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论文范文

2022-05-08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普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2016年“七五”普法启动以来,濮阳第一黄河河务局按照“立足高起点、突出重实效、着力抓创新、构建大格局”的工作思路,强化措施,整体推进。随着一条条法治理念的传播,普法如春风吹进龙乡千家万户,如春雨滋润着龙乡人民,为创建平安龙乡、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篇:普法论文范文

解读“五五”普法规划

通过普法活动,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弘扬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权威,这是建设“法治浙江”的基础性工程。

7月下旬,赤日炎炎,在火热的天气里,浙江省的“五五”普法正式启动。

“五五”普法启动伊始,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亲自撰写了署名文章——《弘扬法治文化, 建设法治浙江》。他指出,从1985年开始的全民普法,堪称是中外法制建设史上的创举,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及其社会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整个社会因为普法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近几年来,通过“四五”普法,法制宣传教育初步实现了从法律知识的普及向提高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从单一普法向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实践的转变。一个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现在,新一轮普法又拉开了帷幕,我省“五五”普法规划有何新的特点?记者专门采访了省普法办公室的有关负责同志。据介绍,这次我省制定的“五五”普法规划,在遵循国家“五五”普法规划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了我省的实际,与“四五”普法规划相比较,这次规划在许多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变化、新的提法和新的要求,既体现了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更体现了浙江特点。

建设“法治浙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五五”普法与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法治浙江”在时间上属于同步实施。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确保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建设“法治浙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五五”普法的指导思想,重点强调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法治浙江”建设,为顺利实施我省“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能力

曾有人进行过统计,一个人从出生到入土,一刻也离不开法律法规。

的确如此,在我国,80%以上的法律、90%左右的法规和规章都是直接调整和规范行政权力运作的。行政机关与老百姓打交道最直接、最频繁,显而易见,公务员学法的任务也最迫切、最艰巨。

我省“五五”普法规划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才把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的重点内容,并且把公务员法制教育作为上岗(任职)培训、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和考核奖惩的重要内容,意在为公务员套上“紧箍咒”,时刻提醒他们不能越过法律红线。

事实上,手里握着大量公共权力的公务员,特别是某些能够主宰个人命运的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若其法律素质和水平不能够切实得到提高,那么,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冤假错案的概率就会大幅度上升,社会公平与正义也就成了“美丽的神话”。

为此,这次普法规划从公务员的入口关就设置了一道“法律门槛”,明确在公务员录用考试时,就要注重测试应试人员掌握法律知识的水平和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些举措,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首次把农民作为普法重点

数年前,一位农村基层干部感慨地说:“让农民懂了法,学会了民主,又知道了怎么上访,那真是自找麻烦!别再搞什么普法了,最好把村委会组织法也给废掉算了。”在这位干部的眼里,农民还是不懂法的好,那样管起来也顺手。按照这一逻辑,如今的农民可是越来越“不好管”了。

有人曾形象地把多年普法教育的成果概括为两句话:领导干部遇事从“我说了算”到“法说了算”;农民遇事从“我揍你”到“我告你”。从这两大转变中我们不难看出,农民的法治意识总体上处在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但就目前而言,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说明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仍不够强,特别是与党中央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我省“五五”普法规划,首次把农民作为一个普法重点,就是要在这方面补足功课。规划明确把当前农民最关心、与农民利益关系最为密切的相关法律法规列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如,土地承包与流转、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权益保障和村民自治等。通过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促使农民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时,能够首先想到法律,增强通过司法途径寻求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并相信依法处理的最终结果。

把企业职工也列为重点普法对象

结合我省民营企业多,务工人员多的实际,我省规划把企业职工也列为重点普法对象,把农民和职工作为重点普法对象写入规划,这是第一次。

我省明确把“企业职工”作为重点普法对象,是有充分的现实依据的。

我省民营经济比较发达,产业工人队伍急剧壮大。据一组2003年底的数据表明:浙江外来务工人员近1200万,今后一个时期,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还将逐年增加。如何切实保障这部分人的利益,防止和避免他们被恶意欠薪、遭遇劳动风险,陷于“流汗又流泪”的困难境地,是关乎我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大课题。

