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欧美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从历史演进、社会变革的视角来看,跨文化语境的形成可以视作在全球化浪潮冲洗下对传统、现存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基于跨性别、跨阶层、跨种族、跨地域而衍生出的碰撞、冲突、对抗、交流、融合等丰富的语义,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跨文化电影文本母题建立的基础性能指之一。

第一篇:欧美文化论文范文

浅析欧美日韩恐怖片中视觉元素及其呈现的文化背景

摘要:恐怖片作为当代青年最喜爱的影片类型之一,其凭借着阴森的氛围和离奇的主线深受观众喜爱。恐怖片实质上是通过构建畸形和灵异的故事来勾引观众的好奇心理,而这种恐怖的刻画往往融入了不同国家地区的独有文化。换言之,虽同为恐怖片,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片其实不尽相同。因此,本文所要探讨的是特定的文化背景将如何影响恐怖片的内涵和内容。通过分析欧美及日韩的文化,详细呈现其各自恐怖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其中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欧美恐怖片以血腥暴力为表现手法且故事脉络直观清晰,而日韩恐怖片表现得相对隐晦婉转且主题中常伴随着爱恨纠葛等元素。该研究对于视觉元素和异域文化在影片中的应用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恐怖片;视觉元素;文化背景;特点;差异

1恐怖片概述

1.1恐怖片的定义

恐怖片是电影类型中的一种,一般它以恐怖的情节、恐怖的氛围、离奇的情节和诡异的音效背景来贯穿整个影片。其内容中主角往往多表现为神魔鬼怪或者畸形变态的人物特征,并且通过各种恐怖的视觉元素刺激观众,使观众感到恐怖,并且震撼观众的内心世界。

2欧美日韩恐怖片的现状

2.1欧美恐怖片的现状

欧美恐怖片的黄金时代在上世纪初,而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欧美恐怖片的发展逐渐向暴力血腥方向发展。近年来好莱坞不断借鉴日韩及其他国家优秀恐怖片的经验,尝试生产了一批以“恐怖”为主题的恐怖片,不仅注重发自内心的恐怖表现,注重引发恐怖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根源,而且保持了好莱坞在打造视觉震撼等方面的优势[4]。换言之,目前的欧美恐怖片不再是简单地给予观众恐怖和视觉刺激,最重要的是警醒着观众对当前社会现象和人性的重新审视及思考。当前,恐怖片之所以深受当代青年喜爱,其因,主要是观众宣泄和释放壓力的有效的心理路径,所以恐怖电影在电影市场中始终占有重要之位置。

现代欧美恐怖影片中,经常使用狼人、外星人、异形等丑陋、瘆人的恐怖形象,并穿插了大量的宗教元素、人性元素以及社会心理元素。因此,在欧美恐怖片中,其实极少看见“鬼魂”元素设置,相反,其主要的恐怖主体大部分是人。例如,恐怖片《德州电锯杀人狂》,纯粹就是利用主体扭曲的心理,制造出真实恐怖的场景。此类电影均通过畸形的人物心理,结合犯罪原理,将杀戮、血腥以及复仇等恐怖情节整合利用,强调特效的真实性,构造出视觉震撼,从而引发观众内心的纠葛。可以说《德州电锯杀人狂》是恐怖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里程碑式伟大作品。

2.2日韩恐怖片的现状

日韩恐怖片的水平在亚洲地区一直位列前茅,尤其在中国,日韩恐怖片也倍受青睐。日韩恐怖片中的主体和欧美不同,日韩恐怖片中主要以“鬼”为主,构造出阴森的气氛和离奇的情节来引出“鬼魂”的存在,人物形象背后多有因果报应的元素存在。同时,对于观众而言,日韩恐怖片的更倾向于剧情片,其中恐怖元素的艺术表现手法相当晦涩,主线的推进较为婉转,因此在观看此类恐怖片时要求观众具有相对较强的逻辑思维。

和普通的日韩爱情片类似,部分日韩恐怖片中也或多或少地加入了爱情的元素,甚至是伦理元素。例如韩国恐怖片《老师的恩惠》,其中就讲述到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并且将其作为基本线索展现恐怖的情节。换句话说,日韩恐怖片中重“情和意”,而非“形”。此外,日韩恐怖片中的展现的恐怖氛围以静为主,以静来压抑观众的心情,随后以影片中主体的突然出现来挑动观众的神经。纵观当前新出影片,将来日韩恐怖片的发展将继续延续这些风格。此外,在现有基础上,日韩恐怖片在未来或多或少也会借鉴欧美恐怖片的元素,从而完善自身的不足。

