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体系探索

2022-07-14

第一篇:生产管理体系探索

订单式生产管理和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公司面临产品低价格、高质量、短交货期和多品种、少批量生产方式的外部竞争,加上内部管理费用的增加,造成企业盈利能力较低,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因此,如何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生产管理和考核模式,提高生产绩效,降低生产成本,对于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订单式生产管理和考核模式的背景

**公司的传统生产管理和考核模式,以生产为中心性质明显,在生产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考核模式上是落后的。其主要表现:

1、全公司各单位除营销部门外,其他部门大都眼睛向内,关心生产的多,关心市场的少,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淡薄,适应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的能力不强;

2、营销和生产脱节,造成能卖出去的产品生产不出来,不能形成效益,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又销不出去,造成资金占用过高。

3、生产组织结构属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合同承揽、工艺设计、生产组织各职能设置直线化,组织层级分明,生产效率低;

4、产品生产没有明确主责单位,全公司都负责但都不负责,造成互相推诿、扯皮,管理效率低下;

5、生产计划由厂级生产部门进行编制,造成计划和车间生产实际脱节,计划无法顺利执行,合同兑现率低;

6、经济责任制考核只考核车间产量,不考核车间利润,造成车间只抓产量,不重视成本、利润和交货期。从公司层面上无法分清哪个车间盈利、哪个车间亏损,造成无法决策。

7、成本核算实行按材质累计成本核算,不能直接反映单件产品的盈利水平,属于事后核算,缺少事前、事中控制。

二、订单式生产管理和考核模式的主要做法

(一)树立大营销理念,实施全员营销

在强化专业营销的基础上,加大车间参与市场的力度,自各车间抽调一至二名管理技术人员到营销科担任兼职营销员,从报价、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生产组织、售后服务、用户回访等全方位参与营销。组织车间主任主动跑市场、跑订单,使车间贴近市场、感受市场,提高全员市场意识。

(二)实现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销售为中心转变。

坚持按营销订单组织生产,建立了营销、财务、生产联系制度。营销科根据用户订单制定销售计划,生产科根据销售计划制定月度生产作业计划,车间参与订单的承揽,根据生产作业计划组织生产、按期交货。

(三)建立扁平化生产组织机构,提高效率。

将技术科的工艺设计职能和生产科的计划编制职能下放到车间,由车间进行工艺设计和计划编排,实现了扁平化管理,减少了中间环节。

通过建立扁平化组织机构,使生产组织流程有原来的4步简化为现在的2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生产时间。同时,由车间进行工艺设计和计划编排,能够充分发挥车间在工艺设计和计划编排上的主动性,使工艺和生产计划更加合理和优化,更加符合车间的实际,保证了工艺和计划的可操作性,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提高了合同的兑现率。

合同承揽

工艺设计

计划编制

组织生产

合同承揽

工艺设计

计划编制

组织生产

(传统生产模式的生产流程)(订单式生产管理模式的生产流程)

(四)建立以订单为基础的生产组织流程,在工序间全面引入市场运营机制。 推行全面市场化,用市场手段调节内部资源流向,用市场价值衡量各个单位、各部门的工作业绩,实现全流程价值贡献的可叠加性。

承接的产品投入车间生产时,由厂级生产管理部门和承揽车间签订一次订单,以合同形式明确产品的规格、数量、质量要求和完成时间,并按照产品的完成情况支付费用。对一次订单承揽车间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毛坯、机电产品,由一次订单承揽车间按照内部优先和市场化原则,与公司内部的毛坯、材料、机电产品供应单位签订二次订单,以合同形式明确毛坯、材料、机电产品的规格、数量、质量要求、供应时间,并按照供应情况支付费用。同时实施质量、工期索赔制度,实现毛坯、材料、机电产品的准时供货和高质量,减少库存,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通过经济手段,充分调动车间贴近市场、挖潜增效、主动承揽任务、持续降低成本的积极性,紧盯效益指标边算边干。

(五)强化生产的责任主体,加强生产过程控制。

明确规定一定订单承接车间是产品生产的主责单位,即谁承接订单谁负责,要求主责单位不仅对本单位的生产负责,同时要对订单的全过程生产负责,以确保产品的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减少推诿、扯皮,提高管理效率。

