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工作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小学教师工作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德乃国家之基也”,德不树则人不立。人格教育乃是教育领域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核心。尽管我们已经迈进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日益丰盈的21世纪,但是社会对高素质人的第一要求乃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师我们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责无旁贷的,对社会的人才要求也是责无旁贷的。

第一篇:小学教师工作论文

乡村小学教师怎样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摘 要】 在管理、组织和教育班级体时,小学班主任老师的地位和作用无法取代,他是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说,老师的班级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正因此,如何进行乡村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强化已然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课题。基于此,本文针对小村小学教育怎样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乡村小学 班级管理 小学教师 措施

作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学生学习成长、知识掌握要以班级为主要阵地,作为重要的班级管理者教师不僅起到组织相关班级活动开展的作用,更是引导学生思想、学习、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其班级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更是对学生性格、品质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正因此,进行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强化成为当前乡村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以下几点是提高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质量的策略,望对广大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工作具备参考价值。

一、教师具备优秀综合素质

(一)专业素养

为了科学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老师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以期在具体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生涯、道德品质、升学等方面进行高质量指导。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需要发自内心热爱、关爱学生,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进而为班级管理的强化打下基础。

(二)文化素养

相较于城市教育而言,农村教育在各个方面还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要想让学生能获取和了解相关知识和文化,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与此同时,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非常敏感,并且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相对较强。当然,学生虽然善于提出问题,但是自身思考能力却受到年龄等因素的限制。所以,教师需要注重对自然领域的天文、医学、物理、气象、生物、化学,再到社会领域的风俗、历史、经济、道德、文化、政治等领域学科有一定的涉猎,进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面的拓宽。

(三)能力素质

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效果,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针对组织能力而言,如若教师缺乏组织能力,会使得班级管理变得愈发混乱和无秩序。因为教师需要面对几十名学生,但是学生个体差异化明显,而要想让所有学生团结在一起,就必须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而针对表达能力而言,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较强的表达能力来清楚、准确地为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以及思想观念的阐述,进而达到教育、影响学生的目的。其中,言语表达能力与氛围表达能力属于重要的表达技能。基于此,教师必须要言之有理、真实可信、形象生动、引入入胜。

二、善于教学资源的开发

可以通将三农政策充分融入到班级管理之中,通过让学生进行农村生产活动的体验,实现对班级管理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一)走进科技种养

引导学生去对科技种养进行了解,让学生充分认知到农业生产发展与科技之间存在的关联。例如在实际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一些特色农产品,然后在班级中为大家分享,再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以此帮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农产品。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种植基地、养殖场等进行参观,或者是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课,进而帮助学生明确科技带动农业产业发展。

(二)体验农民生活

虽然当前学生处于农村地区,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颇具规模,所以很少有学吃过苦,再加上父母的疼爱,致使大部分农村小学生未真正体验过父母的辛苦。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体验生活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摘玉米比赛、挖红薯比赛等,帮助学生体会生活,并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三、班级管理工作的强化

(一)注重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教师需重视对班级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以此为班级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保障。当然,教师也需明确,管理制度的构建并不等同于对学生进行“卡、压、要”,也不能过于重视对制度的实施,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符合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制度规定,以期班级管理制度最大化作用的发挥。与此同时,需注重制度之间关联性的强化,进而形成整体效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新旧制度的衔接,促使各个制度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形式,进而为班级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二)家校联合

学校虽然是学生主要学习阵地,但是学生第一堂课、第一所学校,是家庭以及父母的教诲,父母日常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都会深深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对家庭教育的开展。在具体班级管理中,积极联动学生父母,开展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来帮助学生进行全方面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项目工程,如若仅靠教师自身的完善是远远无法到达要求和目标的。教师需要秉承着“学生本位”的思想,实施科学的优化措施,以期小学班级管理效果的最大化提升。

参考文献

[1] 普片.乡村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J].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36):36.

[2] 李秀华.谈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6(33):148-150.

[3] 张贵娥.浅谈乡村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3):185.

[4] 黎春仕.浅析如何做好乡村中学的班主任工作[J].中学教学参考,2012(27):125.

[5] 李修锋,张嫔,周泽河,et al.用关怀做好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工作[C].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十卷). 2018.

