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时代精神的意义

2022-08-14

第一篇:弘扬时代精神的意义

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整理)

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有一个名字很普通,但我们从小就知道要做个像他那样的人,有一个名字很伟大,一说出来就代表着一种精神,这个名字就是——雷锋。每年的三月五日是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周年纪念日。全国人民都展开如火如荼的学雷锋活动,我们作为新一代接班人责无旁贷的要将雷锋的精神传承下去,我们要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发挥雷锋精神,努力工作、助人为乐,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雷锋被无数有志青年崇仰尊敬的人,一个曾被青年学子视为奋斗偶像的人,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一个平凡的共产党员。为什么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事迹历久不衰呢?因为他的精神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特殊品格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种精神已成为亿万人的自觉实践。虽然时代已发生很大变化,但雷锋始终活在人民的心里,雷锋精神始终绽放着夺目的光芒。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前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同志原是中国人民建房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某班班长,于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我们学习雷锋,就是要学习他无私奉献得共产主义精神。可以说,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光辉思想相结合的典范,它得核心是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奉献精神。说道奉献精神,应当说这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而不间断,世世代代创造,发展,锤炼而早就得民族意识,正因为我们有了这种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才称之为有理想,有追求,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得民族。

有人说,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今天,以助人为乐为价值取向的雷锋精神过时了,现在社会更重视的是价值实现,成功与否。然而,许许多多鲜活的人和事告诉我们,雷锋精神是人类文明的财富,否则,就不能解释他的行为为什么能够得到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人们的认同。

新的时代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内涵,雷锋精神不再是单纯的做好人好事,它还包括了努力工作、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诚信经营等许多良好的社会道德。我们今天学习雷锋精神,实质上也是在弘扬中华民族得奉献精神。我们在心得历史条件下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其内涵更为广泛而深刻,并具有时代的特征和意义,因此,我们在心得历史时期学习雷锋,就是要学其精神,通过学习实质,不但要知道雷锋为党,为人民,为社会做了什么,而且要弄清知道和支配雷锋行为的思想是什么,他有着怎么样的理想,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把握了这一要领,才能在学雷锋活动中有持久的热情和高度的自觉性,才能把学雷锋活动推向高潮,使之成为我们新时期的一种时尚和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好人好事不再只是流于表面化的扫马路擦玻璃了,帮助他人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内容也越来越为广泛了。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尤其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发奋学习。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勤俭朴素、厉行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无论时空如何变化,那些决定人类向前发展得基本要素没有变,那些人类任何时候都在追求的美好事物没有变,尽管在我们得身边,雷锋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淡忘,然而,在世界的更多地方,雷锋被不同肤色的人们所敬仰,学习。雷锋精神以超载时空得力量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明白,今天当改革开放,治理整顿,需要我们过今日子时,这就更需要向雷锋同志学习,把雷锋精神融化在十三亿人民的行为中,雷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成为人民永远的呼声,正义的呼声,道德的呼声,雷锋的精神有着广阔而深远的内涵,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代号,而是新时代人类追求和谐的象征,我们的祖国会因为在注入了雷锋精神而更加年轻,高举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会在我们这一代中更加发扬光大,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雷锋,已经成为真情与爱心的化身,成为时代的楷模,成为我们社会衡量道德行为的标准,雷锋是世人的榜样更是社会的楷模,我们要沿着雷锋的足迹,踏着他光辉步伐勇往直前。我们要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把雷锋精神变成我们每个人的自觉意识和实际行动,争做时代的楷模。让雷锋精神在心时代闪光,让雷锋精神永存。我们要沿着雷锋的足迹,让雷锋精神遍布中国乃至世界。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用实际行动促进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者你生活的岗位? 我们追寻雷锋成长的道路,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从雷锋的先进事迹中提炼车雷锋精神,再从雷锋精神到志愿服务精神的发展,本着”奉献,团结,互助,进步”的宗旨,坚持志愿服务他人和社会.正如雷锋日记中曾讲的那样:”既然你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让我们积极地行动起来,以雷锋为榜样,为国家、民族不求名利,不计回报,不遗余力地奉献自己的爱心,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出高尚的道德理念和崇高的价值理念。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懂得了在平时工作与学习上应要发扬雷锋同志善于钻研的“钉子”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要发扬雷锋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傻子”精神,要如温家宝总理所寄语的一样,成为未来社会各领域的领军人物!

