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市场发展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车险市场发展范文

2010年中国车险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国产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史最高,销量跃居全球第一。如此巨大的汽车市场能给中国车险业发展带来多大的机会呢?

事实上,中国汽车市场井喷式效应,已经在2009年产险行业首次实现历史性扭亏中得到印证。尽管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车险仍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增速达到了25%,实现了三年翻一番的目标,保费收入约2150亿元。在财产险业务中的占比达到了历史性的70%以上。产险扭亏,车险的作用不言而喻。

2010年,车险市场是否会随汽车市场再上一层楼?车险业在产品结构、销售渠道、理赔服务等诸多方面会出现何种新的趋势呢?

趋势之一

小排量汽车增长改变客户构成

在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多项利好政策影响下,车险市场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而随着小排量汽车的增加,车险市场客户群也随之发生改变。

“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一个重大因素是国家的政策措施:2009年1月,将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这给车险市场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拉动新增车险的增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郝演苏如是说。

针对今年的车险市场,他表示,2010年财产保险市场将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重要原因在于车险市场的增长潜力。“2009年我国汽车销售量在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多项利好政策综合作用下激增了50%,从而带动了车险的较快增长。2010年,作为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的汽车行业将继续受到政策的激励。”郝演苏说,2009年1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汽车下乡政策延长实施至2010年底,已纳入汽车下乡补贴渠道的摩托车下乡政策执行到2013年1月31日。其中,行业最为关注的减征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至2010年底,减按7.5%征收。另外,汽车以旧换新的单车补贴金额标准提高到5000元至1.8万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也由13个扩大到20个。在这些政策的促进下,车险市场能够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从而带动财产保险市场的增长。

“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已经降低了2010年小排量汽车的税收优惠,购置税从2009年的5%提高到了7.5%。”郝演苏说。

“随着小排量汽车车险占比的逐渐增高,车险的销售区域,正逐步向一些不发达地区延伸。”中国人保车辆保险部市场开发处副处长李文昱说。

他认为,小排量车的增加首先使得客户群体发生改变。不发达地区的一些驾驶员与城区的司机在驾驶习惯、交通意识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另外,当地交通状况与大城市也存在着差异。小排量汽车车险的快速增长,带来客户群的改变,无论是出险还是理赔,都会给车险行业带来一些挑战。比如说农村地区,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各种类型车辆的混杂程度较高,风险可能会更高,对保险的需求也会更强一些。

李文昱表示,针对这些额外问题,人保财产一方面将从承保角度加强风险选择,另一方面也注重与相关部门一起做交通安全、交通教育方面的宣传。“我认为,小排量汽车增长这么快,尤其是农村地区,加强当地安全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这样的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

趋势之二

竞争转向以服务手段吸引客户

随着车险从保费和条款竞争转向服务竞争,服务水平与质量成为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保险公司围绕车险展开的一系列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举措,使得车险理赔时效明显加快,服务范围也不断延伸。

现在车险在险种结构、保费费率等方面越来越趋向统一,车险行业的竞争正逐渐从依靠价格优势争取客户,转向从服务上入手吸引客户投保。

“人保车险的服务一直都是在不断延续,不断丰富扩展。”李文昱介绍,人保开展的“金牌服务工程”以不断创新的优质服务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客户;“车险理赔无忧”为快速赔付铺平了道路;“服务达标活动”让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电话直销”让便捷服务取得新突破。“每年我们都会搞客户服务节,节假日期间我们会在一些旅游景点,对一些出险客户提供理赔服务。人保还在很多地方推出‘车险管家’服务。客户出险后只要把车交给我们,之后的相关事宜包括修车、理赔等都不用操心了。我们修好之后会把车送到客户手中,实行理赔的全流程服务。”李文昱说。

平安车险2009年则推出“万元以下、资料齐全、三天赔付”的社会服务承诺,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对赔款金额在1万元以内(包含1万元)的车险保险责任事故案件,在客户提交索赔资料齐全有效的情况下,承诺3个工作日内完成案件审批并通知付款;未能达成上述承诺的案件,平安将以银行活期利率10倍的罚息(按日结算)赔偿客户。截止到2009年底,符合平安车险万元3天理赔承诺赔案约350万件,承诺达成率超过99.87%,件均承诺时间0.46天。

“服务承诺不仅体现了社会责任,也带来了效益。2009年平安保费的强劲增长与服务提升密切相关。”平安产险运营中心车意险理赔部副总经理曹阳说,2009年在“万元以下、资料齐全、三天赔付”车险服务承诺出台后,又恰逢国家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各项措施,从去年二季度开始车险业务有了非常明显的增长,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据统计,2009年平安车险保费收入296.01亿元,同比大增52.7%,市场份额升至13.7%。

保险公司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最终受益的是广大车主。随着保险公司服务的延伸,车主们不必再为定损、理赔等烦恼,而且还可以享受到保险公司提供的临时救援、酒后代驾等特色服务。

趋势之三

开辟新渠道电话投保越来越多

车险电销渠道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发展车险的必经之路,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打造符合监管要求的集呼叫中心和配送系统于一体的车险电销业务。

“我自己的车险就是通过电话渠道购买的!”采访人保财险电子商务部总经理蒋新伟时,他这样说。

打一个电话,就有保险公司人员上门来收取车险保费、送车险保单。电话销售车险以其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正成为财险行业越来越热的渠道。

