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的优势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资源整合的优势范文

整合“三社”资源 形成联动优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作为最基层社会单元的社区,与居民的生活和利益息息相关,如何乘着这股改革的春风,进一步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使之成为居民的幸福港湾?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快简政放权,激发社会活力,深化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三社联动”,形成信息联通、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工作局面。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服务制度,加快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目录的编制工作,大力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工作,在社区服务领域更多利用社会力量,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区服务。一方面,加快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改革,逐渐消除社会组织“二政府”的色彩;另一方面,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公益创业投资,健全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建立公共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市、区(县级市)、街(镇)三级社会组织培育网络,积极落实社会组织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多渠道、多方式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同时,建设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分析监测机制,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及时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坚决打击社会组织非法活动,营造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氛围。

厘清社区服务功能,实现社区服务多元化发展。对社区服务内容进行合理细分,科学厘清和界定社区的不同服务功能,相应交由不同的主体承担。其中,民政、人口计生、劳动就业等依法协助政府开展的公共服务,仍交由社区居委会承担;部分可以由社会承担的公共服务以及社区公共事务、公益服务,可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居家养老、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问题青少年教育、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等专业性强的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可交由专业社工机构承担;组织群众参与社区文体活动、开展志愿互助服务等工作,可交由志愿者、义工和社区居民承接,从而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以及志愿者、义工和社区居民在社区服务中的不同优势,实现多元参与、互动衔接、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社区服务新格局。

完善社区服务平台,实现社区服务专业化发展。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进一步做好公益项目。建立实施社区公益项目资助计划,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组织发动社区居民、辖内单位,成立各类生活服务类、公益类、文体类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共事务、公益项目,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文体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完善社区社会组织资助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优先把相应职能和服务移交给一些基础较好、作用发挥较好的社区社会组织,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载体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着力完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功能,进一步把专业社工服务做优。目前广州市共有150个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业运营,实现了全市街道的全覆盖,并延伸到部分镇。市区两级财政按每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每年200万元项目购买经费标准给予资助。此庞大的财政支出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尤其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后,有些职能部门和街道将自身承担的部分行政职能下放到中心,可能会影响到中心和社工机构的独立性,让社工陷入行政事务中不能自拔,影响社工服务质量。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家庭服务中心运作机制和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评估机制,在确保社工机构独立、正常运营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日常监督和考核评估,引导广大社工走进社区、走向居民,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

(责任编辑:单庆)

第二篇:实现资源整合 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摘要:资源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就是要有进有退、有取有舍,就是要获得整体效用最大化。企业对不同类型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融合,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的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一方面,资源整合是企业绩效的重要源泉。在企业绩效的解释变量中,资源整合比领导素质、组织结构、管理技能或方法等更为重要。另一方面,资源整合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市场竞争优势常常属于那些善于进行资源整合企业,而不是那些拥有大量资源的企业,也不是那些投入巨资进行开发新资源的企业。

关键词: 企业资源 、资源整合、企业竞争力

一、 企业资源整合的内涵和实质

1. 资源

资源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要素,包括有形资源(如设备、厂房、人员、土地、资金等)和无形资源(如知识、公司形象、技术、专利、文化等)。企业资源是指能潜在地或实际地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所有事项, 不仅包括企业拥有或能够控制的资源, 而且还包括那些不能或不易为企业所控制的资源( 如企业外部资源) 。

狭义上讲, 企业资源是“企业控制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质、信息、知识等等, 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效率和效益而用来创造并实施战略的基础”。根据资源对维持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不同可将资源分为传统资源和新资源。其中传统资源是指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一般人力资源, 它仅提供企业比较竞争优势; 而新资源是指传统资源之外的呈边际收益递增的诸如知识、信息和教育等资源, 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的源泉。知识、信息和教育等新资源是人类在这个物质资源相对稀缺的世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现已成为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 2. 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指企业对不同来源、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资源进行选择、配置、汲取并有机地融合,使之具有较强的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对原有的资源体系进行重构,摒弃无价值的资源,以形成新的核心资源体系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肖坦 ( 2009) 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资源整合,认为企业资源整合,是指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企业内外部的各类资源进行有选择的扬弃、汲取、调整、整理、整顿和整改,经过一番加减乘除,重新加以协调、组合与集成,以形成新的合力、新的系统、新的均衡和新的竞争优势。

