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译文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茶经译文范文

陆羽《茶经》三之造(茶叶之采制)附译文

原文原注: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

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原注:京锥文也。)犎牛臆者,廉襜(chān)然;(原注:犎,音朋,野牛也。)浮云出山者,轮[囗禾]然;轻飙拂水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tuò)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shāi

shāi)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ào dié)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pǐ zāng),存于口决。

三、茶叶的采制(译文)

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

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

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

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

有的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所以制成的茶叶形状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干。这些都是坏茶、老茶。

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共八个等级。

(对于成茶)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这是下等的鉴别方法。把皱缩、黄色、凸凹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这是次等的鉴别方法。

若既能指出茶的佳处,又能道出不好处,才是最会鉴别茶的。

为什么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着茶汁的就皱缩;过了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蒸后压得紧的就平整,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这是茶和草木叶子共同的特点。

茶制得好坏,有一套口头传授的鉴别方法。

第二篇:8.《茶经》

8、简述《茶经》的篇名和关于茶功效的论述,概述茶的药用实践。

1、《茶经》概述

《茶经》是全世界第一部较为全面的茶学专著。内容分为上、中、下三卷,列出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等10个门类,分别记载茶树形状、种植规律、茶叶品质、茶叶种类品级、采制方法、烹茶技术、饮茶器具、茶叶产地分布、茶史人物等内容,全书共7000余字。中国茶文化 08.陆羽与《茶经》2下_clip.mp4

2、《茶经》的影响

1)推动茶叶的生产,饮茶之风渐盛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_陆羽》记载: 陆羽《茶经》问世后,不仅茶业大兴,而且饮茶也广泛普及于百姓生活,成为“比屋之饮”。许多茶商根据各自对陆羽的揣度,绘其像、塑其形供奉于店内,祀为“茶神”,尊为“茶圣”。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2)标志茶文化的成熟与独立。

《茶经》探讨了饮茶艺术。在《茶经—四之器》中,陆羽首创“二十八器”专门用于饮茶,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兴盛,形成了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标志着茶文化的成熟与独立。正如古人写诗所云:“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

《茶经·一之源》赏读

本篇为《茶经》的首篇,概述了茶的起源、茶树的形状、茶的名称、茶树的种植、茶的功用等多方面基本知识。

1茶的起源巴山、峡川。 2茶树的形状

树:瓜芦, 叶:栀子,花:白蔷薇,实:栟榈之实,茎:丁香,根:胡桃。 茶的功效

味寒。清凉、明目、轻身、醒脑。

四、《茶经· 七之事》:茶的药用功效

五、《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壶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骨,昔旦丘子、黄山君服之。”

《新修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

《新修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茶,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茶,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茶苦”(61),又云:“堇茶如饴”,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木茶。”

《枕中方》:“疗积年瘘,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干草汤洗,以敷之。”

《孺子方》:“疗小儿无故惊蹶,以苦茶、葱须煮服之。” 《茶经》中茶的药用功效

减少睡眠、清热解毒、去脂减重、清凉醒脑。

中医对茶作为药物从“四气”、“五味”、“毒性”“归经”、“升降沉浮”等方面作了分析。从四气分析: 茶微寒,偏平凉,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暑之功效。从五味看,茶以苦味为主,兼有回甘,甘补苦泻,因此茶有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生津止渴、益寿延年功效。 就毒性而言,茶完全无毒,且无副作用。就升降沉浮看: 茶的祛风解表、清头目功效属于升浮,而下气、利水、通便功效属于沉降。从归经方面,茶多能兼备,对人体所有脏腑经络均有效,应归五经。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茶有“味苦、甘、微寒、无毒”的评价。”

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茶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与之印证。就茶一味而归经遍及五脏”可见茶的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安全无毒。

现代医学视野下的茶的成分与功效

新鲜茶叶含有400多种化合物,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主要有: 茶多酚、蛋白质、生物碱、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 矿物质等。

1、茶多酚:抗氧化、抗癌变、抗菌抗毒、防蛀牙和牙周炎、抑制动脉硬化、降糖降压、抗辐射、对重金属解毒。

2、生物碱:神经兴奋、利尿强心、减脂促消化。

3、氨基酸:包含32种氨基酸。预防脑部病变、镇静降压。 药茶——宋 《太平盛惠方》、《和剂局方》 药茶1

葱豉茶方

主治:伤寒头痛壮热 茶叶、荆芥、薄荷、山栀、豆豉

药茶2

薄荷茶方

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头痛烦躁 茶叶、生姜、石膏、麻黄、薄荷等。

药茶3

硫磺茶方

主治:宿滞冷乏及泻痢 茶叶、硫磺、诃子皮。

第三篇:陆羽与《茶经》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吭、舀、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如火如荼”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读

