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事政治热点

2022-06-30

第一篇:高考时事政治热点

2017高考时事政治热点(共)

2017高考时事政治热点

篇一:2017届高考时政热点高分复习策略

2017届高考时政热点高分复习策略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已经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和“现实问题立意”。也就是说,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政治科教材的很多内容又都涉及时事政治,并且需要与时俱进。而时事政治又往往反映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高考政治试题结合时事政治是理所当然和合情合理的。那么2017年高考时政热点我们要怎么备考呢?下面跟gkstk小编一起来看看最佳的备考攻略吧!

1、夯实学科基础,提高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不是不要基础知识,也不是不要知识体系。考察时政热点问题,也不是不要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必须时刻不忘基础知识,千万不能脱离基础知识去搞热点。我们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和主干知识的考查范围,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要融会贯通,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切忌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同时要解决好知识的系统性问题,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树立学科知识体系。我们在体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效率,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为分析和解答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调动知识,是指在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是考生根据试题

信息和要求对已储备知识的选择和提取。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知识的重组、迁移能力。只有夯实学科基础,特别是熟练掌握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把握知识的整体框架和内在联系,才能准确、灵活地调动和运用知识。

2.关注时政热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

高考命题所运用到的信息,往往很多都是时政热点信息。高考命题不回避热点问题,常常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题材,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我们对热点问题的分析,主要是要引导学生提高调动运用知识,判断、阐述、探究、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老师没有必要对每一个热点问题都做系统全面的分析,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我们可以提供材料信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我们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查找材料信息,再进行探究、讨论。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要从一般意义上对热点进行分析,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又要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

热点问题并不需要我们去死记硬背,关键是学会分析思考,通过热点专题复习,降低高考试题的陌生度,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信心。 我们平时在进行热点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热点问题的复习思考,提高自己的能力,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掌握分析热点问题的方法。

对于热点问题,我们分析思考的一般程序是:

(1)认真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

要弄清材料共有几层意思,读懂每层的大意;要把审材料和审设问结合起来,从每层材料中概括出隐含的观点;要综合归纳出各个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思想;要弄清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特别注意标题、首尾句,还要注意标点。要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中心词、限定词;要弄清题目要求运用的知识范围;要弄清题目设问的具体要求,包括答题的方面、角度、范围等。

(2)确定论据,进行构思 要根据材料的中心观点、论点,回忆教材及时政中与此相联系的理论知识,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筛选,确定答题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要在动笔前先在头脑中进行构思,明确答题的要点、层次,以确保条理清晰。

(3)真组织答案

要把基本理论准确表述出来;要把基本理论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理论;对材料的分析要把握本质;要注意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我们要把时政热点复习当成一个手段,通过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综合性解读,来达到提升能力、巩固知识的目的。

3.加强分析综合,提高解答时政热点问题的能力。

时政性选择题一般是直接以时政内容为切入点,题目和备选项都围绕这些主题设计,直接以这些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或考查目标,直接考查考生的了解、掌握情况。考生在解答时,要全面、认真地审题,弄清楚题意和题干的规定性,弄清每个选项本身是否正确,将其确定后再与题干相联系,区别共性和个性、可能与必然,选择与题干相吻合的选项即可。

时政类主观题一般要求结合材料组织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在解答过程中,先仔细阅读题目所给背景材料,边读边联想其可能涉及和考核的课本知识点,要开拓思路,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评价这一时政材料。有些时政题还会借助图表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解答这类考题要先审读图表材料,包括审标题、图表和注释,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规定了材料论述的方向,是材料的中心意思,对我们审题和答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有助于考生回答题目所问的图表反映了什么现象。所有的图表都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道理和原理。因此审图表的关键在于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些考生在审图表题时,往往会忽视注解,这对 正确地读懂图表十分不利,注释是图表类论述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常是图表信息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只有把标题、图表、注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正确地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思想,轻松地回答问题。

论述题值得注意的是:①“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与“材料是怎样体现有关道理的”,两种问题的回答要求不同。前者是从个别到一般,后者是从一般到个别。“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所给材料如果只体现单一角度道理,回答时把道理说出来就行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针对多角度的复杂材料问“体现了什么道理”,通常要求在回答所体现的有关道理时也要结合对应的材料作简要说明。“材料是怎样体现有关道理”要求一定要把材料所体现的有关道理与相应材料结合起来回答,而不能离开材料简单罗列道理。 ②“几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道理)”,与“几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道理)”,这两种问题的回答要求截然不同。前者要求对几则材料进行共同概括,而后者则要求必须就每一则材料分别加以说明;③“材料是怎样体现有关道理”与“结合材料(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应怎样„„”这两种问题的要求是根本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

大多数时政类论述题都是“材料在书外,观点在书中”,但也有极少数题目答案隐含在材料之中。真正熟练灵活地掌握时政题的答题技巧,还应该多练习、多总结、把握规律,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要做好政治主观性试题,特别是时政热点问题,必须做 篇二:2017高考时事政治热点分析1 深化“放管服”改革

2017届高考时事政治热点分析

(一)

深化“放管服”改革

2016年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

材料一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本届政府紧紧扭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创新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针对群众期盼优化公共服务。这些既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也为廉政“强了身”,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

(1)结合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政府是怎样实施这一战略举措的?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政府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深化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

系统优化原理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政府三管齐下,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有效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政府创新深化改革监管机制,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2)结合材料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这一战略举措的经济意义。

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降低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精准调控;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二近几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我们没有搞“强刺激”,而是把推进“放管服”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性工具,着力推动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有了“放管服”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才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有力支撑了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比较充分的就业,才有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发展,也带动传统动能改造提升。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政府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情,存在放权不到位、监管缺失疏漏等问题,公共服务还有不少薄弱环节,转变职能、提高效能有很大空间。必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并与“双创”和发展新经济紧密结合、互促共进,形成经济发展的持续内生动力。改革成效要看改革后企业申请开办时间压缩多少、项目审批提速多少、群众办事方便多少,而且要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不能用模糊不清的概念。

(1)结合材料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怎样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

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积极履行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监督,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强政府公信力。

