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

2022-08-04

第一篇: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

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员大会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讲话稿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范文大全

(可编辑)

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员大会暨生态环境保护

大会讲话稿

w w 5 k J.Om 9 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员大会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讲话稿

一、瞄准总体目标,牢牢把握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关键点

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坚决打好污染物防治攻坚战。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把巫山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具体目标任务:到2020年,长江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全县生态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达80%,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5%以上。到2035年,全面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四个关键点:一是明白战略导向。坚决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二是清楚战略任务。坚持抓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任务。三是紧盯战略目标。坚决锁定“建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战略目标。四是抓好当务之急。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力量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

二、聚焦重点任务,推动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具体工作兑现落实

(一)全力推动生态修复工作兑现落实

一是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国土空间方面:严守生态建设“三条红线”,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严格规划水源地和水系、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边界,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与规模。城镇空间方面: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坚持以县城为核心、重点乡镇为支撑、其他集镇协调发展,形成以“一城十镇多点”城镇化布局,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45%以上。生态空间方面:严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加快构建以长江流域及可视范围山脊为骨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生态功能区为载体,绿色城镇为节点,农田、林地、绿地等自然空间为基质的复合型、网络化多维生态空间体系。

二是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三期、库岸绿化等重点工程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到2020年,完成营造林8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615万立方米。坡上要全面退耕。25度以上坡耕地和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全面退耕还林,因地制宜在高山区种植生态防护林、中山区种植生态景观林和低山区种植生态经济林。岸上要全面增绿。对关闭矿山企业开展植被恢复,实施长江大宁河沿岸码头、厂矿及堆积土、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工程创面“天窗”及裸露地、滑坡体的绿化美化,建成长江、大宁河生态廊道红叶景观带50万亩,打造全国红叶景观示范园和全国最大的脆李基地,力争2020年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城乡绿化要整体推进。大力开展城镇立体绿化行动,加快构建城镇周边、高速公路、省道为主体的绿廊系统。实施农村四旁树、农田林网、道路绿化工程,县内主支干道路林网带全覆 盖,城市绿化率达45%。

三是扎实开展生态治理。实施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到2020年,治理中小河流142公里、水土流失150平方公里、石漠化200平方公里。加强库区消落区治理,高水平实施“两江四岸”消落区库岸综合治理,持续加强消落区保护、修复和整治,彻底解决乱推乱倒、乱搭乱建、乱耕乱种、乱挖乱填等现象。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开展自然保护地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完善自然保护区监管体系,严格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加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敏感区保护。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提高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平以及管护能力。

(二)全力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兑现落实

全面落实河长制,做到履河长之责、行河长之实、管河长之用,实施“碧水”行动,扎实推进“三水共治”。一是水资源保护要加力。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三条红线”。加强供水工程建设,实施水源工程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不断完善农村安全饮水保障体系。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二是环保设施要加密。严格治理城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市黑臭水体,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22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全覆盖。三是综合治污要加速。强化养殖污染治理,全面清除在江河湖库以及三峡库区消落带内从事污染水体的水产养殖。强化生活污染治理,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强化工业和医疗污水治理,减少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化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对流域500平方公里以上的重点河流加快整治,确保长江干流水质保持或优于上游来水水质。持续开展非法采砂和非法码头专项整治,清除岸边违法构筑物,规范航道作业。

(三)全力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兑现落实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一要控制交通污染。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管控,持续开展货运、客运、柴油车专项治理,杜绝黑烟车上路。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Ⅵ标准车用汽(柴)油。二要控制工业污染。实施“散乱污”企业提升改造、污染整治,到2020年全县所有企业废气治理和排放全部达标。三要控制扬尘污染。建立施工单位扬尘控制“黑名单”,严格落实“定车辆、定线路、定渣场”,加大违规车辆、违规企业退出市场力度。创建和巩固一批扬尘示范工地、示范街区、示范道路。四要控制生活污染。完成餐饮业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食堂油烟深度治理。严格管控垃圾、秸秆等焚烧燃放,严禁城区焚烧产生烟尘和恶臭物质,扩大烟花爆竹禁放区和限放区范围。五要控制噪声污染。实施“宁静”行动,重点防治营业性文化娱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噪声污染。严格控制建筑施工噪声和机动车、船舶等交通噪声。

