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污染现状

2022-07-07

第一篇:建筑垃圾污染现状

建筑垃圾处理设备解决城市建筑垃圾污染问题 打造碧水蓝天环境

关键词:建筑垃圾处理设备 建筑垃圾再生利用

目前,国家着力于建筑垃圾处理项目的扶持,建筑垃圾处理的问题越来越被国家所重视,成为国家首要的解决项目。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建筑垃圾不断在增加,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堆放、填埋等处理方式,不但占用土地、影响城市美观,而且影响着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命造成威胁,如何采用一种专业有效的技术手段让这些令人厌恶的东西变成可再生的资源成为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建筑垃圾处理中,国外最早开始使用建筑垃圾处理设备,其设备虽然技术先进,但价格昂贵,使用成本高,维修困难,严重制约着建筑垃圾处理设备的推广使用,在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内,如何汲取国外先进的绿色理念和技术,推广到国内在未来经济的规划和建设中实现节能环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

中意矿机跟上国家发展步伐,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建筑垃圾回收处理方面的经验,于2007年研制的建筑垃圾处理设备经过时间的考证,现如今已经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及应用,建筑垃圾处理设备不仅解决了环境的污染隐患,也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生资源,从而造福于人类,为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到路解决了难题。

企业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深入研究,不断改善,注入新的技术,为建筑垃圾处理设备使用更加方便、技术更加完善做出努力。

第二篇:废弃混凝土移动破碎站实现郑州建筑垃圾再生利用 解决建筑垃圾污染

关键词:废弃混凝土移动破碎站,建筑垃圾再生利用

描述:中意矿机推出的废弃混凝土移动破碎站有效的解决了城市建筑垃圾问题,实现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为郑州市绿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快速的解决了郑州市建筑垃圾堆积如山的现状。

郑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市民带来了很大的效益,郑州市城市面貌也是日新月异,但是在郑州市的一个地方堆放着大量的建筑垃圾,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建筑垃圾山,据了解,这都是附近一些建筑工地所产生的建筑垃圾而倾倒、堆放的,这不但严重影响了郑州的市容市貌,也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环境污染,当遇到大风天气,这里便粉尘污染严重,给周围的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和不便,郑州市政府提高了对该建筑垃圾山解决的重视力度。

中意矿机废弃混凝土移动破碎站能够将建筑垃圾破碎、筛分为再生骨料,用于再生砖、再生混凝土等的制造,不但有效的解决了城市建筑垃圾污染问题,而且还有效的实现了资源再利用,推动了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郑州市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相关企业引进中意矿机废弃混凝土移动破碎站有效的解决了城市建筑垃圾堆放问题。成功的为城市绿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加快了技术的转型升级,不断的用新技术革新和完善破碎设备,加快推动城市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有效的解决了建筑垃圾对城市的污染问题,企业热忱的欢迎广大新老客户前来实地考察。

第三篇:建筑垃圾现状及处理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建设、房地产崛起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大力发展等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我们在致力于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时,将注意力投向了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却在无意之中忽略了建筑垃圾。事实上,目前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主要是露天堆放或者简单的填埋,处理方式落后。随着建筑垃圾产生量逐年增长,这种处置方式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污染了土壤、大气、地下水,使得环境问题更为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与相应配套政策支持,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非常低,再利用率还不足5%,而发达国家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率超过9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城市建设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压力下对材料的需求急剧增加,回收循环利用

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废混凝土块、废沥青混凝土块以及施工过程中散落的砂浆、混凝土、碎砖渣、金属和木材等。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相伴产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城市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据估计我国每年城市产出垃圾约为60 亿t,其中建筑垃圾为24 亿t 左右,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3]。每万吨建筑垃圾约占用填埋场1 亩的土地,不仅大大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生态环境也造成明显影响。面对严峻的建筑垃圾围城局面,如何合理控制建筑垃圾已成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建筑垃圾产生量不会无限制增长,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抛物线趋势。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关于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内大部分关注环境污染指标(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国外除了关注城市固体废弃物外,还研究了有关家庭生活垃圾产生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等方面内容,但国内外都较少关注数量庞大的建筑垃圾。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处置建筑垃圾的方式一般是送到城市郊外或者农村,露天堆放或者填埋。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建筑垃圾不断增加。有研究显示,过去50年,中国至少生产了300亿立方米的黏土砖制品,未来50年大都将转化为建筑固体废弃物;中国现有500亿平方米建筑,未来100年大都将转化为建筑固体废弃物[4]。根据住建部统计年鉴,2000年,全国总施工面积为160 141万平方米,2009年为588 594万平方米,1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7.3%。有研究表明,1 000平方米的建筑施工面积平均产生550吨建筑垃圾。

以湖南省为例,通过调研发现,在省城长沙市仅有两家以建筑垃圾为原料生产再生砖的企业。其中一家已经断断续续坚持运作10年,其开发的加工设备已经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另一家以建筑垃圾的资源化为辅助业务。这两家企业均反映在原料上得不到保障,买来的原料都是混合原料,所以在加工前还得进行分选。由于原料不是分类拆解的,即使经过分选,加工后的产品也难以保持质量的一致性。这两家企业除了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外,没有其他实际性的地方政策支持。尽管住建厅领导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前往考察,给予了诸多精神鼓励,但由于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分属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所以领导的指示难以落实。特别是建筑垃圾填埋场属于环卫部门的下属单位,填埋场可以收取一定的消纳费用,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卫部门不愿意将建筑垃圾运送资源再生产单位。因原料供应得不到保障,这两家企业多年来徘徊在生存的边缘,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在湖南省各地州市及县城,还没有以建筑垃圾为原料进行再生产品加工为主营业务的企业。

建筑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目前大致有四种:一是非法倾倒,二是简易填埋,三是综合处理,四是现场资源化。非法倾倒是目前在县城及乡镇处置建筑垃圾的主流模式,该模式在地市级城市虽非主流,但仍然大量存在,在省城由于监管的加强,目前该模式已经少见;简易填埋是省城采用的主流模式,这是强制性监管的结果,这种模式近几年在地市级城市也呈现上升趋势;综合处理这种模式在极少数城市出现,属于自发性质,但是已经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现场资源化这种模式在极少数城市开始出现,规模很小,也属于自发性质。 在整个产业链中,湖南省目前只有建筑垃圾收运管理环节是有序管理的。长沙、怀化、益阳、湘潭、株洲、常德、岳阳等城市先后出台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垃圾的收集、运输环节管理已经走上正轨。2010年2月,长沙市取消了延续13年的建筑垃圾处置收费项目,长沙市渣土管理处从繁杂的收费工作中解脱出来,回归到公共事务管理轨道中。

从技术角度而言,相关研究显示,对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已经不是产业链发展的瓶颈,真正的瓶颈在于产业链通路存在阻梗。

事实上,目前我国在扶持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在法律法规和财税政策方面的支持。比如1992年制定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1995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和《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2005年制定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200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都涉及了建筑垃圾的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问题。2008年10月财政部出台《再生节能建筑材料生产利用财政补助资金暂行鼓励办法》,国家财政安排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再生节能建筑材料的生产与推广利用,对再生节能建筑材料企业扩大产能给予贷款贴息。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再生节能建筑材料企业的发展。