3欧美日韩恐怖片的视觉元素的特点及差异

3.1欧美恐怖片的视觉元素的特点

对于惊悚恐怖电影的创作,创作者们熟悉各种电影创作元素,但各国情况很不一样[6]。欧美恐怖片元素中主要包含主体元素、道具元素以及镜头元素。这些元素的结合使用,呈献给了观众震撼而刺激的场面。

(1)恐怖片中主体主要为实体,以人为主。欧美恐怖片中的以“暴力美学”为主,因此主体往往是人而非“鬼”。欧美恐怖片中,主要用于刺激观众神经的是各种暴力元素,实体的主体会表现得更加明显。例如恐怖片《致命弯道》及《沉默的羔羊》等,犯罪者和受害者均为实体人物,并且将暴力发挥到了极致。在这种暴力美学的基础上,唤起人们对人性扭曲的思考。

(2)道具元素以冷兵器为主。纵观欧美恐怖片,不难发现其中使用的凶器以冷兵器为主。刀具的使用,可以拖慢整个影片的进程,但这也是最吸引观众的特点之一。首先,刀具使得逃杀情节更加引人注目,充满紧张气氛。其次,刀具在进行杀戮时候,允许影片创作者在杀戮过程中加入血腥的场面。而欧美恐怖片的恐怖之处,就是给予血腥和紧张的氛围。

(3)镜头元素中特写和细节的大量呈现。正常情况下,亚洲恐怖电影中相对避讳“不宜”场景的展现,然而欧美恐怖片中则对此进行充分的视觉展现,以此达到令人恐惧的效果。欧美恐怖片中大量血腥细节的展示,例如伤口、溅血和解剖等视觉元素,无不深深的冲击了观众的内心,将观众的恐惧心理上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从而展示恐怖片的恐怖之处。

3.2日韩恐怖片的视觉元素的特点

日本恐怖电影在表现手法上极具东方写意的美学要求,韩国恐怖电影的恐怖文化更接近于日本而非欧美,它们都是以意境的营造、情绪的渲染来传达恐怖的氛围[7]。本节主要从场景元素和意象元素探讨日韩恐怖片中的元素设置。

(1)场景元素设置主要为居所、学校或地下室等。日韩恐怖片中,并不着重于对主体的描绘和渲染,反而非常注重恐怖氛围的营造。在日韩恐怖片中,出现最多的场景就是主体所生活的居所,在这种日常生活环境中设置恐怖元素,能够使观众对自己身边的环境产生恐惧感。此外,由于学校本身具有相关的神秘性,甚至伴随着种种古怪的传说,因此也是日韩恐怖片中永久不变背景地点,例如日韩恐怖片《女高怪谈》、《校墓处》等,都是以学校为故事的发生地,并且为了营造氛围,一般故事均发生在夜深人静的夜晚。

(2)意象元素设置主要以狭小或微小的事物为主。日韩恐怖片重“意境”,而不会着重描绘恐怖发生时的细节。例如日韩恐怖片中常常出现幽暗的走廊,主体在走廊中摸索,象征着对未知生命的探索,从而使观众全身紧张。电梯作为一个狭小的空间,象征着对生命的禁锢和压抑,给人以窒息的感觉和恐怖的氛围。而最常见的镜子,则是象征着阴阳世界的间隔以及鬼魂的存在,给观众无尽的想象和一种毛骨悚然的恐惧。

3.3欧美及日韩之间恐怖元素的差异

同类电影之间的差异来自于该国家或地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状况等,影片不仅仅是用于娱乐大众,更多的是让大众在观赏当中产生对生命和现实的思考[3]。纵观上数所列欧美及日韩之间的部分元素,其中的主要差异有两点。

(1)恐怖片的主体和差异。欧美恐怖片的主义为实体人物,即使是非人類,一般也为为可视主体,例如吸血鬼、异形等。日韩恐怖片中的主体则大多为不可见的灵魂或怨灵,例如《咒怨》及《鬼来电》中的鬼魂。

(2)塑造恐怖氛围的手法不同。实际上,欧美恐怖片的恐怖来源,不在于所谓的妖魔鬼怪,而是血腥暴力,通过展示逼真而惨烈的视觉画面使观众倍感恐惧。日韩恐怖片中则以恐怖气氛的渲染为主,通过阴森的画面和凄凉诡异的背景音乐,使观众从视觉和听觉上冲击观众的心理。

4欧美日韩的文化对恐怖片视觉元素的影响

4.1文化因素在恐怖片创作中的作用

文化作为国家或地区的特色,其中包括了宗教文化、信仰文化、观念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等。恐怖片的创作,由于创作者文化背景和观念的不同,就会使得不同的的恐怖片,其影片内涵、内容和表现手法等等不尽相同。