(四)全力推动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兑现落实

一要摸清底数。掌握污染地板分布及其风险情况,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二要防治污染。开展化肥减量使用和农药零增长行动,严禁农药、化肥等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发生。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93%。开展尾矿库和渣场污染整治,实施危险废物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安全处置利用率达100%。三要严控违法建筑。按照市场规律,科学有序合理供应土地。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禁新增违法建筑,妥善化解存量违法建筑。四要狠抓地质灾害防治。健全“四重”网格化监测体系,严格落实地灾防治“四重”网格人员责任,深入开展汛期排查,加快地灾隐患点工程治理,对地灾点周围影响居住的群众加快避险搬迁。

(五)全力推动生态产业建设工作兑现落实

一要深化“供给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加快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要把好入口关。严格落实生态保护“三线一单”政策,严禁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必须生态把关、环保优先,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充分发挥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引导和倒逼作用,加大对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抑制力度。要做好加减法。“加法”就是要着力培育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升级核心景区旅游功能,推进“一心四片三圈”乡村旅游建设,精心打造四季旅游品牌。培育发6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展生态工业,科学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突出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和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减法”就是要加快落后产能淘汰,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加快落后产能淘汰、过剩产能化解和低效产能退出,全力促进全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构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经济体系。要抓好招商引资,加快向生态招商转变,统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休闲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以一二三产联动招商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强劲的“生态引力”吸引生态项目不断向巫山集聚。

二要推动“乡村振兴”。要持续培育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做大做强“1+3+2”特色主导产业,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指导扶持力度,创新农业产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水平。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农业效益,增加群众收入。着力打造一批“巫山+”农业产业品牌,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创建“三品一标”100个,建成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年销售额达40亿元。要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三权”分置,加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加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充分盘活“人”“地”“钱”等要素,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到2020年实现307个行政村均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真正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7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三要加快“智能化”。要实现产业发展智能化,加快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积极引进培育智能产业链、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充分挖掘大数据智能化商用、政用和民用价值,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加快构建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通过大数据智能化引领经济转型升级。要实现管理智能化,加快构建城市智能管理体系,推进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智慧交通、智慧政务建设。深入推进“数字巫山”公共信息体系及公共信息云平台建设,实现对城乡预测、运行、评价、优化等全过程数字化模拟。要实现旅游服务智能化,加快推进旅游信息数据中心、数据交换系统和二维电子地图、信息发布系统等智慧旅游基础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以电子信息屏、数字电视、旅游网站、旅游热线、咨询服务网点和游客流量监控分析平台等配套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A级景区接入市级“旅游云”。

(六)全力推动生态文化工作兑现落实

一要保护好文化,要保护和传承好巫文化、神女文化、红叶文化、三峡文化,牢牢守住巫山人文精髓。二要利用好文化,打造三峡红叶观光基地、梨子坪、五里坡生态文化教育基地、龙骨坡—错开峡大溪古人类文化生态文化保护基地。加快巫山“神女岛”旅游演艺、南陵古道、三峡175文创园、大溪艺术小镇等重点文旅产业项目建设,高水平建设高唐观遗址公园文物本体保护工程、高唐旅游建设项目,着力推动非遗项目、民间故事、地方民俗、历史文化转化成文化产品,培育文化消费。要加快建设艺术电影博物馆,培育艺术电影产业。三8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要培育好文明新风尚,把生态文明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全面开展生态文明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等“八进”活动。深入开展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生态园区创建活动,到2020年60%的乡镇创建县级生态文明乡镇,10%的乡镇创建市级生态文明乡镇,巫山县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七)全力推动城乡建设工作兑现落实

一要聚焦城市品质提升。科学做好未来城市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要加快功能完善。依托“两江四岸”,加快城市对外连接道建设,升级改造城区夜景灯饰工程,全面推进城区排水排污管网改造,高水平打造滨江健康运动走廊,新增城市公共绿地,把公园做美、步道做绿、路面做净、夜景做亮。到2020旅游城市综合体基本成型。要加强城市管理。健全完善治标与治本、整治与疏导并举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城市亮化、美化,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质量。提高市民素质,形成“人人爱城市,人人管城市”的良好氛围。要打造城市特色。高唐组团宜居、江东组团宜商、早阳组团宜业、南陵片区宜游。加快打造一批特色旅游街区、特色美食街、商贸综合体,加快建设三峡竹枝•南陵古道,逐步建成美丽山水•滨江之城。

