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教学目标范文

2022-06-07

第一篇:辩论赛教学目标范文

分级教学利弊辩论

研究揭示“分层教学”弊端,“小组合作”优越性

显著

研究揭示 “ 分层教学 ” 弊端 ,“ 小组合作 ” 优越性显著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学者乔 · 鲍勒的研究显示,混合能力数学班的学生成绩优于分层教学班。一种不是按照能力来划分学生,而是让学生承担不同任务的分组教学法(合成教学法),使成绩较好和成绩较差的学生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新闻回放: 长期以

来,分层教学在英美中小学被视为因材施教的良方,应用广泛,但最近却遭到了一种将能力各异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的分组教学模式的挑战。这种教学法的名称叫 “ 合成教学法( complex instruction ) ” ,最初是由美国加州的教育学者开创并发展起来的。在加州的研究发现,在混合能力班( mixed- -ability )使用合成教学法的学生,不仅数学成绩优于分层教学的学生,而且还更加喜爱数学,行为表现也更好。

跟分层教学不同,合成教学法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 人,分别扮演组长、协调员、资源管理员、记录员(汇报员)的角色。每个小组要协作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而且,每个人都要为本组其他成员 的学习负责。如果组内有人遇到了困难,其他成员要为他提供帮助。(《 “ 小组合作 ” 挑战 “ 分层教学 ” 》、《研究揭示分层教学的弊端》, 2008 年 10 月 8 日 第 266 期)

分层教学的利与弊

“ 因材施教 ” 一词,出自于《论语 · 为政》,此词虽不是孔子的原话,但是,它却是对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基本原则的准确概括。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着个性差异的,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差别的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此, “ 因材施教 ” 也是我们现

代的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依据这一基本原则,我校对这届初三学生的英语和数学学科进行了分层教学。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虽然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会,但冷眼旁观和冷静思考后,还是觉得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也有弊。

由于学生对数学和英语学科的学习最容易出现两极分化,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势必会倾向于关注中等

注中等学生,教学内容能被大多数学生接受和理解,就算成功了,而这又会导致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理论上分层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解决了课堂上好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现象,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也应该会使优生更优,差生不差或最起码也能使所有学生会有所提高。 其次,分层教学也应该能激发学生

,分层教学也应该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在 B 班的同学会奋起直追,分在 A 班的同学也不敢掉以轻心,这样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但在实际中,有时候会听到数学英语教师在抱怨,怎么分层后好象差生更差了,这是怎么回事?究其原因,分层教学也不可避免存在这样的弊端:按照成绩来分

:按照成绩来分班,它让这些孩子感觉自己已经被贴上了 “ 差生 ” 的标签。教育学里的 “ 皮格马利丽翁效应 ” 体现的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曾有一个教育家说过,对学生来说, “ 积极的暗示胜过消极的指令 ” ,那么,这样的分层,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消极的暗示了,它又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显而易见,它会严重伤 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丧失自信心,而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想获取成功的先决条件。没有了他们,学生只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最终自暴自弃。一些原本还想上进的学生,也因为进了 B 班,而开始放弃自己。

所以,我认为如何才能让分层教学扬长避短,发挥最佳的效果,是更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的。

材料三

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已很广泛,似乎已有定论。甘肃省十一五重点课题《数、理、化分层合作教学研究》等课题,也对分层教学理论进行了实践研究。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因材施教。但我们对一系列教学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这种实践的结果与研究确定的目标相去较远,尤其是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很难实现,从事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很困惑。这种分层教学的弊端在哪里,学困生的失缺又是什么呢?

广泛开展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正是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的,但新课改教育公平理念又与分层教学很难协调,已受到质疑。分层教学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难以操作。当前教育环境下,实施分层教学,有两个弊端:

一是层次界定很难找到标准。动态分组,超分评星,每月总结等等没有标准,勉强分组也不科学,往往使评价半途而废,流于形式。学生的进步是否能及时肯定,适时提高分组的级别也很难做到,学生的分组级别可能一学期也不能改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星也会给学生以功利感,造成学生重表扬形式、轻学习本质的坏毛病。

二是实践环节往往变成敷衍。师生都有一种趋利的心理,就是用所谓的事半功倍的方法做事。新课标中提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在新课改中,有的教师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为借口,放弃了对学困生的教育,减少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小学生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作为基础教育,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最低的课业要求。在小学,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作为聪明的有学习能力的人,不能动不动就扣以学困生的帽子,分类对待。事实上,分层教学只应是一种教学理念,反映在老师教学时要面向所有学生,心里不能只装着优秀学生,而不是反映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把握新教材的特点,与传统教材进行比较,正确使用教材,立足课堂,加强辅导,提高课堂质量,减少学困生的产生环境,而不是给学困生打上标签,使困者更困,让他们失缺最微妙的心理平衡,失缺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失缺最关键的学习信心,失缺最起码的发展机遇。因而,无论采用什么教学形式与方法,数学教学必须追求三点:

一、追求“数学化训练、生活化应用”。新教材预设的学习情景基本是:“生活化需要加以数学化解释”。可惜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不能理解课本的生活化情景,自主探究能力有限,不能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解释题意,大部分时间浪费在看图说话和理解题意上,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知识结构的训练不到位,使学生对数学的感知停留在肤浅和表面的层次上。“生活化需要加以数学化解释”,倒不如“数学化训练加以生活化应用”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来得高效、实际。

二、追求最优课堂教学方法。要注意两个方面:算法多样化向算法最优化转变,教法多样化向教法最优化转变,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教学研究。而加强计算教学,减少学生计算错误,可有效缩小“学困生”的比例。

三、追求最真实的课堂。要警惕教学作秀。日常教学中,教学流程多是情景导入→看图说话→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层展示→实践活动→开放训练→自主小结。课堂热热闹闹,多动口少动手,数学实质性训练很少,追求教学“理论”上的丰富,不追求学生能力的培养。把课上成表演秀,脱离真实的学生背景,不以学生为本,不把学生的数学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学生能力不能提高。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课堂都有不同的差异,我们需要真实的课堂和实用的理论。

