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旗渠精神的诗句

2022-12-06

第一篇:关于红旗渠精神的诗句

红旗渠——永远屹立的精神丰碑

春暖太行,万物复苏。走在红旗渠千里长堤,抬头看到在太行山的春光中,一道雄渠奇崛兀立,自天而来。它巍然如山,静默如碑。

上世纪60年代,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下,仅仅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战天斗地,劈山凿石,历经十年,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同时也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刻在太行之巅。

总书记说,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回望红旗渠精神,她仍然绽放着耀眼的思想光辉和时代光芒。我们要大力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做好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让这条精神长河流淌不息、永葆生机与活力。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水,是林县人民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因此,林县县委团结带领林县人民,克服千难万险、历经千辛万苦,也要修建

1 红旗渠。在修渠过程中,林县党员干部始终想在前、走在前,和群众同甘共苦。林县的群众说,干部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粮食缺的时候,党员干部把馍让给民工吃,自己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稀饭照月亮,县委书记杨贵曾因挨饿晕倒在工地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总书记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然而,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高压态势下,仍有少部分党员干部不收敛、不收手,贪赃枉法、腐化变质,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天津市原政协副主席、前公安局长武长顺,涉案金额74亿多元,且长期与多名女性通奸,生有6名私生子,其各类违纪问题相互交织,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作风专横于一身,把2003版《纪律处分条例》中所列130种违纪行为当做行动指南,一一“贯彻落实”,以致于总书记怒斥其“无法无天”。这样的官员,心中哪里还有人民情怀,眼中哪里还看得到民生疾苦?最近几年,还出现一种新的官场现象,怕出事不干事,为官不为。总书记指出,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庸政懒政怠政,也是一种腐败。出现这些现象,其根源在于其宗旨意识淡漠、担当意识缺失。清朝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封建社会的官吏尚能够对民众有如此深厚的情感,何况我们是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立党初心和

2 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呢?

新时代大力弘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红旗渠精神,就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臵,心系人民、扎根群众,担当作为,履职尽责,多做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工作,多做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实质。在漫漫十年的岁月里,红旗渠的建设者,住山洞、睡帐篷、吃野菜、啃窝头,奋战于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水泥自己制……逢山凿洞,遇壑架桥,终于修成红旗渠。

历史无数次证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人的脊梁。近期“中兴通讯危机”备受关注,一个年产值达到万亿级,员工7万余名的超级巨无霸企业,竟是这样的不堪一击。美国政府的一纸禁令,让其立即进入休克状态。中兴通讯的“缺芯之病”,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块“心病”。总书记说,“核心科技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而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尚能够在一穷二白、异常艰苦的环境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成功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今天的我们,为何要把命运交给他人主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涉及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必须牢牢掌握在

3 中国人自己手里。

新时代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就是要继续保持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破除小富即安、小成即止的满足感。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臵,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苦干实干拼命干,奏响科技创新的时代最强音。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精髓。在修建拦河大坝时,为了截流,500名突击队员奋不顾身跳入激流,手挽手、肩并肩,在河道中央筑起五道人墙,拦住凶猛激流,使大坝如期合拢;为了民工的安全,任羊成等12名勇士组成除险队,腰系绳索飞荡在悬崖峭壁间艰难除险;吴祖太、李茂德等81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价值观上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一个坚持“集体价值大于个人价值”的集体主义,一个坚持“个人价值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我国改革开放40年,与肯德基、麦当劳、美国好莱坞大片等一起进入国门的,还有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个人主义”价值观甚嚣尘上,尤其年轻一代中,占据相当重要地位。很多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将无私奉献看做是一种“傻气”。2008年汶川大地震,扔下学生跑得比兔子还快的范跑跑,强

4 烈冲击着我们的道德良知。今年1月安徽合肥火车站,一女子为了等候自己的丈夫上车,扒住高铁列车车门,阻碍发车。在扶跌倒在地的老人之前,先看看周围有没有摄像头、想一想自己的收入是否赔得起医药费,已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心态。

新时代大力弘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让人民拥有美好精神家园。

球王贝利曾经说过:“一个球队可以没有球星,但必须要有灵魂。有了这个灵魂,就可以将每一位球员培养成球星。”江苏省*****院就是这样一支具有灵魂的团队,这个灵魂就是“测天绘地、崇实致远”的精神,它与红旗渠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新时代,江苏省****院党委将继续弘扬“测天绘地、崇实致远”的精神,以质量立院、科技兴院、人才强院、依法治院为方针,团结带领职工群众,凝心聚力奔小康。

巍巍太行山、雄壮红旗渠。面对着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和红旗渠静静流淌的水,我仿佛又看到了铁血汉子腰系麻绳在悬崖峭壁间除险的身影,仿佛又听到了铁锤砸向钢钎的声响回荡在太行山间。昔日修建红旗渠的英雄们,你们还好吗?

5 林县人都说,红旗渠是一渠水,一渠粮,一渠电,一渠社会主义的蜜……我却分明感到,红旗渠,还是一渠担当,一渠务实,一渠奉献,一渠情怀,一渠永远屹立的精神丰碑……

6

第二篇:(走基层)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

这是蜿蜒太行绝壁的人工天河红旗渠(9月27日摄)。太行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峦,这里产生许多动人的远古神话: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几千年来,这些神话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续写着感天动地的新篇章。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着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 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9月21日,在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白泉村,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前右)采访带领群众奋战50多年、改变山区面貌,被称为“百姓福根”的72岁的村支书张福根。这是张福根(前左)和李从军一起前往村民家。新华社

记者 赵鹏 摄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李从军、刘思扬、朱玉、赵承)太行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峦,这里产生许多动人的远古神话: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几千年来,这些神话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续写着感天动地的

新篇章。

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着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

为壮丽的当代传奇。

人类历史的天空,总有一些相似的星光交相闪耀。

12世纪中叶,日内瓦湖畔,瑞士西都会教士们从山坡最为陡峭的德萨雷开始,背石垒墙,堆土引水,开垦了最古老最壮观的葡萄园梯田。

诗人们对着前人留下的美丽吟唱:德萨雷有3个太阳照耀着,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湖面,一个在古老的石墙上--那是石墙闪烁着的精神之光。

