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古村落调研

2022-07-16

第一篇:三下乡古村落调研

古村落作文

“古村落”作文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驴友在网上发了几张偶然发现的一个古村落的照片,村子周边风景清幽,建筑虽显颓态但仍隐隐透出当年的繁华。不少网友急切打听村子的位置,该驴友却不肯透露,说怕来来往往的人太多,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更怕村子出名后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了它本来的面目。 跟帖的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样的古村落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价值。有人说,如果缺乏必要的开发性保护,这些古建筑用不了多久就会消失。也有人说,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而保留下来的才有意义,任何刻意的措施都不是办法。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

1、从审题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围绕着古村落,谈如何对待古村落。审题的关键一是“古村落”,一是“如何对待”。

2、如果由“古村落”引申开来,涉及其他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应该都属于切合题意。即:古村落——古遗址、艺术品、历史文化名城(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表演艺术、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

3、“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要不要保护、怎么保护?要不要开发、怎么开发?

三、例文 1号文

遥远的绝响

驴友的偶然发现却让自身又喜又忧,喜于繁华野草处仍残着清幽小村,忧于生怕被外人侵扰,变成一处被明码标价的“文化囚牢”。

江南水乡余韵悠长,丽江春色流连忘返。只生怕这静谧的古村成为了一种绝响;只生怕离我们如此相近的风景却成了一种时间上的遥远。

当余秋雨担心魏晋风流、士人精神已不复存在时,便将他们形容成一种在时空上离我们遥远的绝响。而我,在这个将一切历史遗留的古迹沦为“废墟”,将一切文化明码标价的时代,担心某些在时间和空间上并不遥远的古村却因人为的过度开发,侵扰和利益化下,渐渐的变成了遥远的绝响。

当对古村落的吟咏成为遥远的绝响时,是人心的离初衷的遥远,是保卫的赞歌成为了绝响。丽江春色使人心醉,凤凰古村民风淳朴,可这已成为过去,成为被人工翻新的“古街”,被“表演”的文化舞蹈,被价值化、同化的“记念品”。越是刻意的追逐古村落文化的蝴蝶,那么,蝴蝶便离你远去。没有深入了解文化背后的风土人情便一一用金钱利诱,民风变了;用人工翻新一一“做旧”,文化的韵味也变了。

追回遥远的绝响。当我们放弃刻意的追逐古村落文化的蝴蝶,蝴蝶便静静的停在我们的肩上。没有一处古村的韵味是上天所赋予的,它们积淀了文化的记忆,传承了淳朴的民风。然而,人们的过度开发却让这种在静谧中的吟咏成为了绝响。我们应尝试去发现、去保护、去歌颂每一处在我们周边被遗忘的古迹,追回失落的遗址。更重要的是了解背后的民风与人情。

保卫遥远的绝响。驴友的沉默是值得认可的,并非自私,而是保卫。一旦将位置公诸网络,游人一多,素质便参差不齐。或许,的确有文化的行家,但也必定有素质低劣的破坏者,也唯有沉默是最安全的眼下之策。然而,长远之计必定是提高自身素养,用心去体会,而不是用照相机简单的留念与粗暴的刻下“到此一游”的炫耀。

他们就在我们的周边,静谧而安详的存在着,并不遥远。切勿因人心浮躁,金钱利诱使之成为遥远的绝响。

2号文

金谷残颜仍需护

桃花夭夭,烟柳飘飘,纵繁华随水而去,仍留素颜清秀,稀缺古村落的惊艳重现,引人唏嘘议论,于我而言,虽“金谷”繁华已逝,勿让其再默默无闻。保护古建筑,时不我待。

古村落重现而引起轩然大波,正是由于人们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不慎。尽管王尔德曾赞:“美是唯一不受时间伤害的东西。”但无悉心保护,古时的高山流水,古时集工匠心血的金銮宝殿,古时凝智者智慧的典籍文化,只能在记忆中不受伤害,时光荏苒,终也渐渐模糊了它的残颜,开放性保护,使紫荆宫门庭若市,使苏州园林游人如织,使古村落生机盎然。

对古村落的保护,不是拍脑门的一时发热,不是拍胸脯的信誓旦旦,而是群众、政府、社会的实际性行动,是深入观念的古文化保护意识。曾记否,三峡大坝的蓄水淹没了白帝城;曾记否,断壁残垣的倒下,倒下的是多少文人墨客的思想迸发?后悔莫及须谨记,建立起社会的文化价值观,规法立法,方能于烟雨中隐见南朝四百八十寺。

保护,一项大工程,政府社会的门面不可少,可基石仍是由个体堆积而成。美国女孩朱丽娅希尔力护红杉树,竟居树上两年多而使太平洋公司放下砍刀,斯德哥尔摩学生组成人墙,终也能使市政铁路绕过“王国花园”。普通人也有大力量,古村落的保护,需要每个个体的文化价值意识,保护观念,而不是视之为历史遗留废墟而熟视无睹,更不是以之为稀而贵者而加以过度开发,刻意守护。

反观当今社会,“到此一游”已成为别样题字,拉萨景区内悉心雕琢的小人像也被顺手牵羊,文化价值观像新鲜血液一样亟须注入民众体内,从小培养其对古建筑珍视与尊重,勿让金谷那繁华残颜也灰飞烟灭。

既然已不见绚烂在漠北的紫薇花,就不要荒芜了轮回的春夏。“美是无功利性的,不应把它作为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而加以利用”,黑格尔警醒着我们,美的古建筑,美的文化,需要守护。

3号文

小村落求名还是求静?

古朴的小村落因几名驴友的照片而受到网友的追捧,是应该让小村落成为旅游景点,还是让它保持原有的古朴风貌?我想,在保持小村落原有的悠长古韵的同时,发展舍名求静的旅游业,使其与旅游业和谐地相适应,便是解决之道。

小村落原是艳不求名的陌上花,如今却成为人们争相寻找的旅游热点,这不禁让我想到原来鲜有人问津的东极岛,因电影《后会无期》成为旅游景点,是人们被岛上风光吸引也好,还是电影的影响也罢,都让东极岛就此成名。然而,在人们为得到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庆贺之余,更需要思考,如何让小岛在人头攒动中保持其原有的宁静,是否其能在云烟过后,岛屿依旧?