制定了《订单式生产组织管理实施方案》,确立了“系统思考、超前谋划、统筹兼顾、快速行动”的生产管理理念,对计划的制定、下达、实施、总结和考核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重点项目制定网络图,实行节点控制和考核,通过调度会、调度日报、生产问题反馈单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生产中问题的监控力度。

(六)实行订单成本核算,变事后核算为事前、事中控制,同时掌握单个订单的盈利能力,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订单成本核算,指以所签订的加工业务合同编号(订单编号)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发生的零件及材料成本、标准件成本、外协件成本、加工成本、车间制造费用等成本

项目,以计算订单生产成本。

订单生产前,先进行订单成本预算,确定订单的盈利能力和关键控制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订单生产中,按照预算落实措施,严格控制生产中的各项费用;对超出预算的,及时制定补救措施。订单完成后,进行决算,对照预算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落实责任。

(七)考核模式实现了向考核利润转变。

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全面实行利润为主的考核政策,按照贡献进行内部分配。

三、订单式生产管理和考核模式取得的效果

1、适应市场能力不断提升。

自4月份实行订单式生产管理和考核模式以来,形成了贴近市场、贴近用户的运行机制,改善了业务流程,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工作效率明显加快。车间积极行动,转变观念,充分利用车间技术资源,进行产品及设备的测绘、设计和转化,积极对外承揽任务。发挥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大现场服务力度,多次协助热线单位抢修、抢制急件,先后受到股份公司多次表扬,改善了公司的形象和信誉。

2、市场化导向作用日益突出。

公司产销各环节、各工序协调一致,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追求利润最大化,开拓市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成为各单位的目标和自觉行动。

3、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盈利能力显著提高。

全年完成机电产品总产量21663吨,同比增长23.37%,产钢217224吨,同比增长22.39%;实现销售收入108960万元,同比增长43.74%。合同完成率由06年的75%提高到07年81.51%。

07年1至3月份,**公司亏损1166万元,自今年4月份实行订单生产管理模式以来,实现扭亏增盈,4-12月份实现利润1466万元。

第二篇:对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探索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对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探索

作者:张凤珍 张沛明

摘 要:为了逐步在我国建设起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结构,除了要明确农业生产结构改革的基本方向外,还应当进一步研究各生产部门内部的结构,它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织和开发利用方面的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一定要了解农业生产结构是具有多层次性的。表现为农、林、牧、副、渔的五业结构,这是农业生产的一级结构;在各业内部又包括着产品性质和生产特点不一的各种生产项目:如种植业内部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不同的作物,畜牧业中包括役用牲畜和各种产品牲畜,林业中包括用材林、经济林等不同性质的林木,这些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和结合形式,构成了农业生产的二级结构;以此类推,各种生产项目内部还有更加具体的三级,甚至四级结构;各级农业生产结构,不仅要重视一级结构的合理化问题,也要注意

二、三级结构的合理化。因此说,建立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农业生产能否顺利向前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意义;原则与要求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1 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意义

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是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实行有效的地域分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不同优势,尽量做到各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合理化。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有自然条件的变化,人口及其消费习惯的变化,粮食供应情况的变化,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交通运输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等。有时这一因素起支配作用,有时另外一些因素起支配作用。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可以说,一定的农业生产布局结构是一定生产力发展结果。从这一点来看,人们不可能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去建立主观希望的农业生结构。但是也须看到,一定的农业生产结构一经形成,它又会反过来给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施以重要的影响,或者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或者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生产力是经常在发展变化的,而农业生产结构一经形成就会有一种惰性,因而常常会出现农业生产结构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的现象。于是便要求人们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经常注意去调整、改革过进的农业生产结构。这也就是之所以要研究农业生产布局结构问题的重要意义所在。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与发展,这种情况有了明显改变。亦有不少地方,由于商品渠道不畅,为求自给,把一些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种到生态条件不适宜或不太适宜的地方,使布局更加分散,甚至造成损失。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粮食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在农业区域划分基础上,各地有计划地逐步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国家在高产粮区重点建设了一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经济作物最适生长地区安排了一批集中产区县,并建立了不少林、牧、渔业生产基地,各种农产品的产量和商品率都有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标志着我国农业已经开始由粮食为主、种植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经济进入全面发展的商品生产新时代。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已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村工业从无到有,迅速壮大。

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业正在突破原有的概念,出现了3个层次:种植业,即粮食、饲料和经济作物;家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进一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步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全面改革农村产业结构,逐步由粮食为主、种植业为主向家林牧渔全面发展转变,由经营农业为主向农、工、商、服务业综合经营转变,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多种产业相结合,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综合型产业结构,向着农业区域专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对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合理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原则和要求

