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论文范文

2022-05-14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安全评价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为深入了解县域耕地质量安全动态变化,结合生态学理论,选择人地关系、耕地条件、耕地利用投入水平、农业生产力、人文社会响应等指标,构建了耕地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北省卢龙县为评价单元,对耕地质量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对卢龙县2001—2010年耕地质量安全进行分级和评价。

第一篇:安全评价论文范文

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风险评价相容性研究

摘 要:目前一些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报告混淆严重,不利于风险评价水平的提高。通过对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评价的相关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得出二者可以相容的结论。该研究成果,不但促进了风险评价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更可以作为风险评价的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风险评价;安全风险评价;相容性

近年来,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对生态环境、人民健康及社会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由于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发生爆炸事故,爆炸发生之后,消防部门及时扑灭了大火,消除了事故的威胁,但却没有考虑到1万t以上的消防废水,连带其中的双苯有机污染物一起进入松花江,直接导致了严重的环境事故。这一事故表明安全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有着不可分割联系,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建设项目的前期立项工作和后期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相统一,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

1 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风险评价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报告混淆严重,虽然二者在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及评价方法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但由于诸多原因,二者仍然是两个独立的评价审批系统。多数建设项目选择在项目建设前期单独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没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不利于风险评价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2 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关系

安全风险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同属风险评价,从评价内容上看,都包含有风险因素识别和风险危害评价,即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事故可能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的损害程度,以及提出适宜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等。安全危害与环境危害许多时候是相互关联的,安全事故往往同时会引发环境事故,如石化工厂爆炸可引起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海上危险品运输安全事故可造成海洋污染,安全事故造成的有毒气体泄漏可导致大气中毒物浓度超标。由此可以得出,安全风险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容性。

2.1 相关性分析 目前开展的环境风险评价是以安全评价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两者在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内容存在相关性[1]。重点就评价内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二者有机结合提供理论基础。

2.1.1 评价方法的相关性 在评价方法上,两者的评价方法存在相通性,特别是危险源辨识、风险概率计算时采用的方法可以相同的。常用事故树或事件树法来分析、确定项目涉及的危险源和风险概率等。在判别指标上,两类评价都将自然人作为重要的评价判别指标来进行评价[3-7]。

2.1.2 评价程序的相关性 从评价程序上看,两类风险评价在都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价,即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或机率);风险计算和评价,即模拟或推断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的程度;以及提出适宜的管理对策等。

2.1.3 评价内容的相关性 对于安全风险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来说,建设项目风险识别的内容是相同的。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的风险识别[2]。在风险评价方面,二者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均是通过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后果这两方面来判定风险值的大小的。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评价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相通性,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的选址合理性;工艺技术设计安全防范措施;危险化学品生产或者储存过程;管理措施等方面。在评价内容方面,环境风险评价和设立安全评价具有相关性,都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危险因素的辨识与分析,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计算危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最终提出各种风险管理措施和防治措施。

2.2 差异性分析 环境风险评价虽然以安全评价为基础发展而来,两者间存在相关性的同时,也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是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各自特点、重点和关键点所在[1]。

2.2.1 评价方法的差异性 两类评价所用的评价方法虽然大多相似,但具体又有不同。安全评价在定量评价安全危害时,常用到化学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来确定项目经济损失的大小,同时也使用安全检查表法、等级评分评价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等进行安全水平的定性分析[4]。环境风险评价在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后,常用相关预测软件预测其对周围人群、环境的影响情况。常用方法包括有评分法、概率法、事故树法、类比法、加权法等来进行[3,5]。

2.2.2 评价程序的差异性 在评价程序上,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虽然大致程序类同,但是具体操作过程不同。风险识别过程中安全风险评价侧重事故原因分析,而环境评价评价中的主要目的是为确定最大可行事故准备;后果计算过程中安全风险评价重点在厂界内及附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环境风险评价重点在厂界外环境、生态和人群影响程度;风险控制提出安全对策,消除安全因素,而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在风险控制措施、事故应急预案等。