若说人们对村落的开发是为了保持它的风貌,这种保护却在无形之中被戴上了功利的帽子。康德说:“美是无功利性的。”人们的开发,却让美不可避免地被功利所侵染,这使得美依存着某种功利而存在,这不仅没有保护美的价值,反而在掩盖美的价值,甚至成为地方管理部门的摇钱树。回想近年来多地旅游景点的宰客现象,淳朴的人民如此利欲熏心,怎能不让人痛心。

无论是怎样的小村,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当游客来袭之时,游客们身上的文化特点很可能对村落原有文化造成文化的侵略。想起雪山脚下的丽江古城,灯红酒绿的酒吧街竟成主流,游客们的喧闹打破了苍山洱海的静谧,苍茫圣洁的雪上染上了尘世的喧嚣,这种矛盾更是由人们对自然价值的曲解所导致的。

然而,我们并不能认为旅游开发就一无是处,旅游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衰落的继续,但适应小村落旅游方式是倡导人们自己寻找目的地,旅游远不是为了一张纪念照的一句“到此一游”,而应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拿着地图穿梭于熙熙攘攘的游人之中,怎能体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旅游业的开发,应少一点功利,多一点实质性的保护,更要配以文化的重视与坚守,这不仅是村民的责任,也是游客的责任。

愿终有一天,旅人的目的地不再是旅游景点,而是自然,在一片林或一座山之后,发现一片豁然开朗,古朴清幽的世外桃源。

4号文

古村落何去何从

河流之流不动,山垸之梦无醒,秋意早来,花香迟到。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古村落如同睡着一般,安详于尘世之外。

当古村落的美在不经意间流落人间,我何其庆幸那位驴友未曾透露她沉睡的地点。曾几何时,我们还能感受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回想朱自清先生的感叹——平伯是初泛,而我是重来了;曾几何时,我们还能品味江南园林檐角斜飞的一抹悠然;曾几何时,月牙泉的粼粼波光还闪耀着千年前的梦幻,莫高窟飞天的壁画还未曾斑驳„„太多太多的美好被草率地揭开面纱,呈现在众人面前,猝不及防惊醒时发现自己已满身伤痕,再不复从前。

作家纪伯伦曾写道:“美在向往她的人的心里,比在看到她的眼里,放出更绚丽的光彩。”人类的劣根性即在于此。而我所担心的,是沉睡多年的古村落再一次回到繁华的人间,会遭到愚昧之人的践踏,会受到商业烟火的侵蚀,正如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古城。如今的凤凰,岂是先生笔下那个“野性且温存,质朴且斑斓”的湘西小城?傩送定然是回不去的了,因为翠翠守着的湘西已经不在了。

若没有完善的保护制度,我宁愿古村落永不苏醒。卢浮宫依旧伫立,翡冷翠的风华依旧如昔,漫步于剑桥之上,笔者仍敢断言:“红桥与翠藤可以为证,半部英国文学史,不过是这剑河的回声。”时间似乎格外宠幸这些古迹,似水流年漫漶而过,仿佛不过给她们增添一缕风情。也许有人认为西方名胜之所以能淌过千年时光至今熠熠生辉,全在于她们本身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在我看来,这更在于当局的重视和维护,更在于每一位公民的日常呵护。而我们盼望的所谓文化自信力也就有这点滴生活催生而出。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每个人有一颗慈悲之心,来欣赏古村落的宁静古韵,包容她不合时宜的破败与残缺,懂得残缺背后时光的底蕴;如果当局能做好充分的维护工作,我想,此时我们才有权利将沉睡的古村落唤醒。

惟有在众人的呵护中,经岁月雕琢的美才能再现往日荣光;惟有在向往她的人的眼里,古村落才能绽放更绚丽的美。此时,当河流之流已动,山垸之梦初醒,秋意自然晚来,花香岂会迟到?

5号文

顺其自然,岁月静好

某驴友上传了几张偶然发现的古村落的照片,却在网友的追问下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具体的位置,生怕因过度开发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破坏了村子的本来面目。

读至此处,不得不钦佩该驴友的良苦用心。他并没有因为发现了一处世外桃源而大肆宣扬,而是想得更远:如果古村落遭遇过度开发,那么其原有的宁静祥和会不会从此“一去而不复返”?

不要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曾经的凤凰,是沈从文魂牵梦绕的宁静边城。河两岸的吊脚楼静静伫立,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树下。然而近些年,过度的开发与商业化使得游客变得越来越多,人声鼎沸,熙熙攘攘间流转的是金钱、利益与算计。人们开始为利而来,为益而往,为票价争吵不休,为交易尔虞我诈,小城再不复当年纯朴模样。过度开发的九寨沟,一日接待数万游客的故宫,难道真的得到应有的保护了吗?反观这个宁静的古村落,谁又能保证,这个村庄不会因为开发变成下一个凤凰?

筱敏曾在《捕蝶者》中追问:“什么是真正的美丽?是被做成标本名扬天下,还是默默损耗掉美丽终老山林?”其实,不用太多刻意为之的保护,顺其自然未尝不是一种保护手段。顺其自然,保护的是一种原生态。颓态的建筑上记录的是岁月的变迁和沧桑,为何还要去做那重绘重彩,翻旧为新的画蛇添足之举?顺其自然保护的是看不见的人文情怀。就让这些在村落中世代生活的人们,守住那一壶酽茶,在香气氤氲中慢节奏地生活,花开花落,远离喧嚣,一世安然,岁月静好。

那些古老的建筑在村落中静静伫立,远离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灯红酒绿。没有外部的干扰,或许才是让它长久留存本来面目的最好方法。顺其自然吧,让这份宁静祥和永存,让它从古至今,都保留它原本最初的模样。 6号文

有多少古村可以重来

一面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迂回保守,一面是猎奇心态驱使的迫切探询。两方对古村开发与否的热烈讨论,杂烩了各种利益冲突。

在我看来,适度的开发保护是宣传古村历史生命与延续古村清幽氛围的上佳选择。 自古文章憎命达,大好河山亦如此。过度的宣传与开发有时招致的除了唾手可得的名利,还有对古村落古建筑文化生命力的消费。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书中曾抒发了(对)文人的鼓吹消解山水意境的悲叹。自徐志摩的《庐山矿工歌》就宣告了庐山在中国文化栖息地位的衰落。诚然,开发可给古村注入经济活力,换回了人们的交口称赞与流连忘返。但是,试问当你在凤凰古城的电梯上仰视着电梯内黑压压的后脑勺时,你还会生出一丝留恋吗?答案显而易见。因此,过度开发带来的利益不过是如梦似幻的镜中花与水中月罢了。仅有开发之意,毫无保护之心,(这)无疑可以回答“有多少古村可以重来”的沉重叩问了。如果千百年前的祖先看见当今世人为了区区利益去争去抢,争得灰头土脸,抢得丑态百出,不知作何感想啊?

与之相反的做法——不改造,不保护,不添加任何人为的痕迹,则是对古建筑保护的惰性思维。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一砖一瓦都浸润着祖先的智慧。而我们明明知道脆弱的屋梁承载不起时间的威压;斑驳的青砖抵挡不住和风细雨的侵蚀;“吱呀”作响的木板门熬不过狂风暴雪的敲击,仍美其名曰“让古村落、古建筑经受时间的打磨”而不干预。这与亲自将莫高窟的佛像涂上白漆,并点头哈腰地将名贵字来拱手相送的王圆箓相比,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反观当今社会,我们还在为韩国抢先为“暖炕”申遗大动肝火、口诛笔伐之时,有没有花一点精力关注到西安近千座古塔仍孤零零地在黄沙漫天的荒漠等待着可能是今生最后一次的注视呢?

