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试题

2023-02-21

第一篇: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试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

花园中心小学:毕俊

一、复习目标:

通过期末复习,可以让学生对本册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理清脉络,查漏补缺,掌握知识要点和规律,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以便更好地将所领会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期末复习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习过的知识材料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弥补学习过程中的缺漏,使一学期来所学的数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更好地掌握各部分知识。同时,注重在总复习阶段温故知新、拾遗补漏和提优补差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复习重点: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复习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加强。

四、关键:要在扎实基础知识点的同时尽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培优补差

五、复习措施:

1、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复习。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认真备好每节复习课,上好每节课,切实提高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2、以生为本,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精选每一道复习题,注重题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在基本知识复习好的同时,通过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取解答问题的方法,从而培育学生的计算能力。

4、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注意因材施教,对于优等生可鼓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对于后进生要做到多鼓励,多关心,辅导他们争取在原有学习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做好提培优补差工作,尤其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全面提高班级合格率及优良率。

5、在应用题复习中,应重点放在复习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上,可充分借助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6、注意在复习中充分运用教具、实物、示意图来帮助分析、推理,然后加以概括,有利于使学生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

7、复习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面掌握数学复习的目标,结合复习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六、复习时间:

1、第一阶段:2010.5.25~2010.6.7(各知识点梳理)

2、第二阶段:2010.6.8~2010.6.13(综合练习)

七、具体安排:

时间:5.25~5.27

复习内容:数与代数

课时6

复习要求:

1、除法:掌握整百数或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

除法,除法验算、估算及用两步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2、乘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估算。

3、千米和吨:建立1千米、1吨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能进行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4、年月日:掌握年月日的相关知识点和概念,如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季度等,能正确计算一些简单的经过时间。

5、认识分数: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明确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认识小数: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个部分的名称,掌握一位小数的比较方法和加、减计算的方法,应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时间:5.28~5.29

复习内容:空间与图形

课时4

复习要求:

1、轴对称图形:掌握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点,知道对称轴,能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的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平移和旋转:认识并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3、观察物体: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知道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相同或不同,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形状的物体。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认识面积的意义,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会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掌握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计算长、正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时间:5.30

复习内容:统计与概率

课时2

复习要求:

统计: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时间:6.2—6.7复习内容:实践与综合应用

课时8

复习要求:

1、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本册教材的综合应用活动 , 鼓励学生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 , 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 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逐步理解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

第二篇: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工作总结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总体说来本期的教学 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学校给予的教学任务,下面我就本学 期的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担任的是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学生的基础较差,竞争意识相对要差一些,学习成绩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在教学期间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工作中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 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 自己的头脑,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一学期将过,我付出过辛劳, 也有收获的喜悦。

二、思想教育和教学工作方面。 通过在教学时的思想教育渗透,本班学生思想都有了好的转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有了较好的班 风和学风,通过平时的学习行为养成教育,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 有了较大的改进。学生的出勤率提高,上课基本上能认真听讲,课后 基本上能按时完成作业,作业的书写安排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兴趣小组也能积极开展,这为期末教学成绩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能力培养和教学成绩方面。我在教学时,一直注重学生能力 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经过本学年的教学,本班的学生都 养成了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观察和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中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多听课,多学习同科目教 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加强抓后进生力度,加强教学反思。 总之,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积累,不断探索,培养学习兴趣, 使学生喜欢数学,使学生们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改进措施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 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 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 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

2、上课。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 动口、动眼、动脑。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 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 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 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究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 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 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 到一个小节一个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 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 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 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作业。 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 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 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恰当的评讲,并针对 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总的说来,本学 期的教学效果是好的,但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我相信 下学期只要我们师生继续共同努力,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做到精讲, 精练,科学学习,我们的教学就将更加完美,成绩就更加优异。

第三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南河中心小学三(1)班谢金礼

一、复习内容:

以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为主,适当补充拓展,让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应用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和学习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具体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和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三、复习重难点:

(一)复习重点:

