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论文硕士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本科论文硕士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当下师范类院校本科学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针对现下师范类本科生教育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本文探索出一种全日制教育硕士担任本科教育实习助教的模式,既解决了本科教育实习中的固有问题,又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第一篇:本科论文硕士论文

新升本科院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管理

摘要:近10年来,中国新升本科院校经过转型,学校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整个教育环境对新升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新升本科学院将获得开设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资格。本文从办学理念、培养模式、管理评估体系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新升本科院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有关问题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一些具有较好办学基础的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合并、重组等形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开始了本科教育。

2009年3月上海市教委公示的《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中指出,上海还有一批相当不错的地方院校,他们办学历史相当悠久,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缺乏高一层次研究生教育的资格,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优质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同时该规划认为,应“审视传统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变单纯注重高层次学术人才培养而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重视不够的倾向,真正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与探索步伐”。在该规划中,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这样的新升本科院校被列为工程硕士点培育对象,计划在2012年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上海在新升本科院校中探索设置工程硕士学位教育,为新升本科院校,特别是工科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本文从办学理念、培养模式、管理评估体系等方面,分析探讨了新升本科院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有关问题和注意事项。

一、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

工程硕士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社会上还存在着工程硕士质量比工学硕士低的偏见。对于新升本科院校介入这一领域,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应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之前从事技术教育的新升本科院校,因与企业有天然的联系,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应充分把这一优势融入到工程硕士的培养中去。这类院校在从事工程硕士培养时,就应处理好质与量、自主与自律、节点控制与全过程控制等问题,以确保培养的毕业生符合人才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质与量

质量是新升本科院校工程硕士培养成败的关键。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培养出来的工程硕士毕业生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数量和质量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没有质量的数量会失去培养工程硕士的社会意义,对教育资源是一种浪费,而如果没有足够的工程硕士毕业生,那也将影响社会对工程型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新升本科院校在工程硕士培养初期,应规划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数量,每年可根据学校可招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招收研究生的数量。

(二)自主与自律

工程硕士教育是一种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教育。一方面,办学可以直接面向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满足企业需求的多样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校在工程硕士教育方面应该自主办学;另一方面,当高校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主体之后,市场竞争机制就成为高校工程硕士教育的根本调节机制。高校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教育市场份额,就必须建立起自律机制,不断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办按照上述思路,在工程硕士教育中不断给办学单位放权。实践证明,只有学校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自主办学,而且为确保质量和信誉自律办学,才能办出高质量的工程硕士教育。

(三)节点控制与全过程控制

在遵循工程硕士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应实行全过程控制与节点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将质量意识贯穿到招生、培养、毕业等工程硕士教育的全过程,这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

1.严格招生

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工程硕士招生对象主要是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考取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至三年,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者,亦可进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答辩。为保证生源的质量,需要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

除大中型企业和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外,还应重视中小型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甚至某些管理、法律类行业的人员(比如某些工作必修涉及到工科领域的律师、管理者等),拓展生源渠道,通过增强企业和个人对工程硕士教育的认识,获得企业或个人的重视和支持。

(2)加强辅导,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

目前来看,工程硕士教育的主要对象还是在职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却因离开学校的时间较长,理论知识水平显得参差不齐。因此,学校可根据工程硕士培养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考前辅导班。

(3)做好综合考试和面试工作

把那些业务素质高、思想道德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骨干人员招录进来。

2.严格培养

培养的年限应该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在培养中应重视以下五个方面:

(1)课程设置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按工程领域并结合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其课程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课程设置可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应培养学员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一定外文阅读能力。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紧密结合生产、讲求实效,可按照专业共性、应用性、特色行等原则考虑以下几类:前沿型课程、交叉型课程、应用型课程、技术型课程等,为了加强工程硕士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应开设一些实用性的课程,增加适当管理类课程以满足人才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些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

(2)学分设置

应确定开设专业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和必修学分,以确保学员在培养中学习和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

(3)教学内容和方法跟进

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于知识的具体应用,避免大量的理论讲述和公式推导。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培养,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教材应及时删旧补新,把最新的应用知识和动态反映到教学中。教学方法方面,宜采用适应性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师资培养