“电话车险舍去中间环节,采用电话直销模式,大大降低了中间成本,在这种直销模式下,保险公司直接让利给车主,这种创新的销售模式得到了保险商、保监会和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蒋新伟说。

最早进行车险电销的是平安财险。2005年,平安首次尝试电话直销时只有2.5亿元的保费收入,2008年电销收入16.4亿元,而到了2009年,其收入预计超过30亿元。

“增长速度如此快,我们也始料未及。”平安财险电话车险新闻发言人卢金胜说。他介绍,以上海市电话呼入量为例,2009年4月,该公司电销中心平均每天呼入电话近400个,11月份平均每天800个,12月超过1200个。目前,平安电销车险占其个人车险业务的15%,而从整个电销行业来看,其占整个电销行业的比例更是超过80%。

人保财险作为第二家涉足电销车险的公司,其发展也极为迅猛。自2009年2月开展电销以来,已接入200万次电话,有12万个客户通过电话渠道购买了车险。

“电话只是个渠道,其背后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来支撑销售、理赔和服务,而这也是电话车险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卢金胜告诉记者,2009年平安产险在全国各机构设立专门的电销业务部,平安也成为第一家在全国各地专门设立电话车险管理、服务团队的保险公司。

“根据保监会的要求,电话车险的销售必须集中管理,但保单配送、收费、理赔等后续的工作则必须依靠各地机构配合支持。如何打消部分车主认为电话车险只做销售、后续服务无法保证的误解,更有效地做好终端的服务,是平安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卢金胜介绍,此次调整后,平安产险有近500人的专业电销管理、服务团队,分布在全国各大市场,在业务的协调和客户的服务上将更有效率。至此,平安电话车险以上海总部为空中指挥、销售中心,各地业务部为地面执行团队的专业运营系统模式初定。

据悉,除了平安和人保,如今还有太保、大地、天平等10多家财险公司涉足电销渠道,今年这一渠道无疑将为更多的消费者带来便捷和实惠。

趋势之四 加强监管市场环境不断改善

“见费出单”、车险理赔规范等一系列监管要求改善了车险的市场环境,使得整个车险业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运行。可以预计,今年我国车险的经营情况将进一步好转。

“产险业实现扭亏为盈,特别是承保效益有实质好转,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保监会2008年8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方案》在2009年得到全面落实,尤其是占保险费规模70%的车险市场。”郝演苏告诉记者,保监会从源头上加强对市场行为的刚性约束,通过实施“见费出单”制度,应收保费和截留、挪用保费等风险得到遏制。同时,通过规范车险理赔环节、增加理赔信息透明度、建设车险信息平台、规范费率浮动因子使用和出险违章控制等业务流程,车险市场价格无序竞争的空间得以压缩。

这一点,保险公司也深有体会。李文昱表示,2009年见费出单管理制度在全行业的普遍推行,对于杜绝拖欠保费现象,推动行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以前,在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中,可能会出现保费滞留在中介人、客户手中,或是演化成竞争手段,甚至变相返还给客户。见费出单制度出台后,将这一现象基本杜绝。由于监管力度的加强,整个市场更加规范。”李文昱说。

而在提升理赔服务方面,保监会也下发了规范车险理赔工作的《关于防范车险理赔环节风险的通知》,要求公司要对客户进行理赔服务回访,提高理赔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监督力度。同时,针对群众反映的理赔难问题,行业全面规范了理赔时效管理,结案时间大幅度降低,平安产险公司更是将理赔时效指标从“天”改为“小时”。

“见费出单促进了中介市场规范和保费充足率的提高,《关于防范车险理赔环节风险的通知》则使得理赔环境得到逐步改善。从公司管理层面看,无论是选择性承保、资源差异化配置,还是专管专营、强化理赔管控均体现出理性、规范和专业化经营管理的思路。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效果在2009年逐步显现,行业的亏损情况正在有效遏制,经营情况明显好转,相信在2010年我国车险的经营情况会进一步好转,并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郝演苏说。

趋势之五

转变经营理念强化风险识别能力

随着2009年开始的保险行业结构调整,车险业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良性转变,预计2010年车险的业务结构盈利性调整将继续深化。

谈及对2009年市场变化感触最深的方面,李文昱觉得车险市场最大的变化是经营理念的转变。“经营理念的转变简单说,从原来强调发展,单纯的提价格、提费用,转变为更加注重效益,效益第一的理念在全行业形成共识。各家公司经营理念的改变无论是对2009年或是今后市场的发展,影响都是很大的。”

李文昱表示,结构调整实际上就是业务构成或是客户构成的一个调整。对于一些优质客户可能在产品上有优惠的措施。对出险多的客户,以后几年可能就会涨费。他介绍,去年人保财险加强了承保管控。“目前整个市场的经营理念已经在转变了,传统的经营思路或是经营方式已经行不通了。今后人保的承保政策包括承保管控会更加朝着优质业务的角度倾斜。”李文昱说,2009年人保已经开始实行选择性承保、差异性承保。针对不同客户,根据风险状况,会有不同的承保政策。

“归根结底,还是提高车险的风险选择、客户识别,也就是优质客户的获取。公司想要盈利的话,单纯把费率定得很高或是从客户处获得较高的利润是不现实的。若想获得更多利润,就要尽可能地优化业务结构,加强承保管控,在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中争取到更多优质客户,获取更多利润。”他说。