(2)结合材料用哲学生活知识分析“改革成效要看改革后企业申请开办时间压缩多少、项目审批提速多少、群众办事方便多少,而且要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不能用模糊不清的概念”观点的科学性。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改革成效怎样最终要用实践检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成效最终要看是否符合群众利益;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要符合客观。改革指标要量化,要符合实际。

材料三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一场牵一发动全身的深刻变革。各级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相忍为国、让利于民,计利当计天下利,以政府减权限权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发挥。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工匠精神,抓好“放管服”改革实施,严格责任落实,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结合材料三 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深化“放管服”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要求,为实现国家富强,各级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相忍为国。为实现社会和谐,各级政府要让利于民。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各级政府人员在改革中要依法办事,发扬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增进人民福祉。 篇三:2017年高考政治时政十大热点分析

2017年高考政治时政十大热点分析 热点专题

一、

弘扬工匠精神

提升中国创造

热点专题

二、

聚焦杭州G20峰会,助力全球经济增长

热点专题

三、

推进供给侧改革,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热点专题

四、

弘扬女排精神 ,激发爱国热情

热点专题

五、

弘扬长征精神 传承红色记忆

热点专题

六、

十八届六中全会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

热点专题

七、

神舟十一号奔天宫,载人航天精神启新程

热点专题

八、

聚焦世界互联网大会,共建网络命运共同体

热点专题

九、

赏传统诗词之美,寻文化基因之源

热点专题十 、 关注健康中国2030,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热点专题一

弘扬工匠精神

提升中国创造

【背景材料】

2016年3月29日,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要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质量。因此,要大力弘扬质量文化,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

2.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实行正确的经营战略。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群众关切,着力改善质量供给,深入开展制造业、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努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3.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推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严厉打击各类质量违法行为,维护群众健康安全和合法权益。

4.企业要树立服务意识,履行社会责任。要深刻认识做好新时期质量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争先创优,大力提升质量总体水平,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为建设质量强国贡献力量。

5.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做到以质取胜。第一届质量奖颁奖大会得奖后,华为高层提出“以质取胜”的目标,企业想要拿到世界的通行证,在高端品牌市场站住脚,必须跟国际标准接轨。在未来,企业在竞争力上唯有走高端品牌,走高质量道路。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政府职能。组织经济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坚持改革创新,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强化监督管理,维护群众健康安全和合法权益。

2.政府的宗旨和原则。世界已经进入质量时代。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加快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加快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这是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3.国际竞争的实质的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尤其要重视以质量提升来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充分运用了质量基础标准的引领作用,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意识具有能动作作用,要树立正确意识。众所周知,产品质量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是员工的质量意识。人的意识引领行为,人的行为决定工作质量,也就决定了产品质量。因此要树立质量意识,改变不良习惯。

2.实践出真知。中国海洋石油981平台投产以来,经过不断实践,逐步探索出一套以质量管理为主线、覆盖生产运营全过程的综合管理体系,创造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质量领域的优秀标杆。这是重视实践作用的结果。

3.辩证否定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开展评比中国质量奖,旨在表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质量领先、技术创新、品牌优秀、效益突出的组织和对促进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这启示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树立创新意识。

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5.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评选工作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组织实施,下设质量奖和提名奖,旨在表彰国内质量领先、技术创新、品牌优秀、效益突出的组织和对促进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这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正确的价值取向。 热点专题二

聚焦杭州G20峰会,助力全球经济增长

【背景材料】

2016年9月5日下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落幕。作为东道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峰会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介绍峰会成果。

围绕本次峰会“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与会各方用一天半时间深入交换看法,明确二十国集团合作的发展方向、目标、举措,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达成了杭州共识。获得各方一致通过的《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明确要抓住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要素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制定一系列具体行动计划,推动创新成果交流共享,助力全球增长开辟新路径。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方面,各方同意继续推动国际金融机构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强化全球金融安全网,深化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气候资金领域合作,通过税收促进全球投资和增长。为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两大引擎作用,二十国集团制定了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投资指导原则,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填补国际投资领域空白。

【考点链接】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市场、资金、资源、信息、人才等等都是高度全球化的。二十国集团通过互联互通促进了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两大引擎作用,二十国集团制定了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投资指导原则,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为我国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我国注重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并在二十国集团内发挥着建设性作用。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说明,中国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繁荣也需要中国。

(4)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习近平指出,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包容性发展。 (5)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方位加强和拓展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习近平呼吁各国尊重其他国家的国情,拒绝保护主义,中国一直在为建设一个开放、融合的世界经济而努力。

(6)发展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帮助非洲破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人才不足两大发展瓶颈,中国在与非洲国家合作过程中,一直坚持平等相待的原则与和平发展的理念,希望将多年经济发展的成果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

(7)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非歧视原则、市场准人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某些国家在对外贸易中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

(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中方推动下,“包容和联动式发展”成为杭州峰会重点议题之一。峰会第一次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系统性行动计划。

2、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和平等权。中国一贯主张,主权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此次峰会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平等的外围对话,倾听各方利益诉求。充分表现出了中国与各方共建共享,以诚相待,打造合作平台的诚意。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G20”国家一致认为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至关重要,既要做好短期风险防范,也要注重挖掘中长期潜力,推动世界经济重回强劲轨道。要保障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稳步提升地区协同发展水平。这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围绕本次峰会“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明确二十国集团合作的发展方向、目标、举措,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达成了杭州共识。这体现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4)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互联互通格局,深化我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首先要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特别是要维护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依然存在,让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因此,我们既要立足实际,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展与各国之间的关系。

(2)意识的能动作用。获得各方一致通过的《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有助于推动创新成果交流共享,助力全球增长开辟新路径。它将为世界提供更多需求,创造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增强了人们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信心。

(3)坚持联系的观点。二十国集团要发扬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开展更紧密的宏观政策协调。要运用好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等多种有效政策工具,既要做好短期风险防范和应对,也要更加注重挖掘中长期增长潜力。既要扩大总需求,也要改善供给质量。

(4)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构建互联互通格局,要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把政府、私营部门、国际机构联系起来,统筹考虑。要积极探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推进科技、人文、防务等领域交流,加强在贸易谈判、气候变化、地区合作机制等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