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培养,也要把教师的培养纳入到平时的工作中。要努力提高学校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联合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下企业等形式加以培养。例如,德国高校教师要获得工科教授资格,必须具备数年在企业工作的经验,而且德国工科高校、专业学院中的一些教授本

身也在企业中任职或兼职。

(5)个性化培养方案

在制订个人培养方案时,应在课程设置、学习年限、教学安排、论文撰写、培养方式等方面作出安排。这样做,一方面课程教学环节有计划相对稳定,以保证在校教师能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好校内及校外培养基地工程硕士的教学任务,同时也使得工程硕士生能根据课程安排调整各阶段的工作,以期尽最大可能参加课程学习,使整个培养体系符合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部分环节又具有弹性和灵活性。

3.严格毕业

作为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工程硕士生必须开展学位论文工作,以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独立担负技术、工程或管理工作能力。应从以下五方面开展工作:

(1)论文选题

工程硕士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毕业课题应满足实、新、高等特点。“实”是指论文选题内容来源企业生产、科研实际、论文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新”是指论文选题要应用学科前沿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去解决企业在工程技术中的急需难题,开发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高”是指撰写的工程硕士论文从文学水平、科学水平、创新水平都要达到较高水平,成果取得较高的实际价值。

(2)双导师指导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由高等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与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的高级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联合指导。在工程硕士论文指导方面,双导师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在执行过程中既要避免论文阶段学校专任教师放任不管、全由企业导师包办,又要防止企业导师只是挂名、完全不管的两种极端。应明确学校导师是起主导作用的,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优势,在论文的选题、开题、实施方案制定、论文修改等方面给予学生有力的指导;企业导师要发挥他们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以及在企业内的影响力,解决学生在论文过程中遇到的技术上的问题。学校和企业导师应加强联系与交流,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对学生论文的指导。

(5)定期检查、指导

学生在进行论文课题研究阶段,每隔二至四个月左右,导师应到企业检查、指导学生的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填写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调查表等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度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与企业有关部门、厂内导师沟通情况和交换意见,协商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

(4)规范评审程序

可采取双盲评审制度规范评审。其方式是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答辩前将其送审稿一式三份送达校内专家1名、企业专家1名、申请人单位或校外专家1名的手中,评阅人按照要求逐项评阅。盲评通过才能参加答辩。

(5)在学位授予方面,要严格评审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坚决不授予学位,保证学位的质量和含金量。

二、确保灵活有效的培养模式

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新升本科院校工程硕士培养应积极发挥原有与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强化“产学研”在工程硕士培养中的地位,通过“产学研+具体项目”的模式培养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是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措施,这与工程硕士培养的性质和目标是紧密结合的。这种培养模式由生产企业、学校和研究单位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协作,按企业要求培养企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产学研+具体项目”的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一)能够调动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工程硕士研究生是企业等单位选送的,毕业后回原单位,不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学生的论文选题直接来自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习研究过程也就是企业生产开发过程。许多工程硕士的课题还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对这种类型学生的培养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二)能够发挥各方综合优势,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质量

企业和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学校理论、教育和科研力量强,而企业在生产实践,资金方面有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能够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

因此,“产学研+具体项目”的合作培养方式将使工程硕士得到多方面优良要素的训练,使他们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上得到很大提高。

在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应与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共同协商,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制定课程教学计划。通过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的优势,加速应用型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在课程授课方式方式上,应灵活有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计划的制约,适应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是高层次人才教育走向市场、实施“宽进严出”教育管理模式的良好开端。因此,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重点在于过程管理。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生源的现状,在工程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可采取如表1的授课模式。

三、构建完善有效的管理评估体系

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工程硕士教育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该系统的构建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科学系统性原则

从招生、培养到毕业,工程硕士教育应在一个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网络中运行。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人。新升本科院校没有研究生院,工程硕士的管理可在科研处下成立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以及与企业的协调等工作。有工程硕士专业点的学院(系)应指定相负责人负责学院(系)工程硕士培养工作。

(二)灵活有效性原则

工程硕士教育的管理工作不仅要遵循高等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而且要针对工程硕士教育与企业息息相关的特殊规律,体现工程硕士教育的管理特色。工程硕士的管理并非要求采用同一种培养模式和同样的管理制度。应给培养单位、院系、教师留出空间,鼓励结合校企实际情况办出特色。

