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第一篇:远程管理论文范文

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运用

摘 要:如今,柔性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方式之一,是在企业刚性管理基础之上提出的。柔性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企业员工个性化发展,最大化挖掘员工的潜力。要想发挥出柔性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就必须对刚性管理的弊端进行分析,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管理 柔性管理 刚性管理

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新形势下,企业刚性管理的弊端 不断凸显,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对此,企业必须加大内部管理改革力度,坚持柔性化管理理念,推动企业发展。

1 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及弊端分析

1.1 刚性管理

刚性管理是坚持以工作为中心,注重制度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刚性管理主要是通过内部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员工需要完全按照制度办事,企业管理者只关注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忽略了员工个人发展。在刚性管理理念下,员工更像是机器,刚性管理对于企业和员工未来发展都十分不利。

1.2 刚性管理弊端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都在坚持刚性管理理念,但是企业管理制度并不能覆盖所有部门,而且很多工作无法通过制度来调节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员工时时被监督和管理,很多员工产生了逆反心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2 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2.1 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区别

刚性管理把员工当作机器,每天在重复同样的工作,而且刚性管理注重分工,每个人的分工不同,每个人只需要做好分工内的工作即可,员工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柔性管理注重员工个人发展,把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精神氛围,通过环境来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让员工自觉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最大化挖掘员工的潜能,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刚性管理主要依靠企业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企业管理者掌握企业的管理权限,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柔性管理则是通过为员工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来增强员工对企业规章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刚性管理更加注重做事的流程和结果,柔性管理则更加注重做事的方法,注重企业对员工的影响力。

2.2 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联系

虽然柔性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但是柔性管理是建立在刚性管理基础之上的,二者不可分离,需要协同合作。事实上,刚性管理就好像是机器内部的硬件,柔性管理是机器内部的软件,缺少任何一个部位机器都无法运转。

3 企业管理中柔性管理分析

柔性管理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性化管理,对人的心态和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企业主要通过文化和氛围来形成说服力,属于非强制行为,把企业组织转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柔性管理属于全新管理模式,柔性管理不会依靠企业的制度和权力来影响员工的行为,而是注重员工潜力的挖掘,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主动去工作。柔性管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决策柔性化;二是奖励机制的柔性化。其中,管理决策柔性化实际上就是企业管理者要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决策中,坚持满意决策准则,决策者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整合现有资源,最终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奖励机制柔性化则表现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奖励机制,除了要给员工一定的物质奖励,还需要给与员工精神奖励,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除此之外,企业可以丰富员工的工作形式和内容,给员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让员工提高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实际上就是从线性管理转变为非线性管理。线性管理是比较传统的管理理念,注重某个特定时期事物的发展状态,非线性管理则注重相同时期不同事物的发展变化,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特性。柔性管理中,企业会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员工,尊重员工,了解员工的情感和物质需求,促进员工个人发展。柔性管理的特点为:一是解放人性;二是权力平等;三是民主管理。企业管理者要走进基层,多和员工进行沟通,了解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员工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员工情感变化,多关心员工,激励员工,培养员工的创造精神,进而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

刚性管理模式不仅信息利用率低,而且适应性比较差,无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柔性管理模式下,企业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有所提高,企业管理者把手中的权力下放给各个部门和员工,提高员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柔性管理理念下,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网络组织,方便交流沟通。在刚性管理下,企业管理者往往会自上而下来下达命令,员工只是在执行命令,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柔性管理决策层包括:一是专家层;二是协商层。管理决策需要参考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不断讨论,形成最终的决策方案。

4 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意义

如今,人们已经进入知识时代,知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显性知识;二是隐形知识。其中,显性知识主要包括:一是专利;二是科学发明;三是特殊技术。隐形知识包括:一是员工创造性;二是员工思想等。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是隐形知识主要存在于企业员工的思想中,如果不是员工自愿,是很难控制的。对此,要想让员工把隐性知识贡献给企业就必须坚持柔性管理。知识时代也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企业管理者必须整合企业资源,对员工职能进行重新划分,给每个员工提供独立思考和参与决策的机会,这样才能最大化挖掘出员工的潜能,不需要在工作中层层汇报。

5 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运用对策

5.1 强化以人为本 刚柔并进

在新时期,企业要把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刚性管理还是柔性管理自身都存在优势和弊端,企业需要结合内部实际情况来选择管理方式。但是,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并不代表二者可以平行,柔性管理必须建立在刚性管理基础之上,刚性中带着柔性,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管理目标。企业柔性管理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略;二是制度;三是文化;四是人力资源等。企业柔性管理不能盲目,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柔性管理,而且柔性管理需要贯穿企业发展全程,不能心急。柔性管理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作支撑,企业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进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5.2 公平对待

柔性管理坚持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企业不能乱搞特权,每一位员工在企业中的价值和地位都应该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员工的职责和分工。柔性管理要求企业忽略员工的差异性,并不断加强内部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性和综合素养,让员工在企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柔性管理要求企业员工增强团队意识,任何工作都不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需要多个人或者多个部门协作完成。企业还要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为员工制定发展方案,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展开员工培训:一是树立典型;二是学习资源;三是宣讲规范;四是个别贪心;五是反例警示;六是创造环境。

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企业员工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企业员工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坚持柔性管理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企业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归根到底,企业管理的方式只有以下几种:一是外在管理;二是内在管理。外在管理就是利用企业规章制度来监督企业员工的行为,员工必须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内在管理形式包括:一是说服教育;二是感情投入;三是关心体贴;四是形象影响;五是传统舆论;六是激励尊重;七是心理沟通等。内在管理也就是柔性管理,带有极强的感情色彩,以柔克刚。柔性管理又可以分为直接管理方式和间接管理方式,间接管理方式实际上就是企业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企业管理宣传,为员工工作创造环境。直接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发现问题时会直接与员工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帮助员工解决遇到的问题。柔性管理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柔性管理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企业管理方式,更是一种艺术。

柔性管理中的肯定是企业管理者要多赞扬员工,鼓励员工,发现员工的优点,认可员工。事实上,人的心理都是相同的,希望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赞扬,通过赞扬和激励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企业管理者不能一味地鼓励和赞扬员工,在员工犯错时也要给与适当的否定,让员工及时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在柔性管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应该向员工说明情况,得到员工的谅解,这样才能避免矛盾的产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奋斗。

6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也正是因为企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企业管理中問题频发,很多企业一直在坚持刚性管理理念和模式,刚性管理过于注重工作效率和质量,忽略了人在工作中的作用,不注重员工自身发展,对员工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也无法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员工无法在企业找到归属感,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比较低。如今,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结合在一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来选择管理模式,合理制定管理方案和目标,注重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员工个人发展,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性,体现出员工的价值和地位。无论是柔性管理还是刚性管理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柔性管理是建立在刚性管理基础之上的,二者密不可分,企业既要认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也要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发挥出柔性管理的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军涛,周艳.浅谈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运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9).

