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用工荒引发的思考

2022-09-06

第一篇:由用工荒引发的思考

关于“用工荒”与“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摘 要:近几年来,经常会有“用工荒”“就业难”现象见诸报道。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劳动者感到就业难。这就导致就业市场上出现了企业“用工荒”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据人保部门预计,2016年我国城镇就业供求缺口仍接近1000万人。笔者从社会、高校、劳动者自身和就业单位方面进行以下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问题;思考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在社会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劳动者能否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新的职业大量出现。新的职业岗位具有很强的技术复杂性,智能化程度比较高。因此,只有具备了综合素质与多样化能力的劳动者,其职业选择成功的可能性才可以提高。

(二)在高校方面。现在我国大部分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都是以学术理论性为主,在实践经验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最终逐渐被淘汰。并且一些大学生也只关注对自身学术知识的培养、提升,没有关注对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学校也逐渐取消实践性课程,慢慢地变成传授学术知识的课程,这让一些大学生心理更加不重视实践操作,实际动手能力越来越弱,而去钻研学术知识了;还有学校没有传授正确就业知识给学生,让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养成心高气傲的心理,好的工作因为自身能力不足,用人单位不予录用,基层单位因为地位低,自己又看不上,最终导致毕业时“就业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从劳动者本身来看。因为学生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就业形势不了解,导致刚出校门找工作,就有一种心高气傲的态度。学校这这方面没有太多的知识灌输,导致学生不清楚就业形势。招聘的时候一味看重公司现有的福利和薪资待遇,而不去在意公司的发展前景。工资低的单位自己看不上,工资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对实践经验要求过高,自身不能满足,导致很多学生刚入社会就不断地被打击,丧失对工作的热情。

(四)从就业的单位来看。基层的劳动者离职的原因主要和用人单位的薪酬、管理、发展前景、及工作环境等原因挂钩。当然,缺乏或没有足够的发展前景和薪酬的公平性、劳动者人格受尊重程度等问题,也是影响员工离职的一重要因素。但从企业的管理层方面来讲,除了我们常说的薪酬水平之外,更多的表现在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员工自身所能承受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有关。

二、对解决“用工荒、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一)在社会方面,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切实解决企业与劳动者分配不公的问题,使一线产业工人的待遇和社会保障得以提高。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只有解决老百姓最后怕的教育、医疗、养老问题,才能给全社会的民众以安全感。

(二)在高校方面,学校应该多多设置和就业相关的学术性和实践操作性课程。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学生对社会,对自己以后需要从事什么工作,对怎么才能把自己在学校里所学习的只是运用到工作中都是很迷茫的,这时候需要学校提前让学生了解现在社会发展,对人才方面的需求;也需要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对各个岗位的正确理解看待。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摇篮,是向社会输送各型各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只有高校在基础方面做好,社会才不会出现人才脱节,就业难现象。

(三)在劳动者自身方面。劳动者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下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即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学习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重视学习方法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又要乐于奉献,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劳动者不仅要求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而且要求从基层做起,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从就业单位方面来看,用人单位要根据市场的波动与劳动者的能力综合决定劳动者的薪酬待遇,为劳动者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比如说,现在一些企业在员工福利与保障方面制度不完善,导致企业留不住人,老员工不断跳槽,招就也困难;一些企业由于生产成本偏高,利润逐渐缩水,于是以廉价劳动力为主,这样工资待遇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还有一些企业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不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盲目招人、用人,导致高学历人才资源的浪费,也让毕业生们大大丧失了对工作的积极性。所以,用人单位需要主动参与到学校进行长期合作,让学生持续不断地与用人单位保持沟通,让高校为企业培训急需的各种人才。

总之,在缓解企业“用工荒”与劳动者“就业难”之间的矛盾方面,社会、高校和企业的努力是解决劳动者就业难问题的外在条件,劳动者自身的状况是解决其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因素。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难问题,需要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输出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与劳动者的双赢。

三、总结

在现在市场发展需求情况下,各大高校不仅仅是需要以教书育人为主,更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帮助大学生学会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且要养成关注就业形势的习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从基层做起,累积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增强实践能力,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竞聘优势,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作者单位: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莹. 试论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等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与对策[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16)