郝演苏认为,2009年保险业大力改善车险业务的盈利能力,逐步改变将调结构简单地理解为调险种结构的错误认识,逐步实现了业务结构的盈利性调整。同时,通过分类监管,坚持区别对待,扶优限劣,建立起市场化的监督激励机制,引导行业的理性发展。

第二篇:我国车险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车险费率改革篇

作者:杨国县

随着保险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车险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竞争逐步走向规范有序,财产保险业基本扭转了多年来持续亏损的局面,进入以管理升级为内涵的转型关键期。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要,合理维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合法权益,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被正式提上日程,并将引导车险市场向着依法合规、公平合理、内控健全、产品服务不断创新的良性轨道上发展。

我国车险市场现状

(一)车险保费收入增速下降,但新渠道业务发展迅速

2012年,全行业累计实现车险保费收入4005.17亿元,同比增长14.28%,增速较去年年底下降2.38个百分点,为自2003年以来的增速最低点。车险占产险公司总保费的比例约为72%,较去年底下降近两个百分点,为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见图

1、2)自2007年车险电销专用产品推出以来,国内保险新渠道业务发展迅猛,连续数年实现高速增长,截至目前已有19家财险公司经营车险电销业务。2011年,全行业实现车险电销保费收入超过440亿元,同比增长130%,占车险总保费的12.5%左右;与此同时,网销业务也开始逐渐发力,2011年网销保费收入已达50亿元左右,增速之高更甚于电销。预计2012年全行业电网销保费规模将超750亿元,占车险市场份额18%以上。新渠道业务已经成为国内车险近几年来最具成长性的营销渠道。

相对于传统渠道,电话、网络销售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易管控和地域覆盖广等优势,被视为保险行业近几年来最具成长性的营销渠道。但其背后更具竞争力的是其低于传统渠道15%的价格水平。因此,价格仍是当前车险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电销产品的出现恰好是顺应了目前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充分说明,费率改革的走向也将直接决定车险市场竞争的方向。

(二)经营主体不断增加,市场集中度稳中趋降

截至2011 年底,国内共有48 家财险公司开展车险业务,较2010 年多出7 家。其中,车险保费规模超过1000 亿元的财险公司只有中国人保财险一家;车险保费规模在500 亿元(含)到1000 亿元(不含)之间的公司有平安财险,车险规模在100 亿元(含)到500 亿元(不含)之间的有太保财险、中华联合、国寿财险、大地财险、阳光财险等5 家;其他公司均在100亿元以下。

2011年以来,国内大型财险公司快速发展的势头受到遏制。车险市场集中度(CR3)未能持续2008 年以来的快速上升势头。截至2012年9月,我国车险市场集中度(CR3)为68.06%,较2011 年底下降0.58个百分点。(见图3)

(三)交强险承保面不断扩大,亏损局面进一步加剧

截至2011年底,全行业共有36家公司经营交强险业务,2011年交强险共承保机动车1.14亿辆次,同比增加12.41%。自交强险实施以来,投保率逐年上升,从2007 年的38.61%增长到2011年的50.67%,较2010 年提高1.68 个百分点。2011年,交强险经营亏损92亿元,同比增加27.78%,严重入不敷出。(见图4)

我国车险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一)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目标将为车险发展带来战略新机遇

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一方面将带动建筑业、运输业的复苏,使车险业务有望在工程车辆和营运车辆上进一步发挥优势;另一方面,城镇化将对汽车消费形成带动作用,亦将给车险带来新的增长点。如何将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与车险业务建设有效结合,将是考验我们能否把握机遇,提升产能的关键。

(二)汽车市场的新变化将可能影响车险发展格局,并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

各区域新车增长将呈现更加不平衡的趋势。2013年,预计汽车市场增长将与GDP增速基本同步,保持个位数增长速度,但由于基数较大新车销量将首次突破2000万辆。从区域格局上看,

一、二线城市整体汽车销售不会出现大幅增加,但中高端车辆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而“高销量、低保有量”的

三、四线城市将可能成为车险业务新的增长区域,也意味着三四线城市的新车竞争将更加激烈。

新车业务对整体车险保费的贡献度进一步下滑,存量市场竞争加剧。随着汽车保有量增速持续下降,存量市场竞争不可避免的进一步加剧,主要行业主体在更加积极巩固自身续保率的同时,对转入业务的争夺也将进一步加剧。

盈利空间面临被进一步压缩。近年来,受新车购置价下降、新兴渠道优惠等因素的影响,车均保费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大汽车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为了维持其经营和利润,不断上调配件与工时费价格:仅2012年当年,累计上涨在1000种配件以上的品牌有40家,上涨幅度在10%以内的零配件占上涨配件总量的67.57%,上涨幅度在10%-30%间的占总量的18.32%,而上涨幅度在30%-50%的占总量的8.25%,车险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三)中介监管新政频出,将直接加大车险经营成本

保险监管机构持续加强产险市场秩序整治和中介市场监管,推进中介专业化和规模化。2012年7月份之前,尚无汽车保险销售公司被批准设立,7月份之后监管机构集中批复了8家汽车保险中介,参与发起的汽车相关企业达到48家。预计未来由汽车厂商、销售商等保险产业上游企业或同业组建的大型中介将成为中介市场的主流,这将在改善市场竞争秩序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中介的议价能力。部分规模较大的中介机构凭借自身巨大的资源优势,迫使保险业支付高额手续费,直接加大车险费用成本。