2.2.3 评价内容的差异性 在评价的内容上,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评价也有明显的差异。安全风险评价通常针对一个装置或系统进行评价,环境风险评价通常是对全部所有装置或系统风险的综合考虑,评价内容的范围和评价对象的范围后者比前者要广。

3 相容性分析的意义及内容

3.1 相容性分析的意义

3.1.1 促进评价的完整性 目前我国风险评价还处于从起步的定性分析向定量评价的完善阶段,如何将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两种评价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风险评价不仅能够补充和完善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促进风险评价的完整性,促进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有效提高其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能促进安全评价水平的提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3.1.2 提高风险认识水平 开展风险评价研究,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全面认识安全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间的相通性,不仅能明确风险评价的重点,建立正确的风险概念和思维模式,还能提高对风险和风险评价的认识水平。

3.1.3 促进风险评价发展 将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相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风险评价工作的准确性,为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奠定基础,促进风险评价的发展和提高。

3.2 相容性分析的思路 根据对其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将环境风险评价有机的融合进安全风险评价的过程中,以保证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相统一,从而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安全风险评价工作主要分为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划分评价单元、确定评价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提出对策措施,做出评价结论共5个阶段。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主要分为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计算与评价,风险管理,风险评价结论5个阶段。

安全风险评价中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与环境风险评价中的风险识别目的相通,均根据所评价的设备、设施或场所的地理、气象条件、工程建设方案、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等,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发生事故发生的原因。

安全风险评价中的划分评价单元、确定评价方法与环境风险评价中的源项分析目的相通,均为确定通过将一个工厂或工程项目的大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识别其中哪些物质、装置或者具有潜在的危险来源,判断其危险类型,了解发生事故的概率,确定毒物释放量及其转移途径等。

安全风险评价中的定性定量分析与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后果计算、风险计算与环境风险评价目的相通,均为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但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注意关注的对象除了厂界内及附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应加入厂界外环境、生态和人群影响程度。

安全风险评价中的安全对策措施和环境风险评价中的风险管理目的相通,均为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应采取的工程技术对策措施和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包括应急救援预案。

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相容性评价的新思路,详见图1。

3.3 相容性分析的结论 现阶段对于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作为项目前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然而我国的风险评价水平还比较初级,大多数评价报告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并不强。现实工作中,由于缺乏对二者相容性清晰的认识,工作人员很容易将两类风险报告混淆。正确理解和掌握两类风险评价的相关性,对于正确理解、认识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突出各自评价工作的重点和有效提高两类评价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与措施等方面浅述了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风险评价的相容性,通过对二者相容性分析,将环境风险评价有效地融入安全风险评价,通过对两类风险评价的相关性研究,不仅能够补充和完善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促进安全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有效提高其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能促进安全评价水平的提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4 结论

综上所述,两类风险评价在评价的内容、程序、方法上既有相关性,又有差异性。通过对两类评价间相关性及差异性的分析,提出将环境风险评价融入安全风险评价的工作思路。将环境风险评价融入安全风险评价,既有利于提高了安全风险评价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又有利于促进安全风险评价水平提高,实现社会、环境、经济间的协同发展,并最终实现在风险环境下的风险源的本质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东,赵朝成,赵东风.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在评价目的上的相关性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9):32-33,53.

[2]胡二邦,姚仁太,任智强,等.环境风险评价浅论[J].辐射防护通讯,2004,24(1):20-26.

[3]HJ/T2.1-9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S].

[4]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局.安全评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5]龚理涛,齐惠莲.化工环境风险评价[J].化学工程师,1997(6):37-40.

[6]胡二邦.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482.

[7]钟政林,曾光明,杨春平.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6,4(6):17-21.