[2] 王秀岗. 新型“民工荒”的成因与对策[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3] 袁霓. 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经济学分析[J]. 改革与战略. 2011(01)

[4] 王树岩. 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及应对措施[J]. 中国青年研究. 2009(06)

[5] 王运启. 企业“用工荒”的管理警示[J]. 公关世界. 2012(08)

[6] 赵永智. 走出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双重困局[J]. 工会信息. 2014(04)

[7] 柳博隽. “用工荒”不慌[J]. 浙江经济. 2014(06)

[8] 谢樱,姜刚,李金磊. 当“用工荒”遭遇“求职难”[J]. 时代风采. 2014(03)

[9] 肖洋. 节后“用工荒”来袭,破解需用“心”[J]. 印刷经理人. 2014(02)

[10] 孙照吉,张志新,李婷婷. 浅析“用工荒”现象[J]. 当代经济. 2014(09)

第二篇:由下乡走访引发的思考

●张菲菲

因为有群众打市委书记、市长热线电话,举报发放的冬季取暖低保用煤不能烧,所以与某单位的几位同志一起下乡走访了这些群众举报的乡村,虽然这些低保煤从供煤企业拉出之前就已经对煤质的发热量按照标准做了化验,但是我们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还是打算采集一些煤样拿回来再次做化验,10月末的天气已经有些寒冷,秋收也已经结束,一路上田地里铺满了金黄色的玉米杆,一片气爽空旷的感觉。

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看到一些老乡围坐在村子中央晒着太阳唠家常,这些人群中,很明显就能看出老幼的穿戴已经很厚实,棉衣棉裤都已包裹上身,年轻人自然要穿的单簿一些,小媳妇红色毛呢外套、黑色皮短裤、短靴这样一身搭配,别说还看着挺是洋气,不过怀中幼儿的小脸被太阳晒着呈现出高原红色,但并不失可爱,而他们个个脸上洋溢出的笑容与这秋末初冬的暖阳,再加上高低不等、新旧不一的房子映衬在在一起,这样的场景真不忍心去惊扰,竟显融洽和谐。

老乡闻知我们是来采集煤样的,便都会蜂拥围上来,

1埋怨声和热情是同等并存的,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政策好了,应该说共产党好,我们不昧良心,给我们每户都发了爱心煤,但是这总得能烧吧”,看着大家一致强烈的反映,我们觉得群众的反映肯定是真实存在的情况,于是我们先在第一个村走访了几家农户采集煤样,一位大娘说因为这点煤,到现在(当时已经是中午11点)早饭还没吃,捣腾了一上午因为煤点不着。接下来我们又到了另一个村子,这里的一位大爷说,全村就数我最会看火了(烧炉子),可你们今年发的煤我烧不了,坐上一锅水开不了。

我们又去了第三个村肖家庄村,这个村子明显看上去有些落后,当我们的车子拐到村里的小路上时,就看到一位八十多岁衣衫褴褛的老爷爷跪在路边起不来,看样子像是跌倒了,老奶奶在一边死劲将他拖起,却用不上力,有两三分钟的样子老爷爷才费力地翻身起来,当时我想下车去扶老人家一把,但是我们前面还有一辆车因为老人在路上倒着所以堵在前面,那条路很窄,如果有会车的情况我想都会有困难。这个场面非常给我启发,当时的感受就是老年人真可怜,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关爱,特别是这些农村老人。

后来我们进了这个村子,村子很小,有些老乡已经端着碗在门口吃中饭,我们打听到村主任的家后,朝主任家走去,房子看起来已经不新,但还未装上窗户,挂着一个很破的门帘,全家人就这样住着,喊了几声没人应,我们便走了