(四)商业车险改革正式启动,未来走向尚未明确

2012年3月8日和3月14日,分别正式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商业车险行业示范条款》(下称《协会条款》)。同时,车险代位求偿实务的调整已经基本定稿,并进行程序的测试,该项调整与车损险产品修订直接相关。

总体来讲,《通知》旨在按照审慎放开的原则,稳步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同时确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应当至少每两年测算一次商业车险行业参考纯损失率,供保险公司参考、使用,因费率方面的修订尚未公布,由此对车险市场的影响尚不确定。

车险费率改革的影响

综上分析,未来车险发展形势复杂,各种因素变化多端,难以对未来车险市场发展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在此重点就车险费率改革对车险市场发展的影响,分短期与长期两种情况进行着重分析探讨:

(一)短期看,此次车险费率改革对车险市场规模影响有限

首先,随着车险承保面的不断提升,车险已逐渐成为广大车主的“生活必需品”,需求相对稳定,因此车险费率改革对投保车辆数量的影响有限;其次,《协会条款》取消“按责赔付”,实施“代位追偿”,以及其他保险责任的扩展,免赔事项的减少,在提高车险保障能力的同时,也将相应提升纯风险损失率水平,但是受各公司间车险管理水平差异的影响,费用率尚未确定,因此,与现行产品相比,最终费率水平升降与否尚难以确定。第三,此次改革拟在建立起以纯风险损失率为基础,市场化为导向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形成机制;保证保费充足的前提下,对费率采取“限高不限低”的监管思路,规定保险公司拟订商业车险费率,原则上预定附加费用率不得超过35%。因此,费率水平大幅上调的可能性较小,加之承保数量基本呈现稳中有增的态势,此次改革车险市场整体规模的影响将十分有限。

(二)长期看,此次车险费率改革将大大增加行业赔付成本

首先,为有效应对“高保低赔”的社会质疑,车损险保险金额修订为按照实际价值确定,赔付时,部分损失按实际修理费用计算,不再有不足额保险的约定,也相应取消了现行条款中比例赔偿,全部损失完全按照保险金额进行赔偿的约定,不再按照事故发生时

的实际价值,将直接增加车损险的赔付支出;其次,为有效应对“无责不赔”带来的社会质疑,取消“按责赔付”,实行“代位求偿”,此举在短期内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有限,但是长期看,代位求偿制度的实施,车辆损失的先行赔付,必然会产生部分无法追回或难以追回的车损险赔款,导致车损险赔付成本的上升。第三,费率厘定是否采用车型定价,也将会对车险赔付成本造成直接影响。近年来,各大汽车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为了维持其经营利润,不断上调配件与工时费价格:仅2012年,东部沿海地区的零配件、工时费价格涨幅普遍达到10%以上,部分地区更是达到了20%;中西部地区的涨幅也在5%—10%之间,以零配件累加计算的车辆价格已远远超过市场上的整车新车购置价,通过保险理赔可以获取高额利润已成为汽车销售行业的共同认识。如果车险行业不能通过车型定价来有效应对零配件及工时费不断上涨的压力,车险盈利空间将会被进一步蚕食。第四,受“同命同价”、伤残赔偿标准逐年上升以及诉讼案件大幅增长影响,人伤案件赔付居高不下,交强险亏损面不断加大,如果不通过商业车险费率改革尽快扭转,车险市场将极有可能再一次陷入全行业亏损局面。

(三)车险费率改革给监管和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此次车险费率改革向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通知》精神,本次改革强化保险公司在条款费率拟订、执行中的主体作用和责任,要求保险公司在拟订商业车险费率应当遵循充足、公平原则,能够补偿风险转移的成本,不得危及公司财务稳健和偿付能力,同时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尽管竞争的外在手段仍体现为价格,但内部将集中于精细化管理水平、产品服务创新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的竞争,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在此次改革中有的放矢。

其次,此次车险费率改革也向保险监管机构提出更高要求。保险监管机构旨在稳步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其核心设立差别化的车险产品开发机制,建立车险代位求偿机制,但是目前上述机制尚未制定最终时间表、步骤和详细计划。各公司上报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异幅度、车险代位求偿中纠纷的处理机制等均尚未建立。与前次相比,此次车险费率改革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来自保险公司、中介以及消费者的诉求也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因此,如何在下一步改革中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工作基调,仍需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防范系统性风险,营造良好改革发展环境。

(作者系中国人保财险青岛市分公司车辆保险部总经理)

第三篇:关于如何加快商业非车险业务发展的思考

(一)重引导,强激励

要实现非车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关键是要引导干部员工的积极性。要通过反复宣导、绩效考核、过程管控等形式,形成强有力的政策导向与舆论氛围,使每一位员工都牢固树立发展商业非车险的意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定期对非车险业务进行考核和评比,对完成任务每月靠前或者介绍重要保源的员工和业务员进行奖励,并在公司晨会上介绍先进经验。

(二)盯续保,抓落实

进一步强化续保责任,紧紧围绕存量业务,明确目标,加强监控,切实提高续保率。首先要搭建好续保管理平台,强化续保过程管控,做好续保业务的跟踪、督导工作。同时,切实做好大客户的续保维护工作,建立健全座谈会制度及信息发布制度,及时了解大客户的保险动态,促进保险工作的全面开展,深度扩保挖潜。

