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试用期陷阱

2022-06-27

第一篇:大学生试用期陷阱

试用期的陷阱

人事政策与服务作业

试用期的陷阱与防范

姓名:葛欢欢班级:人力0901学号:2009011970

试用期的陷阱与防范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我国开始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毕业生人数也就随之增多,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大学生常常认为自己是个佼佼者,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但是在最后却发现原来是一场陷阱。应届毕业生在求职中会遭受很多不公平待遇和陷阱,其中,试用期遭遇陷阱这一问题是在众多问题中最突出的一个,因此,应受到广泛关注。

一. 试用期的陷阱

由于试用期陷阱问题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因此,我们会从以下三点来分析一下试用期的陷阱到底有哪些。

(一) 试用期与实习期概念混淆

试用期是指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处于非正式状态下的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是否能够胜任该职位而进行的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符合自己要求进行了解的期限,可根据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将试用期具体细化,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实习期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到单位的具体岗位上参加实践工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理解科学文化知识,实习期内与单位没有形成劳动关系。

由上述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概念不同意义不同。不少用人单位故意把概念混淆,将试用期说为实习期,在试用期内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在试用期结束之前,用人单位会以考核不合格为由,以此变相延长试用期的期限,致使大学生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也只能自认倒霉。

(二) 口头约定,一“试”了之

很多大学毕业生被公司录用时,双方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只是口头上做出承诺。例如,公司方面可能会与受聘者约定,工作前3个月为试用期,根据试用期的表现决定是否录用。受聘者会在这三个月内认真努力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试用期一结束,很多人本以为可以被录用,却因表现不好等原因被辞退,即使想找公司理论,却因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而无依无据,只能被一“试”了之。

不少大学生在就业时常遇到这样的陷阱,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之前总要

有试用期,而且往往试用期一结束,自己也就会被炒鱿鱼。《劳动法》曾规定,在建立劳动关系时应当签订劳动合同。从这一规定就可以看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劳动合同,都应该在员工开始为其工作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签订合同后双方在约定试用期限,而不是等试用期满后在签订劳动合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遭陷害。

(三) 试用期工资过低

不少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只为员工发很少的工资,工资水平往往都会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水平,甚至个别单位不给试用期员工发工资,只是提供住宿或餐补车补等待遇,这种陷阱是很常见的,尤其是针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尤为突出。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急于找到工作,对转正期的工资待遇还算满意,宁可忍受几个月的底薪也要保住自己的工作,用人单位就是利用求职者的这种心理,在员工的试用期内对员工进行压榨,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中明确指出,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的最低档工资或劳动合同约定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因此,只要劳动者提供了劳动就应该得到与劳动相匹配的工资报酬。用人单位不应该也不能以考核为依据来压榨员工的劳动,钻法律的空子。

二. 试用期陷阱原因分析

我国法律体制发展迅速,各大高校的授课内容中也会加入法律课程。但是试用期陷阱问题却并未得到充分的解决,试用期陷阱现象也未曾减弱,现针对试用期陷阱这一问题做出如下四点分析。

(一) 供求失衡,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出台,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社会就业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因此,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在试用期内对大学生进行剥削。为了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不少大学生被迫吃亏。

目前,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但是在校学习期间,很少一部分学生会主动去了解法律知识,大学生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自己应享有的权益了解太少,即使课堂上讲授过,

多数人也只是草草记住,并未认真的细细研究。然而,现今社会一些不合法的“潜规则”却被习以为常,大学生在试用期遭遇到用人单位的陷阱层出不穷,致使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因此,大学生应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就业中的合法权益,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试用期的陷阱,才能真正的做到安全就业、舒心工作。

(二) 就业指导不完善

就目前来说,各大高校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之前并未给予一定的指导,并没有在就业法律、就业前期准备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培训,这是造成大学生遭受试用期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大学毕业生离校之前,大多数高校都不会主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即使开展也只会有少数人员参加,动员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得未经就业指导的学生步入社会。对于社会经验较少的应届生来说,难免不会发生遭遇陷阱的问题。

(三) 监管制度漏洞百出

虽然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但是,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并未减少。除了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政府也采取了很多促进就业的措施,例如,主办人才招聘,组织人才介绍等,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政府未能采取相应的手段来规范用人单位的合法性,在监督过程中,对于违反政策的用人单位也并未采取惩罚行动。对于政府的这一漏洞,用人单位将其充分利用,造成大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