据了解,目前,在劳动纠纷频发的建筑工地,有90%以上的劳动者未与用工方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出现工伤等风险,其劳动权益自然难以保障;有些人虽然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合同内容明显违反法律的规定,少数企业甚至还出现了“生死合同”,规定劳动者在企业工作期间“生死概不负责”。

从全局的角度看,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利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紧密依存。所以,“五五”普法规划直接把他们作为同一重点对象来同等对待,着重强调了企业经营者要学习产品质量、劳动和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及节能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树立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观念。同时,对企业职工的法制教育,要建立专门制度,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重点加强劳动用工、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婚姻家庭等方面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维权意识。

普及“治官”“治权”观念

各级领导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领导干部自身的法律素质高不高、法制观念强不强,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广大干部群众守法意识的养成,直接影响到全社会法治氛围的形成。因此,我们所说的法治不仅仅是“治民”,更重要的意义还是“治官”、“治权”。

从1985年开始的“一五”全民普法教育,到最新出台的“五五”普法规划,全民普法教育规划已经“刷新”了5次。然而,有趣的是,把领导干部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一个重点对象,却始终没有变过。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学法的内容和要求也在不断更新。

这次我省的“五五”普法规划也不例外,明确强调了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基本法律法规。之所以如此,与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民告官”案件以及群众信访或上访案件70%左右是涉法问题有着直接关联。领导干部位高权重,头脑中是否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实在关系重大。如果不很好地学习掌握法律知识,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自觉用法律规范管理和决策行为,就难免会出现“决策前拍脑袋、决策时拍胸脯、决策后拍屁股”的“三拍干部”,其大搞“政绩工程”、“乌纱建设”的最终后果,失去的将不仅仅是政府的面子,还会直接动摇党的执政地位。

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学法,关键在于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从而达到提高依法执政和依法决策能力的目的。

不能光讲权利不讲义务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学法,只重视自己的权利,不重视自己的义务。只强调对自己有利的法律,遇到问题往往以违法手段解决。我省的“五五”普法规划,突出强调培育法治观念和权利义务对等意识。针对现实当中存在的只重视法律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法治观念的培育,只注重维护权利,而不注重履行义务的现象,规划第8条和第16条提出“要培育信仰法律、崇尚法律的法治观念”,“要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促使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

普治并举成为重要普法原则

学法的目的在于用法,普法的效果也体现在运用法律的娴熟程度。总结我省20年的普法经验,学法必须要与用法紧密结合。法制宣传是一种公益性的服务,不仅要为维护老百姓的权益而服务,也要为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而服务。为此,“坚持普治并举”,是我省“五五”普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推进普法依法治理上,规划突出强调各种创建活动的开展。如规划第9条提出,要以严格依法行政,确保司法公正为重点,深入开展“法治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为载体的地方依法治理;以提高基层工作法治化水平为目标,以推进农村法治建设为重点,深化以“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活动为载体的基层依法治理;以依法管理、优质服务为着力点,广泛开展以“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创建活动为载体的行业依法治理;以促进法治政府建设为目标,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等。

普法经费首次有了明确标准

经费落实,是法制宣传教育在基层展开的物质保障。在过去的20年普法中,我省一直没有具体的经费标准。我省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市普法经费已经达到了每人1元甚至更多,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连0.1元都不到。

没有经费的保障,普法工作就难以展开,普法效果也大受影响。为此,今年我省首次明确县级人均经费不得低于0.3元的标准。对于省、市两级的普法经费虽没有具体标准,但也提出了“根据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需要予以切实保障”的要求。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把法制宣传教育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为了保障经费的专款专用,有关部门将开展定期检查。

相关链接

“五五”普法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法治浙江”建设,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理,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顺利实施我省“十一五”发展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公务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法治理的自觉性,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三、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贯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原则,加强党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通过普法工作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确保法制宣传教育的正确方向。

——坚持服务大局。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始终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障和促进我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保障和促进“八八战略”、“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等重大战略部署的深入实施,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法制宣传教育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群众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宣传教育,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

——坚持求实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能力和需求的变化,在认真总结以往普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理念,丰富内容,改进手段,完善机制,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普治并举。法制宣传教育必须注重学以致用,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大力推进地方、基层和行业依法治理,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作者:程志坚 林 龙

