝廷中居然出了一位“在世周公”,挣扎于水火之中的苍生百姓安能不寄希望于他?王莽代汉而立,是民心所向,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只是通过一场宫廷政变篡权。事实上,王莽哪点比不上哀帝、平帝,除了他不姓刘?

值得注意的是,王莽既是众望所归,为何称帝才十几年便会“人心思汉”,烽烟四起呢?这只能是由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造成的。而这一系列措施,又无不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集中反映。

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恢复上古大同之世。信徒王莽既掌权,便不遗余力、不惜代价地为之奋斗,由此出台了一系列看似可笑的政策法令: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实行“井田圣制”,理由只是“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掀起疯狂的改名运动,官名郡名改得不亦乐乎,只是为了“如典诰之文”;四改币制,原因十分荒唐,(如废刀钱而以大小钱并行的原因是“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结果却非常严重,“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更有甚者,为凑齐“四海”,设西海郡,硬是制造了“一千万数”的罪犯迁往那里。倒行逆施只能导致民怨沸腾,群起反抗。

西汉经学极重谶纬,相信天人合一,王莽深信不移,也深受其害。他给一批工于钻营的小人封王封侯,只因他们能捧出一个金匮或口称梦见一口井等等;不论贤愚,大封先圣王之后。他的政策本就很不高明,在用这样一批人去贯彻执行,后果可想而知。

儒家极言“华夷之辨”,“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百王不易这道也。汉氏诸侯或称王,至于四夷亦如之,违于古典,缪于一统。”王莽据此令“四夷僭号称王者皆更为侯”又“更名匈奴单于曰‘降奴服于’”。内部已是千疮百孔,又在边疆挑起争端。由是内外交困,加速灭亡。

王莽的一系列改革犹如为一个垂危的病人用上一记错药,顷刻间新病旧病一起发作,西汉积聚下来的危机也让王莽当了替罪羊。短命的“新”朝顷刻土崩瓦解。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更始军攻入长安,大火烧进了宫中,这时莽绀袀服,带玺韨,持虞帝匕首。天文郎桉栻于前,日时加某,莽旋席随斗柄而坐,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其中毒之深,可见一斑。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将儒家理论充分运用于政治的儒生,其失败实际反映了儒学独立作为统治思想的苍白无力。实际王莽始终是一个悲剧,他以儒修身,百般节制言行思想,深受其累;以此齐家,而弑伯杀子;以此治国平天下,只能让国累而天下反。王莽为儒学是否足以治理国家的论争画上了一个彻底的句号。东汉经学不在强调经世致用,而转向训诂考释,魏晋更以清谈相尚,不知是否与此有点关系?

参考书目:

《后汉书·王莽传》,中华书局。

《宏基初奠秦汉改革及其因果成败》甘黎明、刘新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冠的角逐中外历史上著名的政变纪实》张秀极张惠诚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中国历代权奸》羊春秋主编,章继光等编著,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年。

《王莽评传——复古改革家》周桂钿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第四篇:究王莽前后变化及原因分析

王莽改制是西汉历史上无法避开的一个大事件,关于王莽改制的一系列措施的分析,我觉得我在短期内没法分析的很好,所以我就选择了王莽前后的变化这一小点来切入。我看着史料,王莽其人在起初是一个君子,汉书上虽然对王莽是批判的态度,但也不得不说“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可见王莽在早期的作为是为人称道的。王莽出身外戚,但没有外戚贵族子弟的纨绔之气。史料上记载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我不是很赞同王莽一开始就是伪善这种说法,因为有下面两个例子。其一,王莽的表兄淳于长(王太后的外甥)胆大包天,调戏许皇后,还经常写调情的信件。面对此事,王莽大义灭亲,举报淳于长的行为并导致淳于长在狱中被成帝杀死。其二,他的亲生儿子在家杀了一位奴婢,王莽痛斥后逼令其自杀。这两件可以说明王莽不大可能是伪善,因为假装的代价太大,实在不是很划算。有不少迹象表明,王莽很喜欢儒家学说,他也确实是这样贯彻了。因此也被时人说成是当代周公。王莽实是一个很有才华很有道德的人。当官期间也很有政绩,百姓都很信服他。而西汉的刘姓皇帝实在让人失望,因此众人都把王莽视为了救星。说实话,虽然很多正史说王莽是篡位自立,但从一些历史学家的著述看,似乎不是这样。王莽的称帝,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法国拿破仑称帝,因为他很可能是被人民推举上去的,人们把他视作救世主,给了他这个皇帝的称号。如果要说是一个阴谋,那么可能全国95%的识字人口都参与其中。他再稍微私心一动,当然皇帝宝座就到手了。而这宝座一到手,似乎他就开始了一个转变,这也就是让很多正史作者诟病的证据。