国内主要城市,如北京、广州、上海、西安等,针对建筑垃圾处理处置的相关环节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出台了有关财税和金融政策,以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筑单位和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

调研发现,阻碍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四个。

一是缺乏配套的法规及产业政策。从事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行业的企业,除国家对建筑节能材料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外,无实际性的地方财政、税收及其他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先行进入的企业,经营状况比较艰难,都在等待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这些企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如最起码的投资回报和企业发展积累得不到保障、生产原材料的供应不稳定,消费者对产品内在质量和环保问题存在顾虑等,这些困难都需要政策予以实际性的支持。因此,要促进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建立配套的法规及产业政策是当务之急。

二是消费者对含“建筑垃圾”概念的再生产品心存疑虑。由于存在“建筑垃圾”这个概念,导致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链在原料采集使用和销售渠道上出现了两个障碍。一方面,因缺乏行业质量的标准,建筑企业不敢大胆使用以建筑垃圾为原料的再生砖,担心产品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客户对以“建筑垃圾”为原料的再生产品具有恐惧和排斥的心理。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有46%的被调查者表示担心产品中含有危害健康的物质,对再生产品明确表示排斥;有31%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要产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且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危害,可以考虑使用;有17%的被调查者,表示支持使用再生环保产品,另10%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

三是产业链关键节点存在诸多阻梗。在项目设计阶段无建筑垃圾处理处置预算,产生的建筑垃圾无处置费用。新建项目无使用再生建材的硬性指标。这使得再生建材的销售渠道缺乏制度安排上的出口,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再生建材很难与天然建材竞争。无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制度规定。没有强制性的资源化规定,填埋场就成了建筑垃圾的归宿。填埋场一般由政府的部门采取收费制度经营。这就使得资源化的企业难以得到充足的原材料。缺乏再生产品质量标准。没有相应的标准,再生产品难以名正言顺进入市场,市场化道路受阻。对积极采用再生产品的建设项目没有激励政策。由于再生产品的特殊性,需要政府引导项目业主积极采用以建筑垃圾为原料的再生产品,如果政 府给予采用再生产品的业主一定的奖励,将会大力推动再生建材的消费。

四是再生建筑产品效益较低。采用再生材料做成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往往比使用天然材料的产品要低,企业利润微薄,需要有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扶持才能调动更多企业进入这个行业的积极性。同时再生产品的原材料及再生产品的运输距离对加工场地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经济性选择,城市建设规划时就没有给建筑垃圾再生产的企业留有土地空间,企业在场地选址时,只能在城市郊区寻找建厂土地。运输距离过长增加的成本,削弱了产品的盈利能力。

建筑废弃物并不都是垃圾,除一小部分含有有害成分外,绝大部分是有价值的,可以循环利用的建筑原料。只要在拆解旧建筑物时做好分类,将生活垃圾、含重金属离子的灯管和油漆等有害物质分离开,其他的材料都可以重新利用。如果将建筑废弃物定名为“建筑垃圾”,一方面“垃圾”这个词会导致人们对其真实价值的忽略,另一方面,以“垃圾”为原料做出的再生产品容易受到购买者或者使用者本能的排斥。所以,建议政府引导媒体和产业链的参与者,对建筑废弃物不再笼统地称为“建筑垃圾”,而应该将建筑废弃物分为“可再生建筑材料”和“有害垃圾”。对以“可再生建筑材料”为原料的产品,可定名为“绿色建材”或者“低碳建材”。

对旧建筑物实行强制分类拆解制度;对在建项目实施强制限量排放制度。专业拆解企业和施工企业在施工前就对整个项目废物的产量及收集做出评估和预案,确定有关分类回收的程序。对旧构筑物进行分类拆解,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最好办法。将小部分有害物质先行收集和处理,可以避免这些有害物质和绝大部分能够循 环利用的建筑材料混在一起,最大限度地避免有害物质的扩散,避免所有的材料都变成“垃圾”。因此,强制执行分类拆解,是最大限度节约资源的唯一途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市场准入和市场过程监控的办法来实施:由具有再生建筑材料生产资质的企业进行拆解作业;并由具备资质的监理公司对拆解作业进行监督。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政府强制执行招标预算定额,即对旧建筑拆除或新建筑项目,均在招标预算中列出废弃建筑材料的处理费用。政府采取强制许可的办法,只有取得政府许可的再生材料专业公司才有经营废弃建筑材料的权利。为避免其在经营中违规操作,采取第三方监管的办法,对其进行全过程监控,即由专业的监理公司实施监管。政府给予的任何优惠政策,必须由三方签证才可以兑现,即不管谁要兑现政策的优惠,则必须持有业主单位、专业运营公司和专业监理公司签字的单据才可以办理。因此,必要的行政许可和制度安排是强制执行分类拆解的前提条件。

为减少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易成本,便于管理和高效利用,建议对建筑垃圾实施拆解、分类、收运、加工一体化作业,即由一家企业对建筑垃圾实施拆解、分类、收运、加工一体化作业流程。同时,需要建立一个健全动态的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准确记录管理建筑垃圾种类、数量、运输车辆和去向等情况,确保建筑垃圾从拆解、分类、运输到加工处置全过程都规范有序。

分类拆解后的废弃建筑材料,采取分流的办法消纳。第一,业主单位就地循环使用。为减少循环利用成本,由实施分类拆解的专业企业利用移动式设备,就地加工,供该项目使用。第二,如果不能完全就地消化,则运输至专业企业进行再加工,作为再生产品的原材料。第三,有害的建筑“垃圾”或者无利用价值的“垃圾”则运送到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由政府相关部门制订以“可再生建筑材料”为原料的“绿色建材”产品标准,作为生产企业的执行标准。如果制订国家标准暂时有困难,可以先制订行业标准。产品标准是产品销售的通行证,有了产品标准,“绿色建材”产品才会有市场。行业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负责“绿色建材”产品认证,通过认证的产品方可销售。与此同时,政府颁布定量排放标准,即规定包括旧城改造和危房拆除、建材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生产的垃圾、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排放数量。对超量排放建筑垃圾的企业或者个人征收超量排放费。征收的超量排放费应远远高于正常排放费用,促使项目现场减量化和现场资源化。定量排放标准的实施,是项目现场减量化和项目现场资源化的动力之源。对新建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实施限量排放,是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的关键环节。而限量排放的前提是国家应该制订相应的定量排放标准。有了定量排放的标准,施工企业就有了约束。

为了让“绿色建材”找到合理的出路,一方面,采用政府干预的办法,在项目建设可研、环评、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审批时,硬性规定该项目必须接纳一定比例的“绿色建材”,才予以通过。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引导的方式,鼓励业主单位多使用“绿色建材”产品,凡是使用“绿色建材”达到一定的比例,均可以得到政府的奖励或者补贴。凡是市政工程,在同等条件下都能优先采购“绿色建材”。