当然,淡化差异,并不是回避差异、漠视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还可以采用三点措施:

一、相互帮扶,共同进步。可以是优秀生与学困生结对帮扶。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可组织定点帮扶。也可是同一层次学生结对竞赛。每周进行小组活动,结对互测。个人根据实际自己出题,交换作业,互相点评。还可进行数学兴趣活动。让优秀学生登台讲演,树榜样,活思维。讲思路的过程就是学生认真地想、深入地想、合乎逻辑地想问题的积极思维过程。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就选一些难度较大的题,让他们讲解题思路,从而训练他们深思熟虑。

二、注重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教学中既注意教材的阶段性,又注意教材的连续性,对后继教材的重点、难点,注意提前预习。易混淆的内容,着重弄清它们的异同与联系。在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把有关的知识穿成串,形成知识网络。平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缓坡度,勤练习,精内容,循序渐进,狠抓基础。狠抓基础,首先要注意抓常见问题、重点问题、易错问题,以及解决各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不要涉猎大量的特殊技巧,否则会使学困生囫囵吞枣,形成混乱的认知结构。

三、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根据知识的遗忘规律及时组织复习、强化。对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项整理和训练,及时回顾。进行专项能力的训练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知识结构可采用试卷形式。可出A、B卷分层检测,先基础后提高,也可按基础题+附加题的形式检测。对成绩较差的试卷先不打分,先老师改后学生独立改错,再回收批改打分。要利用小型检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满怀信心学习。

浅议分层教学法之利弊

传统的教师只是教书匠,而现在的教师则同时要成为教学和学习的研究者。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从而能够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灵活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分层教学的实施,恰好为教师的研究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减轻A、B班、尤其是A班学生的学习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如何提高c班学生的自尊心等诸多问题,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以研究的,以便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 学生成绩有所提高

通过对笔者所在高校几门课程进行分层教学前后的成绩及格率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及格率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从及格率来看,学生成绩的进步是比较明显的。从这一点可以反映出,实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各有所得。由于学生对成绩是非常看重的,因此可以说,成绩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不利的方面

1 榜样的缺失

实行分层教学,按学生成绩进行分班,将好、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成等级。对c层学生而言,同班同学都是差生,那么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则失去了学习的榜样,他们找不到引领他们向上追赶的参照物了。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而言,他们较易得到满足,不再有学习的动力,从学习的角度讲不利于他们水平的显著提高;另一种情况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由于同班都是差生,周围有些同学的不努力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以至自己也自暴自弃。

2 学习压力增大

压力一方面来自考试。分层教学中的“滚动制”,使部分学生,尤其是A,B层中较差的学生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之中,担心自己被淘汰下去。一旦被淘汰,对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另外一方面的压力则来自家长,家长期望值高是导致学生怕考试、进而导致学习压力的最重要的间接原因。当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时,最担心发生的事情是父母的责骂,相比之下,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看不起处于较不重要的位置。在我国,尤其是中小学,学生的成绩似乎成了唯一可以向父母证明自己成功的事物,同时,家长对子女成长的要求也大多是以成绩为主,而且普遍表现为期望值过高。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学生首先担心的是来自父母的压力。

3 C层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一定伤害

分层教学中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主要反映在c层学生中。学生认为自己在差班,感觉低人一等,被人瞧不起。这种自卑心理,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甚至会影响他今后的学校生活,以至一生。

伴随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将日趋扩大,虽然分层教学在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又具有一些不足,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们还是应该选择一些合适的课程实施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中注意发扬分层教学的优势,同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规避或消除分层教学的不利影响。

浅谈分层教学之弊端

摘 要:“因材施教”是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虽然能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要求,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关键词:分层教学;弊端;全面了解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A、B、C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一、分层教学易产生的问题

1.学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由于学生在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学习中体现一定的差异是合理的,而在分层教学中,教师采用同质分组的形式,一般都是按照学生的成绩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组,此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处理好三组之间的关系,就可能造成学生之间差距的扩大,致使“好”学生越好,“差”学生越差。

2.学生的实际水平难估计,分层上易失误

分层教学的本质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指定其相应的学习任务,使其最好的发展。所以在授课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分层,但是由于有的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评价,可能只是听取了别人的一面之词而在学生层次的估计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或者由于某同学个别科目比较突出而对其估计过高,某同学脑袋灵活、反应快而对其估计过高,对较差的同学要求过低而忽视了这些同学本身的勤能补拙的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3.分层时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智力、能力、动态发展和自身的选择其他方面的因素

对于很多教师而言,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成绩差一点的就是差生,而忽视了他们的内在潜质,他们或者很聪明但是还没有意识到学习,或者能力很强朝别的方向发展,而对其一棒子打死这样就会延误他们的发展,再比如有些同学自己很有上进心,很努力,而教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却把他们归到比较低的层次,自尊心受到打击,自信心下降,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4.自信心降低,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降低,阻碍学生的交流

高层次组的学生易产生优越感,容易嘲笑和鄙视低层次的学生,而低层次的学生压力相对较大,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严重下降,往往会在学习过程中知难而退,而且组内交流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阻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无法实现高层次带动低层次学习,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5.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多数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素质教育可能会推向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为了分数而学习,从而使高层次的失去学习的兴趣,低层次的失去竞争的意识,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对分层教学的建议

1.教师在对学生分层之前,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充分的了解,不能以偏概全

有的同学某些学科不突出,但这并不等于说他在其他科目的表现都很差;有的同学分数低,并不代表他笨、没有潜力。只有通过对学生细致地了解观察,才能合理对学生进行分层。

2.分层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方面因素

不仅要看到学生目前的状况,还要考虑到学生其他潜在的因素。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有上升潜能的同学,在分层时要适当对他们提出高要求,对已经取得进步的同学,要及时给他们重新定位,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如有的学生自尊心强且要面子,就不太宜于把这些学生的层次划分得太低,教师要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衡量后分层。

