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找规律说课稿

2023-05-01

第一篇:一年级下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0页到第51页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分为两段学习。①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学具,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这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探索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获得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②经历规律的再认识,解决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感受规律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是第一阶段的内容,重点在有序的找规律。

2、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

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合作探究,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观察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找规律》这堂课是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找隐含的规律,发现这个规律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现实生活的现象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抽象概括。所以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和游戏活动,在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欲望,从中发现这个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从生活中发现和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主要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先用谈话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规律时,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学生初步发现这个规律后,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摆学具,找规律,对规律的认识得到提高将做到教学思想上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海南有许多旅游景点(出示风景图片),小青和爸爸妈妈想到三亚玩。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你喜欢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这样从学生喜欢的旅游活动谈话导入,让学生观察自己观察和思考,产生问题悬念,达到不愤不发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

1.

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先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

要求: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搭配,另外一人记录。

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同学演示。

指名同学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

比较方法。

提问:大家观察后,你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

理解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选上衣,配裙子。(2)

选裙子,配上衣。

4.

小结。

谈话: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将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不同的探索过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创新思想,感受符号

问题:小青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件衬衫和4条领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

讨论。同桌讨论。

2.

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 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

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

归纳。

提问: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6。

再问: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3=12。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衬衫的件数和领带的条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将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经历创新和符号化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数学模型。

(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

路线问题。

提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

奖品问题。

学生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

游戏问题。

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怎样运用搭配规律呢?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能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解决生活现象问题,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同时好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

(五)全课小结,引导延伸《找规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0页到第51页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分为两段学习。①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学具,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这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探索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获得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②经历规律的再认识,解决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感受规律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是第一阶段的内容,重点在有序的找规律。

2、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

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合作探究,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观察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找规律》这堂课是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找隐含的规律,发现这个规律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现实生活的现象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抽象概括。所以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和游戏活动,在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欲望,从中发现这个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从生活中发现和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主要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先用谈话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规律时,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学生初步发现这个规律后,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摆学具,找规律,对规律的认识得到提高将做到教学思想上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海南有许多旅游景点(出示风景图片),小青和爸爸妈妈想到三亚玩。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你喜欢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这样从学生喜欢的旅游活动谈话导入,让学生观察自己观察和思考,产生问题悬念,达到不愤不发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

1.

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先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

要求: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搭配,另外一人记录。

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同学演示。

指名同学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

比较方法。

提问:大家观察后,你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

理解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选上衣,配裙子。(2)

选裙子,配上衣。

4.

小结。

谈话: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将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不同的探索过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创新思想,感受符号

问题:小青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件衬衫和4条领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

讨论。同桌讨论。

2.

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

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

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

归纳。

提问: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6。 再问: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3=12。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衬衫的件数和领带的条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将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经历创新和符号化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数学模型。

(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

路线问题。

提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

奖品问题。

学生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

游戏问题。

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怎样运用搭配规律呢?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能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解决生活现象问题,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同时好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

(五)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第二篇:《找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找规律》,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教材设计了“算一算”、“试一试”、“练一练”等算法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总结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些算法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一)学生分析

我今天所执教的三年级学生已使用北师大教材两年,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敢想敢说,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强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发现整十数相乘的计算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索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

难点:理解整十数乘法算理。

二、教法选择

鉴于学生对表内乘法的了解,本课以“少教多学”模式展开。在教法上采取活动探究教学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尝试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裕的猜想、探究、交流的机会。

三、学法指导

在学法上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思考、探究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整十数乘法的计算规律。

四、教学流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的素材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我运用了生活中的儿歌来引入本节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

2.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出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计算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反馈,应用规律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分为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旨在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延伸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学习中的规律性,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5.畅谈收获,关注情感

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表现欲。

五、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算 二看 三添

第三篇:《探索规律》说课稿

孔滩镇白龙小学:蒋凤

一、教学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7页的《探索规律》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究图形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培养学生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五、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事物很多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的及所隐含着的数学知识。

六、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不能仅限于寻找一种规律,重要的是怎样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这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设计中,在新课引入阶段,我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习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美,使学习感受学习数学能发现生活中的很多规律,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节课的设计具有以下教学理念:

1、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所以在选取例子时从学习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具体事物出发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对找规律的直观经验。

2、让学生亲身经历“找规律”的过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在生动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材料,给孩子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为了解决“找规律”的方法等重、难点,我利用自己自制的学具给同学们演示“图形的变化规律”,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充满兴趣,能积极主动地融入问题中,并通过自动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难点,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因为我们是农村学校,不能够有效的利用多媒体 电化教学······所以只能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3、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在练习的设计上,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标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的三主原则,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条件,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第四篇: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2)说课稿