通过科研立项资助、成果转化资助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对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设备采购补贴,或者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的项目;对以“绿色建材”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从土地供给、税收优惠及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扶持;对使用“绿色建材”产品的项目予以财政补贴。财政补贴的来源,一方面从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收取,另一方面从节约的末端处理处置费用中开支,不足部分由财政设专项预算资金。以“绿色建材”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虽然具有公益性和民生性,但仍然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企业自负盈亏。政府通过核发特种经营许可的办法控制企业数量,避免恶性竞争。

由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具有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性效用,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促进该产业的发展是不现实的,所以该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做一定程度的干预。但是政府不能包办,只能通过法律、法规以及通过税收与补贴等法律和经济干预来推动。建议根据建筑垃圾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特点,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列为政策扶持的产业之一,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协调住建、环保、工业与信息化、科学技术、财政、税务、国土、城管、环卫、质监、公安、交管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起草相关法规和扶持政策,按照法定程序确定这些法规和政策。由国家发改委负责督查政策的落实。由城管牵头组建联合执法小组,负责市场运行监督执法,对于严重违法的建设、施工、运输和消纳处置单位给予公开曝光和依法处罚。

第四篇:建筑垃圾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投资管理部

2017年8月1日

目录

一、建筑垃圾的概念 .................................................................................................. 1

二、建筑垃圾的来源 .................................................................................................. 1 建筑垃圾的来源分类: ........................................................................................... 1

三、建筑垃圾处理行业情况 ....................................................................................... 1

四、政策情况............................................................................................................. 2

五、商业模式............................................................................................................. 3 一 开展试点示范 推广先进经验 ............................................................................. 4 二 “互联网+”应用于建筑垃圾管理 .......................................................................... 4 三 引入社会资本 实行特许经营 ............................................................................. 4 各项指标:............................................................................................................. 4

1、所属行业: .................................................................................................... 4

2、主营业务: .................................................................................................... 4

3、产品或服务: ................................................................................................ 4

4、客户类型: .................................................................................................... 4

5、关键资源: .................................................................................................... 5

6、销售渠道: .................................................................................................... 5

7、收入来源: .................................................................................................... 5

六、处理技术与方向 .................................................................................................. 5

七、标杆企业............................................................................................................. 6

八、行业痛点与不足 .................................................................................................. 6 一 土地资源缺,选址要求高 .................................................................................. 6 二 市场“卖不好”,企业“吃不饱” ............................................................................. 6 三 政策技术不成熟,灰色利益难斩断 .................................................................... 6

九、未来的趋势与机遇 .............................................................................................. 7 一 我国建筑垃圾存量 ............................................................................................. 7 二 政府产业支持 .................................................................................................... 7 三 “一带一路” ........................................................................................................ 7 1.需求和供给并存................................................................................................... 7 2.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能为“一带一路”更好实施保驾护航 ........................................ 8 3.应将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纳入“一带一路”基础建设的一部分 ................................. 8

十、我们的建议与想法 .............................................................................................. 9 一 要完善法规 ....................................................................................................... 9 二 修订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规范 ......................................................... 9 三 明确建筑垃圾再生品使用标准及管理评价规范 .................................................. 9 四 制定完善的建筑垃圾排放监测监管制度 ............................................................. 9 五 需要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的原则 .................... 10 六 政策扶持 ......................................................................................................... 10

一、建筑垃圾的概念

建筑垃圾指人们在从事拆迁、建设、装修、修缮等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及其他废弃物的统称。按产生源分类,建筑垃圾可分为工程渣土、装修垃圾、拆迁垃圾、工程泥浆等;按组成成分分类,建筑垃圾中可分为渣土、混凝土块、碎石块、砖瓦碎块、废砂浆、泥浆、沥青块、废塑料、废金属、废竹木等。

二、建筑垃圾的来源

建筑垃圾的来源分类:

(1)土地开挖:分为表层上和深层上,前者可用于种植,后者主要用于回填、造景等; (2)道路开挖:分为混凝土碎块和沥青混凝土碎块;

(3)旧建筑物拆除:分为砖和石头、混凝土、木材、塑料、石膏和灰浆、钢铁和非铁金属等几类;

(4)建筑工地垃圾:分为剩余混凝土(工程中没有使用掉的混凝土)、建筑碎料(凿除、抹灰等产生的旧混凝土、砂浆等矿物材料)以及木材、纸、金属和其他废料等类型。

三、建筑垃圾处理行业情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日益加快,建筑垃圾随之增加。数据表明,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是第一大城市垃圾源。预计2020年,新建住宅300亿平方米,建筑垃圾至少达500亿吨。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市场非常巨大,但行业开发率是极低的,即使是北京,总的处理情况也只有30%,换句话说,也只有30%“财富”被挖掘。

当前,在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市场化、产业化过程中,尽管可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从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发展实践来看,由于我国长期把垃圾处理作为公共事业,政府的扶植配合政策起着关键性作用,多是参与“PPP”融资方式中,今后政府发挥的余地仍然巨大。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已不是主要瓶颈问题,主要症结就在于相关的法制政策保障的引导与落实。因此,在推进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过程中,政府要做好体制机制方面的重要保障。

据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布的资料显示,国外建筑废弃物处置和利用都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行业规范,这对建筑废弃物处置利用行业起到指导监督作用。如美欧日均高度重视建筑废弃物再生技术标准及各种强制性的使用规范。而我国目前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缺少强制性的严格相关规范,使得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5%远远低于英国的48%、新加坡的63%、香港的80%、日本的95%。若要保证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质量和效果,我国必须制订一系列的标准规范,才能使建筑垃圾资源化过程中每一个技术环节所提供技术依据,得以找到质量的控制点,使之产品有合格、验收的依据。

1

四、政策情况

2017年5月1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规划提出 加强建筑垃圾源头减量与控制。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回收利用设施及消纳设施建设。积极拓展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产品市场利用渠道。鼓励建筑垃圾回用于道路及海绵设施建设。开展建筑垃圾存量排查及安全隐患整治。建立建筑垃圾数字化管理平台。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征求意见稿)要求,新建、改扩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应符合规范条件,项目建设要满足工程勘探、咨询、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要求。

2016年11月4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公布“关于发布行业产品标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实心砖》的公告”。批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实心砖》为建筑工业行业产品标准,自2017年2月1日起实施,为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以及砖块的生产和质量监督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2016年10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工程项目名单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16〕701号),确定了44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工程项目。

2016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征求意见稿)公布。提出“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布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开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省建设工作。完善建筑垃圾回收网络,加强分类回收和分选。探索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继续推进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粗细骨料和再生填料,规模化运用于路基填充、路面底基层等建设。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将建筑垃圾生产的建材产品纳入新型墙材推广目录。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要求列入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评价体系。”

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从十方面入手,就今后一段时期全面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做出具体部署和要求。“土十条”中特别强调了要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置,同时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发挥建筑垃圾资源化在减少生活污染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筑垃圾任意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其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更会污染土壤。“土十条”的印发将规范未来建筑垃圾处置,大力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进程。

