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人才素质评价模式的创新思考

2023-01-24

1 学生素质评价的创新思考

学生是学校的培养对象, 是教育价值的主要体现者。问题的关键在于, 传统的学生评价的内容和形式比较狭窄和单一, 长期以来,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和采用课程考试的方式被多数教育者认为是学生评价中最基本的内容和最普遍的形式。而思想道德的评价往往与专业教育相脱离, 形成思想评价和专业评价彼此独立的两张皮, 无法对学生整体素质作全面衡量。实践证明, 教育评价的对象是多元化和综合化的, 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是多元化和综合化的, 它不应仅停留在对学生知识获得层面的评价, 也不应另设与专业学习相对立的思想标准, 而应综合学生各个层面的必备素质制定具有综合意义的评价标准, 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高等教育在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上的意义和价值。

2 评价内容的创新思考

2.1 情感因素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不应仅是对科学知识的理性吞食, 也不只是一个纯智力的运动过程。对世界感知能力的培养, “情商”指数的提升, 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对他人的体谅关切乃至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都是学习者必须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内容。青年一代面临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都可以用具体数据说明和解答的, 人必须处理大量属于主观层面和精神世界的问题, 在这里, 情感的体验往往比理性的教导更能给人深刻影响。近年来不时发生所谓高学历在校学生自杀事件, 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对生活的具体体验和个人情感世界的调整。技术理性面对人的情感问题面前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因此在学生的评价体系中, 不能缺失评价对象情感指标的具体设定, 否则就不能体现教育评价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也与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背道而驰。

2.2 价值观的评价

无疑, 我过的高等院校是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的,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历来重视学生的“三观”培养。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学生“三观”的评价多只是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价之中, 并未渗透在高校整个教育评价之中。只有当学校的全部教育都能体现出对学生“三观”的培养价值的时候, 才能说是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

在对高校学生整体的评价中, 对学生价值观的评价占有突出的地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智识阶层, 他们的价值观尤其值得关注。价值观实际上是学生面对世界, 面对他人, 面对前途和事业的评价尺度, 它具有导向的作用, 是一种行为的动力。从某种意义来说, 价值观决定了学生的人生取舍和走向。高校的教育要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尺度。包括能否正确处理个人幸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个人追求和社会需要的关系、自我实现和为他人付出的关系、努力进取和遭遇挫折的矛盾等。如果自然科学的学习没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反而驱使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 人文科学的学习没有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反而驱使了学生的浮躁心理, 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把目光投射到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上来。

2.3 兴趣爱好的评价

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 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儒家先贤早就论述过:为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 许多在事业上成就卓著的人往往对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现代社会为大学生未来的事业提供了更加自由的空间, 高校的学生评价应该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学生经过学习, 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对整个世界是否产生探索的兴趣, 对未知领域是否具有浓厚的求知欲望, 往往决定了其自我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必须树立终生接受教育的思想, 但只有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对未知领域具有强烈探索兴趣的学生才会对自己提出进一步深造的要求。那些在大学毕业的同时, 人生追求已经幻灭, 情趣爱好归于平淡, 最大目标是渴望找个安乐窝的学生, 注定不会再有多大的出息。多种调查结果一再显示, 在高校就学的那些勤奋刻苦的学生, 其精神上的支持力有很大成分也来自对知识的强烈兴趣与爱好。如果通过教育, 不但没有激发学生对科学和事业的兴趣和爱好, 反而使学生原有的兴趣和爱好也遭到消磨, 这就提醒我们高等教育中存在着某种危机因素。

2.4 潜在能力的评价

传统的学生评价往往局限于对学生显性能力的评价, 这种评价具有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效果, 如学习了某门课程, 可以使用其中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对某些现象做出中肯的分析评论等。这种评价固然很有必要。但是这种良好的评价结果往往只存在于少部分学生当中。不少专家认为, 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仍然属于一种素质的开发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不是短短四年即可奏效的, 在高等学校即将毕业的本科生中, 大部分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都处于一种已被开发, 但并未得到充分显现, 需要经过进一步的社会实践磨练才能得到充分拓展的阶段。这个现象其实也就是我们经常感叹的毕业生中拔尖的人才太少的事实, 但这是符合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基本特征和规律的。