太行山,不止是三个太阳,那里有无数个太阳在照耀,那是太行人自强不已、

奋斗不息的精神之光!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

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太行山,是一座有梦想的山。 远古的祖先们,怀揣着五彩的梦想,在这里首试稼穑、聚族而居。他们开石凿壁,在溅起的火花中,燃起那堪比太阳、映照万世的火种。

人类不能没有理想,就像不能没有太阳。一旦胸怀理想,每一个人都会成为

太阳。

10月13日,河南省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中)在合涧镇小屯村的重修红旗渠工地给参加建设的村民鼓劲并了解工程进展情况。 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在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心里,红旗渠就是一条理想在淙淙流淌的渠。

郑中华不是一个语言表达很流畅的人,一着急甚至有些口吃。但每当讲起他的理想时,分外流畅,一连串诗意的语言从他口中冲出,妙语连珠,文思泉涌„„ 那是在一个会议上。郑中华几乎连气都不换:机遇珍贵,不能不干;现状堪忧,不得不干;民心所盼,不可不干;精神之源,必须先干,大干快干实干苦干拼命干„„

听会的人怎么记录也追不上他飞快的语速和奔跑的思想,只好回去传达:郑书记说啦,干干干干干!

1965年,当水从红旗渠总干渠一泻而下时,郑中华只是襁褓中的婴儿。小时候,红旗渠是他的太阳。

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起,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郑中华的办公室,挂了一墙蓝图。这些图往大说,就是他和林州人的理想:林州要由交通末梢向三省通衢转变,由三省边缘向区域中心转变。

今天的林州,把宽阔的红旗渠大道,伸展到太行山脚,让太行山变成都市之景;出太行的高速公路,在群山之间蜿蜒向前伸展„„

10月12日,林县老书记杨贵(左)来到红旗渠纪念馆,回忆起当年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岁月。 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半个世纪前,一张关于林州的蓝图被铺开。面对这张图的县委书记杨贵,把实现理想的手,指向了太行山。这张红旗渠工程图,被珍藏了50年。

“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崖头建电站,夜晚明如昼„„”那是一个多么浪漫的理想啊!

然而这个浪漫的理想,距离现实是那么遥远--

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远近闻名的“特产”是:旱! 《林州县志》载,这里自明朝建县始便“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老天不公,没有给林州安排一条像样的河。那时候,林州有些人家会有这样一口水井:井口非圆非方--为的是只有自家自制的水桶,才能伸进水井。

水,是林州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

难道只能如某些人所说,人类只能安于宿命,既生于此,必终于斯?

林州取水于邻省的浊漳河,是古籍《山海经》上赫赫有名的河流,传说中衔西山之木石而誓填东海的精卫鸟,就产生在这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以弱小之身撼博大之物、抗冥冥之天,中国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充沛,理想又是多么高远!

远古的思绪难以追寻,但昨天的记忆仍十分清晰。

那是1960年,杨贵带着大伙一头扎进茫茫太行,舍生忘死,苦干十年,硬是在太行山腰凿开了一条长渠--红旗渠。

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

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水渠,是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林州人勒紧裤带创造的奇迹。那是一部昔日太行人的英雄史诗!

唯有憧憬梦想的大脑,才能酝酿这样的史诗;唯有洋溢激情的人们,才能谱写这样的史诗!

石板岩乡大垴村党支部书记许存山,就是个有梦想、爱做梦的人。他的梦是一张张叠加的蓝图。

大垴村是林州最高最偏僻的一个村,海拔1750米,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

许存山接村党支部书记担子时才26岁,他扛起了全村人富裕的梦想。 村委会全部资产摊在他手心上--三个硬币,一共9分钱的积蓄,18360元的欠账也摆在他面前。

当兵时,许存山常常梦到家乡,梦到孩子们进了学校,梦到路修到了山下„„

但他想不到,梦想的实现,竟是这样艰难。

摆在他面前的有六难:行路难、吃水难、吃穿难、照明难、通讯难、娶妻难。

太行山的石头多是石英岩,这种红脸蛋的石头,出了名的坚硬。但红脸蛋的岩石这次碰到的是黑脸蛋的许存山。

他召开支部会,全村12名党员在党旗下发出梦想的誓言:“握紧拳头不松手,卒子过河不后退”。

很快,蓝图摆在村民们面前:两年通电,五年通路,三年通水,十年之中大植树,二十年兴科技„„

有人说,爱做梦的许存山,这次是在白日做梦。

然而,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腾,就能激发出精卫填海般的无穷力量!

架电,重500多公斤的水泥杆往山上运,要绕过几道悬崖;两三千米的山路,全靠人抬,小孩棉衣当垫肩,肩膀还是肿得馍一样。

一百多根电线杆,24个壮劳力,整整抬了两年。

电终于通了,村里的小太阳,照亮了太行。从来没用过电的山里人,把烟袋架到灯泡上--老汉们抱怨说,灯什么都好,就是点不着袋烟。

再之后,又修了4年,大垴村的人,把路修通了。一个村子的人,挖了48万土石方。

黑脸蛋最终胜了红脸蛋。 看到汽车开到山顶的第一眼,许存山一头倒在地上,晕死过去。

如今,大垴村依然不能算是富裕之地,人均收入只有两千多元,但它一步步前行,正在实现自己的第六个蓝图--太行山石板垒就的大垴,要变成药材之乡、生态旅游之地。

许存山和大垴,是郑中华墙上蓝图中的点和线,只有每个人发出理想的蓝光,蓝图才能变成美景。郑中华和许存山,是绘着同一张蓝图的人。

阿尔卑斯山畔的葡萄园,映照着三个太阳的光辉。中国的红旗渠却映照着更多太阳,每一块在渠上砌着的太行山石,每一个修渠者的躯干,释放出来的都是太阳的滚滚热量。

面对着墙上的蓝图,郑中华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在林州,谁干了多少事,都要与红旗渠比一比。

他经常穿梭于红旗渠的干渠支渠上,有时长久地抚摸着渠壁上的方石,就好像紧握着前辈的大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索引,就会失去方向。

郑中华不断追问自己:

饿着肚子,可以号召大家为吃饱而奋斗;但吃饱肚子,要为什么而奋斗?