[2] 肖磊.基于柔性管理高校学生工作的探究[D].陕西科技大学, 2015.

[3] 朱明霞.柔性管理在非正式组织管理中的应用[D].云南大学, 2011.

作者:金丹丹

第二篇: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私人管理

[摘 要]本文在对国内诸多学者观点简要评析的基础之上,阐发和论述了公共管理是以公共权力机关为核心并有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大众参与的、为实现公共利益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对公共事物进行有效管理的公共实践活动;行政管理是政府为维护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制度、法律、公共政策等方式对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进行的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公共实践活动;私人管理是以个人和私人组织为主体,为实现私人利益最大化,对私人领域的私人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私人管理的相互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私人管理

自我国设置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教育以来,有关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争论一直不断。直至今天依然是基本概念混乱不清,基础理论肤浅薄弱,学术论著自相矛盾的现象相当普遍。本文试图规范澄清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几个基本概念的含义,理顺三者的相互关系,以促进我国的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教育和研究健康深入发展。

一、公共管理概念

何谓公共管理?有人认为,公共管理(学)就是行政管理(学)。例如,夏书章教授就是这样看的。他指出,行政管理学是从西方引进的,英文为administration, 意为行政、管理,因此,有人把它译为行政学,有人把它译为行政管理学。因为行政天生具有公共性特质,因此,英文administration前通常有public加以限制、形容和修饰,所以,有人也把它译为公共行政学,有人译为公共管理学。[1] 我理解夏老的意思,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仅仅是个译名不同的问题,并无实质性的内容差别。如果我的理解是夏老的本意。那么,有几个问题是值得商榷的。其一,假定行政、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过去在外国表达的可能是同一个对象的含义,但是也不是对国外在这一个领域全部研究现状和历史的全面概括,至少它没有能够概括进去国外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全球治理等理论。其二,既然我们把外国在这个方面的理论引进国内,那就遇到一个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问题,而夏老的看法没有完成这项工作。其三,当前中国教育部在专业设置上把公共管理设为一级学科,把行政管理置于公共管理之下设为二级学科,表达了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有差别的意向,此时再把行政管理等同于公共管理,值得商榷。当然,夏老强调公共管理就是行政管理不仅在译文上有他的道理,而且在实践中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行政管理即政府管理确实在公共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舍弃政府的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只是一句空话。

有人认为,公共管理不是行政管理,而是新公共管理。陈振明教授说:“说到底,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而且它代表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新趋势。因此,我宁愿将公共管理视为一种传统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之后的新途径、新范式,我称之为‘第三种途径’,而将前两者分别称之为‘第一种途径’和‘第二种途径’。”[2] 陈教授讲的“第三种途径”的“公共管理”,就是上世纪80年代在英、美一度很兴盛的“新公共管理”,它是一种在“重塑政府形象”名义下以市场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引入私人管理企业方法的公共事务管理市场化的公共管理模式。陈教授关注当今世界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令人钦佩。但是,他的观点也值得商榷。其一,他把公共管理等同于新公共管理模式,忽视了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也属于公共管理范畴,显然在概念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其二,他只看到新公共管理引进私人管理方法的优点,没有看到这种模式存在的缺点。据我观察,当年在美国很兴盛的新公共管理如今并不是很时髦的东西,相反,强调政府权威才是当今在美国起主导作用的公共管理模式。其三,有意思的是陈教授一方面写文章赞扬宣传西方新公共管理式的公共管理,另一方面由他主编的《公共管理学》却讲的是政府管理的内容,这种论著上面的互相矛盾表现了作者自己研究中的困惑。

更有意思的是与陈振明教授恰恰相反,张成福教授写文章批判新公共管理,而他著的《公共管理学》教材,却完全讲的是新公共管理的内容。[3]这种论著上面自相矛盾的情形使人无法明白作者的学术立场究竟是什么。

陈庆云教授是最早参与公共管理译名争论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与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不仅英文译名不同,含义也不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说:“所谓公共管理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从本质上看,我们对公共管理的定义与公共政策的界定是基本一致的。由于公共政策是为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就是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调控活动中的行为规范。”[4]陈庆云教授强调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公共管理最主要的工具就是公共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但是,他的观点也值得商榷:其一,就译名而论,public management仅仅是西方新公共管理的译名,不能全面反映和概括西方公共管理的历史和现实。administration在英文里既有行政含义,也有管理的含义,因此,public administration既可译为公共行政,也可译为公共管理,怎么能说public administration就只能译为公共行政而不能译为公共管理呢?其二,management一词,英文的管理涵义具有微观工具主义的意思,它与public administration一词的公共行政的宏观管理是有明显区别的。其三,公共政策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模式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若把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政策模式,显然在逻辑上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失误。

张康之教授从另一个不同角度,强调公共管理不同于公共行政,并于2002年和2003年先后推出《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导论》两部著作。[5]他认为,“行政”与“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学是从公共行政学经过新公共行政学发展而来的,公共行政是管理行政,公共管理是服务行政。 张教授提出“行政”与“管理”不同有一定道理,特别是在比较研究公共行政与私人管理时很有用处,他构思的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内涵也很有意思。但是他的有些观点难以令人苟同,也是值得商榷的。其一,他提出行政与管理有区别,这在比较研究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时虽然有意义,但是就公共管理领域本身来讲,并无多大实质性意义,因为英文administration本来就有行政和管理的含义。其二,他说公共管理学是从公共行政学经过新公共行政学发展而来的,这个概括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历史事实。据我所知,在西方由(美)威尔逊开创的由(德)马克斯·韦伯完成的公共行政学之后,由(美)梅里亚姆和他的学生拉斯韦尔创立的公共政策科学,比新公共行政学要早得多,而且影响大得多,今天在美国尚有一个与 MPA并行的MPP(公共政策硕士学位),而新公共行政学则是1968年之后由(美)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为首的一批青年学者倡导的,他著的《新公共行政学》直到1980年才出版。其三,按照他的思路,所谓公共管理学其实质是上世纪80年代在英美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显然也不能涵盖“公共管理”范畴应当概括的全部内容。

刘熙瑞教授主编的《中国公共管理》和汪玉凯教授主编的《公共管理》,[6]认为“行政”、“行政管理”概念有一系列缺失,“公共行政”的内容丰富得多,突出了行政的“公共性”,而“公共管理”又比“公共行政”更突出了管理的多元主体性。这种观点认为当代公共管理由公共行政发展而来是符合客观历史的事实的,但是否定行政或行政管理,过分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和“公共管理” 的“多元主体性”,又会淡化、削弱和消解政府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则是一个大问题。