物极必反,古村落的“改头换面”与沉寂消亡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延续古村生命并保留其文化价值的开发方法。不停留在大刀阔斧的重建阶段,让古村落、古建筑回归到承载历史的意义上。

惟其如此,我们就不会发出“有多少古村可以重来“的沉痛叩问了吧!

第二篇:赞徽州古村落

【黄山日报】家住徽州斗山街 作者:江稳平2012.3.19 古徽州府所在地歙县,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徽文化和影响悠远的程朱理学的发祥地,也是曾经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神奇的徽商故里。而我一直居住的、被誉为“锦绣江南第一街”的斗山街,便是“出门包袱雨伞,归来腰缠万贯”的徽商荣归故里、聚族而居的地方。

从气势恢宏的徽州府衙前步入熙熙攘攘的中和街,再从举世无双的许国石坊(俗称“八脚牌楼”)穿过万世师表陶行知纪念馆,转入大北街徜徉20余米,便抵达斗山街西端入口处。

说起这条街的得名,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话说古时候有七块陨石坠落于此,连成一串珍珠似的七座小山丘,形似北斗七星,因此山名便叫斗山,这条街自然称之为斗山街了。

一色青石板铺就的斗山街呈“Y”形,分前街、后街和主街,全长约500米。斗山街高墙林立,豪宅连片,它是集古民居、古街道、故雕刻、古水井、古牌坊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点,实为影视剧拍摄、艺术院校师生写生的佳地。

斗山街不是一条商业街,整条街上没有一间店铺,那幢幢相连的古建筑,全都是徽商大贾的住宅。从西端入口前行短短几步,汪家大院便呈现在眼前。这座大院始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为典型的两进三开间上下对堂式徽派古民居。上房窗门上精雕细琢着葫芦、葵扇、鱼鼓、花篮、莲花、长剑、横笛、玉版等法器的“暗八仙图”,以及琴、棋、书、画“四友图”,体现了徽商对子孙后代寄予从小刻苦学习、长大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厚望。“五蝠捧月图”和“双鹤腾云图”,因“蝠”谐“福”音、“鹤”喻“长寿”,是寓有祝愿长辈高福高寿之意。下房窗门上雕刻的“九松图”,因“松”与“孙”谐音,取意为“九孙图”,表达了徽商对多世同堂、子孙满堂的向往。两厢走道槛子门上雕刻的十二月花,则暗喻了徽商对月月开花月月红利、一年四季财源滚滚的企盼。

汪家大院对面是“岳飞饮马槽”。相传爱国将领岳飞率部北征抗金,从杭州途经歙县,长途奔波至斗山街时,饥渴难耐的战马驻足不前,就在这时,地下突然冒出一股清泉,战马引颈畅饮,昂首长啸。从此,这股泉水永不枯竭。

歙县号称全国“牌坊大观园”,但在现存82座牌坊中,木质牌坊仅有2座,斗山街便有1座。从“岳飞饮马槽”沿着主街继续前行10余米就能看见它。关于这座牌坊的来历,还有一个与朱元璋有关的传说!相传元末朱元璋举事起兵,途经歙县,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随从在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匿的几块豆腐,但已经发酵长毛。因别无他物,随从只得将长毛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热给朱元璋吃。更糟糕的是由于元兵追杀,朱元璋又与部属失去了联系,一个人蜷伏在斗山街叶氏家的废园里。25岁便守寡的叶氏发现后,心生怜悯,趁夜深人静时将饭菜放入竹篮里,用绳索从楼上吊下去供他充饥。七天后,元兵败逃,朱元璋才从废园的草堆中钻出离去。朱元璋称帝后,不忘徽州这位救命恩人,于是下诏叶氏进宫。然而,叶氏以节为重,宁死不从。朱元璋闻后感叹不已,特降旨旌表,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造了这座“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的木质牌坊。

杨家大院是斗山街最大的民宅,也是徽州古建官邸民居的代表作。两块精致又厚重的“上马石”像侍卫一样伫立于豪宅门口,门楼上石雕的传统戏剧人物栩栩如生。杨家大院粉墙黛瓦,古色古韵,马头高墙,飞檐冲天,雕梁画栋,典雅工丽,天井洞开,美轮美奂。三进串连结构的大院内待客厅、樵楼、厢房、书房、后花园应有尽有。原来这杨氏先祖在明代曾官至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和外交部长,所以这座宅院排场如此硕大。

建于清初的许家厅与杨家大院毗邻,但它却是一座典型的私塾建筑。正厅高悬着孔圣人的画像,边屋供教书先生住宿,楼上是莘莘学子苦心吟读的课堂。徽商“贾而好儒”,闯出了一条“以商入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兴旺之路,留下了“一门八进士,两朝十举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旷世传奇。

用青石板横铺的主街尽头,有一座罕见的砖质牌坊——黄氏孝烈门坊,建于明代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相传黄氏乃童生吴沛之妻,其夫早年夭亡,她便绝食而死,以表自己守道节烈。其实,一座贞节坊就是中国妇女的一首血泪悲歌。

二十四孝是徽商的祖训,如果要欣赏二十四孝图,那就去前街的汪氏民宅瞧瞧;徽州竹、木、砖、石“四雕”遐迩闻名,如果要观赏木雕的精品杰作,潘氏民宅应该去走走。

从我居住的斗山街23号许家大院,到百年徽州师范,这一段用青石板直铺的街道是斗山街的后街。许家大院依然是高大的马头墙,幽深的天井院。徽商长年在外闯荡打拼,留在家里的都是妇女和孩子,为了安全防卫,屋外用高墙封闭,内设“四水归堂”式的天井。“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是徽派古民居的结构特色,这天井有着通风、采光、排水、遮阳、交通等多种功能。许家大院厅堂敞亮,花园雅致,门罩窗栏,雕花缀朵,飞禽走兽,神态逼真,美不胜收,展示了古徽州能工巧匠卓越的技艺。

充满传奇色彩的“蛤蟆井”就在后街王世杰宅与张茂林宅之间。相传古时候这里水源奇缺,百姓生活极不方便。唐代贞观年间(公元785—805年),有人发现此处两个土坎内聚集着许多蛤蟆,推测下面必有泉水。经深挖不歇,果然清水冒涌,水质异常清冽。后人为了纪念蛤蟆提供水源信息,就将井名取为“蛤蟆井”。“蛤蟆井”有公、母两口,现在游客能见到的是宅院外的“公井”,而“母井”就处在仅一墙之隔的民宅内,终年“日夜思君不见君”,想断柔肠。