上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

上世纪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大力发展建筑劳务,解决了林县人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建筑大军用挣回来的钱扶持家乡企业发展,实现着“富太行”的梦想。 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作为全省108个县市综合实力前8强的林州,虽然不用像修红旗渠一样开山,但发展中的无形之山,如何开凿,怎样翻越?

“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接过红旗渠的大旗,郑中华这些人把精神举得更高,把梦想也举得更高。 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

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太行山,是一座有豪气的山。

那是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盘古是先天之气的化身。当英雄撑开天与地时,中华民族的正大沛然之气,自天地不再混沌的那一刻勃然而生。

世界上从未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五千年,无论浸泡在怎样的苦难当中,始终不绝这口绵绵之气。

豪气是脾气,也是勇气。而在林州人身上,一个民族的脾气、勇气和豪气,表现得尤为强烈。

很多人把林州人引水开山,比作盘古开天地。想必当年一手执凿,一手执斧的英雄面对茫茫的混沌,如同林州人面对高高的太行,胸中涌动的正是那一股天地间正大沛然之气。

中国很少有城市,把专门为小推车写的歌,作为自己的市歌--当年修红旗渠,小推车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歌中唱道:“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一定要把车放到前边才停下来,就为了不居人后。

--这是一首林州人都会唱的歌,是一首在他乡的林州人都感到骄傲的歌。 唱到那个犟字,林州人都心领神会:没有这点犟劲,敢在太行山上动土?

林州人脾气犟,就像太行山上的那枝“虎口椿”,挤在虎口般的岩石间,有一点薄土,就倔强地吐出一簇新绿。

有人感叹,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气,犹如苦难磨砺出中国脾气。如果林州人没有这样的脾气,必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脾气,也熬不过千百年的艰难,挺立在世界东方。

林州人的脾气又叫“红旗渠脾气”,特点有三:干得苦、看得远、想得大。

李广元,林州的钢铁大王,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红旗渠脾气”的人。

我们在凤宝特钢厂门口见到他,这是个表面看来温和,甚至有点腼腆的男人,和传说中的印象判若两人。一辈子没有离开钢铁,他把他的事业变成了最简单的口头禅--干事。

李广元喜欢干事,他喜欢在钢铁中干事。

26岁时,他干的事是接过了铁匠铺,那是个专门打造红旗渠所用工具的小铺面。少年的李广元就是在这里,目送着父辈们的背影,走向红旗渠的。

但是,不甘于一辈子在铁匠铺打铁的李广元有一天提出搞汽车配件。

村委会上举座哗然。

李广元不慌不忙:“我领着干。成了,是咱村儿的;砸了,是我的。”

现在,汽车配件已是林州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一产业大部分起源于李广元当年不起眼的小小铁匠铺。

外在的是羞涩,但钢铁,才是这个林州男人的真正性格!李广元终于干成了事,把一膛打铁的小火炉,变成了产钢的高炉。 2001年,曾经的铁匠铺开始发展钢铁产业,进而进军特钢及无缝钢管。目前,正在建设50万吨油井管项目。

水火相济,融于一身。谁也说不清这个温和的男人,心里藏了多大的一把火!他成为林州最大的利税大户,一年纳税过亿。他说,人不能只为钱活着,我生在太行山,长在太行山,红旗渠的精神已经长在我的骨头里。

9月26日,河南省林州市东姚镇石大沟村支部书记郭变花在山顶劳作。身上有着当年修红旗渠“铁姑娘”影子的郭变花,10多年来带领大家植树50多万棵,绿化荒山秃岭5000多亩。她吃住在山顶上的窑洞里,植树开荒,誓把穷山村变个样。 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在太行山许多村落都可以发现李广元这样的传奇人物。郭变花就是这样一个人。见到她也让我们颇为吃惊,她并不像朵娇柔的花,更像棵大树,神气活现地立于太行山上。 郭变花的脸让山风洗得黑红,脚下穿的是那常年不变的解放鞋。

15年前,一个电话把在外地承包工程的她催回了家乡,乡里领导对她说,干吧,石大沟就交给你了。

“石大沟,石大坡,荒草连成窝。”有人泼冷水:“男人们都没把石大沟干成景,你个妇道人家能干出个啥?”

可是,生就红旗渠脾气的郭变花偏要干出个啥。

郭变花治路,治穷,更要治山。治山就要种树,种树就要爬山。从此,长在平原的郭变花和山“粘”在了一起。

之前,这个女人恨山。第一次去婆家石大沟,她就跟丈夫怄气:早知道你家在这儿,不嫁给你了。

现在,全村人眼巴巴、直勾勾地盯着她,她不得不逼自己爱这些山。 从来女人干事难,九分苦一分甜。这个之前在城里穿高跟鞋的女人,从此只穿解放鞋。一年穿破十几双,只为爬山。

荒山没人管,拍卖没人要。郭变花揣了一兜子钱去了,这个女人响当当地拍着自己包嚷着:没人要这山?我要了!

她一口气承包了万亩山林。在山上挖个窑洞,支起个灶,就着山水吃饭,听着山风过夜。

每一年,她种十几万棵树,一年上千亩。一干就是五年。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 我们问郭变花:难不难?