第二篇:普法春雨润龙乡

2016年“七五”普法启动以来,濮阳第一黄河河务局按照“立足高起点、突出重实效、着力抓创新、构建大格局”的工作思路,强化措施,整体推进。随着一条条法治理念的传播,普法如春风吹进龙乡千家万户,如春雨滋润着龙乡人民,为创建平安龙乡、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围绕一个目标 打牢普法基石

“七五”普法伊始,濮阳第一黄河河务局紧紧围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互动型、服务型、创新型法治宣传教育体系更加优化,全媒体、多元化法治宣传教育平台更加完备,公民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和全体党员党章党规意识更加牢固,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的这一总体目标,强化工作领导,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强力推进“七五”普法进程。

该局根据人员变动和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充实了普法领导小组,并在水政科设立了普法办公室,配调工作人员,形成了党组领导、普法办组织协调、职工广泛参与的“大普法”格局;该局还把普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总体目标管理,经常召开专题会、推进会,切实做到有人抓、有人管;该局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濮阳第一黄河河务局法制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对“七五”普法的目标任务、实施对象、工作要求与保障措施等内容进行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建立健全了党组理论中心组集体学法、领导干部法治讲座、机关工作人员法律培训、普法情况统计、普法档案管理、水政执法人员学习培训等12项普法工作制度;建立了普法经费保障机制,在上级没有专项经费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普法的投入,3年来,共投资30余万元,用于普法宣教的硬件、软件建设以及日常宣传经费,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后勤保障。

突出两个借助 营造普法氛围

为营造“七五”普法良好的社会氛围,该局借助重要时段节点和活动,多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开展普法宣传。

一是借助“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和“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段和节点,开展主题鲜明、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普法活动。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12·4”国家宪法日期间,该局按照“大纵深、多方位、全覆盖”的工作思路,从宣传区域、宣传对象、宣传内容等方面着手,制订宣传计划,紧紧围绕宣传主题,通过在公园、车站、街道等人员密集场所悬挂宣传横幅,设立咨询台、大型普法展板,发放宣传彩页,张贴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水法律法规、河长制、水资源保护、涉河项目行政许可等相关政策法规,增强了宣传活动的吸引力和公众参与度。

二是借助“法律六进”活动契机,针对不同的普法对象,厘清工作思路,分类出台精准普法举措,制作规范化、精准化的操作流程和指引手册。通过送法进单位、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乡村“法律六进”活动,分别形成了党员干部321学法、职工“菜单”式普法、“六一”校园普法讲座、农村“三送一讲式”普法、企业“1+1”以案释法等特色普法机制,使法律宣传进入龙乡各个层面、各个单位,扩大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近3年间,张贴标语500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制作宣传条幅30余条,制作法治宣传展板24块,出动宣传车200台次,举行法律咨询活动180次,现场解答法律咨询2万多人次。

搭建三个平台 普法亮点纷呈

“七五”普法以来,该局不断挖掘内涵,拓宽普法路子,搭建普法平台。

一是搭建文化阵地普法平台。该局在原有的普法长廊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建,先后建立了梨园闸门普法长廊、渠村养护班普法长廊、王称固养护班普法长廊等6处。在普法长廊宣传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内容以宣传普及水利法规为主线,通过漫画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把法律法规、水资源保护、执法管理等内容融入其中,用健康向上、风趣幽默的漫画风格与文风引导影响社会大众,增强普法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达到文化与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效果。同时,积极拓宽普法阵地建设,在沿黄堤防、险工、闸门醒目位置设立大型宣传牌16块、连续式墙面标牌100块、立体字30个、喷漆字33个等,形成了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的普法品牌,起到了“出门见法、抬头学法、心中有法”的良好效果。

二是搭建网络微信普法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且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该局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开展普法宣传,在局域网开辟了“网上普法课堂”专栏,设置了知识窗、法制故事、执法普法信息等栏目。同时利用手机微信篇幅小、传播快、范围广、随身带等优势,设立了水政微信公众平台,由水政科负责日常更新,采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方式,宣传水法规知识,传递最新法治动态,解读法律热点难点问题,开辟了一条“互联网+法治宣传”的绿色通道,真正做到了让法律“触”手可及。