王莽前后是有变化。当上皇帝后,他就有些多疑和猜忌,我个人分析很可能是皇帝的宝座带来的一系列效应。古来当皇帝的,大多猜忌大臣什么的都想篡位。何况王莽本来只是个大臣,一下子成了皇帝,他也害怕别人模仿他,把他赶下台去。这是原因之一。另外,值得注意到王莽很相信儒家学说,因此对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套规定肯定是很熟悉。因此他心中会有一个结,虽然他的支持率很高,很有威望,但他自己很可能清晰的知道自己是篡位者。他想要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也许是中儒家的毒太深,所以他开始了一系列我们现在看起来比较费解的行动,比如数易地名,给少数民族改名换印等。有人说他是无聊,我倒觉得这很可能是他打算清除西汉的印记留下他的印记,来为自己正名。他后期的优柔寡断也很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篡位者,所以名不正言不顺。这也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任用的大多都是旧的世家大族,为什么他在大族反对之后就几乎完全废止了王田私属条例。他是皇帝,但是却不能像早期一样当机立断,因为他的皇帝,来的不光彩。所以他担心有人用这个作为理由来反对他,自然他也就不能像当年一样的硬气了。王莽早期很温和,后期却比较喜欢发动战争,一方面确实有可能是想利用战争来正名,并转移百姓的注意力,缓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许是想象汉武帝一样,建立一番功业。王莽始终是比较有才的,但他也许更适合做一个辅政大员,封疆大吏。不适合做皇帝。王莽前后的转变既是由于他自身的因素(性格的缺陷日益出现)也是由于他身处的社会环境和他所信奉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王莽,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的分析,以上是我粗陋的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批评斧正。

第五篇:浅谈王莽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应有地位

虢邦杰

(安阳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2)

要: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许多人眼中,他被看作是阴谋家、伪君子,也有人把他看作是理想主义者、改革家。王莽改制也是千秋功罪,众说纷纭,或曰“动欲慕古,不度时宜”,或曰“政治上的初期早熟”。总之,王莽的品行与功过反映了强烈的时代特点,令世人争议不休。本文从王莽的个人经历、掌握政权的过程、改制的内容以及他的儒学思想等方面来对王莽进行重新认识,以还其历史的真实面目。

关键词:王莽;古代;历史地位

自从有了《汉书·王莽传》,甚至更早,人们心中就已经给王莽盖棺定论:沽名钓誉、大奸似忠、外示恭俭、内怀贪毒、觊觎皇位、窃权篡国,一个虚伪歹毒的野心家、阴谋家。 鲁迅先生曾表达过一个观点——“一个朝代越短,史书上它往往越黑暗。因为它还来不及为自己写历史,只能等到下一王朝——往往是它的敌人(如秦与汉)——来为其修史,“黑暗”自是难免”。①因此,对于《汉书·王莽传》——这篇推翻王莽而建立的东汉朝的著作,尤其不能尽信。王莽之成败,由当时社会状况和客观规律决定是无疑的,但他个人的思想性格,也是绝对不可忽略的因素。一个人的性格又决非完全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由其独特的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造就的。近代史学家虽然也注重到了他的一些积极方面,或者肯定他的改革意图,但他的“阴谋”、“虚伪”似乎已成定论,是近两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有人称他是改革家,有人斥他为复古狂。有人把他比作“周公再世”,是忠臣孝子的楷模;有人把他看成“曹瞒前身”,是奸雄贼子的榜首。有人赞他救世主,有人骂他野心家。有人说他虚伪奸诈,有人说他坦荡无私。褒他的,最出名的是胡适之,甚至封他为一千九百年前的“社会主义者”;贬他的,最有才的是白居易,说他“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即使到了现代对王莽的评价也不尽一致,有的认为王莽是西汉腐朽统治的替罪羊;②有的认为王莽是矫情伪饰夺取帝位。③在此我并非为王莽翻案,只是想通过其人以及其所做的事,对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给予重新认识,从而揭示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在历史进程中“两面性”。