第二篇:如何理解弘扬民族精神的当代意义

内容摘要:

民族精神是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实践性的完美统一,这就决定了我们当代民族精神的建设必须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必须反映和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鲜课题。中国当代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具体内容。在当代弘扬民族精神,对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综合国力都至关重要。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新的时代、新的实践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凝聚民心、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内在要求,必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因此,在当代弘扬民族精神不容忽视。

关键词:

弘扬民族精神的当代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重要现实意义

引言

现在很多人都在骂韩国人,日本人,不可否认他们国家的行为和战略上都是与我国相对立的,而正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对立面所以我们才要更加的了解他,剖析它,而不是毫不理智的烂骂加诅咒。虽然痛恨日本人,但欣赏日本人认真细致的做事态度和武士精神,那是让日本人真正团结起来并强大起来的原因,我们应该提炼我们自己的优秀

民族本质,让大家站到一起,那样才有和敌人对抗的力量。即使是在相对和平的当代,民族精神也应当被提上日程,不容忽视!!!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使青年人在文化政治道德观念上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如何面对生存与发展、文化变迁,必须在困难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在新世纪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新的时代、新的实践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凝聚民心、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内在要求,必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因此,在当代弘扬民族精神不容忽视。

一、如何理解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

而其核心——爱国主义,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

等。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凝聚民心、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内在要求,必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因此,在当代弘扬民族精神不容忽视!!!

二、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无论何时弘扬民族精神都很重要。

民族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重要现实意义

民族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1)提供精神动力。历史反复证明,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无产阶级的革命纪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是激励人们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巨大精神动力。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前仆后继、奋斗牺牲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更需要这种精神,有没有这种精神完全不一样。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民族精神属于思想文化动力,它是一种精神生产力,可以创造巨大的物质价值。富于理性思维、富于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可以不断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有所发现和发明,在实践中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学会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

(2)凝聚人心,聚焦力量。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精神,它就无法自立、自强,就没有前进的不懈动力。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发展和稳定的精神基础。高尚的民族精神可以把全国人民的精神振奋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3)保证方向,共同富裕。如果我们忽视或否定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必然会走到邪路上去。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封建思想、习惯和生活方式仍有相当的影响。肃清封建思想、习惯和生活方式是长时期内的一个艰巨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和现实体现,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环节。面对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剧烈变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保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大方向,可以教育人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国家观念,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4)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物质生产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越来越取决于科协技术水平,取决于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才。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高品质高规格的社会,从指标来看,难度更大,有许多制约因素和障碍。这就需要通过民族精神来激发人的成就动机,唤起人的事业热情,开阔人的思维视野,以新思路新点子来打开工作局面,以大无

畏的创新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人类历史证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没有了它,民族团结与发展建设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灵魂,民族就不可能有自尊、自立、自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民族精神依旧有重要意义:

第一、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搏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文化也是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下为公”;新时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心声,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享有了“和平民族”之誉,赢得了“和平的使者”之称;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文天祥的血染大都;从戚继光抗击倭寇到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些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侵、抗击外侮的伟大的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以天下为己任,无一不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烙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

第二、民族精神是历史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贯穿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时代不同。但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是打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它始终激励无数仁

人志士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前仆后继,自强不息;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第三、民族精神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无数中华儿女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进步性使她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并随时代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许多可贵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等,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推动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在当代弘扬民族精神依然不可或缺。

弘扬民族精神对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性

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同志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它直接关系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综合国力即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力量;同时也包括民族团结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强大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是否有高度的民族精神,便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因为:(1)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

