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跳绳课教案

2022-07-05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跳绳课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九年级跳绳课教案

九年级体育课跳绳教案

时间:45分钟 课型:复习课 课时:一节课 授课教师:申修琳

一、教学内容:

复习:单人跳绳,跑步跳绳。 尝试:双人跳绳、快速跳绳。

二、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实践课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到跳绳运动对人体的锻炼价值,并积极参与锻炼。

2、发展学生的协调性,上、下肢肌肉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不怕失败,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创新的精神,感受与人合作的快乐,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4、通过观察、模仿原地单人跳绳的不同玩法,尝试1---2种原地双人跳绳的技术,努力掌握快速跳绳及绳间最佳节奏,为中考体育加试作好准备。

四、教法、学法及重点、难点:

“ 教”法:运用讲解示范法、启示引导法、鼓励表扬法等,尝试在体育课堂中加强师生间的交往与沟通,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根据现有场地器材和自身实际情况,发挥自主能动性,努力寻找通过跳绳来发展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

“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自主管理、小组合作练习、探究性学习、创新演示,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励学生获得成功。 教学内容的重点:尝试双人跳绳的不同玩法。

难点:能够掌握快速跳绳跑中的最佳绳间节奏。

五、教学组织: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 A

六、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6----8(分钟) 巧用跳绳。

1、课堂常规1---2’

2、跳绳慢跑2---3’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引导下完成,体会跳绳慢跑的步伐节奏,为接下来的快速跑跳绳打基础。

4、绳操2—3(分钟)

用跳绳做器械,进行绳操练习, 目的:达到热身活动关节的目的。

(二)基本部分27—30(分钟) 熟练运用跳绳

1、复习 (1)原地的单人跳绳5—6 ’

目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体验运动快乐及敢于控制探究的精神。 (2)跑步跳绳5—6’

目的: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体验跑动中的绳间最佳节奏。

2、尝试双人跳绳6—7’

目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验合作的快乐及敢于探究的精神。

3、快速跳绳10---12’

目的:发展学生的快速能力,体验快速中跳绳间最佳节奏。

(三)结束部分4—5’ 体验收获

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放松身体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师生互评。

(四)效果预计:

1、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认真参与各个内容的练习,达到教学目的,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间情感融洽。

2、预计每一组学生都能有1---2种双人跳绳的玩法,并能学会用运于实际锻炼中。

3、预计通过快速跳绳学习, 体验快速中跳绳间最佳节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到合作带来的快乐。

4、预计的练习密度在40%---50%,平均心率达120---140次/分。

七、场地器材:学校场地、短绳25根。

八、安全措施:提示学生跳绳的安全度,注意绳子绕在脚上,练习时相互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且选择地面软一点的场地。尽量前脚掌落地,以免伤到脚跟。

九、课后小结: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

第一轮 课题: 课题:燃料及其利用

一、目标解读:

1、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及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认识使用和开发新燃料及能源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二、要点回顾: 要点回顾: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 (缺一不可) (1)可燃物 (1)消除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二) 、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 “工业的粮食” (主要含碳元素) ;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

2、NO2(引起酸雨) 、CO、烟尘等 (2)石油: “工业的血液” (主要含碳、氢元素) ;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 ,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 +2O 点燃 CO +2H O (发出蓝色火焰) 4 2 2 2 (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 H OH+ 3O 点燃 2CO +3H O 2 5 2 2 2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 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 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 (2) 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1)优点: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 (2)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②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三、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1、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杰出 的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 A 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B 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 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D 设法降低油井井口温度 例

2、 石油、 煤、 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

要的化石燃料, 对这三种燃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都是混合物 B 燃烧都会放出热量 C 都是可再生能源 D 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四、达标练习: 达标练习:

1、2009 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B 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C 提倡以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D 开发新能源,禁止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

2、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因为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残废的首 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 遇到意外的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 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C 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D 所处地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3、汽车尾气(含有烃类、CO、SO

2、和 NO 等物质)是城市空气的污染源,治理的方法之一 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它的特点是使 CO 与 NO 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 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并促使烃类充分燃烧及 SO2 的转化。) (1)写出 NO 和 C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控制城市空气污染源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A 开发氢能源 B 使用电动车 C 植树造林 D 戴上呼吸面具