周宇认为,资源整合既可以是单个资源的整合,也可以是资源的系统整合,资源整合的核心是把各种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合理的配置,以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马鸿佳认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整合过程以及新创企业绩效纳入一个研究体系,探讨新创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是在创业过程中,以人为载体,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资源的识别、获取、配置和利用主体能力。

资源整合包含资源的整理、协同、综合、系统化、集成和融合等多方面含义,核心竞争力除了取决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和企业外部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外,还取决于整合企业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的能力。 由于竞争对手要模仿一套由资源协同所形成的能力,这无疑比模仿单一资源所形成的能力更加困难。因此,有效的资源整合不仅是核心竞争力的保障,也是竞争优势能否持续的决定性因素。 3. 企业资源整合的内容

①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一方面, 识别、选择、汲取有价值的、与企业内部资源相适应的诸如隐性技术知识等外部稀缺资源, 并将这些资源融入到企业自身资源体系之中; 另一方面, 实现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之间的 衔接融合, 激活企业内外资源, 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内外资源的效率和效能。

②个体资源与组织资源的整合。一方面, 零散的个体资源通过系统化、组织化, 能够不断地融入到组织资源之中, 转化为组织资源; 另一方面, 组织资源也能够被迅速地融入到个体 资源 的载体之中, 能够激发个体资源载体的潜能, 提高个体资源的价值。

③新资源与传统资源的整合。新资源可以提高传统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能, 反过来, 传统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可激活新资源, 促进隐性技术知识等新资源的不断涌现,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④横向资源与纵向资源的整合。横向资源是指某一类资源与其他相 关资源 的关联程度, 纵向资源是指某一门类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资源。它们的整合, 对于建立横向资源与纵向资源的立体架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资源整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分析

资源本身并不会产生经济价值,它们只有被放置到一个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并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以及有目的的高效整合, 才能产生经济价值。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 而且更取决于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企业资源整合能力, 即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选择、汲取、配置、激活和融合企业不同类型资源的能力, 将决定着企业资源的效能能否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从而将影响着企业竞争优势。

1.资源整合能够提升企业资源的价值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束组成的集合, 实质上是资源集合体, 但又不是个体资源的简单汇总, 具有非累加性、协同性、融合性等特性。

首先, 企业资源在未整合之前, 大多是无序的、零碎的, 通过选择、整理并汲取, 摒弃无价值的资源, 能够形成新的更能产生价值的核心战略资源体系; 其次, 企业资源本身不会产生其经济价值, 它只有被合理有效地配置到最能发挥其使用效益的地方去时, 才能体现出其价值,也才能提升这些资源的价值; 再次, 知识、信息和教育等新资源可以“消”而不“费”, 其使用价值永不磨损, 难以枯竭, 可以永久利用, 并在反复利用过程中再开发出新的经济功能和 新 的资源。最后, 企业资源也只有被充分有效激活和有机融合, 才能创造出新的诸如知识、信息等新资源, 并发挥资源的“1+1>2”的价值放大效应。因此, 资源整合可提升企业资源的价值。

2.资源整合可产生诸如隐性知识等稀缺资源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的、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技能、技巧、诀窍和各种无形因素如心智模式、信念和价值观等知识, 也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是企业的战略性稀缺资源。

通过资源整合, 对企业资源尤其是知识、信息等新资源进行充分有效激活和有机融合, 可促使诸如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等传统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能的提高, 同时又可促进知识、信息等新资源的不断涌现。其实, 在利用新资源提高传统资源的 效果和效率的同时, 新资源的拥有者本身也可获得更有效、更合理的利用传统资源的隐性知识等新资源, 反过来, 这又可以促进传统资源更加合理的配制和利用, 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因此, 资源整合能够产生诸如隐性知识等稀缺资源。

3.资源整合能提高企业资源的模仿障碍。

一方面, 资源整合可产生诸如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等稀缺资源, 而知识、信息等新资源具有路径依赖性, 它是企业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创造与形成的, 而且其形成、维持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机理相对外界而言是模糊的, 因而竞争对手很难掌握新资源关于竞争优势的形成、提升机理; 另一方面, 资源价值创造离不开与企业其他资源复杂的相互作用, 它只有在特定环境下与相关联的其他资源要素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其原有价值的创造力。通过资源整合而形成的新的更能创造价值的核心战略资源体系, 其内部资源要素相互作用及联系更为复杂和广泛, 企业竞争对手模仿则变得更加困难。因此, 资源整合可以提高企业资源的模仿障碍。