一、王莽人格惨遭鞭挞两千年,其实他人品并不差

王莽(公元前45年—23年10月6日),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年—23年在位。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他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病重之时极为恭顺“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④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帝薨。汉哀帝继位后丁皇后 ①②后汉书·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5.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56. ③中国历史.张岂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78. ④班固.汉书·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263. 的外戚得势,王莽退隐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公元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公元前1年汉哀帝无子而薨。王政君掌传国玉玺,王莽任大司马,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1年王莽在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爵位,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元始四年(4年)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拥戴,被加九锡。

王莽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的不满。由于他看不起边疆藩属,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11年,黄河改道,灾民遍野。天凤四年(17年)各地农民纷起反抗,形成赤眉、绿林大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混乱中他为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

西汉自宣帝以后,连续元、成、哀、平四个皇帝,都极端荒淫无道,腐朽无能。把文、宣之治苦心经营的昌盛局面,逐步糟蹋的一片衰败,民不聊生。达官贵族穷奢极欲,下层民众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可以说是危机四伏。而当权的皇帝一个个不是九岁,就是两岁,皇权完全操纵在外戚和后宫手里。此时要靠刘氏皇权扭转败局,只能是望梅止渴。而此时的王莽是手握大权的大司马,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庞大的权力网。再加上王莽一向有孝悌之名,为官期间谦逊自重,秉公无私,在朝野上下有较好的人缘。当时的人们甚至把王莽当成圣人、周公来歌颂。所以当大臣们上书要求王莽即位时,倒不是慑于王莽的权威,而是寄希望于王莽出来撑起天下,扭转惨局,造福于民。此议提出时,并没有多少人出来反对,刘氏后宫和小皇帝也不好说什么。王莽就比较顺利的当上了新朝皇帝,应该说是历史把王莽推上了皇位。

汉宣帝晚年已开始重用宦官和外戚。元帝时石显等宦官擅权,成帝即位后杀 了石显,但太后王政君控制了成帝,外戚王氏的势力迅速膨胀,兄弟子侄把持朝 政,为所欲为。哀帝继位后,贬黜王氏,但新的外戚傅氏、丁氏的作为比王氏有 过之而无不及。更糟糕的是,哀帝竟封自己的同性恋伙伴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 让他执掌朝政。在元帝后的数十年间,特别是从成帝开始,外戚轮流执政,忠正 能干的大臣被杀害、排斥,留下者不是谄媚奉承,就是明哲保身,政治腐败。 皇室滥加封赏,外戚宠臣穷侈极欲,贪得无厌,如董贤在短短几年里,积聚的家 产竟有四十三万万。朝廷如此,地方上更加黑暗。地方官只要能结交上外戚、宠 臣,就能肆无忌惮,对百姓搜刮盘剥。成帝、哀帝时,流亡的百姓已以百万计, 在发生灾害的年份,流离失所,死于沟壑的百姓更不计其数。贫富相差悬殊,奴 婢与牛马一起供买卖,对农民实际的剥削量已达收成的一半,全家辛劳终年却连 自己都不能养活,这样的社会怎么能长久存在呢?

从高层官员到百姓贫民,对现实普遍不满,对前途已丧失信心,无不希望 出现某种积极的变革,但却一直不见其人,以至无所寄托。在这种情况下,王莽 的出现当然会给大家带来希望。

在政界贪赃枉法成风,外戚聚敛唯恐不及的社会,王莽非但不贪,还一次次 把自己的钱财、土地和获得的赏赐分给下属和贫民,甚至连俸禄也常常用于救济;他自己生活清苦,太太穿得像仆人,这些都是《汉书》承认的事实。王莽并没有 表面吃素菜,背后喝参汤,也没有公开将钱财散发,暗底下又去搜刮回来。要是 有这等事,绝不会逃过东汉史臣的刀笔。