本节课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排列,并进行简单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时本单元教学的第二段,是学生在获得对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规律的再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2.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学设计整体把握:

1、 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探索解决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找出规律,并根据规律来算出结果,让学生结合问题的解决,经历规律的再认识。

2、 教学时,强调突出探索活动的过程,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综合、归纳和表达,增强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抽象、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

(1)自我介绍,读课题,发现规律,小结规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排成一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2)摆出小棒和圆片,指出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说出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3)抽处花片,只剩一种物体的时候呢?我们能不能看成一个间隔排列了?把什么看作两端物体?什么看作中间物体?

(4)揭示:2根小棒,一个间隔。

(5)继续:摆出3根小棒 4根小棒 ……问学生分别有几个间隔?

(6)小结:物体个数-1=间隔数 (7) 这节课我们将运用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间的关系,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课题中发现蕴含的一一间隔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总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排成一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在通过小棒和花片的一一间隔规律,和抽去花片后,小棒和间隔的一一间隔排列,进一步验证,内化规律,并通过观察、发现、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个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一条林荫道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棵树相隔3米。林荫道前有5只兔子排队做操,相邻两只兔子相隔2米。

(1)读题收集信息。指导学生理解“从一端到另一端”“相邻”“相隔”关键词。

(2)出示第(1)个问题:林阴道长多少米? (3)学生独立思考,如果有困难,你可以画一画。 (4)组织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学生尝试解决后,小组汇报:你们是怎样想的? (6)小结算法:7-1=6 6×3=18(米)

(7)小结:解决此类题目,我们是怎样想的?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板书:物体个数-1=间隔数

每间隔长度×间隔数=总长度 2.出示例题

(1)出示第(2)个问题:兔子做操的队伍长多少米? (2)学生尝试独立思考,鼓励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 (3)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比较这两题,你有什么想要说的?你发现了什么? 4 、小结:解决此类题目,我们是怎样想的?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板书:物体个数-1=间隔数

每间隔长度×间隔数=总长度

【设计意图】根据例题创设了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现实和童话相结合的问题情境,在情景中,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如“相邻”“间隔”等,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收集信息,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思考过程,鼓励学生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一些图示来帮助理解。及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中蕴含的规律,进一步总结规律。

三、教学“试一试”

1.做第1题:如果有10只兔子像这样排成一排做操,兔子的队伍长多少米?

(1)读题,强调:像这样排,是怎样排?

(2)学生如还有困难,指导学生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

(2)学生尝试解决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10-1)×2=18(米) 答:兔子的队伍长18米。

【设计意图】

本题是对规律的一个再运用和再内化的过程,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2.做第2题:从林荫道的一端到另一端每隔2米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1)学生尝试解决,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画一画。 (2)组织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先求间隔数,再求两端物体,也就是盆花数。

18÷2+1=10(盆) 答:一共要放10盆花。

(3)解决这个题目时,我们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板书:总长度÷每间隔长度=间隔数 间隔数+1=物体个数

【设计意图】

本题的设计安排,是对规律的一个逆向思维,是一个变式练习。应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交流、总结。

4、出示:想想做做1”

(1)放手让学生尝试完成。

(2)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预设学生解决方案:

24÷3+1=9(盆) 24÷3-1=7(盆) 24÷3=8(盆) (3)分别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求异思维。教师教学时,应重点把握学生对规律原理的理解,而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罗列。

五、全课总结

谈话: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想要对大家说的?

第五篇: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说课稿

赤峰试验小学

张洪涛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理念: 《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设计理念:以游戏猜一 猜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感知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既与本课的学习内容相联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 学生归纳规律。 (板书略)

(设计理念: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小组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规律,寻找规律)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2)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新知再现,对新知起到检查、巩固、提高的作用,对规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设计理念: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一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创造规律

同学们可真行! 能够找到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以我们班的一部分男同学和一部分女同学进行排列,并使他们排列有规律可寻?

(设计理念:运用现在的学习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总结归纳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设计理念:这样的总结,既归纳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又能激起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的决心和欲望)

板书设计

找 规 律

手帕9

10夹子

主题图片

蘑菇7

8兔子

篱笆12

13木桩

两种物体间隔着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的多1,或者说排在中间的物体的个数比两端的少1。

设计理念:这样的板书既突出教学重点,又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上一篇:园林植物培育学复习题下一篇:以梦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