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查尔斯狄更斯

2023-03-11

第一篇:雾都孤儿查尔斯狄更斯

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的狭隘思想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蝇王》中的人物原型研究 家乐福定价策略研究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A Study of Foreignization in Film Dubbing Translation 浅析《肖申克的救赎》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对比

从文学作品中继母形象变迁看社会文化认知的发展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目的论指导下的化妆品品牌翻译

试析中文歌曲汉英语码转换的形式与功能

从目的论视角下对比研究《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两个中译本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从礼貌原则看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和社会功能 全球商务中基于文化差异的品牌名称翻译 英语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用功能对等原则分析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The Socio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Euphemism 美剧《行尸走肉》主人公瑞克的心理变化分析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 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翻译技巧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

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

浅谈中国菜肴的英译 支付宝-淘宝的成功之道

论礼貌策略在商务信函写作中的运用 论口译的原则与技巧 浅析电视媒体的品牌战略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 Reconstructed Motherhood in Beloved 缺乏包容性:浅析简爱中女主人公的性格塑造

On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Ter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诺桑觉寺》 从认知的角度看委婉语中隐喻的理解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楚门的世界》中的黑色幽默

《红楼梦》两英译本文化不可译性之管窥 论《卡斯特桥市长》的现实意义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翻译的影响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诀别武器之缘由——再读《永别了,武器》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管理

A Freudian Psycho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 沃尔特·惠特曼及其诗歌研究 中英道歉策略对比研究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 从对等角度研究公示语翻译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红字》中的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 卡门-波西米亚之花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xx初中为例 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历程的研究 从《红字》看霍桑的道德思想观

从文化角度浅析灾难电影《》和《唐山大地震》价值观的异同 浅析《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宗教意识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

《福尔摩斯历险》所折射的英国侦探小说的要素 提高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和能力

87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8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89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 90 试析《宠儿》中的象征手法

91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92 英文歌词翻译策略探析

93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观研究

94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95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 96 商务网站的英译策略

97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 98 女性主义视角下《小妇人》中四姐妹的人物分析 99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 100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101 海明威心中的完美女性――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形象

102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JEFC Teaching under Multi-level Modes 103 庞德诗歌《在地铁站里》的意象分析

104 浅析《名利场》中蓓基和爱米丽亚的女性形象 105 新闻中新兴词语的翻译原则及策略 106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

107 关于攀枝花市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调查与分析 108 The Carnival Characteristics of Oliver Twist 109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 110 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

111 The Features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English 112 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

113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 114 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115 “适者生存”在《野性的呼唤》中的释义 116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117 The Lexical Features of Black English in RAP Music and its Influence 118 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异同分析 119 论英语商务合同中状语从句的翻译

120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爱模式 121 关联理论视角下《诗经》中爱情隐喻的英译研究

122 The Significa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in FormingWestern States Multi-culture in the U.S. 123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 124 从文化的角度看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差异

125 解析《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126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on Cosmetic Marketing based on Female Consumption Psychology 127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

128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对策

129 《贵妇的画像》的过渡性特征的分析研究 130 从电影《阿凡达》透视美国文化

131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

132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133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134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 135 论爱情的毁灭:浅析《永别了武器》主题思想 136 《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被殖民化分析

137 On C-E Translation of Company Profi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138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139 中西饮食文化及其差异 140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

141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主义 14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143 从《大卫科波菲尔》女性人物形象分析来看狄更斯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观 144 浅谈导游词翻译

145 英语电影名的汉译艺术

146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

147 论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 148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 149 中美餐桌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150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51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152 浅析《觉醒》中艾德娜自杀的必然性

153 美国“寂静五十年代”的骚动——《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分析 154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155 电影《喜福会》反映出的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156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霍桑对美国形象的思考 157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

158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15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0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

161 Psycho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62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 163 作为失败者的淑:双性同体视角 164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

165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 166 英译汉语序比较研究

167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 168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 169 浅析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及功能

170 论《老人与海》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171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

172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看女性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73 “狗”在中西文化中的对比研究

174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175 现代人对超人的需求--超人形象演变综述

176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 177 从《生活的艺术》看林语堂的人生艺术 178 刍议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美国俚语

