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仁爱精神培育方法的相关研究

2022-09-11

一、仁爱精神渊源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占据主流文化地位的便是儒家文化, 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 将儒家文件作为统治王朝的软实力, 而仁爱精神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 形成了“仁爱”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早在孔子时期, 便将仁爱作为核心思想, 道德上要求仁、义、礼、智、信。孟子时期, 仁爱精神得到进一步建设, 将“爱人”发展到“爱物”并且将仁爱的精神层次划分为三个层面, 尝试将“亲、民、物”三者进行结合, 进一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在政治方面, 孟子提出“仁政”的思想, 儒家思想发展到唐宋时期, 众多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提出批判的继承, 在原有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创新, 并结合时代发展去诠释仁爱。

现代社会更加提倡仁爱精神, 无论是政治管理还是社会生活, 国家要求社会各界积极宣扬爱国主义精神, 引导公民热爱国家、热爱人类, 与自然和谐共处, 近几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国家结合时代发展提出对社会各界的新要求, 其中多数内容都间接折射出当代的仁爱精神。

二、培养“仁爱”精神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 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新时代的大学生由于信息时代带来的飞速发展, 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精神层面出现缺失。

首先, 大学生精神层面缺失最主要的表现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 众多家庭当前状况多为独生子女, 从小受到家长及亲友的溺爱, 过度的保护使他们难以接触到社会, 在人际交往方面缺少一定的能力, 且多数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 缺少集体意识, 对陌生环境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具有抵触情绪, 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认识新朋友。

其次, 大学生进入新的成长环境缺少一定的自制力, 大学生刚刚成年步入社会, 进入新的环境中会出现盲目跟风的行为, 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不同, 特别是大学生成年后家里对其经济管制放松, 而社会贫富差距的增加导致经济差距拉大, 部分学生会因此产生自卑心理, 相比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贵族学生, 他们因为长期的养尊处优, 贪图享受, 很难顾及到别人, 并且难以融入群体, 如果双方矛盾激化, 部分学生有很大的几率走向犯罪的道路。

最后, 大学生缺少“仁爱”思想的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当今时代拜金主义的盛行,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但是, 面临金钱的诱惑和社会、家庭两方面的巨大压力, 许多大学生会丧失自我, 例如:近年来, 逐渐进入校园的高利贷, 校园贷以各种形式活跃在大学生活中, 各种不规范的网络贷款纷纷走入学生的视野, 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 未能抵制金钱的诱惑, 一步步走向高利贷的陷阱中, 事故发生最多的就是女大学生的“裸贷”事件, “仁爱”精神, 提倡关爱人类、关爱社会、关爱国家, 可是, 为了金钱迷失自我的大学生, 自己都未能学会爱惜自己, 怎么去建设社会, 报效祖国;尽管国家、政府、学校等各方力量对学生的经济方面都给予一定的支持, 可是, 攀比心理的作用下, 大学生丧失“仁爱”精神也不足为奇, 缺少自制力, 缺少对各方的感恩, 是导致学生缺少精神信仰的主要因素。

三、大学生培养仁爱精神的必要性

新时代下, 重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在高校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 结合当前时代背景, 着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让每一位学生融入当前的集体生活, 建立平等、和谐的校园交际网络, 构建和谐校园;只有不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 才能逐渐转变学生的思想。近年来, 大学生犯罪率不断提高,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 使众多学生走向大学校园, 但是, 校园犯罪事件也因此层出不穷, 并且一次比一次骇人听闻;例如:很久以前发生的音乐生杀人事件, 他的那双手, 是用来弹奏出美丽的钢琴曲的, 但是却残忍的杀害了无辜的生命。近些年, 网络游戏的盛行, 众多大学生沉迷网络, 游戏的本质是让人放松和愉悦, 可是许多大学生因为各种游戏内的矛盾大打出手, 甚至走向刑事犯罪的道路。只有努力将“仁爱”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动, 才能为构建平等、和谐的健康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