出来。路过一家农户,还是早先的土坯房子,这种房子现在已经不多见,有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男子手里拿着一个玉米棒子,两腿间夹着一个破篮子,倚在大门上,拱着腰在往篮子里面剥玉米,于是我们说明了我们的身份,向他打听村支书家的电话,他很热情的告诉了我们,不过他说这事情不用找支书,不是要采集煤样吗,我就能办了,先来我家采吧,屋里有个六十岁左右的男人听到我们的说话声急忙走出来,挂着围裙拿着炒勺,估计正在做饭。看着这家院子里堆着很多玉米,于是我们中间有人问这位六十岁左右的男人,说看你们今年的收成好啊,一亩地收入多少,这位六十岁左右的男人骄傲干脆的说:最少1500吧,而且还说了一些国家政策好等等话语,期间又有一位老太太从屋里走到门口靠在了屋门上,也在激动地说今年发的煤不好烧等话语,我转过脸端详这位老太太,眼睛看不见,而且还是小脚,看样子也有八九十岁的样子吧,因为期间我没有在这家见到有五六十岁的妇女出来,所以我就猜测这一家人,估计是一个老母亲和两个儿子相依为命,这又给了我很大启发,他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但却有这么乐观满足积极的心态,真是让人钦佩,这家人热情的帮我们找塑料袋子采集煤样,后来支书接到我们的电话后也找到了我们,支书看上去更是憨厚可人,不会说什么话,只是说给你们添麻烦了,但是就这样简单的话语就不知温暖了我多少,采完煤样后,我们驱车离去,这一路

上的心情却是说不出的味道。。。

经过一上午的走访,面对群众对这一吨煤的渴望的呼声,我想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怎样能把我们的工作做的更细、更认真,来让这等待用这一吨煤取暖过冬的农户得到应有的保障。

我们现在还没有化验出煤质的发热量是否达不达标准,但是根据分析,煤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从供煤企业拉出之前已经是做过化验的,至于老百姓反映不好烧的问题,我们推测也许是有些供煤企业的煤虽然发热量很高,但是不适应于民用,这也是今年在取暖供煤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又一新问题,我想我们要总结经验与不足,向上级反映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部统筹协调,扎实做好低收入农户冬季取暖供煤工作。

经过走访这些农户,不难看出,我们山西省出台的这项每户一吨暖心煤的政策真的是项惠民政策,因为从实际来看,老百姓对这一吨煤的欺待度是很高的,大多数农户就是靠这一吨煤做饭取暖,假如我们发下去的煤真的不能烧,我们做这项工作还有什么意义?而对老百姓来讲将是怎样的失落,因为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买不起煤的难题,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是,虽然我们身居产煤大县却存在老百姓买煤难的现象。

第三篇:由案例引发的管理思考

案例:在一次教研活动结束后,我觉得贾老师的状态非常不好,我径至走到她的办公室,毫无保留的把我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与她进行了沟通与交流。但贾老师显得异常冷淡,说:“我就那样的能力,我已经尽力了,讲不好也实在没办法。”看到她这样,我突然感觉异常愤怒。为了你的成长与进步,我在细心的指导,你却以这样的态度回击。但我并没有表现出不高兴的情绪,看到她心不在焉,我说:“那你好好反思一下今天的课,过后咱们再聊”。

过了几天,我又一次把贾老师叫到办公室,这次没有聊课,而是关心的询问她是不是最近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她不说,在我的再三开导下,她哭着说出家里的变故。我有点震惊,更为她难过。她也告我,那天心情不好,再加之那么多老师跟前她实在接受不了我与她直白的沟通,更何况她心里有事状态不佳,问题她自己已经感受到了,也不是有意要要以那样的态度拒我于千里之外。并为此向我道歉。

从那以后,我也时不时邀她来我的办公室开导她,关心她的生活,问

她有什么需要帮助就尽管开口,我会想办法帮助他,她非常感激。至此以后,走到哪都夸我是她见过的最好的领导。

通过此案例,我觉得做为领导,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维护教师自尊是管理核心

在学校管理中,人是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元素,学生的培养发展都需要教师的执行,如果执行力不到位,那么学校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教育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何发挥人的作用,如何让教师心甘情愿地为学校管理者服务,管理者首先得尊重教师,尊重是管理的核心。上述事件中的贾老师在内心深处认为我不尊重她,在那么多人面前说她的不好,所以她的态度冷淡。甚至让人感觉有点顶撞的味道。因此要解决管理中的高效首先得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帮助教师,从情感上多给予教师支持。