179 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颠覆--《奥兰多》之女性主义解读 180 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与翻译策略研究 181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182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 183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 184 简爱的独立与反叛性格分析 185 论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186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Error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 187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88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悲剧 189 疯女人的呐喊——《简爱》中失语疯女人的解析

190 Pursuit and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On Sister Carrie’s Tragedy 191 女权主义及其对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影响 192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

193 从目的论角度看外宣翻译—以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194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 195 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 196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的成长

197 浅析中西方葬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

198 The Comparison of Symbolic Meaning of Animal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Aspect of Literary works 199 论礼貌制约下You-attitude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用法 200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篇: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摘要:《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狄更斯在其作品中充分的描述了性本善的奥利弗艰辛的成长之路,淋漓的刻画了南茜这一悲惨而精明正义的形象,详细的阐述了这些孤儿形象反映的诸多问题归结于:一是孩子们需要基本的物质保障;二是孩子们需要正当的文化教育;三是孩子们需要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和爱。他创作孤儿形象重要原因不仅仅是受时代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深受自身童年经历的感染。这一孤儿形象的塑造不单单是反映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更主要是对现实的启示: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幸福的童年,唤起社会对孤儿的同情和关爱。

关键词: 雾都孤儿

奥利弗

南茜

孤儿形象

人物分析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目 录

一、 引言 2

二、 以奥利弗为主的人物形象分析 2

(一)性本善的奥利弗艰辛的成长之路 2

(二)南茜是诸多孤儿的综合体 3

(三)狄更斯笔下塑造的一系列孤儿群像 4

(四)孤儿形象反映的诸多问题 4

1、孩子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 5

2、孩子需要正当的文化教育 5

3、孩子需要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和爱 5

三、 狄更斯小说创作孤儿形象的重要原因 6

(一)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 6

(二)狄更斯自身童年的经历 6

四、 孤儿形象的意义 7

(一)反映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7

1、错误的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终身 7

2、社会风气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 7

(二)雾都“孤儿”们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8

五、 结语 9

六、 参考文献 10

第 1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引言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心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获得幸福。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本书揭露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入犯罪等。

本文以奥利弗和南茜等人物形象分析为出发点,结合一系列孤儿群像,试图通过分析这一内涵丰富的孤儿形象,依据狄更斯创作孤儿的诸多原因来重新审视这一经典文学形象,积极探讨孤儿形象所反映的现状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以奥利弗为主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性本善的奥利弗艰辛的成长之路

书中最让人敬佩的是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他具有以下几种品质。

1、勇敢:

由于他从小生活在救济院,恶劣的环境使得他身体很是瘦弱,但是在别人对他心爱的母亲口出不敬时,小小的奥利弗明明身体很羸弱,他却为了维护妈妈的尊严不顾一切将那个比自己年长的童工打得落花流水。

2、守信义:

在所有的小孩子们因为饥饿不得不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抽签决定由谁来对济贫院的领导再要一碗饭,命运的不幸降临到奥利弗的头上时,他寄托了所有孩童的希望。最终他没有失信于人,硬着头皮大胆地向济贫院的服务人员说“我还想再要一碗!”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结果可想而知„„虽然前方有未知的险情,但是依旧按照计划行事。

第 2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3、坚强:

纵观《雾都孤儿》全文,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孩子,眼中闪烁的是坚定的信念,当他决心要离开棺材铺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的决绝,小小的年纪,瘦弱的体格,坚持着走了七天七夜才到达伦敦„„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坚强!小小年纪,实在难得。而我们当今社会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小主角那样的坚毅呢?

4、善良:

虽然小主角的命运因为窃贼团伙而更加曲折,尤其是团伙的首领费金,他一心阻碍奥利弗回到布朗洛先生的身边,当然费金对奥利弗是十分喜爱的,对他寄予厚望希望有朝一日奥利弗能够继承他在他们这个行业里出人头地。他对他的好,奥利弗没有忘记,虽然费金总有令人厌恶的一面,但是他对奥利弗的恩情在奥利弗幼小的心里已经深深铭刻了。所以在最后费金接受绞刑之前奥利弗去看望了费金最后一面。当然,奥利弗的善良体现在好多方面但是此事给人们尤为深刻的印象。

5、感恩:

