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容器苗固沙造林技术

2022-09-12

樟子松 (Pinus Sylvestnis Var moligolica litv) 常绿乔木, 树高15~20米, 最高可达30米, 最大胸径1米左右, 为我国松属中最耐寒的树种。

1樟子松的生物生态特性

樟子松为欧洲赤松的一个地理变种, 在我国北纬46°36′~53°29′, 东径118°21′~130°08′的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沙地有零散的天然分布。该树种具强喜光性, 根系可塑性强, 耐干旱、耐瘠薄、稍耐盐碱, 能忍耐-40℃~-50℃的低温, 是松类中最耐旱的一个树种, 在干旱贫瘠的沙地、砾质沙地和固定、半固定沙丘上均能生长, 是“三北”地区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的主要针叶树种。

2樟子松的引种治沙

最早进行沙地樟子松引种并获成功的是辽宁的章古台, 其后是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吉林、黑龙江等地也先后引种栽培, 经栽培试验证明, 适于沙地生长, 且具较强的抗旱耐寒性。

我区位于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缘, 属温带草原气候, 显著特点是干旱多风, 年降水量438mm, 变幅较大, 年均气温7.9℃。原榆林市林业局于1956年自东北引进樟子松, 开始由于经验不足, 育苗与造林几乎全部失败。后经林业工作者的不断探索, 终于使樟子松安家落户, 并且生长明显优于油松。原榆林市治沙所1963年引种育苗, 1964年在红石峡沙地造林,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探索, 樟子松现已成为我区治沙造林的一个主要针叶树种。

3樟子松育苗、造林现状

(1) 育苗:经过多年探索, 我区已掌握了樟子松适于本地的各种育苗技术, 尤其是营养袋育苗技术, 现基本已普及各林场, 也是我场的一个拳头产品。樟子松营养袋苗除满足本市市场外, 还受到了邻近的内蒙等地的青睐。

(2) 樟子松治沙造林现状:樟子松80年代用于榆林城区东西沙造林, 其后逐步推广, 现已普通用于沙区治理及公路沿线的绿化, 长势非常好。

根据近几年的观察, 3至4年生樟子松营养袋苗造林成活率可达70%, 但保存率不高, 且越冬需覆土, 开春需放苗, 费时费工。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三百”工程, 用高50cm以上的大苗带土球造林, 保持根系土坨完整, 成活率可达90%以上, 效果显著。

4樟子松固沙造林主要技术措施

(1) 固沙技术要点:在流动、半流动沙地上栽植樟子松, 必须首先治理沙地, 使沙面稳定, 小气候条件、土壤水分、养分条件得到改善后方能进行。主要技术措施有二:一是机械固沙;二是生物固沙。

在机械固沙技术中, 平铺式沙障具有就地取材, 铺设简便, 稳定沙面作用强, 收效快且不改变地形等优点。铺设方法是采用沙蒿、秸杆、沙柳、草绳等在迎风坡上均匀地呈网格状平铺于沙面上, 再压一层沙以防被风刮走, 距离一般为2米×2米。

生物固沙主要是根据流动沙地的自然规律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采用紫穗槐、沙蒿、花棒、踏郎等适宜在沙丘生长的灌木进行固沙。

大面积流动沙地的治理, 单一方法难以成功, 应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 生物与机械固沙有机结合,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具体措施如下。

(1) 前档后拉。在流动沙丘背风坡附近, 留出一定宽度的沙埋地, 在风蚀坑中横对主风方向设行, 栽植适当的灌木树种, 作为“前挡”。同时, 采用灌木固定每个沙丘的迎风坡并借风力削平丘顶, 作为“后拉”。

(2) 削顶固身。将7米以上的大沙丘留出1/2的丘顶, 以4~7米的中沙丘留出1/3的丘顶, 在空出部分以下 (迎风坡) 固沙, 随着沙丘顶部逐步被削平, 依次在凹下部分固沙, 逐步的将地势相对拉平。

(3) 灌木为主, 沙障为辅。植被稀疏的流动沙地, 栽培灌木后, 必须在行间用平铺式沙障加以保护, 避免栽植的灌木受到风蚀及沙埋;植被盖度较大的半流动沙地, 除风口及易受到风蚀地段以外, 只栽培灌木即可达到良好的固沙较果。