(责编:张宏民)

作者:于学珍 成文东 李贺

第二篇:基于生态安全的耕地质量安全评价

摘要: 为深入了解县域耕地质量安全动态变化,结合生态学理论,选择人地关系、耕地条件、耕地利用投入水平、农业生产力、人文社会响应等指标,构建了耕地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北省卢龙县为评价单元,对耕地质量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对卢龙县2001—2010年耕地质量安全进行分级和评价。由安全界限的划分结果可知,2007—2010年卢龙县耕地质量处于非常安全状态,2001年处于较安全状态,2005年、2006年均处于基本安全状态,而2002—2004年耕地质量状况表现为不安全。2001—2003年卢龙县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于2003年开始逐渐上升,至2007年耕地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 耕地质量;生态;评价;卢龙县

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社会条件决定着区域耕地资源的安全状况。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得知,各个国家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社会背景不同,使其对耕地的重视程度、研究方向、侧重点各有差异。国外学者对耕地的研究集中于耕地质量的提升和保护、耕地生态景观功能的加强,已将生态环境因素加入到耕地质量的管护中。国内对于耕地质量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资源的安全主要集中于保障粮食生产力,将生态因素加入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我国对于耕地质量安全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形成统一的评判标准[1-7]。

将影响耕地质量安全的生态因素加入到评价体系,研究河北省卢龙县耕地质量安全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对其进行相对安全程度分级。通过深入了解卢龙县耕地保护的现状和成果,分析与评价耕地质量安全动态变化,有利于改善耕地质量,保障完整与稳定的耕地生态系统,使耕地的生产、生态服务等功能均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7]。对卢龙县耕地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和分级,可为卢龙县及河北省其他低山丘陵区耕地资源的健康经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

1 试验区域概况

卢龙县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西部,与唐山市滦县、迁安市搭界,与秦皇岛市抚宁县、青龙县、昌黎县相邻。管辖面积 1 021 km2,耕地资源4.4万hm2。辖区分布12个乡镇,548个行政村。

卢龙县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地处燕山南麓,低山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0%以上,以种植红薯而闻名。受土地地貌、土壤条件、气候条件、耕作栽培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耕地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土壤侵蚀、盐渍化、生态环境污染、坡度限制等因素均使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极为严峻。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建设用地的扩张,卢龙县耕地资源数量减少、耕地质量及生态环境下降的问题逐渐凸显。既保证城镇发展用地,又保障粮食产量,同时兼顾耕地生态安全,为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2 耕地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在已有研究[8-11]中,耕地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因素2个方面。本研究在生态安全理念下构建评价体系,将影响耕地质量安全的生态环境因素也加入到评价体系中。

2.1 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不仅是耕地资源质量基础条件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基础。耕地自然条件的优劣通常决定着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程度,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耕地资源质量的安全程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安全程度也会降低。由于山地丘陵地区独特的地貌,其耕地易 “跑水跑肥”,质量相对较差,安全程度也较低。自然条件的优劣对耕地资源质量的安全具有决定性意义。

2.2 社会经济因素

2.2.1 利用方式 耕地资源安全程度的高低受耕地利用方式优劣的直接影响;因此,耕地利用方式是影响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好的利用方式不仅可提高耕地资源的质量安全,还可有效改善耕地质量;合理的规划布局可使耕地的多种功能相互促进、共同影响,有效保障耕地质量的安全。不合理的布局则会降低生产经营效率,甚至威胁耕地安全。在耕地利用过程中注重耕地的产出和投入平衡,在追求效益的同时注重对农田的养护,产出与投入失衡将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养分贫瘠、富营养化。耕地的利用方式是影响耕地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2.2.2 利用效益 耕地的利用效益指农民经营耕地得到的收益,利用效益的高低影响农民对耕地的投入情况,从而影响耕地质量的安全。当利用效益较高时,農民对耕地的重视程度较高,将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耕地管护,对耕地质量安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当利用效益较低时,农民将粗放地进行改良或降低投入,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经营数量减少,这是影响耕地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2.2.3 政策因素 耕地政策能够引导农民进行耕地质量的建设和管护,可对耕地质量安全保驾护航。合理科学的农业政策不仅能保障耕地数量的安全,同时也能保障耕地质量的安全。目前对于耕地数量的管护已得到强有力的实施,而对于耕地生产力和生态安全等方面的政策要求尚处于理论指导和探索阶段。

