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育论文

2022-05-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中数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數学本身有自己的文化,并不是冰冷的数字和公式,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数学文化的传授,进行把文化和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会使整个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忽视数学文化的教学,这样就会使得整个教学显得特别的枯燥,让更多的学生厌恶学习数学。因此,对高中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篇:高中数学教育论文

高中数学教育评价研究

摘要:通过量化研究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2018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评价方面所转的20篇文章进行梳理分析,发现转载论文来源广泛,研究者以东南部中学教师为主,评价内容主要集中高考试题解析和高三复习策略。为了使数学教育评价更好地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发展,评价研究需要:丰富评价主体、关注评价结果;注重评价方法,精确评价内容;聚焦高考解析,拓展备考指导。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考解析;高考复习;评价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以下简称“复印资料”)是我国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二次文献,兼具资料与评价功能。在论文冗杂的时代,“复印资料”已成为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影响力和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复印资料”是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下凭借文章自身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代表性来决定,因而在国内学术界享有较高的认可度[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以下简称《高中数学教与学》)就是其“复印资料”系列之一。《高中数学教与学》设置了理论、专题、课程、教学、教师、学生和评价7个栏目,汇集高中数学教学、科研的佳作,呈现极具价值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设计,最新的课改动态。其中“评价”主要反映数学教育过程及结果中学生的学业水平、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数学课程改革等方面内容。本文主要对2018年度《高中数学教与学》涉及“评价”方面的论文进行研究,旨在了解评价现状、掌握评价要义,更好地帮助教师有效地教学,学生高效地学习。

一、2018年度《高中数学教与学》“评价”研究论文的梳理与分析

研究从量化与质性两个角度展开对2018年所转载的20篇“评价”方面的论文进行分析:

(一)量化分析

1. 转载论文基本情况

2018年《高中数学教与学》评价方面共转文20篇,占所有转载量的11.36%,还有与评价相关的观点摘编4篇,相关题录14篇。其中,专题方面有10篇,分别是“高三数学复习备考”(5篇)、“2018年高考试题评析”(5篇);“评价”栏目有10篇,分别是“高考解析”(5篇)、“备考指导”(3篇)、“评价研究”(2篇)。所转载的20篇论文分别来自《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月刊》《数学通报》等10余种期刊,转文最多的是《中学数学》《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月刊》各3篇,其次是《中学数学杂志》与《中国考试》各2篇,其余杂志各1篇。观点摘编与相关题录分别来自于《中国数学教育》《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4类期刊。

2.转载论文作者单位、地域分布情况

转载论文的作者(按第一作者统计)大部分来自中学,占作者数量的55%;其次是高校,占20%;第三位是教研部门,占15%;最后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占10%。从第一作者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作者来自8个不同省市 ,其中60%的作者来自东南经济发达地区,且75%的作者所在地为高考数学自主命题省市。江苏作者转文7篇,北京作者6篇,安徽作者2篇,其余地区作者各1篇。由此可见,作者地域分布不均衡,北京和江苏两地区作者数量远超其他地区;自主命题省市特别重视考试研究;中学教师依然是评价研究的主体力量;由于教育部考试中心人员能掌握有关考试的第一手材料,因此,他们也成为评价研究的主体力量。

3.转载论文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主题内容的高度凝练,分析关键词就可以了解文章的关注点和重点内容。《高中数学教与学》评价方面论文关键词统计如下(见表1):

经统计,转文共涉及61个关键词,总计出现频数83次,61个关键词共涉及9个领域:评价类型、试题分析、反思启示、备考指导、命题研究、试卷特点、宏观研究、考查内容及外部特征,涉及 “评价类型”的关键词最多,约占26.5%。据此可知,2018年评价栏目尤其注重对新高考改革和高考复习的评价研究;反思启示的关键词次之,约占14.46%。

(二)质性分析

2018年度《高中数学教与学》评价方面所转的20篇文章,主要涉及高考解析、复习备考、试题评析、评价研究。分析所转论文,发现如下特点:

1.“以小见大”——由高考试题反思数学教育教学

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导引数学教学,引领素质教育。通过探析高考试题特点,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试题结构特征,掌握试题类型,洞悉命题走向,从而引导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解剖数学试题中蕴藏的数学本质,方可应对数学问题挑战。如侯宝坤基于分析高考数学解题失败的成因,提出教学应由“接受”向“输出”转变,情境创设从“单一”向“多元”转化,以注重“核心”知识和“细节”把握并举等措施以克服提取问题中信息的困难[2]。郑良基在评析2018高考数学试题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研究课标、考纲、教材等文本,以发展教材功能、明晰试题本质、开放教学时空、关注数学应用、构建数学模型[3]。甘大旺从学习指导的角度分析了2018年浙江省高考数学试题,指出学生需要通过夯实数学基础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锻炼以简驭繁的运算能力,掌握并灵活运用数学思想等策略方能取得优异成绩[4]。

2.“由表及里”——由透析试卷表征到领悟试题实质

高考数学试卷是由不同类型的试题组建而成的,是考查学生掌握、理解、应用数学程度的手段。不同的题型,诊断的功能不同,反映出学生思考的特点不同。透析试卷不仅要从整体上分析数学试题所涵盖的数学知识、考查的重点内容,还要深度透析每一道数学高考试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原理、方法及其教育教学价值。如刘春艳基于对北京高考数学试题变化的解析,指出数学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意,关注学科本质,回归课程標准,命题方式稳中求进,不断探索,试题设计既注重深度又拓展广度,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5]。李艳、徐章韬从信息技术视角分析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提出了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点融合的策略[6]。教育部考试中心发文指出2018年高考数学命题重点考主干、考能力、考素养、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创新意识和关键能力,增强文化浸润,助推素质教育发展[7]。因此,在数学试卷解析中要深度解析诸如试题的分类、试题和试卷的命制方法及其技巧、试题和试卷的难度估计与预测等以领悟数学试题的实质。

3.“厉兵秣马”——由研究试题特点到关注复习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全面地透析高考试题的特征与考查要义,才能把握数学命题的核心。一方面采取有效的方法去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强化应对数学高考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高三复习备考中立足基础,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积极应对。

如陈志江从深度学习的视角提出,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中要关注概念理解,强化运算推理,呈现思维过程,特别是要从数学思想与方法的高度总结复习内容,以此明晰复习课的教学真谛[8];根据高考复习中解题教学的现状与问题,郑花青提出了复习教学中要回归内容本质、方法本质与过程本质的复习教学思想[9];董江春认为微课程短小精悍、方便观看、针对性强、非常符合高三学生的数学复习需求,有利于改变复习课堂“高耗低效”的局面,提高复习备考效率[10];夏繁军等学者从高三复习的逻辑角度指出备考复习策略是“明晰高考考查内容与考查方式;研究学生数学学习规律及其解题的影响因素;精心制定复习计划,巧妙设计学习活动;及时检查评估修订复习计划”[11];崔峰提出,在临考复习教学中要采用编拟小专题的形式,精确课堂目标,集中火力去突破数学复习中的各大重难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12]。

4.“闻一知十”——由精准解析高考到析出教学问题

考试为反馈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了一扇窗户,透过高考试卷的评析才能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考是高中数学教学无法回避的现实,高考是教学的起点,但不是重点[13]。而如今,大多数教师、学生和家长将学习数学的目的定位在“高考”,这一极具功利性的教育目的致使數学教学过度重视分数而淡化过程,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分析教学案例的过程中,郑良发现高三复习中的试卷讲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模式识别不力,无的放矢;漠视问题特性,事倍功半;系统构建脱节,无力为继;缺乏深度学习,浮于表象;文化底蕴淡薄,流于形式[14]等,严重影响了复习质量。教育部考试中心成员任子朝等人基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指出数学阅读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数学阅读拥有其他阅读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对学生抽象概括素养、数学建模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15]。