3.教师应尽量避免让学生感觉到明显的分层

上课时,教师应该尽量避免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相对于别人来说是低层次的,并且应避免将“好学生”“差学生”诸如此类的词语挂在嘴上,以免影响学生的情绪。

论分层教学之利弊

随着近年来的高中扩招,职业学校的办学、发展甚至生存都面临很大冲击,直接体现在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学习差距显著。这些现状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由于同一个班内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并且差异很大,教师按统一进度、统一标准进行教学,造成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实行了分层教学。 本文立足于北京外贸学校,着眼于2003级英语教学,就分层教学进行研究,采用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研究了分层教学实施的效果,重点在于总结出分层教学的利与弊。通过研究,发现分层教学在北京外贸学校的实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出现的问题也很值得深思。分层教学对满足不同程度学生需要、提高学生成绩以及促进教师成为研究者几方面效果较好,但同时,它使学生之间的榜样缺失、学习压力增大、C班学生自尊心受到影响、学生自信心降低,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我校英语分层教学弊大于利。通过分析利弊得失,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即可尝试班内分层教学。

第二篇:教学目标--深入领悟小学语文阶段目标, 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深入领悟小学语文阶段目标, 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 2009-5-6 12:16:00 | By: 达达 ]

1 推荐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2008年7月)总结中指出:“当前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阶段性目标不清,各年段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阅读教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倾向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段重得意、轻得言。整个小学阶段,有忽视写字教学、词汇教学的倾向。”我想岂止是阅读教学呢?走进我们的寻常课堂,你会不难发现,包括识字写字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在内都有混淆阶段目标的现象,大多喜欢拔高要求,表现出急于求成的思想;也有些肤浅、过于简单的要求,为的是追求热闹的课堂氛围。而今天,因时间关系,我主要就这两节阅读课来粗浅谈谈如何落实阶段目标,如何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崔峦先生还强调,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因此,我们只有细心研读课程阶段目标才能深入领会其中的要义,只有领会了其中的要义,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才准确。只有领会了阶段目标,才知道我们每一个阶段的教学方向,才能明确每一节课的目的任务。

一、我们简单来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三个学段目标比较解读

二、明确阶段目标是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 语文新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课程追求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很多专家都干脆把语文课程目标精炼为三个质量目标:即一手漂亮的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而小学阶段目标分三个阶段。经过一轮课改实验的探讨与总结,大家普遍认为:低年段(1-2)的语文课堂就应该紧紧抓住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来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词句的大意、背诵需要背诵的课文。中年段(3-4)应加强朗读,重视默读,读出感受,字词教学应加强理解,特别要重视段的教学等。高年段(5-6)的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并要进一步体会词句深刻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同样,阅读教学在各年段目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1—2年级主要是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习惯。除了用普通话朗读,还要学习默读,学习怎么读童话、寓言、儿歌、儿童诗等,展开想象,初步体会标点符号表达不同语气的作用。1—2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5万字,不要过分规范,半读半玩为好。3—4年级,学会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朗读指导,学会略读,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默读要有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阅读范围,能对课文内容与表达发表个人心得、看法,能品味语言,能借助词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词语等。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

这些目标都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来确定的,有极强的层次性和坡度。从量的变化,到速度的要求,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按阶段目标进行教学。新课标内容的学习,我想在此就不必展开来分析了,其实许多学校都会经常开展新教材、新课标的培训学习,而市教研室与镇街教育办的语文辅导员也是每学期坚持组织相关内容的学习与研讨,相信大家在平时教学时都能把握阶段层次性的要求,并体现在课时目标。

三、如何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就是确定课堂训练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也正是在这个起点上,许多教师表现得无所适从、无所作为,拿到一篇课文,大多数教师首先想到的是怎样设计教学方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手段等,而很少先去琢磨并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或者说,对课堂教学目标是“写在教案前头、置于课堂后面”。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虚设,目标内容泛化现象比较严重,设计的目标缺失教师对课标独特的审视与解读,缺少课时教学目标与课文目标、单元目标、学段目标的有机渗透与衔接,缺乏对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我在平时教学检查中,从教师的备课笔记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设计教学目标,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教参、教案集上的教学目标。就算是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大都形式五花八门,内容随意,表现在教学目标存在错位,甚至错误;也表现在教学目标大而空,动不动就“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语文素养”、“提高人文素养”等陈述教学目标,使用词语陈旧单一,并且很含糊,都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激发”等类词语。语文教师的“以其昏昏,又何以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连“目标方向”都有问题,能不高耗低效吗?因此,课堂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有没有领悟阶段目标的直接体现,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1、抓准语文课堂语言训练目标的主线,不越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走向纵深发展阶段,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上成自然科学课,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文学课、人文教育课等,也就是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辨证关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语文”,不能“穿靴戴帽”地上成其它课,也不能过分强调过程与方法,太多的形式,太多的喧闹,忽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那种远离文本,脱离语言,流于形式的课堂是要不得的。用杨再隋教授的话来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一位台湾教师设计的《树真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①能运用简单的比喻与拟人手法描述对树的观察;②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模仿进行短篇儿童诗的叙写;③能让孩子认识以树为中心的自然界互动关系。这充分体现语言训练目标精神,既简练又明了,他抓住了语文实践性很强的特征,重视对语言的理解、揣摩,更注重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将语文实践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崔峦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把握能力、领悟读写方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我们只有老老实实把握各学段教育目标,踏踏实实在具体每一堂课上落实语言训练目标,才能完成语文教育的使命。

2、整合三维目标,有侧重、有层次,避免多而杂

有的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把三维目标分裂开来,如,知识和能力目标分一二三点,过程方法目标又分一二三点,其结果,零碎的教学目标无法指导课堂教学,太多的目标也无法兑现。我们要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整合三维目标,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忌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教学目标太多,面面俱到,教师上课总是好像在赶教案,不仅教师上课思路容易混乱,而且学生也会无所适从,声东击西,教学中心游移不定。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确定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便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当然,主目标下设一两各分目标,但必须指向主目标。如以人教版三(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这篇课文可分两课时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有着鲜明的课时特征,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①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裸露、各式各样”等词语。②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③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③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又如,三年级的《荷花》一课,可以提出如下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对荷花喜爱的感情。(3)从感悟作家笔下荷花的特点中,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的写法。”其实,课堂紧紧抓住“品词、赏句”的朗读主线,三个目标由浅入深,一线贯通。