2015年9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今后将要“以建筑垃圾处理和再利用为重点,加强再生建材生产技术和工艺研发,提高固体废弃物消纳量和产品质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将“全面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列为2015年工作要点,要编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先进技术与装备目录、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5年6月,亚洲开发银行批准了“中国建筑垃圾管理政策研究”国别技援项目(PATA 8906),项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执行,金额为40万美元。该项目旨在为中国建筑垃圾管理提供政策建议,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项目主要内容包括:

1、对中国建筑垃圾管理情况进行调研和全面评估;

2、了解国外建筑垃圾管理的政策法规和相关技

2 术;

3、提出规范中国建筑垃圾管理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筑垃圾分类利用和处理的技术指南、推广使用资源化产品的支持政策等。

2015年4月14日,为贯彻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国发[2013]5号),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文件要求,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研究起草《关于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方案》;开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省建设工作;鼓励各地探索多种形式市场化运作机制,创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投融资模式。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要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将“提高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水平”列为2014年工作要点,要研究制定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相关政策文件,指导各地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作,启动试点示范,推动相关技术、产品、设备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2015年3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文组织申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201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选项范围:节能、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项目,重大环境治理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中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其中,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示范项目作为循环经济示范内容和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成为节能、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项目之一。补助标准:原则上按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不超过8%、10%、12%,且单个项目最高补助上限为1000万元。

2014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重要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推广及装备产业化)实施方案》,要求“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17年,在共伴生矿产资源、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建筑废物等领域研发60-7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推广50-60项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研发建(构)筑物的拆除技术、建筑废物的分类与再生骨料处理技术、建筑废物资源化再生关键装备、新型再生建筑材料应用技术工艺。推广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品制备关键技术、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品施工关键技术、再生无机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技术”。针对建筑废弃物研发回收利用成套设备,推广应用建筑垃圾、道路沥青处理及利用设备。

2014年2月19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部署,全面推进节能减排科技工作,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将“建筑垃圾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设备”列为“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重点任务。

五、商业模式

现在许多城市都单独出具了相关文件政策,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仍然是一项社会福利化 任务。大多数省级、地方政府会选择“PPP“模式和社会企业开展合作,主要分三步开展工作:

3 一开展试点示范推广先进经验

省住建厅确定若干市(县)作为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市(县),以若干龙头企业为依托培育一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并联合省财政厅对这些试点市(县)、企业和项目进行补贴。当地县市也可通过招标的方式,依据政府指导,建议相关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开展试点工作,从少量、初级处理到大量、高端处理的探究转变过程。

与此同时,省住建厅将积极推广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试点市(县)的先进经验,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大力推动再生产品的应用,发挥示范效应。

二“互联网+”应用于建筑垃圾管理

在‘互联网+’时代,建立建筑垃圾物联网管理平台十分必要。建筑垃圾目前来看还是属于重量高、附加值低的一种材料来源,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科学的资源化利用设施布局、合理的运输路径选择、完善的分类收集制度落实,将对降低处置成本、规范各环节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建立物联网管理平台作为规范化管理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政府要求各市(县)政府建立由城管、住房建设、公安、交通、环保等职能部门和资源化企业联动的建筑垃圾网络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对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处置等四个环节进行监控。同时要求各市(县)政府开始定期公布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减量化处置和资源化处置计划。

三引入社会资本实行特许经营

各地政府统筹需要规划、合理布局,引入社会资本,鼓励采取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投融资模式,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此外,还需要实行特许经营,住房和城乡建设(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县)政府授权,依据建筑垃圾产生量、消纳或资源化利用的需要,采用招投标方式授予建筑垃圾运输企业、消纳或资源化利用企业特许经营权。

以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试点省份—河南省为例,到2020年,县级以上城市要全部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省辖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省直管县(市)和其他县(市)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河南省将培育出一批具有较高技术装备水平和较强产业竞争力的集团化企业,产业化发展达到一定规模,规范化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成果在全省得到全面推广。

各项指标:

1、所属行业:所处行业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一直专注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主营业务:专业从事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研发及再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涵盖了从 建筑垃圾收集到再利用环节的全产业链。

3、产品或服务: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研发成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成套设备、 工艺和技术。

4、客户类型:主要客户类型一般为二大类。第一类是建筑垃圾产生客户,需要公司为其提供 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服务,收集运输费用由其与公司协商确定,主要客户来源为

4 政府建设部门、土地收储 部门、房地产开发商、建筑商等;第二类是再生产品使用客户,需要公司根据其工程需要提供不同品种不 同规格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主要客户来源为城市道路、游园、广场的建设单位、水利工程的建设单位等, 双方供需方式一般为政府采购,市场定价。

5、关键资源:公司的关键资源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建筑垃圾的收集、处理和再生利用三个方面。公司一般会积极与相关研发中心,知名高校实验室开展合作,并聘用专家作为公司专业指导,结合当前国内外先进管理和生产经验,重点在设备、工艺、产品配方、再生骨料性能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研究,特别是完成的再生骨料基础性能的研究、基本配方的研究、基本外加剂的研究,为公司快速开发适合不同区域市场的差异化产品奠定了基础。

6、销售渠道: (1)收集运输业务:建筑垃圾行业作为市政公用行业,政府对其实行特许经营模式,公司通过政府授权对授权范围内的建筑垃圾进行收集运输,既为公司进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原材料保证,又同时保证了公司稳定的收入来源。 (2)再生产品业务:渠道之一为政府采购,即再生产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实行政府采购,广泛应用于政府投融资项目,使公司在获得稳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如: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土地、保护生态、节能减排等);渠道之二为市场销售,即通过市场自由化竞争取得销售收入,公司通过积极跟进项目当地建设信息、加强和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的沟通等使设计和施工单位充分了解公司的产品性能和生产能力,扩大了公司再生产品的应用范围。

7、收入来源:主要为建筑垃圾清运回收利用收入、建筑砂石骨料及再生砖、混凝土销售收入、砂浆 收入、建筑垃圾填埋收入。

六、处理技术与方向

发展方向是针对废混凝土、建筑渣土等建筑垃圾,重点突破建筑废物的分类与再生资源化利用,以及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关键技术,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建筑资源化技术体系和 产业化平台。

技术重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技术,重点研究建筑废弃物的分类与再生骨料处理技术、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关键装备、再生产品高品质化技术,形成建筑废弃物再生成套工艺与设备,建立完善先进的建筑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体系;二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品关键技术、施工关键技术、再生无机料在道路中的关键技术,以及新型再生建筑应用技术,形成有关的产品标准、设计以及施工规范;三是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和利用,重点研究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制备技术、应用技术;再生混凝土耐久性控制技术、长期性能等。实现全产业链覆盖整合。

建筑垃圾处理依托于生产线,随着技术不断革新,相应的手段更加环保节能,分类更彻底,利用率更高,破碎后成品骨料的杂质含量更少,品质更优。生产线主要由预分拣区,颚式破碎机,重型筛分模块,正压轻质物分离器,水平筛+负压轻质物分离器,卧轴反击式破碎机,人工捡拾台,输送系统,抑尘降噪系统,控制系统,参观通道组成,通过建筑混合垃圾再生处理流程对建筑混合垃圾中的轻质物,金属,其他杂物(铝合金,电缆,木材等)等进行分拣剔除,对混凝土,废砖头,石头等进行破碎筛分处理加工,从而实现资源再利用。