构建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中,应包含对管理的评估、反馈和完善机制。这种机制的力量可来自外部和内部。外部机制看,可成立企业参与的理事会,定期收集企业的意见,企业“满意度”应该成为衡量新升本科院校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内部机制看,可强化内部管理,通过与资源配置挂钩,调动院系的积极主动性,建立起学校和院系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机制。

总的来说,外部力量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自身的努力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根本因素。学校要把自我评估作为质量提高的重要工具,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工程硕士教育的自我评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不断推动工程硕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建立起较为完善而富有成效的工程硕士教育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确保较高的教育质量,打造出自己的工程硕士教育品牌,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的广阔空间。

责任编辑:钟铁军

作者:梁波 王景伟

第二篇:全日制教育硕士本科教育实习助教模式初探

摘 要 当下师范类院校本科学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针对现下师范类本科生教育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本文探索出一种全日制教育硕士担任本科教育实习助教的模式,既解决了本科教育实习中的固有问题,又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全日制教育硕士 本科教育实习 助教制

1 当下师范类专业本科教育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师范类专业本科教育实习是实现高师院校培养优质毕业生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高师教育计划中最具有其自身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体现。教育实习的贯彻与否以及质量的高低,是师范类院校教育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指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等院校不断扩招,从而带来毕业实习生人数激增、教育实习资源(如指导教师,实习经费,实习学校等等)相对短缺,不能满足于日益增长的本科生的需要。加之基础教育改革,传统集中式教育实习模式受到冲击,高师教育实习面临极大压力。在新形势下改革原有的教育实习模式,以适应高师院校的发展要求,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目前沿用的教育实习实施模式和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教师不够分配。通常来看,每个指导教师分配15名同学,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但是,很多院系还是出现了教师人数不够的情况。即使人数分配足够,也会出现指导教师精力不足,只能泛泛指导而不能逐一针对。(2)学校联系难度加大。与学生数量日益增长相对的是,学校所需实习岗位月来越少。学校教师招聘已经属于过饱和状态,中学已经没有足够岗位来支持本科生的实习。另一方面,实习学校也要经过筛选,不能满足实习需求的也不能予以选择。(3)课堂实习效果不佳。随着社会教育的飞速发展,教师职位已经不是非高师学子莫属,很多其他优秀学校的学生也会参与到教师职位的争夺之中。师范生的优势在于,除专业知识之外,还系统地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经过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受到了系统的训练和培养。然而在大学学习了充足的理论知识之后,实习中学所能提供的只有8~9节的实习课程,导致本科生理论能力很强而实践能力偏弱,在日后真正站到教师岗位时很难独当一面。(4)实习经费短缺。每个单独学生的实习经费主要有教材,食宿,交通等等,虽然现在大部分由学生支付,但是学校也有所支出。而这一数字在乘以庞大的学生基数,便成为了一个经济负担。

2 研究生担任助教的管理模式

研究生助教也称研究生兼任助教,指研究生在住校学习期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增加知识、提高能力,按照相关规定聘任研究生帮助主讲教师完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教学或教学辅助工作。国外很多大学都把研究生担任助教工作作为帮助研究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制定相应政策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工作,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帮助。我国助教制度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才产生,1986年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贯彻落实理论研究实际原则,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认真安排教学实践”,“积极建立研究生兼作助教工作的制度”;1988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又下发了《高等学校聘用研究生担任助教工作的试行办法》,正式揭开了高等学校试行研究生兼职助教工作的序幕。

我国的高校只是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来寻找研究生辅助其做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另有部分高校将研究生教学计划列入实践环节,这种教学是研究生必须完成的,如讲授大学本科课程的部分章节,参与指导课程设计、实习、辅导、答疑等等,但这种教学实践如何开展没有固定的规定。

助教系统是一项学校、研究生与本科生三赢的项目。在研究生助教的不断发展中,研究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尤其是在高师院校中,在校外实习的同时,也能在本学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是有目共睹的进步与优势。然而当下研究生助教也存在一些问题:(1)岗位规模偏小,从事工作的人员不多,且岗位类型趋于单一。(2)研究生参与工作热情不高,研究生一方面在学校内参与助教工作,另一方面在学校外寻找兼职,分散注意力。(3)没有确定的类型职务,容易造成分工不明确,导致助教效果不好。(4)经费缺乏保障,部分高校和院系缺乏明确的经费保障,而由学院和教师“自由裁量”。