例如,在宗教文化相对浓厚的国家地区,尤其是多种宗教并存的情况下,其恐怖片中必定涉及宗教背景,例如《圣经》、天堂和地狱、转世和轮回等等。

而在伦理观念较为严谨的国家,为了是恐怖片不仅能给观众带去恐惧,也能带去伦理方面的反思,故此片中或多或少会有伦理方面的设计。此外,对于当前社会人性的担忧,市场设计为恐怖片的题材,背景中主角的文化背景也基本和显示相关,从而给人以真实感和压迫感等。

独有的文化,可以使恐怖片具有鲜明的主体,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及视觉,也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的反射,因此,恐怖片中的背景文化因素是恐怖片创作中的灵感来源。

4.2欧美文化背景对其视觉元素的影响

西方欧美国家的总价缝份较浓,人们的危机意识较东方更强,对于社会的思考和人性思考更加的全面,同时善于将这些因素直接在电影中进行反映。

(1)西方欧美国家,其社会形态相关开放,行为模式较为直接,并且西方文化中耶稣基督教为民众的主要信仰。因此,在很多恐怖片中,例如《地狱神探》、《七宗罪》等恐怖片中,均涉及到了基督教和天主教等的教义思想。此类恐怖片中,会采用相关的实物来象征宗教中的一些概念,并且通过和传说相互联系,来创设相关的故事情节或线索,例如《第七子》和《基督降临》都讲出现了仅在传说中才出现的任务。

(2)此外,欧美国家的危机意识也造就了其恐怖片中出现了大量的科学负影响,恐怖片中通过描述由科学产生的畸形或变异物种来唤起人们对当前科技的反思。此类恐怖片中的主角,均是由科学产生的恐怖怪物,作为科学实验的牺牲品,它们到处残害生灵,手段血腥且凸显暴力。但是,某种程度上,又使得观众,对这些怪物产生同情,因为实质上它们也是受害者,这就会使观众反思自身的出境,是否也会在某一天成为科学时代的牺牲品,从而产生思考。

(3)此外,欧美虽然相对于东方国家而言,人们的强烈的伦理观念,故此,欧美恐怖片中,或多或少的也将这种潜在的混乱加入到恐怖片之中。欧美国家,相对而言比较开放,但是也有其独特的伦理观念,和不可触碰的红线。将复杂而纠葛的伦理观念融入恐怖片中,能够使剧情更加的跌宕起伏,出现更多的高潮。一般而言,这些恐怖片都是通过描述畸形儿或心理扭曲的人物进行杀戮报复,来传递给观众恐惧,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具备教育意义。

4.3日韩文化背景对其视觉元素的影响

韩国崇尚儒家文化和爱情,日本文化中的“御灵”观念等,是影响日韩恐怖片创作的最关键因素,也是其恐怖片发展的主线。

(1)韩国恐怖片在情节上趋于平和与隐晦。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韩国恐怖片的情节并无欧美恐怖片般的波澜起伏,反而显得相对缓和,在渲染环境和情感中渐渐的引出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同时观众几乎看不到血腥暴力的场景。

(2)韩国文化中的唯美因素,也是其特色之一。因此,即使是在恐怖片中,不论是场景的设置、人物造型的设定等,基本上都倾向于唯美。恐怖的氛围时韩国恐怖片中着重渲染的部分,但是,这种氛围除了背景音乐,一般也以暗黑系的唯美为主,通过唯美和恐怖场景进行对比,更能凸显恐怖的程度。

(3)由于韩国崇尚爱情,因此几乎所有的恐怖片中都会掺杂爱恨情仇作为恐怖事件的起因,例如韩国恐怖片《四人餐桌》,就是描述男主人公和两名女生之间的情感纠葛。爱情是人们即喜欢又惧怕的东西,恐怖片中加入爱情的元素,可以适当的减缓紧张的氛围,从而达到情节的收放自如。

(4)日本恐怖片,很大程度上和韩国恐怖片非常相近。但是,日本文化中的“御灵”观念则是韩国没有的。基于这种文化背景,很多日本恐怖片的线索均是“恐怖事件产生—探究原因—探索怨灵不得安息的缘由—抚慰及超度亡灵”。这种文化使得日本恐怖片的结尾,大部分是以消散冤魂的怨气而结束,因此,要表现出灵魂的幽怨,就必须将黑暗元素、人性元素等加入其中。黑暗元素,即恐怖元素,例如通过鬼影的出现、阴森的环境等在瞬时间给你惊吓。人性元素则是,鬼魂也带有人的性情,鬼魂的复仇和出现均有原因,这就是对人性的反射。因此,人性和黑暗元素的结合,使得日本恐怖片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5结论