三. 试用期遇陷阱的防范措施

为了避免试用期遭遇陷阱,保证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创建和维护良好的就业环境,保证就业的公平性,所以,在此提出几点防范措施以作参考。

(一) 了解法律法规,加强维权意识

根据目前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享有接受就业推荐的权利、接受就业指导与信息服务的权利、岗前培训权、试用期获得报酬权、自由择业权、公平待遇权、择业知情权、平等就业权、违约及

求偿权等权利。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毕业生应该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依法就业的意识,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大学生应当了解必要的相关法律程序问题,一旦遇到劳动争议,才能及时有效地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一般都是发生在达成协议之后或结束劳动关系之时。因此,我们可以首先进行双方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劳动仲裁不得才能到法院起诉。只有了解相关的法律流程,在遇到问题时才能更加有利于自己合法权利的维护。

(二) 谨慎选择就业信息

大学生在进行就业时,与用人单位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双方是平等的,只有做到公平性才真正有利于双方。大学生在这过程中不能放低自己的姿态,低声下气,任人摆布,也不应狂妄自大,自吹自擂,而应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积极主动,自信地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交往。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对来自不同就业渠道的信息,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远高于一般就业标准或高出自己能力的信息,更要慎重,小心陷阱,防止受骗上当。现在网络发展迅速,很多招聘工作都是在网上进行,在看到招聘信息时,为了防止大学生在试用期遭遇陷阱,大学生应登陆该用人单位网站详细了解该公司的整体情况,并进行多方打听了解情况,如真遇陷阱,也可提前做好防护,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维护自身的权益。因此,对于就业信息的筛选应该小心谨慎,不应盲目贪大。

(三) 签订劳动合同

大学毕业生在正式工作之前,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它关系到就业后自己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如果未签订劳动合同,在遭遇试用期陷阱时无依无据,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正式报到工作后必须签订劳动合同。通过劳动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

利义务,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防一“试”了之的命运。

2. 在签订合同之前,双方应该保证平等的地位,其中的条款应该在互

相的商讨、更改中设定。

3. 详细阅读劳动合同,看清楚所有内容,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后再

签,不要让合同留下空白。

4. 合同应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

有了劳动合同的保障,才能在维护自己权利的时候做到有依有据。

(四) 加强就业指导

各大高校应该在毕业生就业之前开展专题讲座,进行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这些讲座使大学生知法懂法,了解自己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特别是试用期应该享有哪些劳动权益,应该警惕哪些陷阱,避免受骗上当。同时,当自己遭遇到这些陷阱之后,应该通过哪些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业指导的加强也是对大学毕业生权利的保障。

(五) 完善社会监管

为了更好的解决试用期的陷阱等问题,政府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监督相关法律的执行情况,打击、惩处违规违法的用人单位,给其他用人单位以作警示,规范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同时也给广大大学生提醒,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加强自己的防范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二篇:大学生如何避免就业陷阱

就业,已成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头之患。“现在的我们就是"热锅上的蚂蚁",连做梦都想找工作的事。”而今,毕业生们除了焦虑,还得提防来自不法分子的“就业陷阱”。 陷阱一:巧立名目,收取费用。以录用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这些公司招聘时常常不看任何学历证明,甚至不安排任何面试,而只要求求职者支付信息费、报名费、登记费、资料费、推荐费、注册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当他们填满自己的“钱袋”后,就会找各种理由将应聘者“辞掉”。这是黑心单位最常用的欺骗手法。陷阱二:不签订就业协议书。用人单位不允签订就业协议,甚至不约定违约惩罚条款的相当普遍,据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都不约定违约金,而在20%有约定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害怕学生违约而提出的要求,学生主动提出的很少。毕业生之所以没有约定,一方面是不想自己被

二、破解对策

1、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行为主导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现行大学生就业方式进行总结反思,结合当前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出台相关行规来防止和杜绝就业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加强反馈与抽查,促使用人单位严格履行相关法律法规及各种制度。

2、发挥新闻媒体正确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政府要利用好手中掌握宣传媒体的政治优势。在广播、电视上抽出一定时段播映相关内容;在报纸上开辟就业专栏,定期向社会公布相关用人信息,列举就业陷阱等,以引导学生的就业行为和有效制止招聘过程中的不轨行为。