作者:陆永象

第二篇:浅谈小学教师德育工作

“德乃国家之基也”,德不树则人不立。人格教育乃是教育领域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核心。尽管我们已经迈进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日益丰盈的21世纪,但是社会对高素质人的第一要求乃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师我们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责无旁贷的,对社会的人才要求也是责无旁贷的。小学德育工作要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抓好小学德育工作就不仅要抓好教师的工作,还要抓好对学生的教育。如何抓好小学德育工作,作者浅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打开心门,疏源导流

“教师应是心理医生”这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个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的成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有教无类,因材施治

由于受不同环境的影响,每个学生的素质、认知、才能、个性、兴趣、意志和品质等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的看法也不同。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深入学生中间、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熟悉每个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式,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从而能够因材施治,有效纠正学生的思想偏差,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2.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每个人都有被尊重、被信任的需求。作为班务工作者我们应以宽容之心去尊重和爱护他们,并做到动以真情、晓以道理、春风化雨、循循善诱,这样才会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既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要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

二、点亮心灯,确立目标

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信任、帮助和鼓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王国”,自己的“独特问题”。所以我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他们,适时适地地指出他们的优点长处和潜能,点亮学生心灯,激发他们的信心,并支持帮助他们。在大集体目标前提下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帮助他们明确并制订切实可行的“个体目标”。这样人人就都能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就感。

三、多姿多彩,“养成”于乐

人是环境的产物,孩子进入学校后整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教师帮助学生顺利渡过这个转轨过程就十分重要。主题班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是养成教育的最佳载体。我非常重视每个主题班会内容的系列化和丰富性,并贴近学生实际,这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提高都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四、德才兼备,以人为本

树人是百年大计,新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班主任,我们肩负着时代的、社会的重大责任,我们要想方设法塑造孩子,教他们真正学会做人。那么,如何教呢?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我平日是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激励学生。尤其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教师内在气质、师德风貌、品德修养都是影响学生的直接因素。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生生的源泉中产生出来。它不仅影响学生的今天,还会影响学生的明天,甚至一生。所以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增强自身修养,力求做好学生人生的导航人。

五、砥砺意志,笑对生活

小学生活泼好动,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敢想敢干。然而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有竞争就会有挫折和失败。如何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也是我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耐受力。

总之,德育工作是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非一朝一夕能见成效,是一项需要调动各种教育力量和因素参与的整体育人活动,不是哪一位领导、教师、哪一个班主任能独立完成的。所以说只有人人重视,齐抓共管,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才能收到集体教育效果。因此,各教育单位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增强德育意识,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思想,形成同向同步、齐抓共管的育人势态,为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们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新现象,善于分析总结。要不断加强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才会符合时代要求,才会卓有成效。

(作者单位 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花元乡中心小学)

作者:孙广生

第三篇:教师课堂情绪工作及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研究

摘要:正向情绪工作素养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较好地感受和表达“正向情绪”的素养,它解决教师“知不知”、“能不能”和“愿不愿意”较好感受和表达“正向情绪”等问题。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养成需要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培养,更需要良好环境的营建和教师自主自觉的努力。该文在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情绪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阐释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新概念,再对促进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养成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师;课堂教学;情绪工作;正向情绪工作素养