(5)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G20的框架里,中外交流是一个过程,尽管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但只要打通制约合作交流的瓶颈,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创新投融资伙伴关系,积极探索拓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就一定能推动国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当前世界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形势继续朝好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一些国家、地区利益博弈问题,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贸易纷争此起彼伏,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全球经济复苏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过去几年,世界经济逐步走出低谷,不断朝好的方向发展,但经济复苏之力并不强劲。因此,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运用好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等多种有效政策工具,向国际社会传递二十国集团成员共促全球经济增长的积极信号。

热点专题三

推进供给侧改革,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背景材料】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次会议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6年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遵循,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整体谋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求改革现行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缩紧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我们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供求与价格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针对市场变化,应提前做好预案,合理调整生产、调度供应,尽量减小市场波动;做好反周期调节,而且调控也不是只“管涨不管跌”,不合理高涨时要管,低迷时也应“该出手时就出手”。

2.努力实现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我国经济在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供给结构跟不上需求结构变化,经济缺乏实现自我修复和平衡的弹性。要适应新常态,在适度扩大总需 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3.实施放松有度的货币政策。由于货币总量规模较大,继续全面放松不利于存量的调整和优化,并且大量流动性一旦进入实体经济,就存在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应继续坚持定向调控,实行结构性定向放松政策。

4.实施有区别的税收政策。一方面,对税收边际成本高、税收弹性大的领域,如小微企业,应采取结构性减税政策,激发亿万群众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对税收边际成本低、税收弹性小的领域,如垄断性行业,可采取适当增税方法,增加财政政策空间效果。

5.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实施供给侧改革,财政主要投入方向应从铁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行业转向军工、城乡教育卫生以及前景广阔的城乡养老服务业,这不但有助于逐步淘汰传统行业中的落后产能,也有助于刺激高新技术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6.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对政府来说,要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减少企业和政府对资源环境的依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市场规律办事。

7.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供给侧改革的治本之策。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打通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引导经济主体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让消费者获得更丰富的实惠。

8.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结构性的改革。当前,阻碍结构优化的制度还比较多,如户籍制度、城乡差别福利保障制度、城乡不统一的土地制度、行政区划制度等。因此,搞好供给侧改革,实现结构优化,必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9.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把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10.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要素配置存在严重扭曲,阻碍了经济活力的有效释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提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近三年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简政放权政策,减少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总供给水平,也提高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增加了投资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底线思维,坚决守住增长和民生两条底线。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解决当前供给侧的突出问题,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通过财权和事权的调整,合理设置地方收入税种,形成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正向激励机制,使地方政府从增长依赖症中解脱出来。这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体现。

3.整体与部分密切联系,要树立整体的观点。无论是什么样的供给侧政策,都应力求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预期。尤其是一些事关我国长远发展全局的改革举措,应以提高生产要素供给效率为核心目标,不能因为经济的短期波动而轻易变向。

4.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可用的供给侧政策工具很多,关键在于提高整体协同性。

5.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不合理,反映的是国内供给体系无法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反映的是我国生产供给过度依赖出口需求;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反映的是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这启示我们要坚持系统优化方法。

6.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加快转变政府的职能,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

第二篇:2011高考政治――热点跟踪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背景材料:

1、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建议》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重要途径、工作重点和措施。

3、近段时间以来,水、电、煤、天然气、石油频频告急,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资源的紧张状况,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与节约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此举表明国家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4、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魏复盛说,目前,发展,高污染问题无法回避。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绝大部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却处于世界前列。这些都决定我国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也就是必须选择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

5、以“循环经济在实践”为主题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年会在厦门举行,会议通过了“厦门共识”。指出“发展循环经济,要政府推广、市场驱动、公众行动。”

二、材料解析:

(一)、是什么: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2、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为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它是一种环境伦理价值观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

3、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内涵上理解,主要有两层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含义:一是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二是指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就是,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结合材料,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原因、意义)

经济学角度:

1、我国的资源具有稀缺性,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1)、我国人口多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这可能会导致人们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造成资源浪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

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5、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6、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7、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8、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3、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从长远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因此我们一定要从长远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全面地看问题。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 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坚持全面观点,反对片面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对立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十一五”规划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充分体现了坚持用全面观点看问题。

6、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既是缓解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7、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如果任由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而不加以扭转,必将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企业必须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等,都体现了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事物质变的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等,都体现了要重视事物结构的优化,通过优化结构实现事物的质变。

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9、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政治学角度:

1、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国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机构履行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3、我国的国家机关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客观要求。

4、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

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7、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结合材料,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说明我国该如何实施这一战略?经济学角度:

1、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

2、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综合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

3、 利用价格、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推动节约资源,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5、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

6、 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7、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对我国能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

8、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9、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10、树立科学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总之,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哲学角度: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培养创新精神,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5、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途径。

6、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7、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求我们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8、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政治学角度: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立法机构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4、国家要认真履行其职能。履行经济职能,通过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履行文化职能,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搞好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这国家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对内职能的表现

5、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篇:2013高考热点时事汇总)

二零一三年高考热点时事汇总

1.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 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首次将 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A.十七 科学发展观 B. 十八 科学发展观

C. 十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十八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_”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正式交付海军。

A.中山舰 B. 广州舰 C.大连舰 D. 辽宁舰 3.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诺贝尔 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A.和平奖 B. 医学奖 C. 文学奖 D.经济学奖 4. 2012年,中国首次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军工装备专家——“中国预警机之父” 、爆炸力学奠基人 。

A.师昌绪 王振义 B.谢家麟 吴良镛 C.孙家栋 谷超豪 D.王小谟 郑哲敏

5.2012年 11月29日,第6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联合国给予 观察员国地位。

A.巴勒斯坦 B.南苏丹 C.朝鲜 D.东帝汶

6.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 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党代会上, 当选为新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

A.16 胡锦涛 B.17 胡锦涛 C.18 习近平 D.19 习近平

7.2013年1月18日,一年一度的最高国家科技奖评选揭晓,他们分别是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 院士和中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院士。

