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及其思想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孟子及其思想范文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

姓名:付小雨

学号:1049721403417 摘要: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其仁政学说、道德学说和教育学说的理论前提。孟子的性善论对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性善论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性善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实意义

Abstract:The 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is Mencius’ theoretical principle of system philosophy,and is also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of the Benevolence policy,the Moral and the Education.It has produced profound influence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personality in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Nowadays,it still playing the importent role in our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harmonic. Key words: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socialism harmonic;realistic meaning.

一、性善论的提出

性善论的提出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紧紧围绕着天命与道德的关系展开,首先是殷周之际道德的重要性在政治中的作用凸显出来;其次是孔子为代表的仁道思想,让道德从政治层面走向了个人的修身;再次,是《中庸》将人性与天道直接相联系,解决了人性来源的问题。这个过程蕴含着儒家用道德转化不可知的天命并为道德寻找最终的源泉的努力。

(一)殷周之际的人文精神跃动

在殷周之际这个大变革时代,道德的重要性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开启了一种从愚昧向道德文明前进的大方向,这体现在从天命不易、祈祷祖宗保佑到天命靡常、修得以俟天命的转移。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政治层面上,道德在政治权威中的份量越来越重。这一转变使神权所代表的威权转变为事实的道德理想规范,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道德的重视体现在制度的设置上,从《周礼周官》中看出周公制礼作乐,经邦建国,其政典、治典、教典、祀典都蕴含着很大的道德成分。

(二)孔子的仁道思想

孔子作为儒家的始祖,他的仁道思想在性善论中颇有体现。孔子所谓的“仁”,其内涵就是“亲亲”基础上的“爱人”。“仁”之基础是孝悌之“亲亲”,“孝悌”包含有“亲亲”的思想,即具有敬爱亲人的意思。孝悌之亲亲在孔子看来是人天生所具有的本性,是“仁”的根本的根本。他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仁”之本质就是“爱人”,也就是“泛爱众”,强调要把人当人,要尊重他人,

[1]关爱他人,充满了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道德的重要体现。

(三)孟子的天人观

在孟子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道与人性的统一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统一。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求放其心”。孟子的天人观具有浓厚的主观伦理色彩,即“尽心、知性、知天”,认为人的心性是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要求人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扩充善端,来实现知天达命、天性与人性、天心与人心的统一。

二、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战国时期,人性问题成为争鸣的一个焦点,孟子驳斥了告子主张的“性无善无不善”论,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命题。

(一)人具有向善的本性

孟子认为,人有自然的食色之性,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内在的道德的知、情、义,这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属性。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不是从客观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不是后天形成的,只是人们不曾领悟罢了。

(二)人的善性体现在“四心”

《孟子告子上》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

[2]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人人具有先天的“四心”,人人都有成为尧舜的可能。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孟子举例说,当人们突然发现一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都会产生一种惊骇怜惜的心理而想去救他。这种心理的产生,并不是他要同这个小孩的父母结交,不是为了在邻居和朋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厌恶这个小孩的哭声才这样做。而是因为人的本性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善心”,亦即“不忍人之心”。当人们看到小孩将要落水的瞬间,这种心理就会发生作用,促使他赶快去救人。如果没有这种不忍之心,就不是人。

(三)人的善性需要后天保养

孟子认为,在人性问题上,上自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当然,先天的“四心”是成为尧舜的必要条件,能不能成为尧舜还要看后天人们对“四心”的扩充和发扬,包括人们主观的努力、道德的教化、环境的影响等各个方面。人作为生物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孟子的论题;孟子论述的是人的道德属性,而道德属性是社会的产物。当然,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善恶标准。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四端”,其内容是两千年前的封建道德原则。孟子还认为,人都有仁义之心,之所以丧失良心,是因为不善于

[3]保养。因此,孟子提出“求放心”,即把丧失的良心找回来。只要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了解认识自己的本性是善的,也就是“知天”了。孟子把心、性、天统一起来,“天”是人的善性的终极根据。