2.3 生态环境因素

2.3.1 化肥的不合理和过量施用 过量施用化学肥料会对耕地资源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可引起土壤酸化、耕层肥力下降、土壤养分失衡、加速地力下降。肥料的利用效率持续下降,导致化肥投入成本增加,出现肥料施用量增加但产量不增加的现象。化肥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和重金属在土壤中沉淀富集,是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潜在威胁。土壤中过量的化肥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水体,从而导致水体污染或富营养化的现象,生态环境安全也受到间接影响。过量施用化肥将导致土壤中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累积,既破坏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又威胁农产品品质。

2.3.2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残留的农药严重威胁耕地资源的安全,不仅直接影响土壤动物的构成和数量,使土壤中生物多样性降低,还使土壤中细菌、真菌的数量减少,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影响微生物功能。土壤中的重金属向植物体集聚,使植物体出现中毒现象。另一方面,部分农药通过渗入、挥发、径流进入植物和动物体内,使作物品质降低、影响人体健康。此外,农药还可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使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受到影响。

2.3.3 农用地膜的污染 农用地膜可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作物的抗逆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农用地膜使用后将造成大量“白色污染”,不仅使耕地土壤结构遭到破坏,也严重污染耕地资源中的水体环境。农用地膜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戊酯严重威胁耕地资源的生态环境。

2.3.4 “三废”等对耕地造成的污染 被生活污水、“工业三廢”等污染的水体中含有大量化学物质和金属元素,大多数为有害物质。虽然排放到农田中的污水经过处理和沉淀,但由于部分污水处理不完全,其中仍残留大量有害物质,进而对农田耕地资源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2.3.5 耕地资源生态保护意识 社会耕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耕地资源生态保护意识较强,社会各阶层支持各项耕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并很好地贯彻执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耕地资源生态保护意识较弱,各项措施可能因不被重视而无法实施。

3 安全评价

3.1 方法的选择

耕地质量安全评价方法较多,如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考虑到耕地质量安全评价所需指标的多层次特性及因素的综合性,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12]。分析过程中将多个因素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通过逐类、逐层进行两两比较分析,从而建立判断矩阵,最终通过程序计算确定评价指标对于决策层的权重[13]。本项目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卢龙县耕地质量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取及赋权重,具体过程在yaahp软件支持下完成。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结合卢龙县的实际情况,根据河北省土地学会专家的意见,同时从人地关系、耕地条件、耕地利用投入水平、农业生产力、人文社会响应5个方面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16个综合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表1)的指标层。

3.2.1 人地关系 人均耕地面积(C1)表示人均对耕地的占有量,反映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压力。人均耕地面积越大,对耕地质量安全的正效应越显著。人均耕地面积=卢龙县耕地总面积/卢龙县总人口,单位为hm2/人。

人口密度(C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聚集程度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压力。人口密度越小,耕地资源安全性越高。人口密度=区域总人口/区域土地总面积,单位为人/km2。

非农业人口比例(C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结构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压力。在一定范围内,非农业人口比例越大,表明对耕地的经营程度越低,耕地资源安全压力越大。非农业人口比例=(区域内总人口-区域乡村人口)/区域内总人口×100%。

3.2.2 耕地条件 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将耕地坡度分为≤2°、>2°~6°、>6°~15°、>15°~25°、>25°共5级[14]。本研究以≤2°、>2°~6°为平耕地,以>6°~15°、>15°~25°为坡耕地。坡耕地面积比例(C4)的安全性趋向为越小越安全。坡耕地面积比例=区域6°以上(不含6°)25°以下(含25°)坡耕地面积/该区域耕地总面积×100%。

坡耕地面积(C5)指6°以上(不含6°)25°以下(含25°)坡耕地面积。该指标的安全性趋向为越小越安全,即坡耕地面积越小,对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压力越小,单位为hm2。

