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022-08-30

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

1.什么是心理健康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3.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应包括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主题内容,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2.现实性原则。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确定适宜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发展性原则。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重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促进”的功能。

4.差异性原则。不仅要尊重个体差异,还应尊重年级差异。考虑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

5.活动性原则。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心理教育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

(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误区的剖析

误区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误区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

误区三: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心理课

(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初步构想

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这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包括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的训练活动等;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习惯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情感教育,即教学生学会体察和表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表训练、放松训练等等;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等互动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及要求所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培养;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科学的认识,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能做到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自信培养、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对性别认同,以及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异性交往的有关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及调适等。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而言,包括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的咨询和调适;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情绪的调适与辅导;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行为的咨询与矫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病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身心疾患的治疗和矫正;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等的矫正与治疗,这一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少。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理潜能,中小学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为提高民族素质,应从小加强重视中小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培养。因此,心理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通过特殊的教育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判断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创造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1)帮助教师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交往的观念

(2)和教师一起把好教学的三个关--- 备课关上课关课外应用关

(3)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

2.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1)在学科内容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四.学校心理辅导

(一)分类

按辅导涉及的学生活动领域,分为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按辅导涉及的心理与行为的性质,分为情绪辅导、智能辅导、人格辅导、自我意识辅导、社交行为辅导、耐挫力辅导、性问题辅导等。

按辅导对象的人数,分为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

(二)目标

1.学会调适。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适应”处理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

2.寻求发展。就是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

(三)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⒈)心理辅导应在学校教育的早期阶段就开始进行。

(⒉)心理辅导工作应取主动态势,宜未雨绸缪,注意防微杜渐。

(⒊)对于那些社会处境不利的学生、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的学生、自我期望偏高而又屡遭挫折的学生,应及早发现征候,重点实行早期干预。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⒈)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的、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

(⒉)尊重学生的选择。

(⒊)运用同感的态度和技术加深对受辅学生的理解。

4.学生主体性原则

(⒈)心理辅导要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

(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

(⒊)以开展活动为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

5.个别化对待原则

(⒈)注意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

(⒉)对不同学生实行区别对待。

(⒊)认真做好个案研究。

6.整体性发展原则

(⒈)树立学生全人发展的观念。

(⒉)不宜把心理辅导课程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

(⒊)采用综合辅导模式。

(四)途径

1.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5.个别辅导

6.小组辅导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

(一)自我意识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中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教育的内容

1、自我认识教育

2、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的教育

3、理想自我的教育

二、学习心理的辅导

(一)学习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中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内容

1、学习动机的激发

2、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3、考试心理的辅导

三、挫折的应付

(一)挫折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1、挫折的含义 : 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达到目标的行动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2、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引起挫折的具体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学习方面(2)人际关系方面、 (3)兴趣和愿望方面(4)自我尊重方面

(二)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内容

1、挫折观的教育

2、应付挫折方式的教育

(1)消极的应付方式:攻击、固着、冷漠、否认、

退化、压抑、反向

(2)积极的应付方式

3、挫折承受力的训练与培养

4、挫折应付不良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

四、情绪的调节

五、人际关系的协调

六、性心理教育

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的内容:

1、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的内容,

2、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教育,

3、青春期性行为的心理教育,

4、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教育,

5、青春期性心理发展困扰的个别辅导

七、优良人格的塑造

㈠人格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㈡中学生优良人格的塑造

1、理想和世界观的教育

2、自我观的教育

3、意志品质的教育

4、优良品格教育

5、不良人格的纠正

第三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以一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为例

【摘要】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尽管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许多教育工作者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错误认识。本文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入手,指出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错误认识,阐述学校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遵循的原则,从3个层次提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最后展示一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错误认识; 原则; 基本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目前,许多中小学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了。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之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内容还缺乏统

一、规范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些什么。

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

(一)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在实践中,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的学校确有不少,似乎只有对学生进行了繁多的心理测验,才能给学校带来蓬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光环。其实这种做法在了解孩子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