3、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教育。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选编一些资料如劳动法、合同法、常见的就业陷阱案例等,供大学生阅读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4、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法律意识。对于毕业生而言,要清楚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以摸清应聘单位的发展前景。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时,一定要注明双方谈妥的条件,这样即使双方产生纠纷时也不会空口无凭。如果遇到与中介招聘信息所列的待遇、薪酬情况严重不符合的,可以向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求职者,对自身资料要加强保密,最好到具有公信力的网站。 千万不要心存“撒大网捞大鱼”的心理,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应聘,这样不仅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还会对职业的发展起到极有利的作用。

大学生面试注意事项精选

一、是个人信息要保护 毕业生在填写个人简历时,不要在规定的表单以外的地方填写自己的联系方式,这样会导致不安全情况发生,其中尤其建议求职者只留本人联系电话并保持畅通,若非必要最好不留家庭电话。

二、是面试地点要留意 大学生在面试时一定要认真确认面试地点,正规单位招聘一般会将招聘地点设在单位的办公室、会议室,一些以租用房间作为应聘地点的单位要警惕。不要轻信招聘者在指定的街道或酒店接待,应该自己主动找到招聘单位所在办公地址或办事处。

三、是遭遇“强制性”体检时要注意

如遇到单位要求必须体检才能上岗的,提醒求职者注意:单位不应当指定某医院,而此类医院也不应该是私立医院或者诊所。如遇到此类情况,请不要相信,发现被骗应及时报警。

四、是非法费用不要交

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招聘单位培训本单位的职工,也不准收取培训费。求职者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并向招聘单位所在地区举报,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五、是不要轻信外地上岗的承诺

对外地企业或某外地分公司、分厂、办事处的高薪招聘,不论其待遇多么好,求职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不要轻信他的口头许诺。一是不去,二是到劳动保障部门咨询,并办理相关的手续,否则会吃大亏,悔之晚矣。

六、是签订劳动合同须谨慎

与用人企业签合同时,求职者要“三看”: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合同无效;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用缩写、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必须签书面合同,试用期内也要签合同。

求职面试就如同战场一般,你不行,你不会;别人就会,别人就行。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那你才能一展自我风采。

第三篇:大学生如何规避就业陷阱?

刚刚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面对招聘广告,签订劳动合同,洽谈就业岗位和工资福利待遇等事项,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某些企业和单位正是利用大学毕业生没有社会经验,在这些环节设置陷阱,损害求职者的合法权益。下面我就举一些关于就业陷阱的实例来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规避这些陷阱。

一大学应届毕业生张某在一家职业中介的信息栏上看到招聘文员的启事,便前去咨询。该中介所“电话联系”了公司后,告诉他职位空缺,可以去试一试,但要交纳100元中介费用,并承诺如果这家不合适,可另外推荐,直到找到工作为止。面试后,公司让他回去等消息。等了两个星期,被告知未被录取。张某只好找到那家中介所重找一家公司。经过面试,又经过长达半个月的等待,仍然得知没有被录取。当张某第三次折回中介所时,中介所告诉他没有新的空缺职位,让他再等等。

这个案例就是我们经常能遇到的非法中介陷阱,部分非法职介机构通常采取拖延时间、与用人单位共同欺骗等手段,骗取求职者信息费、介绍费等。所以求职者碰到那些“一间门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职介所或者“人才市场”要格外当心。正规的职介机构应有营业执照和招工许可证原件;明码标价;公示劳动监察机关举报受理电话;收费时出具由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服务人员持有职业资格证等。

在众多的就业陷阱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学生就业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培训机构混迹其中,不断给大学生介绍“高薪就业”、“保证就业”之类的机遇,殊不知其中陷阱重重。其一,收了培训费仍然没有工作;其二,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联手坑害大学生;其三,用人单位也有培训陷阱,更有因为培训失去自由的事例。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具备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同时,在求职时要先清楚用人单位的背景、规模、工作的具体内容等等,保证不被非法单位所欺骗。

其实,我们具体分析就会发现不管哪种就业陷阱都包含四个基本的特征:欺骗性、诱惑性、隐蔽性、违法性。也不外乎四个主要类型:招聘陷阱、中介陷阱、协议陷阱、试用期陷阱。我们了解了这些大学生就业陷阱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后,只要自己在找工作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不会上当受骗了。此外,我们要牢记四个警惕,即:警惕一:虚假广告———引诱求职者上当;警惕二:招聘收费———名目多防不胜防;警惕三: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动力;警惕四:不公条约———口头承诺不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核心问题是定位,能不能准确定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了解,二是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一个毕业生,只要树立了个人阶段性的、或长远的人生目标,他就会对自己的才能、特长、爱好有充分的估计和定位,就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去追求,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一味地跟风,只要我们对自己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一味贪图名利而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就业陷阱就会远离我们了。