3.2.3 耕地利用投入水平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C6)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村劳动力的聚集程度,该指标越大越安全,即从事第一产业人员的比例越大,对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压力越小。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区域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区域从业人员总数×100%。

单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C7)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耕地质量安全,该指标越小越安全。单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区域农用化肥施用总量/耕地面积,单位为kg/hm2。

有效灌溉面积比例(C8)越大,表明该区域耕地质量建设投入越大,且对耕地质量保障性越强,表现为正效应。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区域有效灌溉面积/区域耕地面积×100%。

单位面积农用地膜使用量(C9)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小越安全,即农用地膜使用量越小,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压力越小。单位面积农用地膜使用量=农用地膜总使用量/耕地面积,单位为kg/hm2。

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C10)数值越大,表示对耕地安全的破坏性越大,对耕地质量安全的保障呈负效应。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农药使用总量/耕地面积,单位为kg/hm2。

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C11)表征机械化实现程度,该指标越高,对耕地质量的保障性越好。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区域农业机械总动力/区域耕地面积,单位为W/hm2。

3.2.4 农业生产力 单位面积粮食产量(C12)表示耕地的生产力,从粮食产量表征耕地质量的好坏。粮食单产越高,表现为正效应,表明耕地质量越好、安全性越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单位为t/hm2。

人均粮食产量(C13)表示粮食生产需求对耕地的压力,人均粮食产量低,对耕地的生产能力需求越迫切,从而对耕地质量安全的压力越大。人均粮食产量=卢龙县粮食总产量/卢龙县总人口,单位为t/人。

3.2.5 人文社会响应 农民是土地的生产者,也是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的主体,农民人均纯收入(C14)可表示农民在耕地质量建设中可能的投入能力。该指标数值越大,对耕地质量安全的保障能力越强,单位为元。

农业总产值(C15)表示农民经营土地的总收益。该指标数值越大,对于耕地质量安全的保障性越强。高收益会激励农民加强耕地质量的建设和管护,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降低耕地质量安全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单位为万元。

地区总产值(C16)越高,可用于改善耕地质量的投资越高。该指标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大越安全,单位为万元。

3.3 安全评价

3.3.1 模型构建 层次模型见图1。

3.3.2 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由河北省土地学会专家给出,进行两两比较并确定相对重要程度,以构成判断值的矩阵。由表2可知,Ci/Cj的数值表示横向指标Ci比纵向指标Cj的相对重要程度,一般用1~9各整数或其倒数表示。1表示Ci的重要性与Cj相等,3表示Ci比Cj略重要,5表示Ci比Cj明显重要,7表示Ci比Cj非常重要,9表示Ci比Cj极端重要;2、4、6、8则表示2个判断的中值[15]。1~9各数字倒数的含义与上述意义相反,如1/5表示Cj比Ci明显重要,即Ci的重要程度明显不如Cj。根据此规则,经专家判断,各层次的判断矩阵见表3至表8。

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时,由于2个元素的重要性通过两两比较得出,受主体认知及偏向性的影响,当比较因素较多时很可能得到不一致的结论。如C1/C2=1/2,C1/C3=4,当结果一致时C2/C3=8,若C2/C3不为8则结果不一致。在理论上,最大特征根λmax与阶数n相同时,判定矩阵一致性的指标CI=(λmax-n)/(n-1)=0。CI值越大,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越差;当CI≤0.1,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通过[16]。经检验,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判断矩阵均满足一致性检验要求。

3.3.3 计算指标权重 根据所构造的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表9)。

耕地资源质量安全评价时选择的指标包含多个方面、多个层次,且指标总量大、范围广,各指标间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对不同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时须确定度量标准,使这些指标在同一标准下对耕地资源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因此要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

根据无量纲化模型,当指标为正向指标,即安全趋向为越大越安全时:

A=x/m×100%;(1)

当指标为逆向指标,即安全趋向为越小越安全时:

A=n/x×100%。(2)