“家住徽州,世世代代读书人,旧宅院家家是书香门第,古街巷处处有朗朗书声;家住徽州,世世代代远行人,十三四男儿四海去闯荡,千百年徽商八方美名扬„„”伴随着歌唱家祖海的一曲《家住徽州》,行走在斗山街整齐的青石古道上,观赏着错落有致的百余幢徽州古典民居,聆听着从幼儿园里传来的朗朗书声,我又想起儿时与同伴们在宽阔的主街道上玩抽陀螺、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滚铁环、打弹珠等民间传统游戏时的开心;我又想起当年与哥哥姐姐在这充满书香的深宅大院里挑灯苦读,敲开北大、清华的大门„„每走一次,我都对斗山街产生崭新的体验和特殊的情感。

朋友,这里有传奇,这里有故事,这里有美景,这里有热情。想到徽州追忆旧时光,斗山街是个顶好的地方。

【安徽日报】卖花渔村之春 作者:潘世辉2012.3.19 大抵是因为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无法忘怀,在久雨之后难得放晴乍暖还寒的这个初春周末,再次欣欣然汇入了前往卖花渔村的人群车流,想让那时常入梦自由开放着的花海把满身心疲惫真真切切扫个精光。

新安江依旧清澈平缓流淌,水静流深,很难想象徽派盆景的身世荣华就躲藏在这崇山峻岭包裹住的桃源深处人家。过新建的南源口大桥而下,瀹岭下村的几株高大古树侧身让立江岸,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在夜梦苏醒的翠绿山岭里摇摇晃晃,山间可利用的各块小小平地都新移栽了造型各异的粗壮梅桩,提醒你十多分钟后就会掉进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深山向往。

春姑喜欢捉迷藏,上午10时前的卖花渔村还笼在雾里,暂时不愿掀开羞赧神秘的面纱。这样也好,先放慢脚步,打开心窗,顺溪流小村走走、看看,宛如从徽山歙韵书架里顺手抽出一本线装版书册,随手翻翻这些颇有来历、古意盎然、被盆景花树尽情吞噬的渔村的曼妙景象。

薄雾缥缈里,见四周山岭逶迤重叠,丛丛翠竹绿树葱茏。渔村自五代时就有洪氏祖先栖息,“作梅花百韵以自适”。村落民居连片而建,整村形似鱼状,白墙黑瓦是梦里徽乡永不过时的记忆色彩。古村好似仍旧沉睡在古旧年代,村道墙角随眼一瞥,就会被带入青石铺地、两侧屋墙、台阶沿门、黑瓦嶙峋的旧时光里。老屋顶马头墙高低错落,旧式窗檐下保留了许多当年砖匠的画图杰作,或黑白或粉彩,山石花木人物都有,虽粗糙却很原真。洪氏旧祠堂遗构尚存,前堂仅剩山墙,后进部分坍塌后正重修。或有较气派的经典徽派建筑,门楼上缀满精细砖雕,图案精致,寓意吉祥。废弃不用的大小石磨盘铺在门口路中,爬着青苔的长短条石横卧在路边歇脚处,见证了村落沧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脚木楼也保留了许多,里面堆满了干柴杂物,边上几根扎根岩隙的梅树正兀自争妍。小溪很窄很细,穿过几座新旧小石桥和民居房底而来,水至清,欢快无忧,冲刷着散落一溪的碎瓦瓷片,无心吟唱着《后庭花》“哗哗”而去。

雾散云开,阳光趁机露个脸,漫山满村花树立即争奇斗艳起来。绿意葱茏点缀的远近山岭坡地里,花海汹涌来潮,一浪赶过一浪。或给大片红梅花挤满,远看似氤氲着大片红云,令人怦然心动,无比向往;或红云里夹杂着大团如玉白梅、零星翠碧绿梅,在苍翠罗汉松的掩映中,随意摆设成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蜜蜂、画眉等小动物定是这里资深的居民了,有他们在,山、花、树要多生动就有多生动。摄影人、赏花者散布在各条山道上,都成了生动风景的饕餮之徒。村内或有老少妇孺,或挑了梅桩回家,或推着独轮车卖桩,或三三两两立坐闲谈,个个满脸和善,人人眼眸纯真,两三句话就敞开了如春的话闸。 各家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墙院里、阳台上、阶梯边,到处都是各类盆景,有成型待售的、有正在造型的、有移盆换钵的,摆得满满当当。种类有梅树、罗汉松、瓜子松、榆树、桂树、松柏等,单梅花又有红梅白梅绿梅骨里红等十多个品种,真不愧为徽派盆景的发源地和生产基地。再欣赏那造型吧,游龙式、蟠曲式、扭转式、悬崖式,或铁干虬枝,或盘根错节,或凌空探海,或妩媚玉立,千姿百态,不一而足,随处一摆就是一道景致,让你真正领会“咫尺千里,虽假犹真”的艺术真谛,叹观止矣。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钵钵盆景,每树每桩、每枝每叶、每季每月都牵动着每家每户的心。卖花渔村原名洪岭,洪姓一直居住此地,至今也有千年以上历史。看那些上了年份的盆景,那可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家产和营生珍宝。过去这里算山乡僻壤,交通很是不便,卖个盆景要肩挑车推十几里路。现在通了公路,全村都以制售盆景为业,每家手上都有技艺绝活,基本没人外出打工,还借助科技网络力量对外促销,坐等收购,生意越做越红火,人均收入万元以上,多的一户一年可赚二三十万。山清水秀,生态绝佳,天然阳光雨露滋润下,盆盆是景,处处诗画,人文深厚,村风纯朴,卖花渔村可真是奇异花海里的幸福人家。

春山里荡漾着淡淡花香,记忆深处飘来唐宋的芬芳,又一群天南地北的过客悠闲来访,卖花渔村农家殷勤地用梅松干枝桠烧给你喷香的菜饭,炊烟袅袅映衬着漫山灿烂,满心的欢喜、温暖和希望随春滋长„„

【黄山日报】卖花渔村花事盛 作者:文/祁俊 2012.3.16 3月14日,明媚的阳光像一支饱蘸着生命繁华之墨的画笔,将歙县雄村乡卖花渔村描绘得诗情画意,那一丛丛的新绿、嫩绿、鲜绿、翠绿,温柔着我们的视线,那如云似霞般的一片片红、一片片粉,惊喜着我们的目光。五年之后再走卖花渔村,一片片花海中透出更多的自信和希望。

沿着新修建的乡村公路走进渔村,道路两旁的山岗上红梅花儿正在枝头绽放,附近新建的停车场上,不时可以看到慕名驱车而来的游客。五年前,村口还是一片种满油菜的农田,如今已成了一个个盆景园。随意走进一座院落,一盆盆排列整齐的游龙梅傲然伫立,辛勤的蜜蜂上下翻飞,青翠欲滴的罗汉松造型奇异。“我们这里梅花有宫粉玉蝶、粉装玉蝶、台高玉蝶、洪岭二红、骨里红等很多品种,游龙梅不仅是徽派盆景的代表,也是卖花渔村的主打产品,全村现在种植有梅花近干万株。”村党支部书记洪定勇介绍说。