许多家长在来信中困惑地指出,现在学校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名,要求学生参加心理测验,一学期下来交很多钱,但教师从来不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办。还有的家长痛苦地提到:孩子参加智力测验后,同学们开始取笑他笨蛋、白痴,老师也基本放弃了对他的教育要求。其实孩于只是有些反应慢、心理紧张,没做完测验题目,我们并不真的相信孩子傻和笨,但孩子现在已经不愿意去学校,不喜欢学习了。看着孩子每天畏缩的模样,我们特别心疼。更有家长气愤地指出,学校智力测验的结果说我们孩子智力低,要孩子退学,可外面的测验又说孩子智力正常,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每天就是哭„„

这些来信从侧面反映出,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心理测验,具有片面性,甚至是很危险的。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正确的处理方法,将结果随意公开,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贴标签等等。这些都可能在有意无意间伤害学生和家长,结果完全违背了教育原则。还有一些学校积累了许多测验问卷,却不知如何分析,如何使用,更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结果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这些做法,都使心理测验成为赶时髦,而与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去甚远。

心理测验的目的主要是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与服务,它们重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状况,了解在咨询、辅导、教育之后学生心理发展出现的变化与改善。学校在进行心理测验时,首先要明确测验目的,有的放矢地选择测验项目;其次要注重测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测验结果的保密性;最后还要科学地分析、解释测验结果,提出有价值的教育建议。学校还应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及问题,调整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

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此,他们投入大量的人 力、物力,派出教师参观、学习,并要求教师尽快面向家长、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在很多学校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及时间、精力的局限,很多开展心理咨询的教师承担不了这一责任。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并产生较大的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开展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对中小学教师来讲,在短期为完成这门专业的学习、并很快投入工作是不现实的。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当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的思想,而不应仅面对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因此.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不应成为全部内容。心理咨询室应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中心。以此为依托,它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播、电视、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同时,根据学校实际,心理咨询室还可与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合作,开展针对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但这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补充。

(三)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心课

还有不少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心课。诚然,每周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阵地。但从目前各学校开课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课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程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队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课程应与心理训练、辅导相结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化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遵循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它是与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及心理咨询等多门学科相融合的、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除此,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2.现实性原则。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都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通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例如,中学应当把青春期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来抓。

4.差异性原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如,进行同伴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讲的知识内容、所举的教育实例都应有所不同,所设计的教育活动、训练内容及方式也应有所调整。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如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或有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活动。

5.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话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像、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

(一)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且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的不同训练话动等;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社交等原则;(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6)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对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7)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适等。

(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 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这一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少。

(三)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因此,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此外,还应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要,在小学、初中、高中3个不同阶段中侧重选择不同的内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小学阶段通常以适应学校生活与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初中则以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调适、情绪调控、自信心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人格塑造等为主要内容;高中通常又围绕学习能力提高、考试焦虑调适、升学就业辅导、人格培养、人生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以下是笔者对富锦市第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总结。富锦市第三中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办学,通过“四个维度”、“七个结合”,开展了“十项行动”,有思路,有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四个维度”与“七个结合”

四个维度:从课程维度开发校本心理课列入课程表;从学科教学维度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德育教育维度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家校工作维度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七个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各学科课堂;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整体规划;与班主任工作结合,建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管理文化;与社区工作相结合,创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与教师继续教育结合,开展教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教育科学研究结合,引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深层次开展;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营造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实践——十项行动

1.成立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006年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研组,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2008年8月,学校成立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任组长,副组长由德育、教学、科研三个系列的副校长担任。成员分别由政教处主任、教务处主任、教科研室主任和心理教师、年级主任、学年组长、班主任及班级心理辅导员、家长代表组成。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具体负责。

2.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室

学校加大资金投入,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投资20余万元,建设省内一流的具有八大功能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室,为全校师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空间。