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你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名人。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崇拜的明星,在此基础上(课件出示陆羽的画像),让学生猜猜这位名人是谁?相机引出课题教师板书:陆羽与《茶经》(师板书,生书空,同时讲解“陆”字的右边“击”字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齐读课题,读后质疑:1.陆羽与《茶经》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以此为题?学生以课前准备简要交流有关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名人,看看从文中我们又会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快速浏览全文,想想:①文章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文章从什么话题谈到陆羽?

③文中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

(相机板书: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字音读准。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理解的词义来朗读。 4.对于个别较难的词语给予解释。

5.通过理解“茶”和“荼”的词义,帮助学生区别 6.指导“荼”的写法。

7.引导学生通过字义来区别“荼“的两种读音。

“荼“(tu)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如火如荼。古同“荼”,涂炭。

“荼”(shu)①玉板,古朝会时所执。②同“舒”,舒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是按总——分的顺序来行文的,从茶乡想到陆羽总起引出后面的三个事例(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以此来表现陆羽。这节课我们接着在作者畅达的语言中去品读、去感悟。

二、细读品味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些语句写到了陆羽?(

2、3句)能用一句话概括吗?(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

默读第四句话,想想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衔接,引出后文) 2.辨别江水

(1)自由读文,找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陆羽辨别江水这件事?(2-8自然段)

(2)学生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从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陆羽精通茶艺)

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

课件出示: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3)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分辨出江水来,难怪军士不由衷的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师生齐读这句话)

(4)质疑:为什么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

引导生结合学习链接理解 3.拒绝做官,撰写《茶经》

(1)快速浏览,找找哪些段落写了这件事?(9-11自然段)

(2)出示自学提示:

①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②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写什么?花了多长时间?读到这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学,划词句,作批注。) (3)小组交流,共同研讨。

(4)讨论交流,①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毫不……”(一是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二是他为推广茶艺,决心写人们不屑于写的“闲书”时毫不动摇。)体会陆羽的志向远大,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陆羽的高尚人品。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感受陆羽的人品: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中载有陆羽一首诗,正体现了它的品格。

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 ②引导学生抓住“二十一岁”,“十六年”,“三十二州”两个“五年”,“二十六年”,“四十七岁”等数据来体会陆羽为撰写《茶经》作出了无悔的选择,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才终于完成这部经典著作。

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记叙这个事例的相关段落,然后划记相关词语,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品味,体会,感受。

③利用所查资料补充介绍(学习11段)

《茶经》是怎样一部书?有何价值?

在反馈基础上,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七千余字的著作中,凡栽茶、采茶、制茶、饮茶等各方面的事宜都写到了。他写工具和器皿的运用,不仅说明了技术问题,而且也说明了文化的演变和区别。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4.推广茶艺(12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哪些影响?

(边读边划,作批注。)

引导生抓住“如火如荼”和两个“也日益……”所在语句来体会。 第三课时

一、练读拓展:

1.完成课后题二:陆羽为什么会被人尊称为“茶圣“?

陆羽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的三个递进复句,划出来,并在旁边批注每一个复句在文中的作用。

3.反馈:①第九自然段第一句:承上启下,概述陆羽特点。

②第十一自然段第二句:概述《茶经》的内容。

③第十二自然段第四句:概述茶艺的影响。 4.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5.有关《茶经》的小贴士。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卷上: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二、布置作业:

布置课外阅读有关茶文化的文章

附:

板书设计: 22. 陆羽与《茶经》

由茶乡想到陆羽

辨别江水精通茶艺

撰写《茶经》人品高尚、志向远大

推广茶艺甘于奉献

第四篇:茶经之九

1.判断题

《晋中兴书》已散佚。

×

2.判断题 据《茶经》,熟盂的容量是一升。

×

3.判断题

中国首创的“茶道”观念在明朝时传入日本和朝鲜。

×

4.判断题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

×

5.判断题

《神农食经》今有《四库全书》本。

×

6.判断题

盖碗起源于晋代。

×

7.判断题 《茶经》:“灶,无用突者。”突指烟囱。

×

8.判断题

神农氏又称炎帝。

×

9.判断题 据《茶经》,长期喝瀑涌湍漱煮的茶水,会得颈疾。

×

10.判断题

据《茶经》可知,茶当作饮料始于颛顼。

×

11.判断题

陆羽出演过参军戏。

×

12.判断题

扑是竹子做的。

×

13.判断题

《茶经》中对当时人们习惯的饮茶方法——“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提出了批评,陆羽认为这样的茶如同倒在沟渠中的废水。

