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方言词汇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甘谷方言词汇范文

汉语方言词汇语法调查表

安逸(蛮安逸) 把本书我 掰(掰别个) 白晶哒

白天 (日里) 傍晚(煞黑) 抱鸡母(抱窝鸡) 背不住

背不住(受不了) 鼻涕 ( 鼻挺、鼻连) 秕谷(瘪谷) 蝙蝠(檐老鼠) 标致

鳖(脚鱼) 脖子

( 颈项) 不服周(不服气) 不照买。 不知

不知道(找不到) 苍蝇 侧巴子 侧把子 炒现饭

仯子(半大男孩) 吃早饭

过早 冲瞌睡

出挺(丢丑)

穿着红红色(黄黄色)的衣服。 撮拐 跶倒 打翻叉

打破(劝阻,使某事不能成功) 打闪(扯闪) 打条褂(打条肚) 打条褂。 打转(散步) 大后天

大家都等例在。 大腿(胯子) 大姨子 黕子 倒搬桨 倒拐子

倒霉(背时) 得不过 垫絮

调羹(瓢羹) 调故 掉底子

撴布(拖巴) 蹲(踮

跍) 恶燥(蛮恶燥) 儿子

二爹(二姨) 二黄八调 发迷梦

发疟疾(打摆子

打脾寒) 飞的飞的跑。

父亲(爸爸

爹) 盖絮

干净(灵干)

高粱(甘蔗) 高头(高边)

格(钻、格来格去) 膈肢窝 公鸡 乖 拐哒

哈是(全是) 恨恨声 烘汤

红苋菜(紫苋菜) 虹(马云、马霓) 后来(落后)

呼呼声 化生子

黄昏(糊涂) 馄饨

包面 豁唇•子

活整(完全、实在是) 急作宝 夹生 溅三爷

江米酒

伏汁酒 讲狠(讲枯狠) 讲枯狠 结冰

2

魝(鱼) 今日 今天

尽他(任他搞) 开黄口(占便宜) 筷子(筷箸) 老巴子 老头子

累得哼哼声。 里汗水流 利巴

撩敝(蛮撩敝) 撩溅 撩撇 溜刷 流打鬼 流眼水 螺蛳骨 蛮背时

蛮糊(烤、袭、涾)人 蛮造孽

馒头

包子

毛巾(洗脸手巾) 毛窍

卯起哒

没得(没有)

没冇饭了(没得)

濛濛雨()

米饭(大米饭、干饭) 棉絮

面粉

灰面 明日

明天

母亲(妈妈

姆妈) 暮气

哪么(你哪么搞) 哪么样(怎么样) 耐不何(受不了)

男孩儿

男人(男的、男将) 你不慌唦。 你等吓着。 女孩儿

女人(女的、女将) 女婿

姑爷 糯米(江米)

3

胖骚气 胖头鱼

抛撒(浪费) 跑都跑不彻。 泡货(老泡) 泡货、老泡

偏厦子(偏房子)

骗人 ( 哄人、呼人)

妻子(老婆,屋里的、堂客) 抢犯(强盗)

瘸子(拜子

跛子) 三不知

傻子(憨子) 剩饭

什么?(么子?) 手冷冰哒 舒服(安逸) 刷牙

洗口 谁?(哪个?) 水坑(堰、水塘) 说梦话

送礼(赶人情) 送祝米

馊了

燍气 蒜(蒜头) 他您家

他气不过,侧身走哒 太阳

谈天(扯白) 讨人嫌 讨嫌 天气

头屑(肤皮

头皮屑) 团子散破哒。 脱不了壶。

唾沫

(口水/涎水) 外祖父 外祖母 豌豆 完哒完哒

蚊帐(罩子、蚊罩) 蚊子

窝索(用力) 龌龊

4

雾(罩子) 稀乎 膝盖

下地(下不了地) 小孩儿

晓得

新娘(新姑娘) 幸亏(亏得) 雪子(雪子子) 血飞(烦他) 伢儿蛮吵人子。 哑巴(哑子)

眼泪

眼水

雁(大雁、雁鹅) 杨树(柳树) 一格就不见哒。 一只眼 ( 蟒子) 岳父

老丈人 岳母

丈母娘 躁躁声

( 小偷儿

) 怎么(那么) 占欺头(占便宜) 占香赢

站着(站到)

这事是那么搞起在。 砧板(案板) 着货(装得多) 祖父

爹爹 祖母

婆婆 左已 做道场

5

第二篇:甘谷一中简介

甘谷一中始建于1925年,1980年学校被省教育厅定为省级重点中学,1982年被省教育厅、省体委命名为“甘肃省中学篮球传统项目学校”,2002年12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4年6月评为省级“绿色学校”。

学校占地83亩,建筑总面积30404平方米。教职工186人,有教学班48个,学生3099人。

近年来,学校荣获各级各类奖50多项,如,获“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文明单位”、“甘肃省创绿先进单位”、“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等奖项。近5年,学生获历届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奖项及省市县各类奖项273人次,如2005届高三学生李海龙名列第21届全国高中学生物理奥赛甘肃赛区第23名,荣获省级一等奖。学校男女篮球队除参加省市比赛均获奖外,还于9

3、9

5、9

8、2002年四次代表甘肃省参加了全国中学生篮球赛,取得了较好成绩。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坚持走“依法治校、质量强校、特色立校、教改兴校”之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着眼点,转变教育理念,理顺办学思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品格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制定了《甘谷一中德育工作总体规划》,完善了德育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了校长??政教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组成的管理育人网络;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任课教师组成的教书育人网络;党总支??团委??学生会??班委会组成的组织育人网络;校长??总务主任??后勤人员组成的服务育人网络。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及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咨询以及营造青年林、新生入学军训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按照素质教育质量关的要求。在课堂教改上大做文章。一是开展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说、听、评、议课的教研活动和跨学科的观摩交流活动;二是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评选优质示范课,促进教学改革;三是成立教改教研室和高考研究指导室,研究教学方法、复习方法、负责各类各科考试命题,指导全校教改活动,并刊印交流性期刊《高中教学研讨》;四是鼓励教师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和心得,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编辑刊印了三辑《甘谷一中教师论文集》;五是规范各类考试程序,严肃考风考纪。

学校在高考复习时,分阶段、分步骤,适时组织高考研讨会,探索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考复习方法,使高考升学率历年不断提高。99年高考大专上线214人,2000年318人,2001年459人,2002年525人。2003年本科上线391人,2004年397人,2005年475人,明年有把握突破600人大关。

95以来,为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先后投资两千多万元,完成大小硬件建设四十多项,修建了综合楼、教学楼、教工住宅楼,装配了10个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和1个标本

室等,在各教室和实验室安装了多媒体和双项控制系统,在教室、各办公点、处室、教研室安装了宽带网,为科任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教学手段和现代化办公设备初具规模。

学校重视校园环境的整洁,坚持周、月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在历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生均绿化面积达2.5平方米,有近百年大树几百株,新栽小树千余株,各类花木几十种,有15块草坪,面积9千多平方米,14个花园,百花争艳,有百米绿色走廊一条,营造400多亩的青年林一块,植树两万多株。