(三)拓渠道,强队伍

进一步加强非车险销售团队建设,重点是做好现有业务团队的教育培训工作,尤其要针对一些新领域新险种,以及仍然存在较大增量潜力的老险种,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同时要加强新员工培养,打造商业非车险专业团队的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团队建设上,可以采取紧密型的“1+N”的传帮带管理模式(1即分管领导,N即团队成员;传即传授业务知识和展业技能,帮即帮助解决问题、拓展市场、拉通渠道,带即带领团队成员拜访客户、业务公关)实现支公司非车险业务发展和人员的技能提升。稳抓渠道建设,拓展渠道产能。重点在修理厂渠道、农网渠道和交叉销售渠道上加大建设力度,推动非车险业务快速增长。

(四)强管控,避风险

在加快非车险业务发展的同时,要按照“两个加强,两个遏制”工作的要求,加强合规管控。同时,加强业务质量管理和风险管控,提高商业非车险业务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篇:中国人保财险芜湖分公司车险发展现状报告

中国人保财险芜湖分公司车险发展现状报告铜陵学院金融学系09保险班 杨赟

摘要:机动车辆保险已日益成为中国保险业的支柱险种,通过在中国人保财险芜湖分公司的车险部关于车险的条款、业务到理赔的实践以及对车险市场的考查,高赔付率及公司本身存在的人员冗余管理成本高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主祸,灵活的险种配置、市场化操作、经营格局调整让车险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关键词:赔付率 家庭自用汽车险 经营成本 费率

随着私家车价格的降低,交强险的强制执行,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机动车辆保险已经成为财产保险的主要的支柱险种。单拿本人的实践单位中国人保财险芜湖分公司而言,车险业务已占公司总业务的70%。而就全国而言至08年8月,车险的保费收入已占财产保险业务比重的68.59%,已经稳居国内产险业的第一险种。

但繁荣背后仍然存在几大突出问题,其中居首的就是车险赔付率的高增长。从整个行业来看,2000年以来,车险赔付率直线上升,且仍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营运性车辆的高赔付,是车险赔付率高的首祸。由于营运车风险大、出险频率高,赔付水平居高不下。据了解,一直以来营运车辆赔付率都在百分之七八十左右,出租车赔付率几乎达到100%,10吨以上的货车赔付率在200%左右,5至10吨载重的货车赔付率超过150%。自2001年以来,车险市场的赔付率增长速度大大快于保费收入增长速度,赔付率增长过快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最直接的结果导致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过大,支出超过预算,公司的盈利水平明显下降。另一方面2003年新车销售量大幅度增加,上路的新手也对应增加,尤其是私家车。但私家车驾驶员大多为新手,出险频率极高,私家车的赔付率已高达70%,远远超出了车险赔付率的警戒线。更重要的是,在案件很小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都得照常履行理赔程序,有时理赔金额可能只有几十元,但保险公司往往要为此支付上百

元的成本,如拖车费400元/辆。人保财险在近年已逐步取消了车身划痕险等一系列赔付额较低成本却很高的险种,这的确一定程度上缓解盈利下降的现状,可仍然不能治本。

在机动车辆保险中,我的实践方向主要放在家庭自用汽车上,由于家庭自用汽车近年来价格的普遍下降家庭自用汽车也迅速普及,而人们交通意识薄弱,家庭自用汽车的出险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自06年实行交强险以来,家庭自用汽车险更占了人保财险芜湖分公司车险中的大比重。

人保财险的家庭自用车产品体系包括主险和附加险,主险包括车损险,三者险,车上人员责任险,全车盗抢险。而其中三者险承保范围的扩大使得私家车出险率和赔付率居高不下,并且恶意骗赔、假造事故等道德风险也时有发生,造成保险公司利润微薄。

另一方面,附加险品种则繁多,主要包括不计免赔率特约条款,玻璃破损特约条款、车上货物责任险条款,自燃损失险条款,火灾、爆炸、自燃损失险条款、机动车停驶损失险条款、新增加设备损失保险条款、可选免配额特约条款、教练车特约条款、发动机特别损失险条款、指定专修厂特约条款。每种附加险都对应自己特定的保险范围。对于指定专修厂特约条款,据了解目前人保财险在芜湖的专修厂只有四家,很明显不能满足芜湖以日增近40辆私家车的速度增长的消费群,此外指定专修厂汽车配件及维修费用明显高于普通维修厂,消费者在选择上对其偏好明显低于普通维修厂,而这项条款的投保人并不多,另一方面反而增加了公司的经营成本。

这里我们拿一部普通家用国产汽车来算一笔账,奇瑞A3新车的市场价在7.7万,投保座位为五座,投保项目包括交强险950元,车损险保费1750.90元,保额为7.7万,三者险保费为1370.00元,保额为20万,驾驶员座位险保费为105.00元,保额5万,乘客座位险保费为200元,保额20万,全车盗抢险保费为520.40元,保额7.7万,以上为主险,附加险中玻璃破损险保费为154元,不计免赔率保费为617.97元,第一年总计6088.11,保额总计60.4万。由此而看,相对于一年60.4万的保额,相当于其百分之一的6088.11保费实在是有点少,更何况若第一年未出险,可享受七折的无赔款优待,第二年的保费为4732.79。相反,若上年出险,费率也会相应浮动,最高会上浮30%。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提醒驾