四、新时代大学生仁爱精神培育方法

(一) 利用新兴媒体将仁爱精神带入教育实践课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关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的校园,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书育人, 课堂教育始终是贯穿学生时代发展的教学手段, 通过课堂教育, 可以最直接最有效的将“仁爱”精神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但是, 传统的课堂教育手段在大学阶段都会遭到一部分学生的抵制, 产生厌学情绪, 枯燥无聊的传统文化并不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 高校课堂教育手段和方法应该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摒弃旧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成分, 将新兴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应用到现代课堂, 通过媒体技术将传统的“仁爱”精神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新型媒体设备开展课堂活动, 活跃课堂气氛, 确保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在升华自身精神世界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仁爱”精神传递给他人。

(二) 以身作则树立仁爱精神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仁爱”精神也并非一天或几天可以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学校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 潜移默化的将仁爱精神展现在学生眼前, 让他们看到、听到、做到。近年来, 部分高校为更好的宣扬“仁爱”精神, 已经走在以身作则的路上, 通过教师、学生的事迹, 树立榜样。例如:在感动中国这一档节目中, 曾出现这样一位学生, 她的父亲很早便抛弃了她和她的母亲, 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 母亲瘫痪在床, 几度轻生未果, 女儿成绩优秀, 不负众望考上高校, 为了照顾母亲, 她勤工俭学, 将瘫痪在床的母亲搬到学校附近居住, 学校知道了她的事迹后, 给予很多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 不仅免除了她的学费, 还为她们母女免费提供宿舍, 当地政府也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援助。学校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女孩的孝行、德操, 在感动更多人的同时也影响着更多人。

(三) 建立长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工作

学校要牢固树立长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目标, 滴水穿石依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坚持, 仅凭一朝一夕的学习和宣传容易引起学生厌学心理, 这与学校最终的教学目标相比显得南辕北辙;为了让学校的思想教育更具效果, 社会、家庭两者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在与家长积极沟通后, 学校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 家庭在生活方面, 应该对“仁爱”教育给予更多的重视, 让学生处在一个充满“仁爱”精神的文化氛围, 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指导学生。

(四)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所有的高校在假期或者日常节假日期间都会督促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智慧、开阔眼界的首要方式, 通过社会实践, 可以让大学生更具有社会责任感,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的方式以实践促教学, 利用各类公益活动, 组织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服务中, 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完善自我。例如:某大学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 选择了去云贵偏远地区支教, 在那里, 他看到了学生渴望学习的眼神, 并且深受感动, 在社会实践完成后, 返回学校的第一件事便是申请到该地区继续支教, 他放弃了所有优厚的工作待遇, 毅然赶赴山区, 这一去就是几年的光阴, 山区条件恶劣, 通讯不畅, 没有人可以理解他, 也没有人知道他, 直到他的导师了解到他的事迹, 号召学校的学生向他学习。因为他的事迹, 那个山区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走入人们的视野中, 更多的孩子因此接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持;身边这样的事迹有很多, 他们的“仁爱”精神时时刻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在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下, 只有不断丰富自我人生, 才能更好的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五、结论

当代大学生在仁爱精神培育方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 仁爱精神是较为抽象的事物, 很难具体化、形象化的准确展现出来, 无论学校怎么去定义仁爱精神, 但是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未来的教学还会有很多困难在等待着学校和学生, 要充分结合当前实际, 迎难而上, 做好学生仁爱精神培育工作, 踏实的走好每一步。

摘要:传统文化的缺失是当代教育中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儒家文化在我国两千年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仁爱精神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当代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缺少仁爱精神, 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现代教育方式潜移默化传授给学生仁爱精神, 在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仁爱,精神,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灵婷.马克思主义理论[M].湖南:中南大学, 2014.

[2] 王华斌.高校辅导员学刊[J].仁爱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2010 (1) .

[3] 李林娇, 李浩野.人才资源开发[J].仁爱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浅析, 2017 (12) .

[4] 王从德, 王成.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传统仁爱精神和社会主义公德建设, 2000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