3 专业学位教育硕士担任本科教育实习助教的模式探索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定位是要为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与学术型研究生相辅相成的一种学位设置,但是目前我国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考生都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知程度不够,人们总有一种这样的误区,即未能考取学术型研究生便退而求其次,才去攻读专业学位。

师范类高校本科生本身就有实习的需要,这和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加强实践正好契合。本科生在实习中缺少的单独辅导可以由助教补充,减少教师的压力,充分提高本科生的实习质量,另一方面还能提高研究生的教育实践水平,在课堂外完善自身,把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中,为日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了良好铺垫。

上文指出,高校的助教模式并不完善,现在还有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把助教模式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效地结合起来,扬其长处,更好地完成学业,同时为学校作出贡献。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笔者探索出几点实施方案。

3.1 严格遴选程序

岗位招聘作为研究生助教的首要问题,助教工作发展壮大的最关键一环。当岗位出现空缺时,只有适时引入适当的人才,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遴选过程也颇为关键,如果纳入人员能力与其职位不符,便会造成教学水平下降,学科发展减缓等诸多问题。为了避免产生此问題,就应当引进或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遴选制度,一方面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特长。因为面向的是所需实习的学生,所以也要充分调查好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普遍需要指定方案,以保证研究生能够和本科生顺利配合。

3.2 提升培训水平

培训主要是主讲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对助教研究生做知识上的辅导,并没有过多的职业规范与职业发展。这一现象导致现在研究生自身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但却不能良好地把知识传授给本科生,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一方面主讲教师需要高质量的助教,学生需要有真正辅导作用的老师,对于助教自身来看,也有提升自身的必要性,对于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大有裨益。

然而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研究生助教培训意识淡薄。很多研究生存在着只要自己自身专业水平够硬,就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错误想法。虽然很多研究生在本科时就已经经历过教育实习和教育培训,但是在培训本科生方面或还有欠缺,这就需要学院制定出培训方针,积极寻求学生配合,做到能力达标才能上岗。

培训研究生助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详细的助教培养方案。从政策上予以支持,可以鼓励研究生参与助教培训计划及课程,在研读期间,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2)与教育学院相合作,制定一套完成的培训系统。建立助教培训机构,各个学院互通有无,做到学校内部资源充分利用。(3)制定助教计划和项目,有序地实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助教培训之中,成为日常学习的一部分。

3.3完善评价制度

研究生助教评价工作主要是由自己所在院系具体负责,由院系听取专业教师和学生意见,主讲教师写出工作评语,导师检查实践和学习情况。所任助教的研究生也要做好自身评价,对自身进行认真考核,写好总结。最后由所在院系领导批复,写出评价。在评价主体上要做到本科生,研究生自身,专业教师,指导教师四方面相结合,充分做到汲取各方意见。研究生助教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是否按时完成助教工作,评价标准按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划分。优秀:助教时间普遍为遍为80学时10个工作日,能全部按时完成,对工作认真负责,耐心辅导学生,履行其全部责任。合格:能完成工作日的任务,出现缺勤情况较少,履行大部分职责,对学生负责,完成其教师职务。不合格:不能按时完成工作,缺勤情况较多,职责未能完成。(2)能否履行助教责任,对工作认真负责,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助教工作中,随时和老师交流意见,充分做到联络老师和学生,把学生情况及时反映给老师,同时听取老师教导,不断改进自身。(4)在作风上做到为人师表,端正自己身份。在实习过程中,自己不仅是研究生更是一名老师,做到身份转换恰当。

在评价之后,应由所在院系统计研究生工作情况,提交相应分数,在工作档案中记录,日后评定奖学金和工作档案时有所备份。

在评定时,还应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评价工作流于形式,助教自身评价的趋利性,学生评价的盲从性。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做到客观,公正,给予多方面监督,指出研究生工作的不足,帮助其取得进步。

综上所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中可以担任本科生实习助教在我国还属于新鲜事物,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发现不足加以改进。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助教增加其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专业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能切实地使应用型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接轨。另一方面,在师范类高校中实行此措施,不仅仅能帮助研究生提高自身,还能帮助本科生提高实习质量,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郑婕,陈彦国.论教育实习导师制及其意义[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5).