3、领悟课文本真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 语文教材都是单元式编排体系,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教学目标训练点,每一课在单元之下各自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只要我们深钻教材,结合单元导读提示、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并联系单元和整册教材,就不难确定其教学目标了。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要通过准确地把握课文特点,科学地抓准课文的重点来实现。一篇课文不同于其他书籍中的文章,不是用来娱乐休闲看看而已的,它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入教材,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课文的语言、文章内容、篇章结构、感情基调以及它所在学段甚至哪一个单元的位置,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的文章人文性强一些,有的工具性强一些,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有时同一首古诗入选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教材中,但它处于不同的学段就会担负不同的使命。把握课文特点是定位课堂目标和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比如,有的课文本身极富情境,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不要抛弃文本而去创设一些仅仅为调动学生兴趣或只起热闹课堂作用的情境。又如,在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教师就不会放任学生去生成一些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问题:老爷爷真不懂赏识会翻跟头、会唱歌的小孩子,眼里只有听话老实、干活的小孩等等。从本质上讲,教材也好,课文也好,它只是个例子,而且是符合各阶段目标之下的例子,它完全可以发挥示其范与引领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就应该遵循课标本真,用好教材,教好课文,而千万不要引导学生像盲人摸象那样,歪曲、偏离、表象化、随意性解读文本价值。

4、心中装有学生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

在去年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崔峦老师谈到:“有的课目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老师找不到教学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了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懂得、理解的问题,浪费了不少教学时间。”大家都明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服务,“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其实都是要求把教学目标的定位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里。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要随意拔高要求或低估学生,应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如,第一学段的儿童,机械记忆占优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阅读教学主要是词语的积累和培养阅读兴趣,而对阅读方法则未做具体要求;第二学段,意义识记在发展,思维在向逻辑思维过渡,因此,阅读教学目标在词语的学习、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第三学段则在上述基础上,就不同文体的阅读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因为这一学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发展,有可能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学习和选择读书方法。

事实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差异,同年龄段的学生也有差异,如果教学目标不以学生为本,尊重差异,因材施教,那么,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只能是走走形式,新课程标准就不可能得到落实。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吴立岗教授指出,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不要对学生做“一刀切”的要求,不要让学生在一堂课上必须全部达到教师的要求,而是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逼”得太紧,只会适得其反。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赵镜中教授提出,教学的最好着力点,是为学生搭一个“脚手架”,也就是说,学生对这些东西有一些理解,但是不能完全掌握,如果给一些支撑和提示,学生就能顺利渡过难关。有些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的只是成人抽象的思维,没有办法反映学生的思路,也就起不到“脚手架”的作用。教师就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去设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不断丰富情感,不断完善人格。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基础性的目标,既要按社会发展要求提升某方面的目标要求,如识字写字、口语交际、语文的综合实践应用等,又不宜超越小学生生理、心理、知识基础等实际随意拔高,要力求让小学生养成利于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我们深入领悟阶段目标,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让各项目标在教与学中落实,

第三篇:适时辩论,突破教学重难点

《墨辩》中说 :“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正所谓理越辩越清,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充分发挥辩论的实用价值。在教学进程中,根据学生普遍性的错误问题,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分成两方适时展开辩论。这样能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介绍几种辩论的方法。

一、误入歧途时,归谬析疑,反省重难点来龙去脉

有些时候,由于学习品质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导致有些学生在学习初期,就走入了歧途。这时,“就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郑毓信先生说。此时,辩论的另一方就可以顺着对方的错误结论,利用例子归谬的做法,让对方感受到结论是错误的,恰到好处地揭露对方认识的荒谬性,促使对方在思想碰撞和自我反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

下面是笔者教学人教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片段:

在学生尽情猜想,思考确定后,交流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1(甲方):(信心十足)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用长乘宽。

生2(乙方):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是长乘宽,应该是长乘高。

师:两位同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到底谁正确呢?赞成生1的请起立,赞成生2的先坐着。(学生分成了两队)如果听了同学的发言,你想帮助任何一方,也可以举手发言;如果听了同学的发言,改变主意了,你也可以马上调整。现在哪方先说?

生3(甲方):(不以为然)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现在只是把有的边动了动。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

生4(乙方):边动了动就不一样了。

生5(甲方):(始终不解)大家看,平行四边形框架这样(反向)不就又拉成一个长方形,所以面积就是长乘宽啊。

生6(乙方):那我们就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我也用这个框架吧,他边拉框架边说,大家看现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怎样的变化?(其他学生说“面积变小了”,他继续拉继续说),那现在呢?(越来越小了)

这时,赞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的学生,大部分渐渐坐了下去。

生7(乙方):(不可思议)长乘宽的积是多少?(30平方厘米)难道面积很小时是30平方厘米,面积很大时也是30平方厘米?