恐怖片作为最常见的影片类型,已经成为当代观众最热爱的类型之一。西方欧美国家及东方日韩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例如欧美意识形态开放,崇拜教条,而韩国崇尚儒家思想,日本带有明显的“御灵”观念等,因此其恐怖片在视觉元素的设置上不尽相同。欧美恐怖片以“暴力美学”为主,通过暴力血腥的画面给观众恐惧感。日韩恐怖片以“写意美学”为主,通过营造和渲染恐怖的氛围,来冲击观众的内心。借鉴欧美日韩恐怖片的成功,中国国产恐怖片应当加重恐怖气氛的渲染,加强故事线索逻辑性并且提高演员表演的真实性等,如此,才能改善观众对国产恐怖片的看法,真正使国产恐怖片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晓凌,詹姆斯·季南.好莱坞电影类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7

[2]威廉·鲁尔.黑色电影银幕恶之花[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7

[3]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姆森.鹏.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4]王雅丽.2000年以来美国恐怖片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5

[5]郑莹.中国恐怖片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5

[6]吴希媛.西方和日本的恐怖电影的视觉元素的设置与中国恐怖电影展望[J].电影纵横,2007(21)

[7]万雨洁.美日韩三国恐怖电影风格比较研究[J].影视观察,2014(2)

[8]周赟.论恐怖片中恐怖性情境的创造[D].上海戏剧学院,2009

[9]李黎.恐怖片创作特色研究[D].河北大学,2014.5

作者简介

姓名:闫思羽(出生年份—1991.1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新沂,职务/职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后期编导,学历:本科,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单位邮编:210000,研究方向:影视传媒。

作者:闫思羽

第二篇:跨文化语境下欧美女性电影的话语维度

从历史演进、社会变革的视角来看,跨文化语境的形成可以视作在全球化浪潮冲洗下对传统、现存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基于跨性别、跨阶层、跨种族、跨地域而衍生出的碰撞、冲突、对抗、交流、融合等丰富的语义,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跨文化电影文本母题建立的基础性能指之一。基于跨文化语境的当代欧美女性电影,则普遍遵循着打破性别歧视、谋求平等对话、彰显权利诉求、革新社会政治等的生成逻辑与呈现模式,以强烈的话语权力表达为言说主题,投射多面人性与现实生活、书写文化图景与社会景观,从而演变成为当代西方现代主义电影序列中的关键类型。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在西方社会所激荡开来的女性主义思潮与民权运动为欧美女性电影话语权力的跨文化表达,提供了更具精神鼓舞性、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引和实践参照。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持续加强、跨文化生态的多样化流变,欧美女性主义电影的表现视野也围绕话语权的更新而进行了扩大,进而构建起了更具兼容性的言说空间,由此也使电影成为审视性别结构、追寻与重建身份记忆、寻求价值超越、推动社会形态革新的人文载体。

一、觉醒:生命经验与主体意识的诗化书写

自简·奥斯汀(Jane·Austen)、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等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女性作家开辟了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作品的创作路径与表达范式,尊重、显现女性群体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与阶层的生命经验,言说女性的主体意识与发展诉求,逐渐成为了一种能够引发受众高度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文学传统与文化情怀。这种精神觉醒所引发的艺术、文化的自觉,对其后欧美女性电影的文本叙述与更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该类影片的结构形态、表现方式乃至演绎风格普遍都倾向于以女性群体及其社会活动,作为核心人物、剧情主线而展开书写,与原本占据主导的男性叙事形成了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了富有社会指涉性的明晰主题。

在跨文化场域中的“觉醒”,不仅仅只是指向于女性反抗被压迫与被统治的单一语义,而是越来越多地被阐释为在文化冲突基础之上更为具体有效的反男权能指,其跨越了性别、阶层、种族、地域等要素,是在更趨差异化、复杂化的多元文明的洗礼下,女性群体相对于男性及男性文化的人格独立、精神自觉,并延伸至社会实践上的自我觉察。跨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壮大的当代欧美女性电影,则可以视作是对女性追寻自我与质询身份、言说情感与思想的更为多样化的人文主义呈现,其进一步凸显了时代演变潮下女性群体对于自我解构、社会文明的觉醒式体认。

