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法律科毕业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本法律科毕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速度的加快,企业想要生存并发展,必须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因而企业管理者越来越强调准确的成本信息对市场和产品决策的重要性,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此发展,一种能够有效控制成本——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第一篇:本法律科毕业论文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比较研究

[摘 要]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理论上各有差异,本文首先提出了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概念,指出了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区别,进而分析了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最后依据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和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研究提出了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综合运用情况。

[关键词]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综合;运用

doi:

1 相关概念

完全成本法是指将全部生产成本当作产品的成本,而将非生产成本当作产品的期间费用,并在当期损益中扣除的一种成本计算的方法。变动成本法是指将变动的生产成本当作产品的成本,而固定的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当作期间费用,并按期贡献方式来确定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的方法。

2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区别

2.1 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采用完全成本法,是将产品全部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采用变动成本法,是将产品的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把制造费用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来进行核算。

2.2 产品成本的构成不同

完全成本法是将成本区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全部计入产品成本,而非生产成本是作为期间费用,在当期损益中扣除的。变动成本法将所有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并将上述成本按成本性态作了进一步划分,主要是将制造费用划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类,变动性制造费用全部计入产品成本,而固定性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一样,都作为期间费用在当期损益中扣除。

2.3 存货成本水平不同

两种方法下的产品成本构成不同,直接导致了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的成本构成也不同。采用变动成本法时,期末存货只包含变动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而不包含固定生产成本。采用完全成本法时,由于产品在已销售,库存和在产品中分配了所有的生产成本,使最终产品和在产品中不仅包括变动性的成本,而且还包括固定生产成本。

2.4 收益计算方法及分期损益不同

采用变动成本法时,产品的成本中在制造费用,只包括变动性制造费用,而固定性制造费用是作为当期损益扣除的,即对固定成本的补偿由当期销售的产品承担;而采用完全成本法时,产品的成本在制造费用,既包括变动性制造费用又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即对固定成本的补偿是由当期生产的产品承担的,期末未销售的产品与当期已销售的产品承担着相同的份额。

3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3.1 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

优点:第一,在完全成本法下,产品的单位成本跟产品的产量是反比例关系的,即产量越高,产品的单位成本就越少,可以大大激励企业为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而努力;第二,成本会计的核心就是尽可能客观地计算实际成本,而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包括所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第三,采用完全成本法进行核算,其提供的相关成本资料不需进行任何处理就可以直接编制对外报表。

缺点:第一,采用完全成本法时,其产品的单位成本往往不能反映出各生产部门的真实业绩;第二,确定的分期损益,难以为管理部门所理解,采用完全成本法下的净收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利润和销售量的变化上不能保持相应比例;第三,固定制造费用的分摊十分繁琐。完全成本法下的固定制造费用分摊在不同产品中时,不仅工作量繁重,而且分摊时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3.2 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优点:第一,变动成本法下的成本变动情况,为确定边际贡献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有利于进行短期决策;第二,有利于进行本量利分析,科学地进行销售预测和利润预测,本量利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影响利润变化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企业的利润结果,而这种分析方法的运用,是以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资料为前提的;第三,有利于进行科学的成本分析和控制。变动成本法把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期间成本清楚地分开,从而把产量变动引起的成本变化与经营管理水平变化引起的成本变化分的很清楚,为科学地进行成本分析提供资料;第四,有利于促进企业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变动成本法的固定成本全部列入当期损益,这样可以保证利润与销售量同向变动,促使企业管理者重视销售环节,以销定产,防止盲目生产;第五,能简化成本计算。在变动成本法下,由于不再将固定成本摊入生产成本,减少核算工作量,可确保成本数据的时效性,也避免了间接制造费用分摊的主观随意性。