她想都不想地回答:“老一辈吃野菜修成了红旗渠,还有比那更难的吗?” 面对着绿油油的承包山,郭变花说,这树我一棵都不要,一棵都不砍。砍一棵,我都是石大沟的罪人。 她让荒山一片翠绿,把石头变成致富资源,用山货打造销售品牌,穷村改变了模样。

全村人做了个红绶带,给她披上。

十八世纪初,从未到过中国的黑格尔,收集到了他能收集的所有中国文献,认真研究后认为,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

事实并非如此。

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河逆流而上,生于太行山的人们深知,在这里,人类的精神之光一直照耀着太行人的心灵,民族的精神火把,从来没有在历史的天空熄灭过。

10月12日,在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乡桃花洞村太行大峡谷深处的桃花谷,桃花嫂子申兰英在饭店前讲述桃花谷的故事。11年前,她的丈夫——桃花洞村的原支部书记原海生,在为村里开发旅游奔忙时掉入山谷遇难。申兰英在村里开了一家“桃花嫂子面馆”,如今“桃花谷里桃花店,桃花嫂子桃花面”已经成了太行山的品牌。 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

人类总是对英雄怀有天然的崇敬。

传说中追日的夸父因缺水而亡,至死不悔;太行山人为引水而战,生生不息。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韧性。

1960年,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牺牲在修渠的工地上。 取水,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落在了母亲肩上。女人力气小,被抢水的人群挤落在水中。母亲扛着空桶,穿着湿透的棉衣,一进家就撵张买江出门:“你上渠!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

通水的那天夜里,她坐在渠边,整整守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拦住了前来挑水的人群。她要先于别人打第一桶红旗渠水,因为她贡献了丈夫,又把13岁的儿子送到渠上,她比别人更有资格。

这是为内心一口气,坚韧地活着的女人! 又是一年的桃花盛开了。

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

有桃花的艳丽,又有梅花般的品格。冬季每有游人来到林州,石板岩乡桃花洞村是必去的地方--那里冬天可以看桃花。

申兰英与原海生,青梅竹马,就长在那个冬天里桃花烂漫的村子。 2000年,原海生掉入山谷。当支书的他,是死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 就在他走后,桃花洞村的旅游开始热起来。

就像莫邪当年铸剑七七四十九日,以身赴铜水,血凝剑气,其志感天动地,因而铸就名剑。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的生机。

丈夫留给申兰英两个孩子:儿子上大学,女儿刚刚初二;还留下了点账面上的钱,是一直没有领到的村主任工资,每年700元,一共欠了10年。

咬咬牙,申兰英支起了桌子,搭起了棚。过路人吃她一碗面,丢下两块钱。 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 吃面的人开始直接叫这个爽快麻利的女人“桃花嫂子”。 一位画家给她写了几个字贴到了屋里:“桃花嫂子面,好吃看得见。”渐渐地,她把“桃花嫂子”的招牌挂在了外墙上。

当地人说,桃花谷里桃花店,桃花嫂子桃花面;桃花乡里桃花香,桃花溪漂桃花瓣。“桃花嫂子”成了太行山里的品牌,老粗布、杂粮,都追着赶着标出桃花嫂子的名字。

人们看到申兰英脸上总是挂着笑,可她内心却有不为人知的苦楚。她把自己与丈夫结婚时的一张照片镶在镜框里,天天守着。

当我们提到原海生时,她说,只有一张合影,11年了,还是想他„„ 一语未了,掩面而去。

总是有一些英雄没有来得及戴上红花,就悄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 原海生坠下悬崖的地方,后来是一道有名的景点,两道飞泉夹石而过,取名“含珠”„„

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是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体解而未变”“虽九死其犹未悔”!

谁也不敢说上天亏待了林州。但是,这个大山里的地方的确没有得到上天厚爱。一个缺水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县,凭什么50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凭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让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河南108个县市处于前列?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还在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太行山下,一个曾在井下挖煤的汉子,在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桑中生从来都拒绝谈起他最艰难的时候。 记者试着问他,他回避:不提这个。 笑着拒绝,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 --“谁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也是一个穷得没钱吃饭的人。最苦的时候,机器全趴在厂房里,家里拿不出一分钱,门口站满要账的。

2008年,桑中生投资搞起了用于太阳能的多晶硅,当年就缴税1亿元。2009年,投资27亿元扩大产能。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浪扑到了中国的山区,原来300多万元一吨的多晶硅,降到10万元也没有人要。

只得停产。

置之死地,能否后生?没有资金寸步难行,情急无奈之下,如同秦琼卖马、杨志卖刀,桑中生决意出让企业股份,换来帮他进行技术改造的团队,以作最后一搏。

桑中生能否走出困境?没有人知道;这一搏就是最后一搏?没有人能回答。可桑中生说,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大凡英雄志士,往往浸染着浓烈的悲壮色彩。他们历尽艰难险阻,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明知力不能支而殊死搏击,直到最后一息。如同不顾一切逐日的夸父,最终倒在实现理想的途中。

曾战太行,曾出太行,曾富太行,但是,林州人不允许自己安卧太行,这是一群虽然吃饱了饭,还要为自己理想逐日的人!

9月25日,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白泉村72岁的支书张福根在太行山上和村民一起修路。几十年来,他带领50多户村民劈山修路、深打旱井、植树造林、发展旅游,改变山区面貌,被称为“百姓福根”。 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淮南子》

太行山,一山高于一山,一山险于一山,一山难于一山。没有人告诉我们,太行山是不是女娲补天后留在人间的神石,补上去的是天,遗留下的是爱。

请告诉我们,太行山边的人们,为什么具有如此淋漓尽致的大情,俯仰天地的大性,炽热如火的大爱?

临淇镇白泉村支部书记张福根的一生,就是对太行人这种大情大性大爱的最好诠释。

盘山而上一个多小时,我们见到张福根,此时已是傍晚。如同故友重逢,客人与主人相见甚欢,相拥而坐。

群峰壁立,星空寂寥;山风拂面,松涛有声。

一落座,张福根就滔滔不绝地向我们畅谈他的白泉创业史: 劈山修路,修通了白泉通往山外的22公里大路; 打旱井,52年打了1685眼,没让百姓去远处打过水;

植树造林,凭借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一张锨,绿化了2万亩荒山; 发展旅游,建了个白泉山庄,开辟景点搞旅游致富„„ 他说,这就叫创业四部曲!

在海拔800米的悬崖上,张福根口若悬河,激情四溢,迎风开怀,顾盼神飞!

眼前的张福根,哪里像一只眼睛失明的72岁的老人? 哪里像大字不识几个的土生土长的农民? 畅谈“四部曲”后,老人意犹未尽,又吟诵起他早年的励志诗作。那诗句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蹬破地球闯开天,单手举起太行山”!