因为布朗洛先生救了奥利弗一命,澄清了他不是偷书人,并且将其热病治愈,在那个凶残的塞克斯命令他来协助自己偷盗布朗洛家时,奥利弗表示强烈的反对,并因此而挨了塞克斯的一枪。虽然奥利弗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我们仍然要崇尚善良,不要去做坏事,善有善报,恶必有恶报。

(二)南茜这一悲惨而精明正义形象是诸多孤儿的综合体

南茜在《雾都孤儿》里面并不是一个主角,但是她的形象却有着非常复杂的气质以及性格,这也是狄更斯文学的心血所在。《雾都孤儿》始终隐隐透露着一种忧伤的气息,这种伤感和悲剧,在女贼南茜的身上表现的更具有典型的意义。

南茜总体上看是悲惨的,因为一直到死南茜也没有弄清楚自己的身世。她在

四、五岁的时候就加入到盗贼的行列中,受到别人的棒打欺压,最后死在了自己的养父费金的设计之中。但是南茜又是一个聪明并公义的女性形象,虽然身为盗贼,但是她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而且还是个心思缜密的女性。虽然最

第 3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终被算计了,但是南茜仍然为了保护奥利弗做出了重要的努力,这也使的南茜之死,更像是对盗贼们的哀叹和无奈人生的一种戏剧化演绎。

南茜命运辗转流离,丝毫不由自己控制,她早年就是父母都不幸去世的孤儿,在被费金收留后,不得不成了小偷。她在长大后,又辗转来到塞克斯这样一个野蛮的贼盗头目的身边。因此,她的性格也更为复杂,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孤儿形象以及社会意义。

(三)狄更斯笔下塑造的一系列孤儿群像

在这本小说中,更多的是狄更斯塑造的一系列孤儿群像。他们的命运是“要在济贫院里慢慢地饿死;要在济贫院外很快饿死。”因而有的饿死街头,有的“意外的”死在慈善机构之手。由于济贫院中生活低,教区的理事会都讲究实际哲学,认为让这些孩子的肉体保持不死就已经足够了。只能给他们喝稀粥,不少的孤儿饿死了,倒是让棺材铺发了财。能幸存者十有八九由于贫困而堕落为妓女(南茜)、杀人狂(塞克斯),更多的成为了小偷(杰克)。他们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阴暗面,但他们并非是由于与生俱来的劣根性,而是因为当他们面临堕落和饿死的抉择时,社会没有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眼睁睁地把他们抛进那无底的深渊。正如狄更斯所说:这里包含着人类本性最好的和最坏的方面;有许多色彩丑恶不堪,也有一些极其美丽。塞克斯极其麻木不仁,全无心肝,确实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但可怜的南茜却良心未泯。她是奥利弗第二次落入贼窝的加害者,又是他最后的解救人,并为此而被情人塞克斯残忍地杀害了。

(四)孤儿形象反映的诸多问题

狄更斯在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各种类型的孤儿的不同命运。无论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卑贱的;无论最终是获得幸福的,还是遭遇悲惨,目的都是为了唤起社会对这些孤儿的同情、关心、爱护和帮助。狄更斯嫉恶如仇,站在人道主义一边,对社会的罪恶势力加以冷嘲热讽,暴露了社会的丑恶面。他描述了儿童的处境和遭遇,从多方面剖析了他们的迫切需要,向社会呼吁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从狄更斯的作品中可归纳三个基本内

第 4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容:一是孩子们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二是孩子们需要正当的文化教育;三是孩子们需要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和爱。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儿童都需要家庭的爱、社会的关心和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这正是狄更斯小说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1、孩子们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

给予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是热爱和爱护儿童的基本,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广泛而真实的描绘了孩子们温饱无着的苦难生活,济贫院把只有9岁的奥利弗折磨成苍白消瘦的样子,他身材小,腰更瘦,喝了一二个星期的稀粥之后,衣服就宽松了,在消瘦萎靡的身体上飘荡了。