三、“性善论”的现实意义

两千多年来,孟子的“性善论”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这种影响已经内化到古往今来各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里。“性善论”的基本特点就是以人性本善为理论出发点,将重点放在主体自觉的道德完善的实践中,其中的一些进步思想和合理因素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性善论”对个人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虽然有其理论上的漏洞,也渗透着宿命论等唯心主义成分,但

[4]它发掘了人性之善,教人向善、行善的思想。

1.性善论有助于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

孟子认为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人都有侠义之心,但之所以丧失良心和善,是因为缺乏后天对善的培育和引导,孟子鼓励人们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在后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养。人先天的能力差距并不大,只有后天不同程度的学习和锻炼才能决定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生境界。

2.性善论有助于建立个人的理想人格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浩然之气”就是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孟子推崇的精神境界与理想人格,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已的思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以天下利益为已任的境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献身的情操,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果敢。在当代,孟子的这些人格理论对于培养和塑造我们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3.性善论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我们今天所讲的“善”,是指做出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贡献,这样的人就是“善人”。

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我们应该把对个人享乐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的追求;把对物质的无限欲望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获取私利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转化为谋求全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从而自觉地抵御腐朽思想,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二)“性善论”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性善论”的核心思想是“性本善”,孟子的“仁政论”和“修养说”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但这里的“善”并不是单指某个人或某部分人,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有属性,社会又是所有人的集合,因此,“性善论”对当今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1.性善论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孟子“性善论”的思想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因为人生性是善的,所以人与人之间以善为本,彼此能够和谐相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论证的恻隐、是非、羞恶、辞让之心是人人所固有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是不言而喻的。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心就是“爱物”这一生态伦理意识产生的内在心理基础。从人的本性是善,所以有仁爱之心,推断“仁民而爱物”,既有仁爱民众之心才会去爱护万物,这是孟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述。

2.性善论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党和政府明显加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力度。

对孟子性善思想的解读,其意义就在于为现代人的实践生活提供某种深刻有益的启发。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有利于鼓舞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和熏陶,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将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人[5]的行为的自觉规范。这也就是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实践意义之所在。今天我们应该将“人性本善”作为自身行为的出发点,不断扩充本心,参与社会,在践行“性善”的同时完善自我并发展社会。

四、结语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基石,也是对儒家思想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将社会的道德努力与个体自身的道德努力相结合,能够极大地推动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和发展。个体的人格修养的提升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人伦关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社会风气需要得到正确引导。以“性善论”为理论出发点,大力倡导个体对人格修养的追求,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那么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就会有所提升,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新编中国哲学史》。2004年版,第35页。

[2]《新编中国哲学史》,。2004年版,第93页。

[3] 范蓉.谈孟子性善论的现实意义,[J] .理论观察,2005(1):56-57. [4] 徐阳.孟子性善论的现实解读[J] .现代营销,2013(10):104-106. [5] 管卫华.孟子“性本善”思想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意义,[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78-80.

第二篇:孟子的教育思想

摘要: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孟子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总结了许多教育理论。孟子自身的聪明才智、丰富的阅历,对孟子的教育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孟子对教育问题的理解有很多独到之处,如对人类理性的启发,对道德情操的培养、对意志性格的锻炼,对教育方法的研究等等。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实践仍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孟子 教育思想 性善论 教育方法 教育目的 一.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孟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的,每个人生来就有怜悯同情之心、羞耻憎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心识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他认为,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 因此,孟子认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 这里所谓的“四端”或者说“四德”即“仁义礼智”是人善性的集中体现。人的这四种道德的萌芽如同他的四肢一样,是与生就具有的。他充分肯定了人身上具有潜在的善性萌芽,人具有可塑性,即“人皆可以为尧、舜”, 是可以通过教育引向善的,但还需要后天的学习努力,这是非常必要的。他认为圣人不过是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如果凡人也能将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也可以成为圣人。