具体结合当代欧美女性电影的文本呈现,可见其对于女性群体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渐次觉醒的彰显,往往通过将之放置在自身所处的主体文化(女性文化)与异文化之间的对抗形态之中,聚焦其审视、定位自我与“他者”(多以男性为主体)的关系,使女性对于性别、阶层、国别、种族等具体要素的认知,得以延伸至公共权力、宗教、法律、社会管理等更为宽泛与庞大的视野格局之中,以一种诗化呈现的角度,释放女性群体在遭遇内外部困境之时的困惑、压抑、焦虑等本能情绪,叩访婚恋生活、职业发展、权益保障等社会议题,重建与强化独立、自信、坚韧等价值信仰,由此形成丰富的生命经验表达形态。在此基础上所实现的跨文化视野下的差异性美学理念、多角度哲学思辨等要素在文本叙述中的聚合,也使欧美女性电影能够进一步交互呈现艺术变革与思想言说,从而以同样具有诗化书写意味的表现方式,完成对于主体意识的深层次体认与全方位询唤。

譬如,2013年上映的英国影片《菲洛梅娜》(Philomena),通过展现一名爱尔兰女性历时近半个世纪、前往美国各地寻子的艰辛过程,呈现了在不同价值取向、社会管理机制、文明形态的冲突背景下,女性凭借母性力量与人生信仰,最终实现自我拯救与精神重构的动人故事,书写了“第二性”打破性别文化歧视与禁忌、处理宗教文明与现代文化冲突的觉醒史诗。在影片中,其对于跨文化语境下女性话语权力的解读,更多在于聚焦宗教文化与女性文化之间从冲突到和解的过程,反映女性作为弱者的本能自醒、无畏自救。从某种角度来看,在影片中,占据社会秩序话语主导权的宗教文明成为了劝诫人应当保持道德自律、节制肉体欲望的话语符号,而修道院可视作是男性借助宗教彰显权力意志、加强对女性控制的隐喻意象。面对宗教意志压制、大众话语诘难、不同文明生态下的思维方式与生活理念所引发的对话障碍,女主角菲洛梅娜(Philomena)始终未放弃寻回离散多年的儿子的信念,并以乐观的心态去努力排解自身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通过聚焦人物从因为未婚有孕、被迫进入修道院接受劳动管束的凄苦与酸辛,到目睹幼子被修女售卖给美国夫妇而自身无力改变结局的悲恸和绝望,再到年复一年往返于爱尔兰、美国两地寻访的矢志不渝,影片以饱含情感寄托的纪实主义表现手法,借助线性的剧情推进,以质朴、细腻的诗化书写,体现女性丰富、微妙的觉醒经验,完成了践行精神自救理念、体认宗教文化理念、重建人生哲学的主体意识的深度叩访,使阵痛、救赎、释然、和解等语义充分聚合,建构起了实现电影与受众之间形成言语对接、情感认同的话语场域。

二、聚变:抗争理念、身份重建与自我省思

以比较文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角度审视,反对男权专制、实现个体独立、获取对等的公民权利、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是贯穿于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序列的核心诉求之一,也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电影文本投射现实的隐喻意象、主题言说的精神基质[1]。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当代欧美女性电影在展现女性“醒来”的语境所指,开始不再单单局限于自我主体的确认、强化,而是伴随着权力结构的去中心化、大众文化占据消费生态主场,借助批判男性窥视欲、想象欲、恋物欲的呈现视角,进一步凸显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存意识与社会化思维,使更趋理性的抗争、涉及跨性别与跨种族的身份认同以及建立在实践自觉上的形而下反思,逐步引发了女性主义发展诉求在电影文本话语表达上的“聚变”。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重新体察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找寻消解极端对抗的现实路径,开始驱动女性主义思潮与西方核心价值的深层次对接,使欧美女性主义电影的话语中心由反抗、破坏转向对话、共建。而在这一时期,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所催生出的跨文化语境的外延扩展、所谓的普世价值的跨意识形态认同,则为欧美女性电影的话语指认提供了更为强有力的文化消费取向、舆论倾向性上的支撑,令尽可能规避快感文化的优先表达、加强对女性话语中心样式的建构以及传达一种渐进式的反思意味,成为电影文本表现反对男权意志、均衡家庭伦理关系、打破职业性别区隔、披露社会权益分配矛盾、谋求建立跨性别与跨文明对话合作机制等权力诉求的认知统一[2]。电影除了发挥影像化记录的作用之外,也围绕女性群体的精神剧变展开文本形态上的空间解构与图景再造,由此生成的倡导理性抗争、加强身份认同和强调深度省思的言说主题,也具备了应有的文化解码功能与社会批判意义。