A.办公区:是心理教师日常办公以及建立、整理和放置心理档案的场所。 B.测量区:是通过专业测试软件和量表对师生进行心理测量和问卷调查的场所。

C.个体咨询区:是心理教师与来访者进行一对一面对面咨询的场所。 D.沙盘游戏区:是心理教师采用沙盘游戏疗法对学生开展个体或团体箱庭训练、进行个案辅导或团体辅导的场所。

E.团体活动区:具备多项功能,是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拓展活动以及放松训练的场所。

F.阅览区:是学生和教师阅读心理学书籍的空间,为师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心理学资料提供了方便。

G.宣泄区:是为教师及学生提供的在安全可控范围下缓解释放压力、发泄情绪的场所。

H.放松区:配置放松音乐、放松椅,通过播放专门提供的专业音乐CD,让师生放松身心,改善师生的生理指标。

3.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高中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心理校本课程《富锦三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材突出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青春期教育、环境适应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学习方法指导、爱情观教育、珍爱生命教育、不良行为(抽烟、酗酒、上网、暴力、早恋等)的心理矫正等内容。

在全校范围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

一、高二每两周一节,高三每月一次团体辅导,记2个学分。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课,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并得到系统、科学的训练。

4.建立师生心理档案

学校每年开学初,都要给高一新生使用国际标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测量。专职心理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内容,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筛查,积极对重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5.通过课堂主渠道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和契机,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因素和契机,把心理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新课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从传统的以培养知识技能的一维目标变为以培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提供了条件,也使学科渗透成为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的课堂上,通过整合多元智能和学科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直觉、想象、记忆、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打造阳光幸福课堂。

6.分年级开展主题心理教育活动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我们将德育与心育有机结合,坚持“参与—体验—感悟—养成—发展”的原则,归还学生自主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权,构建小组合作的班级自主管理机制;开展师情、友情、亲情、祖国情等教育活动。高一学年以“适应—融入—养成”为主题,强化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转化角色,强化礼仪、守纪、规范、习惯的健康成长教育;高二学年以“健全—拓展—提高”为主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较强的自控能力和责任感,强化诚信、感恩、合作、进取的体验成功教育;高三学年以“成年—规划—责任”为主题,围绕人生规划,强化责任、理想、成才、服务的顺利成才教育。每月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成为德育的固定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团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的措施,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7.发挥学生心理辅导员的协助作用

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每个班级选出男女同学各一名,担任班级心理辅导员。主要工作:一是每周向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反映班级同学心理健康整体状况,分别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感情绪、危机事件等多种角度,对班集体的同学一周以来心理状况进行报告;二是一经发现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苗头,及时向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报告,及时介入疏导,尽可能避免负性恶性事件的发生;三是协助班主任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8.拓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网络:在重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同时,学校更注重同家庭和社区建立联系,逐步形成了学校与家庭、社区相互协调的心理辅导网络。学校在南岗社区、朝阳社区、建设社区等都设立了心理辅导站,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时间为家长和学生开展讲座及心理辅导,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9.通过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大力开展教师团体辅导活动,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师资、专门场所、专业设施、软件和图书资料等资源的作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教师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们勇敢地释放自我,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状态,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自我心灵的成长。在全体教师中开展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树立主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形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使教师在日常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掌握和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教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工作的主力军,学校注重对班主任的心理培训,使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正确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学校举办了首届“班主任节”,围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主题,设置了系列活动。

10.课题研究引领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开展

学校先后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边疆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的子课题《农业市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危机表现城乡差异研究》、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与模式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特殊群体子女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的子课题《特殊群体子女在学校的基本表现及学校的教育策略研究》,已取得良好的成效并通过了课题结题验收;特别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普通高中特色学校研究专项课题《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行动下的特色学校实践与研究》于2010年3月正式开题,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的领导亲自参加开题会,填补了佳木斯市教育科研史上没有独立国家级课题的空白。这些课题的研究大力地推动了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次开展。 【参考文献】

[1] 姜慧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05 [2] 刘建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D].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3] 禹瑛. 中美两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4] 黄国英.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06 [5] 裴春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D].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6]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7]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2001,(7).