二要聚焦农村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农村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要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农村污水逐步纳入城镇处理系统,到2020年基本实现千人以上村聚居点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要加强农村垃圾处理,持续推进“户集、村收、乡(镇)运、9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区域处理”模式,建立完善“五有”收运处置体系,到2020年95%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要加快推进“厕所革命”,持续实施农村“三改”,到2020年实现农厕改造1.55万户,建成100座无害化公厕。

三要聚焦美丽田园打造。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改造农村危房,逐步提升现有住房功能、风貌。加快推进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到2020年实现国省道油化率100%,行政村通客车100%,通组通达100%、通组通畅95%。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中硐桥水库等一批重点骨干水源,实施城乡居民供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饮水提升工程。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未来三年新建2个文化服务示范镇,提档升级220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10个村社区健身点。要打造特色小镇,加快乡镇场镇规范化建设,加强场镇精细化管理,因地制宜发展多类型特色小镇,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森林小镇、原乡小镇、文化古镇、边贸集镇。要建设特色村庄,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到2020年建成市级以上特色旅游村10个、美丽宜居村庄10个,创建绿色村庄68个,打造一批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示范片。

三、强化组织保障,全面夯实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基础工作

一是健全生态环保制度体系。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1+3”政策文件,大家要围绕目标任务,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认真抓好落实。二是健全生态环保考核评估机制。建立体现生态文明10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乡镇、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三是健全生态环保资金保障机制。要努力争资,各部门要积极对接上级各项政策红利,向上争取专项资金;要努力引资,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开展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投入,保障重点生态项目建设;要努力投资,县财政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四是健全生态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完善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全面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严格执行重庆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从严处理,实行终身追责,切实守住环保底线。

w w 5 k J.Om 9

11

第二篇: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的概念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来

(长江经济带区域结构:“核心一边缘” 视角 于涛方甄峰吴溢)

长江经济带概念的提出已越20 余年, 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4一1985年间, 首先由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提出了“长江产业密集带”之说。指出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 通过其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联结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型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的经济区;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代始, 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 特别是1992年6月中央召开了“长三角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规划会议”提出了发展“长三角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 第三个阶段是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 要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至此,“ 长江经济带”的联合开发已被提上国家和沿江省市的议事日程。 (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意志和战略重点吴传清)

尽管长江是中国第一大内河,但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历经了一个长期的思想酝酿过程。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该书部分内容于1918年单独发表,1920年全书英文本出版,1921年全书中文本出版)一书中最早从振兴中国实业的战略高度,系统阐述了长江流域经济开发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的水利建设、防洪防灾、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但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家智库机构学者才提出长江经济带战略构想。重要代表人物一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马洪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我国“一线(沿海一线)一轴(长江)”战略构想,随后,中国生产力经济学会提出“长江产业密集带”战略构想;二是中国科学院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我国“T”型开发战略构想(即由沿海轴线、沿长江轴线构成国土开发格局),这一主张曾被《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草案)》(1987)、《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1990)采纳。长江经济带首次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战略构想。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1992年6月,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座谈会。2.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3.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4.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要“以浦东开放开发、三峡建设为契机,依托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条贯穿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经济带”。上述“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概念的地域范围指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和上海七省一市。

长江经济带第一次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侧重点是从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以浦东开放开发、三峡建设为契机,发挥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沿江中心城市建设长江经济带。由于国家率先启动了沿海开放战略,实质上并未全国动员式地启动长江流域的整体开发。