我校打算在今后的五年内: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校园再规划,计划在五年内扩征地50亩,再修建一座4000平方米的教学楼。计划扩招学生两千余人,全校达到90个教学班,高考上线人数超1000人大关。二是设备高水平,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人人配备笔记本电脑,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三是软件上档次,到2006年,学校藏书超过13万册,图书流通率学生人均每学期达到25册以上,报刊杂志达到150种以上。各学科教学用的投影片、幻灯片、光盘、U盘、软盘、录音带、计算机软件基本齐全。启动“校长办公系统”,实现办公无纸化。

进一步美化育人环境。一是绿化小品营造环境美,二是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三是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使校园环境优美,色调和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二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外语和综合类课程的培训力度,三是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一批名师,努力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水平。

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一是正确的管理思想: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二是实行目标管理,即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在校内逐步允许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工资待遇视业绩浮动。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德育工作要增强时代感,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五年内,在教学方面要争取有三大改革和一个突破,即传统教学观念改革、传统课程设置的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成绩要有较大的突破。三是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将我校建设成一座名副其实的名牌示范高中。

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猛发展,教学改革在持续深化。我们要在现有的、发展势头强劲的基础上,勤奋工作,求实开拓,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第三篇:甘谷的婚恋风俗

摘要:民俗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群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约定俗成,作为行为规范而保留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心理特征。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任何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事象之中。感受一定民俗文化的熏染,并且有一定的民俗心态。而本文通过对甘谷的婚恋风俗的记叙,为大家展示了甘谷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

关键词:民俗文化 甘谷民俗 婚恋风俗

甘谷南接陇南,可鸟瞰巴蜀,东连北道清水,扼古丝绸之路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作为关陇文化圈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甘谷的地域文化,由上古之伏羲文化,商周文化,羌氐文化,秦源文化,两汉后之儒、佛、道文化,构成了甘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富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主干,其中民俗文化最值得研究,最应该研究,民俗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和文化经验,而其中关于人生三大幸事之一的婚恋风俗则形成了甘谷民俗中一大亮景。

甘谷一带的传统婚恋风俗,包括合八字、请媒人、相亲、订婚等形式,即使是自由恋爱、自许终生的青年男女,一般也要请媒人、订婚,很少有人不通过这些程序而自己去领结婚证的。

1 请媒人 无媒不成婚,媒人在传统婚恋中充当重要的角色。早在东周时期,男女成婚非媒人撮合不可,《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即是说一对相互爱恋的青年男女,因无良媒不能成婚,其情可悯。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媒人私自相爱,整个社会是不能容忍的。《孟子"滕文公》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认,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请媒人一般是男方看中女方,或男女双方已有意,由男方出面请媒人从中牵线或传递信息、礼物。一般做媒的是男方或女方的亲戚朋友。也有热心人觉得某一男子和某一女子的年龄、低位、人品等条件般配,自己充当媒人,在男女双方之间游说、撮合,成人之美的。旧时代的中国人婚姻的决定权不在自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终身大事完全由家长和媒人说了算,造成了无数婚姻悲剧,而妇女又是最大的受害者。广大对婚姻不满的妇女只能恪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信条,自我压抑,终其一生。这种对青年男女婚姻自主权的剥夺,是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戗害,是造成许多不幸婚姻的原因。 现在婚姻的自主权掌握在青年男女的手中,但是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即使是自由恋爱者,大多数情况下,仍然请一个媒人,主要是传递信息。 2 合八字

传统婚姻中,请了媒人,要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写下来,用红纸包好,互相交换,叫换庚帖。交换后放在灶神或先祖牌位处,放置三天时间,以测吉凶顺逆。如果三天内家里未出现任何不吉利的事。表明婚事吉祥,否则,即为不吉利,往往告吹。 请阴阳先生破八字,如相合即进行下一项程序,如不合不得不去别处相求。直到现在仅按属相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属相中,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即所谓四大丁:“白马见青牛,鼠羊一担臭,鸡狗不抬头,乌猪怕的老猿猴。”属相相冲的人认为不宜成婚。相合的属相为:虎马狗;猪兔羊;蛇鸡牛;猴鼠龙,但只要不相冲即为上婚。 在传统婚恋中,还有所谓的二小丁、破月的说法。二小丁是:“蛇和虎不合,龙和兔不合。”破月是:“正蛇二鼠三牛头,四猴五兔六狗头,七猪八马九羊头,十月鸡架上头,十一虎儿野山走,腊月老龙不抬头。”合八字除了看属相相冲相合外,还要看五行相生相克。相生者可成婚,相克者不宜成婚。根据男女双方属相,按天干地支六十纳音,计算是五行中的那一个,再按五行相生相克决定婚姻是否适宜。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火;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相冲相克者不宜成婚。据说相刑者成婚则更是大忌。所谓相刑是指:平时无事,但成婚要出大事。在属相中寅巳申相刑,戌未丑子卯相刑。 按属相,八字决定婚姻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迷信的一套,现代婚姻已基本无人再去合八字,真心相爱即为上婚。

3 相亲

相亲,是男女双方通过见面确定婚事的过程。古时候的相亲实质是相亲家,因为婚姻自主权不在男女双方当事人手中。从说亲事到订婚,男女双方不能见面,只能到洞房花烛夜时,才能揭去盖头,露出女方的真面目。随着婚姻自主程度的逐步提高,相亲逐渐成为男女当事人了解对方,以及决定是否缔结婚约的主要形式。

相亲的形式过去是家长或长辈出面,现在则是男方看中了女方,便请媒人,由媒人带男方本人及长辈携礼到女方家里,让女方及其家人相女婿。女方及家人愿意,把礼物不退,如不愿意,在三天内通过媒人把礼物退回。相亲时要带四色随礼,其中点心必拿,其他三样随便定,但不能拿水果。点心表示一心一意,不拿水果因忌讳“水”,水了,就是,成不了。三天后不退礼表示同意,再由媒人约定时间,女方到男方“看屋里”。去时由母亲、姐姐、嫂子、或姑姑陪同,二至三人,可带小孩,随便拿礼。男方招待后,给女方“看钱”,如女方看不中,便把钱在三天内通过媒人退还。

4 订婚

订婚,又叫定亲。是在说媒、相亲的基础上,男女双方当事人及其家人同意正式订立婚约而举行的仪式。订婚一般在女方家里举行,由男女双方及父母,以及重要亲友参加,以示隆重,并起公证婚约及向社会宣布婚约之作用。订婚时女方一般要举行宴会,并在祖先牌位前设香案,以祭告祖先在天之灵。订婚前,由媒人出面,将择定的订婚日期告知女方,讲究的人家还要写订婚喜报,其格式为大红金贴封面,书写“定婚大吉”,字数要成偶数。

订婚时,男女宾客要行聘礼。行聘礼,又叫彩礼,一般至少为四色随礼:粉条、猪肉、酒、菜。此外,衣服、用具、首饰等。

男方到女方家去时,带喜酒二瓶,用红头绳捆扎,进女方家后,要烧香、奠酒、叩头,给亲房送随礼、认亲,三叩九拜拜长辈。回去时,要在空酒瓶中装小米,插花,意为开花结果。 订婚日子要看男女属相相投的日子,例如女方属马,当天为子日,属相与日子相冲,则这一天不宜订婚,当另选日子。

以上是传统婚恋形式,特别是农村婚恋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婚恋习俗也在发生变化,也有人自由恋爱,不通订婚,直接领结婚证,再去旅游结婚的。通过媒体征婚的也已出现。 5 择佳期