例如,美、法两国合拍的《天与地》(Heaven & Earth,1993)将故事背景设定在越南战争之中、构建以成长叙事为主体的书写结构,以女性作为战争受害者的切入视角,呈现其从经历肉体摧残、精神恐慌、遭遇身份焦虑再到拒绝人格堕落、重建生活自信的复杂历程,显现出女性通过应对文明冲突完成全方位自我蜕变的话语涵义。在影片中,随着女主角黎里(Lyly)与同作为美军驻越少校的丈夫巴特勒(Butler)离开动荡的故乡越南、前往美国定居,如何融入全新的社会环境,也成为了女性必须面临的生存考验。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乃至对立,则使跨国婚姻陷入了难以避免的破裂危机之中,令他们很难“可以没有痛苦的活着”,更无法将“既亲密、又自然、既可靠、又自由的关系维持下去”(玛丽莲·弗伦奇《醒来的女性:一部女性的心灵史》)[3]。而黎里与巴特勒从产生意见分歧到最终达成和解,既是生存哲学的女性化投射,也是女性对东西方世界的认知转变,又通过展现男性角色的宽宏、坦荡,在隐性层面去转喻西方文化所谓的开放性、包容性。最终,巴特勒的自杀,尽管在物理层面宣示了男性生命的终止,却并不意味男权意志对女权诉求的妥协。在影片的结尾,黎里带领三个儿子离开美国、折返越南。一方面,显示出在西方社会的话语结构之中,以男权为内核的男性文化仍旧居于权力秩序的中心位置,遭遇文明冲突困局、精神困境的东方女性选择回归自身所属的、相对于西方文明的异文明,成为了其处理冲突与对抗、维持生存可能的一种可行的抗争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对“回家”“故土”“乡愁”等人文要素的聚合表现,女性从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唤醒与重塑记忆想象、找寻身份归属、加强族群认同的成长反思,消解了在文明冲撞中出现的生命阵痛与主体迷失。影片尝试借助人道主义去跨越种族差异、价值冲突、性别对抗的书写形式,也让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话语表达更能以跨意识形态审视的呈现角度,以组建容纳平等对话、理念交互、价值共存等多元语义与发展诉求的言说空间。

三、超越:基于性別建构的多重价值对接、社会文化形态耦合

社会性别理论的导入,拓宽了电影文本在思想主题上的呈现视野,为欧美女性电影的言说语义提供了更能呼应、显现乃至剖解时代文化症候的切入角度与投射方式。基于社会性别理论形成的性别建构表达,则往往借助象征形象分析、规范学科建设、社会角色区分以及价值体系认同等呈现方式,融入到了电影文本结构的叙述节点之中。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欧美女性电影序列中,性别建构并未成为文本层面显性的指涉参数,影片仍普遍停留在性别对立、价值对抗等层级上。在全球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当代欧美女性电影基于跨文化语境展开了文本结构、思想能指的再创造,同时借助影像化语言与剧情设定的创新呈现,使其开始突破之前相对固定、单一的主题言说模式,通过还原与再造身份想象与文化记忆,创造视觉奇观、深刻言说丰富而复杂的生活体认,使影片对于性别建构的涵义表达逐步上升到了融合写实性、浪漫性乃至象征性的立体化展现的层面,进而以性别间进一步的对等对话、开放合作去审视差异化价值取向的共存、多样性的文化形态的融合,使“超越”成为了电影文本主题的全新能指[4]。

比如,以女性政治战略家斯隆(Sloane)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为呈现视角的《斯隆女士》(Miss Sloane,2016),通过展现职业女性为要求联邦政府加强枪支管控奔走呼号、应对各类敌对势力阻挠、最终完成人生目标的惊险历程,折射出当下西方社会治理危机下更为深层的阶层矛盾、族群对立、文化困局。单以跨文化语境的视角来看,影片将性别文化冲突放置在了政治力量角逐、商业组织博弈、社群价值冲突等颇具现实语义的空间之中,通过围绕作为女性职业政治战略家的斯隆、反击无数的男性竞争同行的直接打压甚至暗中构陷展开非线性叙事,借助讽刺精英主义政治哲学的黑色幽默表达,斯隆所代表的后现代文明情境下的独立女性形象也愈发成为自由、法治、包容等西方核心价值的投射对象,可以视作是在隐性层面上、影片试图中和与消解各类冲突的调剂载体。在影片中,斯隆的女性身份更多了几分镜像映照色彩,其既有不同党派之间的利益博弈,也不乏种族社群错综复杂的关系制衡,更涉及到性别角色、职业分工、权益保障等具体类目,对于管控枪支议题的政治论辩,从某种意义上,演变成为了对当下美国社会问题的公开对话与深入协商。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在影片所构建的男权意志存在方式更为隐蔽、差异化价值取向博弈剧烈的社会生态中,女性不仅要扮演普罗米修斯式的古希腊英雄角色,而且也要成为能够运用生存哲学、坚守自我主体信仰的现代智者,这是其获取自身应有的社会权利的必由之路,也是助推消解性别文化冲突、建立互补式的性别生态的可行方式。影片以政府议会通过控枪议案、斯隆却因涉嫌违法被判入狱收尾,则是一种从遵循基本逻辑、维护主流秩序、民族情感认同的和解方式表述,其将性别建构的话语表达建立在了对美国乃至西方核心价值的再确认与再强化上。这本质上无疑是借助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去对解构性别文化的另一种形式,是尝试均衡处理女权主义与男权话语相互关系的探索表达。电影成为了其中发挥媒介作用的大众文化产品。而性别建构理念与女性话语诉求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聚合,也使电影文本的视点扩展至探索消解阶层区隔、破除社群对立、谋求一体化发展等归于现实主义乃至新全球主义的场域之中,由此也能使文本主题投射出积极、合理的现实观照意味。因此,对于斯隆而言,“她为了实现自己而展示了自己”,通过“对这个世界的责任感”,她显得“不再平庸”(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5]。

