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桥梁工程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铁道桥梁工程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专业改革不断深入专业已形成“项目导向、角色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岗中学,实践教学占到总课时52%。

第一篇:铁道桥梁工程论文

我国道路与铁道工程3S应用综述

摘 要:以3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新技术,使测绘学科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本文结合3S技术的最新发展,介绍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航测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道路与铁道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兴建和运营管理不同阶段中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道路与铁道工程;GPS;航测遥感;GIS

一、勘测设计阶段3S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一)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統GNSS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导航或定位的技术系统。目前国际上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主要包括美国的GPS,俄国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等,我国也自主研制了“北斗”卫星导航广域增强系统。其中,GP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技术的最新进展代表了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1.航测遥感技术的应用

利用航测遥感技术测绘大规模大比例尺(以1:2000比例尺为主)地形图,建立数字地形模型,已经成为新线铁路勘测设计的基础数据;遥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综合信息填图已成为绕避地质灾害、确定铁路线路走向不可缺少的控制性因素。航测遥感技术取代了繁重落后的地面测图工作,改变了铁路勘测设计的程序,引起了铁路勘测设计发生了革命性飞跃,成倍地提高了铁路勘测的速度,大大缩短了勘测的周期,提高了铁路勘测设计的质量。

2.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在铁路和公路工程的勘测设计中正得到愈来愈多地应用。将GIS用于铁路和公路工程建设可以保持各种数据的统一、规范,便于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GIS和RS结合,可以获得三维地理信息的遥感图像信息,并利用其进行纵横断面分析、坡度分析等工作,从而实现三维铁路和公路工程设计、桥梁设计、景观设计等。

二、施工阶段主要以GPS的应用为主

(一)采用静态GPS建立高精度平面工程控制网

在桥梁和隧道工程中,目前最为广泛的是应用GPS技术进行控制测量。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当前世界第一长跨海大桥,跨海段长达31.5km,海上无任何自然岛屿,其平面控制采用静态GPS按B级精度的要求施测;乌稍岭隧道全长20km,是我国目前最长的铁路隧道,其洞外控制也采用GPS技术,现在该隧道已经全线贯通交付使用。这些大型工程的建设都说明,利用GPS技术进行大型工程的控制测量,不仅可以满足工程建设的精度需要,而且能够加快工程建设的进度。

(二)通过GPS高程拟合建立高程控制网

目前,GPS高程测量精度较低,主要原因是无法准确获取各点的大地高和高程异常值。较常用的计算高程异常方法是:利用测区里的若干个已知水准点,采用解析内插、曲面拟合等方法确定测区的似大地水准面,进而求出各点的高程异常。数座特大型桥梁工程测量的试验分析表明:在小范围的桥梁工程区域内,当地形较为平坦时,利用2~3h的GPS静态观测成果,经过拟合计算,可获得二等精度的高程成果;而利用1~2h的观测资料,可获得三、四等精度的高程拟合成果[9]。

(三)利用GPS-RTK技术进行工程放样

GPS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除了建立施工控制网外,近年来随着RTK技术的不断完善,在工程放样中也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大大降低了放样的计算工作量和外业观测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

在铁路、公路、桥梁、港口工程施工中,利用RTK技术直接放样点位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定线放样、纵横断面测量、地形图测绘以及工程变形监控中。在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和苏通大桥的施工中,施工单位采用RTK技术进行宽海域的桩基施工三维定位测量,不仅解决了超长距离施工定位的难题,而且提高了测量定位的精度,通过专门研制的海上GPS打桩定位系统,还可以实现测量定位的自动化,大大缩短施工工期。

(四)GIS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

GPS在道路与铁道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已很普遍,而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在施工阶段应用较少,但也有成功应用的实验。例如,以深圳地铁变形监测数据和各种图面资料作为信息源,利用GIS软件及二次开发工具,开发了基于GIS的地铁变形监测管理分析系统,并应用于地铁施工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营管理阶段3S技术开始得到应用