在奴婢的地位与马牛相同的情况下,像王莽这样一位贵戚高官的儿子杀死一 个奴婢,实在是小事一桩,但王莽竟逼他自杀,百姓和奴婢们闻讯,怎能不感激他 ,称颂他?而王莽的儿子的确自杀了,并没有藏起来或送到外国去。至于他揭发 淳于长,虽然不能保证他没有个人野心,但所揭发的都是事实,事后又没有任何人出来翻案。相反,王莽孝母、赡养寡嫂、抚育侄儿、对人谦恭有礼等行为都是 货真价实。

第 1 页 王莽的这些行为,就是在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也已够得上典范了,何况是处 在一个腐烂透顶的社会和一群禽兽般的贵族之中?要说这是作假,如果政治家都愿意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来作假,那么吏治一定会清明很多,封建社会的道德水平也一定会提高很多,也就不愁国家不富强了。

二、王莽称帝不应看作是篡位,实际是社会拥戴而登基

两千年来,王莽作为“篡汉”的乱臣贼子,一直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毛泽东曾经过说:“关于王莽变法,汉时一般做史的人——范晔、班固、班昭等——因为他们吃的汉朝的饭,要给汉朝说几句好话,把王莽说的怎么坏。其实王莽也不是怎么不得了的坏人,我们现在研究王莽,要拿很公平诚恳的态度来研究。”①关于“篡”字,《说文解字》解释为“逆而夺取曰篡”,但王莽代汉的事实并非如此。王莽代汉是受万民拥戴的,是顺应人心的。

第一,统治阶级的属望。西汉末年,到处弥漫着奢靡的空气,帝国濒于崩溃的前夜。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怎样才能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他们进行了种种尝试,但由于积重难返,都没有成功。此时,外戚出身的王莽以“折节恭俭”、“勤身博学②”的面貌登上了政治舞台,立刻成为统治阶级属望的中心人物。尤其难能可贵的王莽职位越高,“节操愈谦。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因此声誉出隆。哀帝即位后,王莽被贬回封国,而名声反而更高,原因是其间发生“子获杀奴,莽切责获,令自杀”一事,王莽的这一异乎寻常之举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像王莽这样的外戚豪门之家,因一奴婢而让亲生儿子自杀的能有几人?哀帝的早亡为王莽提供了契机,哀帝无子,国统危机,王莽在处理危机中,表现得从容镇定,为稳定西汉政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当王太后诏公卿推荐大司马人选时,“举朝皆举莽”③。太后于是拜王莽为大司马。王莽之才德几乎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始则颂功德者八千余人,继则诸王公侯议加九锡者九百二人,又吏民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八”。④这么精确的数字,反映了王莽当时的确深得民心,我读古代历史,还从未发现还有谁能像王莽这种备受国人尊敬。平帝时,王莽辅政,班固也发出溢美之词:“孝平之世,政自莽出;休征嘉应,颂声并作。”⑤

第二,知识分子的厚望。王莽对知识分子的尊重,赢得了他们的拥戴和支持。王莽本人就是一个标准的儒生,早年“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有个侄子王光,其父早亡,由王莽抚养,王莽让他求学博士门下,自己亲自“休沐出,振车骑,奉羊酒,劳遗其师”。小事说明大问题,王莽对教师的尊敬是真诚的。担任大司马时,“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官拜宰衡时,在长安为知识分子筑舍万区,给予优厚的待遇。他“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今正乖廖,一异说云”。像刘歆、陈崇、桓谭等名儒都得到王莽的重用。王莽的谦恭下士赢得了知识分子的衷心拥戴。

第三,下层人民的希望。西汉末年,是疯狂兼并土地的年代,王莽却每每退还封田,受到时人的普通赞誉。平帝元始二年,王莽早书“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⑥王莽的女儿立为平帝皇后,大臣上奏“请以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益封莽”,王莽回答到:“臣莽国邑足以共朝贡,不须复加益地之宠。愿归所益。”此外,他还经常赈济灾民。西汉末年,灾害频繁,“每有水旱,莽辄素食”,为流民安置住所,在长安“宅二百区以居贫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无论怎么说,这种行为都是值得肯定的, ①②盛巽昌.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班固.汉书·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③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王莽篡汉[M].北京:中华书局,1955. ④赵翼.廿十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⑤⑥班固.汉书·平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王莽篡汉[M].北京:中华书局,1955.