走进村里,就像来到一座偌大的盆景园,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院落里、阳台上,随处可见的都是盆景,在粉墙黛瓦的映衬下,如一幅幅绝美的风景画时时映入眼帘。时近中午,村道上不时还有花农担着从山上挖下的花苗赶回家,从容又忙碌。洪定勇说,现在是村子里最忙的季节,要做的事很多,嫁接、上盆、移栽、造型,还要销售。

近两年,通过外出学习和实践摸索,村里的花农逐渐掌握了新的技术,由原来的靠接改为嫁接,园艺创作的自由度更大了,嫁接的苗木几无痕迹,盆景销售十分看好。尤其是从去年开始,网上销售日益火爆。现在村里206户人家有40多台电脑,20多户已在网上销售,还有的正在学习,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近2万元。

盆景产业的发展,使卖花渔村花农的生活有了质的变化,如今很多花农已经住上小洋楼,门前院子里摆着各种各样的盆景。在这春暖花开时节,花红叶绿,好一幅农家小院的美景。

美丽的风景背后必有辛苦的付出。在罗汉园,村民洪飞正在为一株罗汉松修剪。对罗汉松情有独钟的洪飞领我们在院子里观赏培育多年的盆景,他轻轻地抚摸着一株罗汉松的枝干,就像爱抚着他的小宝贝:“养一棵树很不容易,像这棵树已经跟了我15年了,我的设想是培育成一幅百鹤图。不过要做到这句话至少还需要10年啊!”

“罗汉园是卖花渔村的精品园之一,”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洪孝波说,“下一步卖花渔村就是要结合百佳摄影点的建设,在村中打造10个像这样的精品园,同时还要建设一个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发展农家乐,拓宽乡村公路,进行村庄整治,依托盆景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卖花渔村的花农们到时会更忙了!”

【黄山日报】深渡镇倾力打造国家级生态镇 作者:胡卫星2012.3.20 用新安山水 书旅游篇章 深渡镇倾力打造国家级生态镇

阳春三月,沿着清澈碧透的新安江,摇橹泛江。两岸金黄的油菜花次第开放,漫山遍野的枇杷林夹岸相迎,掩映其间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世外桃源般自然风光吸引着省内游客纷至沓来。这就是歙南旅游重镇——深渡镇。

近年来,深渡镇紧紧依托“山、水、特”的资源优势,围绕“华东山水休闲古镇”和“旅游商贸特色镇”发展目标,结合“百村千幢”工程、“百佳摄影点”建设和枇杷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游、生态游及枇杷采摘等农家生活体验游,倾力打造国家级生态镇。

该镇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为契机,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枇杷园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全力打造“一个中心两个带动”,即建设绵潭村核心区,带动淮源村示范区和漳潭村旅游区的果园建设。全力推进镇村环境与生态整治,兴建水上垃圾晾晒码头,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内涵。先后完成九砂、绵潭等处护岸改造和对漳潭码头修建工程,漳潭村共维修小码头3个,新建1个小码头,绵潭新建1个观景台、护岸190米。

深渡水、陆交通便捷,镇内设有游船公司和快艇公司,拥有游船16艘,船位2300个,快艇27只。该镇还通过完善旅游景区农家乐接待、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提升“农家乐”的接待品位和档次。先后完成黄山大道两侧建筑亮化设施安装和人行道绿化树木的修剪和整治,强化旅游行业内部管理,提高旅游接待和服务水平,新申请旅游接待村2个,新增农家乐8户。成功举办“中国黄山油菜花摄影节暨万辆自驾赏花游”活动和“三潭枇杷节”。开展旅游“三进”营销活动,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搭建农产品流通平台,引进特色农产品进入皖浙两省大市场,走好旅游和农业紧密结合之路。 “真是太美了!这里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世界旅游组织规划专家昂瑞特游过新安江后大为赞叹。据悉,该镇先后荣获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最佳旅游乡镇、旅游经济十强镇、行业楷模十佳旅游特色镇等荣誉称号。2011年,深渡镇全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800万元,景区内茶、林、果、渔、旅游等综合经济年收入4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了1万元。目前,该镇申报国家级生态镇已经省公示,正申报国家批准.

第三篇:红色旅游激活古村落

——广汇集团帮扶常山庄村旅游扶贫纪实

沂蒙革命老区是沂蒙抗战中心,儒文化发祥地,诸葛亮故里。近年,在旅游扶贫开发上,山东沂蒙老区人民在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走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扶贫脱贫攻坚之路。

红色村庄,风光不再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常山庄是沂蒙革命老区当年的革命中心堡垒。原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曾经说过:“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和190多位解放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工作过,境内发生的孟良崮战役尤为著名。这里曾诞生过“沂蒙母亲”王换于、红嫂明德英、少女梁怀玉、妇救会长李桂英等。迟浩田曾来这里寻找当年救过他的红嫂。陈毅则说,他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常山庄坐落在半山腰上,三面环山,山上盛产的青石是常山庄石墙、石屋、石街的主要原料„„祖祖辈辈住在常山庄的人,只能依靠一条长2公里的土石路出入村庄。秋收时,地里的收成要一筐筐背回村里。想去集上换点生活用品,得挑着担子,走几十里崎岖山路。

这还不算什么,要说最愁的事,就是吃水难。村里有句老话,“常山庄不嫌脏,洗脚水下面汤”,因为挑一担水要到几里地外。常山庄村共有453户1356口人,人均五六分地,人均年收入不过五六百元。没有地种,没有来钱道儿,村里人蹲街头抽烟打扑克„„在常山庄,有一句话说的最多:“孙子没人看,看孙子没饭吃。”因为年轻人熬不住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虽然地少,也得有人种,老人就只能撇下孙子,下地干活。

民企领头,南村致富

广汇集团是沂南县城中村南村社区成立的集团企业,是一家涵盖文化传媒、旅游度假、餐饮服务、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安装、物业服务、物流仓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广汇集团雄厚的实力源于山东省人大代表、南村社区党委书记、广汇集团董事长李凤德敢为人先的魄力和企业家的眼光。2005年沂南县委、县政府在界湖镇实施“能人带动建强村”战略,请出“能人”李凤德,带着资产回村做了界湖镇南村社区的村官。那时南村90%村民生活仅够温饱。李凤德毅然挑起当家人重担,上任后,大刀阔斧,依托南村紧靠县城的地理优势,提出“以企强村、发展工业”战略,构建“项目支撑、工业领航”的实体经济发展格局,走“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

很快,李凤德通过多种出资形式组建了星港房地产公司,创办了山东泰都建筑安装公司、山东正壮饲料厂等集体企业,使南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到富到强。仅仅五年时间,就将南村社区打造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集体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3亿元,实现年产值18.6亿元,社区集体收入1.26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2.56万元,将曾经“垫底”的城中村,打造成了农村建设示范村。