缺点:第一,不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长期决策会涉及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规模变动等问题,固定成本不可能长期保持不变,單位变动成本也不会一成不变;第二,在采用变动成本法时,由于降低存货成本、加大销售成本而影响当期实现的利润额,也会暂时减少应上缴的所得税和应分配的利润,影响有关方面的收益;第三,成本划分不是很准确。变动成本法把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但是有些成本费用是混合成本,这样就必须先按一定的方法分解混合成本;第四,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要求。按照传统成本概念,凡是生产产品所发生的费用都应计入到产品成本中去以保证成本的完整性,变动成本法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4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综合运用

4.1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同时使用

使用这种方式就是在完全成本法的计算以外,再制作出变动成本法的成本核算方式和方法,并提供这两种方法同时使用时要求的各种会计资料,以满足不同方面的需求。这两种方法同时使用的优点是把平时发生的成本费用按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和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分别进行,以满足企业对外报表的要求,也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不过这种同时使用的方法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会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和企业的财务成本,所以这种同时使用的方法不可行。

4.2 基于变动成本法基础上的两种核算方法的综合

基于变动成本法基出上的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综合是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有效地进行综合起来使用,在平时核算时,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核算,以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在期末核算时,再采用完全成本法进行核算调整,以满足企业对外报表的要求。这样综合起来使用,能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在原有的成本核算系统前提下,通过合理设置各种账户,利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实现对内管理、对外报表的资源共享,更适合企业的需求。将完全成本法下的“生产成本”账户分设为“固定生产成本”账户和“变动生产成本”账户;将“制造费用”账户分设为“固定制造费用”账户和“变动制造费用”账户; 将“销售费用”账户分设为“固定销售费用”账户和“变动销售费用”账户;将“管理费用”账户分设为“固定管理费用”账户和“变动管理费用”账户。平时核算时,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核算,将固定性费用和变动性费用分别记入这些账户中,到期末时,再制作出一份变动成本法下的核算材料给企业内部查看。然后再将“固定制造费用”记入产品成本,而固定性与变动性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相加得到完全成本法下的期间费用,这样就能满足对外报告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燕慧.论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6).

[2]高樱.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J].经济师,2010(2) .

[3]王颖.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J].冶金财会,2011(4) .

[4]张霓.浅谈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J].经营管理者,2011(3) .

[收稿日期]2014-12-19

作者:阮小平 俞婷

第二篇: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速度的加快,企业想要生存并发展,必须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因而企业管理者越来越强调准确的成本信息对市场和产品决策的重要性,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此发展,一种能够有效控制成本——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本文分析了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和联系,作业成本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是成本会计科学发展的大趋势。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传统成本法;成本会计

一、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概述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述

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等的集合体。换言之,作业是指某个组织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事项。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量,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

(二)传统成本法的概述

传统的成本计算系统以产出量为基础,采用较单一的间接成本分配率,将间接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往往会使生产量大、技术上比较不复杂(不是很精密)的产品成本偏高;生产量较小、技术上比较复杂(比较精密)的产品成本偏低,形成不同产品之间成本的严重歪曲,使得出的成本指标不能如实反映不同产品生产耗费。

二、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作业成本法是适应新环境新决策需要的比传统产品成本计算更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重点考虑的是如何通过作业成本计算实施作业管理。其不仅给企业成本提供精确的信息,而且能够揭示出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抓住关键作业,使采取的管理措施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和增加企业价值。通过作业分析,管理者能识别并消除那些“不增值作业”和浪费,并能更好地理解生产过程。以下是它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

(一)成本核算的对象不同

对成本计算对象的认识不同。在传统的成本论下,人们较为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其集中表现在成本计算对象的单一性上。即传统的成本计算对象仅仅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而且一般为最终产品。而在作业观念下,人们不仅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更关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和成本的形成原因,从而它要求成本计算对象是多层次的,即不仅把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而且资源、作业、作业中心,制造中心均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二)成本计算的程序不同