总之, 通过生产实践证明, 采用适宜的灌木固定流沙是成功的, 流动沙地经栽植灌木、平铺沙障等措施固沙后, 不仅削弱了近地表层的风速, 使沙面稳定, 而且改良了土壤, 增加了肥力, 为营造乔木树种——樟子松创造了最安稳、可靠的环境条件。

(2) 沙地樟子松造林技术要点。

(1) 整地。人工固沙地造林无需整地, 而固定沙地造林时必须事先整地。春季造林宜在造林前一年整地;秋季造林当年雨季整地为最好, 也可随整随造林。整地方式一般以带状或穴状, 但绝不可进行全面整地, 防止幼树受到“风蚀沙割”的危害。

(2) 苗木。以前我区一般采用3~4年生营养袋苗, 自2003年实行“三百”工程以来, 一直用高50厘米以上的容器大苗, 成活率显著提高。从起苗到栽植, 保持苗木根系的湿润及完整, 是沙地栽植樟子松成功与否的关键, 起苗前2至3天应灌足底水。

(3) 栽植密度。一般采用株行距为3米×4米。

(4) 栽植时间。春、秋、雨季均可栽植, 据试验及生产实践证明, 春季栽植樟子松成活率最高。因为早春土壤解冻后, 沙地墒情较好, 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所消耗的水分较少, 根系处于活跃期, 栽后不久苗木就开始萌动生长。雨季造林要掌握好“雨情”, 只有在降透雨后, 又有2至3日的连阴天, 才能保证幼树成活, 秋季 (1 0月中下旬) , 天气渐凉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所消耗的水分减弱, 雨季刚过墒情好, 植后幼苗经过冬季, 根系易与土壤密接, 翌春可早生根。但是, 栽后不久即进入冬季, 风沙抽打时间长, 有时发生“生理干旱”, 还容易遭受动物危害。

(5) 栽植深度。在半干旱地区樟子松造林成活率还与栽植深度有关。适当深植可提高成活率, 当然还要视苗木大小、地势及土壤的不同而因地制宜。

(6) 幼树管理。人工固沙地有风蚀沙埋地段, 应及时搭设障蔽加以保护, 对固定沙地, 造林后前3年要进行带状松土除草。春季应注意观察, 发现金龟子等虫害应即时防治, 夏季干旱时应适时浇水。

(3) 采用新技术提高造林质量。

(1) 用樟子松大苗造林, 成活率、保存率高。根据我场2003年开始实施的“三百”工程, 用大苗造林的情况看, 其成活率, 保存率明显高于小苗, 比一般造林提高20%以上, 容器大苗效果更好。为我区北部风沙区提高造林质量, 提供了可靠保证。

(2) 覆盖塑料薄膜。栽植浇水后, 覆盖塑料薄膜可减少地面蒸发, 有效保持水分, 提高抗旱能力, 从而保证造林质量。

(3) 打井抗旱。在沙区因地下水位高, 可每隔600米左右打一眼多管井, 一般井深20米左右即可使用, 管数视需要而定, 费用低 (打一眼井, 一般花费200元左右) , 效果好, 解决了沙区浇水难的问题。

(4) 营造混交林。目前各地樟子松人工林, 多为纯林, 不利护林防火的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的蔓延。应根据自然条件, 适当营造樟子松与杨树等阔叶树种的带状、块状混交林。

樟子松属阳性树种, 但自然整枝差, 为给树木创造良好的生长, 促其生长, 及时进行修枝间伐, 对调节土壤水分、养分矛盾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 我区还有相当大的沙地面积没有达到治理, 土壤沙化日益严重, 严重威胁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如果对于适宜地区应用固沙造林技术营造樟子松林, 不仅能为国家创造巨大财富, 而且会使环境条件得到明显改观。

摘要:我区位于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缘, 宜林地以沙漠为主, 由于樟子松耐寒性强, 适应性强, 在干旱贫瘠的沙地及砾质沙地, 半固定沙区上均能生长良好, 故成为我区固沙造林的主要树种。

关键词:樟子松,固沙,技术

上一篇:五年制高职教育“螺旋式衔接”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下一篇:浅谈建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