择佳期,要由阴阳先生择定吉日。婚嫁佳期的月份以

二、八月及腊月为多,二月古人称为“昏月”,秋天也被认为是佳期,“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氓》)秋高气爽的季节婚配,据说生的孩子聪明。古代择佳期,月份要与男女当事人的属相相合,相冲的月份不能嫁娶。例如正月为寅月,寅与申相冲,则男女双方的属相有一个属猴则不能在正月结婚。日子也是按相冲相合推算。古人认为二十八星宿的每一星都是一位神,每天有一位星宿值班。二十八宿中,有吉神、凶神。凶神当值,即为凶日。“房尾箕斗室壁胃,毕吉张轸是吉星,奎娄角亢鬼中星,二十八宿为大凶。”在凶神当值的一天,不能嫁娶。有的更为讲究,便是连双方父母的生辰也要推算,不能有“伤”“克”才算吉日。现在农村结婚仍看日子,但已不像过去那样繁琐。 6 行聘礼 在结婚时,男方要向女方行聘礼,司马克《书仪》说:“将娶妇,先问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可见在古代已很讲究聘礼的厚薄。但甘谷地方贫瘠,崇尚俭朴,所以聘礼注重实用物品,一般人家以聘金及衣料鞋袜为主,富裕人家则侧重金银首饰,通常是八身至少四身衣服料子,八双或四双鞋袜,聘金若干。送聘金要有柬帖,因而又称为下帖。 7 办嫁妆

嫁妆是女方家为出嫁的姑娘准备陪嫁的各种物品。过去的嫁妆要亲自一针一线地缝制,从嫁妆上能看出姑娘的手巧还是手拙。为自己准备嫁妆的过程中,她们饱含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以及充分展示自己能力智慧的愿望。办嫁妆事关自己的穿着打扮,精心缝制之中又按捺不住对即将来临的生活的急切期盼之情,所以人们把办某件事的认真急切形容为赶嫁妆。 现代的姑娘们尽可以购买流行的时装以展示自己的风采,再也用不着像她们的祖母、曾祖母那样为自己赶嫁妆了,但也同时失去了体验先辈们那种情意绵绵,等待和期盼的心情。 8 迎新娘

迎新娘叫娶亲,要先择与女方属相相合的年轻人与媒人一起到女方家里迎娶新娘。去时要带彩礼和开箱钱,开箱钱的多少视女方陪嫁的东西价值而定,不超过其价值的三分之一。由媒人交给家长,再由女方母亲放到箱子里,作为今后女儿的私房钱,甘谷当地称为压箱钱,恐日后不便向婆家张口。

9 哭嫁

新娘在出嫁时要哭嫁,一般要从家里动身时哭起,哭出村庄,边哭边诉。诉与亲人的离别之情;诉少女时代的无忧无虑生活的一去不返;诉说未来生活的忧伤不安;诉女性在男权制社会下的不幸;诉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嫂弟妹的手足之情;如果对婚事不满的,更要诉媒人的乱点鸳鸯谱。

哭嫁的起源有几种说法,民间传说是元朝为逃避“家达达”的占有。元朝对汉人每十户派一名士兵管理。受十户供养,被称为“家达达”。现在的家神爷,即来源于“家达达”,甘谷一带至今把父亲称为“达达”。元朝统治者规定每十户共用一把菜刀,“家达达”对十户人的任何人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对每个出嫁姑娘有初夜权。为了逃避“家达达”的占有,新娘便在出嫁时哭。

但也有学者认为,哭嫁是父系社会掠夺婚的遗留。《周易"爻辞》:“屯如蒙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偶”,“白马班如,泣血涟如”,即是掠夺婚的记录。在这种婚姻制度下,被掠夺者会发出本能哭喊,到后来演变为哭嫁。 10 上花轿

上轿,新娘子本能或故意要表现出对娘家的依依不舍,趔趄不前的情态。因而人们以新娘子上轿来形容办事拖拖拉拉或羞羞答答的情态。到了婆家,新娘子下轿也有一定仪式。下轿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一个属相相合的小伙子,从轿里扛到洞房。二是由红毯铺地,从轿门直到洞房,由相属合的平辈或长辈女性扶着走过红毯,进入洞房。现在迎亲已无人坐花轿,代之以汽车。 11 进门礼

新媳妇下轿后,鞭炮齐鸣。这时,带着镜子红筷子的新娘子由相属相合的人搀扶着跳过方斗。方斗中放五谷杂粮,意思是进门后吃五谷杂粮,不要嫌家贫;镜子、红筷子,意思是冲去身上的秽气。经过点燃的红蜡烛,意思是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然后再跳一盆火,意思是到夫家即便是火坑,再苦也要承受。再由新郎背入洞房,或由红地毯走进洞房。男方要给随同新娘来的弟弟或侄儿给钥匙钱,才能拿到陪嫁家具、箱子和其他家具的钥匙。古代,新娘子进入洞房后,由新郎揭去盖头。在揭盖头前,过去甘谷北部还有一件预测新娘子是否有福的仪式,就是由新娘子摸面斗。面斗是一个木制小斗,用来盛面。抓面斗是在其内放一层面、一层麸,由新娘子抓,如果抓上麸,即预示以后有福。 抓面斗仪式结束后,新郎要揭新娘的盖头。揭去盖头以后,由陪同新娘送亲来的女亲属洗去哭嫁泪痕,梳妆打扮。

当代青年结婚时由专门的美容师美容装扮,穿着婚礼服,气派、豪华、漂亮,也无人再去跳方斗、抓面斗了。 12 拜灶拜天地拜祖宗

旧时甘谷成婚仪式上,在新媳妇梳妆打扮后,便首先要去拜灶神。灶神是一家之主,媳妇过门之后又要天天做饭,所以拜灶神,认识他老人家让其多关照。拜了灶神后要到院子里拜天地,拜了天地又要到主房拜祖宗。从此,意味着成为夫家的正式成员,要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了。

现在的拜堂,是在筳宴上,司仪宣布婚礼开始,在乐曲和掌声中由新郎新娘三鞠躬:一向双方父母鞠躬,二向来宾鞠躬,三是夫妻互相鞠躬。然后筳宴正式开始,新郎新娘,逐席向来宾敬酒。

13 办喜筳

新婚大喜,大多数要大宴宾客。甘谷办喜筳在农村属“庄事”,全村几乎家家要出动。在正式迎亲数日前,要向村中家家逐户请客。客人多的,往往在结婚日前即开始招待客人。喜筳由于来客多,仅有房屋摆不了席,便在院子里搭喜棚,全部摆上桌椅。

喜宴特别讲究席谱的编排和菜名的寓意,一般要求菜肴成双成对,八道凉菜,十二道热菜,寓意十全十美。必须有一道八宝米饭,倒扣的米饭呈圆形,寓意团圆美满。最后由新娘子亲自端上一道甜醅银耳汤,或甜醅鸡蛋汤,寓意婚后甜甜蜜蜜。

筳席上的席位安排也有讲究。新娘子和送亲女眷在洞房安席。主房是专门为送亲的长辈如舅父、姑父、叔父等设置。

14 闹洞房

在结婚的当天晚上,有新婚“三天不分大小”的说法,说笑话,点烟,敬酒,唱歌,让新郎新娘做各种动作,其目的是要让新娘难堪而取乐。闹洞房有闹的比较文雅的,虽淫词戏语,有不堪入耳的,但究竟无伤大雅,而有的毛头小子,趁此机遇,贪图便宜,动手动脚,做出非礼动作,就成恶俗了。晋朝葛洪在《抱扑子"疾谬》中说:“俗间有戏女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其为鄙黩,不可忍论。”可见此风俗由来之久。现在的甘谷人闹洞房,文雅的居多。也有闹得过分,酿成不欢而散结局的。 15 安房

