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党的光辉历史

2022-07-03

第一篇:回顾党的光辉历史

回顾党的光辉历史,讴歌安徽发展成就。

回望安徽省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六大战略,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战胜多重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谱写了安徽改革发展新篇章。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是“七五”以来速度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先后跨过7个千亿元台阶,今年有望突破1.2万亿元,居全国位次比“十五”末提高1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9万元,相当于全国比例由2005年的60.8%提高到66%左右。

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自主创新成效明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五年新建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255家,其中国家级22家。涌现出奇瑞、江汽、、淮南矿业等一批自主创新典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预计今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5%,比2005年提高0.7个百分点;获得授权专利15000项左右,增长6.5倍。

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34.3%提高到42%以上,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和29%,分别比2005年提高3.8和6个百分点;冶金、水泥、化工等原材料行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京东方六代线顺利投产,芜湖、中建材合肥光电产业基地、合肥彩虹蓝光LED等重大新兴产业项目陆续开工。

三、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和玉米振兴计划深入推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启动实施,粮食连续5年增产,今年产量达到616.1亿斤,创历史新高,比2005年增产95亿斤。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预计今年比重达到55%左右,比2005年提高30个百分点。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8座大型水库、81座中型水库和164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积极推进淠史杭等7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了33座共18万千瓦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6.5万公里,新增农村户用沼气35万户,共解决了12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坚持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先后跨过9个千亿元台阶,预计今年达到1.18万亿元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5万亿元,相当于“十五”的4.6倍,年均增长35%以上。

五、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省属企业由43户调整到33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及“十一五”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规划任务基本完成。

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401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省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和广电传媒五大文化产业集团顺利组建,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保持30%以上快速增长。

地方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引进汇丰、东亚、兴业、民生等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外资银行零的突破。徽商银行成功实现增资扩股。先后组建农村银行43家、村镇银行15家、小额贷款公司201家。新增上市公司21家,总数达到66家,资本市场融资额1564亿元,均位居中部地区第2位。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全面推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公益性方向回归,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药品价格平均下降50%左右,得到国务院医改办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普遍欢迎。

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共撤并乡镇584个、行政村5000个,精简乡镇机构14899个。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对农民需要办理事项实行“一站式”服务,对财政补贴资金实行“一卡通”发放、“一线实”办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有序展开。

六、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提高,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

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层面战略规划,为加速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先后制定了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实施方案和若干政策意见,江南、江北两个产业集中区启动建设,抢滩效应逐步显现,较好地实现了一年打基础的目标。五年累计到位省外资金1.8万亿元,年均增长55%;到位外商直接投资170亿美元,年均增长50%。截至目前,共有51家世界500强境外企业落户我省。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迈出实质性步伐。达成了《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若干事项》,全面参与长三角重点合作专题。经过努力,我省被列入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规划范围,合肥和马鞍山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交通、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

七、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发展协调性得到改善

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5.5%提高到43%以上,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口由农村进入城镇。坚持中心城市带动,合肥城市首位度达到22%以上,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芜湖、马鞍山、铜陵市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安庆、阜阳、蚌埠等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功能进一步完善。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先后批准马鞍山、芜湖等六市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八、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将主要指标分解下达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关停小火电机组305.5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炼钢、水泥产能670万吨、1362万吨和2940万吨,新增燃煤机组脱硫设施496万千瓦,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加大冶金、建材、电力等行业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步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有望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有10个单位进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开展101个省级试点,淮北、铜陵获批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

九、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生工程顺利实施。自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重点民生工程,四年财政累计投入资金840亿元,惠及全省6000多万城乡居民,低收入群体“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矛盾逐步得到缓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和14%左右。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近8000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形成了以铜陵、合肥为代表的典型经验;普通高校100所,在校生达到145万人,高等教育“双百工程”目标如期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0%,比2005年提高35个百分点;中等职业学校616所,在校生96.7万人。省、市、县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8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

面向未来,安徽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双轮驱动”,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坚持转型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开放发展,构筑开放合作新格局;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坚持和谐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通过“十二五”努力,使全省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力争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六个翻番”的目标。