(二)以退为进往往会事半功倍

校长在管理中碰到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不做冷处理,甚至于退一步的处理,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很糟糕。大家争锋相对,最后必定两败俱伤,对于后续的管理将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教师在学校中是有效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元素,她对于学校是有着比校长更深厚的感情,但是在

冲突的时候,她往往只会关注自己只是老师,而你是校长,校长就必须比我老师的境界要高等等,所以如果我们也跟老师一样针对芒,那么就会不仅失去这位老师的支持,也会在其他老师那里失去威信。校长在冲突现场的退是一种管理的智慧,在退的时候可以思考更好的处理办法,急解决不了问题,退、静、思才是出路,以退为进是管理的上上策。

(三)细节决定学校管理的成败

有人说,学校管理无小事,事事处处都要紧。这句话说得非常对,学校管理中,因为孩子集中,因为孩子是成长中的人,他们的安全,他们的健康,他们的成长是等不起的,是更不能有失误的。一个细节的失误,影响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在上述事件中我对于老师的背景没有及时了解,在评课时对细节的不注意,如果换一种思路,评课时是在我的办公室,或者在其他没有老师的地方,估计贾老师也不会心里“发毛”。所以事件中我对于老师的了解不够多,对于不同老师在处理问题上没有重视细节,没有分开处理,最终导致出现事故。

(四)包容是学校管理的好办法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最高“长官”。虽然没有权,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决

定着老师对于他管理的支持力度。校长必须像个“大人”,善于包容老师的过错,善于把老师的过错转化为老师工作努力的动力。上述事件发生后,我自己也在积极反思,把对贾老师的不满,转化为对贾老师的生活的关心,对于评课事件所引发的不愉快我“忘记”得很快,这对于普通老师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得好“大人不记小人过”。我不计前嫌,让贾老师心里得到了满足。也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过错行为的认识。因此也有了后面的道歉和一路的“追随”。

管理无痕,是不断超越的智慧,是细节决定成败,是尊重胸襟的体现,是爱岗敬业的情怀,是善待真诚的引领……只要有心、用心、耐心,再难以管理的老师也会被感动

第四篇:由数学日记引发的思考

多彩的日记 多彩的学生 ——由数学日记引发的思考

这个学期我尝试让学生写数学日记,以此来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反思能力,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几个月下来,学生写数学日记从不会写到写出很好的范文,从“不知道什么是数学日记”到“对数学日记有真正的了解”,看着学生把班级的《精品日记库》(每期班级中评出的优秀日记)写满,一篇篇日记,都是学生的智慧在闪烁,下面就拿几个案例,来说说数学日记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的变化。

一、数学日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案例1] 今天学完了“土地面积计算”,我就想先预习一下简易方程。一打开课本,看见第一个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看了例题之后,我发现例题和我们学过的知识有些相似,比如说根据一些条件来求出一个不知道的数,在这一例题中就充分利用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不管小华几岁,小东的岁数=小华的岁数+3,用字母“a”表示就是“a+3”,这个式子既明确的表示出“小东比小华大3岁”这个数量关系,同时也表示出“小东的岁数”这个数量。这里的“a”可以表示

1、

2、

3、4„„只要知道小华的岁数,把它代入式子“a+3”,就可以求出小东的岁数,从中我知道了字母的威力,比如知道“小红和小黄做计算题,小黄比小红多做5道”这个条件,那么小黄做的道数=小红的道数+5,而小红的道数=小黄做的道数-5,用字母表示“b”表示小黄做的道数,小红的道数就等于“b-5”,经过这等预习,我想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就能应付自如了。

[思考]数学日记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到教师的束缚,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在案例中,学生通过自学不仅对新知识“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在读懂新知识的前提下,自己能够马上进行小范围的运用,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

数学日记中记录着学生们自己预习后的理解、感受和思考,也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下了教学建议,提出预习后存在的数学问题、数学难点,使我们老师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设计教案,当他们发现他们自己的日记居然影响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设计时,更增强了写日记的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