闹洞房结束后,新郎新娘就寝前,要举行“安房”仪式。此俗为找两个与新郎新娘属相相合的长者,拿扫炕的扫帚,在婚床上边扫边撒各类干果和水果,同时口中念念有词,说些吉利的话,有的是流传下来的,有些是即兴自编自唱的。如有的说: 双双核桃双双枣 养下的娃娃满院跑

双双核桃双双橘

养下的娃娃会衔鼻(吊鼻涕) 16 回门

新娘子娶到男方家里是“进门”,而回娘家是“回门”。一般情况下是新婚的第三天回门,新郎新娘一起回娘家,岳丈家以包饺子招待,意思是包生贵子。饭后,男的要立即回家。新娘的母亲、姐妹及新娘又到男方,男方设宴招待。

现在,许多新娘还实行当天回门。即在结婚当天回到娘家,由送亲时没有去的女眷又送回男方家,就算回门的仪式结束。

人的终身大事就是在如此“繁杂”的程序中完成了,可见男女双方在结合之路上要经受重重考验。“相投、相合、自愿”构成了甘谷人的婚恋基础。他们用非常古朴的方式阐释着爱情,他们用墨守成规书写着婚姻。当一对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时,他们方懂“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抓在手中的幸福岂能荒废,当然要好好经营,让其茁壮成长。

第四篇:甘谷二中连片质量

甘谷二中积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连片提升工程活动 连日来,甘谷二中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县教体局的安排部署,专门组织人员深入到新兴学区、八里湾学区的各初级中学和像山中学积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连片提升工程活动。通过一系列教学帮扶促进活动对我县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该校为了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本学期开学初,学校便召开行政扩大会议,研究今年的义务教育质量连片提升工程工作。根据会议讨论,制定出了《甘谷二中2014年义务教育质量连片提升工程工作计划》。近期,该校分批组织人员开展了一系列连片帮扶活动。如:走进生源校说课、观摩课、评课活动;送“爱心”活动;教研交流活动„„尤其是与土桥中学、慈光中学、八里湾中学、谢家局初中开展的“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活动,向各学校介绍了甘谷二中“6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各学校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经验支持。通过这一系列交流帮扶活动的展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帮扶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五篇:甘谷县馆藏文物概述

尚 青

二0一七年九月

目 录

一、甘谷县博物馆基本情况……………………………………………2

二、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2

(一)免费开放基本情况………………………………………………2

(二)健全规章建制,加强宣传………………………………………4

(三)提升服务能力,增强社会效益…………………………………5

(四)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中的问题和意见…………………………6

三、文物安全保卫工作…………………………………………………7

(一)广泛学习和宣传文物法律法规…………………………………7

(二)多措并举,确保馆藏文物万无一失……………………………7

四、馆藏精品文物………………………………………………………8

(一)陶风彩韵…………………………………………………………9

(二)先秦风采…………………………………………………………13

(三)汉唐珍品…………………………………………………………14

(四)宋元明清…………………………………………………………19

(五)佛教文化…………………………………………………………23

(六)馆藏精品书画……………………………………………………27 1 博物馆是继承和宣传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它是以文物为主体的陈列展览,是对公众进行道德情操培养、历史知识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博物馆也因此成为公众终身的教育课堂。

一、甘谷县博物馆基本情况

甘谷县博物馆位于冀城广场县图书馆大楼五楼,其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县文化馆文物工作组,正式成立于2000年5月,隶属甘谷县文化广播影视局,是我县唯一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现有干部职工12人,正式职工8人,聘用人员4人,其中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人,助理馆员4人,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3人,大专学历4人,专业涵盖历史学、美术、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学、旅游管理等多个学科。

现有馆舍面积1320平方米,展厅面积500平方米。馆藏各类文物7200件(包含5000册古籍图书),门类齐全,内涵丰富,涵盖了旧石器时代至今各历史年代的文物,共有陶器、石器、玉器、铜器、瓷器、化石、书画、木器等15大类,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件(套),二级文物32件(套),三级文物86件(套)。这些藏品中以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西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的四合院、唐三彩凤首壶,宋元模印画像砖,佛教造像为本馆特色。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来自考古发掘和各地征集,以出土文物为主,其地域文化浓厚,种类齐全,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古代先祖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生活、繁衍生息的奋斗历程,是研究甘谷乃至渭河流域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

(一)免费开放基本情况

2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政策,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50余万元对博物馆进行了装修、改造和布展。馆内现设有办公室、保管部、陈列接待部、保卫部、文物研究室五个职能部门,负责博物馆日常管理,藏品管理与修复保护、展览接待与服务、宣传教育等工作。为满足免费开放的要求,馆内还设有观众休息区、休息区内配备有饮水机、休息座椅、包裹寄存处,急救医疗箱等服务设施,使我馆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甘谷县博物馆于2012年6月正式面向社会进行免费开放,设有《甘谷历史文物基本陈列展》和《馆藏精品书画》两个基本陈列展。《甘谷历史文物基本陈列展》设立了“文明曙光”、“古冀遗珍”、“丝路梵音”三个专题陈列馆,《馆藏精品书画》主要展出了甘谷近现代名人:王海涵、任丹山、宋廷桢、魏绍武、李象德等人的书画作品,两个基本陈列展长年展陈馆藏珍品文物310余件,开放以来,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誉和欢迎。在办好基本陈列展的同时,县博物馆每年还举办5个左右临时陈列,包括馆藏文物专题展、彩陶残片展、古碑帖展、当代名人书画作品展等。这些展览选取的展品特色鲜明、历史感强,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既延伸了博物馆展线,又补充了主线的不足,在社会上取得了很大反响。自免费开放以来每年累计接待游客4.5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2.2万人次)。博物馆除春节闭馆3天,每周周一闭馆1天外,其它时间均坚持免费开放,每周开放时间达到了42小时。县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誉和欢迎,先后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丰富了甘谷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

(二)健全规章建制,加强宣传

为切实保障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规范有序,我馆及时制定完善了免费开放制度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制度

在免费开放工作以来,我们全面落实人员措施,设立值班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接待散客和团体预约工作。保证全馆能承受正常的接待能力,保证优良的参观环境,保证文物及游客的安全。

对于老年人、残疾人、体弱、行动不便的特殊参观人员提供特别的人性化服务,如给行动不便者设置轮椅,安排专人搀扶,引导参观和特别接待等。

对于未成年人除了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外,还注意培养他们文明参观。要求全馆人员提高服务意识,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做好接待服务工作。

2、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文明参观

针对先期免费开放一些不文明参观的实际问题,做电视宣传片,建立良好的参观坏境和参观氛围,改变一些游客的“取暖”或“乘凉”的观念,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向更大范围推广。为广大观众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设置“文物鉴赏咨询点”,为文物爱好者欣赏文物增进学术交流。设置观众留言簿,及时掌握和了解观众信息反馈。组织调查群众对免费开放的意见和满意程度,及时改进服务水平和项目。