A.袁隆平 黄 昆 B.郑哲敏 王小谟 C.闵恩泽

徐光宪 D.吴征镒 李振声

8.“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这是2012感动中国人物评委会给“歼—15舰载机”总指挥 的颁奖词。 A.林俊德 B.陈家顺 C.张丽莉 D.罗阳

9.2013年1月30日, 首枚运载火箭“罗老”号发射升空,该国成为世界上第11个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国家。

A.朝鲜 B.韩国 C.日本 D.印度

10.2012年10月30日,《缺陷汽车产品 管理条例》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汽车召回制度从原来的“规定”变身“条例”,正式上升到国家的法律法规的高度。

1 A.召回 B.赔偿 C.维修 D.调换

11.2012年12月19日,在韩国第18届总统选举中,韩国新国家党总统候选人 获胜,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

A.朴槿惠 B.文在寅 C.李明博 D.昂山素季

12.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3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 A.稳中求进 B.扩大就业 C.控制物价 D.改善民生 13.2012年12月7日,国务院追授罗阳同志 英模称呼。

A.航空母舰 B.海军 C.航空工业 D.特殊战线

14.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是 。

A.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B.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5.2012年9月29日,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目前中国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在青岛正式交付使用,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实现了新的突破,迈向国际先进行列。这艘考察船名为“ ”号。

A.大连 B.辽宁 C.科学 D.雪龙

16.把 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是十八大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生态文明建设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科学发展观

17.2012年12月4日下午,首都各界在人民大会堂集会,隆重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 周年。

A.50 B.40 C.30 D.10 18.2012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2年起,将每年12月2日设立为“全国 安全日”

A.生产 B.经济 C.食品 D.交通

19.在2012年11月6日举行的美国大选中,民主党候选人 击败共和党挑战者,成功连任。

A.罗姆尼 B.拜登 C.朱利亚尼 D.奥巴马

20.2012年11月5日,第九届亚欧首脑会议在老挝万象开幕。本届会议的主题是 A.和平挚友,繁荣伙伴 B.一个共同体,共同的命运 C.融合谋发展,创新促繁荣 D.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

21.2012年9月9日闭幕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宣言强调,在2015年年底前,各方应避免为投资、货物和服务贸易增设新的壁垒,不实施新的 限制措施。

A.进口

B.投资

C.出口 D.消费

22.2012年9月10日,中国发表声明,再一次向国际社会宣示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 。 A.毗连区 B.领海基线 C.专属经济区 D.大陆架

23.2012年9月17日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

2 期我国实现金融业服务基本全覆盖,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____左右。

A.8% B.7% C.5% D.6% 24.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意见支出,“十二五”时期,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 。

A.1.5% B.2.2% C.2.5% D.6% 25.2012年9月10日,____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____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我国外交部发表声明称,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A.日本 黄岩岛 B.菲律宾 黄岩岛 C.日本 钓鱼岛 D.菲律宾 钓鱼岛 26.2012年10月8日,欧元区永久性救助基金——欧洲____正式生效。这旨在向融资困难、需要帮助的欧元区国家和银行提供资金支持。

A.金融机制 B.救助机制 C.稳定机制 D.金融稳定工具 27.中国政府网2012年10月19日公布《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的基础上提高_________岁。

A.0.8 B.0.6 C.1 D.2 28.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强化________优先战略,全面提高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A.开发 B.节能 C.进口 D.出口

29.2012年10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第____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我国北斗导航工程____组网顺利完成。

A.16 区域 B.20 全球 C.32 区域 D.12 全球 30.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核电建设的部署,“十二五”时期只在_____安排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厂址,同时提高准入门槛,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电项目。

A.内陆 B.中东部 C.沿海 C.中西部

31.2012年11月1日—4日,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____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____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作出的给予两人开除党籍的处分。

A.六 薄熙来 B.七 薄熙来 C.六 王立军 D.七 王立军 32.在2012年11月6日举行的美国大选中,____候选人____击败对手,成功连任。

A.民主党 罗姆尼 B.民主党 奥巴马 C.共和党 罗姆尼 D.共和党 奥巴马

33.2012年11月10日,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武装组织和以色列军队爆发新一轮冲突。11月14日,以色列国防军宣布对加沙地带武装发起代号为“____”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A.铸铅行动 B.严峻挑战 C.防务之柱 D.共同行动”

3 34.2012年11月13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闭幕。十八大报告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描绘了宏伟蓝图,其中要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经济指标是

①国内生产总值

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③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5.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2012年11月18日至20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期间,东盟峰会将____年12月31日设为建立东盟共同体的最后期限。 A.2015 B.2020 C.2022 D.2025 36.2012年11月29日正式发布的第二届世界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吉祥物是

A B C D 37.告别“中国式过马路”等交通违法行为,已经成为全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严峻课题。2012年12月2日是我国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其主题是

A.遵守交通路线、维护生命安全 B.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 C.遵守交通法规、关爱生命旅程

D.生命需要阳光、幸福需要安全 38.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将继续实施 的财政政策和 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A.积极 适度从紧

B.稳健 宽松 C.积极 稳健

D.扩张性 紧缩性

39.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D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农业现代化 D.城镇化

40.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 %,全年CPI涨 %。D A.9.2 5.4 B.8.9 4.1 C.8 4 D.7.8% 2.6% 41.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 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1月31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A.9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B.8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C.10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D.11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42.2013年2月5日,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 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A.户籍 B.征地 C.行政审批 D.收入分配

4 43.当地时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_________举行,这是伦敦第3次举办现代奥运会。下届奥运会将在____举行。

A.英国伦敦、巴西里约热内卢 B.俄罗斯莫斯科、巴西里约热内卢

C.英国伦敦、西班牙马德里 D.西班牙马德里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44.第______东盟峰会11月18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开幕。东盟轮值主席国柬埔寨首相洪森宣布本届峰会开幕,并在会上致辞。他表示到_______年实现东盟共同体应始终是东盟的首要任务。此次峰会的主题是“东盟:一个共同体,共同的命运”。峰会期间将签署《东盟人权宣言》、第二十一届东盟峰会主席声明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A.21届 2013 B.22届 2015 C.21届 2014 D.21届 2015 45.12月12日,美联储宣布,扩大_________规模以提振经济。宣布每月增加购买450亿美元长期国债

