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文化宣传

2022-07-09

第一篇:美丽乡村文化宣传

美丽乡村宣传活动总结(推荐)

朱明乡汇龙小学“三美”宣传活动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赫章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宣传方案》(赫委办【2013】157号)、《赫章县教育局关于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赫教【2013】114号)文件精神,组织开展“三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所以学校特作以下工作:

一、 主题班会

在一年级到六年级开展一次对“三美”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并作好记录。

二、 每班办一期黑板报。

三、 办一个宣传栏。

四、 学校进行的“三美”教育内容,要求学生回家传达家人。 在以上宣传活动中,全校班主任老师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及课堂教学时间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什么是“三美”(家庭美、环境美、村庄美)。美体现在什么地方?(民族民间文化、文明卫生、尊老爱幼、遵纪守法)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美丽乡村”是一项有意义而又对于乡村非常重要建设。

朱明乡汇龙小学

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建设美丽乡村用乡村留住乡愁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乡村,关乎城乡统筹、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关乎城乡人民福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2月,农业部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各地提供了范本和借鉴,同时各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强化保障,启动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6年“两会”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如伺让新农村建设更进一步,让农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成了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乡愁非愁,而是人与自然相融合,文化与生命、生存、生活这三“生”相系。乡愁需要有可以寄托的载体,那就是农村。

县域经济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县城可建设余地越来越少,县城与县城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县域经济增长的未来潜力在农村。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新型城镇化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给城市带来较大负担。另一方面无法在城市立足的农民返乡,给县域发展带来新的要求,必须研究怎样把农村建好,把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好,让农民就地就业、就地致富。

美丽乡村,顾名思义“美丽”为重点,但又不是单一的“涂脂抹粉”。它在一定程度上秉承和发展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思路。又具有一些新的特色,主要表现为:舒适的人居环境、适度的人口聚集、新型的居民群体、优美的村落风貌、良好的文化传承、鲜明的特色模式、持续的发展体系,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农村经济发展。

建设宜居宜游美丽乡村必须在在美丽乡村建设方向的指引下,设定目标体系,并通过发展规划、建设规划等明确美丽乡村在优势产业培养、农村环境整治、文化建设及传承、人文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建筑修缮等方面的主要任务,通过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充分展现美丽乡村的“美丽”所在。从而使居住环境脏乱差的农村更加整洁亮堂,自然环境优越的农村更加生态宜居,产业发展独具特色的农村特色更加鲜明突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农村提升发展内涵。旅游资源富集的乡村旅游发展更加引入,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最终实现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

如何打造县域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富有特色的美丽乡村,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认识和推进。

第一,建设舒适人居环境的美丽乡村

随着经济社会飞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加之长期的农村建设滞后,致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虽然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同时国家惠农哺农政策不断实施,使得农村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差距仍然巨大,农村的人居条件和环境难以吸引和留住人们的生息。造成了当下诸多空心村。乡村的基本属性是人的居住聚集,因此发挥好基本职能,提高基本职能的吸引力,并使其与城镇、城市在整体方面具有比较力,在某些方面具有特色差异竞争力,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

保持优美的生态环境。当前全国性基本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开发、工业生产等活动对农村生态环境也带来一定威胁,保护并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持天蓝、水绿、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为居住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基本所在,也是美丽乡村的吸引力所在。

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总体而言,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亟需治理,尤以农村改厕、路面硬化、排污、垃圾处理等任务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长效的保洁机制,应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部分。

实现公其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乡村文明的重要体现,是城乡差距缩小的重要标志。完善的科、教、文、卫、体、社会保障服务。能够保障农民安居乐业,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打造适度人口聚集的美丽乡村

城市之所以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是因为城市为他们提供了相较于农村更大的发展平台、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近10年来,我国大多地区都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但事实上农村的吸引力仍然欠缺。空心化依然在继续。新农村不应该是农村建设的终结,而应该进一步创新、提升,在完成基础建设的同时。推进农业提升发展,满足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生活、生产需求,提炼独特的乡村文化,吸引有学历、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回到农村。