传统成本法下,所有的成本都分配各产品,首先将归集起来的辅助生产部分成本费用分配到各生产部门,然后将归集的生产部门总费用分配到各产品上去。(资源——成本库——产品)。作业成本首先要确认费用从事什么作业,计算每种作业发生多少成本,以作业作为归集成本的成本库,然后再依据对应的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上去。(资源——作业——产品)。

(三)成本核算的范围不同

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成本的核算范围是产品成本;在作业成本制度下,成本核算范围有所拓宽,建立了三维成本模式:第一维是产品成本,第二维是作业成本,第三维是动因成本。作业成本产品的这三维成本信息,不仅消除了传统成本核算制度扭曲的成本信息缺陷,而且信息本身能够使企业管理当局改变作业和经营过程。

(四)费用分配的标准不同

传统成本法下,企业所产的产品按照其耗费的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作为分配基础来线形地分配各项间接费用。所以,间接费用是以一定的标准平均地分摊到各种产品的成本中。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算是一种近似的分配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成本动因为分配基础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首先选择成本基础,接着追踪资源,决定作业效绩评价,再选择作业衡量,分配次级作业成本,最后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法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进行间接费用分配,使费用分配、成本计算特别使比重日趋增长的固定制造费用按产品对象化的过程明细化,从而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比重缩减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三、作业成本核算与传统成本核算的联系

(一)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目的相同,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计算产品成本。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是将间接费用按照某单一标准进行分配到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是先确定作业,然后建立成本库,再根据产品消耗作业的数量,把作业成本根据多个标准计入产品成本。

(二)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基本相同的。对于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两种方法都是采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方式。两者的不同点是对制造费用间接费用的处理不同,传统成本法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标准是单一的工时,而作业成本法是按照作业进行分配。

四、对作业成本法的评价

(一)优点

1.作业成本法,克服了其他成本计算的一些缺点。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产量基础成本计算法的缺点,在该法下,间接成本按产量基础分配给各个成本单位,而不管产量是否与间接成本有关,或者是否是这些成本的动因。

2.作业成本法有利于成本控制。这是因为采用作业成本法需要对间接成本进行详细分析,这将迫使管理人员去确定生产间接成本的各种成本动因。

3.作业成本法的成本信息更加准确。如果间接成本分配按更准确、更真实的基础进行的话,那么因此产生的产品成本信息就会更加准确。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業绩。

(二)缺点

1.作业的区分存在困难。和其他成本计算方法一样,在产品繁多的企业里,作业成本法仍要根据某种判断进行成本计算。

2.成本动因的确认存在困难。和其他成本计算方法一样,在作业成本法下,要找到一般管理费用的成本动因,或一个合理的成本分配基础,并不那么容易。

3.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很大。运用作业成本法必须对作业进行细分,搜集分析详细的数据资料,同时还要进行有关的培训,这样必然使成本提高。

参考文献:

[1]胡茂盛.作业成本会计相关概念辨析[J].事业财会,2003,(6).

[2]黄生权,李素娟.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2009.

[3]佟建立.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比较[J].齐鲁论坛,2011

作者简介:朱希璇(1992—),女,汉族,山东省滨州市,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7级会计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研究。

作者:朱希璇

第三篇: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越发凸显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不可替代性,管理会计中作为基本核算方法之一的变动成本法与财务会计核算中采用的完全成本法是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两种方法下所计算的产品成本、存货价值、税前利润都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结果。文章通过举例并建立模型,对此进行推导,比较两种方法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并结合两种方法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固定制造费用;边际成本;吸收成本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6.159

1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概念

1.1 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Variable Costing)即变动成本计算法,又称边际成本法(Marginal Costing),是指在组织常规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按贡献式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变动成本法是经营管理者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而设计的有别于传统财务成本计算的新模式。

1.2 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Full Costing)即完全成本计算法,又称吸收成本法(Absorption Costing)是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对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为前提,将全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并按传统损益法计量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2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2.1 理论依据不同