A.量化紧缩 B.量化宽松 C.扭转操作 D.财政悬崖

46.12月17日,日本第46届国会众议院选举结果揭晓,____在众议院选举中取得压倒性胜利,单独赢得众议院过半数议席。2012年12月26日下午,日本国会众议院举行首相指名选举,执政党自民党总裁__________当选日本第96任首相。

A.民主党 野田佳彦 B.自民党 安倍晋山 C.社民党 鸠山由纪夫 D.公明党 菅直人

47.2012年12月27日起,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______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范围覆盖包括我国及周边地区在内的亚太大部分地区,这是我国全球导航系统开始真正投入使用并提供正式服务。

A.北极 B.北斗 C.天宫 D.南斗

48.2012年10月31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中国实验快堆工程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标志着我国核能发展“压力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取得了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在_____核电技术研发方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A.第三代 B.第四代 C.第五代 D.第二代 49.2012年11月6日,湄公河中国船员遇害案在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主犯______被判死刑。

A. 糯康 B. 桑康 C.依莱 D.扎西卡

50.2012年11月14日,据新华社报道,亚洲首个兆瓦级太阳能塔式热发电站——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延庆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站:8月,电站首次太阳能发电实验获得成功,至今已无故障运行3个多月,这标志着我国首座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站顺利建成。我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个掌握集成大型太阳能热发电站有关技术的国家。

A.一 B.二 C.三 D.四

51.2012年11月25日,新华社报道,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后,海军官兵顺利进行了_________飞机起降飞行训练。该型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可遂行制空、制海等作战任务,飞行性能良好,配挂多型精确制导武器,具备远程打击和昼夜间作战能力。

A.歼十一 B.歼二O C.歼十五 D.歼十六

5 52.2012年12月12日,据朝中社报道,朝鲜“__________”卫星发射成功,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A.光明星一号 B.光明星二号 C.光明星三号 D.光明星四号

53.2012年12月14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代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秘书处提交了_________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界案。

A.东海 B.南海 C.钓鱼岛 C.黄岩岛

54.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每年的 日确定为“全国交通安全日”,围绕“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的主题,加大对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的违法教育,防止“中国式过马路”。

A.12月1日 B.12月6日 C.12月2日 D.12月3日

55.加拿大政府12月7日宣布,决定批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请。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完成________收购案。 A.首次国内 B.最大宗国内 C.首次海外 D.最大宗海外

56.1月26日,我国自主发展的_______大型运输机首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该型飞机是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的一种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

A.运20 B.银河 C.大运 D.运8 57.联合国粮农组织2012年10月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温家宝颁发“____”奖章。该奖章设立于1977年,作为最高荣誉,旨在表彰在促进粮食生产、消除贫困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各国领导人。

A.粮食 B.粮农 C. 联合国 D.农民

58.2012年秋季学期始,西藏启动实施城镇学前教育免费政策,加之前西藏已实行农牧区学前教育、城乡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免费政策,标志着西藏全面实现了____年免费教育。

A.12 B.9 C.15 D.18 59.中国科学院院长________在2012年9月18日上午举行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3届院士大会选举中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新任院长,将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就任。这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成立近30年来首位中国籍科学家担任院长。

A.白春礼 B. 卢嘉锡 C.周光召 D.路甬祥

60.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在全国不断掀起新的高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____________建设”是本次十八大报告的创新亮点。

A.三位一体 B.四位一体 C.五位一体 D.和谐社会

61.2013年1月31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今天发布,一号文件连续_______年聚焦“三农”。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14个字概括了2013年农业农村的工作目标:“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

A.九 B.十 C.十一 D.十一 62.巴基斯坦政府1月30号正式批准一项协议,将境内_______港的管理权交给中国企业。

A. 瓜达尔 B.卡拉奇 C.伊斯兰堡 D.孟加拉

01-05 BDCDA 06-10 CBDBA 11-15 AACDC 16-20 DCDDA 21-25 CBCBC 26-30 CCBAC 31-35 BBCCA 36-40 ABCDD 41-45 CDADB 46-50 BBBAD 51-55 CCACD 56-60 ADCAC 61-62 BA

第四篇:2013年高考政治热点预测

2013年高考政治重大热点集锦

一、党的十八大热点

1、"新四化"

党的十八大作出“促进部署。(旧四化: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 雾霾、人口红利拐点、产能过剩、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空壳村、农地征用矛盾„„这些热点,实际上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阶段性难题,答案都指向“新四化”。

2、“写进了党的十八大报告,这赋予了人民政协更加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建设海洋强国(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5、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体现了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有利于消除选举中的城乡差异,进一步扩大广大农民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扩大他们在国家权力机关中的发言权;

6、十八大报告中对做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可以概括为

(1)一个新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2)做到两个坚持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3)树立三种形象:树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

(4)增强四种能力: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5)加强五大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

7、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二、两会.“十个热词”

【热词一】新老交接

中国国家领导人完成了又一次历史性的新老交接,中国进入“习李时代。

【热词二】中国梦

“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是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不断改善的“民生梦”,是强国富民、改善环境的“小康梦”,更是追求和平发展、睦邻友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梦。 如何实现“中国梦”:要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增加环保投入;科技强军等等。

【热词三】7.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13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再次定为7.5%左右。7.5%的目 1

标,符合科学发展观,突显了中国转型发展的紧迫和必要。

制定“7.5%”的目标,一方面要继续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必须优化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热词四】机构改革 改革核心是“职能转变”,旨在继续简政放权、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等。 改革的重点,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启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热词五】创新驱动发展

【热词六】城镇化和“城市病”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13年六大任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到2012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2%,但城镇化也遭遇诸多困扰,对城市居民而言“堵车、污染、内涝、房贵”等“大城市病”困扰多多,对农民而言“被上楼”、“半城市化”等问题也仍待解决。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消除“城市病”的关键,是以人为本经营城市。

城镇化:破解"三农"发展难题

城镇化,一方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

【加快城镇化重要意义】

1、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整合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提高农业内在竞争力。

2、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结构调整。

3、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4、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加快城镇化的对策思路】(经济生活角度)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城镇化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