二、数学日记——是维系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

数学老师一般每天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只有一节数学课。远不及班主任整天和学生待在一起,我们仅靠一天一节数学课与学生交流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课堂上交流比较多的还是知识性的东西,关于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就较少涉及了。而数学日记是我专门为孩子开辟的师生进行数学交流的安全通道,让他们可以十分体面地、无所顾虑地道出自己对数学、对数学老师真切的感受,真正实现师生双赢。

[案例2] 老师您好,我觉得您在上课时不必为了几个没听讲的同学反复地讲题。因为这样做的话,反而会害了他们。现在您对他们就像对待一年级的小学生一样,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了依赖性,就更不会去主动听讲了。一但升入初中以后,他们就更听不懂,也不会去听了。因为初中的老师每题只讲一两遍,一下课人就走了,不会像沈老师一样仔细地讲,下课还留在教室里。所以,我希望沈老师您让他们自己学会听讲,渐渐地让他们适应中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沈老师讲的题目也会越来越多,上课的进度也会越来快。

[思考]我在她的日记中回复,谢谢你给老师提出的意见!我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尽量少些不必要的重复,语言更精炼简洁些。

[案例3]我们班有个女同学闵某,由于一年级至今成绩很差,到了五年级了,乘法口诀还不会背,但是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老师,你知道吗,每次你在黑板上写得龙飞分凤舞的时候,就是我最头疼的时候,你写的字我们半点都看不清。请你以后能把板书写端正一点,好吗?”

[思考]由于是数学课,平时只注重知识的探究,对自己的字可没怎么注意,之前我还以为孩子们已经适应了呢!我及时回复这位学生:“老师从明天起就改正这个毛病。老师以后一定工工整整地写好每个字。”

三、数学日记——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写数学日记无疑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用数学的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新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如:

[案例4]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一直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呢?今天我看了一下从开学到现在(期中)的数学考卷,发现了大部分都是由于计算和没看清楚才造成失分的,虽然难的题目做对了,但这样造成的失分也是很可怕的。比如在期中考试的考卷中我共错了5道有关计算的题目,真是不应该!不过通过这次看以前的考卷让我懂得“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用心,不能粗心,不能给自己留有遗憾!”希望我能在下次考试中证明我自己。

[案例5]这次测验,我共错了两处地方,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够细心。如:填空题的第(3)小题,这道题目的要求是一台织布机4小时织布50米,那么每米需要( )小时,而我却写了50÷4;经过讲评,我才知道求的是每米,份数应该是有多少米,所以应该是4÷50而不是50÷4。这么简单的问题,我考试时怎么就想不到呢?我暗暗告诫自己,以后做题时一定要细心审题。

[思考]学生通过数学日记,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形成追求进步的愿望和信心,明确改进的目标和途径,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举措。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改作业,却看不到学生主动跑来向老师提问。老师围着学生转,这确是敬业的表现,可这是我们所追求的吗?不,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围着老师转,学生围着数学转。我们应通过数学日记这个载体,激起每个学生的学习意愿,激发他们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数学日记必将使学生的数学生活更精彩。

四、数学日记——促成语数“联姻”的有效载体

写日记原来是语文的专利,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已越来越多得被数学老师使用,而数学日记出现的新形式,在数学中引进语文课程的形象思维与表达的“活水”,使语文和数学双课程以“联袂”的形象出现,为学生的语、数综合学习铺设载体,这对学生来说,又赋予了他们以新的挑战性。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学生的日记:

[案例6]智取数学岛

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路过一条数学河,在过河的途中唐僧不幸被河中的方程妖怪抓走了,三位徒弟于是就去救师傅,他们来到河中的岛屿,在洞口有一道方程题,只有解开了才能过这一道门,题目是这样的“4x+12=32”,有两个答案一个是“x=5”,一个是“x=6”,八戒一看,“不对啊,这里的4x之间怎么没有运算符号啊?”沙和尚说:“4x是4×x的