长江经济带再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契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十一五”时期启动编制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于2010年12月21日由国务院颁布实施,提出到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时,经济布局更趋集中均衡,“使经济增长的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人口和经济在国土空间的分布更趋集中均衡”。该规划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强调了长江流域地区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沿长江通道是“两横(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三纵(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发展轴;长江流域农业主产区是“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农业主产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是“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生态屏障;长江三 角洲地区是国家层面的三大优化开发区域之一,江淮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含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名列国家层面的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中。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长江经济带正式定位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区域。2012年12月,李克强副总理视察江西九江,强调重视长江地区发展。2013年3月,李克强总理视察上海,勉励上海港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沿江港口和中上游腹地发展。2013年7月,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努力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3年9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发改委呈报件上批示:“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请有关方面抓紧落实,深入调研形成指导意见,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2013年9月2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部在北京召开《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工作动员会议,同年12月,将长江经济带的地域范围扩展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上海九省二市。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2014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2014年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召开长江经济带11省市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问题。

长江经济带第二次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侧重点是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高度,“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强调“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梯度发展。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实践将重塑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主要表现为:长江经济带将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新支撑带;将成为推动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协调发展、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经济带;将成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带;将成为完善中国区域开放格局的重要支撑带;将成为完善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支撑带。

主要关注的是学术界、国家层面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相关提法 (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时空意义 车海刚)

首先,从空间维度看。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长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河和排名世界内河货运量第一的“黄金水道”, 自西向东连接着发达的沿海和广袤的内陆,覆盖了超过1/5的国土、约6亿人口,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以往,我国客观形成及重点打造的经济区域主要为“块状”,而长江经济带这一“条状”区域,可以串起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大板块,更好地实现地区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互补、产业的转移衔接和优化升级以及市场的整合统一。并且, 长江经济带将与沿海一线构成“一纵一横”的T形格局,撑起未来中国经济空间的主干骨架。

其次,从时间维度看。长江经济带从提出概念和设想到成为战略决策, 大约历经了30年。目前,付诸实施的条件已经成熟。一方面,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如何有效推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发展并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 必然是一个关键性任务;另一方面, 中国当前处于发展速度换档器、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 阶段, 亟须寻找新的发展引擎和促动转型升级的抓手。而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正面临相对饱和、遭遇“瓶颈”制约的现实,正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需求相呼应、相契合, 横贯东西的长江经济带是把这两者对接起来的再合适不过的载体。如果说, 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所关照的是南北之间以及环渤海地区内部之间的发展不均衡,长江经济带所要解决的则是更为严重的东西发展失衡问题。以此视之,建设长江经济带既恰逢其时,又可谓当务之急。

最后,从国际合作角度看。长江经济带溯大江而上,不仅深入中国腹地,还可通过重庆等节点继续向西延展,与正在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连接;向东,则可借由沿海一线,与建设中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由此,能够融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形成东西双向,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的中国开放新棋局。

当然, 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最大难点仍在于破除行政藩篱, 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各自为政、市场分割, 是长江经济带延宕数年却仍停留在“构想” 阶段的深层原因所在,也是此次中央将其确定为国家战略所要力促突破的方面。京津冀地区仅涉及三个省市, 实现一体化发展都举步维艰, 长江经济带包含11个省市, 协调、磨合的难度就更加可想而知。近几年来, 长江沿线多个省份均制定了基于本行政辖区范围的区域发展规划, 从各省产业结构和布局来看, 彼此之间也多同质化竞争现象。

第三篇:长江经济带规划报告文件

长江经济带地域范围: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重庆,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6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全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的战略构想。

长江流域地理特点:

1.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2.气侯是亚热带季风气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3.属于湿润地区,地理区域属于南部地区;

4.流经地形区自西向东依次是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5.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河网稠密,湖泊众多,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水运便利,宜宾以下河段四季通航。

黄金水道的价值:

1.长江航线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

2.长江流域资源丰富,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干流上沿岸有众多的工业城市;

3.干流航线与多条南北铁路和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问题: 1.长江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造成了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造成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洪水灾害。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

3.沿岸的工农业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严重,导致酸雨现象发生。

治理长江的主要途径: 1.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2.上中游建水库,调节河流季节水量变化; 3.下游退耕还湖,清理河道,增加蓄洪能力。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2016年6月下旬,《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已下发到沿江11个省市。

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3年7月,总书记在武汉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4年12月,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坚持一盘棋思想,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2016年1月,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此后,总书记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