携手穷村,华丽蜕变

沂南县是传统农业县,“十二五”期间全县有125个贫困村、11万贫困人口,脱贫压力很大。2007年,电视剧《沂蒙》在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拍摄并在全国热播,给沂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县委县政府决定以此为契机,以实践“沂蒙精神”为主线,果断决策以常山庄村为核心,建设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为主要载体的“沂蒙红嫂文化旅游产业园”,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力大的产业优势,发展红色旅游,帮助西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面对常山庄村集体收入薄弱,无力进行旅游开发的状况,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以吸引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行红色旅游合作开发的优惠政策和办法。2008年10月,县领导亲自找到李凤德,提出由全县经济发展排头兵的南村社区与重点贫困村常山庄村结成帮扶对子,到常山庄村开发建设,做企业精准扶贫的样板。

广汇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果断决策,首先立足常山庄村成立了山东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确定了永久性红色文化影视基地、党性教育基地、乡村旅游景区“四大基地”,以文化产业效应带动旅游业全面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四大基地”建设紧紧与自然景观、历史文物遗存、红色景点连结在一起,丰富红色旅游内容,充分发挥红色旅游教育群众引导社会的作用,增加游客对红色旅游的认知度。在规划建设中,第一要素就是注重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原汁原味的建筑风格、特色浓郁的村容村貌成为旅游扶贫生金造银的“聚宝盆”。设计中,从项目引进、景点打造、景区管理、到资本融合、利益分配,都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一方面引进前沿的规划理念与运营项目,同时考虑项目的运营能尽可能吸纳当地村民参与,项目收益最终可让当地村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而实现旅游扶贫的真正目的。

在开发建设中,为安置因建设影视基地而搬迁的村民,广汇集团确定了整体搬迁思路,累计投资8000万元,按照“两心、两轴、四组团”的布局结构,在山村旁边按照新农村标准建设了占地160多亩,综合服务中心、红色休闲娱乐广场、医疗卫生所、垃圾中转站等旅游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常山庄社区,将全体村民全部妥善安置到整齐划

一、配套完善、宽敞明亮的新房里。

农民搬迁后,依托旧村庄进行旅游开发。为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夯实红色文化基础,李凤德组建起专门小组,负责挖掘沂蒙山区红色资料、革命故事。然后在12处农家院内,建成了以明德英、王换于、李桂芳、胡玉萍等百位红嫂事迹组成的《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接着,又建起了有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204位将帅,刘少奇、谷牧等80多位高级干部事迹简介与照片的《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以及反映党政军民建设与巩固发展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三个纪念馆,共有24个展室,1千多幅照片,上百件历史文物,30组雕塑,40尊石碑。在此基础上,又组织人员整理出版了《红嫂第一人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歌集》等书籍,制作了反映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斗争与发展的《光影·沂南》3D电影纪录片。建起《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网站》,并与齐鲁拍客、798视觉在线摄影网站合作进行对外宣传。

从2009年开始,广汇集团累计投资5.4亿元,立足“红色”古村风貌和“绿色”山乡生态,建成总占地面积3000余亩,由“古山村”、“古县城-沂州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乡梦影视服务中心”、“沂蒙红色写生基地”、古辕道具有限公司六部分组成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

由于风貌古朴,特色浓郁,短短几年时间,昔日没有路、没有水的常山庄村,已变成集影视拍摄、红色旅游、党性教育、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可同时接待1200人食宿、日可接待游客2万人、5部影视剧同时拍摄的主题型文化生态旅游区和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至今,已先后拍摄了《沂蒙》、《红高粱》、《铁道飞虎》等160多部影视剧,成了远近闻名的“山村好莱坞”、全国著名的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和美术院校写生基地。2011年被确认为“山东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2012年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3年获评“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2014年被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获评“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5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自开业以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接受红色教育和浏览参观的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景区对外地游客也具有很强吸引力,团队游客、自驾游散客每天络绎不绝,综合效益非常可观。

借旅强村,文化先行

基地的建设推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周边村民搞起了红色餐饮、红色商品、农副产品销售,就连自家生产的蔬菜、瓜果等也都就地转化成旅游消费品,附加值升了好几倍,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比原来翻了好几番。基地安置当地农民就业210人,就业率提高了40%。基地带动了相关文化、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目前已发展有“农家乐”、特色农业、手工艺品制作、土特产生产销售等300多家个体企业,2000多名周边村民常年从事群众演员、剧组用工、景区建设等工作,每天人均收入近百元。常山庄村村民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5600元提高2015年的30000多元。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把荒芜贫瘠的山地流转给景区,获得每亩每年1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周边的多个贫困村,也通过发展玩具和草柳编旅游纪念品等加工项目,解决了8000多名常年赋闲的家庭妇女、老年人的就业问题,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苹果、冬枣、车头梨等各类季节性果蔬采摘园已发展到40000多亩,亩均为百姓增收1万元。

红色旅游的发展带给常山庄村民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生活条件的根本改善。自2009年起县里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修建了17公里的沂蒙生态大道、投资8000万元修了25公里的红色旅游专线,2013年又重修336省道,并开通了往返于县城和常山庄村的专线公交,为旅游发展和当地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改变了山区贫困群众的生活,开阔了视野,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农副产品的快速发展,诸如煎饼、粮食酿酒、大碗茶、草编等百姓家中寻常的物品,都成了游客竞相购买的旅游商品。当地的车头梨的售价也由以前不到2元一斤提高到现在游客亲自采摘5~15元一斤,既节省了劳动力还提高了价格,有效地带动了贫困农民快速脱贫致富。常山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十二五”期间的242户减少到10户,基本实现了整村脱贫的目标。

“有水吃,有路通,有活干,有钱挣”,村民刘存厚用“四有”说出了他对常山庄天翻地覆变化的切身感受。58岁的村民陈见学说,以前一人不到一亩地,年收入难过千元。现在在景区当保安,每月收入1500元;妻子在景区做保洁,每月也能挣1200元。65岁的陈红利在影视基地里的一处工地打零工,一天有100多元的收入,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2009年,陈红利一家没花一分钱住进了新房。“路修好了,水也弄到家了,秋收时方便多了。”陈红利说。如今陈红利的两个孩子都住进了新社区,闲不住的老两口,没事就往影视基地跑,看着老乡当群众演员赚钱,他们也跃跃欲试。“没有影视城带来的好处,俺也搬迁不了,日子哪能这么舒心?”说起这些,陈红利就满脸幸福和自豪。

谈到未来规划,广汇集团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总裁李熙鹏说:“下一步,要将常山庄周边的贫困村新立村农业观光采摘与特色民宿做起来,让游客有的玩,有的吃,有的住,让贫困村民拓宽致富路子,彻底脱贫。”

如今的常山庄村是资源生态美、生活幸福美、文化和谐美、创新引领美。山城相映、山水相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常山庄村独具风情。走在风光秀美的路上,一个转身,就会碰到明星大腕,“山村好莱坞”、“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美誉名不虚传。新的常山庄村重新焕发了活力,年轻人都回到了村里,外面的世界不再能诱惑他们。用游客的话说:“居住在常山庄村,幸福指数一定爆表了!”