此刻,我们不禁受到感染,这是太行儿女用山的气魄与山在对话! 太行山,你的孩子为什么这般神勇?谁给予他们补天之力?谁给予他们造地之能?

张福根有双蒲扇大的手。掌上的老茧铜钱厚,十指粗糙像钢锉,带着累累伤痕。

有的客人与福根握手,瞬间被那双大锉锉痛。松开后,看着他的手,情不自禁地感叹:你是真正的劳模啊!

白泉村硬化了村民家门前的道路,到其中一家时,福根拦住了要修这条路的人。路的尽头,是福根自己家。

村民们不答应,终于,5年后,路通了。

我们一共见到福根三次,每次福根都穿着同一身衣服,村里人说,那是他见客人的体面衣服。

我们问,老支书困难到买不起身衣服?

福根说,不是困难,是整天穿着好衣服,就不想干活了。

福根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开会误了活,也一定要补上。他说,我一天不干活就不得劲。

当了52年的村支书,但每次选举乡亲们还选他。每次选举,福根都是全票。他们说,福根活到一百岁,就让他把支书当到一百岁。

临别时,福根偷偷对我们说了句心里话:是的,我还想再干20年支书,因为为乡亲们要做的事还没有做完。说了之后,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觉得自己有点贪心。 春节,村民们自发在村委会贴了副对联:“半生辛劳富白泉,一腔热血为百姓”,横批:“不忘福根”„„

一百多年前的欧洲,一位伟人说,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这个人是卡尔·马克思。

林州人是幸福的,他们被如此创造而不求回报的氛围包孕着,被如水的爱拥抱着,被英雄的精神滋润着。就像幸福的德萨雷,它的葡萄园,被三个太阳拥抱着,天上的给其温暖,湖里的给其滋润,石墙上的给其坚强。

无论是德萨雷的太阳,还是林州的水,都是爱的光芒,是无法言传的内在力量。

万福生,林州企业家。父亲参加过红旗渠修建,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踏出太行搞建筑,创业刚赚了点钱,就在当地捐建了一座中学。临终前,父亲把万福生叫到床前说,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要千方百计吃饱肚子,吃饱肚子的时候,要想到还有没吃饱肚子的人。

万福生怎么能忘记那个播一口袋种子,只有一兜收成,曾用火柴盒分配粮食的年代!他接过父亲的事业,更记住了父亲的遗训。迄今为止,他捐献的善款达到1000万元,被称为“林州好人”。

9月24日,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秦周顺在任村镇阳耳庄村为村民义诊。秦周顺的姑父就牺牲在修建红旗渠的工地上。他的心愿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把林州市的500多个村庄都走遍,让一生没有到医院看过病的老人,能享受哪怕一次的正规大夫的医疗服务。十几年来,秦周顺带领他的团队行程4万里,足迹遍布林州太行山区的400多个村庄,义诊患者4万余人。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一次下乡诊疗,林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秦周顺让突如其来的锣鼓声震撼了。那是村民们听说大夫要下乡来看病,自发组织起来欢迎他们,那一天,变成了乡亲的节日。

从那时起,秦周顺就在办公室挂了一张林州地图,每到一个村庄义诊,就在地图上画上一个圈圈。十几年来,他来回于红旗渠的怀抱中,行程4万里。林州地图上的543个行政村,已经被他画了434个圈圈。 他的目标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把林州市每个村庄都走遍。让一生没有到医院看过病的老人,享受哪怕一次正规医院大夫的医疗服务„„

还有一个老人的捐款仪式,感动了人们。

当年曾经修过红旗渠总干渠的申满仓,为重修红旗渠拿出了两捆现金。一捆10万元,一共20万元。老人说,咱打拼挣了钱,不能光装在自己兜里。

老人是地道的农民,钱是头天晚上打电话,让在太原工作的儿子邮过来的。 今年2月2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慈善颁奖晚会在红旗渠畔举行。谁也没想到短短数小时,晚会现场便收到上千万元的捐款。

父亲3年前病故,母亲2年前下岗。少年魏于皓被确诊为尿毒症,透析、换肾,巨额医疗费用让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几近崩溃。

少年得到了资助。

少年的母亲站在台上。她说,我是个要强的女人,我从来不让别人看到我的眼泪„„

一语未了,女人蹲在台上放声大哭。

原来没安排讲话的市委书记郑中华,此时为激情所动,走上台来,即席演讲。他说,感谢新时代,感谢共产党。因为改革开放,才有了新时代,才有了这么多富人,他们应该回馈社会„„

台下鼓掌!

郑中华又即兴朗诵起现场写下的一首诗:

“今晚,热泪盈眶;今晚,爱心飞扬;今晚,让我们感受爱的力量„„”“林州,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英雄的人民侠骨柔肠„„”

有大爱无疆,就有大美难言! 10月12日,河南省林州市中生半导体硅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桑中升在精馏车间研究回收系统。 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

登上红旗渠,仿佛能听到太行山的呼吸。

无论是从地理方位,还是从时空坐标,这都是一座展现巍巍中华气象的山脉。

山上,是站立的中国。

地下,是深藏的中国--林州辖于安阳,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发现地,16万片甲骨在历史的土壤中深藏不露,整整等了现代的人们120万个日夜。

如果寻到那根绳子,不知是不是可以找到远古人们面对太行山,结绳记事,系在一条绳索上的记忆?