缩写,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的。”悟空一看,就选择了“x=5”,过了这一关,八戒疑惑不解,“师兄怎么做的这么快啊?”悟空说:“这里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把答案代入,二是把这方程解了,可以把4x看作一个数,然后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就变成了4x=32—12,4x=20,这样就可以求出x=5。”刚说完又是一道方程„„凭着悟空的聪明,三师兄终于救出了师傅,重新踏上了去西天的征途。

[思考]这是学生刚刚学好两步简易方程后写的数学日记,在日记中,运用已知的神话故事将方程的步骤和在计算中所注意的难点,都一一通过三师兄的对话体现了出来,而且用耳熟能详的神话来阐述数学问题,既增加了趣味性,使数学方程不枯燥,又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加强了语文的写作能力。

五、数学日记——让我进步的法宝(学生语)

有了三个月的数学日记写作经验后,我让学生说说对数学日记的感受,数学日记给自己带来了____,下面是学生的话,从中可以看出数学日记对于我们高段的学生还是大有帮助的,希望老师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写作数学日记中来。

[学生的话]

1、陈某:我平时不太爱说话,不会去问老师自己做不出的题目,胆子很小,而数学日记却能让我倾吐心声,把自己不明白的题目写下来,老师可以在评语中回答我,平时有不开心的事,也写下来,顿时有轻松的感觉。

2、杨某:从开始不会写数学日记,到现在已能写出能入选班级的精品库,通过写数学日记不仅能提高语文的写作能力,也能对数学不太能掌握的知识,进行反思,从而巩固自己比较薄弱的知识。

3、周某:写数学日记可以帮我预习或复习课文的内容,深入了解一些题目的意思,另外我将数学题目融入到古代的传说或神话故事中,编出新的传说或故事,帮我多多积累了其他课外的知识。

4、宋某:我先开始写数学日记时,觉得数学日记很难写,不知道写什么。后来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我渐渐喜欢上了写数学日记,老师让我们每周写一篇数学日记,一周只能写一次,我觉得不够,于是自己准备了一本日记本,坚持每天写,我想,不久的将来,我的数学日记肯定能发表在《小学生世界》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日记不仅可用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用于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遇到的困难或感兴趣之处。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日记来进一步了解学生,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评语中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进一步肯定自己或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

第五篇: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一些思考

一、加深了我们对全球化的认识

这次金融危机已经暴发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加入世贸组织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重要一员,对外依存度超过60%。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我们既可以享受到全球化的成果,也可能遭受到全球化的冲击,这是客观规律。在这次席卷全球的危机中,所有国家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度外,包括我们,这是共同点。不同的地方在于,各个国家由于政治制度、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国情不同,受到的冲击程度不同,冲击的产业影响不同。比如美国可能是金融业受的冲击最大,实体经济较小,而我国则是金融业受的冲击较小,实体经济受的冲击较大。通过这次危机,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全球化绝不是免费午餐,也绝不是人间天堂,过去我们对全球化正面的宣传太多了,而对其弊端认识不足,宣传不够,导致全球性危机来临时,我们方方面面从思想上、认识上、应对上都没有准备好,显得有点慌乱和不知所措。今后,对全球化的宣传会更加全面,对全球化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深刻,要根据我们在全球产业中的分工和定位,经常性地做好预警、应对、防范工作,时刻保持警惕,努力把全球化的成果最大程度地享用,把全球化的危险最大程度避免,使全球化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加深了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选择了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市场经济的魔力也越来越痴迷,甚至有时候在一些领域把市场化作为改革的灵丹妙药,认为只要实行市场化,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有些领导甚至认为,发展经济主要依赖市场手段,依赖市场调节,政府不管就是最好的管理。这次危机给我们深刻地补了一堂市场经济的课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实际上是从计划经济认识的极端走到了市场经济认识的极端,并没有真正、全面、深刻地认识市场经济。客观地讲,由于我国真正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很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经历过市场经济失灵带来的萧条衰退局面,因而对于市场经济认识比较乐观、片面。这次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坚持市场经济的趋向是正确的,但对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失灵,我们也要充分认识,深刻研究,积极防范;对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我们也要认真思考、合理高效地使用,包括使用的时机、力度、后果等,从而努力降低经济风险,减少经济波动,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三、加深了我们对产业选择的认识