[2] 刘洁,刘俊霞,张佐.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助教管理工作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

[3] 卢丽琼.我国高校研究生助教现状及管理制度浅议[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4] 徐萍,高菊芳.高校研究生助教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9(3).

[5] 冉嘉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教育理念培养现状及反思[J].新课程学习,2011(2).

[6] 王芳.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教育實习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王烨

第三篇:基于本科护理教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策略

【摘 要】阐述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本科护理教育基础上探索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培养策略:加强知识整合和能力提升;加强中医思维,凸显专业特色;加强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训练。

【关键词】本科护理教育 中西医结合护理 研究生 培养 策略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我国独有的新型护理方法,是护理研究生的一个方向,是本科护理教育的延伸。由于该方向的知识磨合过程仍在探索中,未形成固定的培养模式与公认的优化路径,因此,在本科护理教育基础上不断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的教育研究和思考,对该方向培养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一、具体培养目标

要完善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就要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内涵有明确的了解。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是能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包括现代医学、现代护理学),结合中医理论知识和方法,探讨人类健康和保持健康的护理人才,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和护理学的组合。其优势在于对现代护理知识的扎实掌握,对中医护理知识的自如运用,能够把两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临床需要给予病情要求,把两种方法融会贯通地展现在工作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关于硕士的标准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是本科基础上的递进,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该学科科研教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应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同时更应是一流的实干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在“品德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达到研究生层次的标准。

按照以上标准,中西医结合护理硕士研究生应具备压力应对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共情能力等心理素质;具有敬业精神、善良仁爱等道德素质;有多元文化护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与精湛的操作技能,有循证护理能力,有不断更新的国际前沿护理知识。这些能力应该建立在融合的中西医护理知识与文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这就是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生的培养要求和优势。

纵观全国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可以发现,近年来对护理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除要求其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越来越注重护理人才在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广西中医药大学就已经将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护理学毕业考核内容之一。但是这些针对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要求,都是基础性的,有关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评估及观察、创造、学习、解决问题等核心能力,还未得到深刻体现。而中西医结合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则是在本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更加细致和深化。除对临床“三基”更为熟练外,还需具备研究生要求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此才能体现该专业的优势所在。

二、培养策略

(一)加强知识整合和能力提升

本科生、硕士生两者之间的课程结构体现层次性、衔接性和递进式,形成纵向深化为主的知识结构。本科生基础课程设置宽广、厚实,硕士生是在本科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加深。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要符合专业人士的职业需求,表现出多元综合的特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征要求专业学位应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这要求我们在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的培养时要衡量好基础课程与专业知识的比例设置。在本科阶段的基础专业课程有:护理心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外、妇、儿、精神科、老年病、社区、急救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基础、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研究等。但本科生实行模块化学习,所有课程都是以单独的形式出现,并没有中西医护理知识点的整合,到最后在学生脑海中是两个护理知识体系。因此,研究生阶段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要加大升级版专业课程的设置,找到两个体系的内在联系,真正形成一个“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理论知识体系,并提炼出实际操作的关键,这是本专业培养的一个要点。

研究生注重对专业知识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的提升。在能力提升方面,要从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两个方面入手。在基础知识上,除现代护理专业研究生所需的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知识外,还需学习中医学、中医护理、中西医结合方法论等中医相关知识,培养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观。在临床技能方面,除掌握现代护理的皮内注射、肌肉注射、静脉输液、输血、导尿术等技术外,还需要掌握中医护理中的针灸、刮痧、敷贴、推拿等独特的护理技术,能够运用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分析病因、判断病位、辨别病性,根据不同的病情变化,给予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施护等整体护理。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时应尽量不设置专门护理课程,而以综合研究课程为主,部分升级版特色护理课程为辅。瞄准“中西医结合”做文章,开设一些有关的讨论课程,如“中西医结合要点概述”、“中西医结合老年护理研究”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结合有关病例,进行基于病例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技能的循证护理操作,引导研究生完成本科基础上的理论与技术提升。这样,才能紧扣大纲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生。