后记:

位于沂蒙革命老区的沂南县依托底韵深厚的红色资源,以文化为内涵、以市场为导向,趟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红色旅游精准扶贫新路子。贫困山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政府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得益于旅游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更得益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上下一心的发展共识。

新时期扶贫攻坚中,沂南县立足西部山区贫困村自然民俗资源优势,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效应,以旅游扶贫为四大产业扶贫之一。而作为红色旅游扶贫主力军的广汇集团再度担负起助力国家级旅游扶贫重点村——马牧乡新立村脱贫致富的社会责任,成立了山东新立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开发模式,为新立村整村精准脱贫注入强劲动力。

沂南县以旅游景区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是新时期“沂蒙精神”、“沂蒙红嫂”精神的生动实践,依托产业带动,革命老区人民的致富路将越走越宽。

第四篇:中南地区古村落名录

河南省(16个)

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村

洛阳市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

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平顶山市郏县李口镇张店村

平顶山市郏县渣园乡渣园村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西寨村

新乡市卫辉市狮豹头乡小店河村

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

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

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

南阳市邓州市杏山旅游管理区杏山村

南阳市内乡县乍曲乡吴垭村

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

信阳市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

信阳市新县八里畈镇神留桥村丁李湾村

湖北省(28个)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大余湾

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道泥人王村

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玉堍村

黄石市阳新县排市镇下容村阚家塘

十堰市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

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向日岭村六组 襄阳市枣阳市新市镇前湾村

荆门市钟祥市客店镇赵泉河村

孝感市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村

孝感市大悟县宣化镇铁店村八字沟

黄冈市红安县华家河镇祝楼村祝家楼垸

黄冈市麻城市歧亭镇丫头山村

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同心村李垅垸

咸宁市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白果乡金龙坝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铁炉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细杉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五里乡五里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中营乡三家台蒙古族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新安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大河镇冷水溪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凉雾乡海洋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大路坝区蛇盘溪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甲马池镇马家沟村王母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清坪镇中寨坝村郑家坝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 湖南省(30个)

衡阳市常宁市庙前镇中田村

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

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

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乡石堰坪村

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黄沙坪老街

益阳市安化县马路镇马路溪村

郴州市永兴县高亭乡板梁村

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

永州市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

永州市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

永州市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

怀化市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

怀化市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夯沙乡夯沙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碗米坡镇首八峒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阿拉营镇舒家塘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都里乡拉毫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高峰乡岩排溪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红石林镇老司岩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龙鼻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板栗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德夯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中黄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六合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惹巴拉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小溪乡小溪村

广东省(40个)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韶关市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

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

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江门市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江门市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

湛江市雷州市白沙镇邦塘村

湛江市雷州市龙门镇潮溪村

湛江市雷州市南兴镇东林村

湛江市遂溪县建新镇苏二村

肇庆市端州区黄岗街道白石村 肇庆市封开县罗董镇杨池古村 肇庆市广宁县北市镇大屋村

惠州市博罗县龙华镇旭日村

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

梅州市梅县水车镇茶山村

梅州市梅县南口镇侨乡村

梅州市梅县桃尧镇桃源村

梅州市梅县雁洋镇桥溪村

梅州市梅县雁洋镇石楼村

梅州市梅县雁洋镇松坪村

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埔北村

梅州市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

梅州市兴宁市罗岗镇柿子枰村 汕尾市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

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林寨古村 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上岳古围村 清远市佛冈县高岗镇社岗下村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三排村 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

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潮州市潮安县古巷镇古一村象埔寨 潮州市潮安县龙湖镇龙湖古寨 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水东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39个) 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乡平卯村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东田村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荣地村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丹洲村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高定村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高友村 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村

桂林市灌阳县洞井瑶族乡洞井村 桂林市灌阳县水车乡官庄村

桂林市灌阳县新街乡江口村

桂林市荔蒲县马岭镇永明村小青山屯 桂林市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

桂林市灵川县潮田乡太平村

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熊村

桂林市灵川县定江镇路西村

桂林市灵川县灵田乡长岗岭村 桂林市灵川县灵田乡迪塘村

桂林市灵川县青狮潭镇老寨村 桂林市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村 桂林市灵川县三街镇溶流上村 桂林市平乐县沙子镇沙子村

桂林市兴安县白石乡水源头村 桂林市兴安县漠川乡榜上村

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

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渔村

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玉林市北流市民乐镇萝村

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

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金钟山乡平流屯 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达腊屯

百色市西林县马蚌乡浪吉村那岩屯 贺州市钟山县燕塘镇玉坡村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虎马岭村 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鹅塘镇芦岗村 贺州市钟山县回龙镇龙道村

来宾市象州县罗秀镇纳禄村

海南省(7个)

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文山村

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东谭村

海口市琼山区国兴街道上丹村 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

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

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

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

第五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价值内涵探析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不但是土家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是土家族文化的承载体。境内有以里耶战国古城、秦简为主的历史文化,湘鄂川黔红色革命史为主的红色文化,土家文化为主的民族民间文化三大主流文化。土家古村落(民居)作为三大主流文化的承载体、综合体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古村落(民居)文化。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语言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影响,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传统。笔者近十年来通过对武陵山区民居的考察、关注,发现龙山的土家民居从选址规划、组合布局、营造法式(工艺)、外观形制、细部装饰、称谓名称等方面都与武陵山区其它地域的民居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风格,具有唯一性。2007年1月25日,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章忠民高级工程师在测绘兴隆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政府旧址时就误认为三合水结构、两头转角的土家转角楼为古时达官贵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这么说,在江南其它地区“干栏式”建筑群中是无法找到与龙山土家民居外观形制雷同的建筑形式。

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主要分布在里耶、苗儿滩、靛房、他沙、洗车、贾市、桂塘、红岩、召市、茨岩等乡镇,其中以里耶古街区、长春古村寨、捞车古村寨、贾市古街区、巴沙湖古村寨、兔吐坪古村寨、托利湖古村寨、召市古街区、二厅岩古村寨、树比冲天楼、天桥刘家大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高平周氏民居群落等古村落、古民居为龙山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它们中的一些古村落已被许多大学作为了民俗学研究基地、实习基地和民俗田野工作站。如捞车古村寨、冉家寨古村寨等。

总的说来,土家民居在规划选址、组合布局、彩绘装饰上无不体现了土家人的命理思想、审美范式、工艺特性和民俗学意义,把“道法自然”和运自然为我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有着完整的价值系统。一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历史价值。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在土家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的,所以它首先具备了历史价值。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土家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见证土家历史的实物证据。因为透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可以看到它产生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建筑技术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艺术成就、文艺特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情况。这些情况无一不在土家古民居的选址规划、空间布局、细部装饰及其信仰系统中得以体现。