×

14.判断题

《茶经》说,茶具规又名模。

×

15.判断题

陆羽之名,得自于《易经?渐卦》。

×

16.判断题 陆羽认为,“三沸”以上的水不合适烹茶。

×

17.判断题

扑主要用于焙干茶叶。

×

18.判断题 据《茶经》,水方的容量是一斗。 √

×

19.判断题

根据《茶经》记载,陆羽认为煮一升茶水应当分为六碗。

×

20.判断题

陆羽认为,取井水烹茶,应该选用人较少使用的水井。

×

21.单选题

据《茶经》记载,茶作为饮料相传始于

A.神农氏

B.周公

C.晏子敬

D.孔子

22.单选题 据《茶经》,鹾簋是用来( )的。

A.贮茶

B.贮水

C.贮炭

D.贮盐

23.单选题

《茶经?七之事》引弘君举《食檄》,没有提到

A.木瓜 。

B.蒲桃

C.橄榄。

D.悬豹

24.单选题

下列人物没有在《茶经》中出现的是

A.司马相如

B.刘琨

C.左思

D.李白

25.单选题

《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说单开道所服药有( )之气。

A.菊、桐、桂。 B.茶、松、蜜

C.菊、桂、茶

D.松、桂、蜜

26.单选题

下列不是陆羽的别号的是

A.广成子

B.竟陵子

C.东冈子

D.茶山御史

27.单选题 据《茶经》,宣城县雅山出产茶叶。下列不是雅山别称的是( )

A.鸦山

B.崖山

C.鸭山。

D.丫山

28.单选题

陆羽认为,种茶就像

A.种瓜

B.种豆

C.种稻

D.种树

29.单选题 据《茶经》,铸造釜时,内侧抹土,主要是利用其( )的特性。

A.滑。

B.软

C.粗。

D.易碎

30.单选题 据《茶经》,半干的茶应放在( )焙烤。

A.上棚

B.中棚

C.下棚

D.交床

31.单选题

《茶经?七之事》引傅巽《七诲》,没有提到

A.黄梨

B.石蜜

C.朱橘 D.杨梅

32.单选题

一般来说,煮水一升,用竹匙挑起茶叶末

A.一平方寸

B.两平方寸

C.三平方寸

D.四平方寸

33.单选题

中国首创的“茶道”观念在( )时传入日本和朝鲜

A.汉

B.唐宋

C.元

D.明朝

34.单选题

陆羽《茶经》说茶的叶像

A.丁香

B.蔷薇

C.女贞

D.栀子

35.单选题 据《茶经》,畚是以( )卷而编之

A.麦秸

B.贝叶

C.白蒲

D.青竹

36.单选题 据《茶经》,( )用石铸造釜

A.洪州。

B.兖州

C.扬州

D.莱州

37.单选题

浙江杭州的虎跑泉水适宜煮茶,在五大名泉里位列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38.单选题 据《茶经》,铸造釜的时候,需要