三、 实现企业资源整合

(一)资源整合的基本因素

资源整合是企业调整资源的一种活动,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构成的动态系统,它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相连,整合活动就是由这些基本要素构成的矛盾运动。 1. 资源整合的主体

资源整合的主体即执行者,是执行整合方案的具体实践的人。整合方案是资源整合的产物,是决策者决策的结果。整合活动的主体是联结决策者与整合客体 ( 对象) 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整合活动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者的执行效率,这就需要决策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对执行者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他们认真执行决策者的方案,减少随意性,增强目的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资源整合的客体

资源整合的客体,是指整合所指向的企业资源对象。任何整合都必须有客体,否则就没法整合。资源整合客体既可是自然界的事物,也可以是社会中的事物; 既可以是客观物质世界,也可以是主观精神世界。但并非一切事物都是整合客体,只有存在整合与被整合关系时,才能称其为客体。因此,对象性是整合客体的本质特征。在资源整合中,企业资源就是整合所指向的客体,资源整合客体具有人的参与性。只有人这一主体参与进去了,才能说它是企业资源整合的客体。 3. 资源整合的环境

资源整合的环境即资源整合的外部条件。资源整合的主体和客体相互结合构成整合的内部结构,而任何整合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整合环境是整合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与周围的联系而孤立存在和发展。整合环境的优劣,对于整合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企业的资源整合环境就是以适应宏观环境、融入中观环境、协调微观环境和改善自身环境为主要整合。环境的重要性要求整合执行者及决策者须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及其特点来进行整合,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因势利导,要考虑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方法、手段才能实现整合目的。资源整合在确定主体、客体和环境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策划工作。对不同的企业来说,资源整有着不同的重点。不同性质类别的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在人才资源整合、市场营销整合、财务资源整合和环境资源整合等多种整合的主流方式中进行选择,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资源整合方式,企业都是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份额作为衡量的标准。

(二)企业资源整合的途径

1.形成资源的稀缺性

稀缺性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独占资源。如某国拥有大量的地下石油,某企业能生产独具特色的地方产品等。二是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研发出独特的技术或产品,以及其他的独特资源。一般来讲,这种研究成果,不会保持太强的竞争优势。因为,竞争者也会作此努力。只有企业的资源是稀缺的,才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并由此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保持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必须不断地通过整合资源创造出新的优势资源。 2.形成资源优势的持久性

企业在整合资源时,应强调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下,加强保护和创造资源优势,并形成持久性趋势。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大部分企业固定资产提前结束生命周期,或者资产价值大大贬值,即使是拥有的专利技术也会在专利保护失效之前,失去保护的意义。实践证明,只有企业的声誉历经时日,依然不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才能留住和吸引消费者,保住市场,为企业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巨大空间。当今的企业持久性资源更多地会偏重于企业的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创造。把握资源整合的灵活性 企业通过资源的买卖、技术的转移,可以得到企业所需要的有用资源,也可以很快地模仿别人的成功经验。如果企业的资源灵活度较高,那么,就意味着以此建立的竞争优势被削弱。因为,其他竞争对手通过模仿很快就会得到其所需要的相同或类似的资源。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企业更应注重灵活性较差的资源开发,包括自然资源、企业特有资源,如声誉、品牌等。通过占有灵活性较差的资源,建立企业的独占性,从而降低竞争对手的模仿力,达到保护自己资源优势的目的。 3.强化资源的相关性