参考文献:

[1]李晶.性别、阶级与后殖民文本续写——女性主义经典电影《钢琴课》的多维度反思[ J ].电影评介,2018(16):17.

[2]张琦.小说改编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重塑——以《凝望上帝》为例[ J ].电影评介,2018(11):110-111.

[3][ 美 ]玛丽莲·弗伦奇.醒来的女性:一部女性的心灵史[ M ].余莉,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112.

[4]宋德辉.女性主义电影的自我救赎[ J ].戏剧之家,2018(7):110-111.

[5][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M ].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29.

作者:吴思颖

第三篇:欧美影视文化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及应用

【摘 要】本文论述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欧美影视文化的影响及应用,阐述欧美影视文化对于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陶冶性情、帮助学生了解地道欧美文化习俗、提高学生的听说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的积极影响,并分析欧美影视作品在口语学习和文化学习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职 公共英语教学 欧美影视文化 影响 应用

【中图分類号】G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经济的全球化,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为了提高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运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是为了考,考过就忘,还是很明显的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哑巴英语”、成绩高能力素质低等问题。面对种种问题,我们要反思并创新公共英语教学。欧美影视作品是受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欢迎的宝贵文化资源。我们不只是学习英语语言本身,更要了解该种语言所携带的文化、习俗、宗教等。随着我国教学条件的改善,我们已经基本具备让公共英语教学与欧美影视文化相互融合的软硬件条件。大学阶段的学生对欧美影视保持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而且他们已经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欧美影视作品作为语言与文化的双重载体,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好选择。把英语课堂与欧美影视文化结合的方式必能提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效果,从而也能帮助我们培养更高素质与更高英语水平的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

一、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欧美影视文化的积极影响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陶冶性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喜好某种活动或有强烈的愿望想认识某种事物,求知某种事理的倾向。而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接近或认识的动力。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兴趣及其他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对于已有六年英语学习经历的高职学生来说,要真正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学习英语的动机较功利,学起来相对被动,缺乏积极性。而影视教学形象、真实、准确地展现着欧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全部感官,比传统教学更能积极地把学生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之中。优秀的欧美影视作品既能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品位,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加强学生的语言与文化修养,促使他们开阔视野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有助于学生了解地道欧美文化习俗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场景,许多学了不少英语知识的非英语国家的学者在与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交流的时候,出现这样那样的笑话或语言交流障碍,有时候甚至造成尴尬、不愉快的局面,这都是不了解欧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交际则基于对原语种文化的了解。欧美影视文化提供了真实的素材、文化和语言营养,通过观看欧美影视片中人物的表情、肢体动作、说话的情景,可以了解原语种文化、民族心理因素和行为。老师可以在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通过影片向学生介绍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状况、生活情景、文化教育、生活方式、地理历史、风景地貌、民俗风情与价值观等。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校给他们所开设的课程偏重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关于英美文化方面的专业课程相对较少,甚至为零,而欧美影片则为他们了解外国文化提供了一条捷径。电影源自生活,电影中的语言是以真实生活为语境的,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情境下如何用具体的语言恰当地表达。电影播放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通过生动的电影情节与原语言文化的潜移默化,学生就能够在各种“仿真”的场景下,感知语言的应用方法并习惯英语思维及扩大知识面,能让学生在未来岗位中的跨文化交际更加得心应手。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技能