A.内抹沙,外绑竹。

B.内抹土,外绑竹

C.内抹沙,外抹土

D.内抹土,外抹沙。

39.单选题 据《茶经》,山南的茶以( )为上。

A.梁州

B.峡州

C.襄州

D.金州

40.单选题

《茶经》提到因六气过度而得疾病,即“六疾”。所谓六气,不包括

A.阳。

B.雨

C.明。

D.云

41.单选题 据《茶经》,鹾簋的揭是( )做的

A.瓷

B.木

C.竹

D.铁

42.单选题

茶的形状千姿百态,根据《茶经》推断,下列不属于上品的是

A.如霜荷者

B.如胡人靴者

C.如浮云出山者

D.如犎牛臆者

43.单选题 据《茶经》,衡州的茶叶主要生于( )、衡山二县山谷。

A.衡东。

B.安仁。 C.茶陵

D.衡阳

44.单选题

《茶经》说风炉设三格,其中一格有翟。翟指

A.毛翎

B.木炭

C.水鸟

D.火禽

45.单选题

《茶经?七之事》引《本草》提及茶的效能,下列不属于其中的是

A.去痰

B.利尿

C.消食。

D.明目

46.单选题 据《茶经》,铸造釜时,内侧抹土是为了

A.便于吸热。

B.增加摩擦

C.利于茶香。

D.易其摩涤

47.单选题

西南蜀地方言,对茶的称呼是

A.檟

B.蔎

C.茗

D.蕙

48.单选题

陆羽认为煮茶最好的水是

A.山水

B.井水

C.江水

D.湖水

49.单选题 据《茶经》,涤方的容积是

A.七升。

B.八升。

C.九升

D.一斗。

50.单选题

《茶经?七之事》引《夷陵图经》提及产茶的山名,下列不属于其中的是

A.黄牛

B.荆门

C.女观

D.玉峰

51.单选题

《茶经》引《登成都楼诗》云:“芳茶冠六清。”所谓六清,不包括

A.蜜。

B.水

C.醴。

D.浆

52.单选题 据《茶经》,铸造釜时,外面抹沙,主要是利用其( )的特性

A.粗

B.涩

C.小。

D.硬

53.单选题

《茶经》中卷七“茶之事”章辑录了许多前代茶事,下列茶事典故没有收入的是

A.孙皓赐韦曜茶以代酒

B.刘琨饮真茶以治病

C.官吏禁止蜀中老妇卖茶粥

D.王褒《僮约》约定僮仆应烹茶。

54.单选题 据《茶经》,巴山峡山的“穿”是( )为之。

A.编芦苇

B.剖竹。

C.纫穀皮。

D.刊木。

55.单选题 据《茶经》,寿州瓷黄,故茶色

A.红。

B.紫

C.黑。

D.青 56.单选题

公元758年,陆羽旅居升州,寄居在的意思是

A.鸡鸣寺

B.栖霞寺

C.钟山寺

D.灵应寺

57.单选题

据《茶经?七之事》所引《食忌》,茶与( )同食,令人体重

A.桔

B.葱

C.韭

D.艾

58.单选题 据《茶经》,“夹”是用来( )的

A.采茶

B.炙茶

C.运茶。

D.贮茶

59.单选题

《茶经?七之事》所引事典,夏侯恺死后觅茶饮事载于

A.《神异记》

B.《搜神记》

C.《异苑》

D.《续搜神记》

60.单选题

《茶经?茶之煮》:“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为二沸;(),为三沸。”括号中依次应填入的是

A.腾波鼓浪 涌泉连珠

B.腾波鼓浪 声如洪钟

C.涌泉连珠 声如洪钟

D.涌泉连珠 腾波鼓浪

61.单选题

《茶经》全书总计( )字。

A.6000多

B.7000多

C.8000多

D.9000多

62.单选题

“鹾簋”是《茶经》列出的茶器,其正确读音是

A.chā gèn

B.cuó gu? C.chā gu?

D.cuó gèn

63.单选题 据《茶经》,洪州瓷褐,故茶色

A.紫。

B.红

C.黑。

D.青

64.单选题

《茶经?七之事》所引事典,秦精入山遇毛人事载于

A.《神异记》

B.《搜神记》

C.《异苑》

D.《续搜神记》

65.单选题 据《茶经》,浙西的茶以( )为上。

A.宣州 。

B.睦州

C.杭州。

D.湖州

66.单选题

位列我国五大名泉的观音泉在

A.今山东济南

B.今江苏苏州

C.今江西镇江

D.今湖南长沙

67.单选题

《茶经?七之事》引陶弘景《杂录》,称苦茶可以

A.强身健体

B.轻身换骨

C.醒目清神

D.生津养肺

68.单选题 “篣筤”为《茶经》中所列举的几种茶具,下面注音正确的是。

A.báng liáng B.péng láng C.páng liáng D.báng láng

69.单选题

以下四位唐代人中,《茶经》卷七“茶之事”涉及到的是

A.唐太宗

B.李勣

C.李白

D.杜甫

70.单选题

《茶经》凡( )卷。

A.1 B.2 C.3 D.4

71.多选题

陆羽认为茶在什么情况下会导致身体不舒服?