5.“见微知著”——由解析试题特质到促进教学变革

高考数学是一种高利害的考试,考查范围较广,概括水平较强,影响力大,因此要透过高考数学试题的研究以促进数学教学变革。2018年《高中数学教与学》中以专题、高考解析、备考指导等方面展现其数学教育“评价”方面的要义,着力于数学学业质量水平的提升。实质上通过数学高考这一重要的学业质量水平检测途径,就能知晓数学教育发展的状态,真正检测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度,在检测、评析、反思中探寻数学教学变革的突破口,方可使在日常的数学教育过程中把重心置于情境与问题的创设上、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上、思维与表达的训练上、交流与反思的深化上。同时在新授、复习、练习等环节中能够坦然面对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教学对策以化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在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反思中不断地进行改进,为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发展增添正能量。

二、高中数学教育“评价”研究展望

数学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甄别轻发展、重知识轻素养等问题,存在着评价手段单一,工具、方法科学性不强等具体问题。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特别是新课标中学业质量的纳入,数学教育评价进人深化期,以评价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评价新诉求。

(一)丰富评价主体,关注评价结果

数学教育评价的主体局限于管理者和教师,已经影响到数学教育的健康运行,过分关注考试成绩的评价已经制约了学生潜力的开发与素养的形成。基于课程改革新发展,需要拓展评价主体,视学生、家长、社会各方力量为评价的主体,建立更加开放的数学教育评价体制与机制,冲破数学难学、难教,抽象、枯燥的传统观念,打破数学分数对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禁锢,充分发挥评价的正向功能,在明确评价目的、坚守评价原则、规范评价方式、用足评价结果中丰富评价主体,关注评价过程,真正使数学教育评价,特别是高考数学回归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回到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的增量上。在诊断、评估、分析、改进中发挥评价结果的最大功能,尽量避免“标签效应”,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数学学习的进步与不足,教师在评价中诊断教学行为的优势与问题,透过不同主体间的评价,促进学习行为、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

(二)注重评价方法,精确评价内容

要检测数学学业质量就需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因此需要研制评价工具和方法,在定量分析中,使测试题、问卷、访谈更加科学合理,数据分析更加清晰明了,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客观公正地评价;在定性分析上语言描述、分析更加精确,典型案例、现象分析深入浅出,观念意识分析深入本质,信息汇总与规律发现有据可依。要对评价内容进行全面审视,从关注高考数学试卷的评析到整体高考运行的评析,不仅要着力于高考数学命题规律性探索,对试题中的内容主题、认知水平维度进行立体化、全面化解析,而且还要强化研究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问题,要深度研究试题的情境设计、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功能价值等意蕴,不断拓展评价内容的空间,诸如学生学习习惯与素养之间的关系、教师教研活动与学生数学学习之间的关系、作业量的认知负荷与素养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真正实现数学评价之目标。

(三)聚焦高考解析,拓展备考指导

评价一般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高考无疑是教育领域最重要的评价方式,既有甄别和选拔功能,又有激励和控制功能,兼具诊断性、形成性与总结性,因此聚焦高考数学解析也就在情理之中[16]。如何让高考数学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改进教学实践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是当下评价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要认真研究高考数学命题的原则,探讨高考数学命题的路径,总结高考数学的经验,析理高考数学与学业水平考试、其他各种类型考试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科学地拓展备考指导策略,真正地促使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见效。

参考文献:

[1]杨婳,张顺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外语教与学(2007-2011)载文分析[J].英语教师, 2002(6):53-54.

[2]侯宝坤.高考数学解题失败的成因分析及主要对策[J].报刊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 2018(7):60-63.

[3][13]郑良.注重基础,考查全面,稳中求变,凸显素养—2018年高考数学试卷总体评析与教学启示[J].报刊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 2018(11):11-15.

[4]甘大旺.评议2018年浙江省高考数学试题的导向功能[J].报刊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 2018(11):24-27.

[5]劉春艳.数学高考改革的“能力立意”:基于高考试题变化的解析[J].报刊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 2018(2):61-62.

[6]李艳,徐章韬.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高考试题[J].报刊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 2018(6):60-63.