黑龙江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课 程 名 称:___学校心理健康教育______

任 课 教 师:_______郝春东___________ 开课学年/开课学期:_第二学期_______________ 学 时 / 学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 在 教 学 学 院:__教育学院______________ 专 业 名 称:_教育管理学_______________ 学 号 / 姓 名:212553_ / _邵立伟_

教师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课教师签字(章):_________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那么,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出思想政治教材中许多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中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呢?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据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显示,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是培养个体好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养个体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例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种教育途径,各门学科教学的共同协作。而德育在个性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就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

不仅要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的体魄,还需要赋予他们健康的心理。社会、家庭、学校都必须伸出双手,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出应有的努力。在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专门开设健康课外,我认为在各科教学中,老师的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藏有不少适应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

政治课教学不仅应该注重政治知识,爱国思想的传授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踏上社会作好准备。课堂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好,同时还要想办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让学生活得好。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站在尊重人、珍爱生命、为学生的每一天、每一堂课的负责的高度,来重新定位课堂的功能,赋予课堂新的应有的内涵。让每一堂课都能成为学生一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应有的知识与素质基础,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经历一个难忘的过程,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积极愉快地生活、成长。

自信心在人生通往成功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与自信心相抵触的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损坏身心健康,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绊脚石。因而,要帮助学生克服与防止自卑感的产生,培养与树立自信心。我在教学中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如:教材中讲到“正当防卫”时,我先讲一个案例,一个青年人回到家,突然见院子里,一个人手拿刀子,正向他父亲刺去,青年人拿起地下的扁担,冲过去当头把案犯当场打重伤。这青年人的行为是否正当防卫?我让学生先讨论后发言,大家认为是正当防卫,我又问为什么只打头,不打手,不打脚?这是正当防卫吗?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理论根据。得出结果。在教学中,适当保留一些有趣的部分,让学生独立发现,以体现新发现喜悦。有利于保持学生对学习活

动的兴趣。我在教学中还注意渗透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等,通过渗透教育一步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每节课我都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使我的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领域。教师的主要责任还是给学生以关怀。“学会关心”和“全面帮助”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新目标和新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两方面学会关心:一是内容方面,要从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提升到关心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生命成长和生活幸福的全面关心;二是学会关心的方法。在全面关心的理念指导下和技术要求下进行教育和教学,做一名学生成长的关心者,并培养同样“学会关心”的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人的健康态度、积极情感与积极的价值观,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获得这些积极的体验与锻炼。

在我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体现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还注意渗透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等,通过渗透教育一步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在社会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人的发展也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所以对中学生行心理健康教育难度是比较大。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勇于探索,一定能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台阶。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新形势下中学政治学科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再者,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政治学科中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忙碌,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压抑感,而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求教师是一个有健全个性的教师: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 ,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学生的“人师”,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 其次,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各种方法的运用,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 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施个性化教育。对调皮捣蛋、不重视政治课学习的学生,不能以伤害他们的自尊和人格来惩罚其过失,也不能以管理需要而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而是要注意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要倡导他

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使其不伤自尊,增强自信,弥补不足,走向成功。 再次,要充分挖掘政治学科的潜能,用丰富的材料,优秀的人物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比如,在教学中,通过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屡败屡战,推翻清王朝,完成革命夙愿”的事例来完成对学生崇高理想的教育;通过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林则徐为国禁烟的责任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好素材。 ??? 最后,要求教师重视情感教学,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现在的中学生心理压力大,焦虑、依赖、畏惧、厌学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中学生中心理不健康比例的增大。针对这些情况,需要教师从多方位去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他们交朋友,给他们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从师生感情中吸取向上的力量,从而克服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形成一个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的心理环境。 不要动辄就训斥、挖苦他们,而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励、鼓舞、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给予他们以成功与欢乐的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完善性格,学会团结协作,与人和谐相处,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品质,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之才。

总之,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五篇: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内容