第四篇:大学生如何避开就业陷阱

发布者: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发布时间:2010-03-09 09:19:04 阅读:74 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迅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就业矛盾日渐突出。目前由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滞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不够健全,相关各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认识不深,作用发挥不够,客观上助长了各种不依法用人、违法招聘等为大学生就业设置各种陷阱的现象屡屡出现。特别是近期又到大学生就业的攻坚阶段,一些违法录用大学生、设置就业陷阱的现象可能有所抬头,大学生在就业中应高度警惕。

一、大学生就业陷阱的表现特征

大学生就业陷阱是指招聘单位,其它机构或个人,利用大学生的弱势地位(如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差、就业竞争激烈等),以提供就业机会为诱因,采用违法悖德等手段,与大学生达成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各类就业意向(协议),以期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就业陷阱主要表现出四个典型的特征。

第一,欺骗性。主要表现为招聘单位以攻势强劲的虚假宣传,信誓旦旦的不实承诺,热情有加的伪善行为来取得大学生的信任和很高期望,然后在协议中提出苛刻条件,隐藏各种不法目的。

第二,诱惑性。主要表现为招聘单位着力包装,夸大事实,并以单位各种招牌、荣誉、待遇和发展前景蛊惑大学生,一旦大学生被其所诱骗上钩,则脸色突变,一幅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

第三,隐蔽性。违法用人单位的各种伎俩都有十分华丽的诱人说辞,听起来入情入理,面面俱到,句句都令人心动,其实处处布下陷阱。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十分单纯,难辨真伪,很快成为猎取的对象。

第四,违法性。就业中的违法目的各有不同。一类是违法违规留人才。有些为留住人才而扣留大学生的户口、证件等使大学生欲走难行。有些迫使大学生签下“卖身契”,使大学生“生为单位的人,死为单位的鬼”。有些软软硬兼施,一方面大开空头支票,另一方面强迫工作,迫使大学生逐渐接受不公正,不合理的现实。另一类就是坑蒙拐骗,使大学生掉进自己挖下的高薪陷阱,培训陷阱、中介陷阱,甚至诱骗大学生入股,推销、传销等,还有些用人单位给大学生设置了协议陷阱、合同陷阱或试用期陷阱,使大学生感到欲罢不能,求助无门。

二、大学生就业陷阱的主要类型

第一类是招聘陷阱。其一是招聘会不合法。有些双选会打着毕业生就业的名义,实质是未经有关主管单位审批。参加双选会的单位也良莠不齐,出工不出力,只为凑数,以便主办单位收取高价门票,参加双选会的人员公费旅游,招聘单位收取一些毕业生的信息。有些招聘单位甚至出卖学生的个人信息,给一些违法之徒有可乘之机。其二是变

相收费。如有些招聘单位不当场签约,要求通过网络或电话继续洽谈,而这些网络或电话都是收费的;有些招聘单位收取应聘者报名费、资料费或培训费等。其三是用招聘掩盖违法行为。有些企业打着招聘的幌子,逼迫毕业生做传销、推销或其他违法的事情。第二类是中介陷阱。一是收取高额的中介费用,为你列出一大堆要么不要人,要么不招收大学生,甚至不存在的单位,使你几次头撞南墙,知难而返。但想要回中介费——难!第二种是外地非法中介机构或中介网络,收取一定的费用,却以种种理由推脱责任。有些虽然介绍了单位,但用人单位的状况与求职的要求相去甚远,既便如此,工作几个月,往往被炒鱿鱼,理由是试用不合格。第三种是非法中介机构之间相互串通,以大城市高薪就业落户等名义开展中介,收取不菲的中介费后,介绍到外地中介。外地中介找不法用人单位或私人小企业让大学生打零工,而户口、档案却长期违法滞留,甚至被丢失。