农业生产结构应能最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对农产品的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对农业生产来说,其首要任务就是按比例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对于各种农产品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在一定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主要靠建立相应的农业生产结构。所以,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又必须经常地与这些变化相适应。

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应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主义农业生产要能最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对农产品的需要,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即尽可能地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使农业生产结构与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相适应,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副则副、宜渔则渔,使地无遗利。在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上,做到人人充分就业、各展所长,资金、设备、交通运输条件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农业生产布局结构与资源情况不适应,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就不可能提高。因此,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必须符合农业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的要求。

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应能符合、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的要求,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并且要能保证国家全局性的、长远性的利益,同各地区局部性的、眼前的利益正确结合。同时,农业生产布局结构更要因地制宜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目前,我国各地区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改革,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布局结构改革能够不断的向着更加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原则和要求,以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结构迈出新的步伐,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成就。

第三篇:省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的探索

一、基本情况

油菜是我省主要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也是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的主要农作物,随着优质“双低”油菜品种的推广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油菜的种植面积也正呈逐年扩大的趋势。2000年我省油菜种植面积为1447.1万亩,2004年已达到了1504.1万亩,增长了4%,亩均单产已由2000年的108.4KG提高到2004年

的119.67KG,增长了10.4%;总产180.0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4.80%。我省属全国油菜优势农产品区域,已经形成了沿江和江淮两大集中优势产区,是全国油菜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常年油菜产量居全国第二位,2000年油菜总产量156.8万吨,占全国的13.8。

由于油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水稻主产区,前茬作物为水稻,种植模式为稻--油。油菜的栽培方式有育苗移栽、直播(包括撒播、穴播)等,育苗移栽技术作为农业部门的主推技术是我省目前的主要栽植方式。

多少年来我省油菜生产一直采用以人工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除耕整地、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可以与水稻生产机械化实现机具共享外,其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几乎为零。以育苗移栽为例:在前茬收获后,用拖拉机或耕牛对田块进行耕翻,从起垄打穴、育苗、起苗、移栽洇水、施肥除草、收获直至干燥全靠人工作业。整个生产过程直接投入用工量12-13个工日,仅育苗移栽、收获、干燥等关键环节就需8-9个工日,已超过水稻全过程的用工量。使油菜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据__省价格成本调查队2001年调查统计每亩油菜纯收益仅为22.67元。每年油菜收获集中在5月中下旬,正遇江淮多雨季节,收割后的油菜籽常常因得不到及时的凉晒干燥造成大量油菜籽发热、霉变,全省每年造成的霉变损失在10左右。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收获季节的霉变损失,直接影响了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制约了油菜种植规模的扩大和产出效益的提高。广大农民在水稻生产机械化基本解决的感召下迫切要求解决油菜生产机械化的问题,重点解决油菜栽植、收获、烘干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技术,跳出传统的种植模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因此,探索适宜的油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减少用工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优质油菜的单产和效益,不仅是我省农机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对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改善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认真开展油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

我站在省局的支持下,从“九五”末开始在油菜种植、收获和烘干等几个关键生产环节开展了试验示范工作,主要示范内容如下:

1、油菜机械化收获试验示范

为进行油菜机收试验,指导全省的试验示范工作,我站制定了《__省油菜机械化收获试验大纲》,并率先于2000-2001年在巢湖市居巢区两次进行油菜机械化收获试验,宣城、马鞍山、黄山、滁州、合肥、巢湖等市的有关县市按照该《试验大纲》也相继进行了油菜机械化收获试验。试验内容是对油菜机收的联合收获、分段收获两种工艺模式进行探索。油菜联合收获机械化工艺模式:该工艺采用改进的适宜油菜机收特点的稻、麦、油兼用型或专用型联合收割机,在油菜适收期一次性完成油菜的收割、输送、脱粒、清选等工序;油菜分段收获机械化工艺模式:该工艺采用人工或割晒机等将油菜收割铺放,利用作物后熟作用、晾晒2-3天后再由人工或机械拣拾将油菜喂入联合收割机进行脱粒、清选。

通过试验得到以下结论:

(1)、机械收获省工省时节本增效,促进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传统的人工收获方式,是一项使用工时多,劳动强度大的强体力活,收割1亩油菜需要1.5-2工日。采用机械联合收获每小时可作业3亩以上,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同时由于节约用工量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油菜联合收获的同时,将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对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避免了农民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

(2)机械分段收获工艺模式难以实施,联合收获为当前主要工艺模式。

机械分段收获工艺虽然有利于提高油菜成熟度,降低损失率。但相对联合收获多一道环节,且无相应机具:保有量较大的稻麦割晒机不适宜收割油菜,装有捡拾装置的油菜联合收获机在我省还是空白,因此目前还不具备实施油菜机械分段收获的条件。

目前的油菜联合收割机属于兼用机型,即在原有稻麦联合收割机基础上加装和更换部分装置和部件,实现稻、麦、油三用,有利于提高机械利用率和经济性,因而具有较强适应性。

(3)准确把握适收期是降低损失率的关键。

油菜机收损失率不仅是机收的重要指标,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影响损失率大小的因素除收割机性能、农艺配套措施外,重要的是操作技术。由于同一株油菜上下层角果的成熟

第四篇:关于农业生产机械化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浙江林学院2009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生产机械化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倪晓峰

(浙江林学院,工程学院,2009级,机械094,200902120407)

摘要:本文是关于农村农业生产机械化当前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索,对如何解决农业生产机械化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农村生产机械化

当前农村问题是我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应该认真做好农业生产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建设,因为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命脉。

一、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一)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发展,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1949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9.01万kW,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到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04MkW,平均每100hm2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65kW。农业机械原值达3362亿元,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万台。其中大型拖拉机97.26万台,联合收割机36.22万台。平均每100hm2耕地拥有拖拉机11.5台,配套农机肯16.7台;每100户农户拥有拖拉机6.1台。2003年完成机耕面积6094.3万hm2。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水平达到33%,耕地、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46.8%、26.7%和19%。有12个省(市、区)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其中8个超过50%。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在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4大粮食作物中,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74%和72.8%)。水稻、玉米和大豆机械化水平较低,水稻栽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6%和23%;玉米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7%和1.9%,大豆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7%和23.2%。但棉花、甘蔗、油菜等主要经济作物及牧草生产机械化等仍是薄弱环节。

(二)农机产品正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向多样化发展。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环保措施的实施,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步减少,经济作物和果蔬种植面积增加。这使得传统的农业机械产品需求量明显减少,而经济作物机械、牧草机械和林业机械需求量增加。随着农业部优势产品布局的确定和公布,各种农产品加工机械,特别是优势农产品加工机械需求量急剧增长。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各地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挖掘机、装载机和吊装设备等农村工程机械需求量成倍 1

增长。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使得保护性耕作机具得到快速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和节水设备在各地示范项目的带动下需求不断增长。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在逐步提高。

(三)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服务发展。中国农户种植业的规模小,家家户户购买农业机械不经济,也没有必要,因此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非常重要。以1996年开始的全国性跨区机收小麦为标志,中国的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跨区机收的开展,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1个多月,大大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既满足了农民对机械收割的要求,也提高了收割机的经营效益,促进了小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加。1994年,全国联合收割机仅有6万多台,而2003年达到了36万台。小麦机收率由1995年的47%提高到2004年的77%。小麦跨区机收带动了小麦播种及其他作物机械化生产向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各地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以及作业公司正在不断涌现。

(四)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近年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在中国举办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

二、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特点

(一) 农业机械为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创造了条件。农民要富裕,必须不断地创造和积累财富,而财富的取得需不断的开辟新的财源,除此之外还需不断的采取积极措施,节本增收,它也是财富取得的有效途径,而且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农业机械的使用为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创造了有利条件。就拿水稻生产而言,田地耕整请人带牛耕整每亩需70~80元,每天只能耕整1.5亩左右,而采用机械操作每亩需费用50元左右,哪怕是最小的耕整机一天也能耕整7亩左右,农户每亩可节约费用20~30元,除此之外,机械耕整,深翻激活了土壤潜力,增加了活层厚度和透气性,对水份、肥料的吸收能力得以提高,为作物的增产打下了基础;机械插秧由于床苗用地只是手插的十分之一,大大减少苗期肥料、农药及人工、管理等费用的投入,每亩大田降低生产成本42元,机械插秧速度快,效果好,生长生命力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高,一般能增产6%以上,实施机械插秧每亩田能增产节支84元左右;机械收割每亩60元左右,而采用人工从收割、运输、脱粒等到稻谷归仓需费用85元左右,机收比人收每亩可节约生产费用约25元。以上三项主要生产程序合计,水稻生产采用机械与用人工比较每亩可节支增收130元,更重要的是采用机械生产保住了季节,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粮食霉变的可能性,杂质的含量,从而大大提高了粮食市场竞争能力和商品价值,为农民获取更大收益开启了方便之门。