二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艺术价值。土家古民居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细

部装饰上。土家民居的细部装饰以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为主。土家雕刻包括石雕和木雕,技法主要有浮雕的镂空雕两种。土家彩绘以红、黄、绿、青、黑颜色为主。雕刻和彩绘的内容是以历史典故、生活情节、梅兰竹菊、花鸟虫鱼、琴棋书画为题材的。细部装饰的主要对象为墙、窗、门、梁、柱、旗、天花板、屋脊、朝门等部位。这些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使土家民居获得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制作工艺和色彩的运用使土家古民居的艺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它们也反映了土家古民居产生历史时段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和审美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土家民居中的艺术作品是土家民间艺人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所蕴涵的工艺制作经验值得今人参考借鉴。它们所具有的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将永远为人们所欣赏和赞叹。

三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工艺价值。“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滚铁绣球”。土家古民居建造工艺包括选材、锄料加工、画墨、凿眼、清枋、号字、排扇、起扇、砍梁、上梁、钉椽皮、上瓦、装屋等工艺。另外,瓦和磉磴岩的制作和细部装饰工艺也非常精湛、考究。特色建筑土家转角楼、四水屋屋面的转角衔接工艺和树比冲天楼空中“八卦”形排水体系是建筑技术中的一绝,让专家们叹为观止。这是土家先人为我国建筑科学所作出的贡献。另外,土家凉亭桥、土家耶搓(神堂)的建筑形制也都为今人研究土家建筑提供了实物证据。

四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民俗学价值。“千斤朝门四两屋”、“八字朝门向南开,有礼无钱莫进来”。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土家民俗的容器、载体。许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正是通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而得到传承的。如今,这些保存完好的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中每天都上演着原始古朴的土家民俗:语言、生产商贸、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节日喜庆等等,它们完整体现了土家人的价值追求、信仰体系、道德观念。因此,它们是研究土家民俗最理想的场所,是开展民俗学田野考察、采风的最佳去处。

“虽由人造,宛自天开”。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一部土家建筑的实物史,对于研究古代土家民居布局、艺术造型、民族风格传统和建筑材料、结构、施工及相关工艺技术都是可靠的实物资料,从布局、材料、施工、艺术装饰、传统风格方面为今人设计、创作新的建筑作品提供数据参数和重要参考。 湖南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亟待加强保护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不但是土家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是土家族文化的载体。日前,湖南有关部门对龙山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独具历史风貌的土家古村落(民居)展开了调查。

土家古村落概述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语言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影响,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传统。笔者近7年来对武陵山区,特别是鄂西、渝西、黔东南、川北等地区民居的考察、关注,发现龙山的土家民居从选址规划、组合布局、营造法式(工艺)、外观形制、细部装饰、称谓名称等方面都与武陵山区其他地域的民居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

风貌风格,具有唯一性。可以说,在江南其他地区“干栏式”建筑群中无法找到与龙山土家民居外观形制雷同的建筑形式。

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主要分布在里耶、苗儿滩等乡镇,其中以里耶古街区、长春古村寨、捞车古村寨、贾市古街区、巴沙湖古村寨等为龙山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它们中的一些古村落已被许多大学作为民俗学研究基地、实习基地和民俗田野工作站。

土家古民居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细部装饰上,其细部装饰以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为主。土家雕刻包括石雕和木雕,技法主要有浮雕和镂空雕两种。土家彩绘以红、黄、绿、青、黑颜色为主。雕刻和彩绘的内容是以历史典故、生活情节、梅兰竹菊、花鸟虫鱼、琴棋书画为题材。细部装饰的主要对象为墙、窗、门、梁、柱、旗、天花板、屋脊、朝门等部位。这些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使土家民居获得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制作工艺和色彩的运用,使土家古民居的艺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它们也反映了土家古民居产生历史时段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和审美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滚铁绣球”。土家古民居建造工艺包括选材、画墨、凿眼、排扇、起扇等工艺。特色建筑土家转角楼、四水屋屋面的转角衔接工艺是建筑技术中的一绝,让专家们叹为观止。

“千斤朝门四两屋”“八字朝门向南开,有礼无钱莫进来”。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土家族风俗的容器、载体。许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正是通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而得到传承的。如今,这些保存完好的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中每天都上演着原始古朴的土家民俗:语言、生产商贸、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节日喜庆等,它们完整体现了土家人的价值追求、信仰体系、道德观念。因此,它们是研究土家民俗最理想的场所,是开展民俗学田野考察、采风的最佳去处。

土家古村落存在问题揭示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是土家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这些古村落、古民居有的保存完好,风格传统均在,有的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破损严重。

认识不足,建设失位。在小城镇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中,由于建设者、开发者对土家民居历史形制和外观结构缺乏认识,对特色土家民居建筑形式缺少了解,导致拆土家特色民居建筑的现象时有发生,挖掉被人们踩得溜光、保存着历史痕迹的青石板重新铺制的行为也不鲜见。

民居产权共有,保护意识缺乏。调查发现,保存经年的土家古民居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况。大多数土家古民居产权归属家族共有,其内住户、人口众多。虽为同宗血脉,但对土家民居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加上保护意识的缺乏,在古民居内封门、堵窗、打洞、装修、砌墙等乱拆乱建、乱修乱挖的行为时有发生,土家民居风格传统损毁严重。

保护管理机制尚未启动,土家古民居生态、生存环境濒危。保护土家古村落、古民居在决策上尚未引起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只是位于各级政府文化旅游开发区的古村落、古民居进入决策视野,但也不是主要内容,只是作为附属部分起帮衬作用。决策上的随机性,让土家古村落、古民居难以进入政府建设规控或遗产保护范围。由于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管

理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最终导致了无管理机构、无保护经费、无管理人员、无保护措施的“四无”局面的形成。

调研不够深入,保护管理依据不足。龙山的古村落、古民居作为土家人创造的遗产资源,其中蕴涵的厚重的物质、非物质文化尚未得到抢救、挖掘。调查显示,龙山具有代表性、经典的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目前尚无一种能全面、系统反映土家古村情况的推介材料和专著文献,理论认定尚属空白,有待于有识之士去全面地调查、研究和揭示。

加强对古民居的保护管理

在保护管理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这个问题上,首先必须明确保护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要保护什么的问题。

第一要保护古村落历史遗存。古村落历史遗存包括古村、古民居、山水风景、历史遗址。它们是古村落的标志,必须首先保护。第二要保护古村落的风貌、自然环境、民居风格。民居风格包括民居的高度、体量、色彩、外观形式等。第三要保护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有价值、有特色的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服饰、工艺、民俗、饮食等。

另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围绕土家古村选取试点村,以此来推动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管理工作。规划、建设必须根据古村落的历史特点来确定古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土家古村落中的古迹、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卵石岩板路、古民居等古村落具体的文化标志,除了对其本身要严加保护外,还要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保护。

上一篇:实习总结自我鉴定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