1、计算,主要在计算方法的熟练掌握和计算品质的培养这两个方面加以努力。

2、解决问题:

(1)从图片、文字、表格中获取信息,培养审题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从题目中提炼,在练习中熟练。

3、用数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

(二)复习难点:

1、24时记时法,主要体现在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计算经过的时间;

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应用解题;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解释现象,提出问题等。

第四篇: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案

1、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要求: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里、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答:20里面有()个十,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70里面有()个十,8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解决实际问题。

两个人一共买了18枝铅笔,平均每个人买几枝? 口答算式,问:你胜利怎样想的?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⑴提问:观察图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你会列式吗? ⑵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说出摆与分的过程。

⑶相互交流,知道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

⑷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再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 ⑸小结。

2、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⑴,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想求什么问题?要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应该怎样列式? ⑵猜猜46÷2商是几十多?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吗?

⑶小组交流分的情况:拿出几捆几根小棒,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最后每人分得多少枝? ⑷学习用竖式计算。各小组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后汇报交流。 ⑸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想想做做.2

2、想想做做4

3、想想做做5

四、作业:想想做做3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 1

3、练习一1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练习一.1

独立尝试进行口算,再指名汇报得数。 教师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出示题目:93÷3 85÷4 46÷2 67÷3 尝试练习,并指名板演。 交流评析,要求口述算法。

3、练习一.3

出示表格题,引导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汇报交流。

二、基本训练

1、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剩下多少只皮球?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能从条件入手正确解答。)

2、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将以上2题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点,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正确解答。)

3、练习一.4

独立审题后学生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组织交流,重点讨论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三、全课总结

四、拓展练习:P6.思考题。

五、作业:P5.2、4

- 3

1、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恩能够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1、笔算42÷2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评讲,要求说出笔算过程。

2、谈话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1、例题

⑴学生独立审题,然后提问: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竖式。

⑶让学生观察、试除,要求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⑷引导:这类题该怎样解决呢?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

2、操作探究

⑴问:应该先摆多少根小棒?(演示摆出5捆带2根)

⑵同桌交流: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怎样分呢?每份得多少?请大家先自己独立分一分,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分发。(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分法)

⑶情况反馈(学生边操作演示边叙述分的过程)。 ⑷引导比较各种不同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好?为什么? ⑸学生复述分的过程。学生独立分小棒的过程,要求边分边口述。

3、教学笔算

⑴问:根据刚才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应先算哪一位?十位上余下的1表示什么?接下来怎样除?

⑵验算。

⑶比一比:52÷2与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⑷练习:

想想做做1的前两题。

三、巩固练习

1、 想想做做1后两题。

2、想想做做3

3、想想做做6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通过摆摆、说说、算算学会了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P8.2、

4、5

6、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目标:

1、 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上的个位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这种笔算方法。

- 5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谈话: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动手操作。

谈话:请你找出相应的学具代表羽毛球,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分一分。 学生分组活动,再汇报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分羽毛球的过程,边演示边提问:先分整筒的,每班分到几筒?整筒的分完了吗?再分单个的,出现了什么情况?你是怎样分的?

2、列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板演。

评讲:商的个位为什么要写0?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指名把小组的意见在班内汇报。 追问:如果商的个位上不写0,会出现什么情况?

3、验算

4、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没有剩余,接着除个位上的数,不够商1时,必须在商的个位上写0。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6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样学到的?在今天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作业:P10.4、6

8、复习1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2.1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同时选择几道不同运算的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 7

1、 48个同学去采集昆虫标本,每3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2、 小明在图书室借了一本98页的故事书,准备一个星期把它看完。他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3、 食品店里一袋面包4元,50元钱最多能买多少袋面包?还剩几元?