乔耀章教授提出一种看法,认为“在实践层面上”,“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之间有一个“公共行政管理”,“而公共行政管理可视为从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之间的‘中介’或过渡形态,它具有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二重特质或属性”。[7] 据我了解,“在实践层面上”并不存在名为“公共行政管理”的这个所谓的从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的中介或过渡的形态。不过,如果要从理论逻辑层面上把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到正在建构的公共管理之间的多种公共管理模式用“公共行政管理”这个词加以抽象概括也未尝不可。很显然,作者混淆了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东西。

上述情况表明,当前我国学者对公共管理概念的理解是相当混乱不清的,对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私人管理的关系的说明也是自相矛盾的和很难自圆其说的。这就是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界的现状。它既说明了学界对公共管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不成熟阶段,也说明学界正在积极热情地探讨公共管理这门学问的科学真理。

我认为,“公共管理学”概念在中国是一个新名词,是在规范意义上正在形成的新概念,它反映和概括的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正在发生、成长和建构着的东西,它不像“行政管理”和“私人管理”那样是历史上已有的事实或既成事实的名词概念。我在《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一文中,对西方公共管理作了历史的考察,并说明“公共管理”一词为“政治学”、“行政学”和“管理学”三大学科所使用,我把它们分别界定为“宏观公共管理”、“中观公共管理”和“微观公共管理”。[8] 这篇文章有个大缺点,就是没有界定“公共管理”概念的含义。我在《论公共管理范畴》一文中解答了这个问题。我提出:“公共管理就是指以公共权力机关为核心并有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大众参与的为实现公共利益采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公共实践活动。”[9] 这个定义首先说明公共管理的主体系统由公共权力机关、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大众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权力机关是核心(行政机关又是公共管理核心的核心),社会中介组织是纽带,公民大众参与是基础。其次,说明公共管理的客体对象是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对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最后,说明公共管理的介体工具是由公共政策等多种管理方式和方法构成的。这篇文章是我于2001年提交给在湛江召开的“首届全国公共管理理论与教学研讨会”的论文。经过5年时间的考验和检验,我发现我提出的这个“公共管理”概念的定义还是比较适合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现实及发展趋势的。陈庆云教授和他们课题组于2005年发表了一篇《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概念、视角与模式》的文章。[10] 其中,对“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是:公共管理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组成的管理体系,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与我对“公共管理”概念下的定义基本上是一样的。表明他们对公共管理概念涵义的理解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是值得欢迎的。当然,他们比我对公共管理的理解要更深入些,又有更多新的发现。他们认为,公共管理既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以政府为中心的政府管理,也不能与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直接划等号。他们认为,从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这三大主体间关系以及主体所承担的角色、作用看,可以把公共管理分为以政府为本位,民众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依附于政府的三种政府管理模式,即政策管理的集权化模式、民主化模式、社会化模式;以社会为本位,政府、民众和非政府公共组织平等合作的两种社会治理模式,即社会治理的自主化模式、多中心模式。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前三种模式为“父子关系”后两种模式则是“兄弟关系”。他们的这些看法令人感到高兴和鼓舞。不过,陈庆云教授依然坚持公共管理就是英文的public management,认为公共管理仅具有工具主义的含义,与我们中国人当前讲的public administration即宏观的和中观的公共管理还是有区别的。我认为,public administration即公共管理首先应明确大的政治方向,从宏观上和中观上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调控。当然,它也要重视熟练地使用微观的管理工具,但是,它不能陷入工具主义和事务主义之中迷失方向。因此,他的public management工具主义式的公共管理还是值得商榷的。

二、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公共管理的外延比行政管理的外延大,公共管理的内涵比行政管理的内涵更丰富,但是,在当今世界各国行政管理又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和主导者,舍去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就无从谈起。

这里有必要对“行政管理学”这个概念作点说明。据我所知,“行政管理学”概念在中国的出现晚于“行政学”概念。夏书章老先生1982年1月2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可能是“文革”后最早论及“行政学”概念的一篇文章。可是,到了1984年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一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部在吉林召开了行政管理研讨会,同年底,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筹备组在京成立。这一年出版的《中国行政管理学初探》一书,正式公开提出了“行政管理学”这个名词。书中载有夏老的《关于开展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一些粗浅认识》一文,此后,夏老主编的教材大多用《行政管理学》这个书名。1985年国务院在全国一些高校设置了第一批行政管理学专业,我们西北大学也有幸名列其中。可是,一些学者对“行政管理学”这个名词一直有看法。因为英文administration的含义是“行政”和“管理”的意思,而不是“行政管理”的意思,如果把administration译为“行政管理”就会发生同义语重复的问题。另外,英文management的含义是管理,而“管理学”在西方又是一门研究私人企业管理的学问。因此,“行政管理”这个名词有混淆公共行政与私人管理之嫌。所以,当夏老1985年推出由他主编的《行政管理学》时,黄达强先生随后出版了《行政学》教材。当“行政管理学”专业在一些高校开办后,另一个“政治学——行政学”专业也在一些高校开办起来。当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后,另一个全国行政学研究会也成立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每年有年会,参加者包括政府官员、党校、行政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广大人员;与此同时,全国高校每年也有一个“政治学——行政学”教学研讨会,参加人员基本上是高校教师。考察历史我们发现“行政学”这个概念比“行政管理学”这个概念更精确严密些,更学术化些,专业化程度更高些,而“行政管理学”概念比“行政学”概念的含义更明白些,更通俗易懂些,更大众化些。其实,“行政管理学”与“行政学”从根本上看并无实质性差别,它们研究的是同一个对象,即政府行政或政府管理,只不过是把“猫”加了个“咪”。因此,本文所使用的“行政管理学”与“行政学”概念是一个意思。所谓“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为维护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制度、法律和公共政策等方式对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进行的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公共实践活动。

从历史上看,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比行政管理早得多。可以说早在人类原始社会初期就已经有了公共管理。正如恩格斯所言:“虽然当时的公共事务比今日更多,——家庭经济都是由若干个家庭按照共产制共同经营的,土地乃是全部部落的财产,仅有小小的园圃归家庭经济暂时使用,——可是丝毫没有今日这样臃肿复杂的管理机关,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数情况下,历来的习惯就把一切调整好了。”[11]( P92 ) 而行政管理只是在有了国家之后,才有的政府管理,并且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里政府行政与立法、司法是缺乏明确分工的,那时的行政管理更确切地讲是一种政治管理。真正明确地与议会立法、法院司法相区分的政府行政管理,是资产阶级建国后实行三权分立体制的产物。