当企业的重要资源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所要求的资源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时,这些资源就会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同时,这些资源还应该与企业所在行业中的关键成功因素相关联。这一要求是要说明,企业的资源优势要有与外部环境适应的能力。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与变化,那么,企业的竞争优势就不能确立,资源就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这种整合应包括三大方面 :一是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 ;二是企业所处的环境,即企业内外部环境要素所表现出的状态 ;三是具有整合前两种资源功能的组织结构。只有在这三大资源有机的协调之下,才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降低对手的模仿性 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如果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那么,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就会提高。模仿性差的企业资源通常包括诸如许多复杂的组织工作程序、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所积累的经验等。即使有些资源可以复制模仿,但是,由于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使资源的先导者依然可以通过不断的改造和积累,保持自己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比如,像企业管理制度,工作标准,企业法规等软环境资源,是可以照抄照搬的,但是,各企业的亚文化环境的差异性使照搬的管理制度,在实施中大打折扣,失去原创人使用时产生的良好效果。如果要想达到原创效果,就必须进行长期的资源整合。企业对资源的整合其本质就是企业不断学习的过程,企业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积累经验,以替代现有或落后的资源,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它表明面向未来的企业,不仅要使用好现有资源,还必须不断地储存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只有不断地把各种资源加以有效整合,才能使企业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希望。

(三)企业资源整合的实现环节

企业资源整合经历资源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与融合等三大环节。首先,从产业定位、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等三个战略层面上以及层级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的战术层面上选择资源;其次,企业内部资源是汲取与配置资源的基础,按照资源购买、资源联盟及资源并购等方式对汲取并合理配置不同类型资源;最后,按照相互匹配、互为补充及相互增强原则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充分激活和有效融合,以充分发挥其最佳效益和效能。 1. 资源识别与选择

识别资源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资源分解标准对企业资源进行分解,这是识别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的关键。资源识别与选择应从企业宏观战略及微观战术两个层面综合考虑。其中,资源识别与选择的战略层面涉及到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问题,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选择资源的,主要是对资源选择进行基本定位,包括产业定位、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等三个方面。其中产业定位是指选择最适合的资源应用于合适的产业领域,不同的产业需要的资源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定位是指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择合适的资源满足某一细分市场的需求;产品定位是指选择合适的资源以更好地满足某一产品的生产需要。资源识别与选择的微观战术层面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问题,是围绕企业战术目标而选择资源的,主要是根据资源的层级性与可接受性相匹配原则进行选择。一般而言,资源层级越高,给企业带来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时间就越长,但是,由于层级越高的资源,其获取的代价就越大,因而随之而来的市场风险也就越大。资源的可接受性是企业应用和汲取某特定资源的可能性,直接决定了特定资源能否发挥作用及发挥作用的程度。而企业对拟采用资源的汲取能力大小,决定于企业现有资源特别是诸如知识、信息等新资源。 2. 资源汲取与配置

企业所整合的资源来自企业外部资源和企业内部资源。资源在企业内部可能处于使用、待用、未用、弃用的状态,资源调配就是要使企业资源都处于有用且是最佳使用的状态。企业内部资源是资源选择、汲取的基础,外部资源的汲取与配置是企业快速提升企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指企业将外部资源积极纳入企业内部并能为企业所用的活动。资源汲取的途径不仅包括市场机制下的资源购买,而且包括准内部化的资源联盟以及完全内部化的资源并购等,其核心内容是如何运用这些资源并为企业所能接受。

其中,资源购买主要是通过市场购入所需的资源,需要注意的是,诸如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等新资源很难通过购买可以获取并能为企业所用的,这些资源可能是附着在非知识资源(如引进的设备等物质资源)之上。资源联盟是指通过联合其他组织,对一些难以或无法通过自己进行开发的资源实行共同开发;这种方式不仅可汲取显性知识资源,还可汲取诸如隐性知识资源,不过要注意,资源联盟的前提是联盟双方的资源和能力互补和有共同的利益。资源并购是通过股权收购或资产收购,将企业外部资源内部化的一种交易方式;不过,资源并购的前提是并购双方的资源尤其是知识等新资源具有比较高的关联度。而汲取的资源只有合理有效地配置到最能发挥其使用效益的地方去,才能体现出这些资源的价值。

3. 资源激活与融合

资源激活与融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整个过程,它是将汲取与配置的资源完全应用于企业研究开发领域、组织和管理领域、产品生产领域以及市场开拓领域的过程,它是最终决定着企业资源能否发挥最佳效益的非常重要环节,其核心是发挥企业资源的最佳使用效率和效果,结果是企业获利能力的得到提升。资源不会自动产生效益和效能的。资源只有得到充分的激活,才能发挥其使用效益和效能,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他们是活的能动资源,要想挖掘其潜能,就必须采取有效激活的措施和方法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资源融合是按照资源之间相互匹配、互为(性能)补充及相互增强的原则,将已选的外部技术资源与企业内部技术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内化于企业。需要注意的是,融合包括配置,但是又不仅是配置,因而,资源融合并不是单项资源的简单叠加,而是使企业各项资源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从而实现1+1>2的放大效应。