第 2 页 应该受到人民的尊敬。王莽代汉的过程中,几乎得到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支持,他是在万民的拥戴和期盼中代汉立新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王莽评价颇为尖刻的王夫之也说:“故莽之篡汉如是其速者,合天下奉之以篡。”①连王夫之都承认王莽代汉是因为天下人都很支持他。“篡汉”说是毫无道理的,不但与历史事实不符,也人为的丑化了王莽的历史形象。

“篡”,《辞海》解释为“夺权”,《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用强夺权”。然而王莽代汉称制的过程中没动用一兵一卒,代汉完全是西汉出现统治危机,机遇使然。这是因为:

第一,危自上起,宣帝后,西汉国运开始衰落。元帝沉溺于声色,奢靡无度。当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数。厩马食粟万匹,今民大饥而死,死又不葬,为犬猪食。人至相食。厩马食粟万匹,苦其大肥,气盛怒至,乃日步作之。”②这真是皇家愁肥,百姓苦饥寒。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想像出皇室糜烂到了何等地步。成帝刘骜治国无能,荒淫有道,“成帝之无道也,足以亡国”。③哀帝则癖爱男色董贤,赏风赐动辄千万,董贤死,家财竟达四十三万万钱。如此荒淫之君怎么能扭转西汉将亡的颓势呢?

第二。公卿贵戚、官僚贵族上行下效竞相淫侈、贪赃枉法。元帝初即位,匡衡就上奏说:“今天下俗贪财好贱仪,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④哀帝时臣董贤,靠着皇帝的宠幸,极其腐化堕落,哀帝还亲自为自董贤“治大第,开门乡北阙,引王渠灌园池,使者护作,赏赐吏卒,甚于治宗庙。”⑤西汉地主阶级的腐化,使其尽失人心,王朝大厦的根基已经动摇,行将倾覆。

第三,农民的奴化流亡。地主阶级的腐朽生活必然建立在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之上。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之风愈烈,汉成帝时,丞相张禹人谨厚,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人贾。史称为人谨厚的张禹都能多据良田四百多顷,我们不难想像那些奸邪、不守法度之徒如何聚敛土地了。元帝初即位,御史大夫薛广德就上奏:“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陛下日撞亡秦之钟,听郑魏之乐,臣诚俾之”。⑥哀帝建平不能得到政府赈济和安置的流民群体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不择手段,从而对西汉政权构成直接的威胁。哀、平年间,流民暴动非常频繁,而此起彼伏的流民暴动又证明了西汉政权已经彻底丧失人心,刘氏王朝时刻有倾覆之虞。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王莽上台并非是用强力手段谋权篡国的,他甚至没有动用一兵一卒。而事实是西汉末年,地主阶级的腐化堕落,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崩离析;农民阶级的破产流亡,形成与地主阶级无法调和的矛盾。西汉王朝已黄昏届临,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是谁也挽救不了的。正是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王莽被时代的浪潮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遗憾的是,人们至今对王莽及其改制的评价仍然建立在“篡汉”的前提下,说到底是因为王莽的行为触动了中国士大夫忠于一家一姓的人生信条。王莽又有他的致命短处,那就是他姓„王‟而不姓„刘‟,在正统观念、名份思想极为苟严的封建社会中,这一点甚至比他的其他弱点都更容易地致他于死地。

三、王莽改制确因不切实际而失败,但其经济史地位应该肯定

王莽所处的年代,是公元纪年前后。《汉书·天文志》载,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彗星出牵牛七十余日”,“其出久者,为其事大也”,也就是在这年,耶稣降生在犹太的伯利恒。 ①②③论语·先进[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86. 班固.汉书·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王夫之.读通鉴论·平帝(第五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④班固.汉书·谷永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⑤班固.汉书·匡蘅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⑥班固.汉书,薛广德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第 3 页 ①公元前一年汉哀帝死、平帝立,王莽掌权。笔者在此并非为王莽篡权着以迷信的外衣,但王莽获取至尊权位虽有卑劣的一面,然而当时的客观条件却也不能不说是王莽崛起的温床。文景之后,外乱侵扰,多次远征,府库空虚。