3、大力发展服务农村的第三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4、遵循城镇发展规律和城镇区域布局规律, 克服城镇规划与布局上的分散性、随意性和无序性,规划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当前特别要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好、有区位优势的县城或县域首位镇,稳步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镇,防止一哄而上的小城镇化倾向。

【热词七】美丽中国

雾霾、水污染、垃圾围城„„伴随经济高速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困扰13亿中国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与此同时,PM2.5监测指标也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美丽中国”不仅是指绿水青山,也指人们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倡导“美丽中国”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

【热词八】网络反腐

网络以其反应迅速、公众参与等特点,一度被网民认为是“反腐利器”。尽管热热闹闹的“网络反腐”引发“表哥”“房姐”等落网,但这种做法也不排除“信息有误、恶意炒作以及侵犯隐私”等问题。网络反腐应加强反腐立法,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关联热点:

1、用制度监管约束"三公经费"

消除“舌尖上的浪费”,管住“车轮上的腐败”,刹住出国考察的“奢侈风”,

2、"反腐"

“房腐”“证腐”“号腐”等一些“新型腐败”现象不断涌出,让人们意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腐败归根结底是权力的失衡,唯有“重拳治腐”与“创新防腐”双管齐下,重在对权力的有效制约与监督,才能让反腐更为有效。

【热词九】新会风

【热词十】诚信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加强政务诚信制度建设”,构筑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力促社会诚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新一代领导人语录

(一)习近平

1、谈“人民”

①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② 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

③ 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2、谈“反腐”

① 打铁还需自身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打铁还需自身硬”哲理: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②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②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③ “老虎”、“苍蝇”一起打

“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⑤ 要容得下尖锐批评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党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谈改革与未来

① 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②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③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④ 强军梦

⑤领导者要有 治大国如烹小鲜 的态度

4、谈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

① 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②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 中俄双方把握这美好的早春时节,为两国关系和世界和平与发展辛勤耕耘,必将收获新的成果,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③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④。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⑤ 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⑥人民的深厚友谊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力量源泉。

⑦ 俄罗斯有句谚语:“大船必能远航。”中国有句古诗:“帆济沧海。”

⑧ 谈金砖合作: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志同道合的人,不认为隔着山或隔着海就是很远的距离。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形容金砖五个国家来自四大洲相聚在一起,就是为了求发展谋合作和图共赢。

(二)李克强十大“精彩语录”

1、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

怎样解决政府职能错位的问题?李克强说,应该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2、“我们要居安思危,也要处变不惊”

3、腐败和政府信誉水火不容

李克强强调,中国政府反对腐败的决心和意志是坚定不移的。自古有所谓“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

4、约法三章

在谈及廉政时提出“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三条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他还表示,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

5、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在解释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时,李克强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6、花好总有月圆时”(谈及两岸关系时)

7、

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

8、政府应当铁腕执法、铁面问责

9、大礼包

“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繁荣,推动两地深化合作的一系列政策”喻为“大礼包”。李克强说,“大礼包”的比喻很形象,不过这个“大礼包”的干货要一个一个地打开,才能用好、用足,还需要两地共同努力。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中央政府会尽力去推进。

10“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李克强表示,在读书、做事、文化熏陶当中,他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他说,“这九个字不是什么典籍的原话,是我的心得。我坚信做人要正、办事要公,才能利国利民”。

四、其他热点

1、互联网乱象

乱象一:互联网企业不正当竞争网民成为受害者

乱象二:网络密布“免费陷阱”公民个人隐私被泄露(免费杀毒软件泄露用户隐私、非法钓鱼网站窃取用户信息„„随着网络安全问题不断暴露,让网民大呼“上网如同裸奔!”

乱象三:网络广告和淫秽信息难清除对未成年人伤害大

政府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他们提供文化产品,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还网络一片净土,这是全社会的责任。”

2、发改委:取消成品油价4%幅度

国内成品油价的定价机制,取消4%幅度,缩短调整周期,使油价定价机制更灵活,更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动。

3、袁贵仁:异地高考不影响本地教育资源

(异地高考要解决本地和外来考生的考试权益问题)

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五篇:2007年高考时事热点缕析

郭献林

一、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思想、总主题)

主要内容要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5.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今后我国宏„„

6.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 7.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近几年的经验,提出的“六个必须”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新体会、新认识。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

1.“五个统筹”(通过其相应的政策措施或微观具体事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着力点和现实途径。

2.以下第二至第二十专题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都是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体现和展开。 3.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和重点。

具体材料有:2006?2007学《时事》第2期P22页 绿色GDP是如何算出来的?P24页“关键词”中人口红利、P27页一水六用增效益。第3期P31页“关键词”„„增强消费 调整分配、P62考考你中论述题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3期第4页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将转型、《时事报告》第5期P75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6期P26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P42“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6种基本权利、第7期P34以科学发展观纠偏、第12期P42暖民心事要一家一户地做

1 主要知识点(或考点)链接: 经济常识:

1.科学发展观(新课标之新教材和新考纲)。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反映了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反映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五个统筹”,反映了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反映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这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哲学常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是„„

2. 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科学的自然观,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全面的观点。协调发展,就是要落实“五个统筹”,主要是为了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体现了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3.经济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体现了唯物论。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体现了辩证法。科学发展观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体现了实践观。

4.以人为本,把人民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力量,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历史发展主体,是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体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

5.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

政治常识:

1、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党提出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党的性质和国家性质是完全一致的,是党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2、以人为本,人民是发展主体,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3、以人为本,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党的社会理想,将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统一起来。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我国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活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

主要内容要点: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 程,要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见《时事》第3期“学习《决定》问答”一文,此处略)。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

1、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必须从执政为民的根本执政理念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从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选准切入点。这就是:“指导思想”中的“一个重点”、“五个着力点”、(见《时事》第3期“学习《决定》问答”一文P12,《决定》第三至第七部分是对上述“重点”、“着力点”的具体体现、部署、展开和细化)。