医院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控制知识教育、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卫生教育、病人行为指导与行为矫正。

一、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卫生教育

医学模式的转变,强调了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影响的重要性。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其行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各种社会因素作用于人脑后可激起人的心理变化。人的健康不仅与物质因素(如体质、遗传、生理、免疫等)有关,而且与本身的心理因素、心理状态有关。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和病人的康复,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致病,而且可以促使疾病的恶化。因此,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措施,不可忽视。

心理健康教育的着重点是:疾病是可以预防控制的,保持让病人及家属树立起防病治病的信心和决心,正确对待疾病;教育病人及时消除不良心理因素,调节情绪,维持心理平衡;保护病人心理状态,无论家属还是医护人员都要尽量避免对病人的恶性刺激,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和矛盾,解除其心理负担,促进康复或防止病人的病情恶化。

二、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控制知识教育

有关常见病、多发病预防控制的基本卫生知识教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各种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重点宣传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脑血管动脉硬化、脑栓塞、脑溢血)、肿瘤等的预防、治疗、康复。

3.各种常见外科疾病 包括常见的外伤、感染、急性损伤(烧伤、烫伤、骨折等)、急腹症(急性阑尾炎、腹膜炎、肠梗阻等)等常见病、多发病、急症的防治知识和抢救措施。

4.小儿科疾病 主要宣传小儿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小儿营养不良、佝偻病防治以及小儿科学喂养、小儿卫生保健常识等。

5.妇科 主要介绍妇女常见病(月经不调、子宫脱垂、急慢性盆腔炎等)以及孕期卫生保健、优生优育、计划生育知识等。

6.皮肤科 主要宣传荨麻疹、湿疹、痤疮、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牛皮癣等疾病的防治知识。

7.五官科 眼外伤、沙眼、急性结膜炎、曲光不正、青光眼、白内障、鼻炎、鼻窦炎、咽炎、化脓性中耳炎、扁桃体炎等疾病的防治知识。

8.各种仪器器械性治疗知识 如放射线、红外线、激光、针灸、按摩、离子透人等治疗方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有关的注意事项等。 9.各种检查化验知识 如血、尿、粪三大常规,各种血液生化功能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B超、胃镜、CT、磁共振、各种胸腹腔穿刺检查等的注意事项、采集方法及正常值。

10.合理用药知识 各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服用方法、剂量、副作用、保存等。各类中药的服用方法、煎制及适应证、禁忌证、遵守医嘱,按时按量全程服药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滥用镇痛药、镇静药、抗生素、激素类药、营养滋补类药等的危害。

11.心理卫生知识 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和治疗作用。树立正确对待疾病的思想,保持稳定的心理情绪,消除病人心理负担促进对治疗疾病的作用。对病人、家属进行医疗保护原则教育,从心理上支持病人、防止对病人的任何恶性刺激。各种心理治疗方法的具体应用。

12.就诊知识 如就诊须知、医院性质、服务对象、医疗范围、分布、门诊挂号、各种化验检查、合理用药、公共卫生道德、住院手续及医院中各项规章制度等知识教育。

13.饮食起居日常生活中的卫生知识等。

三、病人行为指导与行为矫正

在传播预防保健知识的基础上,用行为指导和行为矫正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有针 对性地协助患者或有特定健康行为问题的人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技能,改变不良行为习惯,采纳健康行为,是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矫正个人的不良心理反应引发的行为。例如,对冠心病病人进行解除压力的放松训练,以控制A型行为。

2.矫正个人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疾病或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如针对糖尿病病人的膳食指导,戒烟及减肥训练。 3.指导教育对象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建立健康行为模式,如教新生儿母亲学会如何进行母乳喂养;指导高血压病人家属学习如何在家庭中自测血压。

4.实施从医行为指导,增强病人对医嘱的依从性。例如,与高血压病防治相关的从医行为包括:定期测量血压;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就医;遵医嘱坚持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上一篇:新课改教师培训总结下一篇:学雷锋活动主题队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