每一部描写孤儿的作品几乎都是黑暗社会罪恶的逼真写照。这些无辜的孩子,尽管他们经历各异,但遭遇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习以为常的忍饥挨饿,苦难成了这个世界穷孩子逃避不了的魔影。他们往往会因为一顿晚饭或者一顿早餐的没着落绞尽脑汁,费尽心思。这些稚嫩的小生命饱受人间不义的摧残,社会没有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是那样的孤苦无助,就像凄风苦雨中的落叶一般,四处飘零,无吃无穿,最终不是冻死就是饿死,沦为盗贼,落入监狱,成为苦役犯的后军。我们应该给儿童以热爱、保护、坦荡蕴涵着人情的良好环境,让他们成长于爱的气氛里,对于现代社会来说,那就是社会应该向儿童伸出援助之手,保护儿童的正当利益。

2、孩子们需要正当的文化教育

教育问题几乎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占据着中心地位,许多作家都以抽象的善恶观念来认识社会问题,把调和宽恕、道德感化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良方妙药。所以,通过非暴力的教育手段来使人们改邪归正,就成为这些作家理想的消除罪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作者还愤恨于成人为自私的目的而强施以儿童的残酷教育方式。种种损害儿童心里的教育体制给作家们的灵魂以强烈的触痛,他们挺身而出为这些不幸的孩子以求卫护。

《雾都孤儿》中的孤儿们的贼窝生活充分说明,教育是给有钱有地位的人准备的,而不是为这些孤儿们,他们之所以宁愿堕落也不愿意离开,就是因为贼窝教给他们“生存的本领”,虽然这些本领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但他们需要接受教育,更需要接受的是正当的文化教育。

第 5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从这些关于教育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教育对儿童成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应重视儿童的教育。

3、孩子们需要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和爱

常言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对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其成长的始发点正是家庭,父母及家人浓浓的关心是孩子最基本的需要。然而对于小孤儿们,这一点却成了孩子的奢望。残缺的家庭之爱对孩子一生的性格都会产生恶劣影响,他们生活在孤独之中,没有依靠,没有伙伴,只有在自己心中自言自语,因而造成了性格上的胆怯和多愁善感。而有些孩子虽然有亲人,甚至父母双全,但相互之间的关系扭曲,也缺少家庭的温暖,得不得父母的爱,他们虽然家庭富足,但却只能得到物质享受,而得不到应有的精神需求。

作者通过这些儿童形象的刻画向社会呼吁:给孩子们一个温暖,人性的家,孩子需要完整,健康的家。

二、狄更斯小说创作孤儿形象的重要原因

(一) 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但繁华之下,是贫困和不幸。这种繁荣孕育在危险的工厂里,阶级冲突越发明显,在1836年到1848年中接连爆发,19世纪末,大英帝国国力逐渐下降。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文学日趋多样化,许多伟大的作家出现在那个时代。19世纪,《雾都孤儿》写于《济贫法》通过之时,英国正经历一场转变,从一个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 狄更斯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

(二)狄更斯自身童年的经历

狄更斯的父母都是中产阶级,但是不久他们的经济蒙受重大损失,入不敷出。他11岁的时候,父亲因债入狱,由于生存环境的困窘,他成为童工在车间工作。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一段黑暗的时光,他的一生亦饱受影响,直到很久以后,他依然摆脱不了当时的阴影。因此写下了这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

第 6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狄更斯对于社会当中的那种分配不均、阶级之间的矛盾思考颇多,而他又是嫉恶如仇的,因此他往往通过塑造一系列性格鲜明、形象鲜活的小人物,如奥利弗和南茜这一栩栩如生的孤儿形象,令人难以忘怀。

三、孤儿形象的意义

(一)反映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孤儿也是人,是不幸者,人的底层者,以儿童中的不幸者的眼光、思维来观察思考世界,在显示其纯净、温婉的童真、童趣之美外,还能显示其年龄、心理不相称的孤独、早熟和叛逆等。作者借助这些可对童年经历、个体成长尽情书写,并对生存环境、人文情怀、人性本质以及教育制度多方面进行反思。

1、错误的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终身

狄更斯小说中,无论是从他们的生活上还是精神上来讲,他们都是不完整的。他们或无父无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儿,不过还好他们有亲人或是保护人,童年命运虽然坎坷,但总的来说是幸福的;他们或有父有母,却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些可怜的孩子可以说是精神上的孤儿。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的纽带,家庭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家庭残缺或畸形,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正如莫洛亚所说:“倘若说某种细腻的柔情成为英国家庭生活的主要色彩,某些野蛮的东西从英国的生活中消失了。”《雾都孤儿》中那些在贫民院里“用手指喂大”的、胆敢向管事请求添一点点稀粥的“叛徒”——贫儿奥利弗,真实的展现了那些得不到家庭温暖,受不到家庭教育的儿童的苦难。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对孩子起着重大作用。