从理论上考察,公共管理学又晚于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作为人类的政治实践经验和零星的理论观点,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俯拾即是。但是,作为科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人们公认(美)威尔逊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研究》是行政管理学创立的标志。而当代“公共管理”只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从西方炒起来的一个新名词,它的含义就是由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所倡导的“新公共管理”。当时,它在西方还只是一种实践运动,而并非一门学问,更不是一门理论学科,所以,在西方人的著作里只有“公共管理”的提法,没有“公共管理学”的提法,至今大学里也没有设这门学科。[12] 可是,当中国学者把西方人讲的“公共管理”引入中国后,事情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中国,“公共管理学”不仅堂而皇之进入了大学课堂,而且成为MPA教育的首门核心课程。此时,人们就不能不为“公共管理学”正名了,而且人们认为“公共管理学”应当反映和概括客观历史和现实中的实际内容,应当名实相符。这样说来,“公共管理学”这个名词的发明权似乎不是外国人,而应当归属给中国人。

遵照“取实予名”和“名副其实”的古老中国逻辑学原则,我认为可以把“公共管理学”定义为:它是一门概括和探讨人类社会历史里公共事务管理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的科学知识和应用学科。这个定义可以把原始社会的公共管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资本主义社会的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管理、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非政府公共组织管理、社区自治、全球治理和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服务、社团管理、村民自治等等各种各样的公共管理模式概括进去。

当然,这绝不是说公共管理的各种模式在公共管理里的地位就没有主次之分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各种公共管理模式中政府的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处于核心位置、具有基础功能、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地位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其他公共管理模式可以是政府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的必要补充形式,但是在现时代不可能成为取代形式。原因在于当今世界尚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阶级社会历史时期,在任何一个国家里少数人要对社会绝大多数人实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维护社会共同体有一个起码的公共秩序和良性的运转,就不得不把政府以合法强制力为主要标志的公共行政或行政管理作为首选。同时,也只有如此,政府才能组织民众成就伟大公共事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讲:“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13]( P479 ) 可见,绝对不能脱离开政府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这个核心和主导者去讲什么公共管理。当然,展望人类社会历史的未来发展趋势,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些伟大导师们所预见的那样,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人类社会里的阶级是会消灭的。阶级消灭了,国家也就消亡了,自然政府的行政管理也就会消失。那时,取而代之的将是自由人在自由联合体里实行自治这种公共管理模式,它是原始社会的公共管理经过阶级社会的政府管理之后,人类在公共管理领域所发生的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可是,观察当今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的现实,谁也无法否认政府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在公共管理里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一种公共管理模式无法取代的。这就是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联系及其辩证关系。

三、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在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并列的范畴,在特定情况下二者又会发生互相交叉关系或互相渗透的关系,因此,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应当说,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是人类社会两个不同领域里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者为维护公共利益对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而私人管理是私人管理者为实现私人利益最大化对私人领域的私人事务的管理活动。先看公共管理。公共管理者如上所述,是由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大众三部分组成的管理主体系统。公共领域可简称为“公域”,公共事务可简称为“公事”。(德)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主要研究了与“平民公共领域”不相同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他又把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区分为“政治公共领域”和“文学公共领域”。他认为当代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正处于由自由主义模式的政治公共领域向社会福利主义模式的公共领域结构的转型过程。[14] 我与他的观点不同。我认为,公共领域是由公共利益规范的人们之间所发生和形成的公共事务关系领域。具体地说,公共领域由公民权利领域、公共权威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三个层面自下而上形成,好像一个塔式结构。公民权利领域指公民在居住地自发地直接发生的公共生活关系的公民基层社会领域,解决公民之间发生的公共事务矛盾关系的主要规则,就是每个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公共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依靠公共舆论实行公民社会基层自治。同时,公民通过民主参政,运用公共舆论力量自下而上监督社会中介组织和政府的公共行为,维护公民权利。公共权威领域指政党、社团等组织形成的社会中介组织领域,这些组织都是由一些有权威性影响力的领袖人物发起组织的,并且是组织成员自觉自愿参加为实现共同利益而成立的组织或社会第三部门。解决组织团体内部矛盾的主要规则和程序是团体的章程,处理团体外部矛盾的主要方式是博弈与合作。公共管理的主要特点是领袖人物的权威影响力与合作协商式的民主管理。同时, 作为社会第三部门它又起着联系基层公民社会与上层政府社会的中介作用。公共权力领域指高居于社会顶端的政府掌握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领域,这是政府的公共行政领域,其管理功能就是代表和维护公共利益,整合公共资源, 管理公共事务,其管理的主要工具是权力、制度、法律和公共政策等。政府公共管理最鲜明的特点是对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大众实施自上而下的合法的强制力。在公域里干公事维护公益的人,可以说都是政治人,他们不仅都有“权”的身份特点, 而且都和公共生活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不能不与“公”字发生关系,人天生都是被公共管理者和公共管理者。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讲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句话是对的。

我们再来看看私人管理。私人管理的主体是个人和私人组织。私人领域一般简称为“私域”,由个人的私生活领域、家庭生活领域、私人企业活动领域和商品交易市场领域四个平行的不断放大的圆圈层形成。私人管理的对象是私人的事务,一般简称为“私事”。私人管理的目的、实质和原则集中为一条,就是实现私人利益最大化,西方人把善于按这个原则办事的人称之为“理性经济人”。私人管理主要依靠的是感情、道德、私人关系和合同制约。私人管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私域、私事 、私利,集中到一点就是一个“私”字。

概括起来看,公共管理的最大特色可以概括为一个“公”字,私人管理的最大特色就是一个“私”字,这就是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最高本质和最大原则的区别,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分清公、私管理的不同界限,不能把公、私管理混为一谈。