式中:A为数据量化值,x为各年份各指标数据的实际值,m、n分别为历年实际数据值中的最大值、最小值。经计算得到各指标历年数据的实际值(表10)与量化值(表11)。

3.3.4 安全值的计算 采用指数和法对卢龙县耕地质量进行安全评价,公式为:

P=∑ni=1Wi×Ai。

(3)

式中:P表示耕地质量安全评价值,Wi表示各项指标权重,Ai表示各项指标无量纲化值。根据各项指标权重和无量纲化的数据,求得卢龙县2001—2010年耕地质量安全值(表12)。

3.3.5 耕地质量的分级与分析 在上述安全值的基础上,确定2001—2010年卢龙县耕地质量的相对安全值。本研究结合多数原则、均数原则确定安全界限,根据安全所属区间判定耕地资源的相对安全程度[19]。

依据多数原则,将2001—2010年卢龙县耕地质量安全值进行排序,并由大到小选择总数量2/3的数据作为安全边界。数据量为10个,则前6个数据在理论上表示耕地质量属于安全区间,第6个安全值为0.809,即卢龙县耕地质量处于非常安全状态的下限为0.809。将剩余数据以0.005为步长进行划分,确定较安全、基本安全、弱安全、不安全的界限(表13)。

依据均数原则,将耕地质量安全值10个数据的平均值作为非常安全状态的下限。经计算,10个数据的平均值为0823,即卢龙县耕地质量状态处于非常安全的下限为0823。将剩余数据以0.005为步长进行划分,确定较安全、基本安全、弱安全、不安全的界限,得出耕地质量分级区间(表13)。

依据上述2种原则将各等级的界限值再进行平均,以此平均值作为卢龙县耕地质量安全评价的划分界限(表13)。

由安全界限的划分结果可知,卢龙县在2007—2010年耕地质量状态属于非常安全,2001年表现为较安全状态,2005、2006年属于基本安全,而2002—2004年耕地质量状态属于不安全(表14)。

由安全评价结果可得出卢龙县2001—2010年耕地质量安全值的变化趋势(图2)。卢龙县2001—2003年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从2003年开始逐渐上升,至2007年耕地质量已有明显提高。

4 结论

耕地质量管护的目标是缓解人地矛盾,协调人地关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保护和改善县境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科学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由卢龙县2001—2010年耕地质量安全动态可知,2007—2010年耕地质量处于非常安全状态,2001年处于较安全状态,2005年、2006年处于基本安全状态,而2002—2004年耕地質量状况表现为不安全。由耕地质量安全程度动态可知,卢龙县2001—2003年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从2003年开始逐渐上升,至2007年耕地质量已有明显提高。

近年来,卢龙县的耕地质量安全呈上升趋势,但仍存在耕地自然质量较差、耕地利用不合理、耕地生态安全重视程度低、耕地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应继续分析安全程度变化的原因,从源头有针对性地加强耕地质量安全建设。

参考文献:

[1]Deaton B J,Hoehn J P,Norris P E. Setting the standard for farmland preservation:do preservation critetria motivate citizen support for farmland preservation?[J].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2003,32(2):1-8.

[2]Saizen I,Mizuno K,Kobayashi S. Effects of land-use master plans in the metropolitan fringe of Japan[J]. Landscape and Uiban Planning,2006,78:411-421.

[3]朱红波. 我国耕地资源质量安全及其现状分析[C]. 2008年中國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4]辛 磊. 耕地质量评价与建设模式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

[5]刘瑞卿,李新旺,张路路,等. 基于格序结构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研究[J]. 土壤通报,2012,43(6):1305-1310.

[6]赵建军,张洪岩,王野乔,等. 基于AHP和GIS的省级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 土壤通报,2012,41(1):70-75.

[7]黄玲芬,黄 靖,李 昕. 环境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解析[J]. 农业与技术,2013,33(3):18-19.

[8]李 强. 基于能值分析与模糊评价的粮食主产区耕地健康评价——以石家庄市栾城县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28(6):85-89,95.