2、社会风气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在英国迅速发展的时期,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工业革命的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创造了前提,同时,也迅猛的冲击着旧的社会经济制度,在资本主义新制度建立过程中给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劳动群众带来剧大的阵痛,同时更暴露出根本性的弊端。“一些

五、六岁的小孩子在工厂里摇着纺车,每天干十二三个小时”。英国议会曾于

第 7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一八三四年通过“济贫法”,决定在各工业城市建立为贫民提供基本食宿的济贫院,把那些无业的孤儿投入济贫院,那里等级森严,犹如监狱强迫被收容的人进行不堪胜任的劳动,借以过着半饥不饱的生活,让他们慢慢饿死。以此,工人们愤怒地咒骂济贫院是“穷人的巴士地狱”,奥利弗就亲身经历过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场所——济贫院和贼窝。

社会的最底层,代表着当时英国资本主义最阴暗的地方,那里暗无天日的日子,尤其严重地摧残着儿童的身心发展。从《雾都孤儿》中可以看出,千百座的济贫院就是千百座穷人的监牢,仅由于怕当倒毙街头的饿殍,失业者才不得不走进这人间地狱。暴露了当时的慈善机构是如何残害贫儿以及伦敦贼窝及黑社会是怎样把一个个本性善良,甚至机智可爱的儿童引向歧途的。这里的儿童精神和肉体都备受摧残和扭曲,他们得不到社会应该给予的爱护和教育。

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塑造了一系列孤儿群像,他们的命运是“要么在济贫院里慢慢地饿死;要么在济贫院外很快饿死”,在济贫院里的孩子们只能依靠食物中少的不能再少的一部分维持生命,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少孤儿饿死了,能幸存者十有八九由于贫穷而堕落为妓女(南茜、贝特)、杀人狂(塞克斯),更多的成为小偷。他们的劣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因为当他们面临堕落和饿死的抉择时,社会没有向他们提供环境生存,眼睁睁的把他们抛进无底深渊。《雾都孤儿》反映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与道德问题。

(二)雾都“孤儿”们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狄更斯是有着敏锐的社会观察力,能把握时代的命脉,关注社会问题,作者借以《雾都孤儿》为例,对孤儿形象进行分析,以此来阐释儿童人物的不同遭遇对现实的启示。

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给人带来审美享受的同时,往往能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发读者深度的思考。孤儿形象能以群体出现,是因为狄更斯对中下层人的深度关注,对儿童的不幸者、弱势群体的关注。作家们通过对孤儿的生存现状、家庭教育和社会方面的困境来引起社会各界对孤儿的关注。

我们知道,儿童之所以成为孤儿,主要是因为父母、家庭对他们的背离与抛弃。不论是父母家庭的主观原因(主动抛弃),还是客观原因(被动放弃),

第 8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推卸了父母职责,回避了家庭功能,孩子势必成为孤儿。家庭的功能不仅仅是连结家庭成员的一根纽带,还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它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不可推卸的家庭责任。如果父母分离、家庭破裂,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对其成员起的负面作用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父母处理不好心中的苦闷,受到挫折或伤害无人安慰、无处诉说,那势必会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成长需要发挥家庭及父母的教育功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领路人,父母能让孩子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带孩子认识世界上许多新的物和人,能指导孩子与外界的联系、与他人和谐相处等,父母是孩子认识外界的第一扇窗户,是孩子的坚强后盾,更是孩子成长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然而,孤儿是父母缺席的儿童,父爱、母爱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绝少出现,当他们孩子懵懂之时,就失去了父母的关爱,被迫关上了认知世界的第一扇窗户。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睦、温馨是十分必要的因素,家庭成天吵吵闹闹,或长期冷战,让孩子在家庭紧张气氛中战战兢兢地生活,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里压力,使得孩子胆小、性格孤僻、自卑等,而父母的离异或去世,对子女造成的影响更大。这些伤害有些虽然没有以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但却慢慢地通过对他们心理和性格的改变而渗透进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些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孩子,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成了问题儿童、少年犯。