很多高职学生反映自己本来就掌握的英语词汇,但从外国人的口中说出的时候却听不出来、难理解,其原因是不习惯英语母语者的语音语调,不掌握连读、弱读、不完全爆破、意群停顿、重读、升降调等语言现象,所以感觉听到的是连不起整体意思的声音。听和说等同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根据克拉申输入—输出原理,人们是根据可以理解的输入内容来学习的。当中,学生的原有水平被定义为1,新习得的知识被定义为1+1。克拉申提出最优“输入”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学习者能够理解;二是与学习者相关并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三是不按语法排序;四是提供的量足够充足。克拉申所提出的这四个条件,欧美原声影视作为媒体都具备。在克拉申看来,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通过达到一定程度的能理解的输入习得的。欧美影视片正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和形象、直接的输入渠道。集文字、图像、图形、声音于一体的多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立体的、全方位的听觉输入,提高了听力训练的效率,从而也提高输出说的技能。信息输入量够大并且能被学生理解就可以习得语言。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被动接受者,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才能真正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学生感受到尊重,自身价值得到体现,更能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欧美影视教学旨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技能。可以设计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大量阅读影视作品、写观后感、影视作品变成英语话剧表演、英语辩论赛、作品评论等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参与系列任务,成为学习的主人,成功转变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与角色,唤起与增强学习责任感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二、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欧美影视作品的应用

(一)在口语学习中的应用

高职英语教师都有这种经历:在组织学生练习口语技能时,很难创造让学生觉得生动、真实、具体的语境来让他们练习口语。影视作品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真实”语境中轻松记忆常见的、地道的主题口语表达,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及岗位模拟中自主实践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

例如《老友记》是家喻户晓、风靡全球的一部幽默、风趣情景喜剧。该剧主要展示生活在纽约曼哈顿的6个好友间的生活、工作、爱情、友谊、生活烦恼等方面的有趣经历。剧中的情景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生活,是我们联系英语日常口语的典范。比如在瑞秋要和丹尼约会那一集的约会口语用语:Do you want to go out on a date with her?(你要不要跟她约会?)Absolutely.Is Friday okay?(好啊,周五可以吗?)Friday is perfect.She can’t wait.(非常好,她等不及要赴约。)On the date,I’ll be able to talk to her directly?(约会时,我可以直接跟她说话吧?)I have a date with Danny!(我要跟丹尼约会咯。)笔者平时讲到不同主题口语时都会选择相应的剧中情景口语给学生赏析,学生反映通过自主学习都能轻松习得地道口语表达。

又如英语口语中的一些地道、时尚、实用的缩写表达和口语形式也能在电影中轻松学会。《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中,女主角对男主角说:“I wanna apologize for anything … 'cause I was messed up … ”wanna和'cause分别是want to和because的口语形式。wanna就是want to想要Eg:I want to go home.=I wanna go home.学生可以总结出一般表达为someone wanna do something。由此可以补充类似表达:gonna就是going to.将要Eg:I'm going to visit my grandmother tonight.=I'm gonna visit my grandmother tonight.一般都表达为 someone's gonna do something(此处的someone's是指someone is);gotta就是got to/have got to 必须要Eg:I've got to clean my room.=I've gotta clean my room.一般表达为someone's gotta do something(此处的someone's是指someone has)。

(二)在文化学习中的应用

观赏欧美影视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他们的文化底蕴,丰富建构知识的来源,能更好理解和运用语言。

例如欧美人士都很热衷举办和参加形式各样的主题派对如生日、节日、婚礼等,主人会提前发出邀请,精心准备好食物和饮品,宾客收到邀请后一般也会备些小礼物,一般不必备厚礼,主人忌讳接受贵重礼物,一瓶红酒、自制点心、一束鲜花、小工艺品都是不错的选择。觥筹交错中,他们与旧朋友畅谈、结识新朋友、排遣无聊。《乱世佳人》《绝望主妇》《绯闻女孩》《神偷奶爸》《罗马假日》众多剧里都有举办派对的情景。

又如欧美人们多数信仰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他们的救世主。他们是虔诚的基督教徒,除了特殊日子每礼拜天都会去教堂做祷告、祈祷、唱赞美诗歌,饭前也会向上帝祈祷、感恩。如果他们自认为做了什么不可饶恕的事,比如背叛了自己的配偶,便会去教堂找个教父帮他们救赎,希望能得到上帝的原谅。在欧美国家,圣诞节、复活节和受难节这三大重要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密切的关联。

总之,欧美影视文化应用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提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段忠玉,林静.翻转课堂模式中的英语案例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

[2]束定芳,陈素燕.大学英语教学成功之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武琳.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

[4]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

【基金項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衔接的研究——基于对北部湾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等院校的调查”(GXGZJG2015B284)

【作者简介】黎珍珠(1984— ),女,广西钦州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 苏 洋)

作者:黎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