驶员必须安全驾驶,减少交通事故的出险率,但保险公司的收入也大大降低。人保财险的费率调整浮动体制受投保车辆无赔款优待及上年赔款记录、多险种同时投保、客户忠诚度、平均年行驶里程、安全驾驶、指定驾驶人、性别、驾龄、年龄、车辆损失险车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每一项都对应细致的费率调整系数,既严谨也灵活,这针对投保车辆及驾驶员的有别,让费率浮动更全面也更人性化。

中国人保财险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内地最大的非寿险公司,本身就存在人员冗余、管理成本高等历史问题,而于09年10月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保险公司,这有益于由多元经营格局向多元盈利格局转变。在车险方面也有益于车险创新,比如车险责任,车险保单形式,车险与其他险种如家财险、寿险等的结合,车险与银行投资的结合,车险针对不同投保人的独特需求使其更加人性化。由于保监会的统一调控,保险公司在费率这块的自主空间很少,尤其是像人保财险这样规模的保险公司,车险的盈利逐年降低,应当适当提高车险的费率,同时控制日益上涨的赔付率,降低经营成本。

备注:机动车辆保险是指对机动车辆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负赔偿责任的一种商业保险。

2010年8月

第五篇:黄金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黄金市场发展

195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金银管理办法》(草案),冻结民间金银买卖,明确规定国内的金银买卖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 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熊猫金币。

1982年9月,在国内恢复出售黄金饰品,迈出中国开放金银市场的第一步。

1983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金银实行统一管理、统购统配的政策”;“中国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机关、部队、团体、学校,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切金银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国家金银收支计划”;“境内机构所持的金银,除经人民银行许可留用的原材料、设备、器皿、纪念品外,必须全部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不得自行处理、占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单位和个人不得计价使用金银,禁止私自买卖和借贷抵押金银”。

1999年12月10日,中国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1.5吨“千禧金条”。

1999年12月28日,白银取消统购统销放开交易,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中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白银的放开被视为黄金市场开放的“预演”。

2000年8月,上海老凤祥型材礼品公司获得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开始经营旧金饰品收兑业务,成为国内首家试点黄金自由兑换业务的商业企业。

2000年10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发表有关黄金市场开放的研究报告。同年,中国政府将建立黄金交易市场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2001至2005年)纲要。

2001年1月,上海公开发行“新世纪平安吉祥金牌”,中国金币总公司作出承诺,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适当时候予以回购,购买者可在指定的商家或商业银行网点自主买卖或选择 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

2001年6月11日,央行正式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对国内金价进行调整。

2001年8月1日,足金饰品、金精矿、金块矿和金银产品价格放开。 2001年9月29日,中国国家黄金集团公司成立。

2001年11月2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模拟运行,黄金走过了一条从管制到开放的漫长历程。 2002年10月17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实际交易试运行中,中金黄金股份公司与北京菜市口百货公司以每克83.5元的价格成交了3千克2号金。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

2003年4月,人民银行取消了黄金生产、加工、流通审批制,改为工商注册登记制,标志着黄金商品市场的全面开放。

2003年11月18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黄金宝”在上海试点,拉开了商业银行参与黄金市场的序幕,个人炒金大门被撞开

2004年6月,高赛尔金条推出,国内首次出现按国际市场价格出售与回购的投资型金条;7月中金黄金与其他公司合作分别成立郑州黄金交易中心、大连黄金交易中心。 2004年6月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小金条”业务,面向普通投资者 2004年8月16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AU T+D现货延迟交收业务。

2004年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上海年会上表示,中国黄金市场应该实现从商品交易为主向金融交易为主转变,由现货交易为主向期货交易为主转变,由国内市场向融入国际市场转变。

2004年11月2日,由河南省鑫力黄金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城东支行共同组建的鑫力黄金交易中心正式成立。

2005年1月8日,山东黄金集团宣布出资5000万元成立山东黄金交易中心。

2005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与山东招金集团联手推出“招金”个人黄金业务;随后中国银行开立计帐式纸黄金业务;中国建设银行于2月28日推出个人帐户金交易业务。

2005年7月1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与工行上海分行联合推出“金行家”业务,这是上海黄金交易所首次推出的面向个人的黄金投资产品。

2005年8月,山东招金黄金集团投资设立的山东招金黄金交易中心正式开业。 2006年12月,中国银行推出面向个人投资者的黄金期权业务“期金宝”和“两金宝”。 2006年12月25日,上海金交所正式推出面向个人投资者的AU100g实物黄金投资品种。 2007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关于同意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黄金期货合约的批复》(证监期货字[2007] 158号)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黄金期货。 2010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近日联合出台《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明确黄金市场发展定位,切实防范黄金市场风险。

中国黄金市场的发展历史介绍

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一样,中国人发现和使用黄金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也一直将其作为权势和财富的象征。早在春秋时期,当时的楚国就已经开始铸造金币“郢爰”。但是,从五千年的历史来看,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黄金贫乏的国家。总量上的匮乏使黄金缺乏成为主要流通手段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长期承担主要货币职能的金属是白银。