5

七、标杆企业

详情请见附件

八、行业痛点与不足

一土地资源缺,选址要求高

建筑垃圾处理过程比较复杂,不光需要把垃圾分拣处理,还需要将其分解重塑,最后制成环保材料。期间需要多个环节,多个厂房作为支撑。这也就造就了建筑垃圾处理企业需要大量土地建造厂房,只有土地越大,建造的厂房越大,企业每天能处理的建筑垃圾更多。以北上广这种特大城市举例,要建多少企业,给多少土地才能将北上广建筑垃圾消化完?这在北上广这种寸土寸金的大城市是很严重的问题。也暴露了目前在建筑垃圾处置过程中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的现象。同时,环保企业选址不仅仅需要考虑不能距离城市过远,增加建筑垃圾运输的成本,同时也不能离城市过近,占用城市规划区域。即使符合要求,周边居民也往往不支持,引起市民对环境污染的担忧。土地资源本来就紧缺,还要考虑土地规划和市政规划的配合。各方未形成合力,难免进展缓慢,这是本行业的痛点之一。

二市场“卖不好”,企业“吃不饱”

许多人思想观念有误,对于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往往接受程度低或有抵触情绪,总觉得垃圾制作出来的东西还是垃圾,而拒绝使用。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对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时,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费用需要企业自己承担,使得环保再生材料的价格相比同类产品没有优势,这是“卖不好”的表现。另外一个问题是企业“吃不饱”。虽然从一开始,企业是按照某种年处理量生产建设,但实际上年处理量远远低于预期,大多数时候它们只能“等米下锅”。究其原因还是建筑垃圾的终端处置场所太少,各施工单位、运输单位为了节约成本纷纷自寻出路,城乡结合部往往成为建筑垃圾的“重灾区”,一边是建筑垃圾的随意扔弃,破坏环境;一边是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本行业的痛点之二。

三政策技术不成熟,灰色利益难斩断

现行与建筑垃圾处理相关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规主要关注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对市容带来的影响,几乎未涉及建筑垃圾循环利用问题;政策法规缺乏整体性,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无法为深入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政策法规支持和保障;缺乏统一规划、没有专管机构,住建、市政、城管部门及街道居委会的职能都有所涉及。尽管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技术不管改进提升,但相比国外的先进技术,还有很大差距,这就使得我们的回收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依然较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背后暗藏着许多灰色利益链,严重阻扰和制约着建筑垃圾向资源化处置方向发展的进程。

6 传统的建筑垃圾处置企业是以受纳场为主,还有一小部分企业挑选建筑垃圾中尚有利用价值的废弃混凝土、砖、瓦等,进行简单剥离,经过破碎制成再生的砖、瓦等产品,而剩余的建筑垃圾,依然会被随意丢弃或填埋,这其中包含很多有害物质,如废电池、有毒的废铜和铝等,产生二次污染。这些企业经过长期发展,在管理、资金、政府资源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经验,也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和利益链,逐步发展成为藩篱围成的“固定圈子”。目前建设工程总承包对工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往往会以子工程出标书单独招标,以最低的价格招标,对招标后如何运输往往不闻不问。承运方中标后,由于中标价格低,为赚取最大利益,运输者为躲避检查,经常会在深夜偷运,随意偷倒。这是本行业的痛点之三。

九、未来的趋势与机遇

一我国建筑垃圾存量

就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存量来说,供应量充裕,效益巨大。建筑垃圾的产生速度与城市的改进速度是成正比的,据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垃圾现存量已超20亿吨,预计到2020年将达50亿吨左右。曾有行业人士做出这样的计算:按照每年回收建筑垃圾150万吨计算,可替代约120万吨天然石材,价值约6000万人民币。如果能把我国50亿吨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再生利用,可以创造上万亿元的价值。可见,建筑垃圾不是垃圾,而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二政府产业支持

就当前政府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支持来说,建筑垃圾资源化得到政府和社会的特别关注和重视,政府已经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进行支持,现在更有政企合作的PPP模式供企业选择。其不仅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经济上给予补助,在资金、税收、市场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予以优惠政策。

三“一带一路”

另外在国家重大战略层面上,“一带一路”战略也蕴藏了巨大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无论从人口总量还是经济总量上来说,都孕育着巨大商机。 1.需求和供给并存

首先,“一带一路”将极大拉动建材行业需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为加快提升我国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形成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交通运输是优先发展领域。“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多数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无论是从国内需求或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这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均极其旺盛,按照规划,未来10年间基础设施投资将会达到50亿人民币,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着眼点。以中国交建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的工程

7 量为例,其在“一带一路”沿线修建了10320公里公路、152座桥梁、95个深水泊位、10座机场,都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作支撑。其次,在拆建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成为很多国家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根据我国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中心测算,每拆除1平方米的旧建筑,将产生0.8立方米的建筑垃圾,中国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等设施建筑相对滞后,很多原有建筑需要翻新重建,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且难以处置。一方面,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建筑材料,另一方面,拆除旧建筑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如果不加以解决,这一矛盾只会会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而越来越大。而建筑垃圾资源化既可以消化掉建筑垃圾,又可以将这些建筑垃圾进行再生处置,为建设提供大量的建筑材料,这就为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2.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能为“一带一路”更好实施保驾护航

建筑垃圾资源化指的是通过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措施,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各类可利用资源,既解决建筑垃圾处置、消纳问题,又实现资源回收利用的过程。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工程项目方面,我国已经开始实践,并且有能力为“一带一路”更好实施保驾护航。在技术方面,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已经相对成熟,达到世界优秀水平,绝大多数建筑垃圾都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建筑垃圾经过筛分、资源化,可以制成再生混凝土、再生无机料、再生砂浆和再生预制构件等再生产品,继续投入到建筑的制造之中。在项目实践方面,国内已经有大规模把建筑垃圾用于实体工程的经验,在陕西,已经建成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项目把建筑垃圾广泛应用在路基填筑、特殊地基处理、路面、小型预制构件和临建设施中,共消化建筑垃圾570万吨。在北京,第一个正式规划建设、手续齐全的建筑垃圾处置厂日前已经完工并开始试运行,80%的建筑垃圾能够被制成再生产品。在山西大同,今年7月底,全国首个建筑垃圾资源化CCER碳交易示范项目——大同市建筑垃圾资源一体化工厂项目一期工程有望竣工,8月投入使用,项目建成之后,可处理城市建筑垃圾150万吨到200万吨,生产再生骨料、再生活性微粉、公路用无机料、干混砂浆、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制品、陶粒、园林土等。因此从各方面来说,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企业有实力保证“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公路、铁路建设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其保驾护航。