情绪工作是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不当情绪工作极易给教师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带来负面效应。近年来国内对于教师情绪工作的研究开始起步,但对于教师需要怎样的素养应对情绪工作,以及如何促进这些素养的养成还没有看到比较详尽而深入的研究。鉴于此,本文拟在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情绪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阐释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新概念,再对促进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养成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教师情绪工作研究和促进教师健康幸福做出一些努力。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工作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工作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不同。后者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发生的情绪,它不受课堂教学要求控制,也不具有工具性目的。而前者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本身的一部分,它是受课堂教学要求控制,具有工具性目的,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根据课堂教学要求的情绪规则(注:本文把这种情绪规则称为“正向情绪”),不断通过调节、控制自己情绪,去感受自己情绪和表达所需情绪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教师感受到也表达出“正向情绪”,称为真实情绪表达;(2)教师没有感受到但使自己表达出“正向情绪”,称为假装情绪表达;(3)教师感受到“负向情绪”(指与课堂教学要求的情绪规则相违背的情绪,往往指消极情绪),但没有表达,称为负向情绪压抑表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策略进行情绪工作:(1)表面行为,是指当教师内心感受的情绪与“正向情绪”不一致时,通过调节情绪的可见方面,如手势、声音和面部表情等,使情绪行为按照“正向情绪”的要求表达出来,但是,此时教师的内部情绪感受并不发生改变。教师的这种情绪工作策略关注的是自己的外部行为,是一种暂时的假装情绪表达或负向情绪压抑表达。(2)主动深层行为,是指当教师的内心感受的情绪与“正向情绪”不一致时,教师通过积极思考、想象和记忆等内部心理过程,激起或者压抑某种情绪,使真实情绪体验与需要表现的情绪相符合,并通过行为体现出来。当教师运用这种情绪工作策略时,教师的内部感受和外在行为都发生改变。(3)被动深层行为,是指当教师内心感受的情绪与“正向情绪”恰好一致时,教师表现出与表达规则相一致的情绪行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工作对自身的影响:情绪工作为教师的自我表达提供了舞台,当教师这一需求得以满足时,教师通常会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但是当教师内部感受和需要表达的情绪不一致时,就容易产生情绪不协调,导致情绪矛盾与情绪压力等不良结果。教师情绪工作的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表达策略都与情绪耗竭和身体不适相关,对长期结果而言,表层行为比深层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因为要求隐藏或抑制自身真实感受,以及不断监控自身的行为表达来伪装课堂教学所要求的“正向情绪”,表层行为引起教师外在表达与内心体验更大的不一致,耗费了更多的心理资源。教师的主动深层行为也涉及到消耗大量的心理资源对自身感受进行深度调整,但它将内在感受和外在表达调节为与课堂教学期望相一致,从而降低了情绪失调程度。而降低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正向情绪”的认识、理解、认同和转化的程度。教师的表层行为和主动深层行为的过程不仅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而且由于这种要持续保持表达“正向情绪”所付出的努力和不愉快,很有可能导致教师情绪耗竭和心理压力倍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维持被动深层行为,同样需要付出努力,但由于此时教师原有内心感受和表达情绪是一致的,也即都是“正向情绪”,相对表层行为和主动深层行为,它需要付出的努力要少些,引发的负向效应也要小。因而,从对教师身心影响而言,被动深层行为是教师较理想的情绪工作策略,教师具有较强的正向情绪工作能力,尤其教师本身就具有“正向情绪”,有利于有效降低情绪工作给教师的负面影响。

二、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内涵与意义

教师具有正向情绪素养、具有较强的正向情绪工作能力,是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操作层面界定,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较好地感受和表达“正向情绪”的素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教师本身具有与“正向情绪”相一致的内在情感,并能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根据需要恰当表达这种正向的情绪感受的素养;另一个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的内心感受与“正向情绪”不一致时,教师能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感受,使其与“正向情绪”相一致,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表达情绪的素养。

在此暂且假定课堂教学要求的“正向情绪”是正确的、合理的、可行的,那么,一位具有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教师至少需要以下三方面的素养:(1)知识方面素养。清楚“正向情绪”的各种规则要求,熟悉各种调控情绪感受和表达情绪的方法策略等,这方面素养解决教师“知不知”的问题。(2)能力方面素养。能够根据“正向情绪”的各种规则要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较好调控自己的情绪感受,熟练应用各种方法策略表达所需情绪等的能力,这方面素养解决教师“能不能”的问题。(3)观念、信念、情感方面素养。由于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才观、教学观、师生观,坚定的教育信念,教师较容易生发或理解、认同“正向情绪”的内心情感,对遵循课堂教学情绪规则要求充满着积极的态度。这方面素养解决教师“愿不愿意”的问题。

具有良好的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教师,往往具有正确的观念,坚定的信念,正向的内心情感,掌握“正向情绪”要求,熟练情绪工作方法策略、技能技巧,遇到内心感受与“正向情绪”不一致时,又善于通过正确观念的指引,激发正向情绪或消解负向情绪。这些素养,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更多的表层行为,更多地进行被动深层行为,表达真实情绪;或者由于具有正确观念与较强的情绪工作能力,不需要耗费太多内在资源,就能够较好地完成了主动深层行为,这有利于降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绪工作负荷,对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教学生活质量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三、促进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养成的一些建议