二.孟子教育思想的原则及方法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孟子提出了以下原则和方法: 1.自求自得。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也就是君子沿着正确的路子来得到高深的造诣,就是要求他自觉地得到学问。自觉地得到学问,就能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动摇,牢固的掌握它而不动摇,就能积蓄深广,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 2. 循序渐进。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他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尽心上》)。学习也应该像奔涌的泉水一样,注意到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注意学习知识的连续性,知道学有所成。因此,不能违背学习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他用宋人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道理,告诫人们欲速则不达,主张教学必须一步一步扎实前进,要“不盈科不行”、“盈科而后进”。 3. 专心有恒。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集中精力并专心致志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证。孟于用下棋的例子,将专心与不专心分析得很深入。“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 曰:非然也。”(《告子上》) 他同时反对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上》) 对于自暴者,不必再同他讲些什么。对于自弃者,也不必再勉强要求他有什么作为。 4.因材施教。

孟子第一个提出了人才教育的思想。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的对象和不同的程度,就要施以不同的教导方法。有的如同及时雨滋润万物一般,让他尽量吸收,有的方法着重培养品德,有的方法着重培养人的才能,有的仅在于回答问题,有的则不作具体指导,让他明白道理自己去努力进取。(《尽心上》)。人虽然有同样的善性,但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不同,就产生了才能的差异,教育者要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区别对待。 5.启发思维。

他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他要学生有存疑精神。他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效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他主张教师要启发和诱导学生,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疑。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6.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孟子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面的活动。作为老师,其表率作用非常重要。他继承了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教学原则。他说:“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就是说,教育者端正了自己,外物使随着端正了,即“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主张教育别人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反对“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教育者首先要自己受教育,自己明白的道理才能讲给别人听,如果自己还一知半解就讲给别人听,就是误人子弟。 7.进取精神。

孟子的进取精神首先表现于不怕他认为一个干大事业的人必须首先受到心灵、性情与肉体上的种种艰苦的考验和灵、性情与肉体上的种种艰苦的考验和精神表现于为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惜献出生命,是孟子进取精神中最宝贵的思想;他的进取精神还表现于楔而不舍,坚持到底。孟子一生为遇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虽屡遭不遇,仍矢志不渝,正是体现了坚持到底的精神;他的进取精神还体现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品质。

三、孟子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及作用

孟子申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 “明人伦”,又说明了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人伦”就是“人道”。具体来说,“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称之为“五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即实施维护上下尊卑的封建社会秩序的道德教育,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一一“五常 ”,即仁、义、礼、智、信。仁,事父母;义,从兄长;智,明白以上二者的道理并坚持下去;礼,孝悌在礼节上的表现;信,老老实实地做事,讲信用。孟子并不认为人的完善道德品质是先天的,而人的本性仅具有善的萌牙,是谓性“善端”,有待于以后教育的扩充和完善,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人的“善端”就得不到发展,甚至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成为小人、恶人。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另外,他强调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其社会作用是“行仁政”、“得民心”。这样,孟子便由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推己及人,由个体扩充到国家,由德育最终实行德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总之,我们要慎重地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学说和儒家教育遗产;科学地审视、理性地继承孟子的教育思想,将其宝贵的知识财富具体应用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东方桥:《孟子现代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2] 吕涛:《孟子评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3]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 张念宏:《孔孟名言录》,学苑出版社,1991年。

第三篇:孟子教学的思想及原则 思想:

孟子深知教育之重要,曰“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其更进一步强调教的力量强於政治的力量,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此与荀子的教育主张,迥然不同,荀子主性恶,故教育亦以压制恶性为先,

必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以防之,故其原则以教者为重心,其方法则由外制而内敛,由劲士,而为君子,而为圣人。孟子既主张性善说,故其教育思想,皆以性善為出发点,必须存性扩性,保存善端,顺乎自然;更须注重教育环境,重视感染作用,一切以居仁由义為依归,从事品德之涵养,鼓励学者

振奋志气,向上发展,以臻完善之境地。如此,教育之效果始能见效。

原则:“

一、教学相长原则

孔子对教与学、师与生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辨证的。他认为只有很好地当学生,才能更好地当先生。他不但提倡学生要向老师学习,而且提倡老师要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他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二、启发式原则

