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会计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本科会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本文从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矛盾、学生的发展要求分析入手,提出了会计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和关键内容,旨在从会计本科教育的表层论证会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进而促进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本科教育(普通本科)、教学始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决定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因素。

第一篇:本科会计论文范文

我国高校会计本科教育问题探析

摘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现行高校会计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革的几点构想。

关键词:会计本科教育 教学手段 培养目标

当今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球化发展阶段,各国经济直接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教育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会计的变化越来越快,对会计人员在适应性、灵活性、知识更新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会计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全面。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高等院校, 必须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才能培养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自1978年中国高等院校恢复会计专业以来,我国会计本科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会计专业人才,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本科教育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应何去何从,必须以新的思路对现行会计本科教育进行反思。

1.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1会计本科教育目标不明确

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会计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在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学机构从事会计学的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弊端是:一定位过高。立足于培养能够胜任会计实务、会计教学和会计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对培养的目标期望值过高,而实际上高级管理人员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实践不断学习培养出来的;二专业性太强。过于强调会计学的专业教育,对通才教育重视不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综合性高素质会计人才的要求;三表述不明确。会计教育的重心是知识还是能力,会计人才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目标中尚不明确、不具体。

1.2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以会计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来确定的学科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专业主干课程。首先这种学科体系以核算为主、理论分析为辅。重实务和会计制度诠释方面的课程而轻理论课程,导致会计教材频繁更换,使会计实践无法进一步深化,也难以为一些毕业生进入研究生深造做准备,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教育目标实现的需要。其次,主干课程教材内容重复,不利于教材建设和学生培养,如管理会计所讲的变动成本法等又在成本会计课上出现。再次,经济学等基础课课时不足,税务等相关专业课设置较少,专业英语课甚至不开设,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而且把专业课集中在大三以后学习实为不妥,因为前两年不接触专业知识不利于学生及时建立起专业兴趣。

1.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而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企事业单位大都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知识外,没有地方拜师学艺,动手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与实际相差大,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教会计的没记过账,教审计的没查过账,教财务的没理过财,大多数教师对理论研究较多而对实务问题关注不够。学生按照老师上课讲的方法可以较好的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但实际上却不知道如何编制凭证和登记账簿。

1.4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目前,我国会计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还比较落后。普遍采用的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则以“教材+粉笔+黑板”为主。这种教学模式着重于传授知识,而忽略知识的应用,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 有余,创新不足。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1.5应试教育倾向严重

一直以来,跟其他很多学科教育一样,我国会计教育仍然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普遍存在“重考试轻能力”的倾向。学生为考而学,老师为考而教,对学生评价方法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手段,导致学生过度关注考试分数和名次,把手段当目的,扭曲了教育的目的。尤其是现在各种会计考试对会计教育造成很大的冲击,学生为了应付找工作而参加各种类型的会计考证工作,教师教学也就被迫适应学生的考试而作出各种调整以迎合考试的需要。这样一来,会计本科教学在相当程度上就成为了考试的辅导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利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1.6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也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的道德标准。这些道德标准是财经法规、财会政策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以诚为本,操守为重”是会计人员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会计人员没有了诚信,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就无从谈起,决策也就失去了可靠的依据,整个资本市场也将陷入混乱。我国连续发生的会计造假导闻,都说明我国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诚信,这与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是离不开的,由此看来,加强会计的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已成为我国目前会计教育的主要任务。

2.我国高校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的构想

结合我国高校会计本科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社会现状,在此提出改革我国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几点构想。

2.1突出专业特色,确立培养目标

一国的会计教育目标主要受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的普及程度影响。特定国家、特定时期的教育目标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认为,会计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便成为合格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能从事学习。

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确定,应当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时代特点并立足于中国实际。借鉴美国会计教育目标,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会计教育目标应定位于“通才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即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满足会计职业界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这主要是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迅猛扩张、更新,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会计学科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是知识面广、思维开阔的复合型、综合型的通才。同时我国当前和今后本科毕业生主要流向会计职业界,本科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具有较高会计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

2.2调整课程设置

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会计教育课程体系,考虑“通才基础上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应做相应调整。一要加强公共基础教育,夯实基础知识。包括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文学、法学、美学、哲学、写作、逻辑学、研究方法论、公共关系学、经济学等课程;二要拓宽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包括税收、经济法规、统计、财政、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证券投资及分析等;三要精简主干专业课。合理界定各门课程的内容,合并精炼教学课程,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会计主干专业课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会计电算化。第四,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满足就业需要,除必须开设的主干专业课外,还应开设一些非主干专业课,包括会计史、金融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税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资产评估学、会计法学等课程。