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失去这一精神基础,国家便失去长期统

一、稳定,发展壮大,也就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当今世界,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及经济扩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事威胁的结伴而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的错综复杂形式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自立、自强,与时俱进的进程中,尤为重要和紧迫。(3)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并成为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核心。(4)民族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对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成为没有发生过断裂的社会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连续进步、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一种源远流长、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团结统一的文化纽带与精神支柱。而这种民族精神以及它所包含着的种种传统美德和高尚品格,都是由众多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地用自己闪光的思想和行为来塑造和形成的,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的任

务。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学艺术等各种手段,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全民族的精神和士气振奋起来,同心同德地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 、结合实例谈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

弘扬民族精神的当代意义得到充分彰显。 参考文献:《科学社会主义》 2007年 第02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9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邓小平哲学思想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时代潮》 (2002年第十九期)

第三篇:现代社会弘扬孝文化的意义

文学院 100114128 魏文丽

据考证,“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孝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现今社会,弘扬孝文化仍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孝文化在现代社会究竟有何现实意义?曾国藩所说:“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著名学者黎鸣说:“中国人最主要的生活习俗是孝敬父母。”就连西方的学者也对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进行过充分的描述,黑格尔在研究中国文化时曾作过这样的分析:“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法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教’,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历史哲学·东方世界·中国》)。马克斯·韦伯说过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由此观之,中国的孝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甚至是影响到中国的政治统治。

在中国古代道德体系中,孝文化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范畴。在中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实践中,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阐发自己的见解,丰富和补充了孝文化的内容。主要概括为一下几点:

一、善事父母,孝敬父母。孝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家庭伦理,孝首先倡导就是孝敬尊重父母。孝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家庭伦理,孝首先倡导的就是孝敬尊重父母。敬养父母即是“敬爱”、“奉养”父母。儒家倡导对父母首先要“敬”。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为而无孝也?’如果对父母的行为不恭敬,言语不和逊,面色不柔顺,即使早起晚睡,耕耘栽种,十分辛苦劳累来奉养父母,也不会成为孝子的。孔子还在回答子夏问孝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是说,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即是每一顿都给他们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孝”。孝顺不但要奉养,更要尊敬。这种援“敬”入“孝”的思想,拓宽了孝道的内涵,使一般的亲缘血亲关系规定上升为规范化的道德情操。

二、珍爱生命,生儿育女。《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 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保全身体以至发肤,是孝行的起码要求,是最 初步的践行孝道。敬养父母以保全身体为前提,孟子对此点有如下论说: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 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这里的意思是若是毁伤身 体,自身残疾,就不能尽到敬奉父母的责任;即使身体健全,但品行不端, 名声有损,也是尽不敬养父母的职责的。因此,全身是事亲的前提,而全身 又是为了更好的敬养父母,实现孝道。保全自己的身体还有更深层的意思, 那就是不要便自己生病,更不能陷自己于不义而使父母担惊受怕,也就是说 保全身体、保全名望是为了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朱熹注:“言父母爱 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 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不孝乎?”孔子曾 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讲的也是这个意思。而《孟子》有云: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摆在了孝行得首位。

三、慈老爱幼,和谐万物。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说: “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庄子》也说,挟太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都强调的是要尊重关心长辈老者,也要关怀爱护小辈。《孝经》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博爱也);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广敬也)”博爱的人不会以恶劣的态度待人,广敬的人不会怠慢他人。博爱、广敬是孝文化的进一步扩大,是一种惠及众生的仁爱之孝。爱天天下之人,拥有最广博的胸襟承载浑厚的孝道。

四、承志立身,忠孝相通。“立身行道,扬名传后世,孝之终也。”继承先祖的遗志,成就事业,光耀门楣,这是对父母最大的行孝。我们孝敬父母,尊崇祖辈,于是追求功名以光门楣。因此在家庭中得孝与政治仕途相联系。我们由家庭系统中的“小孝”转变为国家的“大孝”。“夫孝,始于事亲,终于事君。”强调的就是忠孝相移。