把发展为了谁的问题放在首位。农业部颁发的《意见》把“以人为本,强化主体”列为首要原则,农村规划、农村建设、农村发展都应该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农村的基本属性就是满足人口居住聚集,美丽乡村规划当然也不例外,能够吸引人口聚居、提升农村发展活力才是根本。

美丽乡村杜绝大拆大建。乡村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或行政形成的人的聚集区,保持农村的自然形态、原始风貌才能体现农村特色,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更是如此。因此要避免大拆大建,必要时可以对村庄进行合并、改建,以体现村庄自然风貌为要求,为村民提供一个乡味浓、乡情浓、乡俗浓的生活环境。

有吸引力的村庄才留得住人。进城务工是当前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首选,那么村子建好了谁来住?地谁来种?现代农业谁来发展?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升农村吸引力是关键,发展农业是核心。随着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开展,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基地,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吸引有技术、有文化、有胆识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奉献农村,从而带动人口规模提升,增加农村人气。

第三。塑造优美村落风貌的美丽乡村

村落风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山、水、田园、农家组成的一幅优美图画,也可以说它是村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魅力。无论是远观还是置身其中,村落风貌改善绝对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美丽乡村建设应将积极实施“四化”工程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挖掘内在文化升华乡村形象两手同时抓。尤其一些先天禀赋较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村落。更要注重村庄风貌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形象塑造、旅游品牌打造和环保氛围的营造。

改造村庄化零为整。通过合村并点对村庄进行改造,是节约农村土地、提高公其设施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可以按照“人口向镇域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的原则,对规模偏小、位置偏僻的村庄进行适当合并,向中心村庄、大型村庄靠拢。通过科学合理的村庄改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打造特色村落风貌。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地区将城市建设的模式引用到新农村建设中,这不但改变了农村的原貌,更是带来了更多的人的问题,甚至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事实上,村庄建设应该以保持乡村风貌为前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特色,完成形象设计、文化塑造等,打造村庄独特的风貌。

建立长效保洁机制。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改圈、改厕、改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改善“脏、乱、差”现象,另一方面带动高效养殖业、种植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垃圾收集、污水治理、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长效的保洁机制,为农民生活提供便利,打造特色精品村落;提升村庄绿化率,保护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

第四,发掘良好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

随着大规模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部分地方片面追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速度,一味追求现代、美观、整齐,对古建筑、古民居进行“改造”,传统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戏曲舞蹈等一些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面临瓦解、失传、消亡的危险。村落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基地。因此,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是彰显美丽乡村地方特色、提升美丽乡村内涵的迫切需求。

美丽乡村承载美丽乡愁。农村和家一样,对于很大一个群体来说,都是无法割舍的精神寄托。很多人回到农村,就是为了寻根、祭祖,找到那种似曾相识、久违重逢的感觉,从而一解乡愁。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把乡村打造成为舒乡情、解乡愁的家园,发挥乡村对特定亲缘、地缘、宗族等的连接脐带作用。

建设一片心灵净化的园地。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们的生活受到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影响,在享受工业文明的同时又受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拥挤嘈杂等“城市病”的困扰,使人们特别向往一片净土,向往真实、质朴、生态的乡村环境,向往乡景、乡风、乡情的美丽意境。美丽乡村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环境,营造好意境,为人们提供一片心灵净化的园地。

第五,开发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独特的建筑类型、居住形式,有深厚的农村文化、地域文化、庭院文化,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美丽乡村是农村鲜明特色的具体化、形象化的体现,建设美丽乡村是深入挖掘农村特色、亮点,充分发挥农村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态优势、产业特色等优势,并通过环境整治、农业拓展、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产业提升等途径。形成特色鲜明的农村发展模式。

特色化发展模式。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产业发展、资源特色、地域特色等,美丽乡村创建模式有产业发展型、环境整治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美丽乡村是对水乡、山乡、花乡、景区及历史人文特征的充分体现,使生态特色、环境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人的特色、历史特色、民族特色、布局特色更加鲜明突出,并能充分利用这些特色亮点。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特色建设模式。美丽乡村是山水田林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建筑特色得到彰显、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农业功能得到拓展、特色农业得到壮大、乡风文明得到弘扬、平原地区田园风光更秀美、丘陵山区更具山地风貌、靠水沿湖区凸显水乡风韵、高原地区体现高原特征的特色鲜明、模式独特的升级版新农村,按照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各展所长、借力发力、特色优先的原则,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第六,扶持产妲支撑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三农”问题,无论是新型农民群体、农村建设及农业发展。还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民生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为农村建立一套持续发展的体系,既能让农村环境持续美丽,又能指引农业提升发展,传承传统文化,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从而体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