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让长江经济带这条“巨龙”舞得更好,关乎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全局,要结合规划纲要制定,依靠改革创新,实现重点突破,保护好生态环境,将生态工程建设与航道建设、产业转移衔接起来,打造绿色生态廊道,下决心解决长江航运瓶颈问题,充分利用黄金水道航运能力,构筑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张高丽副总理多次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会议、专题会议,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工作。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经济带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功能定位及各项任务的载体,也是长江经济带规划的重点,经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生态优先、流域互动、集约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格局。

“一轴”是指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和城镇布局优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引导人口经济要素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集聚,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实现上中下游协调发展。

“两翼”是指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促进交通互联互通,加强长江重要支流保护,增强省会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夯实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

“三极”是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龙头作用,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国际化水平,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在科技进步、制度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加强湖泊、湿地和耕地保护,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成渝城市群。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发挥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推进资源整合与一体发展,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打造长江黄金水道

交通运输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先手棋。要着力推进长江水脉畅通,把长江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率先建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一是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全面推进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重点解决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统筹推进支线航道建设,围绕解决支流“不畅”问题,有序推进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形成与长江干线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加大相关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长江船型标准化步伐。坚持安全第一,提高客船安全标准,完善危险化学品船舶技术规则和运输管理。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船舶,加快淘汰低效率高污染老旧船舶。健全智能服务和安全保障系统,加快长江水运预防预控和应急救助能力建设,增强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国家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和溢油应急船舶建设。优化整合长江干线渡口渡线,加强渡运安全管理。

二是促进港口合理布局。强化港口分工协作,统筹港口规划布局,优先发展枢纽港口,积极发展重点港口,适度发展一般港口,严格控制港口码头无序建设。鼓励大型港航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采用商业模式整合沿江港口和航运资源。发展现代航运服务,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培育高端航运服务业态,大力发展江海联运服务。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以航运中心和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枢纽港与铁路、公路运输衔接互通。

三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围绕建设长江大动脉,加快铁路建设步伐,优先实施消除铁路“卡脖子”工程,形成与黄金水道功能互补、衔接顺畅的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加快建设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有效延伸黄金水道辐射范围。优化航线网络,提高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培育和拓展国际运输航线,积极发展航空快递。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油气管网,加快建设主干管道,配套建设输配体系和储备设施,提高原油、成品油管输比例。

四是大力发展联程联运。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有序发展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增强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多式联运,鼓励发展铁水、公水、空铁等多式联运,增加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比重,提高公水、空铁联运效率,提升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江上中下游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差别很大,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纲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个目标,提出了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新型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重点内容。

一是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首先要抓住城市群这个重点,以长江为地域纽带和集聚轴线,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龙头,以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支撑,以黔中和滇中两个区域性城市群为补充,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形成区域联动、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二是要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等超大城市和南京、杭州、成都等特大城市引领作用,发挥合肥、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等大城市对地区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三是要强化城市交通建设,加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布局相匹配的城市群交通网络,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按照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

二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是要拓宽进城落户渠道。一方面因地施策,根据上中下游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另一方面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统筹推进外来人口落户和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其他城市要努力实现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自由落户。二是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坚持异地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相结合,健全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技术扩散、产业扩散、公共服务扩散、就业扩大四个同步,促进人口流动、产业转移。

三是加强新型城市建设。一是要提升城市特色品质,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促进城市发展与山脉水系相融合。推进人文城市建设,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注重保护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二是要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建设和谐宜居、充满活力的新型城市。三是要创新城市规划管理,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和开发强度,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促进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控制特大城市人口和空间过度扩张,推动特大城市部分功能向周边疏解、产业向中上游转移。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一是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道路、供水、垃圾、污水等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做好乡村规划,突出建筑风格,体现特色、传承文化,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二是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设施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以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为重点,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强跨区域扶贫协作,引导下游企业参与中上游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三是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加强上中下游产业合作,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大力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产业升级

创新驱动是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要牢牢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集聚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走廊。为此,《纲要》提出了一系列举措,主要有:

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打造创新示范高地,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二是强化创新基础平台,加强长江经济带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三是集聚人才优势,国家各类人才计划结合长江经济带人才需求予以积极支持,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四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五是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公众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力量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二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整合升级,依托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整合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引导生产要素向更具竞争力的地区集聚。二是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产业化和应用示范,联合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四是积极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支持现代传媒、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三要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一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实施沿江城市宽带提速工程。三是促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四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下游地区积极引导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内需为主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上游地区转移。中上游地区要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承接相关产业,促进产业价值链的整体提升。严格禁止污染型产业、企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合作模式,鼓励上海、江苏、浙江到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共同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实现利益共享。

构建长江经济带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要立足上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不同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是发挥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引领作用。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将上海自贸试验区打造成服务贸易创新政策先行区。鼓励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重点发展高端产业、高增值环节和总部经济,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率先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推动长三角与中上游地区共同构建航运、加工贸易和金融合作链条。率先构建引领跨境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规则体系。

二是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加快推进与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跨境运输便利化。以昆明为中心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进出口集散网络,促进加工贸易、保税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等业务发展。加快云南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推进相关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 三是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完善中上游口岸支点布局,支持在国际铁路货物运输沿线主要站点和重要内河港口合理设立直接办理货物进出境手续的查验场所,支持内陆航空口岸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航班。

第四篇:铁路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

近日,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首批两台自动售(取)票机分别落户中国500强企业兴发集团总部和猇亭工业园区。铁路部门立足实际,主动发挥运输骨干作用,参与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

高铁为沿江经济带发展带来优质出行体验。铁路部门完善长江经济带沿江铁路网,努力构建“经济带内畅通、南北辐射通达”的铁路客运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顺畅的出行服务。大力实施铁路“客运提质计划”,推进合武高铁提速工程,把运输能力集中投向成都、重庆、上海、合肥、南京、南昌、杭州、宁波等方向,重点解决沿江方向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聚焦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改善阳新、当阳、巴东等贫困县区老百姓铁路出行条件,沿江36个中间站旅客发送量较上年增长20%;深化“厕所革命”,推广“刷脸进站”、互联网订餐、常旅客会员、站车Wi-Fi等服务新举措,努力让旅客有更美好的出行体验。

铁路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新引擎。通过加强物流基地、移动装备、专用线、内陆港建设等硬件设施的主动衔接,推进 “水转铁”“公转铁”项目,畅通铁路与公路、海运、空运连接的“最后一公里”,主动承接江船、公路大宗货物运量转移,减少对长江的污染。为长江经济带交通更顺畅多作贡献。深化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沿江区域铁路货运有效供给,主动承接江船、公路大宗货物运量转移,减

少对长江的污染;大力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推动公铁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加强中欧班列运营组织,加大沿江货运班列开行力度,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铁路打通长江经济带国际贸易新通道。为落实铁路总公司提出的打造沿江区域中欧班列品牌的要求,武汉局集团公司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发展以中欧班列为重点的铁路国际物流,形成以武汉为支点,襄阳、宜昌为辅的“一拖二”中欧班列共享模式,打通阿拉山口、满洲里等5个出境通道,联通德国、俄罗斯等11个国家,实现中欧国际货运大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搭建了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陆上桥梁。

第五篇:浅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金融学论文

课题:浅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学校 河北农业大学

学院 商学院

班级 财务管理 1201班

姓名 周钻

学号

引言:201

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长江经济带”列入施政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召开座谈会与长江沿线11个省市的主要负责人讨论长江经济带建设。李克强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的新格局,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让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发展

增长极

一 长江经济带概念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湖南、江西、安徽7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重庆、湖北武汉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 长江经济带中上海为龙头,武汉为龙腰,重庆为龙尾,这三大城市也分别是上海协调会(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武汉协调会(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协调会(重庆市.四川省)的中心城市。[1]

二 长江经济带概要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8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它自西向东横贯中国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中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攀枝花,涉及沿江九省市(青、藏除外)的43个地市。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三 长江经济带全面开发利用的背景

(一)大江大河流域开发已成为世界性潮流。 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河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城市。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是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加快对长江沿岸的开放开发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构架已日趋明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是由“点”到“沿海”再到“沿边”的战略布局,至于长江经济带的正式提出是由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部分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的内涵是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它们的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连接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经济区。