我们在这些弱势的、脱离家庭的孩子身上,可以引发成人责任的思考。因此,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一个幸福的童年,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

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有些孩子虽然有亲人,甚至父母双全,但缺少家庭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爱怜。这类孩子往往出生在中、上层家庭里。而有些孩子虽然家庭殷实富足,而孩子们却只能得到部分的物质享受,而得不到应有的精神需求。犹如《雾都孤儿》中奥利弗虽出生在富贵的家庭,但缺少应有的父母之爱,处境很惨,生活艰辛。狄更斯认为人类的生活应该在欢愉温和、友爱轻松之中度过,他通过儿童形象的刻画向社会呼吁:给孩子一个温暖、人性的家,孩子需要完整、健康的家。

第 9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参考文献

[1] [英] 狄更斯,《雾都孤儿》,[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2] [英] 狄更斯,《奥利弗.特维斯特》,[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3] 谭宗燕,《雾都孤儿》中南茜性格分析,[J] 时代文学出版社,2010(08)

[4] 袁玉梅,《论狄更斯中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J] 学报论丛,2005(06)

[5] 何顺莉,挖掘《雾都孤儿》中人性的闪光点,[J] 考试周刊,2011(38)

第 10 页 共10页

第三篇:雾都孤儿

读《雾都孤儿》有感

《雾都孤儿》是由英国作家狄更斯先生所写的,主人翁孤儿奥立伟是上流社会一个有钱人的私生子,她年轻的母亲因长期得不到关爱,只身一人饱经跋涉,思虑之苦,在生下他后就辞世了。他来到人世后,从未得到母亲和家庭的温暖,在当时所谓的慈善机构济贫院里过者地狱一般的生活,九岁就被送到一家棺材店学徒。因不堪忍受非人的待遇,逃向伦敦,却不想被小偷所骗,跌进一个为了金钱而事先安排好的夫异母,哥哥的陷阱。由于遇到好心人,才转危为安,过上幸福的生活。

或许,你会说他很不幸,但是,我却觉得他很幸运,虽然在他出生时,母亲离他而去,可是,母亲生前很爱孩子,虽然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最终不是也获得了幸福,在危险大时,不断有好心人的帮助,使他重获自己,但如果不是奥立伟自己的善良,坚持没有去偷东西。渴望光明,那么即便身边全是热心人也于事无补啊!

相比之下,我们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我们衣食无忧,甚至可以穿金带银,每天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父母长辈把我们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吹了,视若珍宝,都说我们像小皇帝,小公主,我说“不”。因为,我们比小皇帝,小公主幸福多了,我们无须关心国家大事,也不要学太多礼节,只要学习就好,我们很“快乐”,我们有好玩的游戏机,有好看的娃娃,有好吃的美味,有好穿的衣服。。。。。。

我们真的快乐吗?电视上的动画片不断,电视剧更是一浓有平,一起又波。于是我们更沉浸于此,殊不知,这一切看似美好的东西,正在青贮我们青少年的是魂,就像那美丽的玫瑰,娇艳欲滴的花朵,总是埋伏着伤人的毒品后里,往往隐藏着死亡的鼓楼,奥立伟是无夫无母,饱经挫折,但是灵魂却圣洁纯美,而我们呢?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根本顾不上青少年的精神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了利益,狠心向祖国的未来建设者进行猛攻,外国人不再大肆毒品,不再侵略我国,可是我们并不安全,他们把大量的无趣动画,连续剧搬上荧屏,从精神上打击中国的孩子们,好心人这个词,在我们当今社会上已出现不多,等到灾难真正降临的时候,我们能向奥立伟那样,由于好心人的帮助而转危为安吗?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鲁迅的那句:“救救还在们吧?”还要喊多久?