3、增加资金投入,增设公共设施,设立便民服务

馆内面对日益增多的观众,添置文物保护设备,更换公共卫生设施,

4 在入口处设立展牌,标识参观线路、注明“参观须知”及安全警示牌。注重青少年观众的兴趣需求,增加临时展览,研究观众的心理和审美需求以更好地丰富展览陈列,吸引群众走进博物馆。

(三)提升服务能力,增强社会效益

甘谷县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场馆的公共价值得到了最大化发挥,观众的人数每年增长,人员结构也明显发生变化。以往博物馆门庭冷落,参观者大多是专业人士,或是历史爱好者,而现在,老人、孩子和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参观日益增多。

1、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意义重大。

博物馆免费了,群众喜欢上了文物,对博物馆展览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当他们走进博物馆获得了相关知识,了解博物馆的作用和职能后,有可能一次就终身受益。来自社会各界,知识层次深浅不一的观众对展览的需求和兴趣度也各不相同,在这方面我馆注重调查和信息反馈以便促进今后的陈列布展。

2、舆论媒体热烈关注,免费开放带来新的生机。

免费开放以来,社会媒体高度重视,关注博物馆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一些媒体对免费开放也提出了好的建议和意见,我馆将逐一采纳。

3、宣传博物馆免费开放氛围,促进我馆免费开放工作。我县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观众日益增多,尤其是节假日,为此,我馆工作人员及时开放展厅、清理地面,悬挂宣传牌,同时,提高参观群众素质。

4、群众欢迎,文明参观,从各方面信息渠道反馈来看,广大群众对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表示欢迎。许多观众都对免费开放期盼已久,更有些文物

5 爱好者要求展品等级更高些,平常难得见到的珍品亦要求一饱眼福。对于讲解要求更加迫切,因此讲解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无论是散客还是团体游客都要求讲解,游客们在认真听取讲解的同时,对讲解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讲解员的工作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赞许。

(四)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中的问题和意见

1、几点问题: 一是文物征集经费不足,新的流散文物不能及时征集,展品不能更新; 二是展览质量得不到保证。由于经费问题制约,没有独立场馆建设难以扩展,提高展览质量的发展动力机制可能会失去,这是我县博物馆的根本问题; 三是博物馆自身建设得不到保证。长期存在的编制偏少问题将越来越明显,服务与管理成本越来越大,风险与危机越来越多,直接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些问题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经费问题,原本以为无后顾之忧、不成问题的问题却成了当前最头痛的事。

2、几点意见:一是各级领导应将免费开放工作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予以更多的关注,将这项惠民工程真正办好。应保证中央、省、市财政资金落实到位,并要随着社会发展、物价变化、成本上升、展览更新逐年有所增加,推进场馆的硬件软件建设不断发展;二是已经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现实,加强管理,建章立制,形成规范,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保持和增强博物馆、纪念馆的活力与吸引力。同时积极探索二次创业途径,注重市场,开展营销,适当创收,使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格局;三是宣传教育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当进一步关注观众文明素质问题,在鼓励公众积极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的同时,倡导公众增强文明素质,并将这一工作纳入创建文明城市的范围加以推进。

6 今后我馆将继续解放思想,积极创新机制,开拓进取,鼓励观众文明参观,争做文明观众,争做志愿者扩大博物馆服务社会职能,将免费开放深入到社会各界人士当中,将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深入到群众中去。

三、文物安全保卫工作

(一)广泛学习和宣传文物法律法规,逐渐形成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共识。

文物保护工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始终把文物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定期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政策法规,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文物管理水平。

在今年的文化宣传活动中,积极参与搞好文化宣传活动。“3.15普法宣传”通过展板进行普法宣传;“5.18博物馆日”举办了馆藏精品文物展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甘谷县成果展、文化创意作品系列展、甘谷藏友个人收藏文物展;“6.1儿童节”前先后到模范中学、第一幼儿园开展了“文物知识到校园、进课堂活动”;“6.11文化遗产日”举办了艺术精品展;“7.1建党节”前举办了革命红色文物专题展。还通过“大像山文化旅游节”、“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部队”四进活动先后深入东关社区、消防队、化工厂等多个单位开展宣传活动。共发放《文物保护法》单行本4200余册,宣传资料30000余份,张贴标语70余张,悬挂横幅37务,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形成了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共识。

(二)多措并举,确保馆藏文物万无一失

7 第一是博物馆增加值班人员力量,加强人防。每晚安排两名人员值班,加强了夜间巡逻检查,实行24小时巡查,确保夜间值班不断档,发现任何紧急情况,以便及时报警。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制定了“三防应急预案”,对馆内全体干部职工定期进行防火、防盗、防抢演练和培训,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增强了对付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切实提高人防技能。

第二是加固防盗门窗,提升物防能力。为博物馆展厅、楼道、卫生间窗户安装防盗钢筋网,在博物馆楼梯入口处安装卷闸门,即使深夜遇有破坏或翻越,立刻会被值班人员发现并报警。检查了安全设施设备,确保做到随时可以正常使用,配置有十余台灭火消防器材,强化防火措施。确保了馆藏文物库房和展厅的安全。

第三是文物库房更换密集柜。博物馆对库房文物架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政府采购一套密集储存柜。密集柜共有十列(每列五柜),节省了库房占地面积,使文物得到了妥善的安置,解决了原有库房文物架不够用的问题。并全部完成了馆藏文物上架工作,使文物得到了更加安全妥善的管理。

四、馆藏精品文物

甘谷为中国县制肇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美誉。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面鲵鱼彩陶、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谷汉简、精美绝伦的北朝石造像,到雍容华贵的唐三彩风首壶,无一不见证着甘谷人文历史的源远流长。

县博物馆收藏的各类文物上起原始社会,下至近现代,数千年无断代、无缺环。尤以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先秦文化、汉唐珍品和佛教文化等藏品最具特色。下面通过一些馆藏精品文物,让我们更加了解这片

8 土地几千年的卓越风姿。

(一)陶风彩韵

1、人面鲵鱼纹彩陶瓶

这是出土于甘谷西坪村遗址的国宝级文物,属于是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现借展于甘肃省博物馆。瓶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2厘米。小口、长颈、平底、颈部有附加堆纹,腹上部有双耳。红陶黑彩,瓶腹绘一条黑色鲵鱼,鲵鱼脸部为人面,圆圆的头额上有十字纹与几道横纹,张着大嘴,牙齿排列整齐,颈部有U型纹饰,腹部施网纹,两前肢向外突出,尾部挑起到头顶,纹饰变化十分丰富。这个图案被学界认为是中华龙的起源之一。鲵是水陆两栖动物,能上树,或许这是先民意念中龙能登天潜渊的缘由。《山海经·海内西经》里,娃娃鱼已被称为龙鱼,而且开始被神化。鲵鱼低啼是降雨的预兆,陇右民谚:“大雨来临娃娃叫。”龙在中华文化中又是司雨灵兽。可见,鲵在很大程度上是远古龙的祖形。2001年6月12日,中国和比利时联合发行《陶瓷》邮票,一套两枚,其中代表我国彩陶的一枚邮票,其图案就是甘谷出土的人面鲵鱼瓶。在《简明中国历史图册》、《中国 9 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中国彩陶图谱》等刊物上都列图载文介绍过,国家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国宝》一书也将其收入其中。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这也是其名称的来源。仰韶文化存在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即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两大类。石岭下类型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至马家窑类型的过渡期。半坡型彩陶多用墨彩绘制,流行施内彩,动物图案发达,另外几何纹样也很丰富。动物纹的陶器有人面鱼纹彩陶盆、四鹿纹彩陶盆等;几何纹主要有宽带纹、三角纹、斜线纹、网纹、波折纹等。庙底沟型彩陶一般用墨彩绘,个别用红彩或红墨两色,彩绘多施于器物的外部和口沿上,没有发现施内彩的,动物纹样不多,有鸟纹、蛙纹、人面蛙身纹、水鸟、鱼纹等。

