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类稠油藏蒸汽驱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2022-09-12

一、蒸汽驱基本情况

Ⅱ类稠油油藏蒸汽驱先导试验区, 含油面积0.34km2, 地质储量225×104t, 目的层埋深975m, 有效厚度28m, 主要以3m以下的中~薄层为主, 占总厚度72.9%, 单层厚度大于5m的仅占27.7%, 净总厚度比0.43。储层属高孔高渗储层, 孔隙度24.8%, 渗透率为1739×10-3μm2。油层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强, 突进系数2.35, 变异系数0.79。50℃脱气原油粘度9064MPa.s, 原油密度0.9922g/cm3, 折算油层温度45℃脱气原油粘度13000mp.s, 属重质稠油。原始地层压力9.6MPa, 汽驱时地层压力2.5MPa, 油藏类型为中~薄互层状边底水油藏, 油水界面-1020~-1040m。

于2008年6月采用83米井距、反九点法注采井网、一级两段分层汽驱方式投产9个井组蒸汽驱试验, 日配注1124t/d, 采注比1.1, 注汽速度1.65t/d.ha.m。目前试验区总井80口, 其中生产井69口, 注汽井11口, 日产液1280t, 日产油175t, 含水86.3%, 日注汽1050t, 瞬时采注比1.22, 油汽比0.17。

二、Ⅱ类油藏蒸汽驱存在的主要开发矛盾

1. 开发初期蒸汽腔建立缓慢

非均质油层层薄、层多, 区块平均单层厚度1.0-3.5m, 净总比0.43。隔层厚度1.4-6.6m, 夹层密度50.4%。转驱初期热损失多、生产井井底流压高, 使油层压力难以有效降低, 导致蒸汽进入油层后, 部分蒸汽以热水的形式存在, 汽腔形成缓慢。

2. 纵向油层层间受效差异矛盾突出

综合多种动态监测资料显示, 纵向油层受效极不均衡, 层间矛盾突出。产液差和不产液层占总射孔厚度的45%, 其中不产液占26%。主力产液层只有1个层, 占油井近50%产量。另外, 井温剖面也反映出主力产出层同为主要吸汽层, 其它层吸汽差或不吸汽。

3. 闪蒸导致油井无法正常生产

随着油层温度逐渐升高, 部分入井流体已经处于汽液临界状态, 入泵时流体闪蒸, 发生汽锁现象, 导致油井有动液面但生产特征显示供液差, 无法正常生产。

4. 井组无法满足提高采注比要求

区块在转蒸汽驱开时已经处于吞吐开发后期, 地层压力仅2.5MPa, 这有利于蒸汽驱汽腔的形成, 但不利于供液, 加之Ⅱ类油藏油层薄、渗透性差, 无法满足采大于注的需求。所以, 只能通过较高的采注井数比来实现高的采注比, 试验采用反九点井网, 采油井数相对较少, 无法满足提液要求。

三、Ⅱ类油藏蒸汽驱所采取的调控技术

1. 采取“强采强排”手段, 使在试验初期加速建立起热连通。

对见效滞后或未见效井采取吞吐引效、调参、换泵、加深泵挂深抽等“强采”手段, 最大限度降低液面“强排”生产, 降低井底流压, 增大生产压差, 加速注采井间热连通的建立。降低生产井动液面实质是降低其井底流压;降低井底流压必然相对降低蒸汽注入压力;低压条件汽驱可获得相对较高的比容和汽化潜热。

2. 采取分采手段强制启动受效差层, 平衡层间受效差异。

针对非均质油藏油层纵向受效不均的矛盾, 采取分采手段, 对受效差层与受效好层利用同井点老井实施分层开采, 强制启动受效差层, 降低低渗层油层压力, 引导汽腔形成与扩展, 平衡层间受效差异。主要通过利用老井、老井侧钻和老井更新三种方式分采。

3. 采取微型压裂手段, 提高中低渗层渗流能力, 引导汽腔扩展。

试验区目的层发育单层厚度小、渗透性差, 注采井间很难形成较大生产压差, 导致蒸汽腔难以有效扩展。根据监测资料以、生产状况以及油层发育特征, 优选对具有一定厚度的中低渗层进行压裂, 有效降低了生产井油层压力, 引导了蒸汽腔在中低渗透层的扩展, 有效提升汽驱效果。

4. 实施高温三相调驱, 扩大平面波及体积, 改善蒸汽驱驱替效果。

高温三相泡沫调剖剂体系主要由聚合物凝胶―固相颗粒―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综合体系。聚合物溶液携带的固相颗粒进入高渗透层, 起到封堵作用;聚合物溶液成凝胶后, 增加体系强度, 增强封堵效果;泡沫体系在地层中产生“贾敏效应”, 具有调剖、改变蒸汽走向作用;凝胶体系中的高温表面活性剂, 有改变地层润湿性, 降粘助排作用。从而改善蒸汽平面走向, 扩大平面波及体积。

5. 采取软件预警与现场调控相结合, 控制闪蒸, 保证油井正常生产。

针对入井流体闪蒸导致井口供液差, 不能正常生产的油井, 与高校合作研发软件, 有效预警闪蒸现象发生, 进而采取加深泵挂、下防气泵生产、下调生产参数控制闪蒸。根据蒸汽性质, 目的在于增加流体入泵压力和降低温度, 从而保证油井入泵保持液相状态, 恢复油井正常生产。

四、取得的效果初步评价

1. 实现了单井日产和总产量的有效提升。

通过采取一系列调控技术, Ⅱ类油藏先导试验区实现了产量翻番的好效果。单井日产油相对吞吐开发提高3.5倍, 年产油提高近9倍。

2. 关键技术指标达到Ⅰ类油藏汽驱同期水平。

油汽比、采注比等关键指标达到了Ⅰ类油藏水平。油汽比最高达到0.19, 平均在0.16以上, 采注比达到1.3, 与I类油藏齐40块蒸汽驱指标接近。

3. 地层压力始终稳定在合理的低水平。

试验区合理控制动液面生产, 始终将地层压力保持较低水平, 在2.5MPa左右, 从而获得较高的蒸汽比容, 促进蒸汽腔有效扩展。

五、结论与认识

1. 保持较低地层压力是Ⅱ类油藏取得较好汽驱效果的关键。

2. 各项调控措施的本质是降低高压层或高压区域的地层压力。

3. 针对注汽井低渗段在投注前实施先期压裂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

摘要:锦45块是典型的μ类稠油油藏, 单层厚度薄、隔夹层多、非均质性严重, 同时存在活跃的边底水。2008年在该块实施了μ类稠油油藏蒸汽驱先导试验, 已经高效运行6年时间。期间, 针对油藏基础条件差所带来的如井网不能满足提液要求、纵向层间受效差异大、平面波及不均等开发矛盾, 形成井网重组、强采、分采、压裂引效、闪蒸控制以及调驱等综合配套调控技术, 保证了试验高效运行, 相对转驱前, 单井日产油提高3.5倍, 年产量提高9倍, 关键指标达到甚至超过μ类油藏蒸汽驱水平, 为稠油转蒸汽驱开发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蒸汽驱,μ类稠油油藏,调控技术,辽河油田

参考文献

[1] 张方礼, 张鹰, 曹光胜, 等.辽河油区热采稠油Ⅱ、Ⅲ类储量蒸汽驱、SAGD长远规划及先导试验部署[J].辽宁:特种油气藏, 2007, (14) .11~16.

[2] 刘喜林.难动用储量开发稠油开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248~249.

上一篇:创设物理课堂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下一篇:受贿罪与渎职罪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