站着的学生都纷纷坐下了。

……

用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相乘,这是一些学生在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的真实想法。当然,部分真正思考过的学生还有另一种做法――长乘高。这样辩论的两方就产生了,由于是重难点的尝试学习阶段,学生说不出到底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只能根据对方的结论,用不同的例子来说明结论是错误。这里的生6(乙方)说:“那我们就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就是假定对方是正确的,然后慢慢操作平行四边形说:“看现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怎样的变化?”同学们说“面积变小了,”后来又说“越来越小了”,这样提供了适当的外部操作因素来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让对方同学慢慢发现“两条边长度没变,乘积也就没变,可是框架里面的面积变小了”这么一个现象。再加上乙方的一位同学又说:“长乘宽的面积是多少?(30平方厘米)难道面积很小时是30平方厘米,面积很大时也是30平方厘米?”自相矛盾的结论,深深刺激着对方固有的认识,促使其展开更深入的思考,思考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以偏概全时,暗度陈仓,促使重难点显山露水

有的学生在学习时,由于认知的不完整,在重难点的自主建构时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如果从正面去辩论,他们就会固守原有的认识。这时,辩论的另一方就应该将真实的意图藏在非一般的行动背后,表面上承认或回避对方的观点,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让对方的错误全面暴露,再一招制敌,巧妙驳倒对方,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败北。

特级教师吴正宪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学生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分歧很大,基本形成了两个阵营)

师: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那能说说你们的理由,让大家信服吗?请正反两方各推选代表,展开辩论。

经过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生1(甲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生(乙方):是。

生2(甲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生(乙方):是啊。

生3(甲方):(当仁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此时,乙方同学虽然口称“是”,心理却很不服气。只见,乙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生(甲方):是。”

生4(乙方):(举起小小的一份,用挑战的口吻)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生(甲方):(小声说了声)不是。

生5(乙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生6(乙方):你们是平均分成两份。可题目中并没有说平均分啊,难道像我们这样随便分成两份,也能说其中一份占吗?

甲方同学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乙方的队伍中。

……

案例中,吴老师没有简单评判孰对孰错,而是巧妙地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辩论会。当甲方的同学举着二分之一圆而趾高气扬地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乙方同学口头上称“是”,没有针锋相对。然后“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小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让甲方不由自主地回答:是。此时乙方表面上看似问了一个隔靴搔痒的问题,实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潜伏”问题。在一大一小的两份中,取其中的一份,将不是二分之一的真实意图,藏于这前一问和接下来的后一问中。当乙方拿着小小的一块再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甲方就明显感觉陷入了绝境中,由此十分清晰地感到:要说二分之一必须加上“平均分”,从而深刻地意识到分数意义中重难点“平均分”的要求。

三、模棱两可时,就坡骑驴,明确重难点内涵外延

有些时候,虽然部分同学对重、难点的理解是片面的,但是他们的回答却有可取之处。此时,辩论的一方就可以利用这可取之处,作为己方的话柄,加以发挥。所以,当对方的观点对己方有利时,辩论的另一方不妨先承认对方的说法,然后在对方的观点上添加一些自己所独有的而对方缺少的认识,一语胜人,一招胜敌,就如同就坡骑驴或阶梯登高一般。

下面是笔者教学人教版四下“三角形的特性”的片段。

师:下面第三个图形是三角形吗?(大部分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请认为是错的同学立正,认为是对的同学坐好。所有同学边听也可以发言,如果你改变主意的话,也可以坐下或站立。谁先说?

生1(甲方):这不是三角形,因为它上面的线都出头了。

生2(乙方):我觉得它是三角形,只要看里面的就可以,就是一个三角形。

生3(甲方):我觉得是错的,因为它不是线段。

生4(乙方):(不屑一顾)多出的就看成射线,里面不是三条线段吗?

生5(甲方):三角形线段的头都要连着的,可是这里相邻线段的端点没有相连,那能说是三角形吗?

生6(乙方):(得意地说)我把多出来的去掉,或者不看它,它的端点不就是相连了吗?

生7(甲方):(急切地说)多余的去掉或不看,的确是端点相连。可是这里不能去掉,也不能不看啊。照你这么说,把第一个图形的一条曲线掰直就可以了,把第二个图形的一条线段延长就可以。

(同学们都不自觉地点点头,坐着的同学站起了几个。)

生8(甲方):不能随便去掉,正因为多了才是错了。

同学们都站了起来。

……

“只要看里面就可以,就是一个三角形”是部分同学的美好想法。但这如同管中窥豹,只看到了其中一部分,而忽略了其他部分。“多出的就看成射线,里面不是三条线段吗”是死鸭子嘴硬,同样也把自己模棱两可的认识暴露无遗。这时,甲方先是承认了乙方的说法“多余的去掉或不看,的确是端点相连”,但是“去掉或不看”恰恰是错误的根源。此时,甲方同学再说“可是这里不能去掉,也不能不看啊”“照你这么说,把第二个图形的一条线段延长就可以”,这里的甲方同学先承认对方说法,再补充己方观点“不能去掉,也不能不看”。使对方发现错误的原因是不能随意取舍,要整体观察。这样不仅知道三角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明白整体思考的要求。

四、生搬硬套时,类比譬喻,感悟重难点是非曲直

数学的抽象性是学科的基本特征,而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那么在辩论时,针对一部分学生对重难点生搬硬套的现象,另一部分学生就可以根据两类事物之间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他们可能有其他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方法,这样一部分学生就能从中启发联想或触类旁通。

笔者在教学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商的近似数”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书架高2米,每层高0.3米,最多可以分成几层?”

笔者首先请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在巡视时,发现他们的作业大致出现了两种情况。于是挑了两位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第一种:2÷0.3=6.66…≈7(层);第二种:2÷0.3=6.66…≈6(层);

师:同桌检查,你的同桌是黑板上的第一种请起立,是第二种的先坐着。(结果发现有不少同学选了第一种)既然,每种都有不少支持者,那我们来辩论一下。其他同学一边听也可以发言,如果你改变主意的话,也可以坐下或站立。辩论开始。

生1(甲方):我觉得是7层,因为6.66……就接近7层。

师:那我们现在确定认为7层为甲方,6层为乙方。乙方有什么想说的?