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准确的定位,是农村长足发展的关键;产业化发展是美丽乡村的有力支撑。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结合大区域环境、当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找准定位,要么为大的区域提供配套服务,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要么打造自身特色优势,突出绿色食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产业主题,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周边资源集聚,解决农业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

从根本上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乡村建设从产业发展、文脉延续、文明乡风等方面提升农村内涵、体现农村内在美,从建设舒适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展现农村外在美,进一步建设布局美、环境优、产业兴、农民富、宜属宜业宜游的农村,从根本上优化农村环境、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及农民生活方式,形成农村持续发展体系,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陕西东西部规划设计院规划师)

第三篇:乡贤文化,助推,美丽乡村

让乡贤文化助推美丽乡村和谐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核心价值观引领,扮靓美丽乡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笔者认为,挖掘乡贤元素,形成地域文化,助推“美丽乡村”和谐发展。

一个地域,一个村庄,从古至今,都有一批乡贤。他们的善行义举帮扶一个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家风家训育子有方,他们的经营理念是引领一个地域发展的“活样板”。挖掘乡贤文化元素,设立宣传展示阵地,将他们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可以为村民心灵注入精神食粮,为地域发展丰润深厚的文化内涵。

挖掘古贤事迹,整理名人史传,建立当今知名乡贤数据库,修复古代遗存风貌,不仅将德祠族规族训族谱、忍让谦恭礼仪家风祖训家训,形成乡贤文化长廊,还可以地域文化建筑为中心,沿古道遗址为契合点,供人观赏。“留住美丽,展示乡贤,记住乡愁”。乡贤是文脉,景观是文象,脉以象生,象凭脉传,美好乡村在储蓄历史底蕴的乡贤文化中凸显起来。

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作用不可或缺。要利用乡贤文化工作为枢纽,用好“在场” 和“不在场”的乡贤,引导“在场”的乡贤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引导“不在场”的乡贤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要让每一位乡贤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弥合社会分歧,化解社会矛盾,使乡贤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地方的荣誉感。要利用乡贤文化推进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充分发挥乡贤对于当下农村稳定的重要作用,通过乡贤示范引领,进一步教化乡民、反哺乡里、涵养文明乡风,以更好地让村民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

积极推进新乡贤和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促进公共服务普及与公序良俗形成,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要注重发挥离退休干部、知识分子、优秀农民工、企业家、知名人士在乡贤文化中的引领作用,颂传“古贤”、挖掘 “今贤”、培育“新贤”,鼓励和支持乡贤积极参与乡村公共建设和公益事业,邀请乡贤参与乡村建设,传承和弘扬乡村文明,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用乡贤智慧扮靓美丽乡村建设。

第四篇:申论热点话题之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

http:///tianjin/

申论热点话题之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各位考生提供2017申论热点《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帮助考生丰富热点话题知识,剖析答题技巧。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背景材料】

我国广大农村幅员辽阔,农民人口多达9亿,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大概7.5亿左右,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面向。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和谐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和谐稳定,建设美丽中国也离不开建设美丽乡村,乡村美不仅体现在生态上,也体现在文化上,古老的乡土文化是美的传递,在当下更显得弥足珍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奋斗的目标,引领农村文化的发展,让农村在前进的征途上不会迷失方向,同时也对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有战略指导作用。我国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但农村却是思想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人们信仰非主流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有力地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一个具有较高素养的新农村,实现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继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摒弃农村落后的思想,增强农村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力,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实现市场经济和文化建设良性互动,建设和谐的农村文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一个地区的民风,反映着这个地区人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以及当地的环境、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同时,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影响着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民风乱则民心散,民心散则社会乱。好的民风具有正气、奉献、开放、包容、超越等特征,是一个社会的稳定器。