三是搭建微电影普法平台。该局邀请黄河电视台拍摄了由职工自编自演的普法微电影《沙场有爱》。该微电影的剧情由执法人员日常普法工作真事改编而来,通过执法人员现场执法、以案普法、现身说法、爱心帮扶的方式,用最贴近群众的表演形式和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展水法律法规知识宣传,让观众感同身受,从而引发思考,得到启示。同时,该微电影用最自然质朴的手法再现了执法人员铁面无私执法过程中柔性执法的一面。这种生动、直观、亲民、接地气的普法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送去了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水法知识,提高了普法实效。该微电影还荣获了水利部普法微电影三等奖。

坚持四个结合 增强普法实效

在“七五”普法进程中,该局坚持“四个结合”, 力求达到执法和普法双赢效果。

一是坚持普法宣传与执法实践相结合。该局将普法宣传渗透到水政执法全过程,利用以案释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等灵活有效、生动直观的方式普及水法规知识,传播法治理念,促进深度普法,优化执法环境。

二是坚持日常宣传与专项整治活动相结合。在开展日常普法宣传的同时,结合特定的时段和节点,开展了堤防清障、河道禁采、违章建筑拆除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向执法服务对象及沿黄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水法规宣传,增强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效性。

三是坚持普法与依法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围绕沿黄群众关心的移民征迁补偿、防洪工程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专项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送法下乡、送法入户、送法到田间地头”的形式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及时解答群众的法律疑惑,真正让群众了解和熟悉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水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关心支持水利改革发展。

四是坚持普法工作与综治、信访工作相结合。在接待和处理信访人和信访事项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在向其输送法律法规知识的同时,辅之以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根本上避免上访人“固执己见、片面理解”的现象,教育和引导社会公众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营造“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社会风尚。“七五”普法期间,共开展12次专项整治活动,查处水事违法案件15起,结案率100%;劝阻制止违法行为20人次,拆除违章建筑6处,制止及化解各类苗头案件5起,为治黄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随着“七五”普法工作的持续深入,濮阳第一黄河河务局干部职工信心满怀,继续前行。

作者:刘俊英 王中原 娄玉敏 史冬梅

第三篇:浙江普法20年

从1985年开始,在中国大地上连续开展了四个五年的普法教育,这是一项把法律交给百姓的宏伟工程。

普法,是一个民族明智的选择,是一个民族伟大的创举。

从1985年起,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省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四个五年普法教育。20年的普法教育无论在规模、内容和形式上都堪称是中外法制建设史上的创举,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及其社会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普法20年,国家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得到了广泛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初步实现了从法律知识的启蒙向提高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初步实现了从单一普法向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实践的转变。

普法20年,全省累计有12483万人次接受了普法教育。11个市、90个县(市、区)先后开展了依法治理工作,行业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展开,88%的农村开展了“民主法治村”建设活动,96.7%的社区开展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普法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的20年,同时也是全省法制建设大发展的20年。立法、执法、司法、普法、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唱响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法制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

成功的实践

“一五”普法:把法律交给公民。1985年2月,浙江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省委、省政府于同年12月印发了《浙江省基本普及法律常识教育的五年规划》,确定了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经济合同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试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兵役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简称“十法一条例”)为“一五”普法的重点内容。

“一五”普法期间,全省共有2588万名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农(渔)民及个体从业人员参加了普法学习,占应普对象总数的92.34%。共有依法治理试点单位140个。

“一五”普法教育虽然是全民法律知识启蒙教育,但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通过“一五”普法和依法治理试点工作,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有了明显增强,为各行各业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初步奠定了基础,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的社会稳定和“两个文明”建设。

“二五”普法: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1991年至1995年,我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的“二五”普法教育。

“二五”普法期间,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切实加强领导,着重抓了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和青少年的学法用法,推动了普法工作的开展;注重实效,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紧密结合,大力推进了行业和地方依法治理;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5年内,全省共有2752万人次接受了普法教育,占应普对象总数的91.43%,开展依法治理的单位数从1990年的140个发展到17835个。

“二五”普法教育是“一五”普法教育的深化和发展。经过“二五”普法,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显著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大为增强,各行各业的依法治理工作顺利推进,有力地推动了我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五”普法:突出学用结合,普治并举。1996年至2000年的“三五”普法教育,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理论水平和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为重点,突出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广泛宣传宪法知识以及与公民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切实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普法教育。