二年十三 王祎琳

第四篇:雾都孤儿

《雾都孤儿》观后感

暑假里闲来无事,看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改编于狄更斯于1838年所作的《雾都孤儿》。片中所描绘的生动的人物以及微妙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了我的心。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便查阅了一下《雾都孤儿》的创作背景。它是狄更斯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小说家决心学习英国现实主义画家威廉·荷加斯,勇敢地直面人生,真实地表现当时伦敦贫民窟的悲惨生活。他抱着一个崇高的道德意图:抗议社会的不公,并唤起社会舆论,推行改革,使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贫民得到救助。正因为如此,狄更斯历来被我国及前苏联学前苏联学者界定为“英国文学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最伟大的代表”。狄更斯的创作,想象力极为丰富,充满诗的激情,他着意渲染自己的道德理想,处处突破自然的忠实临摹,借用一句歌德的话:“它比自然高了一层.。”

狄更斯试图说明,善良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因此,他为我们塑造了小奥利弗——一个孤儿,他被投入一个充满贫困与犯罪的世界,忍饥挨饿,挨打挨骂,从来没有人爱他,但是在他的身边不仅充满着坏人,而且也会有一些好人,一些机会。还为我们写出来南希——可怜、凄惨、悲苦的南希,她生活在一个残忍的世界里,却挣扎着要忠实于她所爱的人比尔·塞克斯。

正如在一切最好的故事里一样,故事的结尾:善良最终战胜了邪恶,比尔·塞克斯被吊死,费金被抓,但是可怜的南希却被可恶的比尔·塞克斯残忍的砸死了。美好的结局大多是用一些可怜的人的生命换来的,南希就是那个可怜的人。

片中的流氓、盗贼、妓女的语言都切合其身份,甚至还用了行业的黑话,什么条子、扒手之类的。其实片中有一个问题:主人公奥立弗语言规范,谈吐文雅,他甚至不知偷窃为何物,他是在济贫院长大的孤儿,从未受到良好的教育,所接触的都是罪恶累累,堕落不堪之辈,但他却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是非常令人奇怪的事。这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无法解释。从原著看,狄更斯着力表现的是自己的道德理想,而不是追求完全的逼真,再现现实。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故事情节往往是在环境作用下的人物性格发展史,即高尔基所说的“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然而,狄更斯不拘任何格套,想要多少巧合就安排多少巧合。片中的一切事情似乎来的都那么合理,但是处处又充满着巧合。狄更斯自有天大的本领,在具体的细节刻画中充满生活气息和激情,使你看时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对这种本来是牵强的、不自然的情节也不得不信以为真,也不得不随着它的情节走。这就是狄更斯的艺术世界的魅力。

《雾都孤儿》中的南希是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南希这个人物有无比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南希是个不幸的姑娘,自幼沦落贼窟,并已成为第二号贼首赛克斯的情妇。她良心未泯,在天真纯洁的奥立弗看到往日清白的自己,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她连奉贼首之命,冒称是奥立弗的姐姐,硬把他绑架回贼窟时,内心充满矛盾。归途中,她和赛克斯谈起监狱绞死犯人的事,奥立弗感觉到南希紧攥着他的那只手在发抖,抬眼一看,她的脸色变得煞白。后来,她冒着生命的危险偷

偷地给梅莱小姐和布朗罗通风报信,终于把奥立弗救了出来。梅莱和布朗罗力劝南希挣脱过去的生活,走上新生之路,但南希不忍心把情人赛克斯撇下。赛克斯在得知南希所作所为后,他只能持盗匪的道德标准,把南希视为不可饶恕的叛徒,亲手把她残酷地杀害。资料上说,狄更斯在给这两个人物取名时是有很深的用意的。南希和赛克斯英文缩写是N和S,正是磁针的两极。他俩构成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又相成,永远不可分离。南希离不开赛克斯,宁愿被他杀害也不肯抛弃他,而赛克斯也离不开南希,一旦失去她,他就丧魂失魄,终于在房顶跌落,脖子被自己的一条绳子的活扣套住而气绝身死。南希的形象复杂,丰富又深刻,不但不是“扁平”的,而且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受益非浅,突然有种想看原著的冲动。《雾都孤儿》以小奥利弗这个人物为线索贯穿全片,情节丝丝人扣,牵住读者的心。片中的时代背景仿佛映衬在我的眼帘,把我也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中。同时我也感叹,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受着怎样的哀苦,过着贫困的生活,反映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利益关系,人们之间的利用关系,黑暗的现实社会下人们的冷漠、自私的本性得到了全然的体现。在那样的国度里,人们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也揭露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在邪恶与正义的对抗中,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印证了这一不变的真理。