第二篇:回顾党的光辉历程

回顾党的光辉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计科系08级(1)班 20081081201 李春永

九十年来,北伐战争,消灭了军阀割据,统一了中国。抗日战争,粉碎了日本侵略的野心,废除了百年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台湾因而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解放战争,赶跑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抗美援朝战争,使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中国人民从此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人民生活富裕的梦想。香港、澳门摆脱英国、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实现了炎黄子孙企盼祖国统一的夙愿。 九十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的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世界无产阶级最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

一、回顾党的光辉历程,正确认识党的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88年,是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繁荣和中国人民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88年,是推动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不断实现历史性进步的88年,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顽强奋进的88年。这88年的奋斗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近代,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日益深重,救亡图存、发奋图强的呼声不断高涨。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最终都失败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期待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团结一切进步力量,从根本上解决反帝、反封建的问题,实现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统一。

1921年,中国共产党顺时而生。中国工人阶级不断壮大和工人运动不断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与此同时,“十月社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的社会力量崭露头角,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运动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第二个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应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封锁,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同时,党领导人民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至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超额完成,全国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三)第三个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这四年,改革开放开始起步

2、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始,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这十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3、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这十年,改革开放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回答了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强调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将改革开放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思想认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在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过程中将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到了二十一世纪。

4、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现在这七年,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新的阶段性特征,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其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历史告诉我们: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迷失方向。

二、认真总结辉煌成就,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重大挑战面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中国的国际地位、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模式”展示出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

(一)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转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标志着108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彻底结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

(二)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我国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外贸对经济的贡献也不断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

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国民经济上大台阶,实现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一)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向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从长期探索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这“四个基本”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根本要求、政治基石和活力源泉,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和总体战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决不动摇。

(二)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1、坚持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自治制度等。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坚持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进行了不懈探索,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促进我国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体制基础。

(三)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改革开放以其实实在在的成就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认同,但在前进中,也始终存在着一些怀疑和责难的声音。这些声音归结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是否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我们的方向和道路是否正确?这些问题绝不是小问题,而是关系到要不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根本问题。

2、改革开放决不能走回头路

中国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奋发进取,砥砺勇气,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第三篇: 回顾党的光辉历程

95年前,在上海嘉兴南湖的小船上,12名巨人的双手翻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95年后,为了一个信仰而凝聚在一起的十二个人,已经壮大到了七千五百万,他们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民族振兴的道路上,带领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中国共产党!

光辉岁月,弹指挥间。现如今,伟大的党已经迎来了她95岁的生日。 95年的风雨兼程,95年的沧桑巨变,95年的奋勇拼搏,95年辉煌成就。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奔向月球的嫦娥飞船;从五星红旗血染的风采,到奥运赛场嘹亮的国歌!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与民族呼吸共起伏,同民族脉搏共跳动。9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而共产党人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发生的巨变!

95年间,中华儿女摆脱列强的侵扰,独立自主,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95年间,中国经济快速崛起,从一穷二白的旧社会,到现在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

95年间,中国百姓翻身做主,日子越过越好,从贫穷到小康,广大工农阶级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95年间,56个民族,走向团结,走向富强,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真正的力量!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一个个国际赛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看到了 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正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正在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崛起!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然而,回首过去曾经走过的历程,却是那样的曲折和不平。那满是鲜花的道路上,多少共产党员带血印记,记载着风雨和沧桑。

听,我们耳边似乎还会听到,那一个个红军战士爬过铁索桥时,那锁链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响声!

看,我们眼前似乎还会看到董存瑞手举炸药包,与敌人碉堡同归于尽的伟岸身姿!

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忘记„„

我们 没有忘记刘胡兰,一个年仅15岁的小姑娘,在面对敌人铡刀的时候,却大声的喊道:“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

我们没有忘记,没有忘记狱中的叶挺,在面对敌人诱惑的时候,却轻蔑的说着:“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们没有忘记,没有忘记杨靖宇将军,靠着吃棉絮和冰雪,与敌人战斗到底,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

我们没有忘记,没有忘记那一个个用生命幻化成光明去照亮新中国之路的共产党员! 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换来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尊严!

新中国成立了,面对百废待兴和祖国统一的艰巨任务,共产党人更加不负众望!