生2(乙方):我觉得应该是6层,因为6.66……不到7层,多出的地方可能放不了书。

生3(甲方):(理直气壮)我们在做题时基本是四舍五入。

生4(乙方)(不客气地说)你们家楼房二层半,难道可以说三层楼吗?说二层楼倒是绰绰有余。(这时有个别同学陆续坐了下去)

生5(乙方):二层半的房子,真正用的只有两层。书柜6层多,但真正用的只有6层,因为多出的一点,不一定能放书。

这时,选第一种做法而站立的同学都坐了下去。

……

辩论中,这里的乙方没有陷入甲方的就事论事中,而是用楼房作比喻(生4)说:“你们家楼层二层半,难道可以说三层楼吗?说二层楼倒是绰绰有余。”通过书架层数和楼房层数的可比性、类似性,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这里要去掉小数点后的小数部分,书柜应该是6层的意思。其他同学也从这个比喻中,形象地领悟到书柜层数的近似数和楼房层数的近似数是相通的,应该把小数点后的小数部分去掉。可以说远比教师的说理,更能使学生明白灵活取舍近似数的生活应用。

教育家魏书生说: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处于非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正反两方面的辩论作为竞赛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立足渐进同化的知识感悟,是一个智慧碰撞、观点交锋、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虽然有时候课堂秩序会比较乱,影响上课纪律,有时候学生间的辩论会泛泛而谈,辩不出是非对错,但辩论作为一种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途径,值得每一个教师用心捕捉辩论的闪光点,然后鼓励放大;提炼辩论的方法,然后尝试实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驿亭镇中心小学

312353)

第四篇:目标困惑: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应如何表述

湖北十堰张湾区炉子小学

作者:陈伟

在以往看到的体育课的教案上,目标部分不是用教学目标就是用学习目标来表述,然而,这两种目标表达形式有没有本质区别?分别该如何表述才更加准确?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线教师较为困惑的问题,本研究分别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如何具体在文本中表述目标内容,讨论了具体的方法和硬把我的几个关键点。旨为一线教师更好地把握目标的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是不是一回事

过去有人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体育课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有什么区别?教案上究竟应该用教学目标还是学习目标呈现目标的具体内容?就以上问题的回答,首先我们需要搞明白,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些人在教案上用教学目标,而有些人用学习目标?实际上,不但存在着认识上的不统一,还存在着概念的不清晰现象。

1.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完全是一回事

无论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字面上比较,还是从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内容上来分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 从概念上来看,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有人在对学习目标的概念进行界定的时候,只是说“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显然,并没有揭示出学习目标的本质。实际上,从字面上来解释的话,学习目标无外乎是指学生通过学习预期要达到的结果。二者的区别在于:教学目标是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综合角度设置的,内容的表述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而不是仅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学习目标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置的,内容的表述也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呈现的。

2.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共同的载体是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二者又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共同的载体就是教学活动,离开了教学活动无从谈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也不复存在。除此之外,二者的共同点还在于无论是从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的角度描述,最终达到的都是学生在体能素质、运动技能、健全人格方面要发生的变化上。即学生的发展、变化和提高是目标的精髓。所不同的是教学目标教师来制定,学习目标教师制定略显不妥,因为,学生差异性所在,学习目标之差异也固然存在。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学习目标的把握也难以达到准确。因此,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明显的不同。要能够认清此不同,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案中的目标的合理表述。

二、体育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混淆现象

既然体育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就不能混淆,更不能视为等同,在撰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混淆现象发生。下面针对一些混淆现象展开讨论。

1.名称是学习目标内容却是教学目标的表述现象

有的教案上在目标栏中,标题写着学习目标,但具体的目标内容却依然是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如有份高一年级“快速跑”教案是这样表述学习目标的,“学习目标:采用游戏、接力的形式,进行加速跑、往返跑练习,发展学生速度以及快速跑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从这份教案可以看出,目标内容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表述的,很显然用“教学目标”定位为更为准确,而本节课用“学习目标”显然是不准确的。这一现象说明,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出现“学习目标”的表述以来,由于没有对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在内容表述上有何区分的进一步解释,因此,有些老师在教案撰写,尤其是在用“学习目标”替代“教学目标”的时候,对两种表达方式并不是很清晰,结果就很容易导致“换汤不换药”现象发生。即将已经熟知和习惯了的教学目标表述方式不加调整地照搬到学习目标之中。这一现象,或许尚未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是,这种现象说明了在教案中该如何规范设置目标把握还不够到位。追求教案的规范性,就要使每一个要素能够准确反映出应有的作用和呈现形式。而且,如果是糊里糊涂地写,就有可能会导致不明不白地教。

2.名称是教学目标内容却是学习目标的表述现象

不能用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去表述学习目标,同样道理,也不能用学习目标的表达方式来表述教学目标。然而,在过去的个别教案上却呈现有此类现象。如有份高三年级“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案,将教学目标表述为:“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3)情感目标:培养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队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该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三维目标内容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表述的,这种表述方式显然也有失妥当,因为,标题是“教学目标”,而具体每一个维度的目标内容都是“学习目标”的表述语句。这种现象在撰写教案的时候也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3.同一目标内既有教学目标又有学习目标的表述现象 在同一目标内,如果出现既有教学目标的表达语言,也有学习目标的表达语言,说明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概念是混淆的,尽管这种表达有可能对教学的效果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是,这种表达是不够严谨的,也是不够规范的。如有份“搏击操”教案,将教学目标表述为:“教学目标:(1)了解搏击健美操的概念和搏击健美操的基本动作,激发学习兴趣;(2)掌握搏击健美操前五组的动作技能,在创编健美操过程中,提高健美操动作的组合编排能力,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3)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从该案例中,我们显然看到了既有教学目标的表述语句,如“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显然是站在教师教授的角度来说的;又有学习目标的表述语句,如“了解搏击健美操的概念和搏击健美操的基本动作,激发学习兴趣”,显然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的。由此看来,这种表述表明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表达形式有混淆现象。

三、体育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取舍及规范撰写要求 一份完整的体育教案上,究竟是用教学目标还是用学目标,一方面考虑教师的习惯性写法,另一方面看要突出什么。至于选择什么,并没有明确要求一定要用教学目标或一定要用学习目标。因此,在二者的取舍上,任课教师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该如何取舍,什么样的表述是基本符合要求的?下面分别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