应用变动成本法,必须摆脱财务会计传统思维的束缚,首先将所有成本进行成本性态分析,将所有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的只包含变动性生产成本,而将固定性生产成本和其他成本费用均计入期间费用。鉴于固定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无异,都不随产品的流动而流动,只是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生产环境或条件,与产品的生产没有直接的关系,与其发生期间更相关,因此应该将其计入发生的该期间。

应用完全成本法,首先需要把全部成本按其发生的领域或经济用途划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凡是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成本都应该计入产品的成本,凡是发生在流通领域或服务领域的用于组织日常销售或进行日常行政管理而发生的成本则划分为非生产成本,计入当期损益。

2.2 产品成本及存货价值构成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具体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若产品未在当期销售,形成期末存货,则变动成本法下所体现的存货价值同样只包含变动生产成本。

完全成本法下,產品成本包括全部生产成本,具体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不管产品销售或形成期末存货,其产品价值组成内容中都包含全部生产成本,可知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一定大于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

举例:某厂生产甲产品,上月产品销售单价为300元/件,为生产甲产品所消耗的直接材料成本为40000元,消耗的直接人工成本为50000元,发生的制造费用100000元,其中固定制造费用为50000元,销售及管理费用为50000元,其中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为30000元,当期产量为1000件,销量为800件,假设期初无产品,存货发出采用先进先出法,分别采用两种方法核算产品成本。

变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

=(40000+50000+100000-50000)/1000=140元/件

完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40000+50000+100000)/1000=190元/件

2.3 税前利润计算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利润的计算:

税前利润=营业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营业收入-(变动生产成本+变动非生产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固定管理销售费用等)

=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容易混淆的是,变动成本法下利润和产品成本的计算。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变动生产成本,而计算利润时,营业收入先扣除变动成本,其中变动成本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即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和变动非生产成本,再扣除固定成本。

完全成本法下利润的计算:

税前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期间费用

=营业毛利-期间费用

完全成本法下营业成本的计算取决于存货发出核算方式,如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

沿用上例:

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营业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300×800-[140+(50000-30000)/800]×800-(50000+30000)

=240000-132000-80000=108000-80000

=28000元

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期间费用

=营业收入-(期初存货成本+本期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期间费用

=300×800-[0+(40000+50000+100000)-200×(40000+50000+100000)/1000]-50000

=38000元

根据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两种方法下所计算出来的税前利润差额为20000元。且很容易分析得出产生该差异的原因不是营业收入、变动成本或固定销售管理费用所致,而是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会使当期税前利润减少50000元,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在当期产量中进行分摊,当期固定制造费用50000元,产量1000件,即单位产品固定制造费用为50元/件,当期销量为800件,已销产品会产生相应的营业成本,影响当期损益,已销产品中的固定制造费用为40000元(50×800),即固定制造费用会使当期利润减少40000元,另外10000元由期末存货吸收,不影响当期损益。经比较,变动成本法下50000元固定制造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完全成本法下仅40000元固定制造费用会影响当期损益,因此变动成本法较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会少10000元,即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导致两种方法下税前利润产生差异。

为更好比较两种方法下的税前利润,通过模型对两种方法下的税前利润进行分析。

不管企业采用何种核算方法,以下实物等式均成立:

期初存货+本期生产=本期已销+期末存货

假定本期生产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为F。

变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期末存货产品成本中固定制造费用为0,即产品成本中不含固定制造费用,根据假定本期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为F,根据等式计入当期损益的固定制造费用为F,因为固定制造费用在其发生期间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可表示为:影响本期已销产品固定制造费用=0+F-0=F

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包含固定制造费用,假定期初存货中包含的固定制造费用为F1,期末存货中包含的固定制造费用为F2,则根据等式可知:本期已销产品中固定制造费用=F1+F-F2

根据推理可知,两种方法下税前利润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固定制造费用处理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比较两种方法下影响当期损益的固定制造费用来判断税前利润的差额。