我们研究孝文化,不仅仅是因其优秀的文化理论和其重要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要与我国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用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社会的精神进步,和谐社会。而现代社会弘扬孝文化的意义归纳为:

一、和睦家庭。敬亲养亲的思想,维持了家庭的和谐。“孝”最基本和核心的涵义就是“事亲”,而且不仅要在物质上奉养亲人,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尊敬亲人。能做到这样,年老的父母就不会因为衰老而没有生活的保障,他们的心灵就不会孤独和空虚。当今社会大多是独生子女,这就代表每对夫妇平均有四个老人需要赡养。老人变成了一个家庭中最特殊的存在。只有善事父母,才能使家庭和睦。进而言之,如今儿子不满老母将其杀害、子女不养老父使其流落街头沦为乞丐„„且不谈这些不讲孝道的行为给社会带来的极其恶劣的影响,只谈谈这样的家庭有和睦可言?也许是家的支离破碎,也许是良心的不安,总之不讲孝道的家庭是不可能稳定幸福的。

二、稳定社会。珍爱生命是作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正是每个人都珍爱生命,才是法律拥有了可行性。人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因而不会轻易去触犯法律,以免获得物质、肉体或者是精神上的惩治,有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这种珍爱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法律束缚,巩固了法律的有效性。而孝文化中所倡导的慈老爱幼,提倡的是一种博爱与广敬的思想。博爱的思想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互助、友爱,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广敬的思想所要求人们尊重万物,也是从侧面时刻要求自己修身养性,以仁爱之心对世间万物。其中既包括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追求孝道,事亲敬老稳定了家庭也为稳定社会做了重要贡献。敬老院,退休金,老人免费乘车优惠等等都体现了孝道的思想,同时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另一方面,我们博爱万物,广敬自然,也要求我们要尊重爱护动物植物,各种保护动物的条例都体现着孝文化在稳定社会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振兴民族。由古代孝文化中承志立身,忠孝相通而繁衍出来的是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人们由对父母、家庭的爱以及对于祖国的爱的情感升华,必然能够转化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实践行为,为社会、国家、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而且,现在的“忠孝一体”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忠君,而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这就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责任心,使全球的炎黄子孙在孝文化的陶冶下,更加热爱中华民族,团结一起来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振兴中华民族。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等等孝的观念,大家都以孝文化中有利于人际关系维护的经典言语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都尊老爱幼,推己及人,将爱从家庭辐射

到社会,辐射到整个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将会趋向和谐,社会将会成为一个和和睦睦,温暖备至的大家庭。而且孝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之是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由爱家,爱社会,到爱国家,每一个人都将为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国家的振兴,做自己最大的努力。

孝道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在所有的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人类文明不管进化到何种程度,孕育、出生、成长、衰老直至死亡,这一过程乃是一切正常人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孝道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传统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孝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孝在中国文化中,有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因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孝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奠定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在一个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时代里,我们迫切的渴望一切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养料。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流传至今,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感染力与穿透力。由爱父母到爱他人,由爱自己到爱社会,由爱社会到爱国家。它以它优秀而独特的文化精髓,以及其日益完善的文化内涵,引导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民在这片黄土地上繁衍生息,衍生文明。

第四篇:论当前形势下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重要意义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团结带领人民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我们党凭借艰苦奋斗精神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3月5日,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又把艰苦奋斗提高到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高度,将艰苦奋斗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全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当前,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越来越富足的物质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更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之有人对艰苦奋斗这一传统美德和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观提出了质疑,认为现在还提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不合时宜。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必须看到,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济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前进道路上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不能放弃,而且更要发扬光大。

一、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需要

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基本思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科技相对落后,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矛盾日趋突出等,决定了我国长期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继续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面临的国情和形势:

第一、人口多是考虑我国一切发展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我国有13亿人口,人口总量大,今后30年仍将处于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人口素质低,教育水平落后,文盲、半文盲430万人;人口结构不合理,是老年人口最多而且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经济社会不太发达的状态下,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社会现象。我国将面临长期的、巨大的就业压力,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善民生的繁重任务,我们必须长期弘扬艰苦奋斗传统。

第二、资源相对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四分之一左右,人均能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七分之一左右。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异常繁重。倡导节约勤俭,勤可发展、俭可致富,节约的都是利润,浪费的都是成本。

我国科技水平低,可持续发展观念不强,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极为严重,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例如:我国能源占有量本来就比较低,可是综合能源利用率却仅为32%,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但据统计,中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平均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耗水量的十至二十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平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

第 1 页 共 6 页 75%至85%。

现在我国660座城市中有约400座城市缺水,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绝大多数河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城市河段9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在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水。

我国人均耕地、草地面积只有世界的三分之一,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每年人口增长1000多万的同时耕地面积减少1000多万亩,耕地锐减直逼18亿亩红线。总之,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二、艰苦奋斗是盛国兴邦的必要条件

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强盛、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需要诸多条件,但艰苦奋斗这一条是不可缺少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古代思想家们把艰苦奋斗看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思想境界。《周易》有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旧唐书》有“夫俭,德之恭;侈,恶之大。”等警世箴言,陆游在《放翁家训》中告诫后辈,“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历史上朝代的兴衰往往与艰苦奋斗和奢靡腐化呈对应关系,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名言。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史已经表明,中国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充分发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把艰苦奋斗作为政治本色,将其融入到党的宗旨、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之中,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大力倡导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并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邓小平同志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我们党先后创立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蒋筑英精神等,渡过道道险关,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今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我们要实现下一步的奋斗目标,仍然需要这些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三、艰苦奋斗是落实科学发展、坚持节能降耗减排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成为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明确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约

第 2 页 共 6 页 束性指标。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要继续抓好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关键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上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正确理解艰苦奋斗精神在当代的表现形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环境中,艰苦奋斗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内涵是相同的,本质是一样的。这就是知难而进,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自强不息,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革命风格;励精图治,克勤克俭,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当前,许多人之所以将艰苦奋斗视为过时观念,其根源在于对艰苦奋斗作了肤浅的、片面的理解,似乎一提艰苦奋斗就是要吃差的,穿破的,不能有丝毫的个人享受,这一思想严重歪曲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决不是目的,而是要立足于客观现实,通过奋斗、抗争,去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享受需要。艰苦奋斗不等于不讲享受,而是要尽可能满足享受,但享受与享乐主义则是有严格区别的,享受是人正常的需求,享乐主义则是不顾客观条件,贪图奢侈,沉醉于物欲之中的行为。正常享受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享乐主义则会坐吃山空,引发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明确艰苦奋斗与合理的个人享受之间的关系,就能完整地理解艰苦奋斗精神。

今天,我国已基本摆脱了贫困现象,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艰苦奋斗的原始意蕴。在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的同时,提倡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决不是让人们的生活恢复到过去的水准,而是要提倡一种不畏困苦,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它要求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必须立足现有的客观条件,脚踏实地去生活和工作,这一精神决不会因任何条件变化而过时,它是一种永久的精神之源,它只能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今天提倡艰苦奋斗,既不同于人类早期的必然性,也不同于建国初期的形势所趋,具有其特有的时代特征。第一,消费的合理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是和人的消费需求联接在一起的,只谈创造和发展,不谈消费和满足,发展就失去动力,生产和消费就会脱钩,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只讲消费和满足,不谈创造和发展,生产便失去基础,影响再生产的继续进行,从而无法满足人们的正常消费,只有正确摆正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才能既满足消费又促进生产的不断增长。今天我国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物质财富有了空前增长,这就要求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使生产的发展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如果一味地强调积累,限制人们的正常消费,势必挫伤人们的积极性,使生产和消费陷于恶性的对峙之中。提倡艰苦奋斗正是站在正确对待生产和消费的高度,要求既要满足人的合理的消费,又要在消费的同时,积累起充足的基金,满足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从而保证社会经济健康、稳步的发展。第二,享受的现实性。享受是艺术化的消费,是在基本消费满足之后对消费的高层次追求。人类决不会仅满足于吃饱穿暖的基本生活要求,在生产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必然要使其生活需求日趋科学化、艺术化,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就我国现状来看,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处在向“小康”水平的过渡之中,消费的艺术性、科学性日益增加,消费正向享受型转化,但由于生产发展和国情所限,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务必提倡艰苦奋斗,立