1.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取舍

撰写教案的时候,究竟是选用教学目标的形式来表述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还是用学习目标来表述,就二者的取舍问题下面谈几点认识。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说,教学目标应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设定的。而学习目标应该是学生根据教学的情况、自己原有基础和自己发展的需要自主设定的。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分别是由教师和学生各自设定的教学或学习的程度。但,实际上,目前大家对两者的认识,并非如此。在一些教案上也出现有教师为学生设置学习目标的现象。但这样的话,教师为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学生为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就会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从这种情况下来看,教案上的目标用教学目标或许会更容易把握。

其次,由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部分,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呈现是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如水平一运动技能学习方面,学习体育运动知识的学习目标是:获得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体验。因此,学习目标已经被一些老师逐渐在教案中替代了教学目标的表述现象。这样表述并不为过,只是在目标的具体内容的表述上,要与教学目标的角度有着明显的区别。学习目标内容具体呈现的时候,最好不要出现“能够使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培养学生.....”等的表述形式。

第三,假如选取了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作为教案中的目标表述形式,最好能够在整个单元,整个学期的每一份教案上都能够保持一致的写法。不能一个单元内,这节课的教案是用教学目标,而另外一两节课又是用学习目标。同样,在同一个学期内的教案上,每个单元的目标表述是用教学目标还是用学习目标,也要保持一致,最好不要在一个学期中这个单元用教学目标,下一个单元又用学习目标。保持一致性是规范性的另一种体现形式。

2.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表述案例分析

无论是用教学目标还是用学习目标,作为目标的标题呈现,都会涉及到内容的规范性表述问题,下面分别从三维目标的表述案例来分析一下,目标大致写成什么样基本上符合要求。

就教学目标而言,我们先来看一个目标案例,该目标是某任课教师为初中二年级学生的一节“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课设置的。目标维度采用的是知识技能学习目标、体能素质锻炼目标、情感品质培养目标三个方面。具体目标内容是:“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单手肩上投篮的正确的动作要领,使80%的学生能够运用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完成投篮练习任务;使20%的学生达到完成该项技术时能够全身协调用力。(2)体能素质锻炼目标: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上肢力量及全身的协调性上得到锻炼,并通过课课练提高学生的速度和灵敏素质。(3)情感品质培养目标:通过合作练习及分组比赛,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勇于展示,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从该目标的维度和具体内容表述情况来看,用这三个维度较为合理,相对比“认知、技能、情感”三维度目标更为准确和全面;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更容易撰写。从具体的目标表述内容来看,采用“使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品质”等语言表达方式能够明确地看出,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设定的目标。因此,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范式。

就学习目标而言,也首先看一个目标案例,该案例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的“击剑:佩剑的基本动作”课,该课任课教师设置的目标是:“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初步学会击剑的基本步伐,掌握佩剑防守与进攻的动作要领;(2)通过练习,锻炼协调性、上下肢力量,以及反应能力;(3)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提升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意志和集体荣誉感。”很显然,该表述方式与前面所说的教学目标截然不同,从具体内容中,我们没有看到“使学生能够...”等的表达形式,三个目标尽管没有写明哪一个目标是属于哪一个维度,但是,这三个方面的目标表述中都没有出现“学生”这一名词。无论从字面上还是从具体内容上来理解,都能够感觉到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的目标。尽管不是由学生亲自设置的,但是,当教学目标调整为学习目标表述呈现的时候,语气调整一下,就能看出二者的明显区别了。当然,更具体、适宜的学习目标应该有学生自己来设置,或学生与任课教师共同协商来确定。不过,有时候,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与学生有过接触,并能够充分把握学情的话,教师设置学习目标也不是不可能。

四、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设置应把握的关键

体育教案上关于目标的撰写,无论是用教学目标还是学习目标,都要确保准确、具体和适宜。这是目标是否合理、规范的关键性问题。 1.准确性是清晰呈现目标的前提

一线教师在撰写教案设置目标的环节,首先要把握好一个概念就是“准确”。如何才能准确?准确是否有明显的特点?如何才能达到准确?这是设置目标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准确一词,可以基本定位在“与实际或预测完全相符。” 或换句话说是“严格符合事实、标准或真实情况”。就目标而言,确保目标准确,意味着实际教学结果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完全吻合。那么,什么样的才算是准确呢?无论三维目标中的哪一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都应有所体现,而且,课结束的时候,每一个维度都应该是完全达到了。缺少任何一个维度的准确性,都不能称为目标准确。由此可以看出,结果与目标“相符”是准确性的最本质特性。如果从目标的角度来评价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不具有准确性的目标设置是不合理的;如果从教学实施的角度,我们可以说,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教学也不是最有效的教学。因此,准确性,也同时是体育教学的根本要求。

2.具体性是目标能够操作的保障

要想使目标能够体现出设置的准确,及目标设置与实际教学结果相一致,有一个关键性问题需要认真把握,即目标的具体性。具体性是目标规范、合理与否的又一大特性。

具体,言外之意就是不抽象、不笼统,细节很明确。目标具体与否,也同样体现在目标的设置是否抽象、笼统,细节是否明确。从具体的含义可以看出,具体的目标要求是不抽象的、不笼统的,更重要的是细节要明确的。纵观过去有很多的目标中出现的“初步了解”、“基本掌握”、“进一步提高”等的语言表达形式,就显得较为笼统和抽象。不具体的目标本身也缺乏可操作性,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也难以做出准确的评价。因为,什么是初步了解了,什么基本掌握了,什么算是进一步提高了,甚至提高多少都难以度量。为此,要想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用具体的表达,尤其是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的表达,才能具体操作,包括教学的具体化和评价的标准化。如箱上前滚翻的“基本掌握”的目标语言,可以调整为“在同伴的保护和帮助下能够按照动作要求完成箱上前滚翻技术动作”等。

3.适宜性是学生发展要求的标准

前面谈到目标设置准确、具体十分重要,否则,就难以评价和操作。但是,假如所设置的目标与教学实际相脱离,与学生发展相违背,尽管目标较为准确,也体现出了具体性,依然不能算是一个合理的和规范的目标。因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脱离实际、背离发展的目标缺乏适宜性。然而,适宜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适宜?