其次,让我们看看公共管理是如何渗入私人管理的。从历史上考察,人类社会的公共管理先于私人管理出现。在人类的原始氏族社会里人与人相互依赖,甚至人与自然也是一个统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区分开来。”[15](P90) 因此,那个时代的人只知有 “公”,不知“私”为何物,所以,那个时代也只有公共管理,不存在私人管理。私人管理是人类历史进入到阶级社会的产物。自从人类个体的物质生产能力出现了剩余但又不能满足全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时候,私有财产、私有制和私有观念才产生了。此时人类一分为二,少数人成为剥削阶级和压迫阶级,多数人成为被剥削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只是到了这个时期私人才开始关心私利对自己的私事进行私人管理。真正成熟发达的私人管理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一门科学知识和管理学科则是以(美)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为创立标志的。这时候的私人管理在私人家庭生活里出现了“家政”服务;在私人企业管理里出现了委托人和经理人的不同角色。由于私人企业管理的规模越来越大,私事里面也有了公事需要管理,于是经理人也就扮演起企业“行政总裁”的角色,私人企业里也设立了所谓的公共关系部,还有了专门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公关先生和公关小姐。看来,私人管理是很善于向公共管理学习的。往后私人管理发展很快,甚至比公共管理还发达,成熟的《管理学》理论竟成了私人企业管理的代名词。可见,私人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最后,让我们再看看私人管理是如何进入公共管理的。在现实社会里任何一个人都具有二重性身份,一方面他是私人,要生存发展,有私事,要谋取私人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他又是公人,不可能脱离开公共生活而生存发展,因此,他又得干些公事(政府官员更是以担任公职干公事执行公务的公共行政管理为专职),维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公共秩序和良性运转。人的这种二重性身份决定了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很容易发生互相交叉关系或互相渗透关系。既然私人管理可以学习公共管理,那么,公共管理有什么不能向私人管理学习的呢?上世纪80年代在英美兴起的“新公共管理”,其实质就是公共管理学习和引入私人管理的结果。(美) 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著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论述了十个方面的政府改革:第一,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第二,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第三,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第四,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第五,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第六,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第七,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第八,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第九,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第十,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16]可以说,这是对新公共管理的内容特征比较全面的概括。私人管理的许多优点确实是值得公共管理学习和借鉴的,这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很有价值。但是,我们不能在根本点上忘记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本质和原则区别,至少在以下几点上私人管理是公共管理不能搬用的。第一,私人管理以私人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最高本质和最大原则,必然反对和损害公共利益,因此,公共管理必须干涉和限制私人利益泛滥。第二,私人管理者为谋私利往往不择手段向公共管理者进行各种方式的行贿,而公共管理者很容易因受贿而蜕化成为腐败分子,所以,公共管理者不能不预防私人管理者用裹着糖衣的“炮弹”发动的进攻。第三,私人管理是个人权威至上,独裁专制,与公共管理的民主管理本性和公平价值取向是相对立的,值得公共管理警惕。第四,私人管理的随意性很大,合同、制度往往会变成一张废纸;而公共管理则必须把制度管理作为最基础的管理方式,否则,社会生活就会乱作一团,无公共秩序可言。第五,私人管理的最大活动领域是自由市场,崇拜自发性、盲目性,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两极分化,因此,作为公共管理的最高代表者的政府必须运用公共权力、法律和公共政策对私人市场活动进行适当的干预和必要的宏观调控。第六,新公共管理混淆了公、私管理,淡化、削弱乃至消解着政府公共管理,是十分危险的,是不可能持久的。尽管公共管理应当向私人管理学习和借鉴许多优良的管理方法、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但是二者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领域里的为了不同的目的的性质根本不同的对不同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公与私的界限必须分明。这就是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应有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夏书章. 必须着力切实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J] . 中国行政管理,2005,(5).

[2]陈振明. 什么是公共管理(学)——相关概念辨析 [J]. 中国行政管理,2001,(2).

[3]张成福.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 [J]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张成福等.公共管理学 [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陈庆云. 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 [J] . 中国行政管理, 2000,(5).

[5]张康之等. 公共行政学 [M]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公共管理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汪玉凯主编. 公共管理 [M]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7]乔耀章. 公共管理体系与公共道德体系初探 [J] . 学术研究,2005,(7).

[8]周树志. 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管理 [J] . 中国行政管理,2001,(2).

[9]周树志. 论公共管理范畴 [J] . 西北大学学报,2002,(5).

[10]陈庆云等. 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概念视角与模式 [J] . 中国行政管理,2005,(3).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张梦中. 论公共行政学的起源与范式转变 [J] . 中国行政管理,2001,(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4]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M] . 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5]列宁. 哲学笔记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6]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 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 . 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责任编辑:柏 桐

作者:周树志

第三篇:远程管理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就业的方向也变得更加广阔丰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的道路。由于大学生基本上没有足够的原始资金积累,自主创业的资金来源、初期成本等成为许多创业者的一大阻碍。因此,本项目希望通过研究远程管理办公模式来探讨创业者通过网络进行公司的管理、运营、沟通等的可行性,也希望借此能找到自主创业者创业的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远程管理 大学生创业 虚拟团队 移动办公

1 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就业的方向也变得更加广阔丰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机遇,但同时也处处都存在挑战。由于大学生基本上没有足够的原始资金积累,自主创业的资金来源、初期成本等成为许多创业者的一大阻碍。近年来不断飙升的房价、地价也让房屋租金不断上涨,尤其是在大城市,自主创业者要花相当大的一部分成本用在办公场所的租金上。

如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希望通过研究远程管理办公模式来探讨创业者通过网络进行公司的管理、运营、沟通等的可行性,也希望借此能找到自主创业者创业的一条新的道路。远程管理模式的基本方式是构建虚拟团队,利用远程办公技术,实现异地办公、移动办公。远程办公是指借助带调制解调器的计算机、电话或移动电话、传真机、语音信箱、因特网、电子邮件和音频视频会议软件等工具,在传统办公地点范围之外进行协同工作的新型办公方式。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远程办公是未来企业管理、公司办公模式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这也为困于资金压力的大学生创业人群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2 远程管理模式

2.1 相关概念

2.1.1 远程办公

远程办公是指通过远程控制技术,或远程控制软件,对远程电脑进行操作办公,实现非本地办公:异地办公、移动办公等远程办公模式。通过虚拟专用网(VPN),在公用网络(通常是因特网)中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连接,形成一条穿过混乱的公用网络的安全、稳定的隧道,帮助远程用户、公司分支机构、商业伙伴及供应商同公司的内部网建立可信的安全连接,并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

2.1.2 移动办公

移动办公是当今高速发展的通信业与IT业交融的产物,它将通信业在沟通上的便捷、在用户上的规模,与IT业在软件应用上的成熟、在业务内容上的丰富,完美结合到了一起,使之成为了继电脑无纸化办公、互联网远程化办公之后的新一代办公模式。移动办公一般需要以智能手机为终端载体,它通过在公司内部部署一台用以手机和电脑网络信息对接的服务器,使得手机可以和企业的办公系统、财务系统、ERP系统、CRM系统、HR系统等等几乎所有的企业级业务和管理系统联动,其业务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和政府部门。

2.1.3 虚拟企业

虚拟经营是指一个企业或多个企业以资源为核心,为实行特定的企业战略目标,依靠信息,通过一种网络式的联盟,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和企业的快速发展。虚拟企业由于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虚设或省略,借助灵活的运营机制可以降低市场风险,充分利用资源。虚拟企业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合作企业策略,就是互联网使企业的合作空间加大,企业的透明度提高,监督成本降低,核心企业能够以信用为纽带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2.2 远程管理的优势分析