第 3 页 共 6 页 足于现实条件,在人力、物力、财力许可的限度内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层次,如果超越现实,将正常的享受转化为非现实的铺张浪费,则有悖于艰苦奋斗的精神,陷于享乐主义泥坑,那是吃祖辈饭,断子孙粮。第三,工作的开拓性。艰苦奋斗精神,重在“奋斗”二字,它要求通过勤俭节约的手,努力去开拓新局面,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和享受不能没有,提倡艰苦奋斗就是要使消费合理化,享受现实化,反对一切超现实、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使人们在消费之后有余力、有能力去继续从事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同时,提倡艰苦奋斗还要求不论身处何地,都要有一种不畏困苦,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提倡艰苦奋斗,脱离创业精神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开拓,不断进取,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物质精神财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

五、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风险和挑战

第一,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经济发展不均衡,综合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比,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因此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近五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愈益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已超过英国排在世界第四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指标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79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排在第104位,。

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性贫富差距较大,贫困人口还在个别地区占有相当比例。我国社会经济发达程度总体分布为东部沿海地区高、西部地区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还有许多人生活在年人均收入683元的贫困线以下。国务院扶贫办2007年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2148万人,全国贫困人口4000万人,若按人均1天消费1美元的联合国最低标准计算,中国贫困人口的总数还将有很大提高。

第三,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近年来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尤其是今年以来更是多灾并发,防灾减灾任务繁重。

1、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今年1月10日至2月初,在中国广大南方地区持续肆虐,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0亿元,1亿多人口受灾,为近50年来同类灾害之首。

2、台风肆虐。在人们还没有从低温冰冻的灾难中走出来时,破坏力巨大的台风又纷至沓来。4月份台风“浣熊”袭击华南,湖北暴雨成灾,北方气温陡降。5月18日,今年第一号强台风“珍珠”带来的强风和特大暴雨袭击福建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8.02亿元,另外,“珍珠”还给广东、浙江等省造成很大损失。随后杰拉华、艾云尼、碧利斯、格美、派比安、宝霞、桑美等台风、热带气旋一个接一个登陆我国,给东南沿海数省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3、汶川特大地震。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据民政部报告,截至7月13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197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18289人。这次地震波及我国陕西、甘肃等多个省市,据有关部门统计,汶川特大地震仅四川省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一万亿元。

4、洪涝严重。入汛以来南方爆发了比较强的暴雨和洪涝灾害,特别是珠江流域,发生了流域性的较大洪水。此外北方地区,包括西辽河的一些支流和嫩江的一些支流也发生了比较大的洪水。据有关部门统

第 4 页 共 6 页 计,截止7月2日全国洪涝灾害受灾面积是3048千公顷,受灾人口是5033万人,因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252人,失踪64人,倒塌房屋20万间。

5、冰雹袭击。4月8日湖北、湖南两省部分地区遭遇春季罕见雷雨大风冰雹天气袭击,此后,河南、浙江、重庆等省市不断有冰雹灾害出现。

6、干旱接踵而至。去冬今春以来,辽宁、河南、青海、内蒙古等省部分地区降水量持续偏少,导致粮食产量减少。

第四,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和走势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影响。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融入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经济发展环境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无疑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如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石油和粮食价格的高涨、贸易领域的保护主义等,虽然我们拥有许多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也会面临降本增效、抑制通货膨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等诸多的挑战。