除了黄金生产力的落后之外,中国“贫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鸦片战争以后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巧取豪夺,大量黄金和白银被当作鸦片货款和战争赔款流出中国,造成国内贵金属硬通货的严重匮乏。而此后中国境内的连年内战和日本侵略战争更是造成了我国黄金与白银的大量外流,其中一部分被用于购买军械物资,另一部分被达官显贵在外逃时携带出去。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炮制的“金圆券”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黄金外流事件。当时国民党政府由于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而大量发行法币,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为了挽救实际上已经崩溃的经济局面,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实行了所谓的“币制改革”和“限价政策”。其颁发的《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金圆券每元含黄金0.22217克,发行额以20亿为限;按1金圆券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同时规定黄金1两等于金圆券200元,白银1两等于金圆券3元,美元1元等于金圆券4元。国民党政府使用高压和诱骗等手段强制推行这个法令,命令国统区的人民必须在1948年9月30日前将所持黄金和白银全部兑换成金圆券,过期不交者一律强制没收。不到两个月,就从人民手中榨取了金银外币总值达两亿美元。1948年10月初,由上海开始的抢购风潮波及国统区各大城市,物价进一步飞涨。11月10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价政策。12日又公布了《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法令,规定1金圆券的含金量减为0.044434克,等于公开宣布金圆券贬价4/5,并撤销了金圆券发行20亿元的限额。之后金圆券开始无限量发行,至1949年5月共发行了六十七万多亿元,金圆券也像法币一样成为废纸。这些用“金圆券”兑换来的黄金和白银,以及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历年积累的黄金和白银储备于1949年用军舰押送至台湾。

对于国民党当时运台黄金的总数量还存在一些争论,但总之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巨额财富,并由此造成了新中国在建立之初就面临的“贫金”局面。此时中国政府只能从新生产黄金中获得储备的增加,而几乎没有历史积累。在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在黄金问题上一直是严格管制,黄金开采企业必须将所生产出来的黄金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将黄金配售给用金单位。那时新生产出来的黄金主要用于紧急国际支付和国家储备。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黄金市场一直是封闭的,黄金的市场流动需要申请和配额。195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了《金银管理办法》(草案),冻结民间金银买卖,明确规定国内的金银买卖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

1983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金银实行统一管理、统购统配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机关、部队、团体、学校,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切金银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国家金银收支计划”;“境 内机构所持的金银,除经中国人民银行许可留用的原材料、设备、器皿、纪念品外,必须全部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不得自行处理、占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单位和个人不得计价使用金银,禁止私相买卖和借贷抵押金银”。 中国黄金市场的现状

中国的黄金生产和消费量位居世界前列

古代,黄金主要产自黄河下游及相邻地区,在长江流域也有个别产金地。这一时期生产黄金的方法主要是挑拣和采出自然金,对黄金的加工方法主要是锤揲法。到商代、西周时期已有熔铸工艺,如刘家河出土的笄。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中国古代和近代的黄金生产又陆续发展出重力法淘金和岩金开采等。找矿也出现了一些新方法:认识矿物共生关系,从一条矿脉找寻其他矿脉;按矿物的光泽找矿等。《史记•天官书》记载:“金宝之上皆有光,不可不察”。到了汉代,黄金冶炼技术已有了更加长足的进步,西安上林苑出土的马蹄金和麟趾金经测定含金量高达97%,而北京怀柔出土的马蹄金纯度已达99.3%。

中国的金矿资源比较丰富。总保有储量超过四千吨,居世界第七位。我国金矿分布广泛,除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外,在各个省、市、自治区都有金矿产出。就省区论,以山东的独立金矿床最多,江西的伴生金矿最多;黑龙江、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省的金矿资源也较丰富。

中国最有名的金矿是山东的胶东金矿,其中90%以上集中分布在招远-莱州地区,最主要的矿区是玲珑金矿。该矿区有着悠久的开采历史,建国以来引进现代采治技术,逐渐发展壮大,产金量一度居世界第五位。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河北迁西县金厂峪金矿、河南西部小秦岭金矿等。中国第二大金矿类型是沉积岩型,即所谓“卡林型”或“微细浸染型”。这类矿虽然品位较低,金粒细小而且分散,但矿床的规模大,在当今采矿、选治技术发达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很高产量。我国卡林型金矿主要分布在滇、桂黔和川、陕、甘地区。

时至今日,中国不但已经成为全球黄金生产大国-2006年黄金产量达240.08吨;同时也是消费大国,2006年消费量高达269.3吨,占世界黄金消费总量的9.23%。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下属国际贸易公司称,2007年中国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黄金生产国,目前中国为世界第三大黄金生产国。

中国国内的黄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饰性消费需求为主,每年中国市场销售的黄金大部分是黄金饰品,工业、医疗、科研等行业占消费需求的比重较小。黄金的金融投资需求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但近年来增长迅速。出于种种历史和金融体制的原因,中国大陆人均只占有不到4克的黄金;年人均黄金消费量只有0.2克,并且消费量集中在黄金饰品上,与港台地区和西方国家的水平差距悬殊(阿联酋人均年消费黄金最多,达30克),离印度人均约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的黄金消费量有望大幅增长至500吨,这对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将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的黄金储备量不符合大国地位

目前,中国国内的黄金总存量约为五千多吨,包括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和民间拥有的黄金制品。截至2007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持有的黄金储备仍为1929万盎司,即600吨,长期以来没有任何变化。2007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储备余额为14336.11亿美元。按800美元/盎司的国际市场价格计算,600吨黄金的价值约为154亿美元。黄金储备约占外汇储备1.07%左右。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地位、实力及其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黄金的市场需求及价格变化之所以能够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是因为黄金的地位及其对相关方面的影响仍然是重要的。从世界黄金协会提供的数据看,黄金仍然是国家战略储备的主体。