(一)GPS技术在变形监测中正得到广泛的应用

大型工程结构的变形监测,一直是道路与铁道工程运营管理阶段的重要课题,目前,利用GPS技术正在成为变形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例如,虎门大桥GPS(RTK)实时位移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整桥3个方同的x,y,z位移和大桥的扭转角,并能对各点的数据进行记录回放[11]。GPS监测大桥位移的实时性和高采样率的数据为大桥的状态分析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也为大桥的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使大桥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二)遥感技术开始得到深入认识并开展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利用航测遥感技术完成了大量的既有铁路复测和地质病害调查工作,对成昆、宝天、宝成等10余条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路基、地质病害较严重的既有铁路重点区段和重要工程进行了遥感地质病害调查,从而为铁路工务管理提供了及时有力的信息保障。

(三)GIS在铁路公路的养护管理中正在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十年来,铁路部门先后完成了哈尔滨等多个铁路局20 000多公里既有铁路复测和数字地形图测绘工作,建立了先进的工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由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研制的基于GIS的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包含了铁路设备管理,管界图、综合图、速度图、大桥略图等17个子系统,涵盖了铁路工务部门的主要业务,目前已在乌鲁木齐、北京等多个铁路局得到推广应用,为工务系统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宁津生,王正涛.测绘学科发展综述[J].测绘科学,第3l卷(l).

[2]李小勇.GPS在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和设想[J].铁道勘测与设计,2005,(4):14-17.

[3]胡志贵,韩改新.航测遥感技术在铁路建设中的应用与开发[J].铁道勘察,2006,(5):16-20.

作者:罗新宇

第二篇:加强铁道工程实训基地建设,促进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发展

【摘 要】随着专业改革不断深入专业已形成“项目导向、角色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岗中学,实践教学占到总课时52%。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一个与现有高速铁路技术同步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能满足需要的实境育人的专业技能训练场所,能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湖南地区铁道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中心。

【关键词】建设目标;建设思路;主要举措

一、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

1.形成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合作体制、机制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共管、共享实训基地,实现校企从学生招生到学生毕业全过程的紧密合作,实现教师与师傅一体、基地(教室)与企业现场一体、学生与员工一体,专业课程与企业培训课程一体的共同育人方式,形成适应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和后勤管理制度。实现使企业从关注用人到关注育人转变,形成校企全程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育人体制机制。

2.构建完全面向市场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按照企业工艺标准、工艺流程等制订实训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通过课程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训课程体系。实现100%学生顶岗学习,对口就业率95%以上;毕业生企业评价满意率90%以上,优秀率在30%以上。

3.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

基地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完全按照企业标准建设,设施设备项目达标率和实习项目开出率100%,根据我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1500人的办学规模,每一年级为500人。实训基地及实验实训室能同時满足铁道工程技术专业高铁工务维修150人同一项目的教学、100人高速铁路线路精测精调的教学、100人钢轨探伤实训的教学及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其它实训课程300人的教学。校外实训基地能满足500人以上的顶岗实习规模。对于共享专业城市轨道技术专业、道路桥梁技术专业、桥隧检测加固专业,可覆盖70%以上的岗位技能实训项目。实现教学做合一,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的对接。

4.建成专兼结合、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对院内铁道工程专业教师利用基地开展岗位练兵,提高业务技能。通过“外引内培”,形成一支数量足够、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职业资格,“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直接从企业聘请的技术人员达到40%以上。

5.提升技术服务与应用技术研发能力

依靠实训基地平台为铁路局、地方铁路、城市轨道地铁工务系统在岗人员提供高铁工务维修、高速铁路精测精调、钢轨探伤技术培训,完成我院对在岗人员每年10000人·天的培训任务。

6.成为引领同类院校建设的省级重点实训基地

服务于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就业、社会服务和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建成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高,综合实训能力与办学效益突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资源共享、辐射区域,引领同类院校建设的华南独有、全国一流的省级重点实训基地;成为高速铁路、常速铁路、地方铁路、城市地铁工务维修养护、高铁精测精调、钢轨探伤等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二、项目建设的主要过程