A.茶的采摘时间不对

B.喝茶用的器具不对言。

C.喝茶的时令不对

D.茶的制造工艺不精。

E.茶叶中混入了野草

72.多选题 据《茶经》,黔中的( )产茶。

A.思州

B.袁州

C.播州

D.夷州

E.费州

73.多选题 据《茶经》,下列器具之中,( )是用木制作的。括

A.炭挝

B.涤方

C.具列

D.水方 E.瓢

74.多选题 据《茶经》,籝包括

A.甑

B.篮

C.盘

D.筥

E.笼

75.多选题

据《茶经》可知,茶的四大品种为

A.粗茶

B.散茶

C.末茶

D.饼茶

E.细茶

76.多选题

以山水煮茶,以( )为上。

A.石池快流者 。

B.乳泉慢流者

C.乳泉快流者

D.石池慢流者。

E.湍急涧水。

77.多选题

《茶经》中提到的与茶有关的历史名人有( )

A. 神农氏

B. 鲁周公

C. 姜子牙

D. 晏婴

E. 刘琨

78.多选题

《茶经》中说“茶有九难”,下列不正确的做法是

A. 阴采夜焙,非造也

B. 碧粉缥尘,非末也

C. 外熟内生,非炙也

D. 飞湍壅潦,非水也

E. 膻鼎腥瓯,非器也

79.多选题

下列《茶经?七之事》记载的茶人茶事中,与茶的功效有关的是 A.《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B.《尔雅》:“其饮酒醒,令人不眠。”

C.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史演书》:“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胡

D.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E.《枕中方》:“疗积年瘘,苦茶、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傅之。”

80.多选题 据《茶经》,风炉由( )铸成。

A.铜

B.铁

C.锡

D.银

E.铝

81.多选题 据《茶经》,风炉的装饰包括

A.狮象

B.方文

C.曲水

D.垂蔓

E.连山

82.多选题 除了《茶经》,陆羽另著有

A.《谑谈》

B.《吴兴图经》

C.《沧浪诗话》

D.《武林山记》

E.《字韵指掌》

83.多选题 据《茶经》,瓢的制作方式有

A.凿石

B.穿玉

C.剖瓠

D.刊木

E.缀贝

84.多选题 据《茶经》,“承”又名

A.台。

B.硾

C.砧。 D.模。

E.衣。

85.多选题 据《茶经》,吃茶可以有效缓解

A.胃挛

B.脑疼

C.口渴

D.目涩

E.四肢烦

第五篇:《茶经》札记

(三)

喝茶为何要加盐

陆羽撰写的《茶经》,是茶学上最为重要的经典。其中第四章“四之器”,讲述的是唐代饮茶所需的器具。在茶圣陆羽看来,这些器具都必不可少。正所谓“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但时过境迁,很多器具都已淡出了现代人的茶台。甚至于我们完全不知道它们存在的意义。鹾簋,就属于这一类。

《茶经?四之器》中记载:

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

这里所说的“鹾簋”,是用来存放盐花的容器。为了方便取盐,旁边还配了竹制的工具“揭”。可是问题来了,喝茶需要加盐么?

唐代的?r候,喝茶确实需要加盐。《茶经?五之煮》中记载: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

由此可见,这盐不仅要加,而且还很讲究时机。要在水第一次沸腾之时,把鹾簋中的盐花加进去。后面陆羽还补充了一句,意思是加盐的量也要控制好。加得太多,也会夺了茶味。

茶中加盐,倒不是古人的任性之举。细细分析,其中确实有合理性。很多人认为,盐的作用就是使食物变咸。其实,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盐对于提鲜有着神奇的功效。生活中,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经验,当肉与盐一起烹调时,便会产生一种类似于味精的味道。因为烧肉时,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与盐里面的钠离子相互作用,就生成了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而茶中也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在茶中加盐,便会发生上述的化学反应了。

同时,盐还是一种消化酶的激活剂。比如我们吃馒头,干嚼的话要过一会儿才能尝出甜味。可是如果你吃上一口咸菜再嚼馒头,甜味很快就出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馒头和榨菜是“绝配”的原因。其实在做西红柿炒鸡蛋时,盐的重要性甚至大过糖。这道菜虽然是酸甜口儿,但是盐却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即使放再多的糖,最后起锅时也要点上些盐调味。因此,民间才有了“无盐不甜”的说法。台湾地区吃杨桃、芭乐等水果时要沾盐,也是这个道理。

此外,盐还能有效地祛除原料中的异味。加盐之后,食物的口味更加纯正。如烹调苦瓜时,切好后加少量盐腌渍一下,滤去盐水后再炒,可减少苦涩的味道。新鲜的鱼放在盐水里洗一洗,也可有效除去泥腥味。因此,盐不仅是调味品,在处理食材时也经常会