4、 同学们去划船,女同学20人,男同学23人,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

三、拓展练习

P13.思考题,先由学生独立思考,也可同桌交流想法。 在上面基础上组织交流讨论,说说推想过程。

四、练习指导

在学生独立审题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共同讨论,理清思路,总结方法。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3.7——9

10、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教学目标:

1、 根据课本情境解决现有问题,并能解决在具体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

2、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有序的观察能力。

3、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情景,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谈话,看书上插图,感受农村新貌。

二、创设情境,进行实践活动

1、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画面内容。 问:在幸福村,你看到什么?

仔细看看每个地方,阅读图中人物说的话,把你看到的、读到的说一说。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⑴小组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9

1、感受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

教师出示一个大正方体。谈话:你知道了一个大正方体有几个小正方体吗?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接着出示2个大正方体,提问:这是几千?(二千)让学生依次数下去,一千、二千、三千……九千,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提问: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现在你知道10,000有多大吗?(一万有10个一千)

2、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教师先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出3粒珠,提问:千位上的三粒珠表示多少?谁能把这个数写出来?指出:3个一千是3,000。让学生读一读。

指名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九千,让学生说说有几个1,000。提问:你们能写出来吗?然后读一读。 要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你会怎么拨珠?让学生拨一拨,写一写,读一读。

3、找朋友。

教师把写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2000、3000、6000、8000、10000的卡片发给学生,请手中拿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卡片的学生上台,再把自己的好朋友找出来,找好朋友后,其他学生把这些数读一读。

4、教学数位顺序表。

谈话:刚才我们学会了整千数和一万的读法和写法,现在你能把下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出来吗? 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然后讨论: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百位的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右边一位是什么位?

在全班交流后齐读数位顺序表。

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5题。

四、总结延伸。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跟同桌说说,再跟老师说说。 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12、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读、写非整千数的方法。能熟练的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促进数感的发展,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正确读、写数。 教学过程:

1、 做“想想做做”第6题。

(1)6428里面有(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 (2)7005里面有7个( )和5个( )。 (3)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 )。 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1) 完成前两组题。练习后可以进行对比,让学生领会每组3道题之间联系。 (2) 练习第三组题。(注意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后进行交流)

- 11图,并指名回答)

1、出示小玲爸爸提出的问题:电视机和空调相比,那一台的价格低一些?

谈话:要比较电视机和空调哪一台价格低一些,就是要我们解决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比较2530和3680的大小)

(板书:2530 O3680)先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比出来的,再汇报交流。学生的比较方法可能有:

(1)2,530不到3,000,3,680已经超3000,所以2,530比3,680小; (2)数数的时候,先数到2530,后数到3,680,所以2530比3,680小;

(3)2,530是2千多,3,680是3千多,2千多比3千多小,所以2,530比3,680小; (4)千位上2比3小,所以2530比3,680小;

在交流中,只要学生对比较方法的解释是合理的,就肯定他们的想法,但在学生说出第四种方法时,提问:“这种方法你们听懂了么?这种方法简便吗?”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最后填上2530〈3,680。

2、谈话:刚才同学们比较了最高位上不同的两个数大小,我们再来看看小玲妈妈有没有问题要问我门。出示小玲妈妈提出的问题:你会比一比电视机和电冰箱的价格吗?这个问题是让我们解决一个怎么样的数学问题?(板书:2530O2350)让学生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千位上相同,百位上5比3大,所以2530比2350大; (2)2530在数数的时候要排在2,350的后面,所以2530比2350大; (3)2530已超过2,500,而2350还不足2,500,所以2530比2350大;

(4)既然同是2千多,只要看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板书:2530>2350)

3、谈话

4、小结:同学们掌握的比较数的大小方法还真多,在下面练习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打去比较。

三、内化新知,巩固比较方法。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的在括号里写出计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然后在全班交流。提问:比较9,999和10,000的大小时你是怎么想的?比较6230和6203时比到哪一位才区分出大小的?

2、 做“想想做做”第

2、3题。

先指名说说这两道题各让我们解决怎么样的数学问题,然后说出自己想法。

3、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口答接力赛: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提问:5,870和5003千位上的数都是5,为什么5,870接近6000,而5003接近5000?那么看一个数接近几千要看哪两位上的数?