第五篇:雾都孤儿

《雾都孤儿》读后感

《雾都孤儿》个性化的语言是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运用得十分出色的一种手段.书中的流氓,盗贼,妓女的语言都切合其身份,甚至还用了行业的黑话.然而,狄更斯决不作自然主义的再现,而是进行加工,提炼和选择,避免使用污秽,下流的话语.主人公奥立弗语言规范,谈吐文雅,他甚至不知偷窃为何物.他是在济贫院长大的孤儿,从未受到良好的教育,所接触的都是罪恶累累,堕落不堪之辈,他怎么会讲这么好的英文呢?这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无法解释的.可见,狄更斯着力表现的是自己的道德理想,而不是追求完全的逼真.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故事情节往往是在环境作用下的人物性格发展史,即高尔基所说的"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然而,狄更斯不拘任何格套,想要多少巧合就安排多少巧合.奥立弗第一次跟小偷上街,被掏兜的第一人恰巧就是他亡父的好友布朗罗.第二次,他在匪徒赛克斯的劫持下入室行窃,被偷的恰好是他亲姨妈露丝·梅莱家.这在情理上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但狄更斯自有天大的本领,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中充满生活气息和激情,使你读时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对这种本来是牵强的,不自然的情节也不得不信以为真.这就是狄更斯的艺术世界的魅力.狄更斯写作时,始终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想象力,即使对十恶不赦的人物也一样.书中贼首,老犹太费金受审的一场始终从费金的心理视角出发.他从天花板看到地板,只见重重叠叠的眼睛都在注视着自己.他听到对他罪行的陈述报告,他把恳求的目光转向律师,希望能为他辩护几句.人群中有人在吃东西,有人用手绢扇风,还有一名青年画家在画他的素描,他心想:不知道像不像,真想伸过脖子去看一看……一位绅士出去又进来,他想:准是吃饭去了,不知吃的什么饭?看到铁栏杆上有尖刺,他琢磨着:这很容易折断.从此又想到绞刑架,这时,他听到自己被处绞刑.他只是喃喃地说,自己岁数大了,大了,接着就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了.在这里,狄更斯精心选择了一系列细节,不但描绘了客观事物,而且切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雾都孤儿》中的南希是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南希这个人物有无比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南希是个不幸的姑娘,自幼沦落贼窟,并已成为第二号贼首赛克斯的情妇.除了绞架,她看不到任何别的前景.但是,她天良未泯,在天真纯洁的奥立弗,看到往日清白的自己,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她连奉贼首之命,冒称是奥立弗的姐姐,硬把他绑架回贼窟时,内心充满矛盾.归途中,她和赛克斯谈起监狱绞死犯人的事,奥立弗感觉到南希紧攥着他的那只手在发抖,抬眼一看,她的脸色变得煞白.后来,她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地给梅莱小姐和布朗罗通风报信,终于把奥立弗救了出来.梅莱和布朗罗力劝南希挣脱过去的生活,走上新生之路,但南希不忍心把情人赛克斯撇下.赛克斯在得知南希所作所为后,他只能持盗匪的道德标准,把南希视为不可饶恕的叛徒,亲手把她残酷地杀害.狄更斯在给这两个人物取名时是有很深的用意的,南希和赛克斯英文缩写是N和S,正是磁针的两极.他俩构成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又相成,永远不可分离.南希离不开赛克斯,宁愿被他杀害也不肯抛弃他;而赛克斯也离不开南希,一旦失去她,他就丧魂失魄,终于在房顶跌落,脖子被自己的一条绳子的活扣套住而气绝身死.南希的形象复杂,丰富又深刻,不但不是"扁平"的,而且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

读这本小说,使我受益非浅,《雾都孤儿》以小奥利弗这个人物为线索贯穿全文,情节丝丝人扣,牵住读者的心。书中的时代背景仿佛映衬在我的眼帘,把我也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中。同时我也感叹,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受着怎样的哀苦,过着贫困的生活,反映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利益关系,人们之间的利用关系,黑暗的现实社会下人们的冷漠、自私的本性得到了全然的体现。在那样的国度里,人们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也揭露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在邪恶与正义的对抗中,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印证了这一不变的真理。

上一篇:我的家风家训家规演讲下一篇:我的家乡湛江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