[7]教育部考试中心.素养导向新举措,能力考查新突破—2018年高考数学试题评析[J].报刊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 2018(11):8-12.

[8]陈志江.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三复习课教学立意[J].报刊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 2018 (1):60-63.

[9]郑花青.回归本质:从解题教学谈高考复习[J].报刊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 2018(3):19-21.

[10]董江春.高三数学复习课微课程的设计及应用[J].报刊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学, 2018(3):22-24.

[11]夏繁军,于明辉,郝俊奎.高三复习逻辑和策略分析[J].报刊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学, 2018(3):7-24.

[12]崔峰.小专题,大作为—核心素养观念下的高考临考复习[J].报刊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学, 2018(3):25-28.

[14]郑良. 注重基础,夯基固本构系统,溯源纳新谋优化—例谈高三数学复习中试卷讲评的探索与思考[J].报刊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 2018(3):11-18.

[15]任子朝,陈昂,赵轩.加强数学阅读能力考查,展现逻辑思维功底[J].报刊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 2018(12):58-63.

[16] 任子朝,孔凡哲.数学教育评价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12-114.

责任编辑:李韦

作者:张定强 白兴宏

第二篇:高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數学本身有自己的文化,并不是冰冷的数字和公式,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数学文化的传授,进行把文化和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会使整个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忽视数学文化的教学,这样就会使得整个教学显得特别的枯燥,让更多的学生厌恶学习数学。因此,对高中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数学 课堂 文化

一、高中数学课中数学文化的缺失问题

(一)教学目标形式化。在今天的数学教育中,很多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以及设置课程时,将各个知识点单独拎出来进行讲解,忽视了数学文化的存在意义,不能进行其发展文化的讲解,在课堂上,对课本进行高度关注,忽略了课堂的拓展,在进行相关公式的教学时,将公式内容作为课堂讲解的主要内容,忽视了与现实的联系以及文化的交流,仅仅将数学作为一个工具,忽视其历史发展。导致学生数学文化比较浅薄,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很难养成真实意义上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体系评价是对教师进行的各种教学方式进行的综合评定,在老师的日常教学中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传统的教学评定中,将结果作为唯一的评定依据,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考查,对于学生的兴趣点没有进行充分的挖掘,将学生变成学习机器,从而使其数学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二、高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简单化的教学内容淡化了对数学本质的揭示。数学课堂,教师往往“一言堂”,忽视对数学本质的揭示,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只重“知识点”罗列,过于强化或深化“知识点”。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了一大套公式、定理,生搬硬套了一大堆解题套路,翻来覆去做无穷无尽的习题,这样的数学学习使得学生无法品尝到数学的“真滋味”,也掩埋了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得高中数学的教和学丧失了数学的灵魂———数学文化内涵。

(二)单一化的教学过程影响了数学课堂与数学文化教育的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数学文化教育,许多教师往往不知所措、一头雾水。有些高中数学教师把数学文化教育仅仅当成“点缀品”,偶尔为之,对数学文化教育存在着片面理解与盲目追求的现象;还有些教师教学过程机械化、单一化,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混为一谈,讲讲数学历史上的人和事,介绍一些数学趣题,做一些数学智力游戏以及讲讲数学家成就诞生的背景。事实上,用文化的视角去观察数学,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文化,而绝不是“数学+文化”的简单叠加。

(三)陈旧化的教学评价漠视了对数学文化教育的考量。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色彩严重,一般都不太重视评价机制。在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他们因循守旧,思维定势,只注重知识和技能方面情况的评价,而且教学评价方法极其简单:只看重甄别,不看重变化;只重视数学知识,不重视文化素养;只强调结果,不强调过程。

三、高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缺失的应对策略

(一)定准教学内容,让数学文化教育有例可援。“数学文化”的价值并未直接显现在教材中,有其“含蓄性”。数学课程中概念化了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是数学的显性知识,数学内在的情感、态度等观念性的因素和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思维素养的培养是数学的隐性知识。如果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一味地照本宣科、就事论事、浮于表面、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学生掌握的只是“死水一潭”的知识,不知道知识的“活水”哪里来,更不知道怎样加工这样的“活水”。