这次危机的始作俑者是美国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泡沫化。众所周知,美国经济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服务业包括金融、证券等高端服务非常发达,在全国经济中占的比重很高,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受美国模式的吸引,国内许多地方都把发展金融等服务业作为产业发展重点,以谋求产业转型发展。这次危机给这种认识作法也敲响了警钟,就是各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当地优势,准确定位在全球、全国产业分工的位置,从而寻找、确立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美国作为最发达的国家,工业化任务已经完成,实体经济比重小,虚拟经济比重大,但危机暴发后才发现,虚拟经济也好,银行、证券等服务业也好,都不过是纸上富贵,涨跌之间,财富无形蒸发,到手的只剩一纸而已。这对我们的启发就是,要安下心来,心无旁骛,根据我们国情、省情,集中精力,集中时间,用较长的时间,大力扶持发展实体经济,扎扎实实完成好工业化任务,然后循序渐进,按照产业升级、发展的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逐步调整我

们产业结构。

四、加深了我们对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认识

金融危机暴发后,美国政府率先提出救市计划,筹资8000亿美元救市场,救金融企业。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全世界主要国家政府都在忙于救市,减缓经济衰退。我国政府也提出了4万亿元的救助计划,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各省也纷纷出台了刺激经济,救助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如我省计划投资6000多亿元重点支持六个方面的工作,这些措施对于支持企业、拉动内需,保持增长必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充分反映了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和能力。这也应验了现代经济学界的一句老话:“当市场机制失灵的时候,只有政府伸出宏观调控这只有形之手才能弥补和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反思我们政府的作为,作为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国家,运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去宏观调控市场,这是我们政府比较擅长的手段,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但是回过头来看,今后,政府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经济风险方面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 第一,加强经济预警的前瞻性研究。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7年2月份就已开始出现,但是国内经济学界却对此没有引起充分重视。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始终未见公开提出警示性意见。也只有郎咸平等少数几个经济学家看到国内企业的危机,并预言两年内企业会出现大量倒闭。现在看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几年后,市场进行调整是必然的,企业经营出现危机也是必然的,俗话说:“花无百日红”,金融危机的暴发加速了市场调整的步伐,而对这一点,经济智囊们都未给中央决策层提供正确意见,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一年内三变,企业无所适从。这就给我们启示,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前瞻性研究,集思广益,海纳百川,更多地重视国外和国内非主流学者的意见,增强对经济形势的前瞻性、把握性、预警性研究,从而能够科学决策。

第二,加强公共财政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随着国家和各地经济实力的增长,公共财政蛋糕越来越大,国家调控的可用财力也越来越大。这为我们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保障。但是我们从公共财政的支出使用机制和重点方面来看,难以满足应对危机的需要。

首先,地方财力是吃饭财政,财力小。按照分税制,地方财力大部分都上交中央财政。从中央到省、县,越到基层,财力越小,越没有能力办事,财权、事权不统一。这次危机暴发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地方除了几个发达省份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外,大多数省沉默不语,原因很简单,就是财力小,刚性支出多,没有力量去支持企业,救助企业,中央的很多政策到了地方因无力配套,也落实不了。从而出现了中央和企业两头着急,中间的各地政府却动静不大的尴尬局面。因此,今后必须进一步改革财税分配体制,壮大地方财力,提高地方政府调控能力。

其次,地方财政刚性支出多,支持企业财力少。这几年,随着财力的提高,用于教育、科研、三农等法定支出、民生的支出也越来越大,这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选择。目前的问题是,财政支出总原则应该是量入支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很多事情都是应该办的,只是一个财力和时间的问题。目前企业遇到很大困难,明年财政收入下降是必然的。那么在缩小了的蛋糕中,重点应该支持什么,我觉得应该重新考虑。最近中央把“保增长”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财政支出应该首先支持各种能够拉动增长的工作,而其他的支出则应分轻重缓急,相应缩减。比如,企业作为税收之源,支持企业发展,就可以增加税源,拉动增长,解决就业,扩大内需,保障民生,一举而多得。财政部门应该在当前情况下,压