进入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与此相适应,长江沿江各省也纷纷将其经济发展重点逐步转向临江城市或地区,并确定各自的战略开发区域,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遥相呼应。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至此,中国最大的区域经济体——长江经济带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也迫切要求加快对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

1. 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开始对我国尤其是对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长江经济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尤显重要。长江的中游、上游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区域发展应该进入沿海沿江并重的时代。“强弓”还需配“利箭”。

2. 三峡工程的建成,为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安全保障。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给沿江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取得了救洪救灾的最后胜利。尤其长江两岸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三峡工程的建设,特别是随着2009年最后一台机组的投入运行,整个工程全面竣工,水害变成了水利,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环境更加美好。

3. 是长江两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为开发利用长江经济带提供了较佳的硬环境。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

九、京广、皖赣、焦柳、成昆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沿岸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码头、桥梁经过多年的建设,已不断完善,为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

四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优势和战略地位

(一)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

据统计,2008年长江经济带7省2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下同)土地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4%;常住人口4.32亿人,占全国的32.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13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75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455亿元,占全国的33.1%;完成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356亿元,占全国的32.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占3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海关出口分别为46008亿元、35198亿元和465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31.1%、32.4%和32.6%;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占全国的32.9%和33.0%。(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见表1)

表1 2008年长江经济带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1. 农业优势明显。长江经济带处于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水充足。土质优良,兼有南北农业之利,适宜粮、棉、油等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的栽培,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上有天府粮仓的成都平原,中有两湖熟天下足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下有鱼米之乡的太湖平原和三角洲水网地带,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和商品农业基地,以占全国1/4的耕地面积,提供占全国32.8%的农业产值,33.3%的粮食,22.9%的棉花,39.9%的油料,34.5%的肉类,29.3%的水产品。其优越的农业条件,发达的农业基础,不仅强有力地支撑了长江经济带自身的经济发展,为其工业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而且也对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表2 长江经济带农业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2. 工业基础雄厚。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发达区,是我国加速工业化进程的优势区。新中国建立以来,长江流域始终是国家工业化的重点建设区,经过60年的开发和建设,流域地区已形成许多国家级的钢铁工业基地(如宝钢、马钢、武钢、攀钢等)、有色金属基地、机械电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建材工业基地等,成为我国现代产业最为密集的优势区之一。

表3 2008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2008年,长江经济带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1544亿元,占全国的30.5%。在工业39个大类中,长江经济带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居前10位的依次是:烟草制造业(39.2%)、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9.0%)、通用设备制造业(38.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8.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7%)、化学纤维制造业(37.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6.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4.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4.8%)。

表4 长江经济带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居前10位的产业

2008年长江经济带39个行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685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821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696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306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256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8940亿元)、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625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104亿元)、纺织业(7017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5694亿元)。

表5 2008年长江经济带行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行业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工业产业基础雄厚,集中布局了钢铁、石化、能源、汽车、机械、电子、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一大批在国内处于领先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地已形成了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明显,新兴工业化进程加快。

(二)长江经济带是资源富集带,开发潜力巨大。

1.水资源。作为现代经济战略性与生命性资源之一的水及水能资源的富集,是长江经济带最具优势的资源之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性和战略性资源,而长江是全国最大的富水区,其水资源占全国的34%,水域面积占全国的40%,地表水总径流量占全国的57%,水能蕴藏量达2.68亿千瓦,可供开发量占全国的53.4%,居全国七大水系之首,总水量相当于黄河的20倍。长江拥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湖五大淡水湖泊,盛产众多的鱼类及水产品。长江不仅支撑了区域内占全国1/3人口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还具备了向干旱缺水的北方提供淡水的条件,具有全国性的战略价值,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南水北调工程即为最好例证。长江不仅具有航运、灌溉、水产、旅游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为沿江产业带建设,尤其是高耗水、高耗能、高运输量的重化工业走廊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保证。

表6 2008年长江经济带水运运输情况

2.矿产资源。在全国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中,长江流域有150多种,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尤以有色金属矿藏最负盛名,其中钒钛矿藏储量占全国的90%,位居世界前列,莹石、芒硝、石棉石占80%以上,天然气占60%,铜、钨、锑、钴占50%以上。