第五,制约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社会稳定形势不容乐观,还须通过艰苦奋斗努力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更加多元化,使得更多方面的工作更加紧迫和严峻,如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有效控制、各行业节能降耗减排压力、提高社会安保和防恐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等等,都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懈努力在发展中解决。

六、如何把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落实于实践之中

多难兴邦、多难励党,联系我们几十年来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总结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中的表现和作用,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启示。艰苦奋斗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必须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把教育员工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作为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和强大精神支柱,对理想信念坚贞不渝是我们党的强大政治优势。有了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广大共产党员就能够自觉地、满腔热情地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在生死考验面前威武不屈、英勇无畏,就是因为我们对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矢志不移。在和平建设时期,许多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广大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大难面前不弯腰,始终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奋战在最前线,充分显示了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事实再一次说明,只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理想信念坚定,并把这种坚定性体现到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而奋斗的实践上,体现到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上,体现到关键时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的行动上,就一定能够经受各种考验,战胜任何困难。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必须依据变化的形势和企业建设实际,贯彻到各项工作实践中去,使之在思想、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表率。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毛泽东早在1934年就指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各级组织要大力倡导“率先垂范做榜样,和谐团队出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高效、廉洁、团结的企业文化。

要实现惠及十三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长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首先,践行胡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思想上要拒腐防变,坚决抵御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 5 页 共 6 页 的新形势下,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头脑比较清醒,不为金钱、权力、女色所诱惑。但也确有一些人意志薄弱,不自觉地解除了思想武装,他们的理想信念动摇了,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对共产主义、无私奉献不那么感兴趣了,而对那些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东西却津津乐道,一味追求所谓“潇洒”、“派头”。思想上的蜕变必然会引起政治上的质变,发展下去是十分危险的,我们要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其次,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坚决反对贪图安逸的享乐主义。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克勤克俭、艰苦奋斗,务实进取,不仅关系个人和企业的威信和形象,而且关系党和国家的命运。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还没有条件搞高消费、高享受。即便是将来步入小康、富裕起来,也不能在生活上放纵享受,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决定人们需求欲望要有节制性。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像周恩来总理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物质生活方面,知足常乐,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

第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切发展的动力和先机,创新是我们的唯一选择,“艰苦”是精神状态,奋斗就是努力创新,工作上拼搏、进取、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做革命工作,就要奋斗,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既表现在生活简朴上,更表现在艰苦创业上,也就是要在各项工作中,始终“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坚决改变思想懒惰、不求进取,总想当“舒服官”的精神状态,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埋头苦干,即干事又干净,创第一流的业绩,努力为国家建设、为企业发展多作贡献。

第 6 页 共 6 页

第五篇: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相结合的实践性产物,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升华。研究雷锋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对于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一种既有批判继承又有超越创新,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的现代新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那种对同志、对群众像春天般温暖,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都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大力发扬和倡导的。当前,全国人民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面对这样艰巨的历史重任,广大青年更加需要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进取精神,发扬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处处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精神,发扬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合的人文精神。

为什么一位“小人物”去世后能赢得这样的荣耀?怎么会有这样强大恒久的人格魅力?为什么他会长久活在亿万人民群众的心里?那是因为雷锋早已成为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他所代表的崇高精神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振兴。雷锋同志短暂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是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一生,是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

四十年来,雷锋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中华儿女建设祖国、奉献社会的热血之中。雷锋精神,就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文化精神。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雷锋精神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不仅赢得了过去和现在,而且必将赢得未来。社会在进步,世界在发展。时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雷锋精神那与历史同行的时代价值。

今天我们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因此,全社会学习雷锋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的时代意义,不仅不可忽略,而且应当大张旗鼓地弘扬光大。

上一篇:化妆品产品市场调查下一篇:婚姻登记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