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淤积性皮炎的39例临床体会

2022-09-11

1 临床资料

39例入选对象均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 男29例, 女10例;年龄34~80岁, 平均56岁。病程5~13年, 平均8年, 单侧发病16例, 其余均为双下肢发病。患肢均可见曲张的浅表静脉, 小腿有轻度水肿, 朝轻暮重, 小腿色素沉着伴有红色斑疹、皮肤发痒。其中伴小腿溃疡者15例, 全身性湿疹1例。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作乏氏试验, 患肢深静脉或大隐静脉可见反流信号, 返流持续时间超过2s。

2 治疗方法

护理:注意休息, 抬高患肢;避免长期站立, 缓解患肢静脉高压及返流。

中药:萆薢渗湿汤:萆薢35g、苍术15g、苦参20g、赤芍20g、丹参30g、川芎20g、红花15g、地龙20g、鸡血藤20g、牛膝15g。若伴瘙痒明显者加白藓皮20g;伴局部红肿热痛者加蒲公英25g, 丹皮15g;肿胀明显加茯苓20g猪苓15g。日1剂, 早晚分服。

西药:生理盐水100m L,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0g, 地塞米松10mg, 每日1次静点, 第4日开始地塞米松减至5mg, 第7日地塞米松减至2.5mg (14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6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湿疮病疗效标准判定。治愈:水肿、瘙痒、渗出消失, 皮损基本恢复正常。显效:水肿、渗出消失, 瘙痒明显减轻, 皮损70%恢复正常;有效:水肿, 渗出消失、瘙痒减轻、皮损30%恢复正常;无效水肿、瘙痒、渗出症状无明显改善, 溃疡无愈合迹象。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加显效率。

3.2 疗效结果

临床治愈25例, 显效7例, 有效6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82%, 随疹2个月, 复发12例。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淤积性皮炎是由于静脉曲张后下肢血液回流变慢或倒流, 造成静脉淤血, 血液含氧量及营养成分减少,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蛋白质、红细胞和代谢产物等渗入组织形成水肿导致皮疹、瘙痒等皮肤湿疹、皮肤硬化、色素沉着。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 能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 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 减少炎性渗出量, 抑制组胺及其他毒性物质的形成和释放。从而减轻水肿、硬化、色素沉着。有文献报导引起淤积性皮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金葡菌, 实验证实淤积性皮炎患者皮损部位金葡菌密度较高。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为头孢哌酮与舒巴坦组成的复方制剂, 对金葡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很强的不可逆抑制作用, 能够在细菌繁殖期破坏细胞壁的生成, 有效杀灭细菌。

中医称本病为“风疽”或“湿臁疮”, 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 脉络迂曲, 气血运行不畅, 或腠理失密, 玄府不固, 风湿之气乘隙, 搏于血脉, 郁滞阻塞;或久站久立, 负重远行, 筋脉拘弛, 气血蹇滞, 循行不畅, 复受风湿热邪侵扰, 搏结血脉所致。湿邪致病易于伤及人体下部, 多以侵袭下肢为主。且湿性黏滞, 胶着难解, 故起病缓慢, 病程较长, 往往反复发作, 难以速愈。萆薢渗湿汤源于《疡科心得集》, 是针对淤积性皮炎“虚”、“瘀”、“湿”、“热”的证候特点, 以清热除湿为主, 活血化瘀为辅, 兼以扶助正气, 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其中萆薢祛湿利浊, 苦参燥湿止痒;苍术燥湿健脾;川芎、红花活血祛瘀;丹参活血通经, 凉血消肿;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地龙、鸡血藤通经活络;牛膝引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除湿热之功。

综上所述, 淤积性皮炎是静脉曲张的并发症之一, 部分患者可通过手术根治静脉曲张, 改善病变部位血液供应, 但由于手术适应症的局限, 尤其是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病人,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具有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 但远期疗效尚显不足, 愈后应用医疗弹力袜, 口服迈之灵, 葛泰 (地奥司明片) 可巩固疗效, 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要:淤积性皮炎是由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 静脉血淤积, 血液含氧量及营养成分减少,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所诱发的, 以小腿色素沉着、皮肤硬化、湿疹样皮损为特征的疾病;其特点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39例, 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淤积性皮炎,萆薢渗湿汤,地塞米松

参考文献

[1] 高松田.醋酸地塞米松搽剂治疗慢性湿疹和皮炎60例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8 (16) :3863.

[2] 张玉萍, 康白.淤积性皮炎与皮肤菌群关系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2, 2 (14) :47.

[3] 李博监.皮科诊治概要[M].北京:人民生出版社, 2001:248.

上一篇:新媒体背景下法治宣传的多维度思考下一篇:浅谈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