近年来,会泽县积极征集、传播和实践优秀家训家风,充分发挥家训家风阐释教化社会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事业单位招聘和事业单位考试资讯、真题资料

1

http:///tianjin/

主流价值观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新时期会泽各族人民继承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和万事兴”,良好的家风、家训传承,有利于家族成员间的团结和睦,是每个文明家庭的“幸福密码”。今年4月以来,会泽县把村训、家训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作为深化农村“乡村文明行动”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广泛开展村训家训建设,通过征集、提炼、推广等方式征集村训家训,培育良好的家风,孕育淳朴的民风,在农村掀起了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

如今,会泽县组织的“育家风、化民风”主题活动在乌蒙大地上影响广泛而深远,人们欣喜地感受到,活动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文明之花盛开,人民崇德向善蔚然成风,精神文明建设氛围日渐浓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参考范文】

发展农村文化 滋养美丽乡村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新形势下,如何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如何让农村不变成荒芜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我们只有搞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夯实乡土中国的文化底蕴,才能让美丽乡村涵养更多文明的源头活水,以此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那广袤的乡土,有无数赤子的乡愁。乡土中国正在经历新形势下的变局,近些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然而,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但人文氛围淡化了,有的人“口袋富了、脑袋却空了”,有的地区还有“文化饥渴”“文化沙漠”。正因此,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契合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我们需重塑乡土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以核心价值观助力农村文化建设。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事业单位招聘和事业单位考试资讯、真题资料

2

http:///tianjin/

夫。既然“草根英雄”辈出,不妨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面对居住分散、人口流动等情势,何妨多采用新媒体让核心价值无远弗届;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新型农民等不同群体,尤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应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久久为功。

以民风改善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建设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让农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提升农民的道德素养;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以文化人,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整治黄赌毒等歪风邪气,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美丽乡村才能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乡土文明滋养美丽乡村。

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事业单位招聘和事业单位考试资讯、真题资料

第五篇: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建设美丽和谐乡村(2)

三、加强宣传,倡导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于保山市“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保山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农业文化传统悠久的地方,旧城曾有“一山一湖,三河绕城”的美丽景致,许多乡村更是风景如画,文化深远,如和顺、江东、大村、张家村、山邑等,要打造这些天然的美丽村落,必须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要用生态的思维设计和生态的方式谋划乡村建设。通过规划引导和环境整治,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塘净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村庄绿化,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目前,我市已经着力于打造一些乡村的环境治理,下一步应继续打造乡村的山水田园风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充分尊重自然之美,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也要用生态的理念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才能使更多的农民富起来。

二是充分挖掘各乡村历史人文价值、旅游价值和建筑价值等。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布局、适度开发的思路,发展旅游、文化等产业,形成乡村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比如李根源提名“文化村”的腾冲张家村,位于高黎贡山下、龙川江畔,历史上商旅发达,马帮繁忙,是有名的侨村。近年来,腾冲县整合各级新农村建设资金450万元,以村内基础设施和环境美化为建设重点,开始了张家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目前,该村全部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60%左右。新建的文化活动场所集村民议事、办宴席、休闲健身、文化娱乐为一体,成功打造了弘扬侨村文化、交流乡音乡情的“华侨文苑”,并进一步打造为腾冲南部“第一侨村”的美丽名片。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文化创意与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找自己的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真正形成“一乡一品味,一村一特色”的建设格局。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升人们的生态文化理念。可以通过组织民间业余文艺队在环保日举行大型宣传活动,激发了群众参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更重要的是要抓好农民素质培训和教育工程。因为,“‘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提升村民整体素质的总体工程,不仅要求村容村貌美,更需要村民心灵美。”应注重引导村民们的道德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由此来彰显传统的孝道文化、传统礼仪,保护纯朴的村风、民风。

总之,“美丽乡村”创建是一项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建设。文化是“美丽乡村”创建的灵魂。保山市美丽乡村建设应因地制宜,紧扣生态的理念,依托于特色优势,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农村文化服务阵地的建设,真正走出一条文化引领、经济先行、生态保障、科技跟进、道德助推的建设“美丽乡村”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