4、 做“想想做做”第6题。

动手操作:同桌两人每人拿出4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四位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5、做“想想做做”第7题。

(1)口答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 (2)口答第2个问题,指名说一说估计册数的方法。

6、做“想想做做”第8题。

谈话:我们古代的人把五座有名的大山称为五岳,现在人们仍然这样称呼。那么五岳指的是哪五座名山呢?指名读出五岳的名称及高度;再指名说一说哪个最高,哪个最低;最后把五岳的高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再在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课,布置课堂作业。

谈话:本节课我们在帮助小玲一家购买电器的过程中学会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同学们说出了那么多种的比较大小的方法,还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收获是很大的。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课堂练习。

- 13

6、⑴以上的商品价钱中,最便宜的是( )元,最贵的是( )元。这两件商品的价格相差( )元。

⑵想一想:7000元钱能买到哪两种商品?

7、解决问题 第二棵树大约有多少年?把你认为合适的答案圈出来,并说明理由。 1880年 1380年 780年

8、拓展题 用一个

6、一个9和两个0组成一个四位数。要求 ⑴一个零都不读出来。 ⑵只读出一个零。

⑶只读出一个零的最大四位数是多少?最小四位数是多少?

15、练 习 三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和有关地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正确读、写数。 教学过程:

一、数的组成知识。(第1题)

(1)9670是(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7在( )位上,个位上是( )。 (2)5个千、8个百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

二、读数、写数练习。

1、完成第2题。

(1)读出下面个数,并说出每个数中的6各表示多少,再用线连一连。

(2)进行交流,说出从练习中得到什么体会。(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数值不同。)

2、完成第3题。

(1) 让学生先读一读,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2) 布置课后小组作业:在课余收集类似的素材进行交流。

三、口算练习。(完成第3题) 7200-7000 7000+3000 8000-3000 6700-700 600+3000 10000-6000

四、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完成第5题)

(1) 让学生对近三日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进行估计。 (2) 进行估算。

(3)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五、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

1、完成第6题。(比较大小)

5、 完成第7题。

- 15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学生称蜜枣,并交流称的结果。

再让学生掂一掂,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再掂一掂膨化食品,估测有没有1千克重。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⑴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大米

体验1千克大米的实际重量,轮流用手掂一掂。 ⑵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1千克的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鸡蛋。 合作数出1千克鸡蛋的个数。

问: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

想一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的大米或鸡蛋吗?

学生再次尝试称一称。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蜜枣、鸡蛋、大米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3、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 出示秤的实物图片或实物。 学生交流。

4、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5、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6、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延伸

1、 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 17

5、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

出示一袋蜜枣,这袋蜜枣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蜜枣是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蜜枣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蜜枣有多重?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

6、完成“试一试“

谈话:用弹簧秤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学生活动。 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 称一称:文具盒的重量。 比一比:估测和称量的结果。 班级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第1题

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体温: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第2题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出答案。 问:你是怎么想的?

4、第4题

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回家后照样子称一称,算算杯子里的水的重量。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知道了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常用到它,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

18、练习四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 19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上节课布置你们课余时间到商店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各是多重?谁来说一说?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问:今天你们从家里带来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么?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打开袋子验证。(苹果) 想知道一些什么吗?用什么办法知道苹果的重量?出示课题:称一称

2、动手实践:看图,了解活动内容及活动要求。

分组活动: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且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看。

学生活动,并填写结果。交流汇报。

谈话:刚才各个小组分别称出了1千克的苹果、橘子、黄瓜、西红柿,知道了它们各有多少个,另外你们还带了哪些蔬菜、水果,称了没有,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问:看着这写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3、估一估

⑴教师出示自己带来的苹果(略大),问:你们能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跟你的结论不太一样呢?