[9]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 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 地理学报,2002,57(2):127-134.

[10]张 静. 新疆耕地质量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 新疆农业科技,2010(5):49-50.

[11]程乾生. 层次分析法AHP和属性层次模型AHM[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11):26-29.

[12]郭金玉,张忠彬,孙庆云. 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5):148-153.

[1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S]. 北京: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14]杨立勋. 中国GDP质量的评价体系及实证检验[J]. 统计与决策,2008(19):8-11.

[15]宋光兴,杨德礼. 模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及一致性改进方法[J]. 系统工程,2003,21(1):110-116.

[16]陈园园. 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作者:马立军 陈召亚 杨哲

第三篇:煤矿通风安全评价与确保通风安全的方法

【摘要】煤矿是一个高危行业,在煤矿生产中,安全评价显得极为重要。文章首先较详细地介绍了煤矿通风安全评价,然后对造成煤矿通风安全问题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就如何做好通风安全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通风安全;基础材料;测风;风压

前言

安全评价是指运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建设项目或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以此判断工程和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及建议,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的过程。我国的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为了保证煤矿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的安全,安全评价在煤矿企业中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对煤矿生产系统潜在危险进行相关评价,找出事故原因,建立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环境。本文旨在介绍煤矿安全通风评价的基础上,探讨如何确保煤矿的安全通风。

1 煤矿通风安全评价

1.1 对矿井通风系统的评价

煤矿通风系统要以保障煤矿井下各用风地点风流稳定为出发点。煤矿的通风系统分为中央并列式、对角式、分区式等。要根据通风系统的特点,识别留设煤柱或岩柱是否满足该矿通风系统的要求;判别各种通风设施如风门、风窗、风桥、密闭是否符合要求,矿井负压是否符合要求;矿井的风机、反风设施是否符合要求。判别煤矿通风系统中存在的角联部位,特别是煤矿多水平生产,多井口进风的角联,分析、保障角联井巷中通风稳定的措施。合理的采(盘)区通风系统是保障采掘各用风地点实现独立通风、通风稳定的条件。如采区进、回风巷必须贯穿整个采(盘)区,高瓦斯、或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采区,开采容易自燃的煤层,必须设置专用回风巷。低瓦斯开采煤层群,分层开采采用联合布置的采(盘)区必须设置专用回风巷。回采工作面的通风系统有上行、下行通风之别,由于煤矿瓦斯密度较空气轻,上行通风风流与瓦斯自然流动状态一致,便于带走瓦斯。因此《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大于12°的煤层必须采用上行通风,如要采用下行通风,工作面的风速必须大于1m/s。煤矿总回风巷的瓦斯及二氧化碳是煤矿通风各使用点通风稳定晴雨表,要通过煤矿一定时期总回风巷瓦斯测定记录,总回风巷瓦斯及二氧化碳浓度稳定或者变化,来判定通风系统中是否存在问题。

1.2 对矿井通风管理评价

对矿井的通风管理评价,需要建立并且完善通风管理制度、日常管理机制和反风演习制度,这些不仅是进行通风管理评价的保证,而且也是保持煤矿通风稳定的根本措施。对煤矿通风管理进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影响矿井通风安全的因素,了解各个通风地点对通风系统的影响作用,为不断改善通风系统提供可靠的依据。

1.3 对煤矿通风基础材料的评价

煤矿比较容易出现瓦斯和氧化物质。煤矿通风的基础材料包括对瓦斯、氧化物浓度检测以及煤层自然发火性和爆炸性的检测结果。根据我国有关的法律规定,矿井每年都要对瓦斯、氧化物浓度进行鉴定,具体包括二者的涌出量和绝对涌出量,再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在煤矿管理机构备案。同时我国法律对自然发火性和爆炸性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1.4 对煤矿测风的评价