四、 结语

企业资源尤其是诸如知识、信息等资源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有着十分重要作用,但是,市场竞争优势常常属于那些善于进行资源整合企业,而不是那些拥有大量资源的企业,也不是那些投入巨资来开发新的资源的企业。也就是说,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是企业对资源的整合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基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正确预测判断而有效地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与融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新旧资源、个体与组织资源、横向与纵向资源。通过持续不断的资源整合,企业能提升其竞争优势。因此,在企业资源管理任务中,我们在重视对企业资源整合的同时,应该要采取相应的整合策略,以提高企业资源整合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整体的资源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劲 编著.《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肖坦.《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资源整合》.载于《企业文明》, 2009年05月. [3]刘爱民.资源整合—组织未来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质量,2008.8 [4]马鸿佳.创业环境、资源综合能力与过程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8

第三篇:发掘信息技术优势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

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

丁益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先进文化,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思想文化,科技学术交流整合的重要手段,在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的任务上具有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

一、 信息技术为多种途径收集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书面形式和口口相传的信息并存,要想较全面的收集信息仅靠个别人,小范围的采集难以完成,而充分使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来主动搜索,发起和组织区域内的相关活动则可克服信息采集上的诸多限制,从而使得信息采集的效率和效度达到最大化。

二、 信息技术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提供了甄别信息的手段。红色文化资源除去史料记载部分,较大程度上依靠于民间的故事形式的流传,良莠并存在所难免,很多事迹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已经严重失实,这有悖于红色文化的科学性,严谨性和严肃性的原则,使用计算机及网络可以较大程度上修正和修复红色文化资源,还其本来面貌。

三、 信息技术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存储和处理整合提供有力的保障。经由多种形式收集而来,并经过严格的甄别的宝贵资源不仅需要得到妥善的保存,同时存在和发生效用的形式也应该多样。而多媒体基础恰恰为书面形式,网页形式,动画形式,影音形式,图片形式的并存提供一个完美的平台。

四、 信息技术为宝贵资源的利用搭建平台。红色资源有其独到的历史印证价值、文明传承价值、政治教育价值、经济开发价值,而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现代的信息技术不仅使得资源的传输和传播克服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同时也由于其存在形式的多样而使其利用的面更广,利用的效率更高。

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而信息技术在整合红色文化及红色文化的再利用上都有着独到的优势和潜力。

第四篇:发挥组织部门整合资源优势凝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大合力.

• 发挥组织部门整合资源优势 凝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大合力 • 发布时间:2007-07-20 10:56 [打印] [大 中 小] • 中共日照市东港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毛维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为组织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更为组织部门提供了一个发挥自身优势的广阔舞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党,党的组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发挥好职能作用,有效整合干部资源、组织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起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整合干部资源,激发各级干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党员干部,尤其需要发挥各级党员干部的组织领导、示范带动和服务推动。组织部门作为党员干部之家,具有全面协调、激励和调动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独特优势,能够为新农村建设科学配置干部力量,提供强有力地组织保障和领导支持。近年来,东港区始终坚持把各级干部资源最大限度地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增强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镇村班子建设上,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配强镇村领导干部,坚持把那些扎根基层、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具备领导新农村建设能力、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镇街道领导岗位上,树立了“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良好用人导向。加强了农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拓宽选人视野,广开用人渠道,打破地域、身份、行业、资历等界限,按照“双高双强”的标准,确保把那些党性正、人品好、观念新、素质高、驾驭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把“年纪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进支部班子,并通过大力推行村“两委”交叉任职,书记、主任“一肩挑”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班子的战斗力,筑牢了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健全完善制度,引导各级干部把注意力和“兴奋点”集中到基层和农村工作第一线。建立了区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选取了68个新农村建设联系点,由区级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和帮扶,定期到联系点收集情况、听取意见和下访接待,了解倾听群众的呼声和反映,着力解决影响基层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在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中开展“走村串户”活动,镇街道党政“一把手”抽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走村”,与所有农村支部书记见面,帮助村居班子进一步分析发展优势、发展潜力,明晰发展方向,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措施。班子成员每月抽出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串户”,记好“走访民情日记”,切实摸透基层实际,真正了解民生疾苦,着力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了“干部在一线服务、情况在一线掌握、决策在一线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的工作机制。在机关干部作用发挥上,发挥区直机关干部知识面广、联系广泛、信