第三类是协议陷阱。第一种为口头承诺。口头承诺如果没有在协议书中白纸黑字予以体现,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一旦协议主体间发生矛盾,吃亏的一般都是学生。第二种是不平等协议。由于大学生维权意识缺乏,在求职中又处于弱势地位,对不平等条款要么不知要么不敢提出异议,使就业协议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霸王合同”。所以大学生在签订就业协议时,一定要慎防无保障协议,死协议、卖身协议等不平等协议。第三种是就业协议代替了劳动合同。有些用人单位以就业协议替代劳动合同,究其原因,是用人单位在就业协议中的许多约定不符合劳动法规定,如果签订劳动合同,许多不合法约定将不存在,难以实现对大学生的约束,不能达到其违法用工的目的。

第四类是试用期陷阱。一是没有试用期可能暗藏玄机。试用期是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对双方都有约束力,试用期长短或有无由双方依法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某些用人单位规定大学生报到就签订劳动合同,马上上岗工作很快。可当大学生感到单位各方面情况不尽人意,想要另谋高就时,才发现自己在“无意”间放弃了试用期这一有利的武器,丧失了自己本该拥有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单方面解除合同,无疑要承担惨重的代价。二是试用期或见习期过长。劳动部在1996年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时规定,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新分配到用人单位工作的,仍应按原规定执行一年的见习制度,见习期内可以约定不超过半年的试用期。由于法律法规对见习期内的权利义务没有具体规定,在大学生就业中,违规违法现象主要表现为见习期与试用期的总期限超过一年,有的甚至长达两年;有些单位以见习期的名义不签合同,且借故延长见习期;有些单位签的是劳动合同,书写的却为见习期。诸如此类的现象屡见不鲜,应当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第五类是培训陷阱。在大学生就业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培训机构混迹其中,不断给大学生介绍“高薪就业”、“保证就业”之类的机遇,殊不知其中陷阱重重。其

一、收了培训费仍然无工作。有些培训机构以“高薪就业”、“保证就业”的名义引诱大学生交了培训费,但培训结束后,却以种种理由不给安排就业。其

二、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连手坑害大学生。大学生交了样昂贵的培训费后,被推荐到一些位置偏僻、层次较低的企业,无人问津的低薪岗位,甚至在试用期就被借故辞退。其

三、用人单位的培训陷阱。有些

用人单位要求新进大学生必须经过某某机构培训,考核合格才能录用。于是花费不少的大学生经过培训,考核过关者却寥寥无几。即使如此,被录用者也难逃厄运,工作刚满见习期或试用期即被以各种理由辞退。其

四、因为培训而失去自由。常言道“没有梧桐树,难留金凤凰;栽好梧桐树,招来金凤凰”,可一些没有梧桐树的用人单位自有“妙法”留人。那就是单位出钱培训上岗,“买走”大学生的“自由”。这些用人单位在大学生上岗前提出,单位出资送大学生到某培训机构进行所谓的培训,并且签订培训上岗协议或劳动合同,规定所有经过培训合格人员,才能准予上岗,且要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少服务一年,必须交纳数目不菲的违约金,有些单位甚至扣押大学生的证件。

第六类是保证金、押金陷阱。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严禁招聘单位在大学生就业中收取费用,包括资料费、培训费、保证金、押金等。可在招聘中,大学生还是经常碰到索要巧立名目的费用。大学生一方面求职心切,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保护意识,所以经常陷入此类陷阱。

第七类是安全陷阱。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种种问题,给一些不法之徒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常常精心策划,坑蒙拐骗盗无所不用,如果大学生稍不留神就会受其所害。

1、索要各种证件、签名、盖章。如果大学生在招聘中留下重要证据之类的东西,就可能成为欠费、欠税、担保人等各种形式的债务人,也可能成为敲诈勒索的对象。

2、索要办证费、资料费、报名费、劳保费、保险费、等名目繁多的收费。只要大学生切记,无论对方怎么巧舌如簧,没赚钱决不花钱,他们的如意盘算就会落空。

3、谨防偷盗抢劫。首先,对陌生的人、陌生的地点与可疑时间的面试,一定要谨慎小心,很可能各个环节都陷阱重重,令你防不胜防。其次,谨防将手机、钥匙交给对方,也不要随便吃喝对方提供的食物饮料,否则可能瞬间一无所有。再之,谨防诈骗。如果对方为掌握你的全面情况无休止面试,你可能已经处于危险的境地。要么设下小圈套让你闯祸,然后高价索赔;要么你的家人朋友可能接到你车祸、病危此类的通知,于是匆匆将钱转入了不法之徒的账号。