2、以下第三至第二十专题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和展开。

具体材料有:2006?2007学《时事》第1期P27由《蜜蜂的寓言》想到的„„第2期P12从美好的蓝图到行动、第3期封二和封三“九大目标”勾画和谐社会走向、P4奏响和谐交响曲、P10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问答、P31关键词 2006?2007学《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1期P10和谐社会与法治建 设、第2期P10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第3期P1在共建中实现共享、P10五大举措促和谐、《时事报告》第6期P42“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6种基本权利、第9期P8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上)、第10期P32构建和谐社会:国外做法与启示、第11期P8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P18学习六中全会《决定》新精神

主要知识点(或考点)链接: 经济常识: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第一专题)。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第一专题)。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这体现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4、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构建和谐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哲学常识:

1、和谐社会,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建设者和享有者统一,彰显了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地位。

2、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理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理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对抗是矛盾,差异也是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重视而不能回避矛盾,根据矛盾的性质和特点,采取正确的、不同的方法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政治常识: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原则。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征,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必须不断改善党的执政方式,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的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体现了党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国家机构活动的依法治国原则。

三、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主要内容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2007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概括地说就是:“稳政策、推改革;降能耗、调结构;重民生、促和谐。”具体地说就是:

1、突出“三个协调”(即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变“又快又好”发展为“又好又快”发展。

2、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放在突出位置。

3、加强固定资产投调控。投资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合理控制投资增长,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方面,把好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控制产能过剩和消耗高、污染重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支持薄弱环节的建设。

4、更加重视消费对扩大内需的作用。(1)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政策,引导城乡民民扩大消费。(2)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3)居民的住房需求,是消费的重要动力和经济增长的拉动因素。既要有效控制投机性购房需求,也要调整住房需求结构,加快建立适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制度。

5、继续执行„„

6、继续协调推进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土地和投资等关键领域的改革。

7、把对节能降耗减排的约束变成现实。

8、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2006?2007学《时事》第1期P28平均数不是万能的。第2期P22绿色GDP是如何算出来的?P24关键词、第3期P22年终岁末话经济、P28怎么看外汇储备增多?P31关键词、P34企业用电提价一举多得、P47增强消费 调整分配、2005?2006学《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6期P5调整消费税意在公平配置社会资源、P23外汇储备第一的感觉。2006?2007学《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2期P8新闻热词、第3期P4信息速览、P19新进行的土地清查与以往有何不同?P25岁末谈经济、《时事报告》第5期P8我国税收发展与改革之路、P58消费税调节与收入的变奏、第6期P4观点、P42“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6种基本权利、第7期P26让GDP回归本义、第8期P4观点、第10期P6政策法规、第11期P47怎样看外汇储备将超万亿、第12期P4观点

主要知识点(或考点)链接:

经常常识: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因此,主要是全面理解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主 要任务、目标和手段的内涵和要求。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就是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增长需要与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相协调。我们要根据需要和可能,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低了不行,过高也不行。促进经济增长,不仅是增加数量,而且要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效益,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还必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全面看待经济增长,既即要看增长速度,更要看增长的结构、质量、投入产出效益以及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经济平稳平衡较快增长,必须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当前工作的着力点是要合理控制投资规模、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减少贸易顺差,努力实现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所以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5 和目标,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增加就业,就是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努力把失业率 „„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面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通过综合运用货币供应量、信贷、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和调节社会总供求,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其他,如税收政策、价格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也都是宏观调控常用的重要经济政策。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不断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体系,加强“五大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三个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此外,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就涉及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知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涉及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知识。等等。

哲学常识:在不同时期,宏观调控的重点会有所不同,要根据实现情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因此,主要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如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的、发展的、全面„„2007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的相关问题。

政治常识: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因此,主要是全面、正确地把握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就是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调节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指导、发布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而不是靠行政审批管理经济,不是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不是由政府代替企业决策招商引资上项目。市场监管,就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主要内容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三农”问题传递出的新信号是:

1、“四个丝毫不能”即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2、把发展现代农业 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3、2007年直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四补贴”(粮农直补和良种、农机、农资补贴)等政策将不折不扣地落实。

4、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三个继续高于”(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和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将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稳定、完善和强化。2007年至少有三个“高含金量”的政策直接惠农:一是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二是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普及到全国80%以上县。

5、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二是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三是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四是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五是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六是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2006-2007学《时事》第1期P

54、第2期P

26、第3期P

5、P20、P

36、2006-2007学大学生版第2期P

4、第3期P

5、P1906年《时事报告》第5期P

56、第7期P

8、第10期P

4、第12期P

4、P6。

主要知识点(或考点)链接:

经济常识:建设新 农村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主要运用以下知识点。

1、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知识,认识和分棉现代农业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但不仅仅是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人文事业发展的基础。

2、用产业结构的知识,认识和分析现代一不只是种植、养殖,还包括产前、产后,实际上贯穿了

一、

二、三产业。把现代农业看作只是一产,已不符合实际情况。现代农业是市场配置的农业,是商品经济的农业,它与传统农业有着根本区别。

3、综合运用发展农业的有关措施的知识,认识和分析发展现代农业,(1)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成为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重要形式。(2)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养新型农民,发挥农民主体作用。(3)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政府对“三农”的公共服务。(4)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之路。(5)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之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营形式。(6)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加快转变 农业增长方式。(7)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8)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9)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10)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11)加快建设现代受农业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12)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哲学常识:主要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认识和分析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

政治常识:主要运用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有关知识参见第三专题和党的有关知识,认识和分析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

五、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主要内容要点: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继续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把强化政会责任作为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把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作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重要保证。

4、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快环境科技创新,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5、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

6、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

1、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 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或考点):

经济常识: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措施。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4、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

哲学常识:

1、联系、发展全面观点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司。 政治常识:

1、国家职能。

2、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六、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主要内容要点:

1、国际科技进步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都要求我们加紧建设创新型国家。

2、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3、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4、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完善鼓励与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

5、实施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 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或考点):

经济常识: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2、国家、企业、市场三者关系。 哲学常识:

1、抓主要矛盾。

2、内因和外因。

3、发展观点和创新精神。 政治常识:

1、国家职能。

2、国际竞争的实质。

七、坚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主要内容要点:

1、健全全国统一市场。

2、完善东中的西部区域互动机制,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互惠互利格局,加大对锻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3、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带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4、落实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 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或考点):