孔于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教学应该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孔子认为,不论是培养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掌握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以现在的话说叫做有学习需要才能有学习动机;必须使学生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深入思考,获得切实的体验和感受,才是有效和可靠的。

三、温故而知新原则

孔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第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复习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这是孔子从自己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对于今天的教学工作仍然有指导意义。

四、学思并重,学思结合原则

孔子有句论述学习方法的名言,叫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它精辟地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和拓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五、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其经验十分丰富。他认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学生,“不可以不知人”。怎样了解学生?孔子认为应“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习基础、年龄特点、个性特征等,因而对学生的了解较为全面、准确、深刻。这是孔子因材施教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四篇: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关沙沙 09级思政 200902010044

摘要:孟子是我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不但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奉劝统治者施行仁政,还形成了一套关于如何实行“民本”的系统主张,将先秦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孟子重视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使其学说具备了一定的民权思想因素。作为两周时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深刻思考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孟子、儒家学说、民本思想、经济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师,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心理、美学、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慈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治国安邦、顺应自然、天人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现代生活中,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 、政事。”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 的实际治理 中 ,百姓是尤 为重要的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恒久稳固,长治久安,首先要“得民心”,“合民意”,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对于人民的需要要满足他们,给予他们充分的生产资料,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可见孟 子“民贵君轻 ”的含义是 ,民是社会 和国家的根基 .万万不可动摇 。对统治者而言 ,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 的事情 。那么统治者究竟 应该怎样做才能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从而得到民众的支持呢?具体来说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 经济上要富民、惠民

在孟子 以前,孔子就 主张在经济上 惠民。他说 :“养民也惠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民之所 利而利之 。孔子认 为君主治理国家首先应该富民 、惠民给人民好处 ,就着人民能得利益之处而使他们得利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只有百姓富足了 ,国家才能富强 。孟子继 承了孔子 的富民、惠民的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民之产”。 是 故 明君 制 民之 产 ,必使 仰足 以事 父母 .俯足 以蓄妻子 ,乐岁终 身饱 ,凶年免 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也轻。就是说 ,英 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 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 ,丰衣足食 ;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然后再 去引导他们走上 向善 的道路 ,老百姓就会很容易听从乐。 “制民之产”是使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即“恒产 ”。有了“恒产”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 ,犯上作乱了。所以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 而刑之,是 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 .如果 没有固定 的产业收入 .也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 和行为准则。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加以处罚,这就等于陷害。所以说,英明仁德 的君 主应 该首先使人们有固定的产业收入 ,这样百姓就 会有“恒心”.就可以安居乐业 ,发展生产了。

二、政治上要宽民、爱民

孔子 曾说:“道之 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 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政”是指法制 、禁令 。“刑”是指刑罚。政和刑都是强制性 的规范 ,只能制约民众 的外在行为 ,不能养成内在的羞 耻心、价值观 。人们虽然不违背规范 ,但那只是 为了规避惩罚 ,他们并不认为违背规范是 可耻的。“道之 以德”是通过为政者 道德人格 的魅力与其德行 的感召 .兴起民众为仁 向善的心志.在内在心志 的驱动下,自觉自愿 .自动 自发地效法为政者的价 值选 择和行为方式 。在这里,孔子将道德和刑罚 、政令作 了对比 ,他发现道德的社会效果更好 。很显然 ,他反对统治者对百姓实行严刑峻法 ,认 为统治者应该选择道德 .对百姓进行“内心统治”。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上述主张 ,同样反对虐政。“暴其民甚 ,则身弑国亡 。不甚 ,则身危 国削 。”(《孟子·离娄上》)他劝说统治者 不要残害百姓 ,如果暴虐百姓太厉 害 ,就 会身死 国亡 ,不太厉害 ,也会身危 国削。孟子反对连株 ,提出“罪人不孥”。他说 :“昔者文王之治歧也 .耕者儿一 ,仕 者世禄 ,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 ,罪人不孥 。”(《孟子·梁惠王下》)这是说 ,从前周文王在治理歧周的时候 ,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 :对做 官的人给以世代承袭的俸 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 ,不征税 :任何人到湖泊捕鱼 ,不加禁止 。除此之外 ,最重要的是对于犯罪的人 ,刑罚只及于他本人 ,不牵连到他的妻室儿女。