4、切防非法工作。工作性质不清,任务不明,遮遮掩掩、行动诡秘,这时就要非常留心,可能已沦为不法之徒的帮凶。可能正从事涉毒、偷运、销赃、窝赃、传销等非法工作。而一旦事情败露,违法者全无踪影,而你成为了替罪羊。

5、女大学生安全第一。不法之徒更易选中女大学生,是因为他们就业更难,易于诱骗,而且防卫能力差,胆小怕事,易于掌控。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稍不留神,可能会落入不法之徒、不良企业的陷阱中,轻则被劫财劫色,一无所有,更可怕得是陷入色情、传销业或被拐买,反抗者甚至遭暴力相向,失去生命。所以,女大学生就业一定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思想上切不可麻痹大意,贪图钱财与享受,以免被引诱;行动上一定一定要细思慎想,以防掉入陷阱;具体环节上要步步为营,以杜绝授人把柄。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陷阱的途径

解决大学生就业,是政府和社会应有的责任。特别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和社会应加强改革和管理,保障大学生的基本权益,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1、改革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保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现行的就业协议,对用人单位约束力不够强,学校的枢纽作用难以真正发挥,造成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更突显出学生的弱势地位。因此,有必要对现行就业协议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学校应退出三方就业协议的签定。高校不是就业协议的主体,更不具有社会用工管理的职能,把高校作为协议主体一方使其处境尴尬,且易造成扯皮与侵害学生权益事件。其次,现行就业协议应向劳动合同方向发展。现行大学生就业协议与劳动法规范的劳动合同虽有异曲同工之效,但二者结合点模糊不清,且就业协议文本不够规范、协议内容不全面,这些常成为用人单位规避责任或违法以侵害大学生合法权利的重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就业协议无法可依,无法律定性;内容由双方自由约定,无强制性规定,这是造成协议与劳动法冲突,就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矛盾,用人单位侵害弱势就业大学生合法权益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协议应朝附有生效条件的劳动合同方向发展,不妨认为,用人单位与大学生提前签定了附有生效条件的劳动合同。这种劳动合同有法可依,性质明确,能有效约束用人单位的违法现象,即使发生争议也有法为据,可通过法定程序解决。再之,高校应淡化就业管理职能,而应强化就业服务职能。作为高校,更重要的职能是为学生就业提供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而不应成为尴尬的“第三者”。高校所履行的就业管理职能应当“物归原主”,即由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理所当然”地承担。这样既能避免三方协议的扯皮现象,又能充分保护协议双方的合法权益,更使违法违约者承担相应的责任。

2、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用人单位与大学生洽谈签定就业协议的主渠道,是政府、社会与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主要方式。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政府、社会和高校应积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创造就业的有利条件,努力推介大学生充分就业。特别是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在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架起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与桥梁,是二者能充分协商,各自找到满意的“对象”。然而,现在的就业时市场管理缺失,就业市场的功能“变质”,市场主体的身份复杂等问题已成为通病,给大学生就业蒙上阴影。因此,完善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已势在必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审批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现象,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序、规范、诚实可信的公平市场。

3、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用人管理。现阶段,有许多用人单位在用工方面有意或无意地违反法律有关规定,更不乏一些用人单位在与大学生签定就业协议时就设下陷阱,并以此为依据,长期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因此,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用工管理与检查,严厉处罚不法用工的单位,同时应加强在劳动者中宣传劳动法,鼓励劳动者检举揭发用人单位的违法现象等方法,以规范用人单位依法用工,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陷阱的有效途径之一。

4、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和不良企业的违法行为。不法分子和不良企业严重扰乱就业秩序,给大学生人身、财产等方面造成严重威胁,使大学生常常遭受难以承受的打击,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也对社会的稳定安全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

应予以严厉的打击,常抓不懈,以阻此风,为社会和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外部环境。

5、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大学生就业陷阱不仅要创造安全、有序、公正、合理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并能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利。当前,普法教育在大学还很不够,一些普法课程得不到大学生的重视,致使许多大学生法律知识缺乏,法律观念淡漠,维权意识不强,即使权利受到侵害也不知道,当然,也不乏为息事宁人、忍气吞生者,但很少有依法维权,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者。这种现象不仅只是个别大学生利益,权利受到侵害,更严重的是助长了许多违法分子的气焰,造成许多不安全不稳定事件,也使刚进入社会的许多大学生受到不良影响,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可能埋下隐患。另外,大学生也要不断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锤炼,迅速成熟起来。社会和学校的保护是有限的,短暂的,更现实的办法是要求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分清是非,明辨良莠,树立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五篇:大学生求职要防陷阱