五、拓展提高:

4、汽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取 11.4g 样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经分析测定产生 了 16.2gH2O 和 35.2gCO2。汽油样品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第三篇:九年级复习课教案3

课题:九年级语法复习课——形容词

九年级 陈香伟

一、内容分析

本课是初中九年级的语法复习课,通过复习形容词、形容词的用法、形容词比较等级的用法和形容词的考点,使学生学会用形容词describing animals。并能在课后利用所学的知识,形成写作策略。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形容词、形容词的用法、形容词比较等级的用法。但仍有理解不透彻,应用不熟练的现象,知识缺乏系统化。

三、设计思路

在中考的准备阶段,语法复习课是老师们上的最多的课型,有的学校用一学期,甚至一年的时间来帮助学生复习语法。可和老师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相对比,复习成效很低。教师上课滔滔不绝,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上课记笔记,死背语法规则,课堂气氛沉闷,感到索然无趣。大量的机械的知识操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由此,我想在语法复习课上,在教好英语语法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问题。学生在上课之前也基本掌握了形容词的知识,本课主要是焕发学生的思维,为后续写作增加有效的输入;以小组的合作方式看图写句子,并在全班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最后,将写作成果在班内展示。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全面掌握本节课介绍的形容词在中考中的基本用法。

2.正确掌握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词性变化。

3.认读含有形容词的句子、用形容词造句并且正确使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用法。

4.复习所学的形容词,形成大量的信息,模仿造句;学生学会以口语和书面形式介绍动物园的见闻。

五、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复习课本里面的形容词,听、说、读、写四会。

六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记、读、说

学生预习和记忆了大量的形容词,为跟其他组比赛谁掌握的多,和造句写话做好语言准备。 [设计说明] 这个步骤是学生回顾所学的形容词,教师利用幻灯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呈现,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其特点并加速记忆,在记忆和理解中进行的机械的操练,用一些形容词模仿造句。这一活动是在教师的控制下开展的。这一步骤的特点是操练以语言形式为中心,操练比较单一,强调语言形式的准确性,活动中没有交际的需要。 第二步:教师解析——归纳形容词的用法

[设计说明] 这个步骤主要是讲解,老师可运用引入,讲解,示范,模仿和操练来让学生明确复习的语法点的结构或意义,增加语言知识的输入。教师示范后,让学生模范,强化记忆。操练可以是多种形式,如:机械替换,句型转换,师生问答,学生间问答等等。 第三步:中考链接——练 中考考点(题型、内容)

[设计说明] 从英语新课程标准精神中,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检查教得怎样和学得怎样(how well it is taught and how well it is learnt) 第四步:学生写作——写、展

小组分工,每人看图合理想象说话,组长整理,写话成短文。实物投影或口头回报。

[设计说明] 通过实际的语言运用去内化语言规则,从而达到准确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老师们就要完全摒弃以讲解和传授为主,死背语法条文,机械套用句型的教学模式,让语法教学和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与语篇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的习得系统的语法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作业布置:35道单项选择题

第四篇:九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

任课教师:童水明

开课时间: 2014年 11 月 10日 授课班级:八年级 教学内容:耐力跑、篮球 教学目的:

1、发展耐力素质和跑的能力。 越野跑:2000米(男);1500米(女)。

2、初步学会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动作。 开始部分:

1、体育委员整理队伍,检查人数,向教师报告。

2、宣布本课教学任务、整理服装、报数。

3、慢跑

4、徒手操:a、扩胸运动 b、振背运动 c、体侧运动 d、肩绕环运动 e、踢腿运动 f、腹背运动 g、膝关节运动

h、踝腕关运动 i、压腿运动 j、跳跃运动

教学要求:手臂、上下侧要伸直、边示范边提要求。

教学方法:先示范后讲解、边示范边提要求、学生听口令集体练习。 基本部分:

1、篮球。

(一)动作名称:进间单手高手投篮。

(二)教学任务:初步学会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动作。

(三)教学要求:动作协调、连贯。

(四)教学重点:跨接步大,踏跳步小而高,伸扣协调。

(五)教学难点:体会“三步”上篮动作。

(六)教学方法:

(1)复习第一课练习3 。

(2)跑篮练习:拿教师(学生)手中的球上篮(图示)

(3)接教师(学生)轻抛的球上篮。

(4)运球上篮

(七)易犯错误:运球上篮节奏不好。

2、跑

1、动作名称:耐力跑。

2、教学任务:发展耐力素质和跑的能力。 变速跑:600米(男);400米(女)。

3、教学要求:进一步改进途中跑的动作,掌握变速跑中变换步频,变换速度时技术的变化和用力方法。

4、教学重点:跑速改变时脚用力方法。

5、教学难点:速度的控制和合理分配体力。

6、教学手段:

(1)弯道跑(圆圈接力游戏,圆周直径30—35米)。

(2)看标志线的变速跑;听信号的变速跑;听信号排后变速跑到排头的跑。

(3)变速跑:直道慢、弯道快的跑(距离按学生实际而定)。

(七)教学组织:分组进行练习。

(八)保护帮助:

(九)易犯错误:跑的节奏不是很好。

(十)纠正方法:快慢要区别开。 结束部分:

一、放松运动:

1、手臂放松

2、腿部放松

宣布下次课教学内容和课外练习内容。 收拾器材:布置学生收拾器材。

二、课后小结:

第五篇:九年级第九课教案

第一课时

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

薛锋

2015.12.10

一、本单元的地位

1.本册的教学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即重点探讨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了解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认识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这部分学习内容,意在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

2.作为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在人生发展阶段上一些重要的问题,如实现个人理想的问题,如何应对即将来临的中考问题,如何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问题,如何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作为全书的落脚点,体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全书按照个人——国家——个人这样的逻辑结构,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关怀的人文精神。

二、探究活动

1.主题探究活动“放飞我们的理想”。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生活还比较困难的家庭,了解其具体困难,写出自己的观感并相互交流。

3.收集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祖国独立、富强无私奉献的事迹,从中感悟其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4.画“理想树”的活动。

三、课时安排 1.新授10课时 2.探究1---2课时

第二课时

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我们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2.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2.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3.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二)能力目标

1.结合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历史,感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精神境界等方面把握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内在关系; 3.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要看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这一历史性成就,又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1.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我们青少年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角度,体会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奋斗的历史,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价值目标;

2.结合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 1.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3.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确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请结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注重从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材料中引出令学生信服的科学结论。善于从学生能接受的角度解答学生的疑惑、消除一些误会。理想的确立、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必求一时之功,而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场合将教学内容生动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四、课前准备

1.对自己的未来有哪些想法?对于未来社会有什么样的向往?美好的向往如何才能变成现实?可以围绕这些理想、信念等问题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2.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如家庭大致收人情况、父母亲对自己生活方面的要求、自己一个月的花销等,以利于在讲述艰苦奋斗等内容时启发学生进行交流、探究。

五、本课内容安排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依据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2.学生面临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奋斗了几十年,共产主义理想为什么还没有实现?如何看待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一些地区、一些人的生活还不是很理想?在二十一世纪,为什么还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问题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有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才能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我们国家的国情,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四有”新人。

六、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在前面已学习和了解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探究社会建设,新时期我们要了解社会的社会理想包括共同理想、最高理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等

(二)教学过程

1、人们心中的社会理想是什么样子的呢? 过程:1)阅读教材P112一位中学生、一位老太太、一位女士和一位老大爷的回答 2)谈谈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谈)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从而为过渡下文要讲的最高理想做准备。

2、讨论:从无数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事例中,谈一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认识。

过程:1)学生分小组讨论

2)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就在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先进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凝聚起无数优秀分子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之中,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

3、感悟:

过程:1)从居民住房、生活环境、汽车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祖国重大建设成就等四个方面提供的一组照片和说明材料,从提供的反映人们的服装、饮食、住房、电视等四个方面的一组老照片,感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再感受一下:

A、今天他们所穿的服装是什么样子?

B、买牛奶要不要排上长长的队?

C、是不是几家围坐在一起看电视?

D、住的房子如何?