时间的甬道,走出来了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带领后代挖山不止的声响,今天还鸣响于历史的回音壁上。

太行、王屋二山,虽然已从愚公的门前搬走,但是中国的未来之路上,还有渡不完的河流,搬不完的大山。

今年,杨贵和郑中华应中直管理局之邀,同时参与了一场讲座,两人一前一后讲演,主题就是红旗渠。

多么奇妙的搭配-- 同一职位,不同年龄。 皓首,黑发。 一个建设红旗渠,一个重修红旗渠。 神奇的传承把两人联系在一起。

这不只是一次沿着历史痕迹的寻访,也是面向历史的发问,和面向未来的作答。

台下一片寂静,一片模糊的泪眼。

一个大国,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具有展望未来的眼光,和追问历史的能力。一个时代,不能只留下飞速发展的数据,还应该为后人保存丰富的精神食粮。

当人们访问当年开挖红旗渠的那些“愚公”时,突然发现,岁月无情,他们已经在逝去中慢慢凋谢。

毕竟,近五十年过去了。

当年叩击太行的前辈离去后,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否还会有人讲述?人们担心的是,红旗渠精神,这种可以感觉却无法触摸的至真至宝,是否可以传承?红旗渠精神,是否会因物质生活的丰裕而被窒息?红旗渠的精神家园,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否有人守望?

岁月可以风化坚硬的太行山石,唯有精神不可随风而去。

1934年,当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时,无数的人们放下手里的锄把和书本,眼睛放光地追随着这支戴着红星的队伍而去。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支队伍能给热爱它的人们什么呢? 鲜血,饥饿,危险,甚至死亡。 还有,饱满得闪闪发光的伟大精神。

中国人喜欢用万里和千里这种极宽广的距离,来形容诗意和伟大,譬如用脚走出来的万里长征,用手凿出来的千里红旗渠。 两个事件都是在环境极其恶劣,物质极度困窘,在几近不可能的状态下完成的。唯一可以找到的共同点,是完成它们的人,都具备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气质。

当这种精神成为文化,当这种精神成为传统,当这种精神融入血脉,自然就有了与苍穹比阔的力量!

中国的道路,是走出来的;中国的江山,是打出来的;中国的富强,是干出来的;中国的精神,是几千年来的日月,积攒出来的!

林州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前进的节奏,是那么地吻合。 20世纪60年代,林州解决了水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林州解决了粮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林州逐渐开始解决钱的问题;

现在,吃饱了肚子的林州,执着地甚至倔强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兜里有了钱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抬起头,仰望未来星空,在扪心自问自己的精神归宿„„

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徐悲鸿用他的画笔,画出了愚公移山; 解放战争的前夜,毛泽东用他的思想,讲起了愚公移山;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林州人用铁锤敲出了愚公移山;

今天,我们又在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有形和无形的大山前,想起了愚公移山„„

在林州,我们听到一串串意蕴深远的小故事: 这是一口水的故事。

张买江的父亲去山西打工,临走之前的一顿饭,就是没有一口干净水,只好用牲口喝的雨水澄清后做饭。 林州人因为喝不上这口水流落他乡,曾经为了这口水战天斗地。如今,他们不再为一口水而担忧,但他们只要永远记住这一口曾经喝不上的水,追求幸福、超越自我的理想就不会停步。

还有一碗面的故事。

林州人最爱吃的,是家乡的面条。一位林州籍的将军回乡,家里没有大摆宴席为他接风,而是在院子里支上了两口大锅,一口炖菜,一口煮面,人手一碗。

林州人即使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最留恋的还是那碗面。就像林州那首脍炙人口的《推车歌》所唱:“只要有一碗糊涂面,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气势还要壮啊!”

一碗面,盛的是本色,装的是力量。 再就是那一条渠的故事。

每个林州人心中都有一条精神之渠,那是红旗渠的儿女们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旗渠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成就了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 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 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 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 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无论我们将来多么富有,多么强大,都不应该丢弃。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第三篇:人工天河不朽的丰碑红旗渠精神永恒的旗帜

元月13日,应河南省总工会的邀请,我作为一名来自中铝郑州地区企业的劳模代表与省总工会的桑金科副主席、马露霞副主席及省总工会的全体工作人员一同前往郑州市博物馆,参观红旗渠精神巡回展览,感到非常荣幸。

走进展馆,一副壮丽而又豪迈的画卷映入了参观者的眼帘,跟随讲解员的讲解,把我们带回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初,地处太行山区的林县人民为解决祖祖辈辈因吃水难而无法摆脱贫困的问题,在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的带领下,立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组织了37000人的修渠大军,开赴太行深处,开始了“引漳入林”的宏伟工程。他们“胸怀愚公移山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凿山挖石、随山就势,历时十年,修渠1500公里,终于在层峦叠嶂的太行山上,建造出了震惊寰宇的“人工天河”,实现了“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宏伟目标,结束了林县人民“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特别是在这场人不从天命、敢与大自然搏斗的壮举中,共有81位勇士因公殉职。涌现出的许多事迹更是空前绝后、可歌可泣:有飒爽英姿的铁姑娘,她们因营养不良而全身浮肿,仍穿梭在抬运石料的行列中;有为提高打凿炮眼效率,双手扶握两根钢钎,被誉称为“凤凰双展翅”女扶钎能手;有凿石如行云流水的女石匠;更有被誉为“空中飞人”的排险英雄、特等劳模任羊成,凿洞英雄、特等劳模王师存„„等。也正是有了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人民,才铸就了“人工天河”这座丰碑;创造了令世人敬佩的“红旗渠精神”。

面对在如此艰苦的岁月和困难重重的环境中,仍不辞艰辛和不惜生命而忘我劳动的前辈们,使自己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自己虽身为一名劳模,也顿觉自愧不如。所幸的是,在参观中我见到了已年过七旬的特等劳模任羊成、王师存两位老人,我请他们站在我的面前,深深的向他们鞠了一个躬,以表示我发自内心的敬意!

参观结束时,我愉快地接受了电视台和报社记者的采访,谈了自己的感受:“林县人民千军万马战太行,不仅为我们创造了红旗渠这样如此巨大的物质财富;更为我们留下了红旗渠精神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林县人民战天斗地、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壮举更是对《国际歌》最好的诠释,即:要创造人类的幸福,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弘扬“红旗渠精神”,继续努力的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为中国铝业的发展、中原的崛起、祖国的强盛,贡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

2005年1月24日

第四篇:不朽的丰碑 红旗渠精神进校园活动文

不朽的丰碑

————红旗渠精神在当代

林州,一个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的新型城市,正在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引起世人的关注。就在半个世纪以前,这里的人民创造了让世界瞩目的人间奇迹——红旗渠,它被人们称作“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的水长城”。

回首艰苦岁月,见证人间奇迹。林州人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敦厚、诚恳,但上天并没有因此而赐予这里的人们肥沃的土地,甚至连吃水都是困难,过去这里有一俗语“水贵如油”。危机和苦难的另一面就是机遇和辉煌,生在太行边上的林州人,并没有被这苦难吓倒,他们不甘心做大自然的奴隶,而这一切更是激起了他们的斗志,要把河山重安排,做大自然的主人。这是一种何等豪迈的气概!