两弹一星,稳定局势;改革开放,迎来春风;四化建设,飞速发展;一国两制,实现统一。95年后的今天,我们手中的大刀和长矛已经变成了金戈铁马!我们曾经弯下的脊梁早已能够在国际社会上器宇轩昂!

我们的家乡通化,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的边陲小镇 如今已经成为了酒香万家、药剂天下的吉林南部中心城市。曾经的高句丽和满清文化的发祥地,如今已经变成了中国医药城,中国葡萄酒城和中国钢铁城; “人参之乡”、“中药之乡”、“优质大米之乡”、“葡萄酒之乡”、“滑雪之乡”、“松花砚之乡”,通化正以自己特有的物产和风情吸引着中国甚至世界的目光。这样的变化只是我们国家发展变化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而这样的变化足以告慰那些像杨靖宇将军一样 把生命留在了这片黑土地上的共产党员! 回首过去的历程,我们感慨万千;走在新世纪的征程上,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坚信: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一定会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创造更多的奇迹,实现更大的辉煌。在这里,请让我献上最真挚的祝福,祝我们伟大的党生日快乐!祝我们的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第四篇: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淄博发展成就.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迎来党的九十岁生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十几亿华夏儿女无不为之欢呼、为之雀跃。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刻我心潮澎湃,我发自内心的大喊 ,中国共产党,我亲爱的党,中国共产党,我伟大的党;中国共产党,你是我们永远的支柱,你是我们永远的骄傲;你救华夏子女于水深火热之中,你为华夏子女洗刷了耻辱;你为中华民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你为中国人民注入了无穷的动力,你使中国人民重又扬眉吐气,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有了你——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这条巨龙正在腾飞,他让世人瞩目。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回首党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90年来,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90年。90年来,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90年的光辉历程,气势磅礴、绚丽多彩,昭示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不愧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党,不愧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 革事业的核心力量。

展望光明美好前景,我们倍感振奋。我们党90年的不懈奋斗,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道路,展示了光明美好的前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一定能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淄博市地处山东中部,临淄区既是历史古都又是足球的发源地,淄川区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优越。 新中国成立后,淄博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探索。“一五”计划期间,勤劳智慧的淄博人民克服艰难困苦,建成了山东铝厂、新华制药厂等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使淄博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特别是以齐鲁石化公司创建为契机,大力发展石化工业,最终奠定了我市全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城市的地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历届市委高举邓小平

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中央精神与我市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淄博特点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人民在新一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和“两提前、一率先”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城市化和环境立市战略。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创造出新的辉煌。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30.95亿元,是2000年的2.3倍;实现境内财政总收入160.5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13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53倍和2.5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至120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5107元,分别为2000年的1.76和1.58倍。2005年,淄博综合实力列全国百强城市第47位,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

作为一个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关键,把环境保护作为“命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狠抓工作推进和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淄博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解决好人民

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力关注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让改革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家庭困难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了一批中小学校,建成了淄博师专、淄博职业学院新校区。已基本形成以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等学历教育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回首过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淄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展望未来,我们充满必胜的信心。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干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以身践行,努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党的90岁生日!

第五篇:回顾党的光辉历程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想信念

(宣讲提纲)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8周年。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大好局面。这些成就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我们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回顾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功伟绩,就是要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大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一、回顾党的光辉历程,正确认识党的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88年,是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繁荣和中国人民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88年,是推动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不断实现历史性进步的88年,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顽强奋进的88年。这88年的奋斗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近代,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日益深重,救亡图存、发奋图强的呼声不断高涨。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

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最终都失败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期待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团结一切进步力量,从根本上解决反帝、反封建的问题,实现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统一。

1921年,中国共产党顺时而生。中国工人阶级不断壮大和工人运动不断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与此同时,“十月社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的社会力量崭露头角,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运动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等阶段,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1949年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第二个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应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封锁,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同时,党领导人民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至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超额完成,全国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但是,由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不多,又受到苏联的影响,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一些失误,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中走了不少弯路,先后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严重失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造成了重大损失,以致使得本来应该更加充分发挥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全面认真地纠正了“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次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就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三)第三个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这四年,改革开放开始起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这一阶段,改革开放开始起步。从改革来说,首先是在农村创立并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使广大农民迸发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从开放来说,这一阶段首先是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从而打破了过去的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