1.基地建设理念

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系统设计、功能完善、投资多元,服务开放“的建设理念,服务铁路行业、对接高铁产业。结合我院办学特色与自身实际,借鉴并创新国内外实践实训教学模式,校企共建集“前瞻性、先进性、系统性、生产性”于一体的社会服务能力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实训师资队伍水平高、教学资源丰富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2.基地建设模式

铁道工程技术实训基地采用“校企共建、校企共管”的模式。基地建设由副院长曹毅牵头,系主任何奎元负责,联合广铁集团公司工务处邓方铁和衡阳工务段副段长李章凤等企业负责人共同组成建设团队。企业调拨基地设备相应材料,学院自筹资金,产权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共同施工、共同管理、共同验收、共同育人,联合建设“企业实验室进学校、企业标准进实训室”的“厂校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

4、基地软件建设

(1)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实训基地制度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与现场生产企业一致的组管理制度。包括实习生产管理体度、安全操作规程、技术规程、质量管理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

(2)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依靠基地条件与企业合作,构建了“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分组实施”的模拟教学模式和教学做合一的“工区、班组”真实教学模式,建立了“分阶段、多渠道”教学组织模式,借助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实现了学生、教师与企业员工角色互动,创新“项目导向、角色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三、具体措施

1.加强项目建设领导组织,保证建设项目有序进行

成立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重点项目建设项目部及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对各个建设项目层层划分责任,把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同时,对各个建设项目制定进度计划和保证措施,使建设项目的落实具有可操作性。

2.政行企校良性互动,确保基地顺利建设

依靠衡阳市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学院新校区的选址、土地划拨非常顺利,依托南方高速铁路人才培养与技术合作基地,与广铁(集团)公司、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华南铁路监理公司衡阳分公司、上海先科公司等多家企业的密切合作,保证了基地的建设。

3.“校企”合作机制运作,推进基地建设顺利开展

依托南方高铁基地、先科学院、校中企,广铁(集团)公司、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等企业调拨基地所需大量设备,学院自筹资金,省财政给予支持60万,校企双方全程参与基地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及管理,使基地成为名符其实的生产实训基地。

4.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保证实验实训有序进行

以学校为主,聘请行业企业人员,制定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制度,参与学生(学员)实训、生活保障、安全管理等工作,保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确保学生(学员)按教学计划完成实践环节学习任务。

5.建立健全基地建设项目保障体系

(1)建立项目资金运行管理及监督机制,保证专款专用。

(2)建立项目教学管理规范,保障各教学环节规范有序地进行。

(3)实行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建立层层责任制,保证项目建设的实施。

(4)制定学生实习、实训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实习、实训环节顺利进行。

四、基地今后建设设想

1.为适应轨道交通行业、高铁发展,基地建设需及时收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信息,对基地硬件和软件不断完善,使实训基地与企业完全对接。

2.拓宽基地建设视野,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及国外铁路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3.随着行业、企业设备和管理制度的更新,及时优化实训制度。

4.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完善实训指导老师建设制度,不断提高实训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

5.利用实训基地平台,扩大产学研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涵盖国内外常速铁路、高速铁路、地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轨道维修养护、测量和钢轨探伤等领域的技术服务水平。

6.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应用技术的研发力度。

参考文献:

[1]龙德毅.建设全国智能型人才培养基地【N】天津教育报,2015-12-15

[2]江利民,谢远光.高职学院专业实训室建设标准的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洪亮,宿高明.浅析高职院校实训室文化建设【J】现代企业文化2009(6)

(作者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张同文 谭春腾

第三篇:高职教育铁道工程专业文化建设刍议

[摘 要] 专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专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专业的精神和灵魂,更是专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多方面阐述铁道工程类专业文化建设,提出把专业知识教育和铁路文化精神融为一体,对高职教育铁道工程类专业文化建设进行初步探索。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专业文化 ;铁道工程