2.2.1 降低公司经营成本

远程办公使企业的办公成本降低,如写字楼租金、办公用品和设备的购买和维护、交通补贴等。其次,由于远程办公不受空间限制,企业可以将总部设立在国内的二三线城市,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此外,由于企业总部员工人数较少,硬件资源需求也随之降低。

以代销公司为例,某代销公司客服总部设立在四川成都,而广州和南京仓库只有仓库方面的工作人员,没有设立客服,消费者提交订单首先到达成都客服处,客服将订单通过电脑直接传给总部,再由总部分类发给各个分仓库,仓库接受订单命令直接发货。该简单却较为高效的运作方式让该店铺的经营运转的效率大大提升。在退换问题商品方面,所有问题商品只需要邮寄到最近的仓库,各个仓库把机器的具体问题上报总部,把问题机器发到总部后由总部处理,并在分仓库直接发出新机。全国设立三个仓库点,让快递的效率最大化,退换售后的效率也大大提升,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销量。多仓库的制度在退换的问题上给予了广大顾客便利,由于客户来自中国的不同区域,如果退换时间太久会带来顾客的不满,流失顾客,而且长距离的运输本身就存在风险,因此,快速退换非常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形象,积累稳固的客源。

2.2.2 可以雇佣到不愿移居的雇员

远程雇佣可以吸引更多员工,为企业储备人才资源。很多不愿搬家的员工或受制于配偶的工作,或小孩的学习,或签证的办理,或住所的找寻。对于雇佣技术人员,远程雇佣可以帮他们最大限制的保护隐私,员工不会因为自己身边重要的人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而离开。

这一优势非常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来自不同学校、分隔两地的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远程管理组建虚拟团队,创立公司。以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克服创业初期启动资金大的问题,对中小型企业的初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3 拥有更多私人空间和弹性办公时间

远程办公提高了办公空间的使用效率,只需要保留一些必要职位和联络人员的办公场所以及进行远程虚拟会议的场所即可,减少了大量空间的浪费。

移动办公节省了大量通勤的时间和体力支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投入工作,还能避免上下班途中可能造成的工伤,降低企业对员工的医疗成本。大部分应用远程办公的员工实际办公时间多于在办公室的时间。这个不是必须的,也很可能与实际不符,但是当上班变得和上楼一样简单,员工很有可能会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办公效率也会更高。

移动办公的典型应用之一是咨询顾问。以某留学中介机构为例,第一次到该公司咨询的客户一般会随机安排一位咨询顾问进行一对一咨询服务,但是有些客户通过朋友介绍某位顾问,公司就会为客户安排时间。如果该咨询顾问外出会另外为他们安排时间,此后客户再次来咨询一般还是安排上一次咨询的顾问。该公司采用远程办公和弹性工作制,公司的顾问不一定每日到岗的,工作时间比较灵活。每日会有几位顾问轮流值班,但是如果客户所指定的咨询顾问不在的话,会立即与其联系约时间。公司数据库统计每位咨询顾问的客户数量,据此给予提成。

2.2.4 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离职率

一直强调低碳经济的今天,那些最先领悟到这一点的企业,可以拥有最好的竞争力——更低的办公室租金、更加身心健康的员工、更加积极向上的气氛,尤其是——更低的离职率。公司要做的,无非是在远程办公的管理模式上,多一些细节的考虑。而作为远程办公的个人,也能实现自由选择办公的环境,并且随时随地和家人在一起。

作为一种相对传统办公模式的新型自由工作模式,远程办公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降低员工的工作束缚感,提供了平衡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方案,使他们在工作中收获愉悦感,进而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2.3 远程办公的管理困境

2.3.1 物理条件苛刻

企业所有员工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移动终端硬件设备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基础,要求能够熟练运用远程办公的相关应用软件。由于电视电话会议具有高速数据传递、时效性、高保真等高要求,因此对环境要求很高,一般都是专线传输,带宽一般要求1G以上,还要求良好的通信服务提供商。

2.3.2 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市场调研,在中国的大市场上,除电信、金融等几个主流行业外,其他行业的企业尚未能建立起健全的数据库管理体系和数据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的潜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3.3 容易产生与公司的疏离感

由于独处工作者不在现场办公,他们必须花更多的努力来向企业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否则很容易会造成企业及其他员工的误解,以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在工作。另外,由于不处在公司办公室,很多变化都无法及时掌握,久而久之也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2.3.4 影响消息传递的准确

非面对面的沟通也给远程办公者带来信息传递的麻烦。由于缺乏表情、语调、肢体方面的辅助交流,很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变得并不完整,甚至会使沟通的双方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导致再次传达或落实出现信息失真的问题。

2.3.5 导致职场人脉的流失

缺少见面的时间,远程办公者很难培养出职场的人脉,而这些关系恰恰是职场生涯中成长所需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孤军奋战的工作人员跟职场交际网的接触会逐渐缩小,与之减少的还有与这个人际网络相关的益处。

2.4 远程管理适用条件

远程办公适用于政府、集团以及各类中小企业等多个类型的团体。对于国内的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远程办公为其提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方案。它采用托管租用的运营模式,企业用户不用担心后台系统的接入、实施与运营情况,使用统一、稳定、可靠、安全、易操作,可以让企业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享受信息化系统带来的便捷。

远程办公主要适用于企业变化快、信息化资金相对缺乏、缺少专业信息化人才,但又希望提升管理水平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更好、更为便捷高效的管理工具,也为它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了一套全新、优秀的管理思想。

3 大学生创业现状

2006年,国家实行研究生扩招政策后第一批研究生毕业。这些研究生加入就业大军,无形中抬高了就业门槛。调查显示,认为“就业形势不好,就业压力大”的学生比例高达67%,还有29%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就业非常困难”。仅有4%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没有一人认为“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是不少应届毕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活跃而有效的经济形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业的形势有很明显的好转,不论是私人创办事业涉及的领域还是创业的发展势头,都有着健康发展的趋势。而从西方的发展历程来展望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创业将成为市场洪流中一股新的力量,新的势力。大学生的加入将为创业大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在校大学生创业也闯入了人们的视野。

3.1 应届毕业生创业与校内大学生创业

据调查,考虑过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占97.5%,完全没想过的大学生占2.5%,正在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占0%,已经尝试过创业的大学生占0%。从这里体现了创业的问题对大学生不是什么与他们毫不相干的事情,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思考过创业的问题。

当大学生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创业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广大的同学所了解与接受,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