3)请他们尝试制作一组照片,切实感受一下。

目的是让他们更好地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更好地体会书本上的知识。

4、交流体会:我们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过程:1)结合书本提供的我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材料,让学生分析、体会。 2)请学生谈谈自己生活环境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小康这一现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5、畅谈未来:

过程:1)请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四个方面,还可以从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国外的联系等方面想象2020年我们国家的美好远景。 2)引导学生思考美好理想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有利于从多个方面把教材知识贯穿起来。

三、 板书设计

四、 作业:完成《达标与测控》:(第九课第一框的内容)

第三课时

第九课第三目《共创和谐伟业》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中国共产党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3.和谐社会的内容或含义 4.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要看到社会和谐的方面,又要看到不和谐的方面; 2.我们要做到自身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和社会和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和谐的理念,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有用的人,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因 2.五位一体的总体局 3.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确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请结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注重从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材料中引出令学生信服的科学结论。善于从学生能接受的角度解答学生的疑惑、消除一些误会。理想的确立、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和谐理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必求一时之功,而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场合将教学内容生动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四、课前准备

1.对自己的未来有哪些想法?对于未来社会有什么样的向往?美好的向往如何才能变成现实?可以围绕这些理想、信念等问题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2.了解学生和身边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

3.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如家庭大致收人情况、父母亲对自己生活方面的要求、自己一个月的花销等,以利于在讲述艰苦奋斗等内容时启发学生进行交流、探究。

五、本课内容安排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依据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2.学生面临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奋斗了几十年,共产主义理想为什么还没有实现?如何看待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一些地区、一些人的生活还不是很理想?在二十一世纪,为什么还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问题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有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才能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我们国家的国情,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四有”新人。

六、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和了解了共同理想、最高理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理想,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和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过程

1.阅读117面的共创和谐伟业的古今中外的事例,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了解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或含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或作用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6.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7.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稭社会?

(三)板书设计

共创和谐伟业

1. 什么是和谐社会? 2. 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 3.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四)作业:完成《达标与测控》:(第九课第一框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第二框

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2.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3.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二)能力目标

1.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我们青少年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角度,体会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2. 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得以发扬光大。 3.我们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确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请结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注重从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材料中引出令学生信服的科学结论。善于从学生能接受的角度解答学生的疑惑、消除一些误会。理想的确立、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必求一时之功,而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场合将教学内容生动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四、课前准备

1.对自己的未来有哪些想法?对于未来社会有什么样的向往?美好的向往如何才能变成现实?可以围绕这些理想、信念等问题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2.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如家庭大致收人情况、父母亲对自己生活方面的要求、自己一个月的花销等,以利于在讲述艰苦奋斗等内容时启发学生进行交流、探究。

五、本课内容安排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依据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2.学生面临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奋斗了几十年,共产主义理想为什么还没有实现?如何看待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一些地区、一些人的生活还不是很理想?在二十一世纪,为什么还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问题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有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才能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我们国家的国情,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四有”新人。

六、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共同理想,我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今天让我们共同去认识这种精神?并继承这种精神?

(二)教学过程:

1、查一查,议一议:

过程:

1)课前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教材中所列举的格言警句的出处及大意。 2)归纳教材中列举格言反映的共同主题。 3)请学生列举出与上述主题一致的名言警句。

4)课前要求学生查找我国古代反映艰苦奋斗精神的神话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课上进行交流。

目的是引导学生感悟蕴含在这些格言警句中的深刻道理,并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联联系起来。

2、忆一忆,说一说: 过程:

1)请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忆一忆井冈山革命斗争、长征、延安大生产运动。 2)说一说在这些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 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种种困难,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感悟中国共产党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3、辩一辩:教材P122关于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问题的两个观点 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个人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基本国情和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等多方面进行探究,有利于他们从自身的感悟中体会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道理所在。

4、读一读《两代“铁人”的故事》 过程: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两代“铁人”的故事。

2)议一议从两代“铁人”的身上,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在学习上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时代赋予创业精神的新要求。

5、结合实例,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加以评析。 过程:

1)学生阅读教材P124提供的材料。

2)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加以评析。

目的是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将艰苦奋斗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行为。

6、反思、导行: 过程:

1)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这些行为存在的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又该如何做?

三、 板书设计

四、作业:完成《达标与测控》第九课第二框

五、教学反思:

上一篇:加强基层支部建设下一篇:技能培训开班仪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