⑵讲述:都是1千克的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苹果大,个数就少,苹果小,个数就大。

4、称体重 ⑴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⑵认识秤面。出示书中的体重图。

指名说出这个小朋友的体重。

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⑶小组活动称体重。

⑷班级交流。讲述:除了称出自己的体重外,我们还有一种方法知道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阅读P38“你知道吗?”

各人比较自己的称得的体重与算出的体重有无差别,相差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5、小结:一般情况下,算出来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也有人相差较大,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重很多,那就说明你太胖了,要注意多吃蔬菜,多运动。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轻很多,那就说明太瘦了,要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加了称一称的活动,知道了不同的水果、蔬菜1千克大约各有多少个,还学会了称自己的体重和利用公式计算体重。课后把你学到的知识介绍给你的邻居和其他小朋友。

20、练习课

- 21第四单元:加和减

2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玩具店买过玩具吗?今天也有两个小朋友要去玩具店买玩具,你们想帮他们参谋参谋吗?现在我们就到玩具店看看吧。

看!玩具店到了,谁在买东西呀?我们给插图中的小朋友起个名字,男孩叫贝贝,女孩叫玛丽。

二、探索新知。

1、同学们,这个玩具店真漂亮,玩具真多,(出示商店图)贝贝和玛丽每人要买两件玩具,你能说出他们购买什么玩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他们怎样付款呢,你们能帮他们算算吗?

2、提问:书上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帮他们列出算式吗?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同时板书算式: (1)贝贝应付钱:44+25= (

) (2)玛丽应付钱:44+38= (

)

4、谈话:这两道算式如果用竖式计算,我想每位同学都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口算的机会是很多的,贝贝和玛丽到商店来的时候就没有带纸和笔,他们只能口算出应付的钱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5、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 第一道算式:44+25= ( )

(1)先算44+20=64,再算64+5=69;(2)先算44+5=49,再算49+20=69;(3)先算40+20=60,再算4+5=9,最后算60+9=69;(4)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69。

第二道算式:44+38= ( )

(1)先算44+30=74,再算74+8=82;(2)先算44+8=52,再算52+30=82;(3)先算40+30=70,再算4+8=12,最后算70+12=82;(4)先算4+8=12,再算40+30=70,最后算70+12=82。

6、再次交流,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7、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8、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9、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 23

2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的口算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最喜欢的地方,想不想知道去哪儿?出示情境图:玩具商店。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自主观察玩具商店的情境图。

你从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想好后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然后各小组的选一名代表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分类解决。如果学生提出用加法做的问题,让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这样及时复习并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如果提出用减法做的问题教师将这类问题按不退位减和退位减的顺序分类板书如下:

(1)玩具客车比玩具小汽车贵多少元? (2)玩具火车比玩具小汽车贵多少元? (3)玩具火车比玩具客车贵多少元?

2、学生自己读一读板书问题,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指名说算式并板书:38-

25、44-

25、44-38)

3、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这三道题的笔算方法我们早已学过,这节课我们研究口算方法,先来研究38-25的口算方法。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小组里讨论。

在班内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板书。学生可能说出的算法有:

(1)38-20=18,18-5=13。(2)38-5=33,33-20=13。(3)30-20=10,8-5=3,10+3=13。

你们的想法,老师已经写在了黑板上,看着这些算式,你能说说口算时各是先减哪一位上的数,再减哪一位上的数吗?

44-25得多少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口算得数。

先在小组内交流口算方法,再在班内交流,教师板书。学生可能说出的算法有: (1)44-20=24,24-5=19。(2)44-5=39,39-20=19。 (3)把44分成30和14,,30-20=10,14-5=9,10+9=19。 看着这些算式,你能像上一题那样说说每种算法各是怎样计算的吗?

小组讨论,比较38-

25、44-25在口算时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找相同点时,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不同点是,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三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让学生自己口算44-38。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 25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教学具准备:情境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2)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他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3)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纸上,如果不会解的,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4)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你会解答吗?(指名说,教师板书)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5)提问: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如果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第二种方法不再教学。如果有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先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一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值是1个2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指名板演。 (3)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第二种解法解答的吗?如果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如果有第二种解法解答的,让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 27多少千克?