所谓适宜,即合适、相宜。目标适宜是难度合适的,要求相当的,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过去的诸多目标设置中存在较为明显的不适宜现象,或体现出目标设置与实际教学两张皮现象,甚至有的老师在设置目标的时候,未与实际课堂教学相结合,出现写教案是为了上交文本,至于上成什么样,有时候反映出是跟着感觉走的教学,说明将事先设置好的目标早早仍到一边去了。如一节小学二年级的“前滚翻”课,教师为本次课设置的体能素质目标是:“通过游戏,使学生的速度、灵敏、柔韧、耐力、力量等都得到一定的发展。”首先,我们会从目标表述中发现,该目标呈现出了大而全的目标设置不良现象,一节课要想使几大素质都能得到发展,是很难或几乎是不可能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办到的。另外,与学生的素质发展敏感期不相一致,其中的耐力和力量素质并非是在小学二年级就需要很好地发展的,说明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该目标也缺乏适宜性。因此,从目标层面上来讲,适宜的目标才有利于学生发展。反之,学生发展需要设置适宜的目标体系。

五、结束语

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其中,目标的设置问题,是长期且深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困惑之一。长期以来,有很多人在为如何规范设置目标而纠结,本研究认为,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只是具体命名上的自主取舍问题,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为体育课设置目标,用教学目标还是用学习目标,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只是在表述形式上有所区分就可以。但是,假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目标最好能够由学生结合教学目标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或最起码也要在学生的参与下,师生共同确定,这样设置的目标才能够更加准确、适宜。

然而,本研究还仅仅是对过去观察到、了解到的一些关于目标问题的初步思考,或许或多或少地能够给一线教师带来一点目标设置方面的启发,但还远远不够,因为,目标的设置还会有一些新的困惑不断涌现,因此,仍需大家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设置目标这一带有普遍性的困惑。

第五篇: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以及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达成目标

吉学香 12级小教2班 2012102232

口语交际教学

一、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一)第一学段: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夯实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是: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学段是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基础阶段,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因此更需要重视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培养,重视夯实基础。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是交际的主体,他们的交际愿望是促成交际活动产生的基础,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显然是第一学段十分重要的任务。教师应当通过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故事和音像作品等,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形成交际的内驱力,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特别是对口语交际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更要细心呵护他们的自尊,诱发他们的交际欲望,鼓励他们参与到多向互动的交际活动中来。第一学段的学生,语言积累匮乏,思考与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在口语交际时容易出现重复啰唆、语序颠倒、前言不搭后语等现象。面对上述现象,教师应当从保护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善意地提醒,耐心地引导,切忌态度粗暴,挖苦奚落。

口语交际不仅需要进行言语互动,交际时的情感、态度等非言语行为也起着重要作用。第一学段应当注重良好的交际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如,逐步养成在生活中学讲普通话的习惯,与别人交谈时自然大方、礼貌得体的态度,为下一阶段的口语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第二学段:提高要求,学会共处,促进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二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是: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进入第二学段,对口语交际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如,第一学段要求“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二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对普通话运用的要求从“学会”提高到“运用”;第一学段要求“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不仅要求“认真倾听”,而且还要求“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一学段要求“复述”故事、音像作品的大意和精彩情节,第二学段要求能“转述”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第一学段要求“能完整地讲述小故事”,第二学段不仅要求完整地讲述故事,而且还提出了“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能“简要地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第二学段在此基础上还提出“清楚明白”地讲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要求等。

现代教育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第二学段的口语交际目标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上述教育理念。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等,这些都吉学香 12级小教2班 2012102232

能为学生学会与人共处、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符合时代的要求。

(三)第三学段:丰富内容,提高水平,塑造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三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是: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第三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内容更为丰富,不仅继续提出“讨论”“转述”这两种口语交际训练方式,而且提出了“发言”这一新的口语交际训练方式。口语交际的能力要求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如,“转述”时要求先认真听,再梳理要点,最后才简要表达;“讨论”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时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发言”时要根据交际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能围绕口语交际的内容组织和表达形式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这一学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提出了更为清晰的要求,如,不仅要求学生自己“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而且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文明的语言”,塑造良好的交际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按照九年一贯的思路设计各学段应具体达到的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段目标的要求也呈螺旋式状态上升。这些目标体现了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

一、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结合,为实际教学提供了操作的抓手。

二、如何通过设计达到教学目标

(一)创新情境,让学生想说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生动、真实的交际情境能够触动人的灵感,调动人的情绪,使人萌动表达的欲望,产生交际的动力。这次口语交际邀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感兴趣,又能让学生大胆把自己介绍给大家的言语环境。这样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的情绪也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参与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起来,人人都会有说的欲望。

(二)开展竞赛,让学生敢说。

小学生的心理是极其好胜的,对于各类比赛他们往往乐此不彼,特别是当老师和他们共同作为参赛选手参加比赛时,他们更会异常地兴奋。所以,由此开展口语交际训练,师生之间缩短了距离,就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互动时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恐惧心理也自然的消除了,每一个学生都敢说了。

(三)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乐说。

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学生乐说、爱说、形成表达自信心的基础。在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觉,多鼓励,让学生在民主宽松的交流环境氛围中各抒己见,真实的介绍自己;在师生、生生间开展团结合作、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体验到交际的快乐,乐于与人交流。

(四)大胆想象,让学生会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孩子们的想象是一个无限的资源,要多深就有多深,要多奇妙就有多奇妙。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辩论赛教学目标范文】相关文章:

目标辩论稿范文05-20

目标辩论稿04-23

教学目标论文范文05-14

把握教学目标范文05-24

核心教学目标范文05-27

教学目标体系范文05-28

教学目标分类范文05-28

教学目标知识范文05-28

精准教学目标范文05-28

浅说教学目标范文05-30

上一篇:保洁员奖罚制度范文下一篇:保密协议简易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