经济常识:

1、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

2、社会主义的本质。

3、经济结构调整。

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5、财政、税收政策。

哲学常识:

1、国家职能。

2、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八、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

主要内容重点:

1、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 改革。深化国企改革,加快行政管理、投资、财税、金融体制等改革,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

2、要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3、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优化进出口商口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4、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 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或考点):

经济常识:

1、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社会主义的本质。

3、国企改革、企业兼并与破产。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5、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6、关税。

7、国际收支平衡和外贸顺差与逆差。

8、外汇与汇率。

哲学常识:

1、内因与外因

政治常识: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

2、国家职能。

3、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文化建设

一.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主要内容要点:

1.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 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团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9 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3.党和国家希望通过“科技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成为国家发展的“双翼”,带动综合国力的提升。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谐文化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等角度。《时事》高中版第一期P12-13“和谐文化是支撑”。《时事》高中版第二期P5“文化建设新起点”。 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或考点):

经济常识:

1.政府在积极激励、引导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同时,需要将文化产业置于一个更高的高度,制定发展战略,加大财政投入与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2.在文化市场的发展中加强引导,促进文化市场和公民文化消费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积极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哲学常识:

1.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从当前的国情发展出 发。

2.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知识,分析和谐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3.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分析、理解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4.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政治常识:

1.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建设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充分运用国家职能,主要是指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对外交流职能。在对外开放中,实现中外文化的和谐交流,促进多种文明的相互借鉴和共存共荣。

二. 发扬长征精神,积极进行和谐社会新长征。 主要内容要点:

1.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 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0 2.当前,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长征。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

3.我们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就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我们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就要大力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支柱。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时事》高中版第二期P10-11“长征精神代代传”;《时事》高中版第三期P18-19“让长征精神焕发出时代光芒”;P56“从小事做起,学长征精神”。

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或考点):

经济常识:长征精神及其物质载体,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经济资源,积极利用这种资源,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了产业结构,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人民的健康文化需求,推进了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哲学常识:

1.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分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面对我们遇到的特殊而复杂的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 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红军长征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启示。

2.树立崇高理想。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3.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长征精神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万众一心、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4.提倡艰苦奋斗。要熟悉了解国情,敢于正视困难,不怕吃苦,顽强拼搏,迎接挑战。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任何辉煌业绩都要通过艰苦奋斗去创造。

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处理好规律的客观性与意识的能动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科学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长征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政治常识:

1.学习贯彻长征精神,有利于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更好地担当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学习和贯彻长征精神,积极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建设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

11 三.讲文明、树新风、知荣辱、迎奥运 主要内容 要点:

1.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支撑和造就“更快、更高、更强”的是 “自信、自强、自尊”。

2.北京2008奥运会的基本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的灵魂。人文奥运是文化的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是实现和谐的奥运,是“更快、更高、更强”与“和谐、和睦、和平”的有机统一。

3.北京2008奥运会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4.2007年北京迎奥运动员口号是:“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2007年推进贯穿全年五大文明行动,以提升市民素质。五大文明行动包括:①优雅言行??迎奥运礼仪文明行动;②爱护市容??迎奥运环境文明行动;③排队礼让??迎奥运秩序文明行动;④热情懂行??迎奥运赛场文明行动;⑤诚信优质??迎奥运服务文明行动。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2007年北京迎奥运的口号、开展的相应活动、志愿者培训等角度。 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或考点):

经济常识:

1.在奥运产品的经营上,遵循价值规律,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2.同时,运用国家宏观调控,促进奥运市场健康发展,利用奥运经济,促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3.合理调整我国,„„在奥运经济的发展中,适应全球化趋势,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哲学常识:

1.高度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利用多种形式提高北京市民的文明素质,创造先进的奥运文化。2.迎奥运和举办奥运关键在人,要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贯彻科技和人才两大战略。 政治常识:

1.举办奥运,迎奥运,是国家意志,关系着国家的利益,必须充分运用全部国家职能。 2.用经济职能、服务职能和对外交流职能全面支持和推动奥运工程。

3.从公民角度,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奥运做贡献。 其他:

四.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非关系新的里程碑。 主要内容要点:

1.中非合作论坛成立的背景:进入21世纪,维护和平、谋求稳定、促进发展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为进一步加强中非在新形势下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促进共同发展。

12 2. 真诚友好、平等互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是中非交往与合作的原则,也是中非关系长盛不衰的动力。

3.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在“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 展”的基础上发展同非洲国家的经贸关系。

4.建设和谐世界,需要国家及地区之间在和平与发展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中非峰会是和谐世界理念的成功实践。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

《时事》高中版第一期P18-19“掀开中非友谊新篇章”。《时事》高中版第三期P26-27“中非友好合作进入新阶段”。《时事报告》第四期P55“中国外交布局中的非洲”。《时事报告》第12期P21“中非关系:新的里程碑”。 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或考点): 经济常识:

1.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平等互利是我国开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中非合作既表现为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支持和援助,同时我国的产品和实用技术非常适合非洲市场,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2.从全球化发展经济的角度,非洲大陆资源丰富,可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实现中非在资源领域开展互利双赢合作。从经济共同发展角度,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 哲学常识:

1.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正确分析和处理中非合作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状态,坚持前进性、曲折性相统一的发展趋势,分析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

„„促进中非合作,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体现我国的国家职能和外交政策。2.符合当今国际社会和平、合作、发展的主题。3.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2007年高考复习备考热点专题 【综合问题】

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总主题、指导思想)。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 (总线索)。 【经济建设】

3.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3 5. 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7.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 继续搞好宏观调控,扎实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政治建设】

9.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10.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 11. 推动两岸关系„„

1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13. 扎实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文化建设】

14.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15. 发扬长征精神,积极进行构建和谐社会新长征。 16. 奥运会问题(讲文明、树新风、知荣辱、迎奥运)。 【社会建设】

17. 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8.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19.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20.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21. 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22. 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

23.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非关系新的里程碑。 24. APEC第14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补遗或微调】

25. 各自主命题省、市结合本省、市情之特色专题。

上一篇:高考优秀满分作文下一篇:国际学术会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