要求:

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3、思考: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2、小白兔拔了28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6个。它们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多少个萝卜?

要求:

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3、思考: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三、课堂练习

1、红花有32朵,绿花的朵数是红花的5倍。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红花有32朵,绿花的朵数比红花朵5朵。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44——45.5、

6、7

25、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一步学会看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能根据题意用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5.8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审题。 口述题目意思,口答问题的含义。 指名回答本题的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

2、P45.9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目含义。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评讲: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么列式? 小结。

- 29口算比赛。 评讲。

5、46.5 出示题目,要求说出题目含义。

让学生根据题意提出求和或求差的一步计算的问题,并口算出结果。

二、课堂练习

1、 先口算出上、下两数的和,再算出这两个数的差。

27、练习五2

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基本上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6.6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评讲: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能一步求出问题吗?先求什么?为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小结。

2、P47.7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评讲:你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你能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吗? 怎样列式?为什么?

3、P47.8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并要求画出线段图。 评讲。

小结:两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4、P47.9 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问:这题的线段图和前面的比有什么不同? 先求什么?为什么?再求什么? 小结。

- 31

24时记时法

29、24时记时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个时刻,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今天田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节目单,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喜欢看的节目,它几时播出的?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提问,如:14:00在钟面上怎样表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几时? 教师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相对应的两种记时方法。

3、小结并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初步认识24时记时法

⑴问:你知道一天中有几个小时?想一想,在这24个小时里,钟面上的时针要走几圈?一天时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⑵出示红蓝色彩带,说明:我们把每天的凌晨0:00——中午12:00用红色彩带表示,把中午12:00——夜里12:00用蓝色彩带表示。

⑶问:中午12:00是白天还是晚上?师画出太阳图标。 ⑷演示钟面时针的运行情况,了解0:00和24:00之间的关系。

⑸说明:0:00和24:00表示同一个时刻,这个时刻既表示一天的结束,又表示新的一天的开始,如果是除夕夜的时候,它还表示特殊的意义,也就是旧的一年的结束,又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3、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⑴观察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表示方法上的区别。 ⑵练习:说出下面时间用的是哪种记时法: 8:00 16:30 下午5:00 夜里11:30 上午8:00 下午4:25 21:34 0:00

4、练习:P50想想做做1中的第一个钟面。

要求说出钟面表示的时间,问:这个时候你可能在干什么?

再出示背景图,问:这时的钟面上表示的什么时间?你怎么看出来的?你能用24时记时法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

同理学习后两幅图。

5、小结转换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问:上面的营业时间用的是什么记时法?你能把它转换成普通记时法吗?

- 33教师小结。

三、全课总结,完成作业。

31、练习课

练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区别及换算方法,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练习过程:

一、两种记时方法的互换

1、将下列时间改成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下午2时 晚上7:20 中午12:00 上午8时30分

2、将下列时间改成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21:00 15时10分 9:50 13:40

二、计算经过时间

1、8:00——15:40

2、9:30——22:00 小结互换方法。

三、实际应用

1、下面是三家商店的营业时间: 商场:9:00——20:30 超市:6:30——21:00 歌厅:12:00——次日2:20 分别计算三家商店的营业时间各是多长?哪家营业时间最长? 先由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交流讨论。 重点讨论第三种情况的解题思路。

2、想想做做P54.4 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小星的睡觉时间分布在几天里?怎样计算?

3、想想做做5 出示火车时刻表,问:从这张列车时刻表张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运行”和“停靠”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独立完成第

1、2两题,做好后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集体反馈。

- 35

1、谈话:从小华的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中,你觉得小华是怎样的一位同学?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如果让你来安排周末一天的生活,你有什么好的创意?