然而校内创业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中国大陆著名天使投资人,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说:“我主要投有经验的创业者,过去投的创业者大多三十多岁,但绝对不意味着我不投二十多岁的创业者。但我基本不考虑在读大学生创业,中国国情和美国不同,我还是希望大家好好读书,打好基础,创业成功不分早晚。”这意味着,在大学里创业,于资金层面上,将很难得到社会主流阶层的支持。

3.2 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3.2.1 大学生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优势,但科技转化率低

大学生在学校积累了较多的理论知识,无论在公司管理上还是专业技术上学校教授的知识对他们来说都是受益匪浅,对创业有一定帮助。但在国内创业学生中,由于资金等硬性条件的限制,使很多大学生选择了与本身专业不相关的、需要投入的资源较少的、低风险的行业。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事家教、零售、服务业等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即使涉及网络的创业者也都集中于一些不必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的网站维护。

3.2.2 大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激情,但实际创业比例低

大学生敢于否定传统的观点,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朝气蓬勃,敢于尝试未曾经历的事情。自从大学生接触并了解大学生创业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逐渐增长,创业的速度、人数增加迅速。我国大学生创业欲望强烈,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3.2.3 我国大学生很少脱离校园,缺乏社会经验

相比于许多西方国家,我国大学生很少走出校园,真正把自己投入到社会中。所以大学生创业者仍然没有勇气彻底摆脱校园,他们一方面迫切想能通过社会来成功创业,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真正脱离校园投入到社会去。

3.2.4 国内缺乏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量,社会文化基础薄弱

大学生创业没有赢得社会、家庭、学校的完全认可和支持,明确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家长并不多。无论是向社会宣传创业的大学生还是向高校宣传创业的企业家都比较少,使得创业的舆论氛围不浓厚。高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创业教育。

3.3 大学生创业的条件

3.3.1 大学生自身素质

①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不仅包括了技术性专业知识,还包括管理知识、商业知识、法律知识等。目前由于大学生创业者缺乏创业法律知识而导致大学生创业涉法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前应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在创业中运用法律来保障自己创业的合法权益。

此外,作为创业者,还必须具备对市场的洞察力和做出决策的决断力和判断力。

②社会经验

我国许多大学生对创业拥有十足的热情,对自己的创业之路也充满了幻想,缺乏理性的思考。然而,他们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中国的教育模式与西方的教育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别。

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学生创业往往最大的优势是好的idea再加上年轻有激情,而单纯学生组成团队往往没有经验,缺乏实际管理经验,市场观念较为淡薄,缺少战略头脑,不知道怎样进行市场推广。我国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少,面对社会同行之间激烈的竞争手足无措,商场上所需的一系列手续对创业之初的大学生而言更是繁重的压力。而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注重在学校就积累丰富的经验,这对创业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企业管理经验

首先,从一份抽象的创业计划书到成功的市场运作,整个操作过程需要借助长时间积累的管理经验加以磨合,这不是通过纲常条目的书本理论就能达到的。其次,在成立了公司之后对于如何建立财务制度、人事制度、行政制度等等,大学生创业者并不很清楚。最后,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也是大学生在企业建立初期就必须考虑的问题。

3.3.2 内部支持

①创业的启动资金

资金不足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或在大学内创业的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难题。由于大学生很难有足够的创业资金,从社会上融资或获取无息及贴息贷款是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个人商业贷款主要形式是质押贷款存单抵押第三方担保等,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这都是可望不可及的。而小额个人信用贷款曾经在一些中小城市露过脸但很快被紧急叫停,而且一般在获取资金方面也存在两种问题,一是急于获得资金而不惜贱卖技术,二是过于珍惜技术而不肯做出适当的让步。这些问题都决定了在资金方面难以获得相应的资助。

②团队条件

高效互补的团队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自主创业初期非常困难,需要处理的事广量重,靠一个人的能力很难有效处理各类情况。组建良好的创业团队则能有效进行技术创新与经济管理的互补。如果具备有效的管理还能保证创业团队形成最大的合力,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提高效益与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③社会关系

我国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少,对社会了解甚少,对商场上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方式不太习惯,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在与生意合作伙伴应酬方面往往会遇上意想不到的困难。

3.3.3 外部环境

①创业教育体系

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弱与长期缺乏创业教育有关。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而我国才刚刚起步。

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因此高校教育需要注重创业教育,使大学生熟悉取得经营资格的程序和筹措资金的渠道,了解经营方面的经验和原则,使得高等教育能够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②国家和政府政策支持

一方面,政府出台的在创业培训、创业扶持、政策支持与优惠措施等现有政策有待落实,而且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在努力落实现有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有待根据大学生创业实践出台符合当地的创业政策,努力从场地和资金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并确保落实,以从政策上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

4 大学生应用远程管理创业的策略

4.1 创业模式——远程管理模式

针对目前大学生创业的两种形式,远程管理模式不仅适用于大学生创业现状,而且有助于创业者通过网络进行公司的管理、运营、沟通,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创业成本和企业运行成本,尤其是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初期利用远程管理模式,建立虚拟团队的初始阶段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4.1.1 建立团队运行指导的规章制度

章程为团队提供了明确的目标,给团队作用作出了明确定义。定义明确的章程将为建立目标、做出决策打下基础。

运行指导原则是所有团队成员提出并支持的团队相互沟通的协议。建立了一支团队后,要尽快花时间推动制定出指导原则,不仅有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效率,而且还能使管理者的工作变得轻松。团队成员越是武装自己,自我管理日常互动,管理者就越能够把精力放在与团队有关的战略问题上。

4.1.2 构建企业组织结构,明确职责权限

任何团队(虚拟的或是其他的)崩溃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明确的任务和责任。团队管理者领导团队通过讨论,明确各个团队成员的任务,并被整个团队认可,以避免这种机能失调。开始讨论的好办法是共同讲出对所有团队成员的期望是什么,一旦就共同职责领域达成一致后,就可以过渡到决定个人的任务。每个人都明确了希望做出的贡献后,将使团队成员把自己所做的事与他们同事做出的贡献综合起来。

4.1.3 建立有效的信息多向传递和反馈制度

虚拟企业沟通可以将成员的协作意愿与虚拟企业的共同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于虚拟企业中成员的独立性很高,因此对协调的要求也很高,这无疑增加了沟通的难度。虚拟企业成员之间的沟通具有跨时间、跨地域、跨组织、跨文化等特点,沟通起来难度很大,成员企业之间往往缺乏面对面的沟通。而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才能保证虚拟企业协调机制的正常运行。

4.1.4 有效的冲突管理技巧

在虚拟团队里,像其他任何团队一样,如果把冲突处理得好,也能变成力量和创造的源泉。冲突决定一切,它迫使个人或团队审视他们的臆测、想法和解决办法。建立于别人和谐信任的关系,大都与倾听有关。建立有效率的团队,就需要发展这些技能,而在虚拟团队中这就更加重要,因为带着感情倾听别人的讲话不仅更加重要,而且更加困难。