其一,自汉高祖刘邦建国始,长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就当时历史条件而言,刘邦实施趋松的政治经济政策是深得人心的,因为他的前朝秦的严律酷刑和高度集权实在过度,致使其王朝本身短命倾覆。汉初宽松的政策使经济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加上文景二帝的勤奋经营、武帝的励精图治,刘汉王朝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然而,长期宽松的政治经济政策也使民间富豪滋生,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日渐严重;刘邦及其后代实施的宽松政策,亦使刑律疏松、权力分散,动辄出现内乱分裂,外敌侵扰不断。特别是自武帝始,多次远征、大动府库、屡扰民生,为汉王朝埋下了自此日衰的隐患。

其二,自吕后始世代沿袭的外戚侵权、后宫干政的政策,到元亮时期已愈演愈烈,积重难返。汉元皇后王政君,即王莽的姑母,先后历经元帝(皇后),又经成帝、哀帝、平帝各朝(皇太后、皇后),其60余年的后宫历史,对汉王朝的政治具有极大的左右力。王氏一门共九人封侯、五人先后为大司马(辅政外戚);而王莽任大司马时,汉室连续出现幼主即位,大司马从辅政到摄政,直到“居政”乃势所必然。

其三,自汉初始,迷信之凤盛行,这也为王莽登基提供了舆论准备。从董仲舒《春秋繁露》揉合先秦儒家和邹衍阴阳五行思想而成的神学目的论,发展到西汉中后期纬书连篇累牍宣扬符瑞、遣告等天人感应思想,给王莽炮制谶纬登极提供了社会思想基础。以至刘秀利用《赤伏符》当上皇帝后,变本加厉,对谶纬崇拜至极,不仅“宣布图谶于天下”,更为甚者以谶纬作为处理朝政的指南。②

其四,公元前6年,哀帝即位时,农民处于水深热之中,破产流亡,多沦为奴婢,各地荒乱四起。哀帝下令改革,抑兼耗、限奴婢,并大赦天下以图兴汉。只可惜哀帝短命,壮志未酬身先死。而九岁的平帝即位,则为王莽掌权提供了最好不过的机遇。王莽于是“以周公辅成王”自比,开始摄政。

最后,宫廷、皇帝与外戚的荒淫奢侈,财政极端困难,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王莽登极后面临的社会经济矛盾十分复杂。如何处理这些严肃课题,王莽在缺乏预见的情况下就进行了善意的改制,主要内容为:

一、土地国有:私人不准卖,恢复一千二百年以前废除了的古代井田制度。八口以下的家庭,耕地不得超过九百亩,超过了的土地,一律没收,或由地主直接分给他的邻居或家属。

二、耕地重新分配:没有土地的农夫(佃农),由政府分给土地,以一对夫妇一百亩为原则,不满一百亩的,由政府补足。

三、冻结奴隶制度,虽没有马上废止,但禁止所有奴隶婢女继续买卖,以限制奴隶的范围和数目不再扩大,使它最后自然消灭。

四、强迫劳动:凡无业游民,每人每年罚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由政府强迫他劳役,在劳役期间,由政府供给衣食。

五、实行专卖制度:酒专卖,铁器专卖,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货币。山上水中的天然资源,都为国家所有,由政府开采。

六、建立贷款制度:人民因祭祀或丧葬的需要,可向政府贷款,但为了经营农商事业而贷款,则政府收取纯利十分之一的本息。

七、实行计划经济:政府控制物价,防止商人操纵市场,以消除贫富不均。食粮布帛之类日用品,在供过于求时,由政府照成本收买。供不应求时,政府即行卖出,以阻止物 ①②陈慰中.中庸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87.51. 黄金鹏.纬书与汉魏六朝文论[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

第 4 页 价上涨。

八、征收所得税:一切工商业,包括渔猎、卜卦、医生、旅馆,以及妇女们家庭养蚕织布,从前都自由经营,现在新政府都课征纯利十分之一的所得税。政府用这项收入作为货款或平抑物价的资金。从这些措施,我们可发现王莽所从事的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全面社会改革。然而王莽的改制因缺乏可行性而以失败告终。从而使王莽在历史上留下了“篡权者”和“阴谋家”的恶名。然而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看待他改制的影响呢?