石岭下类型是仰韶文化向马家窑文化过渡的一种地方性文化,距今5800年至50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流域,因最先发现于武山县城关镇石岭下而得名,中心区域在天水、武山一带,比较重要的遗址有武山石岭下、甘谷灰地儿、天水罗家沟等。其基本面貌接近于马家窑类型,如长颈瓶的器形,变体鸟纹和漩涡纹彩饰等;同时又有一些因素明显地与庙底沟类型相似,如陶器呈砖红色而不是橙黄色,有些花纹 10 的构图比较疏朗和很少内彩等。从而证明,马家窑类型的确是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发展起来的。

2、漩涡纹彩陶瓮

这是件马家窑时期的典型器物。通高34厘米,口径14.3厘米,腹径35厘米。泥质红陶,敛口,口沿外有四鋬,平底。口沿至腹上部绘大小不等的涡旋纹,腹中部绘平行弦纹,黑彩线条明快流畅,通体表面打磨光亮。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于1923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存在约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100年,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的洮河、大夏河、湟水河流域一带。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文化类型,这三种不同时期类型中的彩陶纹样有一定的区别,纹饰除了一些象形纹样之外,大多数是几何纹饰,但它们有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的图案具有结构紧密、回旋多变、装饰面大的特征,纹样以涡旋纹为主,另外还有同心圆纹、三角纹、锯齿纹、鸟纹、蛙纹等。马家窑彩陶文化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彩陶图案是极富变化和绚丽多彩的,如旋涡纹,原始先民通过细微的观察,把黄河水奔腾的气势引入到彩陶图案纹样中,逐步形成以自由曲线构成为主,

11 二方连续的绘画表现形式,形成极富流线韵律及动感的旋涡纹。通过图案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中黄河水的认识,展现出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3、锥刺纹陶铃

一级文物,扁圆形,突鼓台面,上下台面中心及两侧壁共有四孔,通体刻划纹和锥刺纹组成装饰图案,内置陶质小球,摇动时发出清脆响声,似为当时的祭祀工具。

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为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于1924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存在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距今约4000年左右。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

齐家文化特征主要有三,一是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二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说明当时已经具有先进的生产力;三是还有一批独具特色的玉器,主要用作礼器和工具,玉料基本为甘肃、青海本地玉料。

12 齐家文化的陶器以黄色陶器为主,且有刻创纹路,并常有绳纹。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大量陶器是素面的,有些罐类和三足器拍印篮纹和绳纹,也有少量彩陶,绘以菱形、网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纹,线条简化而流畅。器物造型以平底器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较少,其中以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最富有特色。齐家文化的陶工还善于用粘土捏制各种人头造型和动物塑像,人头长颈圆颊,双眼仰望;动物有马、羊或狗等,形体小巧生动。还有一些陶制瓶和鼓形响铃,铃内装一个小石球,摇时丁当作响,是巧妙的工艺品。

(二)先秦风采

1、青铜提梁卣

13 战国。敛口带盖,束颈圆腹,圜底,近腹底处等距附三蹄形矮足。盖顶有三个葫芦形鋬手,盖呈敞口浅杯状,扣置于口,倒置为杯,腹上部近肩处饰对称环耳,拱形同身双龙首提梁与环耳之间以两组活环铜链衔接,环大部分已脱失。它是古代重要的盛酒器,古文献与铜器铭文中常有"秬鬯一卣"之说,可见卣是专门盛"秬鬯"这一祭祀用的香酒的。

2、青铜戈

二级文物,商代,兵器,呈箭镞状,平脊,对称双刃,戈头底部有四穿孔,用以系绳索,将戈头捆扎固定在戈柲顶端,保证在实战中不至于脱落。该器物是商周时期活动于天水一带的羌戎遗物。

青铜器出现并流行于4000年前,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

14 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三)汉唐珍品

1、瑞兽纽子母印

这是件魏晋时期的瑞兽纽字母印,长宽2.4厘米,高3.8厘米。铜质,方形,由三方印套装组成,母印腹空纳子印,合成母抱子状。母印为辟邪瑞兽钮,印面篆刻阳文“古成信印”;子印钮饰辟邪瑞兽,印面篆刻阳文“古成信”;另一子印饰桥形钮,印面篆刻阳文“季道”,字体隽秀。这种子母印兴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一般都是由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深细朱文,一般为私印,母印作某某印信,子印则刻姓名或表字。

2、骨尺

1983年出土于甘谷县新兴镇七甲村。骨质削刻而成,淡黄色,扁平长条形,长23厘米,为汉制一尺。骨尺前面浅刻九阴线,将一尺分为十等分,

15 每段均饰二方连续十字状花纹样,另在最右端一寸内浅刻九阴线,将其分为十等分。后面浅刻四阴线,将一尺分为五等分,每段均饰二方连续十字状花纹样。上、下两面纹饰略同,以黑漆绘边栏,两端为对称三角形几何纹,内饰璧形纹和星点纹;内区点缀云气纹,中间两只长尾凤鸟相向飞翔,左侧一只长耳梅花鹿奔驰,右侧相向者似浮于水面,尾饰卷云纹。左、右两端面有简单纹饰,其彩绘纹饰十分精美。这件骨尺在考古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它表明起码从汉末到两晋,一尺约合今天的23.5厘米,而不是现在的33厘米。比如《三国》上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张飞身高“身高八尺”,关羽身高“九尺”,换算过来就是刘备身高一米七六,张飞身高一米八八,关羽身高则是两米一一,为我们能了解这一时期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一件难得的实物标本。

3、绿釉博山炉

汉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代表时代风尚的特殊形制——博山炉,以其鲜明的风格特征、广泛的用途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受到世人青睐。博山炉是祈福思想、熏香文化和汉代思想艺术结合的产物,在凝聚了时代的精湛技艺和精神信仰,它不仅充当了实用品和装饰品的角色,同时也成为了汉人留恋现实生活,渴望长生不死、羽化升仙的一种精神寄托。“博山炉”

16 又称熏炉,是专门用于象征汉代仙家思想中仙山的器物,其显著特征就在于它山型的器盖。汉武帝崇尚神仙思想,为拜访神仙,得到长生不老药,便嗜好熏香,于是有人模拟传说中仙山的景象制作了博山炉,献给汉武帝。熏炉的炉盖被雕塑成群山的样子,炉盖多山故其被称为“博山炉”,这件陶博山炉就是这个时期的典范。二级文物,高18.9厘米,底径21.8厘米,通体施绿釉。其基本形制是在一圆盘中央竖立承接炉身的直柄,炉身呈半圆形,上有盖,炉盖作圆锥状,雕刻出山峦之状。泥质,施绿釉,博山周围均匀分布4个小孔,为烟孔,底盘中心有喇叭形穿孔直通炉柱间。底外一托盘,从托盘中心凸起一圆柱,上拖一小杯,子母口,炉盖为火焰状博山。