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包含着知识、能力和观念、信念、情感方面的素养,也即促进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养成,不但要解决教师“知不知”、“能不能”的问题,还要解决教师“愿不愿意”的问题。而过去在对于教师发展问题上,更多关注促进教师的“知不知”、“能不能”方面发展,而较少注意教师的“愿不愿意”,而后者的解决,不仅需要通过教师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更需要营建一个有利于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养成的良好环境和教师自主自觉的努力。

1.教师教育应正视教师情绪工作,注重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培养

情绪工作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向情绪工作素养是重要的教师素养之一,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要正视教师情绪工作,注重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培养,这些应当成为教师教育的共识。开设“教师情绪工作”有关课程,引导准教师或教师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工作,学习教师的情绪表达规则,掌握情绪工作的方法策略、技能技巧,培养正向情绪工作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才观、教学观、师生观等,坚定教育信念,涵养正向的内心情感。

2.政府、社会应为教师正向情感的涵养创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教师是一个社会角色,受到社会的期待,也同时受到社会的评价与奖赏,这些是教师赖以生存的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观念、信念与态度,进而建构着他们关于教师这一职业的假设、信念与情感。当前一方面泛滥着扭曲教师形象、贬低教师职业的社会文化,使“师”为“世范”的教师职业理想遭遇现实的尴尬;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将教师“神化”,并由此制造出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规则来要求教师去遵循,这种过高的社会期待既不公平,也难以实现。这样的社会文化必然难以促进教师正向情感的养成。因而,政府应完善并确实落实保障教师权益的政策法规,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导引正确的社会舆论等,为教师正向情感的涵养创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3.学校领导应为教师正向情感的涵养发挥强而有力的促进作用

学校领导作为权力符号,有着对教师的聘任、职称晋升、评价等权力,而这些权力又与教师的生存密切相关,教师为了满足需要,更多时候要向这些权力妥协,或者说向代表着这些权力的学校领导妥协。可见,学校领导是直接影响教师正向情感的关键人物。因此,首先,学校领导要怀有并善于充分表达对教师的包容、接纳和喜爱之情,教师则从这种被包容、接纳和喜爱的感受中,不断增强自尊感,这种自尊将驱使他们努力遵守课堂教学规则的要求,加强行为自律,以期巩固和强化所获得的包容和接纳,赢得更高水平的自尊,进而扩充有所归属的感情。而所获得的自尊又不断生成自信感,强化对工作任务目标的追求和投入,使情绪工作获得更强的动力。其次,学校制定的各项规范制度,包括所谓的课堂教学中的“正向情绪”要求,要具有人文性,充分体恤教师情感。再次,注重营建好的学校文化。好的学校文化一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种能引导所有学校成员向上的信念与追求,这样的学校文化必然会孕育与催化教师的正向情感。

4.教师个体应自主自觉修炼自身的正向情绪工作素养

关于教师发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表明,外在于教师自我的工具性和受他人规约的被动式开展的教师教育,是很难真正促进教师素养提高的。因而,促进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养成,不可或缺教师主体在其中的自主、自觉作用。首先,教师应主动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用正确观念与思想武装自己,坚定教育信念,保持积极乐观的教育教学态度。其次,教师应正确认识与对待课堂教学的“正向情绪”要求。尽管有时规则要求是基于教学管理目标定位,较少考虑教师的感受,但也应认识到这些规则是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好师生关系应该遵守的规范要求。接受并内化它们,会使教师自动自发地按照它们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表达适当的情绪。这样不但有利于课堂教学工作绩效目标的达成,也有利于教师较好地掌控自我形象,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减少了情绪工作带来的负效应,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再次,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应是教师修炼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主要途径。教师情绪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实现场合在教师自己与学生交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两者之间直接关联的行为,就无所谓教师有否情绪工作素养。教师之所以爱学生,不是因为他知道或能够这么做,更不是因为他应该这么做,而是当通过师生接触、了解和不断交流之后,产生的出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对学生的依恋与悦纳的内心体验,是心甘情愿的付出,是一种想到自己学生的存在就产生的愉悦或关切。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张辉华,凌文辁,方俐洛.“情绪工作”研究概况[J].心理科学进展,2006,(1).

责任编辑朱守锂

作者:陈彩玲 李聪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