毛泽东1969年在谈及王莽改制时曾有这样一段话:“其实王莽也不是怎么不得了的坏人。我们现在研究王莽,要拿很公平诚恳的态度来研究。”①而在其题为《永久奋斗》一文中曾指出:“从前有一首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在我们的历史学家那里叫做„盖棺定论‟,就是说,人到死的时候,才能判断他是好是坏,假使周公在那个谣传的时候死了,人家一定会加给他一个„奸臣‟的头衔;又若王莽在那个谦让卑恭的时候死了,那后世一定会赞扬他的。”②毛泽东作为一位深谙中国古代历史的学者、政治家,其上述精辟阐述不愧为伟人之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我们封建时代的历史学家(史官),由于时代局限,加之长期受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束缚,对王莽彻底否定、对王莽思想讳莫如深均属情理之中的事。但如今对王莽改制及其经济思想仍一概斥之为异端,则不仅有失偏颇,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无益的。评价王莽改制及其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需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应把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混淆起来。尽管王莽提出了许多不适于当时历史条件的政策主张,但他在许多方面对问题敏锐洞察是超时代的、亘古末有的,其改革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对后人是有启发意义的。从经济史的角度看,王莽改制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并未能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给人民带来的却是灾难性的危害,应予否定。但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而言,王莽所提出的某些观点、政策主张却具有积极的一面,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应给予肯定的地位。

四、王莽是一个虔诚的儒学信奉者,但儒学无力保他展鸿图

王莽是历史上少数几个具有自己的政治思想的政治家之一。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政治活动家,他的政治理想就是打造一个理想国:君王以儒家学派的观点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社会依照《周礼》的描绘来规范秩序实现大一统,概而言之,就是要实现他所信奉的儒家对“内圣外王”的追求。

王莽是一个极端虔诚甚至于顽固的儒家信徒,他的成败,是他所信仰的儒学思想体系不能单独成为国家统治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王莽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出生于西汉最煊赫的家庭——王氏家族。他的姑母已被立为皇后,伯父王凤权倾朝野。河平二年莽的五位叔伯同日封候。但这对王莽并没有什么好处。莽父兄早逝,未及封候,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众人皆贵,莽独无爵。可以想像他在这样一个家庭度过了怎样的童年。也许一次次的教训让他懂得了何谓尊卑,让他学会谦卑循礼,也让他知道了位居人下的感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解释他善于笼络人的原因。因为他没有任何引以骄奢的资本,他只能学会生活俭朴,勤奋好学。他曾跟从陈参学习《礼经》。儒家的孝悌恭谦礼仁爱非常适合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且西汉儒学得到空前的推崇,鸿儒学者受到社会的充分尊重,甚至会被王候征召为官,学问上的造诣也许可以与叔伯兄弟的高官显爵建立一丝平衡,使莽在家庭中保持一个有尊严的地位。这两点也许是王莽勤奋、博学而闻名远近的内在原因。总之,入仕前的环境和经历,已使儒家的价值体系、伦理道德以及行为准则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终身不渝的信仰。

儒家是要积极入仕的,是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一切力量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同 ①②唐汉巽.“龙之魂”——毛泽东〈历史笔记〉解析[M].北京:红旗出版社.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永久奋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第 5 页 时,儒家又是及力宣扬恭谦礼,或者是压制内心欲望的表达的。这两种矛盾的思想在王莽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从而形成了他看似虚伪实则虔诚的独特性格。

儒家恪守礼法,主张臣事君以忠,但在政治原则上又认为事君不能苟合顺从为上,而应该首先考虑是否合“道”,要以“道事君”,孔子就讲:“以道事君,不可则止。”①荀子甚至更明确地提出了“从道不从君”的命题,主张以臣事君应该有所选择,即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君不正则臣投别国;臣有相对的自由,可以对君采取不合作态度,或采用某些比较激烈的方式,以“道”约束其君,如直谏庭争,抗君之命,反君之事;有时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可以“有道伐无道”,废黜或诛杀无道昏君。荀子说:“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②据此他还发挥说:“夺然后义,杀然后仁,上下易位后贞,……汤武是也。”③在儒家看来,君而无道则不成其为君,放逐无道昏君,或由具备特定条件的人取而代之,甚至诛而杀之也是合乎道义的,也是达到“内圣外工”的必然要求。