本科阶段学生只是在最后一年的实习中在各科室轮转,这种方式对本科护理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理论结合实际,全面掌握基本护理操作和护理技能。但是在一年内轮转10多个科室,主要追求的是在日常护理中尽快掌握常规的护理技能,不能深入思考。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计划要求专业研究生在临床上轮转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科室包括内科、外科、急诊、门诊、手术室等,重点要求掌握该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其间要参加临床各班次工作,比如参加日常交班及护理查房,参加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负责分管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工作;熟练艾灸、中药涂擦治疗、烫熨治疗等中医疗法的操作。通过临床技能学习的这一环节的时间沉淀,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研究生能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学会中西医结合方法采集病史评估资料,采用辨证施护的方法,确立护理诊断,实施具体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规范书写中西医结合护理病历,完成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这里的转换点在于长时间的实践与思考中西医护理知识的提升与非板块化的融合,比较大比例的人文教育和导师按病种带教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加强中医思维,凸显专业特色

在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中,经典的中医思维是必不可少的。护理学本科培养当中,主要传授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以现代医学的护理理论为主,有关中医学的课程只是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基础两门。而中医学几千年的行程中,护理有关知识一直融合在专科知识中,比如不同科属的艾灸法护理、热熨法护理,不同证型病人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中医经典中关于护理的理论阐释等,都需要导师把这些知识与技能提炼出来,形成体系,传授给学生,没有这些知识,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不完善的。因此,研究生除掌握导师提炼出来的有关中医护理的知识外,还需自己多阅读中医经典书籍,培养自己的中医思维,多在临床上运用中医思维指导日常护理工作,真正做到运用中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八纲辨证等方法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

(三)加强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训练

护理本科的学生,由于能力、知识面的基础性,在学生阶段是不要求带教的,但是按研究生培养要求,研究生不仅要有相应的临床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教学带教能力。这个特点是知识能力结构转换的要求,是对研究生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提升。

带教分两类:课堂带教和临床带教。课堂带教是给低年级学生授课,临床带教要求在轮转科室担任高年级学生甚至实习生带教任务。这个阶段就是要培养研究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其掌握各类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循证教学法等,促使研究生主动学掌握新的护理操作技术,主动思考不同的护理技术身份并加以提升。在学生掌握该项技能前,导师的培养非常必要。如在培养学生掌握PBL教学法的时候,导师可以问他们“为提高经脉穿刺成功率国内外有哪些最新研究进展?”然后让研究生针对此问题自行查阅文献,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提炼出答案进行汇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该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掌握了PBL教学方法的实质,在带教过程中就能运用相应的教学法进行教学。

有科研思路、独立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区别。研究生要学习统计学、DME方法学、循证医学、实验动物学基础、科研标书的写作等课程,从第二学年开始学位论文的写作工作,时间为1-2年。在选题上,要与导师进行充分沟通,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并在教研室范围内完成开题工作。在课题实施阶段要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弄虚作假。在课题结束后需要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撰写好的毕业论文需按照“预答辩→校外专家盲审→正式答辩”的程序接受审查,只有最终通过正式答辩才能算正式完成。另外,研究生还应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积极参加学习组织的科研、论文讲座,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更好地服务临床,这也是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培养的知识结构特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闫翠环,陈金金,刘云肖,等.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竞争力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9)

[2]何宗池,梅金姣,欧阳蔚.本科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计划制订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3)

[3]蒋华,刘涛.护理专业本科生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4(8)

[4]林莉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8)

[5]施翠芬,巫向前.国内外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08(6)

[6]别敦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性及其质量标准的学理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

【基金项目】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院级教学研究项目(RKP201039)

【作者简介】秦明芳(1972— ),女,广西桂林人。

(责编 王 一)

作者:秦明芳 杨连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本科论文硕士论文】相关文章:

本科硕士论文提纲11-15

本科论文范文05-08

本科论文提纲11-15

本科论文修改04-09

本科论文周记04-18

本科德育论文提纲11-15

经管本科论文提纲11-15

检测本科论文提纲11-15

会计本科论文提纲11-15

教育本科论文提纲11-15

上一篇:思想法律基础论文下一篇:小学教育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