用到。

唐代制茶工艺不甚成熟,茶汤中苦涩度较高。这样一来,盐就成了茶不可或缺的伴侣。

茶器最需讲卫生

现代人选择餐馆,有两个核心标准:一个是口味不错,另一个是干净卫生。饮茶之道,也是如此。

一方面,茶要品质优异;另一方面,茶器也要一尘不染。对于口感的追求,可谓是古已有之,毕竟这是最直观易懂的。可对于卫生的要求,则一直比较模糊。直到现代医学出现之后,人们才真正知道很多病症都是由于饮食不洁而引起的。对于餐具的清洁,也才有了新的要求。

在这一点上,陆羽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茶经?四之器》中,记载了唐代的饮茶器具。其中就有好几样属于洁具,最为重要的,就是“巾”。书中记载说:

巾,以?J布为之,长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

茶圣陆羽说的明白,这“巾”专门用来“洁诸器”。这里的“诸器”,指的自然就是茶器了。

“巾”所用的?J布,就是一种粗绸。从材质上讲并不名贵,但却非常实用。众所周知,真正的绸缎吸水性并不好,也不适合用来做清洁之用。反而是粗绸或是棉布,更适合参与到一线劳动之中。陆羽是要拿“巾”干活而不是摆设,自然就要以实用性为出发点了。

《茶经》中“巾”的性质,有点类似于今日茶席之中的茶巾。可在用途上,细究起来又不尽相同。茶席之中的茶巾,多用于台面的清洁与打理。在注水或是分茶时,滴漏的茶汤也都用茶巾擦拭。

至于《茶经》中的“巾”,则是用来清洁茶器的。一块“巾”是不够用的,因此陆羽特意嘱咐说要“作二枚,互用之”。需要准备双份的,在《茶经?四之器》中还只有“巾”一种。

在《茶经?九之略》中,陆羽又给茶器做了减法。他列举了在特定环境下,可以省去的茶器。细看之下,我们发现“巾”竟然在不可省略的名单之中。显然,陆羽对于茶器的清洁十分重视。不管在什么环境之下,茶器都应保持清洁的状态。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懂。我们到饭店吃饭,也需要洁净的餐具。细究起来,茶器也是餐具的一种。虽然它艺术价值高了,但也不应脱离其本质属性。既然是餐具,那干净卫生就应该是硬性的要求。陆羽生活在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代,已经意识到要专门准备“巾”去清洁茶器了,他所倡导的这种对待茶器的态度,至今仍有实

际意义。

但在今天,爱茶人对待茶器卫生的态度也有差别。有些人可能是手懒,最终弄得茶器上满是茶垢;还有些人,是故意要让茶垢布满茶器,还美其名曰“养器”。这种陋习,在紫砂壶中最为严重。

看起来,《茶经》给我们留下的智慧,仍可成为当代茶文化的重要养分。

饮茶为何要趁热

中国人吃菜,讲究一定要趁热。也只有这样,每口吃起来才能保证滋味的丰富与活跃。这在川菜中叫做“一烫当三鲜”。当然,这个定律适用于各大菜系甚至家常小炒。怪不得家里老人总是催着小辈们趁热多吃呢。

古人饮茶如同吃菜,也有趁热饮用的传统。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记载:

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茶圣陆羽认为,热量使茶的“精英”聚拢。如果放凉了,精英消散的茶汤也就索然无味了。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的饮茶生活中仍然适用。

首先,茶汤中苦涩味的强弱,与汤温的高低成反比。换句话说,温度高时苦涩味在感受上不会那么强烈。所以,苦涩味强的茶一定要趁热喝。当然,茶中苦涩感也分为两种:一种为茶本身的品种特性,那属于正常的味道。这样的自然苦涩感,其感受部位是偏于上颚。另一种苦涩感,是由于选料不精或制作不佳而产生的。这种苦涩的感受部位则是集中在喉咙,也就是民间常说的“锁喉”。自然的苦涩感很容易转化而消失,而后者则迟迟难以消散。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茶经译文范文】相关文章:

茶经译文免费范文05-24

陆羽茶经译文范文05-29

陆羽茶经译文04-17

陆羽茶经全文及译文08-19

茶经全文范文05-15

茶经原文范文05-15

茶经教案范文05-16

茶经解读范文05-16

茶经拼音范文05-16

茶经陆羽范文05-16

上一篇:残联总结范文下一篇:茶艺花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