息灵通、协调有力的优势,开展机关干部“驻村联户”活动。每年从区直涉农部门、镇街道党委及相关站所部门抽调党性强、熟悉党建工作、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千余名党员干部实施结对包联活动,强化先进典型培养,狠抓后进村整治,通过扶强帮弱的助推作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目标绩效考核上,把新农村建设具体任务目标纳入镇村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将各级干部帮扶新农村建设的实效作为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各级干部评优树先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同时,按照“三个体系”建设要求,把各项工作进一步项目化、具体化,明确发展目标、实施步骤、落实时间和执行责任,进行跟踪考核、监督和问效,确保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整合组织资源,增强各级党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曾庆红同志指出,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党的组织体系的建设、完善和管理责任,有效地整合各种组 织资源,增强我们党的组织优势”。工作中,我们倡树大党建工作理念,按照“内部挖潜、外部激活、合理配置、充分整合”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对组织资源进行整合的有效方式。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结合镇街道机构改革,在坚持按地域、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扩大党的工作覆盖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各种经济联合体上,或在民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和单位建立临时党组织等形式,进一步规范完善了镇村党组织设置,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改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有机结合,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基础上,拓展功能,综合利用,完善管理服务,真正把活动场所建成了村党组织、村委会和其他村级配套组织加强学习、开展工作和服务群众的综合阵地,发挥“一室多用”的综合效能。通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这个有效的党建平台,推动了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党建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提高了基层党建整体水平。深化“强基工程”,夯实基层基础。围绕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内容,扎实开展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载体和工作方法,创新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认真落实“五个好”村党组织、镇街道党委、区直部门创建活动,及时调整创建标准,科学设计考核内容,进一步完善评选表彰办法,切实抓好活动落实,推动农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年”活动,进一步完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农村党员“十户联组”制度等成功做法,创新无职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发挥先进性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整合社会资源,形成齐心协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格局。提高整合资源能力,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是做好新形势下组织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提高整合社会资源能力,关键在于跳出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旧框框,打破组织部门“单打一”的做法,利用组织部门服务对象涉及各行各业的特点,发挥组织部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现、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主动联合社会各界,构建网络化、立体式的组织工作开放系统,形成党建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进一步提高组织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水平。2006年,我们组织区直部门开展了以“帮招商引资,促集体经济壮大;帮产业结构调整,促农民增收;帮一项公益事业,促生活条件改善;帮环境整治,促村容整洁;帮规范化落实,促管理民主”的“五帮五促”包联工作。今年,为进一步加强镇街道之间的东西联动,城乡互补,实现扶强带弱、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使强村更强、弱村变强、共同富强,我们又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整合区直部门、规模企业、基层党组织、先进村居等各种社会资源的优势,开展了以“东部镇街道带西部镇、经济强村带弱村、规模企业联系村、干部驻点联系村”为主要内容的“双带双联”活动,组织了东部3个街道带西部3个镇,39个经济强村带39个经济薄弱村,100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联系村,45名区直部门干部驻点联村,把一切有利于经济和事业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倾斜,形成了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农业、关心农村的强大合力。同时,完善帮扶办法和考核制度,促进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整合人才资源,打造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高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在深入挖掘内部人才潜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外部各类人才队伍的专业优势,通 过各种形式的引导和服务,形成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资源优势。工作中,我们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一方面,在“启动外力”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各类人才深入农村、服务农村的积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在“激活内力”上下功夫,切实加强了对新型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能力,调动农民自身发展的主动性。健全完善了区、镇、村三级实用人才信息库。在严格调查摸底和登记造册的基础上,对全区3865名农村实用人才实行分级档案管理,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土专家”和“田秀才”的培养工作夯实了基础。开展专家“村村行”活动。通过课题研究、咨询顾问、委托合作等多种形式,经常组织经济、科技、农业、林业、渔业等各类专家深入农村调研和指导镇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定期邀请中国农科院、山农大、莱农大等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针对农业生产实际举办各类专业技术讲座。组织实用技术培训。把有关培养培训目标、要求等列入“十一五”人才规划,每年度制订和落实具体的工作计划。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分期分批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到区内外各类特色基地观摩学习,定期组织有专长、文化素质较高的实用人才到先进地区、科研院所考察、学习和培训