根据2007年9月份的最新统计(见下图),目前全球官方黄金储备总量为30,120吨,其中美国拥有8133.50吨,占27%,并且占其本国储备总额的75.8%。官方黄金储备最多的9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存有23,131吨黄金,占全球官方储备总量的76.8%。除了加拿大和英国以外,西方七大工业国(还有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黄金储备均位居世界前列。很显然,实力越强大的国家其黄金储备也越多,而中国的黄金储备规模与其日益提升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是严重不符的。

部分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黄金储备(2007年9月公布数据) 1 美国 8,133.50 75.80% 2 德国 3,417.50 62.70%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217.30 其数据无法计算该比例 4 法国 2,658.40 55.20% 5 意大利 2,451.80 64.00% 6 瑞士 1,242.10 40.30% 7 日本 765.2 1.80% 8 荷兰 640.9 55.60% 9 欧洲央行 604.7 23.70% 10 中国 600 0.90% (2009年12月公布数据为1054吨,排名升至第六)

11 中国台湾省 423.3 3.30% 12 俄罗斯 407.5 2.10% 13 葡萄牙 382.6 87.20% 14 印度 357.7 3.40% 15 委内瑞拉 356.8 31.00% 16 英国 310.3 13.40% 17 黎巴嫩 286.8 31.70% 18 奥地利 281.8 42.90% 19 西班牙 281.6 35.00% 20 比利时 227.6 34.30% 21 阿尔及利亚 173.6 3.80% 22 瑞典 152.6 11.20% 23 国际清算银行 146.3 其数据无法计算该比例 24 利比亚 143.8 4.30% 25 沙特阿拉伯 143 10.90% 26 菲律宾 140.1 11.20% 27 新加坡 127.4 1.80% 28 南非 124.1 9.30% 29 土耳其 116.1 3.40% 30 希腊 112.1 78.40%

说到这里,也许有的投资者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许多欧洲国家央行要大量抛售黄金,以至于从1999年开始不得不通过签订售金协议来限制其抛售活动?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华盛顿协议签约国的央行共有近两万吨黄金储备,每年抛售几百吨只会对市场产生短期内的影响。同时,现在全世界每年矿产黄金至少超过2500吨,其中相当一部分作为投资进入市场或作为储备进入各国金库。因此,欧洲各大央行一年里抛售几百吨黄金并不表示黄金的战略储备地位降低了,而只是体现出黄金在一些国家储备多元化调整过程中的灵活性。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国家实行的是“藏金于民”的政策,官方黄金储备并不高。如印度,数据显示其官方黄金储备只有357.7吨,在储备总额中也仅占3.4%。但据有关资料显示,印度民间的黄金存量至少有1万吨,白银的民间储藏量至少也有11万吨。现在,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消费市场。另外,在九十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韩国等国家的民众纷纷拿出自己的黄金帮助国家克服金融危机,藏金于民的优势在此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中国黄金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综观中国黄金市场现状,不但国家缺乏长远的黄金储备规划,普通民众对黄金的投资意识也比较薄弱。但目前国内民众投资黄金的意识正在被唤醒,中国黄金市场在逐步开放后必将对全球黄金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我国黄金市场改革起始于1993年,这一年国务院63号函确立了黄金的市场化方向。2001年4月,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2002年10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开业,标志着中国的黄金行业开始走向市场化。据初步统计,上海金交所会员单位年产金量约占全国的75%;用金量占全国的80%;冶炼能力占全国的90%。这些都体现了黄金市场化趋势的推进。

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4年9月在伦敦金银市场协会 (LBMA) 上海年会上表示,中国黄金市场应当逐步实现三个转变:从商品交易为主向金融交易为主的转变、由现货交易为主向期货交易为主的转变、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转变。这段话概括了中国黄金市场的现状和特点-以实物现货为主,市场封闭;同时也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指引-以黄金金融衍生产品为主要交易方式的国际性黄金市场。

当今的黄金市场可分为商品性市场和金融性市场,商品实物黄金交易额不足总交易额的3%,9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黄金金融衍生品。也就是说,黄金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才是市场主流,而目前中国黄金市场还停留在以实物商品交易为主的阶段。以上海黄金交易所为例,作为我国唯一的黄金场内交易所,2005年该所年黄金交易量突破900吨,交易金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但与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市场-伦敦黄金市场相比,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交易量不足其1%。此外,中国黄金市场又是个相对封闭的市场,金交所的外资会员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目前有1家中外合资企业会员和12家外商独资与中外合资企业客户。2005年这类会员与客户的黄金交易量为9427公斤,只占交易所交易总量的1.04%。缺乏国际金融机构的参与,造成国内黄金市场价格不能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有时甚至出现明显背离。

2007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黄金期货。在黄金期货的基础上,一系列衍生产品,包括期权,远期以及近几年异常火热的黄金ETF,甚至更多的创新产品都将逐步推出,进一步加大中国黄金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我国开展黄金期货交易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广大企业和投资者利用黄金期货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形成现货市场、远期交易市场与期货市场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三是有利于打击黄金变相期货交易,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预期,黄金市场在经历十几二十年的发展后,将逐步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黄金市场:首先是投资品种的丰富与多样化,黄金期货,期权,黄金存折,纸黄金,黄金EFT,黄金远期等产品不断推出并逐步完善。其次是市场主体的广泛参与,黄金市场作为投资性的金融市场不但吸引大量的境内机构和个人加入进来,同时开放国门,让国际性的大银行和大金商一同参与,从而使得与国际其他黄金市场逐步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