(启发引导合理安排时间:既要要有学习劳动的时间,还要有娱乐休息的时间。)

3、同学们独立自制一张详细的时间安排表。

4、组织学生交流,及时反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同样多的时间,希望大家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3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 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图画,谈话:

⑴同学们,田老师画了三幅画,你们想看看吗?(欣赏) ⑵问:看了这三幅画后,你想说什么?

⑶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2、举例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吗?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⑴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汇报。

- 37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边 角

长方形 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34、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 能利用对图形周厂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 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感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块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吗?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瓷砖、手帕等物品的实物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组织学生先独立指出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的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的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

- 39

3、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出示场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会提出数学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

⑴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为什么?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⑷问:你喜欢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计算?

2、学习“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一条正方形手帕才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小组交流“你是怎样做的?”。班级交流“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3 独立做题,在班级内共同订正。

2、想想做做

1、2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问:做这两题时,都要先怎样?再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求长方形的周长时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想想做做

4、5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4、想想做做6 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动手拼图形,拼好后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并口答题目中的问题。 在班内交流不同的拼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41学生自由活动:估计、测量、计算。

三、全课总结

课 题:第七单元:乘法

38、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P70——7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的两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 43问:根据刚才看道的,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⑵谈话:你能列竖式计算出它的得数吗? 学生尝试笔算,小组交流。 ⑶班级汇报:

列竖式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⑷问:看一看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联系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想一想,三位数乘一位数在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等方面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试一试”

出示大生骑车从家道体育场的场面,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班级交流,由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复杂之处在哪里? 1、小组讨论: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想想做做1 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

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想想做做2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班级交流订正。

让学生数一数每题的积各有几位,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

问: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三位数或四位数)

4、想想做做4 指名说一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要求口算哪些题,口算给同桌听,一人口算乘2的题,一人口算乘3的题。

5、想想做做5 让学生说图意,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用竖式计算得数,然后口头回答问题。 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6、想想做做6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7、拓展题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 45算、估算、笔算的多样性计算策略。能合理地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练习七5 以组出示每题,要求学生进行口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题之间的联系。

2、练习七6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并指名说出估算方法。 再进行计算,并将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对照。

3、练习七7——9 独立读题,明确解答方法。并对学生存在的不理解的地方给予必要的指导。

二、课堂练习

1、 200千克 300千克 400千克 ⑴5筐苹果一共重多少千克?2筐香蕉呢? ⑵几筐苹果的重量正好是一筐香蕉的重量? 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75.7——9

课 题:

42、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76——77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

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月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你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有3只小猫去钓鱼,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 ⑴出示小猫钓鱼场景图

问: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可以怎样列式? ⑵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⑶问:你能改写乘乘法算式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个0相加等于0,改写乘乘法算式还可

- 47课 题:

43、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78——79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

7×2= 13×2= 3×20= 7×200=

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

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想想做做4 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想想做做7 引导学生读题。

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 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想想做做2.5.6

课 题:

44、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P80——81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

- 49

第五篇: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周长是多少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周长是多少》教案

王官营学校

王志娟

张利敏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方格纸、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你喜欢的知识,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看看哪些同学能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参加今天的学习活动。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几项活动,继续探讨周长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

1、拼一拼。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小正方形拼成你喜欢的图形。拼好后想一想拼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 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

2、比一比。

师:左边两个图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他们的周长相等吗?(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

生:第一幅图:(5+6)×2=22(厘米)

师:第一个图形是规则的长方体,但第二个和第三个图形是不规则。我们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边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呢?

学生汇报:先量一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再把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师:有不同算法吗?

生:移一移,只需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把上面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周长不发生变化。

教师讲评,幻灯片显示计算方法(用课件演示一下这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以后练习时可以先观察,找找有没有简单一些的方法再动手,可以节约很多的时间。)。

3、画一画。

师: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学生自己动手,交流画法。 教师指正。

4、估一估、量一量。

师:仔细观察下面两个图,它们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估计得怎么样? 小组完成后交流做法。

三、活动小结。

大家学得高兴吗?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试题】相关文章:

上一篇: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下一篇:暑假打工社会实践心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