以及与部分种植业协会、果菜产销协会、茶叶协会合作等方式,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全方位培训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地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使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方式的实施更具人性化的特点,呈现出信息化教学特有的魅力。将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相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的运用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增强作文学习的效果,通过声音、文字、图象等手段,激发学生将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的优势如下:

一、情景交融,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是儿童试着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小学生所写的作文,更多的是用儿童的眼光和儿童的语言对生活素材的描摹,而素材选取的内容应由两部分组成:表象和概念。“表象”是对以前感知过、但当前并未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是对过去感知所留下痕迹的再现,也就是在人们头脑中保存的关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概念”是对以前感知过的事物(表象)的感受和看法。为了能获得大量形象、生动和具体的写作素材,关键是要有丰富的表象,这就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有许多学生在谈及作文的难处时,都认为作文的最大困难是“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现实生活观察不够,不能细致地观察,分不清主次,往往注意了各种无意义的表征而忽略了有意义的特征,导致生活积累贫乏,在其记忆储备中找不到相应的事物表象。信息技术可使作文教学环境更加形象、生动、逼真,做到情景交融。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和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集成,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的重点处还能将有关的图像、声音等信息进行推进、放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例如在指导三年级习作《开心的游戏》时,我先充分利用各种游戏的图片、声音、录像等,调动起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外部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随后,让学生们做几个游戏,用摄像机把游戏的经过摄下来。再引导学生对照录像通过声音的聆听、画面的欣赏、语言的讲述,渲染了游戏时有趣的气氛。学生们写起来都感到得心应手。

二、拓展资源,引导学生自主习作。

学会积累、选取写作素材是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把“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作为积累习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是符合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的。丰富见闻离不开生活这个源头。小学生的生活可以分为直接的生活经历与间接的生活经验两个方面。学会以直接的生活经历作为习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但小学生的直接生活经历毕竟范围有限,因此决不能忽视间接的生活经验对丰富学生见闻的重要性。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从何而来?以往我们主要通过培养学生课外看书报的途径来获得。现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提供了更为便捷、更为广阔的渠道。网络有着海量存储和覆盖全球的传播范围,它创造的虚拟空间可以让你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天下各种事情,获得各种知识与信息。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扩大视野、丰富见闻、积累素材、拓展写作资源,是信息社会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的新变化与新特点。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作文题目要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在指导三年级习作《可爱的水果和蔬菜》时,我要求学生上网查找,了解水果或蔬菜的生长地、生长情况、营养价值及其他多方面的资料。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枇杷分为红沙、白沙两大类。红沙果皮橙*,所以古人把枇杷喻想,表达了保护环境的愿望。

三、交互评改,促进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变革传统写作教学“学生写、教师改”的评改方式,提倡学生间的交流与评改,提出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具体要求。以往我们也曾尝试通过课堂内外、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的习作有相互交流与评改的机会,但往往受到范围、时间的限制。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扩展了学生习作交流的时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更快的速度、让更多的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教师首先可以通过网络调阅学生有代表性的习作,并以屏幕广播的方式向大家展示,由师生共同评议作品的优劣,并对作文的修改提出个人不同的看法。另外教师也可让学生直接在网上进行相互评改。被点评者在吸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立刻在电脑上进行修改,修改后的作文都会有所提高,从而使被点评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加深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今年四月我校组织了参观方志敏烈士墓的春游活 动,春游前我先让学生上网查阅了参观方志敏烈士的一些资料。春游后,我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发布在班级网页上,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班级网页读到全班同学中的任何一篇习作。他们还可以利用“回复栏”写下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和修改意见,如:指出作文中的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赞扬同学写得精彩的片段等。教师也作为交流评论的一员参与其中。这种新颖的课堂作文形式和快速广泛的网上交流,学生感到特别的新鲜。他们不仅写出了生动感人的习作,而且交流了情感,写下了许多简短精彩的评语。他们在相互交流与评改中懂得了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

总之,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优化了课堂环境,也改变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写作能力。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既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又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发展的需要,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与学生谈话记录范文下一篇:怎样写读书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