3.应将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纳入“一带一路”基础建设的一部分

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建材行业中的企业已经率先行动了起来,例如中国建材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合作,采用先进技术建设一批高效产能。但是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的“一带一路”之旅却尚未启程。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出口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技术,更要传达先进的理念。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家珑曾表示,希望明确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的定位,将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作为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列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将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纳入“一带一路”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是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先进理念,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这一理念并未在国内得以实施。但是“一带一路”作为一个能够促进沿线各国发展,并且能够得到各方支持的重大举措,将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先行纳入“一带一路”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十分有必要,具有可行性。

“一带一路“设想应当遵循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将建筑垃圾推向市场,鼓励国内外投资经营者参与到中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当中。

8 总而言之,在未来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依旧精彩。

十、我们的建议与想法

一要完善法规

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规定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建立规范科学的建筑垃圾减排指标、考核、监测体系,从制度上落实“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

二修订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规范

以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健全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规范或标准,建立指导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技术标准和指标参数,进一步完善建工行业《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制定建筑垃圾再生品的国家标准,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施工,优先采用先进的处置利用技术、设备、材料和工艺。完善修订《混凝土砌块(砖)用建筑垃圾再生原料》《砌体灰缝配筋、用钢丝网片和保温夹芯墙用钢质连接件》和《生态型多孔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三项建材行业标准,促进混凝土砌块(砖)行业向低碳、利废建材方向发展,满足建筑节能的需求,同时支持企业研发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产品在墙体裁料中的应用技术,鼓励制定新的技术标准和使用规范;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管理行为的评价标准,按照评价标准设定“正面清单”或“负面清单”,从而形成较为完备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技术法规。

三明确建筑垃圾再生品使用标准及管理评价规范

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建筑垃圾再生品的使用规范和环境标志,进一步健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示管理办法》(试行)部门规范,建立对使用资源化产品建筑物的绿色度评价和认证制度,重点推进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的使用,并设计建筑垃圾再生品应用使用指南,完善如关于建筑垃圾复合载体桩的JGJ135《载体桩设计规程》、JTGF41《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砂浆)用再生细骨料》、建工行业标准《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等政策法规措施。

四制定完善的建筑垃圾排放监测监管制度

要健全建筑垃圾排放监测方法和制度,制定和收集建筑垃圾管理及建筑垃圾资源化方面的定量指标和数据,健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企业的监管制度,逐步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的信息化监督机制,使监管机构科学化实施评价监管职能,建立定期对社会发布监测报告制度,根据监测结果规范建筑垃圾的操作和监管流程,促进建筑垃圾处置利用标准化,且能向社会公开发布建筑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状况。

9 五需要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的原则

完善建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制定对产生污染物的责任主体实行合理的收费制度,对处置治理污染的第三方要提供价格补偿,从而使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显性化,计入产生污染责任主体的成本之中。同时,要实行废弃物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可行性研究,严格监督废弃物处理处置,严格足额征收排污费。严格规定不得擅自随意倾卸处置,对随意处置的要给予重罚。这样,既可以激发建筑商减少排污量的积极性,又能将增加收取的费用补贴到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上来。

六政策扶持

这里的“扶持”不仅仅是“帮一把”,更是需要政府“深入推动,做利益相关者”。今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要取得显著效果,还要有赖于企业示范工程引导、政府推广再生产品和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实施等诸多措施。一方面,可以建设一批全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树立一批市级循环经济典型优秀企业、园区、县(市)区,以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示范区域为载体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使典型企业或园区对建筑废弃物领域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引导推广建筑废弃物生产的绿色建材制品大规模应用。通常讲,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再生建筑材料目前的销售价格较原生材料没有竞争优势,这使得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很难有销路。为此,政府应建立再生建材的绿色采购制度,通过各种渠道大力推广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技术、产品,鼓励国家大型公共工程对废弃物处理提出了明确的再生利用要求,从而起到引导和表率作用,带动全国建筑工程项目使用一定比率的再生资源如再生水泥、再生砖等,甚至在公共设施建设等部分范围内强制使用,并加大对低碳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技术的推广力度。如政府可完善包含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的建筑招投标制度,将环境保护与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纳入招投标体系中,使承包单位树立环保意识和废料管理意识。同时,还应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确保示范项目的推进力度。以再生建材生产中消纳使用建筑垃圾的比例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以多个地区资源化的水平相互对比,形成对其主管领导的考核体系。

10

第五篇:国外建筑垃圾利用现状及我国的差距

1 概述

通俗地讲建筑垃圾是建筑产品建造过程和拆除过程中产生的遗弃物。建筑垃圾产生于两个过程:一是建筑产品建造过程。二是建筑产品寿命终止拆除过程。建筑垃圾从使用性上划分三个类型:一是可以直接利用型,如从垃圾中分离出来的木料、砖块等。二是转化利用型,如铁丝、钢筋头、碎砖瓦块。三是不可利用型,如油漆等。

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排放量已达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郊外露天堆放或填埋,而堆放和填埋需耗用大量的征地及垃圾清运等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中的遗撒和粉尘、灰沙飞扬等问题又加重了环境污染。另据报道,经对砖混结构、全现浇混凝土结构等建筑类型的施工材料统计分析,每1万㎡ 的建筑施工中,会产生500—600t建筑垃圾。按此推算,我国每年仅建筑施工中就产生超过4000万t的建筑垃圾,严重地浪费了建筑材料。由此可见,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已成为社会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按建筑垃圾的来源进行分类如下:

(1)土地开挖:分为表层土和深层土。前者可用于种植,后者主要用于回填、造景等。 (2)道路开挖:分为混凝土道路开挖和沥青道路开挖。

(3)旧的建筑物拆除:分为砖和石头、混凝土、木材、塑料、石膏和灰浆、钢铁等。 (4)建筑工地垃圾:分为剩余混凝土,即工程中没有使用而多余出来的混凝土;建筑碎料,即凿除、抹灰等产生的旧混凝土、砂浆等,木材、金属、纸和其他废料等类型。

建筑垃圾的成分除了金属材料外,绝大部分为混凝土、砖瓦,还有木料、塑料制品、钢筋、铁丝、电线及五金配件,经过拆分、归类后集中回收冶炼,可重新制成金属材料。混凝土、砖瓦等经过破碎、筛选、可作为原料,用于制做砌块、砖及墙板。从理论上看,建筑垃圾是一种再生利用率很高的资源。

2 国外建筑垃圾的排放与利用状况

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探索将垃圾变为一种新资源,将其发展成一个新兴的大产业。据美国“新兴预测委员会”和日本“科技厅”有关专家作出的预测:在未来30年间,全球在能源、资源、农业、食品、信息技术、制造业和医药领域,将出现“10大新兴技术”,其中有关“垃圾处理”的新兴技术列在第二位。

世界上首次大量利用建筑垃圾的国家是联邦德国,在二战后的重建期间,循环利用建筑垃圾不仅降低了现场清理费用,而且大大缓解了建材供需矛盾。至1955年末,循环再生了约1150万m 废砖集料,并用这些再生集料建造了l7.5万套住房。德国现有200家企业的450个工厂(场)在处理建筑垃圾,年营业额20多亿马克。