既然如此, 高校的学生评价就应实事求是, 不把衡量标准局限于学生显性能力的评价上, 焦点应放在考察学生的潜在能力。要认真评价经过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 学生在思维方式上的训练状态, 在实践开拓方面的内在动力, 在应对事业时的心理特征, 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素质准备状况以及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可能的发展空间等。也许一个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并不是那些马上可以在社会上建功立业, 当年就可以博得社会喝彩的拔尖人才, 但是所有的毕业生都能以良好的潜在素质和充分的自信走上社会, 并在继而的实践中后劲十足, 这同样表现了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水平与能力。

3 评价标准的创新思考

如前所述, 高校学生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 学生评价的形式也应该是多元的。长期以来, 高等学校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评价基本标准的状况已经不符合今天对人才全面衡量的新认识了。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实践和思考的领域的拓宽, 社会所需求人才也应具有不同方面的素质。一个成功的推销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同一个办公室管理人才的素质可能大相径庭。高等学校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分制度的推行, 也给个性和爱好存在区别的学生有了发展自我, 拓展兴趣的空间, 在学生的评价方式上也应该进行创新思考, 使多种评价标准同时共存。

3.1 知识攫取与实践操作的评价尺度

尽管我们经常把知识就是力量挂在嘴边上, 但谁都知道, 知识和能力之间并非等号。高校学生亦是如此, 有的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有独钟, 他们引经据典夸夸其谈, 脑子象一台电脑磁盘或者一本大型词典, 但在具体行动上往往表现得呆板笨拙, 不知所措。相反一些学生虽然口舌笨拙, 沉默似金, 但却手脚灵巧, 善于操作, 加工制作, 游刃有余。这两类学生应该说都是人才, 因为知识是需要讲述传承的, 事情是需要动手操作的, 对两种人才采用一种评价标准显然有失公允。学生评价首先应该充分考虑上述两种人才的特性, 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才能保证不同人才都能脱颖而出, 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帮助学生实现不同的社会价值。

3.2 研究能力和再现能力的评价尺度

一个教学或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可以在自己的学生中发现两个不同的类群, 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优异, 语言运用天分突出, 具有良好的阐发和解释能力, 善于将比较复杂的事物表述得深入浅出, 这固然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关, 但不可忽略他们语言使用的良好才能, 我们把这类学生叫做再现型人才。另一类学生则具有良好的思考和研究能力, 他们关注的焦点往往不在“是什么”, 而在“为什么”, 甚至为了求证“为什么”而冥思苦索, 从而锻炼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例如有些学生在大学二、三年级时就已经写出较有见地的学术论文或在各类的大学生学术竞赛中获得靠前名次。我们将这类学生叫做研究型人才。这两种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应有所区别, 对前一种学生, 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语言表述特长, 采用口试的评价方法往往可以使这些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并使他们最终选择以教师为职业。而对后一种学生应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一定的研究条件, 如为他们申请研究项目, 甚至奖励一定的科研经费, 鼓励他们报考研究生等, 并且用他们的研究论文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等等。

3.3 专业能力和另具“歪才”的评价尺度

高校往往有着鲜明的专业学科划分, 尽管专家门一再强调拓宽专业口径, 打破专业壁垒, 淡化学科界限, 实现文理渗透等, 但在实践操作中谈何容易。长期以来, 我们的学生评价体系难以做到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 学科本位的评价又往往导致那些在本专业学习成绩上难有建树的学生长期处于失败的不良情绪当中。高校的学生评价应高度关注这样的现实, 努力为那些在本专业之外具有所谓“歪才”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为某些在本专业课程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新的发展自我, 实现价值的机会, 而学科本位的学生评价指标是会埋没在某些方面具有天分学生的才能的。

3.4 就业能力和就业无门的评价尺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就业, 意味着学生从社会、家庭的消费者、被供养者变成了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就业, 意味着自己在大学里的学习成果得到了社会的接纳和认可, 一个将毕业生就业看得无关紧要的高校不是一个实事求是和负责任的理性高校。