4、四合院

二级文物,长64厘米,宽70厘米,高23厘米。它是古人用来随葬的明器中的一种建筑模型,是生者模仿阳间住宅为亡者烧制的阴间住宅房屋。该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合围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一般北房为正房,两边建有东西厢房,院门朝南。正房对间开双门,无扇窗之饰;两厢房左开右门,右开左门;院门正对正房;四周围墙呈直角状,外观规矩,中线对称。全院房屋屋顶和屋体分开烧制,两相组合而成。屋顶 17 均为两坡水悬山顶,一正脊附四垂脊,房脊砥吻均为三角状,屋顶瓦沟纵向排列,唯院门和正房屋顶的垂脊外面,瓦沟横向排列。

汉代建筑模型明器出土范围很广,造型风格也较一致。只是由于生活区域、环境和习俗上的不同,造型有所差异罢了。例如,岭南地区出土的陶屋多为干栏式建筑,而北方多是楼阁建筑。一般为三合院、四合院式布局,尤以中原地区的河南一带最为突出。由于当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平民成为社会主导阶层,在丧葬制度上尊崇儒规,认为“令先人坟墓俭约,非孝也”。于是厚葬盛行,尤其是西汉中期以后,从诸侯王陵到中小型平民墓葬,皆有建筑明器出土,中小型墓随葬建筑明器的现象更为普遍。这说明在汉代房屋建筑业十分发达。

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建筑方面的第一个高潮时期,但是,在研究汉代建筑方面,史料与实物资料都一直十分贫乏,故无法真正认识或证实汉代建筑的特点。这组房屋建筑模型虽然是明器,但它无疑是墓主人一家起居活动场所的象征,也是当时建筑群基本特点的缩影,比较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房屋建筑风格和特点。这对研究汉代建筑艺术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5、唐三彩凤首壶

18 1972年出土于甘谷县新兴镇杨家庄唐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壶高31厘米,口径4厘米。直口,细颈,椭圆腹,高圈足,胎呈白色,器形庄重。口颈相交处作一凤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喙张噙珠,神姿英发,凤冠延伸至腹为柄,腹部两面中央雕刻四瓣形团花,高圈足上雕塑垂莲瓣纹。通体在赭红、黄、青等釉色的交互辉映中,尽显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这件唐三彩凤首壶是唐三彩釉工艺和凤鸟形象与波斯金银器型融合的典型器物,把唐文化的特征融合于西方文化,是唐代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见证。这对研究唐代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天水卷烟厂曾把这件唐三彩凤首壶作为“凤壶”烟标,向世人推出。

陶瓷艺术是我国古代一朵绚丽的奇葩,它以绚烂的色彩、精湛的工艺和夸张的艺术表现力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精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代是中国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形成了绚丽繁华、雄厚灿烂的大唐盛世。在这个时期产生了极具魅力和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丝绸、壁画和唐三彩。唐三彩是最能呈现大唐气象与盛唐文化形态的,唐三彩多半出现在盛唐经济繁荣、民富国强时期,充分反映出唐代陶瓷艺术的高度水准和华丽侈奢的大唐社会生活。有人说,唐三彩的釉色以红色、绿色和黄色为主,所以称唐三彩。也有人说,"三"在古代汉语中多数情况下当做概数使用,所以唐三彩是表示多的意思。

(四)宋元明清

1、菊花纹方镜

19

宋代方形铜镜、拱形钮,以四朵菊花组成花头向钮,外饰枝叶,相向而施,外缘高宽素面。

上古时期先民是用容器盛水当镜子用,到秦朝时期,才开始大量铸造铜镜。铜镜的正面,光亮可以照面;镜背多铸有各种纹饰和铭文;镜钮,即在镜背中央,有孔可以系绳,可用手持或系在镜台上。其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菱形、葵花形、盾形、桃子形等。其纹饰殷商时期多用叶脉纹、平行线纹、多圈凸弦纹等;西周时期多用重环纹、鸟兽纹等;春秋战国时期多用山字纹、凤鸟纹、蟠螭纹等;汉代除继续沿用战国铜镜纹饰外,最流行的纹饰有规矩纹(博局纹)、草叶纹、星云纹、连弧铭文纹、蝙蝠形柿蒂连弧纹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多用兽纹、变形四叶纹、瑞兽纹等;隋唐时期多用瑞兽纹、四神纹、花鸟纹、宝相花纹、海兽葡萄纹、十二生肖像纹等;五代以来由于政局变化,铜镜铸造也有明显的时代差异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铜镜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2、模印人物画像砖

这是一件元代的画像砖,长方体陶砖,凸边框,内饰浮雕人物。天空飘着云朵,地上小草丛生,右侧人物头戴巾形帽,身穿大斜襟长袍,腰系宽带,足登长筒靴,双手托举箜篌作弹奏状;中间人物手持拍板相击;左侧人物头戴笠帽,服饰与前二人基本相同,双手捧盘,盘中置碗,热气上蒸。整个画面具有草原民族之风,是墓主人享乐生活的场景。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有描绘社会风俗的,有神话故事的,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是画像砖艺术的滥觞期。最早的画像砖几乎都是战国晚期各国都城宫殿上的建筑用砖,战国末,秦国最先开始了从木椁墓向砖室墓的演变,使用画像空心砖来修建墓室。西汉晚期到东汉末是画像砖艺术的繁荣期。从西汉晚期起,画像砖也摆脱了空心砖的旧模式,向多形化发展。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已经有完整画面的方形、长方形、条形的实心砖作为主要载体。至东汉和六朝时期,随着厚葬之风和砖式墓的流行,发展为大型砖印壁画。魏晋至宋元时期是画像砖艺术的衰落期,元代以后, 21 画像砖作为一种民间美术艺术形式,淡出了历史舞台。画像砖是古代绘画和雕刻艺术高度结合的珍品,是研究中国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3、堆塑纹双耳瓷瓶

明代,喇叭口,微卷边,长颈,圆肩腹,腹下渐收,平底,浅圈足。全身遍布冰裂纹,外壁由豆绿、天兰、黑彩、豆绿泛白等七个区间构成。口沿饰如意纹,颈部有一对耳状鋬手,唇、肩和近底处置黑彩浮雕,肩上万字纹铺底,上缀牡丹和浮雕龙蝰蜥,底圈棱露素瓷质,底仿黑印面,落款为“成化年制”,篆文不甚规范。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窑场数目空前增多,其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当时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除开设了官窑——“御窑厂”烧制御用器外,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官民竟市”的欣欣向荣局面。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征:

造型: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胎体: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民窑器物尤甚。

22 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

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酐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

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众多形状。

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等。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等。

(五)佛教文化

1、石雕造像碑

这是一件唐代的造像碑,二级文物。青石质,佛身后有舟形背光,高顶髻,两耳垂肩,粗眉大眼,直鼻厚唇,面带笑容,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方形底座上。

唐代佛造像特征为:

(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23 (3)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4)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5)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2、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西魏,一级文物。正面浮雕一佛二菩萨像。佛身后有舟形背光和双层圆形头光,高髻大耳,双眉修长,垂目俯视,嘴角略带微笑,身着通肩袈裟,胸部袒露,腰系博带,右臂上举,手已残缺,左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于长方形须弥座上,慈祥端庄。二菩萨身后亦有舟形背光,束高髻,戴宝冠,目下视,衣带得体,裙饰拖地,双手拢于袖中,置于腹前,侍立于佛的两侧,神态谦恭。须弥座有残损,两侧各浮雕一护法狮子,狮尾高翘,生动活泼。