“三五”普法期间,全省共培训普法师资骨干27.23万人,建立市、县级法制教育培训中心(基地)303个,成立普法讲师团491个,有各类法制宣传员、联络员、信息员53309人。全省共有3190万人次接受了“三五”普法教育,占应普对象总数的89.79%。

领导干部学法成为制度。各地建立了党委中心组定期学法、干部学法培训或轮训、任职前考试考核等制度,共举办干部法制讲座5844次,参加人员89.29万人次,参加普法考试的干部达146.5万人次。

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普治并举,基层依法治理单位总数已超过20万个,逐步形成了以基层依法治理为基础、行业依法治理为支柱、地方依法治理为主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依法治理格局。

“四五”普法: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2001年至2005年的“四五”普法教育,确定了“两转变、两提高”的目标,即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由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两转变、两提高”标志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迈入了新阶段。

“四五”普法期间,全省共有3953万人次接受了普法教育,占应普对象总数的85%,其中领导干部、公职人员普及率为100%,青少年学生普及率为99.5%。“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全省有13个村被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

鲜明的特色

20年普法一脉相承,普法工作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围绕各时期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全省各地针对4类重点普法对象,建立了领导干部学法培训或轮训、任职前考试考核等制度,使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对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普法教育、考试考核和实行持证上岗工作,建立起一支执政为民、清正廉洁、高效务实、依法办事的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队伍;开展了青少年学法演讲、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学法活动,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青少年普法教育格局;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环节都纳入了法治的轨道。

各级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是普法教育的重点。从“一五”普法开始,全省通过举办各类法制讲座,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普法教育;建立了“省管干部学法登记证”制度;全省有71个市、县(市、区)实行了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2003年还举办了全省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法制征文活动和全省“依法执政、执政为民”法制演讲活动。

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公正司法、规范执法、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为此,全省认真组织开展了“满意司法环境”和“公正执法树形象”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推动司法、行政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和公正执法。

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是培养跨世纪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全省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普法教育格局,并通过创建“青少年维权岗”、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等工作,积极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法制宣传活动。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尤为重要。各地通过举办法制培训班、开设学法活动站等形式,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习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他们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促进了企业的依法治理。

在抓好重点对象普法工作的同时,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省城市和农村蓬勃开展。纵向从省、市、县(市、区),一直延伸到乡镇(街道)、村(社区),横向贯穿各个不同的部门,包括机关、企业、学校等,形成了纵横交错、贯通各个层面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格局。

全省各地、各部门通过送法下基层、送法进万家、开设普法夜校、编发普法教材等普法手段,对基层群众进行有效的普法教育。特别是加强了对流动人员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普法教育和维权服务,引导他们正确表达利益诉求,为化解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2年2月,省普法办审核确定了40个基层单位为“四五”省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并积极探索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切实加强基层联系点的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基层联系点的带头作用,做好典型的培育和经验的总结推广工作,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丰硕的成果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20年的艰辛奋斗,全省法制宣传教育硕果累累,成就辉煌。

通过20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宪法和基本法律得到了广泛宣传,增强了全省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崇尚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规范生产、生活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已日渐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通过20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广大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自觉运用法律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务的能力不断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正逐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准则,形成了“研究问题先学法、制定决策遵循法、解决问题依照法、言论行为符合法”的共识。

“法治政府”理念日益增强,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并逐步实现了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9个市、78个县(市、区)、7843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成立了法律工作机构,为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基层,法律手段被广泛运用,并且成为基层群众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主要手段。“遇事找法、办事说法、解决问题依法、维护权益靠法”的社会风气日渐浓厚,经济民事交往中订合同、办公证、找律师现象日益普遍。

经过20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全省形成了以讲师团成员、普法联络员、普法信息员、法制副校长等为骨干的较为完备的法制宣传网络,普法队伍不断壮大,普法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为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1年,我省成立了由政法院校、公检法司等部门的44位专家学者组成的省“四五”普法讲师团,全省各地共有普法讲师团105个。

“四五”普法期间,全省建立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351支,法制宣传志愿者达78818人;法制副校长队伍逐渐规范,有6849个中小学校建立了法制副校长制度,占总数的93%;有7415个中小学校建立了法制辅导员制度,占总数的95%。

通过20年的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了全省社会政治持续稳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市场经济秩序、城市管理秩序、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人民安居乐业,为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和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的法制基础。

作者:珞 珈 哲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