一、前言

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一个专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专业的精神和灵魂,更是专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专业文化渗透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场所建设、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课堂教学与学生工作等各个方面。因此,本文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文化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铁道工程类专业只有注重专业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富有特色的专业文化,就能使工程类专业保持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二、铁道工程专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依托行业特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铁路工程由线路、桥梁、隧道、车站等庞大形体的建筑物组成,具有规模大、战线长、项目参与主体多、工程技术复杂、风险大、不确定性高等特点[1]。这种特殊的品性注定了铁道工程专业的文化特征。铁道工程专业无论从事铁路工程的建造技术还是铁路工务维护技术,其专业文化一定依赖于铁路工程建设这一共同的文化背景,并形成铁道工程专业文化特有的结构系统[2]。

根据铁路行业发展的趋势需求,参照铁道工程行业岗位的标准及教育部关于铁道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标准,首先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即铁道工程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土木工程建筑业和铁路运输业的铁道工务工程技术人员、铁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和铁路线桥工等职业群,能够从事铁路路基、桥隧、轨道等建设、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培养体系,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进而培养出符合铁道工程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紧跟行业脉搏,加强专业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铁道事业迅猛发展,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根据《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3],到2020年,路网布局完善,装备水平先进,运输安全持续稳定,运营管理现代科学,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品质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随着铁道工程技术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为铁道培养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铁道工程类专业的重要任务,因此,建设专业文化、增强铁道工程类学生的行业适应力,是时代和行业与时俱进的要求,也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命题。铁道工程专业文化建设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必须将专业文化建设渗透到专业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通过多种途径与行业、企业组织合作,开发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专业文化课程来实施专业文化教育,例如通过开设技能培训及鉴定、工务安全与管理、钢轨探伤等课程,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来校举办讲座和开设课程,使学生在学到众多知识、技能的同时不断丰富和提升专业文化水平,同时也拓展了学校专业文化的发展空间,营造专业文化环境,进而实施专业文化教育。

积极推进形态文化建设。一方面,定期安排学生深入铁路、公路等行业实习,认识铁道工程专业对象,近距离接触铁路线路、桥梁、隧道、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市轨道、重载铁路等,通过实习感受铁道工程、工务职业工作现场气氛,了解企业,直接与间接相结合,感受岗位工作与生活。另一方面,接受铁路文化熏陶,通过在校园、走廊、教室、寝室以及网络等各种媒介展示出的铁路信息,让学生耳濡目染铁路气息,将自己置身于铁路文化的环境中,感受职业文化,促进专业文化建设。

(三)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文化,形成育人文化

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要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为主旨。由于高职教育的职业实践性和就业导向,校內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外实训基地专业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制度上规范师生的行为准则,完善实习实训规章制度,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逐步形成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2)在学生生产实训的场所进行文化熏陶,例如在生产实训基地张贴实训中心介绍、实训项目介绍、实训成果展示、合作企业介绍、实训基地的发展、领导题词、优秀学生作品展示、优秀师资展示、导示系统、课程通知、信息专栏等[4]。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凝练出独具特色的专业物质文化。(3)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程改革,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搭建创新创强平台,办出铁道工程专业特色,同时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努力与企业共建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成集生产、工学交替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专业文化,进而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快速融入角色打下较好的基础。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专业文化的建设,达到推动和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之目的。

(四)推进“双师”队伍建设,建立校企文化的纽带

教师是专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因此,应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师队伍结构,鼓励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教材编写、技能抽测培训、企业文化管理等,不断加强教师与企业专家的交流,把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带进课堂,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提升道德修养。

三、结语

专业成长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专业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且与时俱进的过程。在高职教育的日常教学工作生活中,只有不断将专业理念凝练升华,形成良好的职业氛围,彰显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文化特征,提升专业内涵和实力,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加强职业认知,才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佟立本.铁道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2]郭占月.高职教育专业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2):44-47.

[3]丁丽泽.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探索[J].住宅与房地产,2019,10(4):238.

[4]张玲.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9-30.

编辑 赵瑞峰

作者: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