变动成本法下计入当期损益的固定制造费用为F,完全成本法下计入当期损益的固定制造费用为F1+F-F2。

①当F1+F-F2>F,即F1>F2时,完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中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中固定制造费用,则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

②当F1+F-F2=F,即F1=F2时,完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中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中固定制造费用,则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

③当F1+F-F2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

若企业连续数期生产量相等且生产同一种产品,则完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的固定制造费用亦相等,此时期初、期末存货中包含的固定制造费用总额差异则可以转化为比较期初期末存货(Q1和Q2)的数量。

若企业前后各期生产量并不相等,由于完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固定制造费用不同,则不能简单将期初期末存货中固定制造费用总额差异转化为比较期初期末存货(Q1和Q2)的数量。

2.4 所提供的信息用途不同

变动成本法是为了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应运而生的,可以透过本量利分析方法探究成本、业务量及利润之间的变化规律,更符合配比原则。变动成本法下提供的成本信息,有利于采用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一般固定成本的发生和产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其成本控制应以总额控制为目标,而变动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呈现正比例变动,其成本控制可以通过制定标准成本和弹性预算来控制。利润真正反映企业销量的晴雨表,有助于企业重视市场销售,认真研究市场动态,减少或避免因盲目生产而带来的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完全成本法是从价值补偿角度计算成本的,通过日常业务记录、登记账簿、定期编制财务报表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揭示公认的成本与产品的归属关系,而且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作为一种传统成熟的成本计算方法,完全成本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管理人员注重生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量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制造费用,从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在产量上升但销量下降情况下,依然可以得出很满意的财务报表。但在市场经济下,若存货大量积压,不仅占用企业资金,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在一定情况下还可能会对企业的预测决策起误导作用。

3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两种方法如何在企业中结合运用

从分析可知,两种方法各有其价值,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企业进行预测、决策、控制、业绩评价方面有着完全成本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因此我们应将两种方法结合运用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第一种观点是采用“双轨制”,即在企业内部同時采用两种方法对企业成本进行核算,提供两套平行的成本核算资料,以分别满足不同的需要。但这种方法会使管理人员工作量过于繁重,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第二种观点是采用“结合制”,即将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之上,对生产成本和产成品均按变动成本核算,取消“制造费用”账户,另设“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对于管理、销售费用,同样按性态设置变动和固定非生产成本。期末对需要按完全成本法反映的有关账户予以调整,以满足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需要,另设置“固定制造费用”账户,该账户单独核算当期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应计入当期损益(营业成本)的转出,将归属于期末在产品或产成品的仍留在该账户借方,增记存货账面价值。

沿用上例,日常核算采用变动成本法,发生固定制造费用时,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制造费用50000

贷:累计折旧、银行存款等50000

期末编制财务报表时调整为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在已销和期末存货中进行分摊,完全成本法下已销产品中包含固定制造费用40000元,其余10000元增加期末存货账面价值。

借:主营业务成本 40000

贷:固定制造费用40000

借:存货 10000

贷:固定制造费用10000

4 结 论

通过以上案例和数学等式推导可以看出,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理论依据、产品成本和存货价值计算、税前利润计算及所提供信息用途有一定差异,两种方法各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我们可以在企业中可以大力推广“结合制”,将变动成本法产生的财务信息作为内部管理层提供信息的依据,期末调整为完全成本法后作为对外提供报告的依据,既满足对内管理需求,对外也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大军,牛彦秀.管理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2]阮小平,俞婷.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13-14.

[3]王冠晓.浅谈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及结合应用问题[J].现代商业,2009(33):250-251.

[4]刘智英,崔仙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损益差异及规律分析——基于四种情境的横向、纵向对比分析[J].会计之友,2017(11):16-24.

作者:丰琼英

上一篇:机械工程毕业论文下一篇:小学美术课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