4.2 创业基础——远程管理的技术支持

4.2.1 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及远程办公应用程序

大学生创业初期一般以小微型企业为主,常被硬件远程办公产品成本昂贵、维护费用高、配置复杂等因素拒之门外。于是市面上出现了一些满足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需求的远程办公软件产品。这类产品在满足远程办公需求的同时,一般可免费使用、或仅需支付低廉的价格,即插即用,并且操作简单,用户界面更加人性化。

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载体,可以和OA系统、财务系统、ERP系统、CRM系统等几乎所有企业级业务和管理系统互联,实现各种操作,足以满足所有企业的需求。云计算概念被广泛传播,现在已经拥有了成熟的商业应用,包括在线CRM、OA系统等,移动办公的应用是最容易理解的,包括在线OFFICE、云邮箱等。包括一般文本邮件、图形图像邮件的传递,以支持虚拟企业内部低成本高效率的沟通。

4.2.2 电子会议系统

电子会议系统广泛应用于政府会议、商务谈判、紧急救援、作战指挥、银行贷款、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等,取得了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会议发起、会议管理和系统支持。

电视电话会议是用通信线路把两地或多个地点的会议室连接起来,以电视方式召开会议的一种图像通信方式。两地间的电视电话会议,称为点对点电视电话会议;多个地点间的电视电话会议,称为多点电视电话会议。能实时传送与会者的形象、声音以及会议资料、图表和相关实物的图像等。

会议发起可用消息通知的方式或者线下通知的方式发起在线会议;在线会议管理主要对会议信息的管理和会议内容管理两项;电子白板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矢量图形程序,与会者可以通过白板进行交流,其他参会者都可实时看到,使在线会议更具真实感。

4.2.3 数据库与资源中心

企业数据库与资源中心能分门别类地提供各种文字、多媒体资料,方便团队成员使用,资源分类可无限分层管理。

信息是管理上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源,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做出富有成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所搜集信息的质量。

虚拟团队通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地实现了信息的及时传播、快速更新、方便查阅等重要问题,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4.2.4 在线交流平台

在远程办公过程中,团队总部往往因为员工分散而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从而无法做到对所有机构和人员的有效管理。这也使得部分员工成为游离在企业整体运转体系之外的“个体”,基本处于失管状态。此外,为追求企业效益,不同部门和成员之间必须加强相互协作、相互督促。

4.3 创业团队——虚拟团队凝聚力的建立

远程管理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在被时间、空间和文化分割的团队内,建立凝聚力。凝聚力被认为是团队行为的强预测因素,可能提高公司绩效。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成员之间会表现出更深厚的感情、更多的信任和更高水平的满意感。凝聚力较强的团队成员在面对互相间的冲突时,能更好地积极互动从而化解矛盾。调查显示,凝聚力强的团队有较坚固的人际关系作为基础,从而提高沟通效率,节省资金和资源。

以大学生创业的第二种方式为例,分布各地的大学生组成最初的虚拟团队创立公司,在此基础上雇佣员工。这种情况下决策层都不能频繁进行面对面会议,员工之间更是仅限于远程交流,彼此之间并不熟悉,沟通效率低。因此,团队凝聚力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但有些面对面会议是必要的。例如开局会议、重要阶段会议、总结或者庆祝会议、工作表现评估会、冲突解决会。

5 结语

远程办公是未来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虽然国内外至今已有不少关于远程办公的研究,但是将其与大学生创业相联系的并不多见。本文立足于毕业大学生这个数量日益扩大的社会群体,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分析了当今社会大学生创业难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缺乏足够的原始资金,考虑现代计算机和网络的迅猛发展,结合企业管理新模式,提出了远程办公管理模式在大学生创业方面进行应用。本文通过企业调研深入了解当下远程管理的应用现状,分析了远程管理的优势与局限,认为远程管理同样适用于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因此大学生创业使用这种新型管理模式首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其次,移动办公对硬件设备有一定要求,在移动终端设备已经高度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办公软件,因此远程管理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

远程管理涉及虚拟企业、移动办公等概念,大学生在创业初期需要构建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考虑如何保持企业高效的同时更好地控制员工,充分利用远程管理模式的优势。大学生应用远程管理模式创业的成功案例在中国并不多,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未来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全球范围,考虑跨国建立团队进行创业,同时完善薪酬制度等激励手段,注重人力资源发展培养和加强对员工的监督控制。远程管理模式将为当下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提供一个节约高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Davidow W.H.,Malone M.S.The Virtual Corporation: Structur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Corpor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M]. New York:Harper-Collins,1992:10-35.

[2]Goldman S.L.,Nagel R.N.,Preiss K.Agile Competitors and Uirtual Organizations[M].Van Nostrand Renhold,1994:2-28.

[3]叶飞,孙东川.面向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组建与运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26,45-58.

[4]Mackenzie K.D.A Theory for Managing Fast Changing Organizations[J].Current Topics in Management,2000:17-39.

[5]周和荣.敏捷虚拟企业——实现及运行机理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15.

[6]陈剑,冯尉东.虚拟企业构建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58.

[7]Frank D. Focusing on Core Competencies and Leveraging Partner abilities can Drive Business Success [J].Intelligent Enterprise,2001(9):44-62.

[8]Mackenzie K.D.Virtual Positions,Processes, and Organizations[J].In the Government and NGO,2000:383-403.

[9]杨建华,薛恒新,韩顺平.虚拟企业中的多代理技术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2(2):43-48.

[10]冯蔚东,陈剑.虚拟企业中核心能力的定性与定量识别[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5):48-54.

[11]Kaplan R.S.,Norton D.P. Transforming the Balanced Scored from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Part I [J]. Accounting Horizons,2001,15(1):87-104.

[12]马硕,杨东涛,陈礼林.虚拟团队凝聚力对团队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4):12-16.

[13]陈玲玲,方真.虚拟企业协调机制分析[J].现代商业,2009(2):87-88.

作者简介:

徐怡歆(1994-),女,浙江宁波人,上海海关学院2012级海关管理专业本科生。

孟宪钢(1993-),男,广东广州人,上海海关学院2012级海关管理专业本科生。

李林杰(1994-),男,广东梅州人,上海海关学院2012级海关管理专业本科生。

孙波洋(1993-),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上海海关学院2012级海关管理专业本科生。

王铭恩(1993-),男,海南澄迈人,上海海关学院2012级海关管理专业本科生。

(指导老师:周欣)

作者:徐怡歆等

上一篇:农电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优化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