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设计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江南古典园林意象原型提炼及其在当代建筑中的设计转化 ——以太湖石为例

摘要:在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当代本土建筑在传统建筑要素和本土地域性表达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惑。而古典园林是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在当代依然具有生命力和借鉴意义。本文探求与时代融合的地域风格,试图探究传统江南园林背后的逻辑。试以掇山置石(太湖石)为例,提炼其建筑化语言,探寻古典园林要素建筑化的可能性。从研究对象的特性出发,归纳出符合建造逻辑和园林要素意象的设计手法,在实践案例中印证其可行性。并对满足现代化生产的、可操作的、具有一定普适性的设计方法作出展望。本文的写作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概述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理景手法,对其中掇山置石手法重点阐述。提出不同的手法赋予了太湖石的“二重性”——作为景园要素的属性和作为建筑场所的属性。第三部分是太湖石的建筑化解读。从二重性出发,分别对其形象特征和建筑空间特征进行建筑化解读和提炼。从建筑材料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其材料属性和建构意义。第四部分对太湖石在当代建筑中的设计转化实例进行梳理、归纳、分类,结合二重性提取出设计转化的思路。第五部分梳理了现代技术对于传统掇山技艺的反馈,以及相关领域的拓展,展望了数字化、工业化生产下太湖石建筑化的前景。最后一部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古典园林;太湖石;当代建筑;设计转化

学科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建筑地域性背景

1.1.2 江南古典园林背景

1.1.2.1 江南私家古典园林

1.1.2.2 明清时期《园冶》

1.1.3 为什么研究太湖石

1.1.3.1 江南古典园林的建筑和文化价值

1.1.3.2 太湖石的材料特性和形态特征

1.1.3.3 研究太湖石建筑化的可行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论依托

1.2.1.1 批判地域主义

1.2.1.2 有机建构

1.2.1.3 “要素”提炼与转换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2.1 关于太湖石的研究

1.2.2.2 关于古典园林的当代应用研究

1.2.2.3 空间分析与设计转化方面研究

1.2.2.4 建筑空间的几何化重构方面研究

1.2.3 近年境外事务所实践

1.3 研究范围、内容与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阅读

1.5.2 实地调研

1.5.3 案例分析和图解研究

1.5.4 归纳与分析

1.6 研究框架与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江南园林理景手法概述与掇山特征解读

2.1 江南古典园林概述

2.2 掇山置石的理景手法

2.3 “置石”——太湖石作为景园要素的形象特征

2.3.1 “置石”的理景手法

2.3.1.1 嵌理壁岩

2.3.1.2 点石成景

2.3.1.3 独石构峰

2.3.2 作为景园要素的形象特征

2.3.2.1 “瘦”和“皱”

2.3.2.2 “漏”和“透”

2.3.3 小结

2.4 “掇山”——太湖石作为建筑场所的空间特征

2.4.1 “掇山”的理景手法

2.4.2 作为建筑场所的空间特征

2.4.2.1 空间限定要素与观赏方式

2.4.2.2 浸入式体验的场所

2.4.3 小结

2.5 掇山置石的观赏态度和哲学内涵

2.5.1 寄情山水的审美意趣

2.5.2 师法自然的设计实践

第三章 太湖石原型的建筑化分析与提炼

3.1 太湖石的形象特征的建筑化解读

3.1.1 多孔性

3.1.2 连通性

3.1.3 不规则性

3.2 太湖石的建筑化特征与现代建筑空间

3.2.1 形象特征与空间边界

3.2.1.1 界面材料与空间营造

3.2.1.2 界面形态与空间营造

3.2.2 空间特征与空间限定

3.3 太湖石的材料属性和建构意义

3.3.1 材料和建构

3.3.2 外部空间尺度和真实感

第四章 太湖石原型的当代转化应用方式

4.1 太湖石原型的二重性与设计转化

4.2 太湖石作为建筑“构件”的设计转化

4.2.1 原型直接置入

4.2.1.1 园林盆景

4.2.1.2 室外景观

4.2.2 太湖石的“异化”

4.2.2.1 展望造石

4.2.2.2 王长明制石

4.2.2.3 董伟“和谐空间”

4.3 提取部分形象特征的建筑设计转化

4.3.1 假山的再创作

4.3.2 不规则表皮与立面

4.3.3 抽象造型与模数化

4.3.3.1 堆叠与掇山

4.3.3.2 切割与通透

4.4 整体作为空间“容器”的设计转化

4.4.1 作为“容器”的装置

4.4.2 作为容器的建筑:另一种观赏方式

4.4.2.1 西交利物浦大学行政信息综合楼

4.4.2.2 宁波滕头案例馆与南宋御街

4.4.2.3 小结

第五章 当代建造语境下的研究与拓展

5.1 空间原型再现与参数化生成

5.1.1 极小曲面与太湖石的抽象再现

5.1.2 不规则表皮肌理的生成方式

5.1.3 殊途同归——参数化设计的过程与结果

5.2 传统掇山技艺的现代工程管理

5.2.1 传统掇山的当代困境

5.2.2 计算机辅助掇山设计建造

5.2.3 工业化建造管理展望

5.3 仿生建筑的建构意义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上一篇:民事公民诉讼法论文提纲下一篇:法制观念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