缩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其他可暂缓的工程支出,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支持企业的力度。

第三,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救援扶持。中小企业在这次危机中,由于自身规模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受到的冲击最严重。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和就业的蓄水池,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社会就业、增加人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温家宝总理亲自到广东调研中小企业,中央各部委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但是客观地讲,受多年体制、机制的制约,受多年抓大放小的传统旧思维的局限,中小企业总是在国家遇到困难时才会受到重视,总是在口头上、政策上重视,而在实际工作中都处于次要位置,喊得多,抓得少。面对这场危机,国家应当把救市的重点放在救中小企业上,从政策、体制、财力多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当然,面对这次市场洗牌,不是所有中小企业都去救,而是借助市场力量,顺势先淘汰一批素质较差的企业,而对其他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则要大力支持。

首先,要在经济工作中确立“抓大扶小”的方针,始终把中小企业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工作的一项重点来抓。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从中央到省、市、县越到基层,与老百姓关系越密切,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越重要。中小企业最大的贡献就是能够大量吸纳就业。这也是世界各国重视支持中小企业的主要原因。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既可拉动经济增长,又可有效扩大内需,既可解决就业,又能增加人民收入,既是经济工作,又是民生工程,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了,可以有效破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难题,可以解决经济社会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可以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应该说,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一举而多得的一项好政策。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抓中小企业就是抓就业、抓民生,就是保增长、扩内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从而形成既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有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大中小企业并举的经济新格局。

其次,要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加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按规模划分的企业类型。它包括

一、

二、三产业,包涵各个行业,不是哪一个行业管理部门能够管理服务的,也不是一个微观意义上的企业形态,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和行业。但从目前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来看,却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工信部的中小企业司、农业部的乡镇企业局、工商总局、科技部、商务部都涉及到中小企业的管理,管理比较分散,也造成了行政资源的很大浪费。从工信部中小企业司的职能来看,除中小企业外,还包括非国有经济的协调管理,这对工信部这个行业管理部门来讲,难度很大,很难协调其他部门。因此,这次国家机构改革把中小企业司从发改委划到工信部,实质上是削弱了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丢掉了在中小企业占很大比重的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此,国家应整合各部委中涉及中小企业的职能,单独设立或在国家发改委成立一个专门的、高层次的中小企业管理协调部门,从而加强和统一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协调、服务,以有效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和今后的发展任务。

第三,要从财政资金上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力度。一是增加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支持,扩大资本金注入,建立风险补偿金,以吸引了银行的信贷支持。二是建立扩大中小企业发燕尾服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企业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产业集群等工作。特别是当前面对危机,政府应加快建立救援应急资金,对产品好、市场好、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给予资金紧急援助,并拿出部分资金奖励金融部门

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支持。支持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创新、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寻找机会,度过难关。 七是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纯粹的国家干预主义和纯粹的经济自由主义都无助于国家财富的增长。美国是自由市场的信奉者,相信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反对政府干预,而且以这种理念对全球的经济体指手画脚。在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时期,香港特区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全力救市,遭到美国的强力批评,指其违背自由市场原则,长远必将损害香港经济和其自由度。然而,当金融危机袭击美国的时候,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另一个美国。美国那些经常批评政府抑制金融业赚取更多钱的银行家们,纷纷要求政府救市。实际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市场这艘航船上,政府由“划桨者”转变为“掌舵者”,其职责之一就是要对市场进行引导和调控。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不存在完全的市场或完全的政府,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都是手段,“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这两手都要“硬”,而绝不能一手“硬”一手“软”。

八是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有可能引起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或萧条,这就引发一个问题,经济增长是人类唯一的追求吗?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报告,对西方的“增长癖”进行了批判,尖锐地指出,由于地球的能源、资源和容积有限,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增长必然有一定限度。用倍增的速度去求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定会使社会在物质和能源方面达到极限,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怎样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带来的其他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科学发展当然包括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是科学发展的唯一目标。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丰富,其核心价值就是通过统筹兼顾的办法,处理好各种关系,从而更好地解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