1997年,丹麦建筑垃圾排放量约为340万t,约占各种垃圾总量的25%。自采用废弃物税收以来,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比例明显增加,如今约有90%的建筑垃圾得到了重新利用。在短短的几年里,丹麦建立了一个以技术方法、科学和组织结构以及管理工具密切结合的联合系统,确保了对主要废弃物流动的控制和对大部分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

日本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十分重视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将建筑垃圾视为“建设副产品”。从1974年起在建筑协会中设立了“建筑废弃物再利用委员会”,在再生集料和再生集料混凝土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并于1997年制定了《再生集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此后相继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拆除混凝土为主的再生工厂。据报道,1998东京都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已达到56%。目前在住宅小区的改造过程中,已实现建筑垃场就地消化,经济效果显著。

日本对于处理建筑垃圾的主导方针是,尽可能不从施工现场排出垃圾;建筑垃圾要尽可能重新利用。因此,他们制订出相应的规范,建造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与再生骨料。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就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与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生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

据报道,日本全国建筑废弃物实现资源再利用率已超过五成,其中废弃混凝土利用率更高,有的处理废弃物工厂的规模达到100t/h。目前,日本已经掌握成熟的建筑垃圾处理技术。

美国在混凝土路面的再生利用方面成绩斐然,1984年至1985年间,仅8个州就拆除和再生混凝土路面257公里。目前美国每年拆除的混凝土大约为6000万t。

欧洲共同体国家每年废混凝土的排放量,已从1980年的5500万t增加到目前的16000多万t,而废砖排放量将基本稳定在5200万t左右(不包括欧洲共同体有新成员加入)。显然,废混凝土与砌筑废物的比例已经向废混凝土转移。我国建筑垃圾中的可再生硬质无机组份比例在不断提高,其中废混凝土的比例增幅最大。

总体来讲,国外大多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将其减量化,并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功能。

3 国外建筑垃圾的再生加工

美国的CYCLEAN公司采用微波技术,可以100% 地回收利用再生的沥青路面废料,大大减轻城市的环境污染。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的干馏燃烧垃圾处理工艺,可使垃圾中的各种可再生材料十分干净地分离出来,再回收利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燃气用于发电,每吨垃圾经干馏燃烧处理后仅剩下2—3kg的有害重金属物质,有效地解决了垃圾占用大片耕地的问题。

日本建筑垃圾的成分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废料,石膏废品及木材为主。从建筑工地运来的垃圾经过磅后,采用机械和人工方法,按木材、纸片、混凝土、塑料、金属等进行分类,分为粗选和细选两个过程。

3.1 粗选

粗选过程比较简单,主要是用手工方法分检出大块的木材及包装纸箱等,用铲车等工具挑选出大块混凝土。

3.2 细选

将粗选后的建筑垃圾混合物用铲车送人机械流水线、以进一步细分,其生产流程。残渣进行焚烧,以进一步减少垃圾物的体积,对不溶不燃物掩埋处理,大大减少了掩埋物的数量,从而节省了大量土地。分类的材料,废纸,金属及较大块的废木材,可直接卖给有关企业作为原料进行再利用,其余的废混凝土、废塑料及碎木材等,还要进一步处理。

3.3 废木材处理

碎木材由皮带运输机送破碎机进行破碎,经磁选除金属后,经过多级筛分机进行筛分,分为造纸原料,水泥木屑板、刨花板和密度板原料,牲畜垫栏原料及燃料原料等,放人不同的储库内,作为原料供应有关企业。

3.4 废混凝土处理

用抓斗将大块混凝土敲碎,回收其中的钢筋,混凝土用建筑垃圾破碎机进行破碎,经筛分除去砂土,清洗干净的碎混凝土可作为铺路基的材料,还可用作混凝土的集料。 日本近年建设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率超过了三分之一。据Et本建设省对74万项工程建设废弃物的调查结果,将其再利用、中间处理以及最终处理所占比例汇总于下表中。从表1可知,再生利用率最高的是混凝土块和沥青混凝土块,而经过中间处理后减少率最高的是混合废弃物与建设污泥。此外,从处理方法上看,排出量约为6700万t/a(除去建设废土),其中再生利用率35.2%,中间处理减少率19.7%,最终处理率59.7%。

4 国外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情况 4.1 日本

在日本,建筑垃圾被视为“建筑副产品”,他们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可再生资源重新开发利用,其再生材料被用于建材的原材料、道路路基、扩展陆地围海造田的填料等等。

日本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再生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生产规模最大的工厂生产量达到lOOt/h。日本政府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日本对于建筑垃圾的主导方针是:尽可能不从施工现场排出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要尽可能的重新利用;对于重新利用有困难的则作适当处理。

4.2 美国

美国每年产生城市垃圾8亿t,其中建筑垃圾3.25亿t,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经过分拣、加工进行转化,再生利用约占70%,其余3% 建筑垃圾“填埋”(利用)在需要的地方。

美国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大致可以分为3个级别:① “低级利用”,即现场分拣利用,一般性回填等,占建筑垃圾总量的50%~60%;② “中级利用”,即用作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础材料,经处理厂加工成骨料,再制成各种建筑用砖等,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40%。美国的大中城市均有建筑垃圾处理厂,负责本市区建筑垃圾的处理;③ “高级利用”,如将建筑垃圾加工成水泥、沥青等再利用(这部分利用的比例不高)。

美国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完整、全面、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政策法规。在建筑垃圾管理政策方面,已经演变了“三代”。第一代是基于政府主导的命令与控制方法,通过行政手段实现污染控制;第二代是基于市场的经济刺激手段,强调企业在建筑垃圾产生方面的源头削减作用;第三代是在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实现政府倡导和企业自律的结合,提高广大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美国对建筑垃圾实施“四化”,“四化”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综合利用“产业化”。美国对减量化特别重视,从标准、规范政策、法规,从政府的控制措施到企业的行业自律,从建筑设计到现场施工,从优胜劣汰建材到现场使用规程,无一不是限制建筑垃圾的产生,鼓励建筑垃圾“零”排放。这种源头控制方式可减少资源开采,减少制造和运输成本,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比各种末端治理更为有效。美国还把处理建筑垃圾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培育,深人探讨如何使建筑垃圾处理形成新的产业。据统计,2O世纪末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规模为2500亿美元,到本世纪初已增至60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可达18000亿美元。

美国政府制定的《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从而在源头上限制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促使企业自觉的寻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美国住宅营造商协会正在推扩一种“资源保护屋”,其墙壁是用回收的轮胎和铝合金废料建成的,屋架所用的大部分钢料是从建筑工地回收来的,所用板材是锯末和碎木料加上20% 的聚乙烯制成,屋面的主要原料是旧报纸和纸板箱。这种住宅不仅积极利用了废弃的金属、木料、纸板,而且比较好的解决了住房紧张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此外,美国的CYCLEAN公司采用微波技术,可以100% 的回收利用再生旧沥青路面料,其质量与新拌沥青路面料相同,而成本可降低1/3,同时节约了垃圾清运和处理等费用,大大减轻了城市的环境污染;对已经过预处理的建筑垃圾,则运往“再资源化处理中心”,采用焚烧法进行集中处理。