(二)改变教学方式,让数学文化教育有声有色。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数学文化教学应该体现为“多样化”和“灵活化”的教学形式,它与单一的数学知识教学大相径庭。如有关数学文化知识的一个段落、一个故事、一个漂亮的结论,就算是一句话,都可以穿插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中进行。课后,师生也可以共同聊一个相关数学史的话题,让学生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去查找资料,写成数学小论文,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还可以将有关内容制作成PPT或教学视频甚至动漫,通过形象化处理来提高教学效果。

(三)完善教学评价,让数学文化教育有所广益。建立了评价的目标,学生为自身的发展就找到方向和依据,就能落实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就能及时反思教与学的效果,才能完美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最终,使以低分学生失去勇气的考试和分数的评价方式出局和使以高分学生不是出于兴趣而是出于分数的数学学习的弊端一去不返。在此层面上,教学评价就等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激趣工具,教学评价目标的建立就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指路明灯。

参考文献:

[1]戴风明.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缺失与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2011(06).

[2]张沫.浅谈如何拯救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缺失[J].教育,2017(3).

作者:郭园园

第三篇:浅谈高中数学创新教育

摘要: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技能知识的主要途径。因而教学质量优劣直接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兴趣是人们主动去认识事物和爱好的倾向,兴趣的主要效能之一就是能够对所从事的活动起到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毫无疑问,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因此,在数学课堂上,作为教师应该打破“教师一统天下”的教学观念,教师不仅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他们更担当者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高中数学 兴趣 创新 教学手法

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改进,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提供创新教育,创新性教育模式主要是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且具有分析与解决某些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行为,而不是被动接受,在高中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主动地进行创新性学习,教师要指引方向、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以下笔者谈谈自己对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一、教师要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创新,就是要在素质教育质量观的要求下,充分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营造一种民主、和平、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追求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本,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为基础来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重视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学习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强调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在改进教法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同时,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教是为了学”这一根本目标。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施以引导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各种观念、思想、规律、方法的发生成长过程,体验数学家是怎样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新问题、归纳总结成一般规律,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影响、引导学生,改变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结论传授为主线的传递性教学思路,而采取探究、研究性教学。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

1.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2.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

3.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注意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效率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做支撑,做到深入浅出,以便让学生吸收。教学方法应该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严密统一的教学效果。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如果稍不注意就会造成错误,因而在讲授一个知识点后应配以相应的练习,这样可以从正反两面,结合学生的解题实际作出讲解。

例如,在两条直线平行这节课时,教材上有一道例题,题目是求出过一个定点并与直线相平行的直线方程。在讲解这道题时,除了用教材上介绍的方法之外,还要使学生掌握与一条直线平行的直线有什么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非常自然地联想到直线平行条件的变化形式,再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相互讨论,并对于如何寻找新的解题方法做出提示,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指引学生逐步发现新的解题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培养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意识,并逐渐形成习惯,为创新性教学提供基础。

四、注重方法的渗透

授之以渔是新课标下的一种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育。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它包含在数学问题的发生、发展以及应用的过程当中,也是出题的重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华,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在复杂多变的题型中做到游刃有余。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形成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提出问题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新课标下的教材也在培养能力方面做出了很大程度的努力,提出了许多研究型、开放式的课题,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进行交流。另外,在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上也有一些新的理解,除了在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方面做出很大程度上的努力之外,还要重视能力的细化,例如表达能力、处理信息数据的能力等等,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

五、加强教学后的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比较具体的数学基础知识,因而理解是最为重要的。在教授课程之后,应该通过随堂测验或者单元小结的形式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检测,通过学生的成绩反馈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也应该每周写工作总结,结合学生的成绩,对自己教授方法以及教授内容进行反思,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创新性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与实践,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时更要将这种理念付诸于行动,在课堂上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性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也要经常研究,如何引领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尝试,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质。使新课标高中数学创新性的教育模式的实施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责编 金 东)

作者:路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