大学生求职要防陷阱(来源:中国新闻网 )

随着六七月就业高峰的来临,毕业生开始为求职而奔波忙碌。本报记者深入太原市就业指导中心、市劳动监察等部门,采访到求职者的种种遭遇和专家建言。希望毕业生在求职时,要多听、多问、多看、多想,避免就业路上的陷阱。

险入“传销道”

实例:小王是中北大学通讯专业的毕业生,即将毕业时,小王将求职信息发到了几个大型人才网。信息发出不久,广州一家电子公司给他打来电话,说他的情况符合条件,想对小王进行深入了解,近半小时的通话,对方不停地就组织过什么活动提问。通话结束时,对方留下了公司网址。挂掉电话后,小王立即浏览了该公司网站,了解到该公司是销售电脑配件的。小王对技术员的职位相当满意,3天后,他主动拨通了该公司的电话,对方说正要联系小王进行面试,嘀一声电话录音开始……小王顺利“闯”过面试,并与公司谈妥了3000元的月薪。公司要求小王一个星期内必须到广州报名。就在上火车的前一晚,小王在网上无意搜到了一则消息,“一个毕业生应聘到广州一家电子公司后,被公司人员安排到一间封闭的小屋内,强迫其接受传销知识,毕业生砸破了玻璃才逃离”,相似的求职经历把他吓出一身冷汗。

建议:若接到不熟悉或未投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再去面试。若一个单位长时期刊登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扣“身份证”

实例:某高校法律专业的大专生小李即将毕业,为了尽快还清助学贷款,小李找到了一家职介中心,希望尽快找一份高薪工作。职介以介绍工作为由,将小李的身份证等证件扣了下来,给小李介绍了一个跑长途货运的工作。可小李看过工作环境后,发现与职介描述的相差甚远,便要求职介退还他的身份证等证件,可职介却提出让小李给他们800元的介绍费,才能拿回抵押的证件。无奈下,小李报了警。建议:找工作尽量到正规的招聘会,如各大高校每年定期举办的招聘洽谈会。切记,不要将自己的任何证件交给职介或用人单位,也别将自己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透露出去。

收取“保证金”

实例:小李是陕西某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久前她回到太原老家找工作。在一次大型招聘会,她看到了某培训机构招聘中文教员的广告,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间的工资为每月800元,转正后每月底薪1000元,同时有代班提成。小李觉得能找到与专业

对口的工作很不容易,便毫无犹豫地投了简历,参加了面试、笔试。然而,签约时,公司却要求她交纳3000元的保证金,说是避免她在短期内跳槽,保证金在两年后返还。

建议: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不得有欺诈行为或采用其他方式谋取非法利益。而且,根据《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向求职者收取费用的用人单位,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给求职者造成损害的,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骗交“培训费”

实例:师范专业应届毕业生小智,与不少同专业的毕业生一起参加了某保险公司下属培训中心教员的招聘考试,小智很快通过了笔试,并顺利参加了面试。一番面试后,公司已经决定录用小智。但是,被录用之前,小智要先进行保险业务培训,并要小智掏100元的培训费,小智感到纳闷,应聘的是教员职位,可为何要参加保险业务培训,公司对此解释为新来的员工都要到公司基层锻炼。

建议: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是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根据规定,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者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至于培训费,一般由公司担负。

“高职”作诱饵

实例:小王是某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他和同学一起应聘一家颇具规模的保险公司的网络管理员职位。通过递交简历、笔试、面试后,他们被录取了。然而,一到公司,公司便要求他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保险业务培训,随后,公司让他们拉业务,而且,之前许诺的工资待遇也完全变了样。对此,公司解释说新人都应熟悉公司业务,到基层去锻炼一下,小王这才意识到自己已掉进了招聘陷阱。建议:求职时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猫腻。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没有底薪。提醒:毕业生不在少数,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许多毕业生一看到招聘单位打着高薪、高职的招牌后,便迫不及待地投简历、参加面试、签合同。有的被骗后,忍气吞声,还有的因缴纳违约金而负债累累。希望毕业生在对招聘单位有疑问时,应及时到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学院团委咨询和反馈情况,获取帮助,切忌盲目应聘。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下一篇:大学教代会闭幕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