儒家既把“道”摆在“君”之上,就有“死守善道”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④要做“独行其道”的大丈夫,甚至牺牲性命以成仁取义,这种强调儒家理想人格的精神是相当突出的。它在培养儒家理想人格的身体力行时不可缺少,是儒家提倡的“经世济民”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集中表现。王莽在遭起义冲击城破时,犹言:“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⑤

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恢复上古大同之世。信徒王莽既掌权,便不遗余力、不惜代价地为之奋斗,由此出台了一系列看似可笑的政策法令;更名下田曰„王田‟, 奴婢曰“私属”,实行“井田圣制”,理由只是“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掀起疯狂的改名运动,官名郡名改得不亦乐乎,只是为了“如典诰之文”;四改币制,原因十分荒唐,结果却非常严重,更有甚者,为凑齐“四海”,设四海郡,硬是制造了“一千万数”的罪犯迁往那里。倒行逆施只能导致民怨沸腾,群起反抗。

西汉经学极重谶纬,相信天人合一,王莽深信不够,也深受不移,也深受其害。他给一批工于钻营的小人封王封候,只因他们能捧出一个金匮或口称梦见一口井等等;不论贤愚,大封先圣王 之后。他的政策本就很不高明,再用这样一批人去贯彻执行,后果可想而知。

儒家极言“华夷之辨”,“天无二日,士无二王,百王不易这道也。汉氏诸侯或称王,至于四夷亦如之,违于古典,缪于一统。”⑥内部已是千疮百孔,又在边疆挑起争端。由是内外交困,加速灭亡。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将儒家理论充分运用于政治的儒生,其失败实际反映了儒学独立作为统治思想的苍白无力。实际王莽始终是一个悲剧,他以儒修身,百般节制言行思想,深受其累;以此齐家,而弑伯杀子;以此治国平天下,只能让国累而天下反。王莽为儒学是否足以治理国家的论争画上了一个彻底的句号。但王莽作为一代大儒,其儒学思想中的闪光点,我们是应该积极肯定的。

综上所叙,王莽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当然出现这样的局面,也与其后世的史家有一定的关系,当我们拨开历史迷雾,重新对王莽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王莽之为人与行动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因此,我们要用唯物辩证法中一分为二的观点来重新认识这一历史人物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应有地位。

①②王夫之.读通鉴论·平帝(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 荀子.荀子·正论[M].长沙:岳麓书社,1987,58. ③荀子.荀子·臣道[M].长沙:岳麓书社,1987,39. ④论语·子罕[M].长沙:岳麓书社,1986,464. ⑤班固.汉书·王莽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8,1820. ⑥周桂钿.王莽评传——复古改革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第 6 页

参考文献

[1] 后汉书·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盛巽昌.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4]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王莽篡汉[M].北京:中华书局,1955. [5] 赵翼.廿十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王莽篡汉[M].北京:中华书局,1955. [7] 论语·先进.长沙:岳麓书社,1996. [8] 陈慰中.中庸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87. [9] 黄金鹏.纬书与汉魏六朝文论[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 [10] 唐汉巽.“龙之魂”——毛泽东〈历史笔记〉解析[M].北京:红旗出版社. [1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永久奋斗”.北京:中华书局.1962. [12] 王夫之. 读通鉴论·平帝(第五卷)[M].中华书局,1975. [13] 荀子.荀子·正论[M].长沙:岳麓书社,1987. [14] 荀子.荀子·臣道[M].长沙:岳麓书社,1987. [15] 论语·子罕[M].长沙:岳麓书社,1986. [16] 周桂钿,王莽评传——复古改革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7]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56. [18] 中国历史.张岂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78.

第 7 页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王莽时代范文】相关文章:

王莽惨范文05-15

历史王莽范文05-16

王莽简介范文05-17

小时代范文05-15

航海时代范文05-16

教育时代范文05-16

金融时代范文05-16

时代金融范文05-17

时代翻译范文05-17

时代致敬范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