常见的佛造像,经常成组出现,在石刻佛造像中叫一铺或一龛。在所有的供奉中,一佛二菩萨的供奉形式最为常见。既一个世界主持教化的佛和两位辅助教化的菩萨。

24 造像中最常见的一佛二菩萨组合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由释迦牟尼佛及其左右两位胁侍菩萨,即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一起配成一组,这种构成称为“华严三圣”或“释迦三尊”,另一种是由阿弥陀佛及其左右两位胁侍菩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在一起配成一组,这种构成称为“西方三圣”。还有一种是由药师佛与左右两位胁侍菩萨,即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配成一组,这种构成称为“东方三圣”,这种组合不常见。

3、石雕立佛像

甘谷县西坪镇红凡沟村出土。北周,一级文物,长35厘米,宽45厘米,高100.5厘米。花岗岩材质,佛扁平肉髻,面相丰润,双眉修长,眼睑微启,目光下敛,高鼻大耳,稍稍内收的唇角,带着淡淡的笑意。身躯修长,双肩浑圆,衣饰轻薄贴体,衣褶线条流畅,极具装饰之美。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跣足立于莲花座上,仪态端庄。背光局部后补。

北周时期雕像特征:

(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 (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

25 (4)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

4、三级造像塔

1991年甘谷县西坪镇红凡沟村出土,北周,二级文物。花岗岩石质,塔分三层,下大上小,逐级收分,方形底座,上刻覆莲纹。每层四面开龛,龛内造像共12面,为释迦牟尼修身成佛,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题材。

石造像塔是佛教艺术的形式之一,它源于古代印度的“窣堵波”,窣堵波原是为藏置佛的舍利而高积土石的一种建筑物,传入中国后,我国古代的艺匠们,结合我们民族传统的固有形式,创造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多种功能与形式的各种各样的塔,石造像塔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塔主要的目的是供奉佛像而用。石造像塔上雕刻的基本内容有两类:一类是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多宝佛、思惟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及维摩诘、弟子、供养人,另一类是一些佛传故事:“树下诞生”、“九龙灌顶”、“阿私陀占相”、 “释迦认子”、“释迦涅槃”等,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体现出某一部经典的主题内容,使观者瞻仰与敬奉,起到使“观者听、听 26 者悟”和“进可以击心,退可以招劝”的作用。这样比起浩瀚复杂的佛经来,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和能达到宣传佛教教义的目的。。

在雕刻技艺上,古代的艺匠们一般采用了半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以简练圆润,朴实自然的刀法,在一个个不大的面积上,雕刻出不少生动活泼的形象。不论形象大小或主次,都精雕细琢,一丝不苟,每层四个面上的画面,没有一个相同,古代的艺匠们,根据不同佛经的内容和情节以自己对它们的理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充分发挥出创作才能与智慧,把冗长的佛经中的主要情节,用极其简单的场面,表现的十分清楚和一目了然。

5、木雕刷金人物坐像

明代,三级文物。这座佛像头戴珠玑冠,面阔,大耳,双目平视,直鼻,敛口,微露笑容,面部刻划细腻。身穿宽袖长袍至足面,内斜襟襦,颈系饰物,腰束博带,足登靴,衣褶线条流畅。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拢于袖中,置于小腹前,垂足坐于木椅之上,神态庄重大方。通体髹紫漆,刷金有剥落,保存状态较好。

明代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2.其身材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

27 衣褶转折自若;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六)馆藏精品书画

1、魏紫熙山水画

魏紫熙,(1915—2002),江苏国画院著名山水画家。河南艺术师范学院毕业。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南艺术师范学校教师、河南大学讲师。建国后,历任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徐州市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第三届理事。 50年代至70年代以画人物画为主,70年代后,他把艺术探索的目标转向山水画创作。代表作品有中国美术馆的《天堑变通途》、尤其是为毛泽东主席纪念堂所绘制的巨幅山水画《黄洋界》(藏中国美术馆) 28 及为中南海绘制的巨幛《云起千峰动,泉飞万壑鸣》等,均堪称现代山水画坛的珍品。

2、任丹山行书四条屏

任丹山:清末民国著名书法家,民国期间任安徽省文昌县县内官员,在文昌宫八角亭留壁文一幅。后民国期间任甘肃省天水县县长,参加过辛亥革命起义,解放兰州时把国民党大将马洪奎,马步芳骗出兰州城,兰州城人民没受到损失。陕、甘、川三省剿匪时,任剿匪司令。

3、李象德山水画、行书对联

29

李象德,字润轩,(?--1959),甘谷县城北关人。童年中秀才,考入甘肃文高等学堂,毕业后,保举入京,宣统元年,御赐翰林出身。后被保送北京警官学校上学,毕业后任兰州警察署署长。辛亥革命爆发后,与伏羌国民党人任丹山,李叔坚等人同赴天水,敦促黄越起义,响应革命。后在兰州女子学校任教务主任,校长等职。解放后,任过甘谷县政协委员。性耿直、寡言笑,能文、工书法、善画。所画山水见者无不称赞。受邀去兰州,任甘肃文史馆馆员。《击析集》《甘谷古今书画集》皆有收录。

4、王海涵行书大中堂

30

王海涵:(1858---1922)字镜潭,号南坡。清甘肃伏羌县人(甘谷县),光绪十六年二甲109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官后,任刑部主事。后外调陕西高陵县知县,在任爱民惠士,政简刑轻。不用严刑峻法,即民多乐于从命。犯罪案件,几年绝迹。官民之间,亲如家人。办理户籍,全陕第一,为高陵人民所爱戴。被保升为直隶州牧,在任候补。离职时万民相送,并立碑以志政绩。宣统二年五月,调署泾阳,不满三月,母亲病逝,返家守孝。因他家贫,临行时,高陵、泾阳两县人民各赠薄仪一千两纹银,海涵泣泪谢绝不受。武昌起义后,清帝退位,便隐居家中,专攻书法、诗文,聊度晚年,民国十一年,病殁家中。

5、魏绍武行书对联

31

魏绍武:(1887.8--1982.7),字鸿发,甘肃省甘谷县人。是甘肃省近、当代著名爱国人士、书法家。历任甘肃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甘肃督军署参谋长兼省垣卫戎司令。解放后任甘肃省政府顾问等职,知名书法家。 魏绍武先生一生历经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阅尽沧桑,饱经风雨。新中国成立后,他拥护共产党,热爱新中国。他的一生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书风高古,神韵独显,自成一体,并能赋诗。在近代中国书坛占有一席之地。去世后,甘肃首书法协会专门举办"遗墨展",省书法协会副会长安继越为展会写了上万字的序言。建国后流传的作品较多。

3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甘谷方言词汇范文】相关文章:

潮汕方言词汇范文05-24

湘方言词汇特点范文06-18

甘谷县教体局范文05-26

甘谷一中著名教师04-23

楚方言范文05-15

标准方言范文05-15

承德方言范文05-16

藁城方言范文05-16

长江方言范文05-16

方言趣谈范文05-16

上一篇:固废处理制度范文下一篇:狗狗快乐成长范文