2.3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能力培养

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是要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变注重问题结论为注重问题解决过程,由重视记忆训练转变为原理应用、具体而言:

第一,改革单一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要以引导启发为主,系统阐述为辅,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

第二,推广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效果。

第三,增加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第四,完善科研与实习环节。推广助教岗位,欢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实践课课时比例,增加实习课的内容,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实践课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4改革传统考试评价制度,推进素质教育

在目前,完全推广素质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将应试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考试内容、形式和制度上进行改革,考试可以采用以能力和素质测试为导向的多种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论文、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等形式,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克服以前单独通过期末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试形式,使得考试成绩真正体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考试内容减少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逐步转变观念,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5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诚信要求和道德水准要求会越来越高,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显得十分重要。要切实加强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高校要设置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举行诚信知识讲座,使学生在校期间自觉地形成以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为今后爱岗敬业、客观公正、搞好服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忠霞张秋艳.高校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 农业与技术 2007.2

[2]赵爱良许 慧.任重道远——我国会计本科教育探析[J]. 时代经贸 2007.3

[3]彭 娟.新时期会计教育教学问题的探讨[J]. 商业会计 2007.3

[4]王 雄.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的革新及美国经验的借鉴[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1

[5]李天琴.中美会计教育比较研究[J]. 管理科学 2006.4

[6]刘风娟 齐胜军.会计教育改革的研究[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1

[7]唐振达.高校会计人本教育的探究[J]. 素质教育论坛 2007.1

[8]刘贤仕 黄晓鹏.论会计人才的培养[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2

作者:刘 儒

第二篇:从会计本科教育的表层论会计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从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矛盾、学生的发展要求分析入手,提出了会计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和关键内容,旨在从会计本科教育的表层论证会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进而促进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本科教育(普通本科)、教学始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决定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因素。在我国人才市场日趋成熟、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今天,强化教学改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本科生知识、素质与能力的最佳结合,并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满意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作为给各行各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管理人才的学科专业,会计本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会计教学改革首先要了解社会需求。如何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如何规划和设计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结构,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会计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对会计学本科教育的严峻挑战。

一、会计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毕业生的供需矛盾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会计教学应该着眼于社会需求,立足于培养目标的需要。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人才市场的供需现状不容乐观,也反映出高等教育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会计研究领域和内容不断拓展(与管理、与技术、与计算机等相结合),对于会计学本科毕业生来讲,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会计学科的毕业生应该是不愁找到“饭碗”的。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受教育者的基数越来越大,其中本科生教育发展尤为迅速。据统计,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5年很可能突破340万人。而早在1997年全国高校在校生共590万,读会计专业的达58万之多,每10名在校生就有一名在会计专业学习。从供给角度来看,会计学科本科毕业生的大量扩招好像是满足了社会需求,但是近年来会计人才市场上出现了奇怪的“两缺”现象——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的会计人员;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则找不到理想的岗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一)需方

需方讲究成本效益原则。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关注所需人才的自身价值和增值潜力的发挥,比如能否很快进入角色、胜任会计岗位(可以节约培训成本)、坚守岗位、维护单位利益(降低企事业的人才流失成本)等专业素质;是否具备诚实稳重的品质,能否具备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二)供方

在现有教育过程中没有从应有的高度审视和重视需方的要求。1.教育培养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2.有些学校建设和发展机制的定位不太明确,对市场需求研究不够,学校内部管理尚属“粗放型”;3.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维度和综合能力,学生所学知识与应用能力深度不够、广度不足,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重视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等等。

(三)本科生培养目标亟待明确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曾对会计教育目标的构建提出了三个与掌握专业知识相关的原则:一是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掌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工作的态度与方法。随着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发展的趋同化,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应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职业道德、专业及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经过一两年的实践检验即能够成为会计师的专门人才。

要达到上述三方面的要求,高等教育体制、高校教育机制、高校教学管理机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等宏观和微观(学校)方法都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任务相当繁重。笔者立足于由表及里,仅就学校内部院系环节中教学过程的某些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谈些看法。

二、会计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细化学科课程建设,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

作为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之一的会计学,面对现代社会涵盖的网络、信息、知识经济的特点,会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体现为: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课程考核制度科学、规范三方面,而且每一方面都是围绕“课程”来展开的。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实行的是集中管理模式,中间环节连接松散,以致于学科建设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中有所体现,但大量的相关工作却被放在院系的教研室,执行程度松紧不同,执行效果较差。究其原因为职责不清、日常监控不严、事后控制和反馈根本没有,造成有章虚循或各行其是的现象。如:

1.教学过程的检查制度不便反映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程度。表现在对学生作业布置的数量较随意,期中考试或小测没有严格的规定,老师进行期中考试反而成了个例,考前还得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考后才意识到这种“过程性、阶段性检验”对自己总结学习的经验与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设计粗糙、教学内容滞后,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应密切相连的“价值链”脱节。而这些若由学校教务部门管理则已显“鞭长莫及”。为尽快改变这种学科建设弱化的现象,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以会计学科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加大力度规范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与管理,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每门同头课程有一教师兼负日常教学的组织工作,并将其作为院系内部教师年终考核与奖惩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岗位责任是:组织、制订同头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计划;规定课程作业数量和评判标准;组织期中、期末考试的出题、阅卷工作,定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向所在院系以书面形式通报结果。

(二)改革教学考核体系

任何制度要得到完美的体现,必须要经过目标的制定——落实——日常控制——考核评价——反馈这样的“历程”(环节),才能反映出制度的科学性。有规范的学科建设规划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科学严密的考核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措施以及贯彻执行的保证,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机构设置也很难真正发挥作用,会计学科建设也不例外。

1.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改革

教学松懈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学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难以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直接的监控与考核。通常教学考核都是软指标,难以反映真实问题。在缺乏有效考核的情况下,任何鼓励教学的措施都没有实质性的效果。目前,有些学校也在不断尝试“学生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对教师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评价内容大部分都过于抽象,普遍设置了一些诸如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等内容,学生根本不知所云或知之甚少,更得不到许多任课教师的认同,评价结果参差不齐,缺乏客观性,因此许多院系只将其作为教学考核的参考,根本不纳入对教师的正式考核之中。而且,即便将其纳入考核体系,在缺乏有效考核制度支撑的情形下,教师对教学热情受到抑制反而会导致逆向选择——大多数教师为“讨好学生”处处谨慎,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主动创新精神。

要改变这种无效考核状态,就应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强化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规定一些硬性要求和指标,让考核科学化、程序化、度量化。(1)要求每门课程制定出一个统一、规范的课程提纲,必须包括课程讲授的具体要求,比如课程目标、课程教材、参考书目、阅读材料、预前知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课后答疑、课程作业、习题课时、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等。(2)要将这些内容利用校园网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上课之前就能够看到尽可能完整的课程教学提纲,对教学内容和安排有框架性的了解,这样既可以降低执行成本,又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学生、院系及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3)在上述基础上,院系应设置公允的评估标准,使学生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都有客观、可行的参考依据。

2.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方式的改革

会计学科虽然实践性很强,但其教学过程除了实验课以外,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偏多,加上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考核形式也都局限于文科普遍采用的期末理论考核,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时盲目做笔记、偏重记忆、硬背理论知识、死记账务处理,不易启发创造性思维,在学期最后一两星期只要奋起突击,也能得到及格或中等成绩,而考完后就基本忘光了,缺乏学习主动性。这种教学的产出效率极低,也直接导致高校的最终产品(毕业生)质量平平,高、精、尖产品难寻的尴尬局面。

理论和实践已经证实,全程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能够分散一次性考试的风险,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成绩,恰当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除了期末考试,还应添加一些辅助考核措施。学生的课程成绩应由期末考试及辅助考核成绩综合决定。这也是国外正规大学考核学生成绩的一些基本措施。比较可行的做法有:

(1)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加入期中考试,通过期中考试引导学生及时检验和总结时间、知识过半时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减轻期末的复习量和心理压力,杜绝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搞突击”、“碰大运”的心理。

(2)增加课堂小测验,教师可以不时地在日常上课时安排一两道题目进行小测验,一方面督促学生认真听讲,及时复习;另一方面可减少学生逃课的几率,并且也能够把握学生对前面课程学习的情况,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3)平时作业与课程论文。会计学作为一门文理相兼的学科,作业形式应该灵活多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应用能力。如对《会计理论专题》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活跃思路,开阔视野,提高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也可为成功撰写学位论文打下基础。

(三)正确应用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元化

会计学科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手段多元化(讨论式、案例式、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但在教学管理、应用中还有些模糊观念。如认为多媒体教学比板书教学效果好,但实践反馈却并非如此。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千差万别,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教学方式和手段由教师选择,教学管理方面应侧重考核和评价指标的设计。

实践与实验教学作为会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必须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它是学校“产品”价值得到市场认可的关键要素。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该环节是最薄弱的。

综合来看,其主要解决的措施有:

1.优化实践方式:实习基地与分散实习相结合

在上世纪80年代,学生实习的场所大部分是实习基地,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计划经济下硬性委派实习基地的做法已被快速弱化,会计学生的实习基地几乎丧失殆尽。大部分学生是自己找实习单位,这种松散型实习模式的主动权表现在学生自己对实习的态度上。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公司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各种所有制企业对会计人才求贤若渴。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会计学生铸造实习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与石家庄高邑县委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大二、大三暑假为实习时间)这一事例表明,社会需要学生到基层、厂矿锻炼,因为一方面,用人单位可从中挑选所需的人才,节省了人力资源投资;另一方面,学校也完成了“产品”的检验过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实习基地不可能容纳全部在校生,学生也可以自己找寻地方实习。这种基地与松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应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应视同毕业论文的前奏来要求和评价。

2.实验教学体现学科特点和实践要求

学生快速地将所学与实践接轨是现代社会的要求,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发展。笔者认为,会计实验教学应先手工模拟,后电脑操作(如:ERP在会计中的应用),二者缺一不可,并以这种方式作为会计实验教学的初级阶段。会计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应为ERP的综合应用。

毕业生是高校的“产品”,上述教学环节的改革所涉及的内容尚属表层。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要保证表层改革的成功,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提供保障机制。这虽不是笔者探讨的要点,但却是非常重要的,表层的“症状”治理尚需内里的变革。

作者:崔国萍 李西文

第三篇:会计本科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摘要] 在全球经济国际化背景下,会计本科教学体系的改革在所难免。本文从会计本科教学目标、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我国会计本科教学体系的合理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 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在全球经济国际化背景下,会计国际化的核心是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的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促使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现实中,人们获取先进的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的主要途径是接受大学会计教育,为了促进大学会计教育符合会计国际化及社会需求,大学的会计教学体系亟需从方方面面发生根本性变革。

一、我国现行会计本科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存在缺陷

(1)缺乏明确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夫学识经验及才能,在会计师团无一项可缺,然根本上究不若道德之重要。会计师之为职业,实为工商企业保障信用而设,苟有不道德行为,而自丧其信用测此职业,即失其根本存在之理由,殊背国家期望之厚意,可不慎哉。”在会计教育目标中,有必要提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来指导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体现职业道德教育对会计人才培养的优先性和重要性。

(2)忽视了会计职业界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时代,用人单位普遍要求选用具有一定经验的会计人员,希望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能立即进入角色,独挡一面。但在会计教育目标中,并没有反映出职业界对学生在会计专业技能方面的较高要求。

(3)目标定位过高,不合实际。学生在大学四年本科教育中所学的会计知识是有限的,毕业后只能说是基本能胜任会计实务工作,还不能适应会计教学、研究工作的要求,也没有具备成为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能力,这需要学生在以后的会计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尽合理

(1)专业课内容重复较多。在各门专业课程建设中过多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而忽视整体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如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会计要素方面,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决策方法、存货管理等方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成本控制、成本管理等方面,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在产品成本计算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

(2)专业课与基础课比重失调。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过分强调政治理论课和专业化程度,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专业基础课内容也很局限,对相关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前沿问题、税法、统计学或计量经济学、专业外语等缺乏必要的重视。

(3)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遗漏。第一,缺少新兴会计分支学科的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管理的加强,对一些新生事物的细化会计研究,已经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如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环境会计、养老金会计等。而我们目前的会计教育中,大部分院校都没有设立相关选修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第二,缺少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信息披露等涉外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第三,案例教学、角色模拟、实验室教学等实践性课程有待加强。第四,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的建设。会计行业是一个对职业道德要求严格的行业,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的披露、经济契约的签订与执行以及有关财务管理、资金结算、劳动工资、对外投资等方面都面临着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考验。目前我国高校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教育。第五,缺乏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从大量信息中及时发现有用信息并进行有效处理的能力, 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选修课程中很少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和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

3.教学方法单一

从教学方法来看,各高校普遍以单一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缺乏深度。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由单向讲授转向双向讲授,在案例模拟教学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努力,但这些尝试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 虽然课堂气氛活跃很多,但从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真的有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怎样创造更多、更有效的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尽可能地发挥其作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会计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1.明确不同培养阶段教学目标,系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会计教育的目标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为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有研究表明,“通才+专才”是大多数学生公认的最佳会计教育目标。

(1)强调以培养能力为主。会计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甚至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传授学生如何学习会计,如何思考和分析问题,如何利用获取的知识来合理配置资源及动手分析和决策,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现代会计教育已进入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应成为各高校今后会计教学改革的方向。有鉴于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培养面向新经济环境具有坚实会计专业理论和广博相关知识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应成为高校会计教学的基本目标。