2、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始,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这十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向全世界宣告了新时期中国的根本走向。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以这一系列理论创新为契机,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展开的阶段,由农

村转向城市,从局部转向全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开始初步形成,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渐展开。从对外开放来看,这一阶段又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开放局面继续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3、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这十年,改革开放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回答了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强调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将改革开放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思想认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过程中将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个阶段,改革开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整体推进、配套完善。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体制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重要进展,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逐步加快了基层民主建设的步伐。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规模也继续扩大,并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完成了加入WTO的过程,由此建立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4、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现在这七年,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经济社会发

展中呈现出来的新的阶段性特征,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近七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突破。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的改革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开放型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88年的奋斗历程中,从只有五十几名党员、处于秘密活动状态的小党,到发展成为拥有7000多万党员、在全国范围内长期执政的大党;从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到实行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历史告诉我们: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88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长期以来,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的富强和中国人民的幸福,广大共产党员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在和平建设时期开拓进取、甘于奉献,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巨大功绩。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领导核心,是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能够在剧烈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在于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加强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迷失方向。

二、认真总结辉煌成就,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重大挑战面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中国的国际地位、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模式”展示出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

(一)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转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标志着108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彻底结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好保障。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

大飞跃。

(二)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臵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完善,使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取得了全面进步,中国社会空前活跃起来,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迸发出来。

我国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经过30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已进入世界贸易大

国行列。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增长了124倍。2008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24亿美元。外贸对经济的贡献也不断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国民经济上大台阶,实现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超过30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攀升,超过德国,目前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同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连连提高。197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81元,1987年上升到1112元,1992年上升到2311元,2003年则提高到10542元,2008年达到了22698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五)社会事业大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建国以来,党领导人民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社会

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国。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5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761元。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六)形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了从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的转变

我国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繁荣稳定。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加强,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的斗争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新的前景。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广东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给予了广东“灵活政策,特殊措施”的优越条件,广东充分发挥政策、地缘、人缘等优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闯敢试,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30年来,广东

经济以年均13.8%的速度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前列,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5.8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5696.46亿元,GDP占全国1/8,税收占1/7,外贸出口占1/3,累计吸收外资占1/4,经济总量相继赶超了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台湾,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短短30年,广东成功实现了从落后农业省份到经济强省的跨越,顺利完成了先行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尤其是2008年以来,广东在奋勇抗击历史罕见的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全力以赴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以及应对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2008年,广东全年进出口总额6832.6亿美元,全省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3310亿元,人均GDP达37588元(折合5369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3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00元,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8%和49%,已总体实现了小康,正向宽裕型小康和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迈进。

30年后的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着眼全局,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提升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框架,赋予广东“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尚方宝剑”,这必将开启广东改革发展的新航程,引领广东再创新的辉煌。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昭示: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不断发展和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权益,才能使社会主义中国

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中保持长治久安。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模式”的实质内容,它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道路,是一条与全球发展既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模式”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发展模式,为全球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健康、鲜活的因素,必将为人类文明不断走向繁荣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改革开放是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篇章。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社会主义中国展现出崭新姿态和蓬勃生机,正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三、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向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源于其科学性和真理性。首先,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其次,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其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

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能够始终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旗臶鲜明地反对多元化。指导思想一元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呈现出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特点。但是,这并不影响对起全局性、根本性指导作用的科学理论的客观需求。在当代中国,只有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创造性系统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从长期探索中得出

的基本结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0多年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我国人民冲破了长期禁锢的思想障碍和陈旧观念,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国家彻底改变了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状况,转变成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初步走向繁荣、富裕、强大的国家,展现了崭新的形象,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进一步实现了从领导革命的党到领导建设和改革的党的历史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民主,党的执政能力更加增强、提高,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受到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必须旗臶鲜明地反对走民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道路。当前,社会关系深刻变革,社会思潮激荡,各种诸如民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言论甚嚣尘上。无论是民主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其本质都是主张经济上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政治上实行资本主义多党制。历史经验与世界各国的实践告诉我们, 14