(三)农业机械化为农业产业化实现奠定了基础。农民靠种田致富,除节约生产成本,增加产量之外,更重要的一条是要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即适销对路的产品。适销对路讲起来简单,办起来十分艰难,它依靠农民自发的来办,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甚至办不到,以前各级政府为此想尽了各种办法,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但最终的收效不尽人意,往往是搞结构调整的第一年有人赚到了钱,增加了收入,第二年就马上就有人跟上,用无限量的产品去满足有限的市场,造成价值大跌,有的还赔本,用农民自己的话来说,当今的产品结构调整是第一年的俏货,第二年的大路货,第三年的甩货,致使有些农民听到调整就害怕,认为还是种老品种可靠,所获得的收效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要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必须大力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增加保鲜时间及附加值,农业生产产业化势在必行。

(三)农业机械化是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状况的必需。我国农村通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已发生较大的变化,但就广泛性而言,还相对落后,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要求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在物质文明上,广大农民不仅生活不用愁,生老病死有依靠,而且还要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成果,它不仅有小城镇居民的一切便利条件,还家园如同“花果山”,“路成网,树成行,田块方格,排灌自流”,生产全部采用机械,出工如同工人上班,成为名符其实的农业产业工人,农业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农业,设施农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内容,而推动它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这又归结到农业机械的广泛推广使用,可以这样说,没有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就无法改变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没有农业机械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中国农业机械化未来的发展

(一)农机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好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于2004年6月25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并于2004年11月1日起实施。该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职责,明确了对农机科研开发和生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农机作业服务和保障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扶持措施。该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将极大地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对农机化的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关键环节机械化需求进一步扩大。在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需求将主要表现在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高速插秧、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适应多个地区、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等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管理和收获等关键环节,如棉花机械化播种或移栽、采摘,薯类、鳞茎类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油料作物和糖类作物播种、收获机械化。

(三)畜牧业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将有较快发展。围绕提高草原改良、人工草场

建设和农区秸秆利用机械化,提高奶品采集、提高奶业生产卫生安全控制能力的机械化,加快畜禽养殖环境控制创造安全生产条件的机械化等。

(四)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将会得到较快发展。为巩固和提高果蔬生产的竞争力,促进果蔬产业的规范化和生产的标准化,节能型设施农业装备、移栽机具、监测与调控设备、土壤消毒灭菌设备以及无土栽培设备等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的需求将加大。主要包括保护性耕作、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节水灌溉、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高效安全施药、农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装备等。

(六)农机的升级换代需求强劲。中国农机的技术水平和总体质量不高,中小型机械多,而且技术含量低,科技含量高、可靠性强、操作方便的大型机械缺乏。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规模的扩大、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强,对先进适用、高科技含量和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类机械的开发、引进和生产将是农机技术升级换代的重要内容。

参考资料:《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工作部》、《农业生产机械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第五篇: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

摘要:文章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的传统生产实习方式和驻地实习这一新的实习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驻地实习方式是工科学生强化工程能力训练的有效手段,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值得探索和推广。

关键词:道路与桥梁工程; 生产实习; 驻地实习;

教学研究道路与桥梁工程生产实习具有延续时间长、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学生通过生产实习,深入道桥工程工地一线参加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地深化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各专业知识,在实习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累工程经验。因此,生产实习对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生产实习方式的改革

1.1现场驻地生产实习组织方式

现场驻地生产实习方式是相对传统生产实习方式中的集中参观实习方式而言的。这种方式是由带队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联系实习单位,安排学生与施工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学生深入到施工现场,直接参与项目的施工和管理,由实习单位和学校实习队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生产实习教学过程。

1.2 现场驻地实习的特点

1.2.1生产实习内容全面化

生产实习环节多样化安排学生现场驻地实习的工程项目,往往在沿线不同地方同时进行几个工序的施工,涉及内容涵盖了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及附属工程等。在生产实习期间,为保证实习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合理安排生产实习环节,切忌一个环节到底的模式。