在孟子看来 ,英明的君主应该对百姓施行 “仁政”.应该宽民 、爱民 ,应该 “与民同乐”。《孟子》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 鼓之 声,管簧之音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日:“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 ,兄弟妻子 离散。”今 王田猎 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 田猎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 见,兄弟妻子 离散 。”此 无他 .不与 民 同乐 也今王鼓乐于此 ,百姓 闻王钟鼓之 声,管箭之音,举欣欣然有喜 色而相告 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 以能鼓 乐也?”今王田猎于此 ,百姓 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 色而相告 日:“吾王庶 几无疾病与.何 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在这里举 了欣赏音乐和打猎 两个例子 ,试 图告诫梁惠王不要将自己的快乐强加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作为统治者,应尽 力去关心人民的疾苦 .努力施行“仁政 ”,使人 民的基本生 活得到保障 ,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与民同乐”。

三、思想上要教民、化民

孟子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 ;善教 ,民爱之。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 民心。”(《孟子·尽心上》)他认为好的政治措 施不 如好 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 。善政 只能使人 民敬畏 ,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为了得到 民心 ,必 须实行好的教育。因此 ,孟子主张要在“富民”的基础上 ,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也。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梁惠王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段日序,周日庠 ;学则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 (《孟子 ·滕文公上》)

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 ,皆乡学也。学 ,国学也。孟子认为教育 民众不仅要有国学,更重要的是应该大力兴办“庠”、“校”、“序”等乡学。兴办学校 的目的是为了对百姓施 以人伦教育.让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道德关系 ,以及相关的各种礼仪和行为准则。同时,这也是孟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他说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 文公 上》)父子之间有骨 肉之亲,君臣之 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统治者教民、化民的目的就是要教导人 民如何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 ,了解这五种关系中内含的各种礼仪规范。“明人伦”的具体要求是让百姓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认为,人们在劳动之余,在家做孝顺父母 、敬重兄 长的子弟 ,出门则是忠于君主的臣民。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的社会** ,而且百姓也愿“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就能够“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 ·梁惠王上》)意忠心耿耿地为君主效力 。“人人 亲其亲 ,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在孟子看来,每个人 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水平各不相同,因此 ,圣贤施教 ,当各因其材 。教育百 姓的方法归纳 为五种 :“有如时雨化之者 ,有成德者 ,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有 私淑艾者。此五者 ,君子之所教也。”(《孟子·尽心上》)就是说道德教育中 ,有像及时 的雨水一 样滋润万物的 ,有成全 品德 的 ,有培养才能的 ,有解答疑惑 的,还有 以自己的善行来正己正人的 ,这 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通过道德教育 .孟子试图将道德规范根治于人 民的内心之 中。这样 ,民心就会归服 ,人民就会认同并且 自觉服从统治者的统治 。

孟子是我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不但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奉劝统治者施行仁政,还形成了一套关于如何实行“民本”的系统主张,将先秦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孟子重视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使其学说具备了一定的民权思想因素。孟子的民本思想本质上还属于专制主义的王权思想,但其中确实包含了丰富的普适价值,尤其是“人民主体性”的提出在当时是极具进步意义的。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孟子民本思想中的体现的政治理性和政治智慧,是古代思想家留下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建设和谐社会而服务。

作为两周时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深刻思考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孟子的民本思想,从人类的终极关怀出发,在急功近利的封建时代固然是一种“理想主义”,而这也正体现了人类价值理性的优先性和崇高性。孟子不是立足于如何发展经济而不顾人民死活,也不是某人或其集团的利益,而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民的幸福与安乐。这对于我们认真反省自己的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4. [2]萨孟武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