煤矿测风工作是通风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测风数据一方面必须真实、准确,同时测风地点要全面,能反映出通风的状况。测风地点应包括进、回风井,主要进风巷、回风巷,采(盘)区进、回风巷,采掘用风点进、回风巷;可能漏风区域如:风门、风桥、密闭等;低风速区域: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上隔角,角联巷道等。

根据矿井测风数据,计算矿井各用风地点的风流风速。煤矿井下风流状态要求为层流,紊流可将井下有害气体如瓦斯、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随风流带走,紊流状态要求井巷中的风流风速必须大于《规程》规定的最小风速。同时由于巷道风速低的特点,低风速区域也是瓦斯容易积聚的地方,是管理重点。井巷风流风速过大,容易造成煤尘(粉尘)的飞扬,必须低于《规程》规定的最高风速。根据《规程》163条的规定,通过计算评价各用风地点的风量是否满足需要。漏风是矿井的必然现象,通过测风,要计算矿井外部漏风、内部漏风。内部漏风又分直接进回风间的漏风和漏到采空区的漏风。外部漏风,直接进回风间漏风影响矿井的通风效率,而漏入采区的风量,对于开采有自燃发火性煤层的矿井将是严重的自燃发火隐患。

1.5 评价结论的阐述

根据上述内容进行评价、计算、判断,对下述问题作出结论:①影响矿井通风的矿井灾害因素。②井下各用风地点对保障矿井通风系统的影响因素。③矿井开拓开采对矿井通风的影响因素。④说明矿井低风速区域、高风速区域。⑤对矿井漏风地点、大小、危害性质作出说明。⑥矿井自然风压对矿井通风影响程度。

2 煤造成煤矿通风安全问题的因素分析

2.1 煤矿系统还不完善

通风系统不完善指的是通风方法和方式不符合煤矿的实际生产情况。通风系统混乱会直接影响系统风量不足,导致采掘面处于微风甚至是无风的状态下,瓦斯积聚增多,达到爆炸的浓度。

2.2 煤矿通风设施不安全、不可靠

从已经发生的煤矿事故可以得出,很多煤矿企业的通风设备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还会出现漏风的现象,这样使得矿井环境处于微风的状态下,很容易使瓦斯积聚,甚至会发生爆炸。例如:山西大同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煤矿的通风设施不可靠,使设施破坏,出现严重的漏风现象,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2.3 煤矿安全管理秩序混乱

有些煤矿事故是由局部通风不合理造成的,有时安装多个通风设施时运用串联的方式,串联的风机和出风口没有密封的装置,也没有负压风机协助工作,这样并没有把地面上的新鲜空气送到地下,只是产生大量的循环风。所以,矿井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没有被排出,在矿井内积聚,严重时会导致人中毒死亡。

2.4 盲巷管理不严格

煤矿企业对盲巷的管理不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很容易发生煤矿事故。对于盲巷工作区域没有进行封闭工作,工作人员可能会违章误入,导致死亡。对于需要修复的盲巷,更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密闭瓦斯的渗入,留下爆炸的安全隐患。

3 做好通风安全的措施

3.1 煤矿企业应该把自身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制定出一套合理的、科学的通风系统方案。

3.2 矿井都是在变化的,根据变化对通风系统加以改进,从而保证矿井的作业安全。对通风系统的改善要坚持以控制通风的稳定性为前提,避免不合理串联通风的出现,从而使煤矿生产得到一定的保障。

3.3 在注重通风管理方面的问题时,还要加强监控管理,不断提高矿井装备的水平,避免出现瓦斯超限工作,甚至发生爆炸。矿井企业要安排专业的瓦斯检测人,对矿井下的瓦斯随时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处理。每周或者是每个月都要对全体职工的安全技术进行培训工作,提高全体人员的素质和安全意识,不断完善矿井安全制度。

4 结束语

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做好煤矿通风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程序,这样较科学的判别出在煤矿通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找到问题的根本,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礦安全规程[s].2005.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评价.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3]崔刚,陈开岩.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1999.

作者:王彬

上一篇:营销案例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式烹调技师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