4.3 法国

CSTB公司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废物及建筑业”集团,专门统筹欧洲的“废物及建筑业”业务。公司提出的废物管理整体方案有两大目标:一是通过对新设计建筑产品的环保特性进行研究,从源头控制工地废物的产量;二是在施工及清拆工程中,通过对工地废物的生产及收集作出预测评估,以确定有关的回收应用程序,从而提升废物管理的层次。该公司以强大的数据库为基础,使用软件工具对建筑垃圾进行从生产到处理的全过程分析控制,以便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内的不同阶段作出决策。例如可评估建筑产品的整体环保性能;可依据有关执行过程、维修类别,以及不同的建筑物清拆类型,对减少某种产品所产生的废物量进行评估;可以对废物管理所需的程序及物料作出预测;可根据废物的最终用途或质量制订运输方案;就“再造”原料的新工艺,在技术、经济及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作出评价,而且估计产品的性能。

4.4 荷兰

建筑业每年产生的废物大多数是拆毁和改造旧建筑物的产物(石块、金属、塑料和木材的杂乱物)。目前,已有70% 的建筑废物可以再循环利用,但是荷兰政府希望将这个百分比增加到90%,因此,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建立限制废物的倾卸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

4.5 德国

将建筑垃圾分成碎旧建筑材料,道路开挖和建筑施工工地垃圾,如德国环境基金会总部的建筑就是采用了旧混凝土集料。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的干馏燃烧垃圾处理工艺,可将垃圾中的各种可再生材料十分干净地分离出来再回收利用,对于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燃气则用于发电,垃圾经干馏燃烧处理后有害重金属物质仅剩下2—3k ,有效地解决了垃圾占用大片耕地的问题。碎旧建筑材料主要用作道路路基、造垃圾填埋场、人造风景和种植等。

4.6 新加坡

新加坡于2002年8月开始推行“绿色宏图2012废物减量行动计划”,将垃圾减量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在建筑领域,建筑工程广泛采用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理念,优化建筑流程,大量采用预制构件,减少现场施工量,延长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并预留改造空间和接口,以减少建筑垃圾产生。同时,对建筑垃圾收取每吨77新元的堆填处置费,增加建筑垃圾排放成本,以减少建筑垃圾排放。

为减少建筑垃圾处理费用,承包商一般在工地内就将可利用的废金属、废砖石分离,自行出售或用于回填和平整地面,其余则付费委托给建筑垃圾处理公司。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场所内,对建筑垃圾实施二次分类:已拆卸的建筑施工防护网、废纸等将被回收打包,用于再生利用;木材用于制作简易家具或肥料;混凝土块被粉碎后加工用于制作沟渠构件;粉碎的砂石出售用于工程施工。未进入综合利用厂的其他建筑垃圾被用于铺设道路或运送至实马高岛堆填区填埋。

新加坡对建筑垃圾处理实行特许经营制度。新加坡有5家政府发放牌照的建筑垃圾处理公司,专责承担全国建筑垃圾的收集、清运、处理及综合利用工作。建筑垃圾处置公司须遵守有关环境法规。未达到服务标准的,国家环境局可处以罚金,严重的吊销牌照。如非法丢弃建筑垃圾的,最高将被罚款50000新元或监禁不超过l2个月或两者兼施,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也将没收。

在综合利用与处理过程中,新加坡建设局等部门也介人管理。如建设管理部门在工程竣工验收时,将建筑垃圾处置情况纳入验收指标体系范围,建筑垃圾处理未达标的,则不予发放建筑使用许可证;在绿色建筑标志认证中,也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纳入考核范围。

5 国外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法规和政策 5.1 日本

日本对建设副产物处理有一系列完整全面的措施、政策和法律。1970年制定了“有关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称废弃物处理法)。1991年3月,日本建设省实行“再循环法”,提出有效地利用资源。1994年10月制定了“建筑副产品对策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建设副产物再循环政策。1997年月1O月,修改“再循环法”制定了“建设再循环推进计划97”。1998年8月,建设省制定“建设再循环指导方针”。1998年12月,进一步修改了“推进建设副产品正确处理纲要”。2000年5月制定公布“建设工程用材的资源化等有关法律”(简称“建设再循环法”)。2000年6月制定公布“推进形成循环社会基本法”(简称“基本框架法”)。

5.2 美国

美国是较早提出环境标志的国家,美国政府制定的《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撤回自随意倾卸”。

5.3 德国

德国政府在废弃物法增补草案中,将各种建筑废弃物的利用率比例作了规定,并对未处理利用的建筑弃物征收存放费。

5.4 丹麦

丹麦建筑垃圾循环再生率很高,主要激励措施是对填埋和焚烧建筑垃圾的征税。环保署(EPA)进行的一项分析表明,税收在建筑垃圾再循环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从1987年1月1日起,分配到焚烧或填埋场的每吨垃圾的税收约为5欧元。至1999年,也就是说在12年后,填埋税增加了900%。建筑垃圾循环率提高到了90%。

6 我国存在的差距 (1)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和水平都不高,绝大部分依然是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难度。

(2)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全国每年生产的4000多万t建筑垃圾,需几万人去分拣。由于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工人待遇低,专业分拣的人员又很少,大多数可以回收的资源白白浪费掉了。

(3)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缺乏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能力,设备落后。垃圾处理多采用简单填埋和焚烧,既污染环境又危害人们健康。有些城市甚至不做任何处理,导致环境问题加剧。

(4)建筑垃圾处理投资低,法规不健全,建筑业者整体环境意识不高。 (5)施工工艺、施工技术落后,大量的手工操作,是产生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因。 7 几点建议

为确保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再生,我国须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 (1)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基础,没有的技术方案,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无从谈起。国外建筑垃圾的再生技术已经成熟,而我国在此方面刚刚起步,应该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战略和技术方案。科研工作应集中于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方法、建筑垃圾回收和利用方法、再生建筑材料的市场化措施,再生材料与环境相容性的分析方法,再生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再生技术的经济性评定等。

(2)立法工作

首先应禁止填埋具有再生价值的建筑垃圾,相应地规定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和堆放,排放单位必须配置相应的处理设施或支付较高的处理费,委托专业机构处理和利用其建筑垃圾。凡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材料或产品,国家应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对于专用的建筑垃圾再生机构,国家应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保证他们的正常运营。一旦建筑垃圾资源化方面的法律颁布,就应该通过严格的监督执法来使法律得到确实的遵守,做到令行禁止,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3)宣传教育工作 要让与建筑垃圾打交道的每一个人都懂得建筑垃圾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大力宣传和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的最新技术和工艺方法,鼓励全社会利用再生建材或产品。

(4)加大扶持力度

要发挥政府、企业、公众三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扶持、加大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力度。例如,由政府主导、协调,合理分布建立垃圾处理厂,将处理过的垃圾变为建筑材料。

上一篇:急诊科工作手册一下一篇:兼职会计离职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