如果不叫作“人工天河”,遇到的困难或许会比想象中要少得多。1250座山头,211个隧洞,152座渡槽,2225万方土石,没有大型的机械设备,只有钎和锤,车推和肩扛;在山崖上修渠,总干渠纵坡只有1/8000,而这背后的技术支持只有一个中专生和几个“土工程师”,测量工具只有两台自制土测平仪;而这工程的开始又恰恰是在三年困难的高峰期,他们不向国家要一分钱,完全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太行山上,红旗渠的英雄们喊道:“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为了建成红旗渠,就是铁山也要钻它个窟窿!”这般冲天豪气,在困难面前,他们苦中作乐,战天斗地,百折不挠,实实在在的改造了自己的命运。那其中一个个真真切切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他们将与太行共存!红旗渠人那不畏困难,在困难面前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毅力,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壮举! 红旗渠凝聚的这种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块不朽的丰碑!

继往开来,英雄儿女传接力。有人说,如今国家强大了,林州焕然一新了,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不再需要红旗渠精神了。事实上,困难在形式上是不同了,但在难度上或许要更大。我们仍需要红旗渠精神!

南水北调是盛世中国水利史上的史诗,是红旗渠精神的鲜活版。南水北调工程从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反复比选,到最终形成实施方案,历经五十余年,仅中线总干渠1277公里,渠道之长,移民征迁任务之重,占地之多,前所未有。 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是红旗渠精神的科技版。2003年,神州五号发射;2005年,神州六号升空;2008年,神州七号飞天;2011年,神州八号又让中国扬眉吐气。祖国科技的飞跃发展,离不开背后难关一次次的突破,是红旗渠精神在当代的影子。

2010年林州市高考成绩的辉煌是红旗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红旗渠精神的教育版。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他们是红旗渠精神虔诚的践行者!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业的是红旗渠精神的草根版。造福乐山岛被敬称为“谷满仓”的谷文昌;情系水利、终生无悔的付书金;以家为校、三十载呕心沥血的王生英;翻山越岭,风雨无阻,被热心网友称为“大山深处的鸿雁”的李广生,他们用红旗渠人特有的“韧性”,谱写着一曲曲感人肺腑的乐章。“林州人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做,林州人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郑书记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到。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就是红旗渠精神,它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的身边。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珍贵的精神宝库,无论是在何种艰难困苦下,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勇气、毅力和力量。它是我们的精神靠山。

林州的飞速发展需要红旗渠精神! 中原经济的崛起需要红旗渠精神! 我们中华的强国之路需要红旗渠精神!

往日山崖天河开,而今蓝图恢宏展。任何辉煌的成就都离不开卓越的领导者。红旗渠和她扬名天下的故乡离不开杨书记。今天,卓越的领导者带领红旗渠人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因为他们的高瞻远瞩,慧眼独具。伟人的情怀是相互吸引的,他们是胸怀磊落、出手不凡的英豪,他们留给众人的将永远是令人惊叹的大手笔。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布局已初见端倪,红旗渠人新一代的领导者运筹帷幄,指点江山,他们将带领红旗渠人在红旗渠精神这面大旗的飘扬下创造出新的辉煌,他们将带领红旗渠人迎来史上划时代意义的一天!

第五篇:浅析红旗渠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论文

浅析红旗渠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院系:

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

汽车服务工程

组长:

邓腾飞

201001030026

组员:

陈泽众

201001030063

李伟成

201001030006

楚亚兵

201001030027

支攀科

201001030042

张国亮

201001030039

王红帅

201001030043

201001030029

201001030048

指导教师:刘会平

浅析红旗渠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摘要: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的建设结束了林县十年久旱,水贵如油的苦难日子,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虽然孕育于上个世纪,但是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修建背景、建设历程、青年洞、社会反响、价值导向

一、 修建背景

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林县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自明朝正统元年起,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514年中,在林县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自然灾害100多次,因大旱绝收就有30多次,其中发生人吃人的惨景,就有5次。民国初年,任村桑儿庄有位叫桑林茂的老汉,为了全家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上一顿饺子,天不亮就到离家几十里黄崖去担水。由于人多,泉水小,等了一天才接满一旦水。而在昨日才刚娶进家门的新媳妇,在家等着老公公担水回来煮饺子,左等右等不回来。等到天黑才终于看到老公公担着空水桶而回。天黑山路不好走,一不小心脚一滑,一桶水就全洒在地上,那也就意味着这家将会至少一天没水吃。看着满身大汗的老公公,新媳妇羞愧难当,难于面对家人,于是在除夕悬梁自尽。这是一个天吃人的真实故事。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时任林州县委书记的杨贵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担着被撤销职务受处分的风险,排除万难,下定决心要修红旗渠。

二、 修建历程

据当年红旗渠工程的除险队长任羊城老人回忆,当年他在上工地之前,总要把自己的铺盖捆起来,他还有个小本子,把他平时借别人的东西都记在上面。有一次他的秘密被工地总指挥长马有金发现了,问他是不是想开小差当逃兵。任羊城说:“咱干的是啥活,有多危险,万一哪一天粉身碎骨,我的东西也现成,把四两套子,王棺材里一放就行了。