民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将肩负一系列的艰巨任务,仍将面临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仍将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和风险。因此,必须始终保持长期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继续奋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这“四个基本”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根本要求、政治基石和活力源泉,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和总体战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决不动摇。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二)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1、坚持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自治制度等。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中,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形成了两种重要的民主形式。一种是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即选举民主,体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另一种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

充分协商,即协商民主,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广泛的代表性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命所在,根据我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方式,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有利于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共同实现我们的目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团结、稳定和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远比“三权分立”更适合中国实际,体现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可靠保证。在中国搞“三权分立”既无政治和社会基础,更无经济和阶级基础,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必然会从根本上动摇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导致民主倒退、社会大乱和人民遭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它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使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广泛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把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政治诉求纳入到政治体系之内得到充分表达,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民主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政治协商作为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予以坚持,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与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进行广泛协商,更好地促进了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只有始终

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才能更广泛更牢固地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社会阶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在中国搞西方的多党制,既不符合国情,也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坚持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进行了不懈探索,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促进我国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体制基础。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首先是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巩固提供强大物质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是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坚决反对走私有化道路。任何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私有化主张,都是离开社会主义的道路、违背历史的发展规律的,是不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要求、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歪门

邪道。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增加收入、改善生活问题,光靠国家和国有企业是难以做到的,必须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推动新兴产业和行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成长为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有很大提高。30多年来,我国约有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其中95%以上是非公有制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0%以上是由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的,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70%以上也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不是权宜之计,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三)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改革开放以其实实在在的成就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认同,但在前进中,也始终存在着一些怀疑和责难的声音。这些声音归结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是否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我们的方向和道路是否正确?这些问题绝不是小问题,而是关系到要不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根

本问题。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选择。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它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不发达到发达、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在根本上是适应的,但也有不适应的地方。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不适应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从实践上看,上世纪70年代初,十年内乱导致中国国力衰弱,而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度拉大,社会主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使得我们清醒地发现了体制上的弊端,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开放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30年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通过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被窒息的活力进一步迸发,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注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社会进步成果惠及广大民众,更好地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势。通过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开放意识、开拓创新意识普遍增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3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承载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课题,在国际风云变幻、

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中国不仅没有重蹈覆辙,而且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2、改革开放决不能走回头路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进行的,走出这条正确的道路相当不容易。面对种种怀疑和责难,我们必须始终如一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决不走回头路。走回头路就意味着回到封闭僵化,回到停滞落后,意味着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穷折腾,意味着死路一条。

走回头路,就无法聚精会神搞建设,就会失去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30多年来,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历史上少有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气象。

走回头路,就会回到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就无法在同世界的学习借鉴和交流合作中实现自己的更快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参与这一进程才能发展壮大。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在广泛的对外交往合作中不断吸收借鉴一切有益文明成果,才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走回头路,人民富足安康的美好日子就会失去。30多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吃得饱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从穿得暖穿得美再到穿出个性,从住筒子楼棚户区到现代化住宅区,从期待满足温饱变为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从解决生存问题变为追求全面发展。这些历史性变化正是来自改革开放。

不走回头路,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一条宝贵经验。一以贯之地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赢得最少干扰、最快发展、最多实惠。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就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3、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靠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说到底,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出现这些矛盾和问题并不可怕,社会发展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中前进的,关键是如何着力解决好。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我们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也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走过的路程已经表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社会的发展还将证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巩固成果、再创辉煌。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当前,改革发展正进入攻艰阶段,许多旧有矛盾不断加深,许多新问题不断显现。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长

21

期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又面临一系列新困难新挑战。主要有: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外经贸形势十分严峻;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生产经营面临很大困难;节能减排、节约集约用地任务繁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就业形势严峻,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保障和改善民生及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增大;转变政府机关作风任务艰巨;体制机制改革仍需加大力度等。这些前进中的问题和发展中的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来解决。当前要把深化改革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用足用好用活中央赋予广东的特殊政策,努力开创广东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奋发进取,砥砺勇气,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2009年7月

22

上一篇:火电厂厂用电中断下一篇:化工厂安全考试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