毋庸置疑,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已经出现了某种危机, 其中有扩招带来的影响, 有专业结构造成的影响, 有教学质量制造的危机, 也有属于毕业生自身的主观原因。高等学校是“生产”高层次人才的基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人才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它的最终实现, 要看人才市场的接纳态度, 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接纳或拒绝, 就是社会对该高校的最终评价, 也是高校是否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最好证明。既然如此, 学校或社会对学生评价的最高指标就应该是学生是否顺利实现了就业。相反, 对学生评价的最低指标也应是就业的失败。就业失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意味着学校产品的报废, 否则政府为什么要将高校的就业率作为评估的重要指标, 甚至将就业率与高校的招生和经费划拨挂钩。因此, 高校的学生评价应该把学生的就业状况作为重要的评价尺度, 这是学生评价指标创新的重要方面。

4 教师素质评价的创新思考

尽管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与学校教师的重要地位并不矛盾。教师是构成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 教师队伍的状况往往决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水平, 因此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评价应该是高校评价的重要内容。目前对教师评价的重点在于师德的评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评价教师的核心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对象的变化, 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评价标准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需求, 因此教师的素质必须具有时代特征, 对教师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也应该在传统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思考。

4.1 具备终身学习的素质

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 对学生来说, 教师应该是“先知”, 生有涯而知无涯, 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地充实自己, 让知识水平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才能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职业相称。目前在高校中, 确有部分教师由于知识老化和缺乏更新意愿感到了职业危机。例如, 艺术专业无法用意大利语教授西洋歌剧艺术的声乐教师、文学专业无法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资料检索的古典文学教师, 不会制作教学课件, 仍然只用粉笔和黑板演示教学内容的各专业的教师, 都会在计算机技术高度普及的今天显得相形见绌。今天的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 以自己不断开阔的视野和知识面, 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

4.2 具备诊断学生问题的素质

目前高等学校的学生与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已经从被动被迫走向了主动的选择。学生的更多精力和注意力倾注在自己感性趣和觉得对自身发展有用的课程和知识上。他们对自己选择的东西可能非常投入和自觉, 对学校计划中的学习内容可能无精打采。

学生主动性的提高, 会给师生之间的关系带来全新变化, 教师将从课堂上喋喋不休的演讲者退居为学生学习的具体指导者和学术顾问的身份, 教师的任务将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益、有效和高效的学习, 而不是对学生强行灌输, 因此教师不应再以某一方面的知识权威身份做学生的导师, 而应成为一个善于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矛盾和问题, 诊断学习中的困难和矛盾, 并为学生提出有效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使学生克服来自家庭、社会、心理等各方面的障碍, 掌握学习技巧, 提高学习效率, 实现健康的学习目标的“诊断医生”。

4.3 具备开展社会工作的素质

现代高校所需要的教师, 不应是躲在书斋里的隐士, 而应具有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学校教育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集体性, 作为集体中的一分子必然涉及到彼此的协调、配合、互助、理解、宽容、忍让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众多性格鲜明各异的学生, 教师应成为学生集体和团队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通过自己亲身协调和指导工作, 帮助学生消除摩擦, 和谐相处, 树立团队精神和互助意识, 学会同他人取长补短, 合作共事。

4.4 具备预知未来趋势的素质

高校本科教育面对的都是青年学生, 青年人具有广阔的未来和发展前程, 理想是与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教育的功能就是为未来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未来的发展是青年学生议论的永恒主题。未来社会的走向和趋势是青年学生最需要引导和预测的重要命题。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未来学者, 具有帮助学生预测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 通过对学校所设计的专业学科、教学内容、知识结构、教学手段的阐释和应用, 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 策划自己的发展, 使自身的兴趣和追求与社会的需求同步, 从而成为学生的引路人。那种抱残守缺, 短视偏狭, 所谓“用昨天的知识, 教今天的学生, 做明天的事情”的教师与现代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高等学校人才的评价标准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的, 有些因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有些因素则具有较大的变动性。但稳定是相对的, 发展是绝对的, 我们应根据时代的发展作到与时俱进, 不断进行创新思考, 从而使高等教育的人才评价模式始终具备应有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摘要:高等学校是“生产”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能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兴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效果, 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查, 一是学生素质状况的评价, 一是教师素质状况的评价。

关键词:人才素质,创新

上一篇:临床应用高速涡轮钻拔除下颌阻生磨牙之效果分析下一篇:肾炎康复片和坎地沙坦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