在林洲,只要是65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修过红旗渠,大家都不讲任何条件,不叫任何困难,一心一意修建红旗渠。民工们住山崖、山洞、席棚,每逢下雨,下大雨,里边下小雨。由于长期睡在石级上,地下潮湿而且又凉,很多人都的了关节炎,但他们仍然坚持在工地上。(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被逼的脸1960年的大年都没过就进入了太行山。此时,正是年轻的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国家没有更多的资金支持,施工没有任何的大型机械设备,更没有任何的现代化运输设备,并且此时也正是我们的祖国最饥馑的年代,修渠民工们每天只有6两粮食,唯一可以补充的就是糠麦和几十种野菜。但林县人硬是咬着牙,鼓着劲,凭着自己的一双手,靠着一锤一杆,逢山破山,遇沟架桥。终于把漳河水引到了林县,从根本上改变了祖祖辈辈靠天等雨的生存状况。林县的历史由此重写,林县的地图也由此重绘。

当年修建红旗渠,林县共动员了31万群众参加,投工4126万多个,开挖土石方222

5万立方米,削平山头1250个,架设渡槽151个,凿通隧洞211个。如果把开挖的土石筑城高2米,宽3米的高墙,它的长度可以从南国的广州一直连接到北疆的哈尔滨。而修渠的投资却只用了6800多万元,这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其实里面还有许多不计报酬,不为名利,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成分,而这些都是不能用常规来衡量也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

千军万马战太行,杨贵是主要的决策着。那个时候他是林县的县委书记。他不忍心林县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后还受干旱缺水的煎熬。他最了解广大农民世世代代的痛苦以及愿意为解除痛苦所付出的代价。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带领全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然而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我国经济工作忽视客观规律,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犯了急躁冒进,高指标的错误,加上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国际上的反华大合唱,在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政权残余趁机进行反攻大陆的煽动宣传。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暂时的困难,各项重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1961年1月,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夯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这本来是正确的。但是,具体贯彻执行中,在黄河省一些地方提出了白日休整,停止农村一切农业基本建设,水利工程一律下马,学校停止体育课这种不实事求是的“一刀切”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大被动。常言说得好,有人打喷气,就有人得感冒。在红旗渠工程动工之初就持有不同的意见的人,一看温度适宜马上跳了出来,抓住红旗渠工程建设中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的问题,比如,修去民工吃住条件恶劣,每人每天只有一斤粮食标准,住在山崖河滩,加之缺乏经验,出现过战线拉的过长,运输跟不上,技术力量薄弱,以及发生过几次伤亡事故等大做文章,说什么红旗渠是死人渠。如果把修红旗渠的工钱用来打井,早就把林县淹了,修建红旗渠劳民伤财,穆易带领群众修建红旗渠是想捞政治资本,修建红旗渠是县委头脑发热膨胀。但是杨贵仍然一直坚持带领全县人民修渠不动摇。

三、

青年洞是怎样炼成的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位于林县任村镇卢家拐村西,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6米,高6.2米,纵坡为1/5000,设计流量23秒立方米,总投工13万余个。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上级决定红旗渠停工,农民生产自救,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也不愿苦熬”,并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背着领导坚持继续施工,当领导来检查时,他们就躲起来,领导走了就继续施工。当时每个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然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经月挖山不止。他们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进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多的奋战,终于于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完成了红旗渠建设的关键工程。

为了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专程亲笔题写了洞名。

四、

社会反响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

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来临红旗渠视察。1995年4月14日,胡锦涛视察红旗渠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弘扬当年的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河南的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1996年,红旗渠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工期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五、

红旗渠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从主流上来说,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态度和行为处事是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拥护者,他们高度支持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严格遵守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了信心,然而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理念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必然也难逃一些落后的、负面的价值观念的冲击。当代的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极力遏制各种落后思想,落后价值观在大学生中蔓延。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中国民族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中蕴含的锐意进取的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对当代的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引领大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当代的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首先,由于有些大学生从小下比较富裕的家庭环境中,家长过分 宠爱 使得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钱家里拿的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在大学期间他们更多的是享受大学轻松时光,因害怕辛苦很少愿意参加社会实践,出了大学他们也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想法,金寄存希望与家人帮忙找到工作。其次,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气的影响,某些大学生滋生了单纯追求物质上的攀比的心理,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社会与其艰苦奋斗,不如投机取巧,这些生活态度无疑将是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影响下,他们不但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甚至有可能造成社会矛盾,成为社会负担,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力量。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大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中,对学生不断地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宣传,能对有上述不良思想的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红旗渠的开凿更是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大学生详实地了解红旗渠修建时的艰苦背景和取得的光辉成绩,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到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性,认识到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一个阶段,都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努力奋斗,认识到在优越的社会条件下,只有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创造者。

(二)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在当代大学生当中,某些学生因为从小就是独生子,就自认为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以致于在生活中极易过后地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懂得如何平等地与人交流,缺乏团队协作的精神,此外,受一切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有些大学生从注重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转向过分注重实用价值和物质享受,从而致使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缺失,无组织无纪律的那个现象屡见不鲜,红旗渠精神是以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团主义精神为向导的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国家间政治经济竞争下不断加剧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在大学中发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既讲价值规律又讲无私奉献;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社会效益的局面,从而最终增强我国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和创造力,在红旗渠精神的影响下,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甚至在毕业之后长期在边远、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他们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精

力,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大展拳脚,将自己的知识和精神传给边远、贫困地区的社会建设者,引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精神引导大学生培养科学扎实的办事作风,社会发展速度的过于迅猛使得很多人患有易浮躁、易冲动的毛病。这种情况在大学生中显得尤为突出,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又急于求成,想迅速的融入社会,他们以为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理论知识和比较完善的工作蓝图就可以轻松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然而回归现实,由于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稳扎稳打的习惯,大学生们的工作计划很快会遭遇滑铁卢。所有的宏伟蓝图都成了泡影,于是他们就开始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产生怀疑,以致再没有激情兑现自己的承诺。红旗渠精神映出:敢想敢干和实事求是是相辅相成的,坚定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反映出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而这种理想抱负要成为现实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灵活用具体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之上。

总之,通过本次课外实践教育,我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彻底被红旗渠精神折服。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一红旗渠精神为准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红旗渠传》

刘法修著 【2】 《行走中原》

【3】 《红旗渠纪念馆》展馆资料

上一篇:关于歌唱祖国的朗诵稿下一篇:关于孩子学习的祝福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