3.旅游资源。长江流域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省级以上名胜风景区100多处,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数万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1/3以上,上有巴山蜀水旅游线,中有三国、三峡、武陵源旅游线,下有钟山、黄山、庐山旅游线。

4.人力资源。2008年,长江经济带8省市有人口431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5%,人口密度是全国的2.26倍,共有就业人员24496万人,占全国的31.6%,在岗职工人数3194.4万人,占全国的27.7%。约有8000万农民工在各地务工,人力资源极为丰富。

5.智力资源。长江流域地区文化历史悠久,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较高,人才荟萃,智力资源丰富,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区域内共有大学768所,占全国的33.9%;在校学生722.6万人,占全国的35.8%;教职工数71.9万人,占全国的35.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10.2万人,占全国的36.1%。区域内科技实力雄厚,国有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2008年为588.0万人,占全国的25.5%。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2.1万人,占全国的13.9%,农业技术人员18.9万人,占全国的26.3%,科学研究人员4.3万人,占全国的11.6%,卫生技术人员115.5万人,占全国的29.7%,教学人员377.3万人,占全国的29.1%。

(三)长江经济带拥有中国最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发展空间。

长江经济带占据横贯东西、连接南北、通江达海、广聚海内外经济的区域优势,其经济增长能量可沿长江流域传递、扩张、并覆盖全中国。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干流横贯东西,支流沟通南北,整个长江干流及其3600多条支流所覆盖的全部地域,囊括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18个省市区,全流域总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5,超过黄河、珠江、海河、辽河、闽江等江河流域面积的总和,拥有中国最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发展空间。长江经济带既是我国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东西向主轴线,又是联系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纽带,长江流域还是我国南北临界地区和过渡带,同时,长江东入太平洋,可通世界,西南接东南亚诸国,可达印度洋。长江经济带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是我国内陆走向世界的最大通道。加之具有种类齐全、质优量丰、组合良好、优势巨大的资源保障。产业群与城镇群已具规模,立体化现代交通通讯网络正在形成,以及潜在市场巨大等诸多有利条件,其发展潜能是国内任何经济地带所无法比拟的,在国外也不多见。最具建成中国最强大的经济与城市密集带的区位优势,并将以其“巨龙”腾飞之势带动中国走向世界。

(四)长江经济带是中国交通通讯最便利,城镇最密集的巨型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8省市拥有河道通航里程7.24万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58.6%;水路货运量14.9万吨,占全国的50.5%;货物周转量22017.8亿吨公里,占全国的43.8%。长江经济带既是沟通西南、华中和沿海的极重要的运输大动脉,也是我国最发达最重要的内河运输系统。长江沿岸港口码头众多,有京

九、京广、京沪、焦柳等10多余条铁路与之交汇,还有众多航空、管道运输体,公路也密如蛛网,它们共同构成了流域内水、陆、空结合的强大立体运输网。区域内大中小城市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已形成相当程度的现代化立体通讯网络。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城镇布局的重心地带之一,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城镇最密集的长三角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以成渝为中心的上游城市群。

表7 长江经济带城市数量及规模布局

从城市规模看,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相结合,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的规模结构;从城市功能看,综合型城市同工业型、旅游型城市相结合,已初步形成分工较合理的功能结构。它们是流域各层次区域开发开放的中心,聚集了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成为流域经济的发展极和增长点。立体化交通通讯网络与巨型城市群带相结合,使得长江经济带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和连锁式推进力。

五 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景和重大意义

长江经济带作为纽带,既连接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又与其他两大经济带形成呼应:一方面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平行并进,另一方面与沿海经济带形成“T”字形联动。未来将形成沿海、沿边、长江流域同时开发,东、中、西部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格局。

当前世界经济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还未彻底走出低迷的阴影,复苏步伐缓慢,我国沿海经济增长出现瓶颈,中国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来支撑我们未来的发展。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我国区域发展的重点逐步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挺近。不仅有利于落实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驱动区域经济的全面提速,而且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具有重大意义。(完) 参考文献:

[1] 陆炳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9

[2]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形成及优化研究-经济地理-2004 24(3)

附图

上海

武汉

重庆

上一篇:常见的电信诈骗形式下一篇:创建基层党建示范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