第五篇:浅析孟子民本思想 对现实的意义

摘 要: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已有之,到孟子把民本思想发展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他在“民本”理念的诸多方面直接沿袭了孔子的许多思想,立足于“仁政王道”治国方略的基础上把“民本位”的观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他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消极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有前瞻性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清晰,全面,深刻的解读,认真分析潜藏在它背后的历史动因,能够挖掘内涵并赋予它合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孟子 民本思想 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

“民本”一词,语出《尚书·七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是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儒家的一大特色。在我国的上古社会存在着朴素的人文主义传统,早期的统治者们都隐约意识到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固国安邦的地位和作用。孟子正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代表之一。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神权”思想开始动摇,“重民”的意识在人们尤其是部分统治者的心中越来越明显了。民本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色且最具魅力的。孟子认为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人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以及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统治者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治理好国家。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由此可见,在百姓、大夫、诸侯、天子的层层结构中,天子的地位最高、最尊贵,但也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失去了民心,天子也就不复存在了。可见孟子“民贵君轻”的含义是,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万万不可动摇。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决定国家兴亡!至于君王,孟子说是“君为轻”自然不能与人民相提并论。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情,当然也不乏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事情。秦始皇嬴政暴戾,使得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最终才统一不久的天下,才建立的政权,就被推翻。刘邦之所以能够建立汉王朝,与他善于搞好人际关系,懂得如何与属下相处,从而得到了民心密不可分啊!孟子的民本思想也在此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第三个方面:尚贤与民主,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孟子认为,对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

第四个方面:使百姓得到物质、政治、精神三方面的满足。经济上推行各种惠民政策,政治上爱民、宽民,思想上教民、化民。

孟子的民本思想虽然存在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但“民本”思想中却揭示了深刻的执政规律,并发挥了客观的历史作用。其一,顺应了民意、约束了专制权力。其二,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稳定。其三,加强了文化认同、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统一。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1.古今民本思想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的精华是我国当前民本思想的基础,我们今天强调的民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内容,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与古代的以民为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在价值观上重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意思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的根本,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和人民共享”。

当前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德治主张,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借鉴。

2.民本思想在当代的发展

民本思想千古绵延,治国之道一以贯之。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其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紧紧依靠群众智慧取得胜利,培养起群众的深厚感情,群众路线与古代的民生思想不谋而合。

几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步入了“深水区”,群众的要求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跃升,与民隔绝不是办法,必须正视群众的诉求,仔细聆听民生,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环境中打捞“沉没的声音”。惟其如此,才能永远赢得群众信任,执政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

所以,新时期,党的领导人强调要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强调要“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 泱泱中国如今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综合经济体,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带动人们思想的日益多元,然而对于执政者来说,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民本思想自古传承,从未过时。新时期,出于对社稷福祉的深刻考量、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群众路线依然是法宝,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精神。

3.新时代的“民本”——以人为本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中心;人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就意味着,人本身具有最高的价值,人是最高的价值主体。这一理念正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理念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加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立场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为民意识和廉洁意识,自觉做到秉公用权,勤政廉政,情系民生、维护民利、凝聚民心,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之中。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实行“以人为本”的前提是坚持人民民主,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其次,对于古代民本思想的阶级成分应该完全剔除,这就要明确我们“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非维持阶级特权;

再次,实行“以人为本”必须走出愚民政策的误区,如实进行思想宣传; 最后,明确政府同人民的关系是服务关系,而非统治关系,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容丰富而精深,传承了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后世民本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表明:一方面,无论是哪个统治阶级在哪个历史时期,只要坚持以民为本,推行富民惠民政策,就可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无论哪个统治阶级在哪个朝代,一旦背离民意,不问民众疾苦,横征暴敛,骄奢淫逸,最终会灭亡。毕竟,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民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民与君是舟和水的关系,正所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当前,我们科学地认识这一传统思想,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进一步深化党的“以人为本”理念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谜语打一土豆范文下一篇:母校校庆贺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