1.2.2实现了“一对一”的实习指导

针对传统生产实习模式中学生多、老师少的情况,现场驻地实习可做到一个学生对应一个“老师”,这位“老师”就是现场驻地实习的师傅。实习单位给每位学生指派一名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做师傅。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就施工现场的具体工程问题请教师傅,真正做到技术层面上的“一对一”指导; 同时师傅在为人处事和职业道德等思想品质方面对学生也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3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现场驻地实习可以真正让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操作。例如在施工现场学生可以利用工程测量课程有关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知识进行高程测量、角度测量及路线测设等工作; 在工地试验室可以利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有关材料的拉伸、压缩和混凝土配合比知识进行钢材拉伸试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抗压强度试验等工作。

1.4实习单位类型多,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与社会的交流机会

采用驻地实习方式,实习单位不像集中参观实习那样仅仅局限于施工单位。学校在近4 年的生产实习中,接触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习单位,除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院外,还有建设单位和政府部门。如新都兴城投资有限公司、新都交通局、北部新城管委会等。在上述单位实习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道路与桥梁工程领域,熟悉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类型的单位,提前接触未来的工作环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选择就业单位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2现场驻地实习的成效

通过4 年驻地实习方式的探索,学生生产实习成效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实习质量明显提高。现场的实际操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容易与现场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真正参与到生产实践中。从学生的生产实习日志和实习总结中,也能明显看到实习质量优于以前。第二,缓解了生产实习经费不足的矛盾。驻地实习中,实习单位一般都能解决学生的吃住问题。对于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实习单位在实习结束还会给予部分酬金。第三,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实习单位通过驻地实习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了解学生具备的能力,并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提前培养自己未来的员工,而学生通过现场锻炼,更加清楚企业需要员工具备的精神、知识和能力,同时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根据统计,4年里,学生通过驻地实习签订就业单位的数量逐年上升。

3现场驻地实习方式存在问题

3.1监管力度不够

实习安全责任不明确驻地实习过程中,由于实习单位比较分散,学校和带队教师对学生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影响实习教学效果。另外,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的全程监督。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学生、实习单位和学校之间的责任不明确。

3.2专业课程开设晚,实习时间短

学校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末,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课程大多开设在第七学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到的专业知识较多,却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这就增加了实习的难度。同时,生产实习时间仅有4 周,对学生而言刚刚上手做一些实际工作时,实习就结束了,学生得不到进一步的锻炼。

3.3实习单位接收学生数量有限,联系实习单位相对困难

生产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暑假,这一时段实习学生多,也是道桥施工的黄金时间段。施工单位考虑到学生没有工程经验,到工地实习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一般不愿意接受较多的学生实习( 一般一个项目部只接受5 ~ 6 人左右) ,甚至不接受学生在这一时间段实习,因此,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联系实习工地难度较大。

4完善现场驻地实习方式的措施

4.1加大监管力度,与学生和实习单位分别签订

安全协议为保证实习效果,在实习期间,带队教师应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实习工地实习学生的巡查。经常抽检学生的实习日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习结束后举行生产实习总结答辩,以此检查学生的实习效果。

4.2优化教学计划,调整生产实习时间

根据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采取“3 + 0. 5 + 0. 5”的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3 + 0. 5 + 0. 5”教学模式是指理论课程在大学期间的前3 年完成,第七学期进行半年的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设计。采用这种模式解决了学生理论知识不足和实习时间过短两大问题,实现了“理论―实践―理论―再实

践”的良性循环。

4.3建立相对稳定的“产学研基地”,确保长效机制

实习单位难寻是各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合理安排实习时间,避开实习高峰时段和早动手落实对口生产实习单位,保证驻地实习的顺利进行。此外,还应逐步建立一些长期相对稳定的“产学研基地”,对学生的驻地实习提供长期的保证。同时也可以对社会公开学生实习的需求,与有需求的单位、企业合作,形成长期的良性互动机制; 也可以从国家层面或地方层面制定一些鼓励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的政策。

5结语

通过多年的生产实习教学探索,笔者认为,驻地实习是一种强化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社会交流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机会等方面,也起到了富有成效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郑传峰,王磊. 研究型大学道路桥梁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 2) : 114111.

[3]郭波,刘进军. 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西部科技,2009,8( 15) : 80 - 82.

上一篇:生产工人安全职责下一篇:双城记英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