(2)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会计教育机构呼吁未来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力。如今,“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未来成功的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重要条件”,这一观点已达成共识。因此,教会和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使学生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目前,以Richard Paul 为核心的研究小组所设计的“三因素”——批判思维模式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批判思维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特征:①批判思维以清楚、正确、关联和逻辑标准为基础,并可以形成准确的判断。②标准可以连续运用到“自我纠正”过程中,并有利于学生在动态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③学生利用自我评价标准,可以自觉提高思想行为,并能意识到一个人的学习过程的基本方法与学习本质的基本方法是不可分的。由此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学习者对所学问题或所遇到的事实清楚地进行主体判断,并由此形成一种清晰稳定的思维模式,而这恰恰是未来会计教育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2.科学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1)进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注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平衡 即应该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通过通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文化、懂得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具备文学与艺术欣赏能力、树立良好的道德理念、掌握量化推理技能、具备社会分析能力。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不应当仅局限于财会、审计知识,还应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律、金融等学科的综合知识以及人文、自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突出特色教育。将“强能力、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增大实训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比重。实践教学体系通常包括三大环节, 即认知环节、课程实践环节及综合实践环节,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认知环节增强学生对有关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课程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认识, 形成初步的职业技能。综合实践环节通常和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完善专业知识体系。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现代会计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这一特征又要求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不能仅限于本专业,会计人员比较理想的知识结构应是以博促专,以专取博,专与博相结合。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好比一座金字塔,塔尖部分是专业学科知识,塔的中间部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塔的下半部是运用专业知识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如数学、外语、逻辑学、心理学等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文化知识。

(4)整合课程内容。整合课程内容是指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要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课程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同一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相关学科和知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个学科应包含另一个学科的内容、学科本身的整合、学科内容的借用等。整合课程内容在同一教育层次和不同教育层次上都存在,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以及成本会计等课程就存在着教材内容的重复或教学实践环节的交叉、遗漏现象,从而需要整合。

(5)调整课程体系的构成。合并、压缩必修课程,克服专业课程间的内容重复现象,如《中级会计学分和《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管理会计学》。拓展会计相关学科教学,如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管理学以及应用数学。同时,为了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应增设诸如人力资源会计、网络会计等新兴选修课程。以及国外会计制度法规和国际会计发展趋势会计专业知识国内会计制度改革动态等前沿性的专题讲座,使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大大增加,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6)强化诚信教育。通过设置相关法律课程如《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以及传授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会计道德产生结构性影响。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将其思想精髓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使他们认识到忽视会计职业道德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而重视会计职业道德能够产生巨大的荣誉感和自尊感, 帮助他们形成内在的自觉需要,并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自觉自愿地遵守和履行这些道德要求和规范,并能够承担起其道德行为选择的结果,达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理性的自觉,情感的自足,意志的自愿”的目标,使会计高等教育成为“塑造会计行业未来典范的摇篮”、“造就会计道德楷模的圣殿”。

3.全面改进会计教学方法

经济环境的变革对未来的会计人才提出了知识和能力的新需求,那么如何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教师的考验就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教学方法应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学和体验”为主。

(1)推进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课程论文、小组作业、实验和实践、案例教学等新教学组织形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及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讲课过程中多提几个“为什么”,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得出新见解和大胆质疑。可就授课内容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布置写作小论文。教师可给出参考资料,也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针对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理论和实务问题,让学生查找有关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其中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具体形式可以通过小组作业和课堂演讲。对一些专业课进行模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时,可以设计多种可能的结果,以期与经济生活的复杂多变性相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

(2)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通过老师和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互动和反馈,鼓励学生及时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不断进行演练和实践。

在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角,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能动性,这要求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指导、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老师要主动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具体教学方案,如在老师讲授会计某一专题问题前,事先要了解和阅读许多与某一专题相关的文献,并把文献列表发到网上,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陈述、讨论,并利用文献提出问题,解释、证明或深化某一专题问题的讲解。

(3)作为教学活动的输出反馈过程,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与自我评价。由学生分析学习过程、总结其学习体会,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分类和串联,记录了解并掌握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技巧,以及对自己改进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有何启发与帮助。学生通过总结与自我评价,能在较低的督促下获取较高质量的思维成果,它是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敏:谈有效实施高校会计教学活动——会计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

[2]孟 焰李 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会计研究,2007,3

[3]底萌妍:对本科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的探讨.商场现代化,2007,6

[4]胡世强: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成都大学学报,2009,1

[5]郝丽霏:会计教学理念更新会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2

作者:董凤莉

上一篇:发表财政论文范文下一篇:综合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